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难道德军真的没办法灭亡苏联吗? 第1页

     

user avatar   peng-zhan-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单以战争而论,其实德军是有很大概率灭亡苏联的。

很多人都在讨论德军战役执行和战略选择,其实整个苏德战役,德国没有犯任何明显的战略上的错误。

后世所说的不该先打乌克兰、不该在冬天进攻莫斯科、不该攻击列宁格勒等等,都是马后炮。

先打乌克兰是因为当时的乌克兰有苏军接近百万,如果不打乌克兰直接攻击莫斯科,那么这一百万人突然出现在德军后方会是个什么效果呢?

至于攻击列宁格勒,跟攻击乌克兰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保证攻击莫斯科的中央集群的侧翼安全。而在冬天攻击莫斯科,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啊,谁让德国准备攻击那会,冬天就来了呢?

而且德国开始攻击那会是十月,谁能想到冬天提前到来呢,况且俄罗斯的冬天还特别漫长,难道要等6个月开春再进攻?所以,苏德战役中德国人打得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做个比喻。

苏德之战,就像一场三回合制的无限制格斗赛。苏联一个120kg级的格斗新手,德国是一个80kg级的格斗老手。一个身强力壮,一个经验丰富。

第一个回合德国先发制人,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上来先给了苏联一计抱摔(攻破东方战线),接着一脚踢中苏联小腹(明斯克战役),随后一拳将对手击倒(斯摩棱斯克战役),这时德国本来可以选择用断头台(攻击莫斯科)赢下比赛,但是老拳师害怕自己的体格太小,锁不住眼前这个新手大汉,所以稳妥的用十字固卸掉了对手一只胳膊(基辅会战),然而这个新手拼着胳膊不要还是摆脱了十字固,这时候第一节结束的铃声响了,双方休息(列宁格勒拉锯战)。

第二节一开始,德国决定一击致命(莫斯科战役),结束战斗。然而这时候,突然停电了(莫斯科的冬天来了),虽然电停了,但是比赛还是得继续,双方都摸黑的情况下,老拳师的技巧优势几乎没有了。你给我一拳,我给你一脚,虽然互有伤害,但是德国这个老拳师的体格没人家壮啊,打苏联一拳,人家不太疼,苏联给德国一脚,德国就有点受不了。此时,第二节的铃声响了。

第三节电力恢复,比赛继续,德国决定,不再想那些一击致命的招了,因为自己的力气消耗太多,受伤也不轻,决定使用一些巧劲,消耗对手。例如绕到对方侧后来一个裸绞(斯大林格勒战役)。而苏联此时也伤的不轻,一不注意竟然被德国拳师扼住了脖子(战役初期)。但是德国拳师没想到,苏联拳手的脖子的太粗、手臂太有力(斯大林格勒巷战),竟然顺势将自己来了个过肩摔。但是摔完之后苏联新手有些得意,一不注意被德国老拳师下绊绊倒(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德国本来以为可以就此机会再次锁住对方,没想到对方跟没事似的轻易摆脱,然后回身将老拳师摁倒在地(库尔斯克战役)。随后,比赛就进入了读秒阶段。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为什么苏联这么经打,这么不怕死。

下面看看元首的行为,举几个小例子。

1、塞瓦斯托波尔惨案。1942年7 月初,经过半年多围困和猛攻,法西斯德军终于攻陷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为了报复当地守军的顽强坚守,德军开始残杀苏军战俘、伤病员和手无寸铁的居民。最能显现德军暴行的是,他们把800 多个苏军伤员装到一艘破船上,再把船送到海上,然后万炮齐轰,使伤员们尽数身葬鱼腹。在德军的报复中惨遭杀害的苏联军民大概在3 万人以上。

2、哈丁村惨案。1943年3 月22日,距明斯克60公里外的哈丁村惨遭毒手,全村29户149 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被纳粹警察活活烧死。

3、凌辱妇女。希特勒的冲锋队在进攻苏联时,不仅强奸了很多当地的妇女,而且还设立了大批的公开与非公开的J院,强迫这些妇女“慰藉”德国官兵。著名的苏联女英雄卓娅牺牲后遗体曾遭疯狂凌辱。

4、残杀战俘。在苏德战争时期德军屠杀苏军战俘非常普遍。仅苏德战争德军就俘虏了超过500万名苏联战俘,只有100多万人活到了战后,400余万在短短的三年内死亡,包括斯大林的亲生儿子。

5、抢劫掠夺。纳粹入侵使苏联国民财富的 30 %以上丧失殆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100亿卢布,间接损失1 .3 万亿卢布。1710座城镇、17000 多个村庄、600 多万幢居民楼被彻底破坏,造成2500万居民无家可归;32000 多个工厂企业被摧毁,65000 多公里的铁路被毁坏,98000 多个集体农庄、1876个国营农场、2890个拖拉机站遭到浩劫。700 多万匹马、1700多万头牛、2000多万头猪。2700多万头羊以及难以估算的家禽,被占领军杀死,被掠回德国。在暂时被侵占的苏联领土上,为了更有效、更迅速、更彻底地掠夺苏联国家、集体和居民的所有财富,德国军方成立了战争经济参谋部,而它又派生出5 个经济检查处和23个经济检查队。德寇掠走了巨额的财富:截止1944年9 月底,已达23.9 万台电动机、17.5 万台机床、100 多万吨铁矿石、920 万吨谷物、320 万吨土豆、200 万吨粗饲料、10亿多个禽蛋、62.2 万吨肉类和肉制品、42万吨砂糖、数不胜数的棉花与羊毛以及巨额其他农产品。

元首的行为,叫为渊驱鱼。其实慈父对他的子民们也不太好(心疼苏联人3秒)。

举几个例子。

1、1932年至1933年发生的乌克兰大饥荒。在乌克兰推行农业集体化期间,大量苏共党员被派往农村动员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很多乌克兰人不配合,他们就上告慈父,慈父判断是“富农阶层”在捣鬼,决定对乌克兰“富农”阶层的集体逮捕和流放。大量擅长耕作、富于农业经验的乌克兰农户被划为“富农”,全家流放至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导致乌克兰本土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率下降。免于被流放的农户,因为担心被划成富农,因此不愿耕作,其直接结果就是1932年乌克兰粮食产量暴跌,大约有315万至718万乌克兰人死于这一事件。

2、大清洗。1934年在斯大林的授意下,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1937至1938年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具体过程请自行百度。

但是,慈父的初衷并不是想杀死所有人,这对他而言并没有什么益处,把苏联变成一个没有人口的国家他还当什么慈父。

但是元首就不一样了,元首就是靠着洗劫犹太人立国的,种族主义是他立国的基石。正是由于对他所谓的优势种族的认可,大批量的德军才甘心为这个奥地利下士赴汤蹈火。

德军刚刚进入乌克兰时,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在大饥荒中受过苦的乌克兰民众都在欢迎德军,很有点“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味道。

但是当德军开始干我上面说的那些事的时候,苏联人回过味儿来,还是慈父好啊!虽然跟着慈父苦一点,但是德国人要命啊。这就是苏联人拼死抵抗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德国人对待苏联人要这么苛刻,为什么不能像对待法国人那样,虽然说不上有多好,但也不至于赶尽杀绝呢?

这就根源于希特勒的理论,种族优劣。

关于希特勒为什么痛恨犹太人,有很多说法。有的说他的母亲被犹太人治死了;有的人说他的初恋是犹太人,把他甩了;还有人说希特勒是个纯粹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当然,以上都有可能,但是这只是表象。

即使希特勒自己是种族主义者,自己受过犹太人的苦,那么为什么他的理论会有那么多的支持者?

透过种族主义的表现,更本质的在于杀犹太人对全体德国人都有好处。

一战后,受《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德国实力大减。到了20年代中期,德国经济刚有好转,1929年从美国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德国,一时间德国工厂生产停工、国内有着700多万的失业人口。希特勒当上总理之前,德国已经换了好几届总理政府,不稳定的国家政府带给民众的,就是萧条社会的混乱不堪。

而希特勒当上了总理之后,颁布一系列稳定金融和经济方面的法律条款。在法律的保障之下,百姓财产得到了基本的保障,生产力也大大提升。

同时,希特勒也效仿罗斯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工代赈。他提出了6900公里的高速公路修建计划。当时柏林奥运会举行在即,德国还兴建了一批大型体育场馆。同时,希特勒开始大力发展军备。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减缓失业,还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大量工程的开工,无形中又拉动了其他行业的生产,进一步促进就业,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良性循环。

然而这就够了吗?远远不够。

因为你要想修路、盖体育馆、发展军备,得国家投资啊,德国政府有钱吗?没有。那怎么办呢,在此之前,德国非常依赖美国的贷款,可当时美国都自顾不暇,哪有时间管德国呢?

而德国又没有海外殖民地,只能内部解决,那一堆容克地主是肯定不敢动了,只能动犹太人了。最初的反犹太法案从1935年9月就开始实施了,纳粹政权规定,犹太人必须进行财产登记。没多久,德国境内就开始了驱逐犹太人,没收犹太人财产的行动。大约有60-80亿马克的资产被抢走,这些都成为德国政府资金的重要来源。

其实德国人在苏联上的政策也差不多。如果说德国人杀犹太人是为了抢钱,那么德国打苏联就是为了占地方,拓展生存空间。既然我的目的是要地,那么地上的人就完全可以不要了,所以就有了这些杀戮。而在苏联这个体量的国都内实行这些杀戮,就决定了德国人大概率不可能长期稳固的占领苏联,也就是元首自己的理论把自己锁死了。

就这些。


user avatar   zhouy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打败可以,灭亡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打完法国战役收手,等待东方威胁,以谋求和平。最后肢解苏联。看看拿破仑,二战就知道英国真是个搅屎棍。


user avatar   andrewlee-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居然3K了,也感谢大家的关注与赞同。

更新一下评论的一些提问:

Q:德军居然没有什么预备方案?/答主能不能给一些解决方案?/德军能不能不管南方直接推进?

这三个问题我一起说说吧。

苏军西南方面军跑掉这个事件,就已经导致了巴巴罗萨的失败,因为德军在这时陷入了南下不是,不南下也不是的两难结局。

德军历史上选择的南下选项,结果我也说了:苏联西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预备方面军重振旗鼓,又一次建立了防线。

那么德国如果不南下呢?

这会导致中部的南侧出现一个巨大的缺口,中央集群的南翼会彻底暴露。德军要么增派部队守护侧翼,这会导致中央集群的力量分散,突击能力降低;要么不管侧翼,直接进攻,但是苏军在南部集中的大量兵力,就会异常愉悦的捅他古德里安的腚眼子。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ll defeated.

Q:德军妄图在边境地区歼灭苏联两个方面军是不是过于狂妄?

说实话,这个问题前,需要先了解一下1941年的苏军,究竟有多菜。

1930年代的苏军建设是着实走了一条歪路,这导致在1939年,苏军人员不足(130万,其中陆军93万)装备老化(1930年代初的轻型坦克与各种皮薄馅大且可靠性欠佳的中型/重型坦克)且机动能力与突破能力都很低下。不过这也不能怪苏军,毕竟装甲部队与摩托化部队的运用那时候还在开发期,除了德国也没有几个走对了路的。

苏军在1939年开始,将部队从130万扩充到了540万,新增了300个师,其中100个坦克师,200个摩托化师。这意味着什么?苏军需要大量的坦克与卡车,来让这些部队“动起来”。但是三百个摩托化师,这需要的卡车可是数以十万计的,跟不要说数以万计的坦克和其他车辆了。在和平时期,两年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大批量的装备生产,开战后,苏联一线部队的卡车只有所需的17%。此外,部队扩充了超过400万人,这使得部队中80%是入伍时间在一年内的菜鸟,加上部队扩充后对于各级军官的大量需求,以及各类技术装备的缺乏,导致这80%的苏军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训练。

这种部队,面对德军的装甲集群,跑不过,打不了,德军要吃他们轻而易举啊!

500万部队的德国带四个装甲集群的这一波,要吃苏联边境前出的两个方面军轻而易举啊!苏军现在根本不敢提前动手,军改又没完成…

哎呀,奶不死的啊,这怎么奶的死啊。MD老子是专业复盘好吗?这怎么奶的死!

500万历战德军打200万菜鸡苏军,德军有装甲集群的情况下怎么输你告诉我?直接包饺子都赢了,怎么可能输吗!平A稳赢版,包饺子也赢了,不可能输的,不可能的……

哎呀,基尔波诺斯你别跑啊!别跑啊!来跟我正面对冲啊!别怂进筑垒地带啊!————————————————————

巴巴罗萨最致命的是:

这是一个连环套,一环接一环

如果有一环没有解开:

那么下场就无法预料

————————正文—————————

巴巴罗萨计划是一个很复杂的计划,但绝对不是一个愚蠢的计划。德军高层意识到了苏联存在的战争潜力,也了解苏联这个国家的特点。他们挑选了一个苏联最弱的时期,制定了一个激进,但是成功率不低的计划。而这个计划之所以破产,是德军在一开始就没有完成计划的一个部分

让我们来捋一捋

巴巴罗萨计划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边境地区歼灭前出的苏联陆军主力,夺取战场制空权,保证部队的推进

第二阶段:将战线推进到俄罗斯边界,占领波罗的海国家、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并在这一过程中消灭苏联组织的预备队

第三阶段:在苏军西部主力与预备队全部被歼灭后,前出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古比雪夫—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一线

阿尔汉格尔斯克—古比雪夫—斯大林格勒一线有点类似于我国的漠河—腾冲线,这条线的的西边尽管只占了苏联国土的不足1/4,但是却有70%的人口,80%的工业以及几乎所有的粮食产地。在西伯利亚还没有完全开发的1941年,能推进到这里并且站稳脚跟,基本意味着苏联已经没有任何人口、食物、工业来维持一支足够的军队以进行战争,苏德之战就此便可以决出胜负。

整个计划中德军分为了三个集群,每个集群在三个阶段中有各自的任务,因此整个计划可以被分为3*3的9个部分。

我在开篇说了:巴巴罗萨计划是一个连环套

  1. 这意味着一旦这9个部分中间有一个出现问题,那么巴巴罗萨计划就会破产。
  2. 巴巴罗萨计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三个集群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那么后面两个阶段会轻松许多。

接下来我对这两点的做一个说明:

第一点:一旦有一个部分出现了问题,那么巴巴罗萨计划就会破产。

那么德军在哪里出现了问题?

答:南方集群没有在边境消灭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

开战后,德国中央集群和北方集群在比亚维斯托克—明斯克战役中,用了7天时间(6.22-6.29)包围并且击溃苏联西方面军,西方面军超过60万人有13万5千人伤亡,29万人被俘,整个方面军的建制都被打崩了

而南方集群……没能在边境地区包围住苏联的西南方面军,基尔波诺斯在布罗迪和杜布诺发起反攻后发现了德军的包围意图,并且在6.29当天立刻后撤。这个结果是什么?苏军成功撤退到了旧边境地区的防御工事,而南方集群在7月-8月除了包围乌曼地区撤退中的6集和12集外几乎毫无战果。他们不得不面对缩进了筑垒地域的苏军。北线用了7天就收拾了西方面军,而南线,因为没有在边境地区突破并包围西南方面军,南方集群硬生生在那啃了一个多月的筑垒防线,最后还是依靠中央集群的帮助才从南北绕过防线包围的西南方面军

西南方面军在基辅被包围的时候,已经是9.22,开战的三个月后了。而按照计划,三个月,这时候南部集群应该在斯大林格勒逛街才对。

并且中央集群这时候还被拉进南方,失去了对莫斯科地区的进攻。苏联利用这个时间,重新拉起了一支人数达到60万的军队,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后又建立了防线

而北方集群则由于中央集群的停滞而不得不放缓推进速度,避免孤军深入,进而开始啃列宁格勒的卢加防线……

本身德军的闪电战就是在歼灭敌军现有兵力,打出一波优势,并且利用这波优势,趁敌军预备兵力尚未组建的时候尽可能扩大战果,结果南方集群没抓住西南方面军,不得不拉中央集群来解决问题,中央集群失去了扩大战果的机会,一方面要帮南方集群,另一方面还要再多打一次歼灭战,这都是浪费时间!军法云:兵贵神速。这每浪费一天,苏军就多一天来征召预备役,从中部和远东调集兵力恢复实力。德军在战线拉长后不得不面临愈发严重的补给压力,此消彼长之下,导致了41年冬季的失败

第二点:如果三个集群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那么后面两个阶段会轻松许多。

这其实是很少为人谈到的一点,事实上,这一点的出现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闪电战打出的时间差。

这在比亚维斯托克—明斯克战役与随后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有了非常明确的体现。

比亚维斯托克-明斯克战役完成了中央方面军的第一阶段目标:歼灭了其面对的苏联军队主力。而苏军在失去西方面军后,需要1.对西方面军进行重整,重新组织起幸存士兵与新兵,恢复组织体系 2.建立新的部队,充实己方实力。

但是明斯克战役6.29号结束,那么消灭苏军预备部队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什么时候开始的?

7月6号

间隔7天

7天怎么够几十万人完成征召和重组啊!(战术后仰)

这导致苏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里兵比德军少,装备比德军差,士兵训练还不足,又是被一顿打,5万人伤亡,30万被俘。

到了这个时候,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二阶段目标了,从比亚维斯托克开始推进了610公里,离莫斯科还剩300公里,中间就20万残兵败将……

比亚维斯托克—明斯克战役到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经过说明了:如果巴巴罗萨计划真的完美实施了,那么苏军是没有时间重整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预备队了,也没有时间从遥远的远东调集足够的兵力到西线布防。

这对于苏军而言就是一个负反馈:先打—被包围—一线部队崩溃—补充一线部队并征兆预备队—还没完成德军又来了—部队素质比上次还差—开打—又被包围……如此一来,苏军真的是越打越弱,最后一阶段很可能比之前还要轻松:苏联统帅部已经用尽了在西线的几乎全部兵力。

但是:

中央集群没有继续完成第二阶段的占领任务,就南下去乌克兰擦屁股了……

这又应证了我开头说的:

如果有一环没解开,那么鹿死谁手,就犹未可知了。

————————总结————————

巴巴罗萨计划不是一个糟糕的计划,德军的参谋人员绝对要比我们聪明。尽管第一阶段歼灭苏联西部陆军主力的难度看起来很大,但是在1941年苏联军改未完成+部队刚经历大规模扩充+大清洗结束指挥人员素质过低+主力部队前出至边境地区做好肉馅的情况而言,并非不可能实现。他们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间发起了一个还可以的计划,并且成功了2/3

然而,不是100%的成功,那都是失败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有,而且是非常接近成功的一次机会,那就是台风作战的11月20日前后。

此时前线苏军已经非常疲惫,德军尽管也大部分疲惫不堪,但作为战役机动力量的第4坦克集团军却还有一定实力,无论是投入北部协助霍特,还是投入南边协助古德里安,都有可能达成最后突破,从背后合围莫斯科。

但是,负责台风作战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却选择将其投入第4集团军作战地域,协助克鲁格去啃苏军阵地,这一调动导致3个方向的德军均没有能力在12月前突破苏军防御,最终被苏军反击部队击溃。有人说博克犯这个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出于私心,他想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从事后分析来看,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

战略形势的改变就是靠战役、战术级别的胜利或失误来累积的,一上来就大谈什么国家实力、国际形势,不太适合做具体的分析。


user avatar   zhou-zhan-84-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针对评论区很多人提到的英美援助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回复。

美国确实在二战时期弄出了《租借法案》,《租借法案》的通过是1941年3月11日美国众议院和参议员投票同意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其他国家出口国防物资,但是《租借法案》也规定在战争结束后受援国应该归还这些“借贷或者出租”的战争物资。也就是说美国人并不是免费提供物资,为世界各个国家免费做贡献。当时美国主要援助的对象是英国,毕竟两个国家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同根同底。

按照1984年出版的《现代美国》的记载,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援助高达490.96125亿美元,其中给予英联邦的援助就约有307.53亿美元,苏联只有111.41亿美元,中国更少,只有13.35亿美元。英美的关系亲不亲可以从钱多不多推断得出来,英国人在二战时期被德国打翻的熊样,就知道美国援助的300多亿美元基本上都是无用功。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正式打响,但是在《租借法案》并没有适用于苏联,美国总统罗斯福仅仅是在6月2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声称“不惜一切代价援助苏联”。在口头承诺之后,英国、苏联、美国在1941年9月29日到10月1日之间召开了莫斯科会议,签署了《第一次协定书》。

但是《协定书》的援助物资只是纸面上的数据,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苏联的出海口稀少,海上运输极易受到德国的攻击,加上苏联并没有强大的海军,这导致英美的援助没有他们口头上的那么大,

苏联当时接受物资的港口是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这条航线是经过美国东海岸、冰岛或者英国,途径挪威到达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另外一条最为安全是美国东海岸到达海参崴。不过要经过西伯利亚才能到达苏联的东欧地区。实际上在英美根本没有按照协定完成物资的运输,小乔治·赫林的《对俄援助》一书就记载,美国交付的物资只有127万吨,只有实际的80%,飞机只有204架,按照协定书是600架,坦克只有182辆,按照协定书是750辆。卡车交付不到一半,枪炮不足10%。

1941年12月1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出于自身的国防考虑,开始加大在天平洋战区的投资,自然对于苏德战争毫不考虑,而且这个时候苏联和德国之间的莫斯科战役爆发,这场战争从1941年10月份开始持续到1942年1月份,莫斯科战役之前苏联一败涂地,英美对于苏联能否打赢莫斯科战役都没有信心,所以刻意放缓步骤。1941年时期苏联的援助来源主要是英国,但是援助力度不大。而且在实际上1942年6月30日,英美才算是把1941年10月1日达成的《第一次协定书》全部送往苏联,7月底才完成《第一次协定书》总量的五分之四,大部分物资都是莫斯科战役苏联击垮德国后送来的此外第二次援助的物资,苏联、美国、英国迟迟未能达成共识,直到1942年10月美国苏联才签署《第二份协定书》。

总体而言,1941年到1942年,西方提供的3800辆坦克只相当于苏联自产坦克的12%,3000多架飞机也只有苏联本身的自产飞机的10%,要知道苏联自身生产了3万多辆坦克、4万多架飞机,40万门各种火炮,唯一可以称道就是西方给予苏联3万多辆汽车。

另外英美的操作也令人窒息,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爆发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争的关键时刻,英美就掉链子,1942年7月运输物资的PQ17运输船队被德国轰炸,随后到了9月份才出动PQ18,在9月22日,丘吉尔告知罗斯福在1943年1月份之前还要停止向苏联提供运输船队。

其实对于英美的援助,我们理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面对强盛的德国,英美被迫和苏联联合,本来他们就是各怀鬼胎,英美和苏联在意识形态是典型的仇人,只是迫于现实的利益需要才搞出同盟。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被俘后和英国俘虏关在一起,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声称还要杀死英国贵族。


原答案:

论及二战时期的苏德战争,就必须明白一点苏德战争的本质是现代化的工业战争,谁的工业能够制造更多质量精良的武器,装备更多的士兵,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苏德战争从1942年1月20日莫斯科战役击败德军的进攻之后,苏联和德国的战争就转化为工业化时代的消耗战。

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前期无往不利,原因就在于德军的闪电战战术的成功.而闪电战就是利用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在敌国完成战争总动员之前摧毁敌军的抵抗,让敌国无法完成战争总动员,以此迫使敌国的政权屈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德国依靠闪电战快速击败法国,迫使法国向德国屈服。如果真的让法国和德国像一战一样来一场全国战争总动员体制下的消耗战,德国虽然能够吃下法国,但是自身损失绝对不小。

希特勒在入侵苏联之前也是寄希望于闪电战的巨大威力能够快速突入莫斯科,干翻斯大林。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于苏联的打击,由于德军闪电战的巨大威力,到1941年11月底德军深入苏联境内850—1200公里,占领苏联国土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法国的面积,苏联沦陷区人民约有7450万,苏军损失高达380万人,德军势头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但是很可惜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的攻势被苏联红军防御住了,闪电战完全破产,此后苏联和德国展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消耗战。

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在1942年苏德战争的关键时刻,在工业实力的比拼中,德国是要强于苏联。

首先德国的工人数量高于苏联工人的数量。我们要清楚高素质工人是制造武器装备的重要力量,没有他们,军事武器工厂就无法运转。

在德国本土从事工业的德国有837万,外国人有140万,总计977万。此外德国还有大量的“盟友”和占领国,这些国家的工业人口一直为德国的工业服务,比如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工业人口,这些人都被纳入德国的军工生产体系,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伟大事业”做贡献。

相比较而言苏联的工业人口就比较逊色,在1942年苏联控制下的人口只剩下1.3亿人,其中工业人口只有720万,仅仅相当于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的66%。但是这些工业人口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弱妇孺,因为大量的男性苏联公民都被征发为士兵前往前线作战,而且苏联的精华之地东欧地区被德国占领,也使得苏联不能够征发足够的人口用于工业生产。

其次苏联的资源也落后于德国。在工业化战争时代,矿产资源就是各类武器装备的来源,矿产资源中的煤和石油就是战争运转的“血液”,没有煤和石油,战争就无法持续。

德国自身就是产煤大国。按照《1997年世界能源统计评论》的数据,1996年德国烟煤和无烟煤可采储量为240亿吨,褐煤可采储量为433亿吨,总可采储量为673亿吨,占世界煤炭总可采储量的6.5%,1990年探明可采储量800.7亿吨,其中硬煤239.2亿吨,褐煤561.5亿吨。其中鲁尔区作为德国的工业心脏,露天煤矿丰富,还有大量的无烟煤。1942年德国本土生产了2.58亿吨的煤炭。此外德国从大量的欧洲盟国和占领国掠夺了大约1.628亿吨的煤炭,而苏联只有7550万吨煤炭。

德国的劣势就在于石油,德国其实很早就搞出了人造石油,1927年,德国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工厂;1934年,德国又建成世界第一个煤炭间接液化工厂。但是用煤炭液化搞出的人造石油,也只有560万吨,德国当时的石油依靠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在1941年提供了270万吨石油,在1942年只提供了210万吨石油,而苏联的高加索油田在1942年依旧产出2200万吨石油,这也是苏联仅有不多的优势。

最后是粮食比拼,苏联还是比不过德国,要知道国民和士兵都是人,全部需要吃饭,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补充,士兵不能饿着肚子只靠精神作战,那么国家的溃亡就近在咫尺。

苏联看似很大,实际上只有乌克兰平原才算的是苏联农业的精华之地,高加索地区和哈萨克、中亚地区都属于排在后面的粮食产地。乌克兰大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该平原有大面积的黑土地分布,是世界三大主要黑土分布区,占世界黑土总量的四分之一。在沙俄时代,乌克兰号称“欧洲的面包篮子”,很可惜这块土地在1941年到1942年时期被德国占领。这使得苏联的粮食产量急剧下滑,农业产值仅为1940年的38%。为了应对德军的进攻,苏联在全国实行粮食供给制度,苏联集体农庄的农民更是凄惨你,在1942年从事重体力的农民只能在劳动日获得粮食800克,土豆200到400克,到了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苏联还陷入了饥荒。

德国人民显然幸福得多,纳粹作为民选政府,希特勒特别注重德国人的生活水平,由于苏德战争消耗,粮食减少是必须,但是德国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下降,德国平民在1941年到1944年平均每天摄入2450到2700大卡的能量,基本上比现代社会普通人的摄入的能量都高。要知道德国本身的农业并不发达,那么德国靠什么手段做到的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对于占领国和“盟友”的掠夺,比如法国为德国每年“愉快”地提供了75万吨小麦,总量为900万吨的谷物。还有什么牛奶、葡萄酒、肉类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在如此劣势下苏联是如何翻盘的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工人加班。苏联在1941年就制定了《战时职工工作时间规定》,随后又制定了《追究军工企业职工旷工责任》,到了1942年苏联规定的标准工时是14个小时,此后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了150万个劳动日,无数苏联妇女和儿童饿着肚子在生产线日夜颠倒为苏联生产武器,与此同时1942年德国大部分军工厂还在执行一班制。

这种工人生产的差距反映武器装备上最为明显,在坦克的生产上,1941年到1942年,苏联生产了3128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德国在1941年到1942年只生产了1万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火炮的生产上,德国和苏联差距也很明显,苏联在1941年到1942年生产了大约40万门火炮,而德国只生产了103763门火炮。在飞机的生产上,苏联在1941年到1942年生产了34058架飞机,德国在在1941年到1942年只生产了25730架飞机。

正是苏联生产出远超德国的武器装备才使得苏德战争胜利的天平倒向苏联,无论德国的后期战术如何优秀、指挥官如何出色,德军战斗力有多强,都无法消灭苏联无穷无尽的有生力量,在苏德战争期间,苏军阵亡及失踪人员高达1194.413万人,被俘560万,因伤致残500万,但是苏联依旧没有倒下,德国人心中的恐惧可想而知,可以说在1942年苏德战争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当然现代西方的英美最喜欢说苏联惨无人道,极权横行,让广大的工人饿着肚子为前线的士兵提供武器装备,这是因为苏联灭亡了,所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跳的十分欢,但是仅仅只靠强迫加班真的可行吗?如果强迫加班有效,那么现在最富裕的人群应该出现在东亚,比如日本和韩国。没有一种精神驱动,这种加班也是无效的。

其实归根结底这是苏联人民发挥了出色的作用。没有军工工厂里的老弱妇孺工人靠着爱国热情强撑,饿着肚子昼夜生产武器,没有前线红军靠着保家卫国的精神拼死抵抗,苏联早就在1941年竖起白旗,像法国一样投降德国了。所以苏德战争是苏联人民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成果。

另外要强调一点,德军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强大,现在的互联网的某些人夸大了二战德国的实力。

自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正式开始到1941年8月底9月初,德军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战果,但是德军的损失也十分惊人。8月31日德国陆军伤亡409698人,被打死87489人。但是苏德战场上德军的损失却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虽然德军的后备陆军拥有124万人,但是后备陆军中的57万人被德国国内地方军区占有,20万人给了空军和海军,还有15万人因为各种因素不适合打仗,这使得德国在苏联战场的前线部队只得到了32万人的补助,在苏德开战前期有20万人的后备军已经补充了部队,到了秋季德军基本没有后备兵源,这使得部队缺额严重,在冬季未到来之前德军的行军已经到达极限。

德国混乱的后勤也使得德军进攻出现迟缓。德国的军用和民用的铁路、水路运输由国防军统帅部运输总监盖尔克将军负责,但是陆军战区的汽车运输指挥权和运输陆军物资的责任都由陆军总司令部军需部长瓦格纳将军管理,而且前线物资的运输需要经过波兰,盖尔克还要和波兰总督弗兰克协商运输物资。这就是德国和苏联开战时的德国后勤体系,可以说二战德国混乱的官僚体制使得德军的后勤极为混乱,这使得德军根本不可能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

另外铁路运输也是一个难点,因为苏德两个国家的铁轨轨距不一样。苏联的铁路轨距是1.524米,而德国是1.435米属于世界通用的标准轨距,以至于德国铁路部门需要把苏联的宽轨改为窄轨,所以德军的运输还需要汽车,但是苏联糟糕的路面状况使得汽车损失严重,1941年年底只有25%的车辆还可以使用。所以实际上阻碍德国进军的是混乱的后勤,并非苏联的冬天,苏联的冬天则是加剧了这一进程。

所以二战时期德国的实力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真实的德国官僚体系极为腐败,二战时期的德国总而言之是希特勒的德国,希特勒一个人成为德国的独裁者,这造就了很多腐败案件,举两个例子:

  • “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指挥官,党卫军上将赛普·迪特里希。1934年,德意志劳工银行向迪特里希贷款5万帝国马克,帮助他购买位于巴德萨罗夫的一座别墅,1937年,迪特里希对这座宅邸没了兴趣,于是以10万帝国马克(也就是当初购买价的两倍)的价格将别墅卖给了德意志劳工银行。迪特里希一分钱没有花,白得5万帝国马克。
  • 德国人民教育与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博士,1932年,戈培尔是柏林省部书记的时候,他的年收入仅有619帝国马克。1943年戈培尔的总收入就高达424317帝国马克,其中约30万帝国马克是他给《帝国》报纸撰写每周社论所得的稿酬,而戈培尔的部长年薪仅有3.8万帝国马克,戈培尔真的是“一字千金”。反观我在知乎写文章一毛钱没有。给戈培尔钱的人是埃尔出版社社长马克斯·阿曼,1944年马克斯·阿曼控制了约有80%德国报业市场。

这样的官场指望德国官僚体系发挥极大实力几乎不可能,所以德国的工业实力虽然远远超越苏联,但是始终无法发挥实力,恰如希特勒的怒吼:

我,一个最伟大工业国家的元首;我,在一个最伟大天才(斯佩尔,德国军械部长)的帮助下;我,一个发动了使全球为之震撼的战争的人,流血流汗地干活,而每个月才生产600辆坦克,而你们却告诉我斯大林生产1000辆。

user avatar   zheng-er-ba-jing-de-xue-sheng-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办法,因为真的打不过。

二战德国老兵盖伊参加了1942年到投降几乎所有的重要战役,而且是最惨烈的南线部队,写了本回忆录《被遗忘的士兵》,当时引起轰动,在他的书里只看到两个字:绝望,无时无刻不在绝望。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对当时的前线战场写的非常真实详细,比看各种数据分析什么的再自己脑补要有更直观的感受。

———————————————————————

没想到能收到赞,那就再多说几句吧。

根据回忆录的内容,以这位德国老兵的视角来看德军前线在武器装备/军队人数/后勤补给/气候环境等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大概也是让他绝望的原因,印象最深刻的是苏军的炮兵像幽灵一样,参军几年炸了他几年,火力猛机动性强还炸的准,让他做了几年噩梦。

回忆录写的很有文采,其中关于他父母还有未婚妻那一段特别感人,但看不到他对侵略苏联人的一丝愧疚,里边有他们杀害苏联平民和游击队的细节,他只是疑惑那些没有受过多少训练的游击队为什么要去送死,里边还有十几岁的少女,可能他没有意识到那些敢于赴死的游击队是他们战败的根本原因,苏联不是一个大号的法国

有些答主侃侃而谈说如果德军怎么怎么样就能占领莫斯科,但那样苏联就投降了吗?中国包括南京北京天津广州武汉长沙上海东北等等的半壁山河都被日本人占尽投降了吗?中国没有,为什么苏联会投降?

还有说没有美国援助就打不下去的,拜托查查美国援助的物资占苏联自产的多少,什么时候开始援助的,中国可是以一个农业国和日本单独打了四年多美国才参战,前期美国还是援助日本的,中国投降了吗?如果中国没有,凭什么说苏联就会投降?

看看诺曼底登陆的时候苏军已经反攻到哪里去了,不知道有的德吹是不是有种类似某些球迷的心态,因为我支持的球队比你支持的厉害,所以我比你厉害,把这种硬拗心理带到其它地方,走火入魔

————————————————————————

没想到看的人挺多,最后更新

大部分德吹看法是如果苏联没有得到美国援助必败。可以查下援助清单,整个战争期间坦克飞机约占总量10%左右,大部分都是乞丐版,大炮约3%,轻武器不到1%

重点是航空燃油 铝 铜 橡胶 面包等物资,美国援助占自产比很大,德吹们一贯说法是没有这些援助苏联几乎产不出飞机坦克大炮汽车,至少也要产量减半,所以必败,网上要搜多少有多少,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从我高中开始就看到这些陈词滥调,多集中于铁血网古德里安吧等等

但看看援助时间,七成以上物资送达都是在1943年后,准确说是夏季库尔斯克会战后,难道这之前苏联是小米加步枪打出转折点的,德吹从来不回答这个问题

没人否定美国援助的作用,没有援助肯定会打得更惨烈,战争时间更久,不过说是决定性作用,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苏联取胜主要原因就两条,缺一不可:

超强的综合国力

钢铁般的战斗意志

————————————————————————

看了评论,最最后更新

反驳一些观点

1、没有美国援助苏联肯定挺不住

-请查下援助到达时间和占苏联武器自产比,上边说了不再重复

2、美英轰炸德国工业区导致军工半瘫痪状态,不然苏联顶不住进攻

-请百度真正大规模有效轰炸啥时候开始,美国啥时候开始轰炸,那时苏德战场已是什么形势

3、德国单挑苏联不会败,是输给了苏+美+英+法

-就不说诺曼底登陆时苏军都反攻到哪去了,德国手里可是有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等一大票仆从军或盟友,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不过损失三四十万,其它损失是友军的,另外法国比利时捷克等几乎欧洲的工业产能,罗马尼亚的石油瑞典的铁矿石等等,这么大的加成可不是区区租借法案能比的,没说是苏联一己之力抗衡德国为首的纳粹集团军算客气了,还有脸说德国单挑?

4、如果当时德军怎么怎么部署怎么怎么进攻就能扭转战局

-各位好像从来不想去了解后勤问题,就算不说这个,集中了德国全国的人力物力都不知道怎么能在战场打败苏联,但偏偏知乎各位知道,不得不佩服


user avatar   L7-14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说吧,即使是美国,如果跟苏联打世界大战的话,哪怕现在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拿着铁棍,那也是苏联人和苏联铁棍。

苏联是一个战火中诞生的国家,青年时期的和平年代也几乎是全速为了下一场世界大战做准备的国家,祂的存在就是为了在一场世界大战中登上舞台。

想依靠世界大战打垮英雄的苏联人民?

乌拉!


user avatar   andre-31-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办法的,可以让元首先去学会乾坤大挪移,然后把41年美国转移倒苏联位置上,这样不用3个月就能全歼美国陆军,占领变成美国的原苏联全境了。

你看这样一口气灭了美苏,元首就胜卷在握了。

别问我苏联被转移去了什么地方,可能去异次元大战莫拉维亚的魔法师了。

=======================================================

挂个东西(总算还有点自知之明,只不过这个愚者不是在世界旅途,而是在梦游)

原来所谓的恶劣条件只对德国后勤又影响,对苏联没影响,从乌拉尔倒柏林的后勤线比从柏林倒莫斯科的后勤线长的多。还真是拉不出屎怪马桶没吸力。

“乌克兰饥荒培养出的深仇大恨”——在你乎培无知小白中养出的“深仇大恨”么?43年一百万人为前线运动都没在德国动员出一百万人,还想在乌克兰动员一百五十万人?这从是梦游还没醒呢?我寻思着,对苏联“深仇大恨”的西乌克兰在所谓“大饥荒”时期还在波兰占领下,按理也没受“大饥荒”影响。

“它的战斗意志将非常顽强”——班德拉匪帮的战斗意志主要体现在屠杀波兰和犹太平民上。

继续挂狒屋德棍

哈?青年人断代?那个告诉你二战打光苏联一代人?要不要上苏联人口普查数据?相反经历二战磨练的那一代人在60年代后成为苏联社会中坚。

法国派了志愿部队参加巴巴罗萨,莲西班牙都派了部队。巴巴罗沙420万侵苏轴心国军队中,仆从军就占了100万,没有仆从国军队,你德国哪儿来德那么大兵力优势(41年6月苏军西部5个军区才240万人)。德棍还有脸黑仆从国?仆从国不帮你德国,你汽油都没有,拿鸡毛打?麻烦你自己去好好读读书。41年美国帮德国?笑死人了,41年美国需要打死德国财政资本,削弱英法殖民帝国,打开欧洲市场,唯独跟苏联战略利益没有冲突美国就算不帮苏联,也没有理由帮德国,你德国是美国亲爹?还是你当美国总统?41年美国亲自下场?41年美国那点军队和玩具装备,41年苏军都可以2个月可以推平美国。

英国获得德租借物资远多于苏联,租借物资占苏联装备苏联和军工产量的比例不超过10%,而苏联消灭了德国80%以上的武装力量外加大半仆从军。没租借物资苏联一样暴T-34,推平德国。说句难听点的,没有租借物资,苏联不用打42年那几场送人头的仗,省下的人力,物力就足够弥补租借物资有余了。44年之前德国根本不存在缺少物资的状况,德军东线的瓶颈史什么都没搞清楚就YY租借物资?PS:东线从来没有绝对空优概念,军史盲麻烦去读点书,拉黑怼人不是你的专利。

租借物资起了什么作用?战争转折前的1941-1942年,苏联得到5500辆租借坦克,36825辆卡车,同时苏联自己生产了超过31000辆坦克,4万辆卡车,征用了20万辆卡车(加上苏军已经装备的20万辆卡车,载重汽车这项租借物资也不占大头)。这个时期租借坦克数量占了苏联坦克产量的16%(这一比例是比之后还高的)。但是格兰特。李或者斯图亚特这种东西能够跟T-34、KV相提并论么?客观地说这一时期由于工厂搬迁,苏联自身的中型和中型坦克产量也下降了,被迫生产轻型坦克凑数,比较而言租借坦克性能也不算太差。但主观上又是另一回事情,因为获得了大批租借坦克让苏联决策层产生了能够围歼德国重兵集团,夺回失地的幻觉,发起了一系列得不偿失的送人头战役,损失大量人力物力远超过了租借物资的补充。如果没有租借物资,苏联决策更加谨慎也没有主观动机去发动这些战役,就结果来说反而对苏联更有利。

战时西方共向苏联提供448万吨食品,可折合成350万吨压缩食品,或折算成200万吨面粉,120万吨畜类屠宰量。西方提供食品只占战时苏联政府农业收购总量的5%,总产量的2%。

航空燃料方面,参考我之前的回答如果没有苏联,英美能单凭一己之力战胜德国吗?


美国陆军科班出身,西方研究东线战史权威戴维.格兰斯:如果没有租借的食物、被服和原料,苏联经济将要承受更为沉重的负担......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斯大林及其将领们也许要多花12至18个月才能干掉德国国防军;最终结局不会有什么不同,但苏联军人们不得不打到法国的大西洋海岸才能结束战争。

你乎美吹:租借物资再造苏联,没租借物资苏联就完蛋了。

所以呢?你们是信格兰斯?还是信B乎美吹?


user avatar   wo-zhi-wu-bi-shi-jiang-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互联网意义的苏德单挑:

指吞并了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等等的德国,带着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芬兰等仆从国或盟友的军队进攻孤零零的苏联,其中苏联不允许获得其他国家的援助。

在这个世界线的德国不需要承担任何因为滥用武力、过度扩张、压榨平民等等带来的政治、外交、经济方面的惩罚——相反,苏联在类似方面的惩罚必须百分百的被体现。

本人表示一脸黑人问号


user avatar   zhi-yan-41-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读《明史》然后你就知道清朝为什么变成那个德性了。

阎崇年老师反正是要求先了解明史再看清史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现在德国人不讲爱国主义? 
  给李云龙一个满配党卫军骷髅师,会发生什么? 
  为何大和号至死都无作为? 
  为什么说二战时期的“东京大轰炸”是人类战争史上,一场规模宏大且至今难忘的空袭? 
  二战时期谁是美苏之下的第三强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陆军到底多强? 
  纳粹选择毒气室作为大屠杀的主要手段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希特勒为什么要在西线胜负未分的情况下对苏联发动战争? 
  为什么说二战前日本国内矛盾激化,所以一旦停止侵略的脚步就会自爆? 
  纳粹德国杀不杀英美战俘的犹太人?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陈建斌主演的电视剧《三叉戟》?
下一个讨论
联合国五常国永远会是这五个国家吗?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