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东三省有没有可能发展成江浙沪? 第1页

        

user avatar   li-qiu-shui-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东北人,我希望东北以后即使经济发达,老百姓富裕。也不是那种人人做小生意的社会。

而是农村大庄园,几百亩地,车库里一堆大型拖拉机、收割机 ,甚至是撒农药的螺旋桨飞机。星期天全家人开着大皮卡去大超市买一车够吃一个星期的东西 。几千万人口的省份有一个千万人口的大都会,两三个四五百万人口的地区核心大城市。其他都是大农场、人口稀疏的小镇。而不是高速、国道、乡道两旁延绵不断房挨房的拥挤的二三层贴着瓷砖小楼的村庄。( 大家可以看看电影《珍珠港》片头,1920年代的美国乡村,基本就有卡车、拖拉机、螺旋桨飞机,那真是“田园牧歌” ,电影除了爆炸场面外,里面乡村的场景真是给我极大的震撼 )

我向往那种生活!















(↑美国农民怎么种地)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区哔哔拜拜的人多,我也懒得回。

首先,我不是东北人。共和国长子也不是我的发明,而是毛主席说的,不服的自己去纪念堂外面拉横幅。

其次,江浙沪朋友给我的印象是相当务实精干的,我也并没有贬损江浙沪的意思。我不太相信评论区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人事江浙沪的土著,这不是这个地区人的特点,到底是皈依者狂热,还是另有所图,好好想想。

最后,我要说几个历史常识。

1,在解放初,中国几乎所有的钢铁工业,石油工业,一大半的机械制造业都集中在东北。江浙沪的工业主要还是以轻工业为主,这里是中国工业的种子,这个历史功绩现在没落了,但是谁也没资格嘲讽。

2,很多人说东北当年是得了便宜卖乖,这更是不了接受,甚至堪称无耻。东北的工人当年生活环境确实好一些,但是远远谈不上富裕,否则下岗潮里,这些当年所谓得的便宜,积累的财富去了哪里?不用我细说吧。

下岗工人到底有惨,付出的代价,谁有资格说活该?

3,从长远看,东北当年的发达和后来得没落,都是特定的历史环境造成的,东北人几百万产业工人的奋斗和牺牲,是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谁也没有资格阴阳怪气!



有没有搞错!东三省发达的时候可比现在的江浙沪更风光。

你知道什么叫共和国长子么?

长子就是那个最早成家,拼命工作。然后一把屎一把尿把所有弟弟妹妹带大的那个大哥!

今天江浙沪有些人还嫌转移支付养了中西部的懒汉。

你可知当年共和国的长子是如何带大兄弟姐妹的?

建国初,东北的工业产值是全国其他地区的十倍!

计划经济时代,大庆无偿支援全国,机电产品集散地沈阳每年89%的产品无偿调配全国。
国内唯一能生产重轨的鞍钢大型工厂,建国初期,没有一寸重轨是铺在东北的路面上。
60年代是铁路建设的黄金时代,可辽宁省只能自筹资金建成沟海线。
当时支援“大三线”建设,辽宁又被借调走超过30%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支持西部大开发。

以上这些成就,今天的江浙沪可以比么?

如果说今天江浙沪支援全国的是真金白银,那共和国长子支援的就是青春和生命!

直到耗尽最后一丝气力!


user avatar   gao-yang-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两个基本盘,一个是东北,一个是重庆—四川。

这两个地方承担的国家任务并不是gdp增长。是用来兜底的。

东北的重工业、城市化进程、教育率、资源、甚至于东北笨拙的官僚作风,都保证了东北的高度组织力度,同时也让东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失去灵活性。

东北从个人到集体,因为文化、历史等原因都缺乏灵活性而加重了组织性。

重工业+组织性,也就成了国家兜底的保障。

东北人的人情社会托关系其实都是这种缺乏灵活性注重组织性的表现。为什么要托关系,因为东北被各种组织、关系网笼罩着。想办事 想找工作,你需要找到某个组织内的某个人,而这个人依托于其背后的组织或人情网络才能帮你办事。

所以东北高度依赖这种组织网络。而反过来依赖这种组织性或者本身就在组织之中,那也必将承担组织的责任,接受组织的组织。

而东北的这种缺乏灵活注重组织的性格,也是由历史发展造成的。抗日战争期间还有苏占期间,由日本和苏联建立了大量的工厂,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自然而然的就变成重工业基地。而工业的发展依靠的就是高度组织化。没有组织化的工业就是手工作坊。这种组织化就成了整个东北性格中的一部分。

再说教育率,由于东北是重工业基地,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工人,文盲是当不了产业工人的,而精英也是不屑于当产业工人的,所以就造成了东北是一个教育率很高但是精英教育比较低的现象。(这也是国家提倡提高中专普及率的一个原因)。这种导致了产业工人们思想并不活泛。这种现象延续至今也成了东北性格的一部分。

所以东北好像一个苏联的缩影,不适合搞灵活的经济体制,更时候搞举国体制,不适合搞销售更适合搞生产。

(我去过山东,去过内蒙,感觉好像北方人的性格都有些类似,都不咋适合搞销售工作。)

所以东北经济可能还是要看国家形式和国际局势,如果国家或者国际上有大宗工业商品需求,(比如战争?)或者国家领着东北往前走,东北只管干不管卖,东北经济会高速发展。而以现有的灵活经济,各地区各企业自主发展的形式东北经济可能还是够呛。

但是gdp低不代表东北人生活质量太差

因为经济原因东北的房价比较低,我的感受是因为挣得少所以缴房贷挺痛苦的,但是在上海的朋友虽然挣得多但是房价高也挺痛苦的……

车这东西全国差价不大,所以经济不好的东北人负担买车的费用还是很累的,你在上海一年攒出一台车我可能的四五年。东北虽然城市化进程挺快的,但是每个城市规模都不大,大型城市就是三个省会加大连。东北很多地级市城市范围真不大,但是行政级别高,下属着众多乡镇。所以更依赖公共交通,铁路客运什么的。

吃的问题就更不大了,东北产粮,蔬菜肉食的产量也很高,环渤海城市还产海鲜。

衣的话,整个东北其实都有一点低奢的氛围 ,东北人除了对黄金和貂比较有好感外,其他的奢侈品欲望并不强烈。(有人把低奢说成懒……这个有点过分,东北的低奢可能是因为经济低造成的,但是东北人不懒,你要说东北人懒,会让你见识见识产业工人的力量)

再说工资,工资是真心低,但是因为东北经济围绕国企发展,所以失业率也比较低。我住在一个小县城,当地一家国企,年年亏损,国家年年补贴也不让他倒闭了,一来好几千口子人要吃饭呢,二来也算是战略性企业,国家养着也得养着。而只要国企不倒,我们这种周边围绕国企吃口饭的小企业也就凑合能活。

综上所述,国家国际上要是没有啥大事发生,东北也就这样了。撑不死,饿不着。

ps:我是个东北人,在工业企业工作,做过生产、管理、销售。走过南面去过北面,所以觉得自己的想法也算客观。以各自家乡为荣是人之本性,但来撕逼的请容我拒绝……

.....................2月19日补充

又看了看其他答主和评论回答想多说几个事。

第一个是自改开以来东北经济确实搞得不好,最起码肯定没有东南搞得好。没搞好的原因很复杂,我不是专门搞经济研究的学者,只能说一说己见。

东北在改开以后经济没搞好的一切原因都源于东北的重工业属性,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改开以前,东北是新中国长子,为国家做了贡献,但也得说也享受了工业化红利了。改开以后,因为百年工业的原因东北的集体性格是不灵活、组织性。因为重工业属性是压舱石所以国家政策也不倾向让东北先当黑猫抓耗子,所以先在深圳画的圈而不是当时已经很发达的东北(当然其中还有深圳的地理优势、政治博弈等等原因)。

东北不仅仅因为国家政策没赶上改开,也因为思想,在改开之前东北已经很发达了,很现代化了,所以在当时的集体思想中东北是不需要改开的,东北过得很好,东北的工业干的很好,东北人过得很好,那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去转型做其他产业?金融?电子?商业?不需要的,不需要去搞我们就能过得很好。随后一步慢步步慢,再加上不灵活的思想,即使后来意识到了要转变也来不及了,只能跟着东南后面吃点汤汤水水。

再说说东南,好多答主在争论东南重工业牛逼还是东北重工业牛逼,因为我本人是在工业企业工作的,去过东南的好多工业企业,肯定的说东南的工业企业是很牛逼的,也是很发达的(顺带再说一句,我在湖南带过一阵湖南的尤其是环长沙城市的工业也挺厉害的,三一中联都在湖南。)

但是东南的工业属性和东北的工业属性是不一样的,东南是以民企为核心的工业,东北的工业核心依然是国企。不能比较两者谁更厉害谁更牛逼,两者的历史任务是不一样的,民企灵活机动是中国经济腾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动力,国企缓慢沉稳是国家稳定的压舱石,无论战争还是和平国企承担了更多的国家责任和社会义务。

因为东北和东南的工业属性是不一样的所以东北成了基本盘(重庆四川线和东北是同样原因成了基本盘),而东南经济腾飞了。

还有看到有个答主说东北人懒,东北人不懒,甚至我觉得中国就没有懒的地方。最起码我去过见过的地方没有觉得这整个地区是懒的。“懒”这种特征在中国是政治不正确的,是文化不认可的,你可以懒,但是你的父母会骂你,你的领导会训你,你的同事会鄙视你,你的老婆会看不起你,只有的你损友可能会和你一起懒,所以懒可能发生在某个人身上,但是在中国不会是某个地区的集体性格。这是中国文化基因里面带来的。是不可能存在的。

当然东北的节奏生活节奏相对来说慢一些,比东南肯定是慢,但是四川、云南、内蒙这些地区的节奏都慢,节奏慢不是懒,家里如果有务农的可能会知道,因为习惯精耕细作,所以务农工作一般都会比较慢,但是不停息,天天干。你能说这叫懒么?重工业和农业的有些属性很像都不是一个高节奏的产业,但是需要每天干。有的产品为了保证加工质量机床的加工速度是被限制死的,是不能提速的,为了保质所以节奏慢,为了保量所以天天干。东北人不懒,中国也没有懒地方。

…………………………2月20日补充

一觉醒来发现二百多攒和评论有点开心(/ω\),

更开心的是在这种及其容易争吵起来的话题下,竟然没太多烟火气,十分开心~( ̄▽ ̄~)~

然后就再多说两句。

第一,我没有去查看数据,所以就不说哪个地区在此次疫情中贡献多了 。中国不是美国式的联邦制,中国是举国体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绝不是一句空话。这句话也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底线,这也是中国各省市高级执政人员的基本素养。所以各省市一定会卯足了劲,用尽全力的去支援武汉,去帮助武汉。我想如果有一天东北发生了灾害,东南、两湖和全国人民也会竭尽所能的帮助东北。所以比较哪个地区出力多少没啥意义。

但是,既然都会卯足了劲去支援,为什么各地区的支援力度会不同呢?我没有查数据,但是得到了两个推论,如果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看看我这两个推论对不对。

第一个就是派出医护人员的医院里绝大多数是公立医院和公改私医院(这种医院和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所有人不是政府,但是整个医院内的管理体系和政府关系很密切。)

第二个就是在支援疫区的医护人员里党员占了绝大多数。

这两个推论怎么来的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1、政府对企业的指挥通畅度排名是国企(医院也是企业)>公改私企业>私企>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其实到了私企这一层政府就几乎无法让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了。

2、有困难党员冲在前,也不是一句口号。中国历次灾难都能看出来,冲在最前面的几乎都是党员。平常也许没看出来啥,但是真正遇到灾难了,组织上一定会先安排党员冲在前面。

3、责任和权利是相对应的。"党和国家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也不是一句口号。体制内和民企有一个区别,就是老板只看重业绩,而体制内有一个名词叫"履历"它比"资历"还要重要。国家不会用很多很多的钱来奖励这些医护人员(钱当然会有,但不会太多),但有了这个履历奔赴前线的医护人员未来无论是晋升提干还是外出学习都会是优先的。这个履历比钱重要。但只有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有这个隐性待遇(公改私医院因为其体制模式也会有这种隐性待遇),国家是无法向民营医院承诺这种隐性待遇,也就无法让民营医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有的民营医院可能会主动承担这种责任,但这不是政府要求的)

这种履历和军功章一样,是医护人员用命拼搏出来的,国家不会委屈了我们的医护人员的。

综上所述,政府能够调动的医护力量绝大多数应该来源于公立和公改私医院,且其中党员占绝大多数。

如果我以上的推论是正确的,那么哪个地区派出的医护人员多,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其中肯定有一条就是,这个地区的医疗资源中,公立医院和公改私医院的占比较大,这应该是各地区派出人员数量差异的原因之一。


再说一说,"基本盘"这个事吧 什么叫基本盘呢?我的理解是"在国家发生重大动荡时候(比如战争)能够保留到最后的火种,且这个火种是有能力支援其他地区的"

那么东北和川渝怎么就成了这个基本盘呢?

东北在抗日战争期间和苏占期间,获得了大量的技术、物质资源。虽然这种技术和资源的获得很耻辱,东北老一辈人为此也付出了很多痛苦。但是东北因此获得了众多红利,也是不挣得事实。随后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加大了援助中国的力度,而东北吃掉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而工业是一个及其吃底蕴的行业,早发展的就是比晚发展的占优势。而东北有如此厚重的优势,在工业上形成了产业集群,所以在随后的国家投资中,重工业项目也倾向于东北。东北产有煤、铁、石油,而且产量很大,而且东北产粮。所以不挣得事实就是,如果战争,只要东北没沦陷东北确实有能力支援全国

但是东北有一个问题,就是东北地处边境,北靠俄罗斯东靠日本。日本的威胁其实不大,一个是国力问题,二是日本要过来必须先占领朝鲜半岛,东北是有战略缓冲的。但是苏联是个问题,所以在中苏危机的时候,中国的重工业进川了。

川渝和东北很像。

第一个是地理,关了几个通道就自成一体了。(只是像,地理上东北是比不了川渝)。

都有资源,工业三命脉煤、铁、石油川渝都有,储量比不了东北,但是全力开动起来自给自足之外是可以支援全国的。

都产粮,光有工业没粮也完蛋。

都有工业底蕴,东北的工业底蕴来源于日苏,川渝的工业底蕴来源于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老蒋发展起来一部分,中苏危机后又迁过去一部分。

最后再说说东南,说完了我估计我这帖子也就说完了,没啥可说的了。

首先是以我的经历,东南的重工业很牛逼的,重工业虽然是一个很吃底蕴的地方,但是东南发展的很快。地方政府牵头,民企跟随而上,外资涌入,再加上东南人民头脑灵活,经济不仅搞得快,重工业发展也很快

东南也产粮,但是东南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的基本盘呢。

因为地理位置原因东南的历史任务是不一样的。

东南地处沿海,人民思想活跃,历史上重商风气浓重,自然就成了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还是那句话,责任和权利是对等的,东南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在分享了红利的时候也承担了责任。只不过责任是隐形的。

桥头堡,是攻击出去的站点,也是防御的第一线。从金融战争到实体战争都是如此。

东南地处沿海,中国如果在战争中处于劣势,被敌登陆,登陆地点的最好位置就是东南。第一东南地处沿海从地理上比较好登陆(东北也沿海,但是东北是湾,东南是开放的,而且东北在地理上有朝鲜半岛为屏障。)第二是东南很富,占领了东南中国经济瘫痪大半,既有杀敌功效又掠夺了战利品。所以东南不是中国的基本盘,而是桥头堡,是第一道防线。

从经济上,东南无论地理位置,重商风气,思想灵活成多,都是经济走出去的桥头堡的最佳选择。但是这也成了东南的风险,国际资本也会从东南杀进来。这个道理就好比香港和朝鲜,香港这地方经济发达的同时也是国际资本力量极大的地方,朝鲜那地方虽然穷,但是国际资本想进来连门都没有,别说门了,窗都没有。

所以东南和东北的历史任务定位不一样,东南负责经济发展和第一道防线,而东北和川渝成了中国的基本盘。

这样的历史任务定位就导致了东南经济发达,但是风险也大,东北经济衰弱但是如果中国发生战争,东北也相对稳定。

所以最后的总结是,根据我上述整篇回答中论述的原因(比如历史、地理、重工业、组织力度、文化等等)导致东南和东北的历史责任定位不同,进而导致东北和东南的有了地域差别。

而在东南和东北地域差别的表象之下是更深层次的差别,是国有企业集群和民营企业集群的差别,是历史责任定位不同而导致的体制制度差异。

东北体制更倾向于社会主义,和苏联很像,重工业,产粮,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国有企业众多,官僚组织效率低,社会组织化程度高,自由经济差等等。

东南更像是资本主义社会,金融业、计算机行业发达,尊重商业,私企众多,经济活跃,市场经济氛围浓厚等等。

……………………我是分割线

解释一下貂的问题,大家好像都挺爱聊貂的问题ԅ(¯ㅂ¯ԅ)

东北很大,肯定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喜欢貂。我说的可能比较偏颇,在此道歉。

但是我身边的女士们到是都买过,比如我媳妇,我大姨姐,我姑姑。我生活在大连周边,大连的天气是不用穿貂的。其实穿起来也不咋好看,能把貂穿好看的身材气质很难的的。她们买完了也不咋穿,哈哈哈哈哈,我老笑话我媳妇穿了像狗熊~( ̄▽ ̄~)~,但其实我媳妇瘦瘦的身材很好的,亚克西(ಡωಡ)hiahiahia 。

所以我把貂定义为奢侈品,就是其实没啥用,但是就是想买着留着压箱底,别人有我也得有一件。

我说的貂其实是包括狐狸,兔子,獭兔等一系列皮草,穿貂上街的比较少了,但是穿着带皮草的大衣的还是比较多的。

黄金就不说了全国人民都喜欢,我就比较喜欢买,保质。结婚的时候媳妇要买钻戒,她知道那玩应就是骗人的,买到假的都看不出来,但是必须有一个。但是我媳妇通情达理,买了个最小的,剩下的预算赶着当时黄金价格低,我都给她买金首饰了。我附近的人群看现在带大金链子的很少,十几年前吧,还比较以前流行

………………

插两个在b站看到的视频,毛不易的《东北民谣》和宝石老舅的《出征》

另: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家乡!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没有注意,或者不愿意承认一个事实:东北不适合作为高度发达的工商业中心。

发展经济要什么?最重要的是土地和物流,前者需要大面积宜居平原,后者需要处于主流商路的枢纽。

东北平原面积大,但气候寒冷,生产生活的成本都高。但这不是最关键的,更大的命门是物流。

人类早已进入海权时代,海运是洲际贸易的核心,东北的区位是半内陆,偏离商路骨干,从现代工业的角度说就是先天不足。

之所以东北能成为“共和国长子”,是因为共和国接收了日本留下的资产,在全国一穷二白的背景下,东北的工业底子是最好的,又位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东端,最适合作为承接苏联工业的地区。

至于为什么日本先搞东北,因为东北和朝鲜有陆路连通,且矿产多粮食多。为什么俄国人把铁路往东北修,因为海参崴有出海口啊。

当改开以后中国获得全方位开放的机会时,俩三角大平原+海运河运双航运枢纽的优势就展现出来,反超东北是必然的。恰好东北粮食多,矿产资源多,额,那么,“国家把东北定位成产粮地、资源输出地、重工业保留地”,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南方也不是每个地方都发展得很好,丘陵多的福建、区位偏离的粤西广西,明显就被拉下一截了。

不要太自大,我们只是地球的臣。


user avatar   yang-he-5-999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北目前最能吸引年轻人的是什么?

是高等教育。想不到吧!

有近二百万外地年轻人正在东北接受高等教育,是东北每年出生人口的三倍,相当于东北1990年~2002年出生的年轻人总数的六分之一。

全中国1265所大学中,有140所分布在东北。东北大学和大专之和达到259所。

东北每年培养博士生约5400人,中国每九个博士生就有一个在东北读书。

东北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生育率最低的地区,每年出生人口仅有70万左右,占中国4~5%。而每年从东北高校毕业的学生就有近一百万(包括大专生、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

由于出生人口少,高校多,东北已经成了除北上天三个直辖市外,中国高考最容易的地区之一。每年都有好几万高考移民来东北读高中。

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也让东北年轻人更加追求高学历。辽宁年轻人考研意愿是中国的两倍,2016年辽宁参加高考21.2万人,2020年考研报名11.9万,占比近六成。中国2016年参加高考约950万人,2020年考研报名约250万人。

而东北未来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东北1960~1990年出生人口超过6000万,而1990年~2020年出生人口不到3000万。

2019年,1.1亿人的东北出生人口仅68万,跟江西、云南、湖北这些人口4000~6000万的省份相当,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地区。放到国际上看,东北的出生人口比柬埔寨还低,而柬埔寨仅有1800万人。

未来二十年,东北劳动力将会从七千万减少至三千万。未来几十年,东北总人口会减少到五千万以下。

这就决定了东北注定不会像江浙沪那样全面的发展工业,也不会像成都、武汉那样发展大都市圈。

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北的未来是灰暗的。东北有很好的教育科研资源,有140所高校,其中11个985、211,2个中科院分院,几十个研究所。未来科研、教育将会越来越重要,东北这些科研、教育资源就决定了,在未来怎么样都不会太差。

华为在长春设立分部,重要原因就是长春的吉林大学和中科院光机所。

沈阳的新松机器人是中国最大的机器人公司,新松机器人的背后是中科院自动化所。

东北并不会发展大而全的工业体系,因为随着老龄化来临,东北就要面临劳动力长期缺乏,本土市场不断缩小的局面。

人口减少,也意味着人均资源丰富,体力劳动者就业更为容易,收入也更高一些。沈阳餐厅服务员工资这几年明显上涨,普遍在3500~5000一个月。

未来东北大城市利用科教资源抓住几个高端工业,比如现在的一汽、宝马、英特尔。

在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发展一两个产业,比如鞍山钢铁、盘锦石油冶炼。现在东北大部分城市人口都不到二百万,未来则会更少,许多小城市劳动力都只会剩下三四十万。所以,一两个产业足以让全城大部分劳动者过得不错了。

在农村发展机械化大农场,旅游。

东北未来将会走这个路线。

未来东北发展成什么样,还是跟中国整体有关。

如果江浙沪发展成美国,东北就可以发展成加拿大。如果江浙沪发展成西欧,那么东北就可以发展成北欧。如果江浙沪被老龄化和中等收入陷阱困死,那么东北就只能发展成俄罗斯了。


user avatar   tiany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我是一个沈阳人。下面不少高赞答主都说的很好,我来概括一下(通俗的说就是摘个桃子哈哈哈)。作为一个职业规划类的答主,我答这个问题有两个考虑:一是帮助各位小伙伴尤其是北方三四线城市的小伙伴更加全面的认识东北的四个副省级城市尤其是沈阳,以便择业时有更多地域上的选择;二是给在京择业的小伙伴面试面谈时和面试官聊起自己家乡时如何“不卑不亢”提供个思路

为何很多人觉得东北很落后,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定位问题,这个是核心原因。大家觉得东北很落后一个最为直接的证据就是东北三省近年来的GDP总量稳定在全国中下游,增速经常倒数。2021年黑龙江省的GDP总量位列全国第25,人均GDP为全国倒数第二。这些数字反映出的东北经济增长乏力是客观事实,但仅仅看数字有时也会骗人,东北经济对全国的贡献有很多单看GDP数字无法体现的内容

一方面,从《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东北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于“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心关注落到了“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上。而至少在未来十到二十年,这两个中心关注不会也不能成为GDP增长的引擎。可见,国家近些年对于东北,要的不是GDP数据,而是利用其自然资源和工业体系上的优势,在农业上端牢中国饭碗,在工业上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尤其在全民吐槽东北国企体制僵化、创新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背景下,另一组数据往往被忽视:那就是在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东北企业取得技术突破的数量在全国位于前列,军工领域自不待言,民用领域在半导体生产设备、工业机器人、医疗器械等细分行业一批龙头企业也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东北经济对全国的作用就是在“肚子”和“脑子”层面防止别人卡脖子,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下限,这绝不能单单用“市场万能”的理论算经济账

另一方面,东北的教育、医疗、科技目前依然而且也将长期在全国处于前列,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也不低。东北有11所211高校、4所985高校,黑吉辽三省三甲医院的数量均位于全国前十,人均床位量和医护人员供给量也位于前列。同时,东北的房价和收入比也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这些因素也共同决定了东北人民对经济发展的“获得感”并不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正在谷底回升,所谓“落后”并不会成为常态。

二是历史因素产生的反差感,这个产生了聚光灯的效果。建国初期,由于历史上工业基础较好同时承接了大量苏联援建项目,东北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体系较为齐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有了“共和国长子”的美誉。但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后,由于资源枯竭、经济政策调整、老工业基地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和工人思维习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地缘政治影响等主客观因素,东北经历了改革发展的“阵痛期”,工人大量下岗失业,经济发展速度也走了下坡路,尤其在2010年以后国家对东部地区固定投资增速减缓后东北经济增速更是常年处于倒数。东北经济发展前后产生的这种巨大反差也有如“落难王子”,自然会产生聚光灯的效果,吸引人们对其当前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关注。

三是地域文化的“推波助澜”,这个起了放大镜的作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长期以来,全国有两个区域的群众对于自身经济发展遇到的困境并不掩饰,颇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自黑精神”,一个是河北,另一个就是东北。从小品这种在东北流行的文化形式就可以发现,东北人的性格中有着比较强的幽默讽刺性,谈起问题也比较容易一针见血。加上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和南方人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在南方系媒体在舆论场上具有较大话语权的时期,东北人的这种性格特征乃至一小部分东北人的不文明行为都会给整个群体贴上“低素质”“粗鲁”的标签,进而放大了东北落后的印象。

现阶段东北振兴的困难有以下几个:

一是人口将长期处于负增长的状态。这个点其实既是东北经济发展不景气导致的结果,也在客观上增大了东北振兴的难度,这实际上是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下面有答主提到,“东北目前最吸引年轻人的是高等教育,当下有近两百万外地年轻人在东北接受高等教育,是东北每年出生人口的三倍”。但这么多年轻人念完书之后大部分都选择了奔向全国各地,之前很多会去北京,现在则主要流向了山东和江苏。加上东北的生育率也稳定在低水平,两者叠加造成了现在东北的老龄化非常严重,这其实也是东北养老金依赖转移支付的原因(说到这自然就清楚拿养老金转移支付来黑东北是一个悖论,因为我们现在本质上是隔代养老,东北的年轻人大量离开东北去全国其他地方交税养活其他地方的老年人了,那东北老年人的养老自然就依赖其他地方的转移支付了,这个并没有啥不合理的因素。另外东北养老金压力大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现在退休人口数量反映的是40年前的城市化或者说工业化率,那个时期东北在全国也是最高的)。因此,当前东北的人口结构也决定了东北的经济发展往往承担了较强的“民生兜底”功能,更注重保障公平而非效率,发展的动能较弱,发展速度自然也起不来。

二是将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成绩单至少还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宁南山的文章讲到“东北能不能振兴,就是看产业结构能不能转型了”。但一方面,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德国的鲁尔区算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也远远不及巅峰,至于美国的“绣带”近年来发展情况如何更是众所周知的。这里面既有媒体常讲的体制机制问题,思想观念问题,也有车辆行至中途转弯所固有的惯性问题,并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带着撩扣跳舞的”。正如前面说的,东北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仅需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在“肚子”和“脑子”层面防止发达国家卡我们的脖子,发挥压舱石的作用。而现代农业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军用、军民融合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也无法追求利润(在追求技术自主可控的前提下,从0到1的研发在经济上往往是低效的,要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造出来的质量可能还没国外好,市场销路未必有保障。但人有我无就会受制于人,人有我也有只是没那么好用就有了坐上谈判桌的本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东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目前,正如宁南山的文章里所讲到的,“东北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已经在半导体生产设备、工业机器人、医疗器械等细分行业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这批企业创造了大量相对高薪的龙头企业,增强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这是一个打破恶性循环的良好开端,但要转化成经济增长的亮眼成绩单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三是外界对东北信心的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长期以来,媒体层面对东北难以振兴的原因分析,除了“体制机制僵化”之后,另外两个关键词就是“信用破产”和“官员不清廉”。但近十年以来,东北的反腐力度堪称“犁庭扫穴”,官员异地交流任职也是全国范围内力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几乎所有重要地级市的主官都换了一茬,相当数量的新任主官来自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此大的力度下来之后,至少在廉政纪律层面东北的表现可圈可点,基本实现了让老百姓去政府大院办事“门好进,脸好看”,这次疫情期间的表现也算是中规中矩(沈阳、哈尔滨先后都出过问题但在某两个中西部“中心城市”的衬托下倒没有在风口浪尖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主管的异地任职也并没有在短时间内让经济增速有亮眼的表现,这其实反而能够让人们对前面说的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带着撩扣跳舞的”这一客观事实有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进而提振对东北发展的信心。虽然“投资不过山海关”依然是某些地区某些行业负责人员比较根深蒂固的观念,带在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这种信心的恢复可以“以时间换空间”。

基于上述,东北未来绝不可能发展成为江浙沪,而是更接近北欧东欧,东北在全国范围内依然处在第一梯队且将长期处在第一梯队的医疗和教育水平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至于东北到底是会发展成北欧还是东欧,那某种程度上就得看江浙沪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了。从现在的经济格局看,江浙沪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决定了国家的上限,这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user avatar   RyanneAssan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在前面

真的有人不知道房产税和炒房团、房价和物价的关系吗…我好绝望啊…

————————

不会

因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取暖费

取暖费一个冬天好歹大几千块钱,而且必须一个单元交齐(以前是这样,现在不知道是不是,而且东北那冬天,不交也真不行…

这就意味着一个问题:取暖费是一种变相的房产税

就算你有若干套房子租出去

那冬天取暖费谁付啊?

房东付?那冬天基本就没多少进账了,全交取暖费了

租客付?那夏天房租两千,冬天房租五千?

全年摊平?那我就夏天住三个月,我害得给你交取暖费呢?

所以东北很少会出现江浙沪这样房子十几套的职业包租婆

大家都是每家买个一户最多两户,多了养起来麻烦

所以房价推不高,房租也推不高

房租不高则店里的物价都不高

东北县城房价5k一平,江浙沪县城房价2w一平

东北的冰棍(有奶的)一块一根,江浙沪的三块五(之前全家引进过一个鸡蛋,四块还是五块来着…)

东北的地三鲜18一盘,江浙沪的至少38,还是半盘…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邻国北K变成南K,那么吉林、辽宁,就成了仅有的两个和发达国家相邻的省份。这种优势,大大强过我们上海,要造深水码头,然后远洋轮跑多少多少海里,才能和发达国家做贸易。丹东立马变深圳。什么远洋轮,卡车都不用,拖个拉杆箱就可以做外贸了。可惜..........


user avatar   yongming-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口,地理位置,气候决定了东三省很难发展成江浙沪这样的城市群。

要是韩国并了朝鲜,又拿到朝鲜在日本海的出海口,能修个大港,可能性也是有的。

毕竟东北在二十世纪早期到中期一直都是国内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家里长辈60年代去长春学习工作一年多,到80年代我记事的时候,他都认为长春比南京强。


user avatar   zhu-zui-niu-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正,道歉,题主是东北本地产的帅哥,他只是现居上海。我说错了,我没面子了哈哈哈。

另外,评论区的某位朋友,竟然分不清题主和答主,以为我在上海。为防止这种误解的再度发生,特此澄清:

我是答主,我在沈阳,没在上海,谢谢关心。

————————————————————————


好,切入正题:

东三省再过十年,再过一百年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江浙沪。

我就不像某些答主那么无聊去比较最没营养的GDP了,的确,东北的GDP很长时间之内,不可能超过江浙沪。但这么比有意义吗?

我也看到这个问题下面聚集了一小部分优秀的江浙答主,他们从几个方面论证了东北为什么肯定不行,吴越为什么最牛逼。

事实上他们说的有点道理。但很狭隘。


如果让我来对比的话,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觉得东北更像重工业发达的俄罗斯。(但是俄罗斯工业更强大,民风平均更粗犷热情,要不是因为白皮肤以及不是一国人,估计要被地域黑的比东北还严重)

江浙沪更像经济发达的日本。(当然感觉上,日本产业更高级)

东北的重工业对这个国家有多重要,我就不多说了。以沈阳为例,沈阳是中国重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大城市没有之一。

中国工业博物馆,位于沈阳市铁西区。


东北的农业同理,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贡献全国第一,吉林省产量全国第四,贡献全国第三。说东北是我国最大的粮仓,一点夸张的成分都没有。

江浙的城市CBD标志性建筑,各种国际金融中心,环球这个那个中心的。可是哈尔滨CBD的标志性建筑,定名为“哈尔滨国际农业博览中心”,还有“哈尔滨新区科技创新大厦”,听听这名字,其实这就是一种奉献啊。


所以东北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江浙沪和珠三角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样,没有可比性。

虽然也有前期自身努力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现今的很多利好都给了江浙沪,经济重心规划在你们那,这是你们的光荣和责任。东北也有自身的光荣和责任。说白了各尽其责。


我猜题主提问的本意就是东北是否在经济上可以达到江浙沪的水平。

答案很显然不可能,但东北人民的幸福感并不低,这片土地很广阔,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一点都不内卷,民风比较热情,过日子比较舒服。

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需要转移支付,这个我们承认,也感谢。但拿了转移支付也不欠谁的,毕竟我们输出的产品叫做安全与保障,这不是用钱能衡量的。偌大个东北平原,经济作物几乎没有,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了同胞。

————————————————————————


好的,最后我们不说情怀与责任了,说点实际的。

东北不差,四座大城市里面,沈阳大连之前建设的已经非常好了,GDP是增量而不是存量,以沈阳为例,发展的虽然慢,但沈阳的基建水平,商业医疗教育娱乐交通等方面综合来看,在国内应该是比较靠前的。


如果实地去过沈阳和大连,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GDP高于沈阳大连的城市,其市容市貌和基础配套,远远不及沈阳大连。这就是增量与存量的概念区别。

而且虽然发展不快,但这也并不值得悲观,因为毕竟还是在发展着,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城市越建越大,环境越来越好。和自己比就行了。

而且东北的城市非常有特色,规划和江南的城市有明显的不同,建筑风格也是一城一个样。


哈尔滨的欧陆风情,音乐之都,冰雪文化,啤酒西餐,迷人夏日。

长春的日式风格,森林绿地,公园湖泊,老式电车,温暖人情。

沈阳的摩天大厦,繁华商街,前朝旧迹,民国遗踪,都市风貌。

大连的山海相连,广场众多,四季分明,无敌规划,路网交错。




(图片作者是我的好朋友,一位年轻女画家,见水印)


扯远了,总结一下吧:

1.东北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下一个江浙沪。东北就是如此独特如此重要的东北,做自己。

2.希望部分发达地区同胞,不要总是习惯性的把地域优势,错误理解为地域文化优势,把风口的条件优越,理解为人的智力优越。自古繁华多见于诗词,艺术高于生活。自信可以,但高人一等的想法要不得。

3.这个问题,虽然是东北人提的,但题主可能对家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吧。绝大多数东北人,对东北的经济水平与江浙沪有较大差距这一点,还是有明确认识的。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地域之间的比较,总是那么引战,唉。

(鞠躬)




        

相关话题

  各位怎么看这次东北人在海南与人发生口角的事件?上升到东北人是错误的? 
  为什么单看脸有时候就能分辨东北人和南方人? 
  「东北大米比南方大米好吃」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你为什么不想当“外地人”? 
  为什么江苏在“江浙沪”中简称“江”,而在“苏浙闽”中 简称“苏”? 
  如何看待雪乡客栈老板说「我就是王法」,雪乡宰客是普遍现象么? 
  有谁了解东北大米的吗? 
  为什么有人拿伪满洲国的事来嘲笑东北? 
  山东会不会变成第二个东北? 
  能否从东北调一些东北人去南方种地? 

前一个讨论
为何《李焕英》这么火,《银河补习班》却表现一般?
下一个讨论
发现自己血统不纯怎么办?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