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东北去工业化可不可取?为什么舆论总是对东北有歧视性报导?难道国家只想把东北当做粮仓吗? 第1页

  

user avatar   shi-jiu-ban-bing-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去工业化一概而论是不妥的

在现在的环境,多数工业确实不怎么适合在东北发展。。。。。

但完全去工业化肯定是不行的,东北至少还应该也能够保留并发展以下几类工业:

1、现代农业配套的农机工业、农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与特色食品工业

2、电力工业以及配套的煤炭工业等

3、林业配套的某些工业

4、依托科研院所和工业惯性发展重型机械工业和某些军事工业(不过这一块属于中央工业了)


user avatar   fei-zha-diao-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发达的地方,古代它就发达……

东北明明在日本西边,为何叫东北?

同理,西北在中亚东边凭什么叫西北?还有西南也是如此。

因为他们都是我们下意识地,用中国“核心区域”为标的,延伸出去的羁縻地带……

“中”国,你品,你细品……


user avatar   long-you-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这个话题,我更喜欢用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90年代东北淘汰的基本都是低端工业和过剩产能。

这种低门槛的轻工业你拿什么和南方竞争?

不说取暖成本,光人力成本,国企员工有各种福利,而南方民工拿到比种田高的收入就欢天喜地,就这点南方的企业就可以有极大的成本优势。还有资源,说是东北资源丰富,但是你获取成本也高啊,比如煤明显就是山陕的便宜多了,路上的运费都算火车运好了,东北的火车养路成本都要更高,因为东北下雪啊。

再说一个铁,鞍钢集团很长还是过的挺舒服的,可是等进口海运过来的矿石更便宜的时候,你说你的竞争力在哪?

亏本、破产清算是唯一出路

不是国家在给东北去工业化,而是东北工业已经没有竞争力,自然地被淘汰。

假如剩下的高门槛的军工也给你造成去工业化的感觉,那只能说东北不争气呗

为什么这些年东北的粮食越种越多,是因为有利可图啊,国家补贴粮食,粮价稳定,农民自然本能种更多的粮。你说种粮发不了财,可你让他们干嘛?办厂还是进城打工?


user avatar   bi-er-hai-te-shi-san-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可取的。

全东北只有大连适宜发展主要工业,其它地方给消费品做配套就行了。

没有发展工业的必要。沈阳到大连五百公里,沈阳到北京五百公里。

相同资本、相同技术、相同人口素质,东北工业就比人家贵来回一千公里运费,这个成本减不掉。

你想从工资里分担这笔运费?

人家就不会降薪了?

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大鱼吃小鱼,当今国策是发挥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东北比南方多一千公里运费成本,根据市场经济原理,东北不配发展工业。


我多说一句:

东北从古到今,每次大发展,关内当时是什么情况,自己查一查看一看。

心里自然就有数了。


user avatar   lu-lu-xiu-sama-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该不算辽宁,黑吉两省还有内蒙是真的养活了关内不少人,粮食不仅要看产量还要看自给率,河南产粮要高出吉林内蒙接近3000万吨,但河南自己人口多,额外能养活的人是少于吉林内蒙的,而黑龙江人口偏少,人均耕地面积又大,自给率能达到400%

大家看这个表也能看到,全国11个省份是可以做到粮食自给的,但从新疆往下,额外能供给的人口都不多,加起来都比不上河南一省,更不用说上边的黑吉内蒙了

如果这样都不能算是粮仓,我也不知道啥才算了,黑吉两省一年一熟但是产粮很高,靠的是耕地面积和肥沃的黑土地,但是黑土地也面临飞速的退化,为了保持粮食产量,没有休耕、换耕,什么'十四年连丰'都建立在榨取黑土地潜能的基础上

一直保持这个耕种条件,几十年咱们下一代或者再下一代估计就再也见不到黑土地了。等到那个时候,黑吉早已没了原来的矿、油、工业,连农业都没了,两省的地位只会越来越尴尬

现在哈尔滨一直做的冰雪旅游,发展三产服务,到时候就和西双版纳一样当个旅游城市吧

农业省要为国家着想,你不种地谁种地?


user avatar   el-wag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北或者说东北亚的工业化很大程度是政权竞争(需要注意的是参与者不一定是现在意义上的国家)的结果,而且这些政权的扩荒之间不一定是互相冲突的,反而有互相促进的作用。

比如说日本人对朝鲜的经济控制和开发过程就促进了同时期东北的基建和商业化山地水稻农业的发展。

东北亚的人口膨胀不仅是自发经济发展和原生态“生存空间”造成的虹吸的结果,根本上是争夺东北亚的强权的政策的结果。

如果没有对东北亚的大开发运动,那么各个国家对东北亚边疆的控制和开发是不可能那么“本土”的,现在俄罗斯的远东甚至日本的北海道不都开始“经济衰退”了么。难道这些地区现在不都在试图通过提倡旅游业、农业牧业或者自然资源开发来挽回局势么?

而且东北亚的高速发展和本地居民膨胀也并不是“很自然”的。

从1860年启算至1945年,今天中国东北地区共移入约两千万汉人、两百万朝鲜人和一百五十万日本人。今日本北海道地区移动入约三百万日本人和小部分朝鲜人。俄罗斯更是迁徙了几百万的本土俄罗斯人、南方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中亚人。(人口的膨胀也是工业发展的原因,比如说苏联东部的经济没有那么封闭,东北和朝鲜的工业产品有一部分是卖给苏联的。)

若无边疆竞争迁移人口的需要,那么东北亚因为恶劣的自然地理的限制,哪怕再怎么利用林业、矿业和可开垦的土地刺激经济发展,这种经济也难以本土化;很多职员只会选择暂居东北亚而非定居。

东北亚地区的工业生产线也会更不完整,只负责结合运输成本计算的情况下适合再东北初步加工的部分。

最终东北亚只可能有几个商业服务业城市、几百个零星的林业矿业产业区和一些连片的农场、因为早期饥荒或躲避战乱等原因从各地逃来的人建设的农牧渔业城镇、以及由本地原住民后代主导的保留地(由于没有几千万移民的冲击,原住民数量可能会更多,可能会加起来超过百万人)。


user avatar   xiao-xiang-18-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政策是政策,但是如何用好政策则完全是当地政府的事情。一味把问题放在“政策”上,就属于懒政!

当年经济特区可是搞了七个,也就深圳发展为一线城市,珠海、汕头、厦门发展的就远不如深圳,海南全省都是经济特区,这几年感觉完全就是在浪费“特区”这个政策,天津的滨海新区发展的也是一般般,再也没有造成新的一线城市。

如果给东北设立一个“特区”,东北就真的能够搞出一个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来么?!

再者说,“特区”之“特”特在哪里?无非就是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完全放下“计划经济”那一套,换句话说,也就是“关、停、并、转”国有企业,私有化国有企业,彻底开放市场给私人、私企,让私有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不再扶持国有企业,该倒闭的就倒闭,该失业的就失业,一切交给市场,这才是政策!——当初不是没有这么干过,干的结果是什么,想必东北人都很清楚。

你看深圳那么发达,他有几个依靠政府扶植的国企?题主还在这里说什么“工艺精湛的工厂纷纷倒闭”,这是市场经济的思维模式么、是特区的思维模式么?既然你“工艺精湛”,为什么产品卖不出去?为什么不挣钱?如果“工艺精湛”的产品卖得全世界都是,怎么可能倒闭?!

还有,歧视性报道(如果真有的话)和经济发展有什么紧密关系?!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歧视性报道还少么?难道阻碍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了么?听见蝲蝲蛄叫就不种庄稼了?!

如果媒体天天对东北经济歌功颂德,是不是东北经济就能快速发展?!如果媒体真有那么大威力,那就太好了,看哪个区域经济落后,媒体大肆鼓吹一番,这个区域经济就上去了,脱贫攻坚、小康社会,乃至中国梦几乎瞬间就实现了,这难道就是我们要的?!

——————————————————————

真正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赖自身实力,是内在的、内发的。外来的政策是属于“锦上添花”,是放开了原来束缚你的一些东西,允许你去干一些原来不让你干的东西,那才叫给政策。关键的关键还在你自己。

给钱,那不叫政策,那叫做“扶植”,扶植永远是一时的,是把人领上路的,让人自己会走、乃至会跑,而不是一直抱在怀里,那不叫“扶植”,那是溺爱。

再说,国家给东北的扶植,不说铁路(高铁)、公路和基础建设,就是国家出面,让私企、外企到东北投资的还少么?!

————————

东北真正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国家级别的专家不知道论证了多少了,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再出谋划策,也不知道出了多少谋、划了多少策,“振兴东北”的战略早就提出来了,我们这些小民不可能有更高明的主意了。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随着振兴战略实施,东北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目前,《若干意见》确定的社会保障试点、增值税转型、豁免企业历史欠税、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厂办大集体改革等各项政策已付诸实施。东北三省广大干部群众着力转变思想观念,加大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开放步伐,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创新思维和行动。巩固和提升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重要林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和医药工业基地地位和功能,是振兴东北地区的关键基础。

上面说的话已经很明确了,东北原来的问题,主要就是企业历史问题严重,因此开了不少药方,“豁免企业历史欠税、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厂办大集体改革”,都已近实施了,这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似乎效果还不错。

未来东北可能的经济增长点,“商品粮食生产、林业生产、能源生产、机械和医药生产”是最有可能发展起来的增长点——当然,如果旅游业、航运业/造船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软件和半导体、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科教文卫产业、军用产品等等也能发展起来的话,大家都乐见,如果东北能够创造出更新的产业,让全国人民都学习,估计中央能乐的跳起来。

关键还在于“创新思维和行动”,搞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加大开放步伐。——当然,上述创新,一个都不容易。这几年中央不断向东北调入干部,东北的干部也不断到外地交流学习,就是希望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来,真正能够振兴东北。不管怎么说,东北也是中国的东北,东北人也是全国人民的骨肉同胞,没人愿意看到东北衰落,兄弟身份也都愿意支持东北一把,中央也在相反设法扶植东北一把,但是首先是东北自己开拓思路、发愤图强,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最后,祝福东北和东北人。


user avatar   fang-hai-bo-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北去工业化是必然现象,一般的行政手段无法抗衡,因为面对是一只无形的手。

先说几个事实:

2019年,位列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排行榜的依次为:1.宁波舟山港;2.上海港;3.唐山港;4.广州港;5.青岛港;6.苏州港;7.天津港;8.日照港;9.烟台港;10.大连港。

2017年长江干线货运量:25亿吨,珠江干线货运量:9亿吨。

分别给北上广武汉和重庆送一辆汽车,东北的运输距离远超中东部地区。

从最基础的运输来看,东北的劣势不是一点点,面对超级便宜的海运和河运,东北地区的基础重工业非常难竞争,这个有个最好的注解有个关于钢产量的笑话:全球钢产量第一名,中国(除去河北)第二名,中国河北(除去唐山)第三名,中国河北唐山(不包括隐瞒产量)。

所以东北在炼铁石化产业上拼不过其他地区,只能提出装备制造业,从出发点看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东北有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有完善的铁路系统,足够满足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但是问题和优势一样多。现代工业需要大量的配套设备,需要大量的小工厂配套,有时甚至是靠全世界的需求养活一个小工厂。长期以来东北缺乏小微企业,大公司啥都要自己做,成本非常高,缺乏竞争力,更大的麻烦是东北制造业远离需求市场,而一般规则都是配套跟着市场走,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机器有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任何一个出问题,机器就需要修理,大家是希望维修人员坐飞机高铁赶过来,还是开着小电瓶车过来修理?

整体来说我对东北工业的未来是悲观的,东北在未来会在部分城市留下一些孤品工业,反正全球需求就那么点,利润也就那么点,太鸡肋以至于没人感兴趣去抢这些市场。所以东北未来的调整是必然的,现在东北的社会结构完全是一个大工业社会结构,衰弱的工业供养不起整个结构,东北人对铁饭碗的追求也就不难理解,用现代化大农业的社会结构来重组东北才是未来的出路。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完全可取而且是必须的。因为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并不适合也不应该搞工业。

原因很简单,相同的工业项目,在黑龙江的建设成本(厂房和设备都要做保暖防冻处理)和运营成本(距离原料产地与销售市场距离远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都更高)都要高于沿海地区。

个人之前简单估算过,汽车组装厂建在哈尔滨的成本要比在江苏高出6%,运营成本高出12%。当然只是估算,但除人力外所有子项目成本确实都要明显高于沿海地区。

这个情况下,除了少数高精尖制造业和以本地市场为主的日化与食品加工业外,其他工业项目不可能在黑龙江生存下去的。


最后说一句,黑龙江的未来在三亚,如果能学习哈工集团早点去外面占地方,那还有救。

—————————————————————————————————————

以上为原答案

鉴于讨论的小伙伴比较多,下面就扩展一些回答。

第一,国家对东北工业的输血也是很大的,比如黑龙江百大项目,光是zf和各大国企给的银子就超过3700亿,这是典型的依靠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并不是如一些人说的毫无真金白银的政策。单着仅仅是续命而已。

第二,为什么说上面那3700亿都只能续命呢,答案是未来人口必然会雪崩,是大雪崩。黑龙江的出生率已经连续几十年不到国内平均水平的一半了,现在看上人口还行是靠着80年代初的婴儿潮撑着,而通过人口构成和注定延续的低出生率计算,黑龙江20年后劳动人口将只有目前的一半,40年后更是只有目前的1/10,而且每个劳动人口要养活10个人(老人和孩子),数据详见《基于Leslie矩阵模型的黑龙江未来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预测》(该论文并不是很权威,但咨询过一些专家对结论数据都是认可的)。

也就是说,黑龙江与其他东北内陆地区(东三省出生率都一样低)即使投入巨大的资金建设城市和工业区,国家赔钱放到一边,过个20年,就连劳动和居住的人都不够了。这样的情况投资只能是为了给地方经济续命。

—————————————————————————————————————

以下是对一些只会抱怨喊口号,以及上来就说“东北人不行”的小伙伴提出的一些建议。

向国家要钱要政策,和向投资人或董事会要钱要支持,道理是一样的。

第一你得有商业计划书,说清楚我要干什么,怎么干,干这个有什么独家优势,市场多大,回报多少,要多少钱,失败了怎么补救。

第二你得有可行性报告,通过权威第三方证明技术靠谱,市场需求真实。

第三你得有过往业绩与成绩,证明自己能干好这个。

如果你是老板,一个新部门带着商业计划书,可行性报告和前五年业绩报表来要钱;一个老部门说老板你可不地道好处都给新部门对不起老哥们,你会把钱投给谁?


有喷我的功夫与经历,是不是尝试着给东北发展写一份商业计划书,如果有道理,我多求人还是能帮你把这商业计划书送到省会领导那的。




  

相关话题

  为什么单看脸有时候就能分辨东北人和南方人? 
  为什么东三省部分地区要限制用电,包括民用电? 
  中国是否已经无法阻止「去工业化」? 
  为什么东北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割裂很严重? 
  大连人对日本是什么态度? 
  如果有条件,怎样做才能振兴辽宁? 
  东北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 
  吉林是一个怎样的省? 
  中国的工业化原始积累是如何完成的? 
  50万现金在东北创业适合做什么? 

前一个讨论
1945年的中国有没有具备独立打败日本的实力?
下一个讨论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从全国挣到了钱还是为全国做出了贡献?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