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选数学系的前景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feifeil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选专业是人生大事,不随便提建议,只分享一下我的故事和我知道的事。


对应题目内容分成三段:

  1. 我选专业时的经历
  2. 数学专业就业前景
  3. 选择数学专业后不后悔

1. 我选专业时的经历

人有多少梦想一辈子都无法实现,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学数学,它当下就能实现。

高中时我的父母精心安排着,一拨又一拨。干什么呢?吃饭。劝退。

因为我父母都是学会计金融的,所以他们也希望我能学会计金融,但我偏偏只对数学情有独钟。父母对我从来都是好言相劝,潜移默化的想熏陶我,引导我。从高二开始,我爸就天天拉着我给我讲balance sheet,opportunity cost……结果我确实是对商业和经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我总觉得我的兴趣点还是在各种现象背后的数学上。所以完全没有改变大学选数学专业的想法。

临近高三,我父母开始有点担心了。于是饭局就安排了起来。打着听取多方意见的旗号,找了各种朋友和朋友的孩子,毫无意外他们也都是学会计金融的,来给我提选专业的建议。每次饭局上我连头发丝都能清楚地感觉到,面前的一桌人早已提前串通好,只说金融的好话,把我往那条路上引。

结果呢,众人的努力并没有一丝一毫打动我这头固执的蛮牛……看到我这么坚决,父母也觉得有兴趣有梦想不是件坏事,只是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于是开启了新一拨的饭局。这一次,引导目标换成了金融数学。我这会儿开始有些烦了。孟秋凉爽的夜晚,我应该安安静静的在月光下听着声嘶力竭的蝉鸣做做数学题,而不是在这和敬爱的“群演们”吃饭聊天。于是为了尽早结束这一系列的饭局,也为了给我爸妈省点请客的钱,我答应他们大学选个精算专业。但你看我现在的title就知道,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而是为三年后我与我爸的冷战埋下了一颗种子。

那会儿大学里哪有什么精算专业,想学精算的一律要选数学专业,等到大三的时候,如果成绩过关,才能转到精算专业。于是我就这么顺理成章,开开心心的学了两年数学。大三的时候,因为答应过父母,我转成了精算专业。课表上多了accounting,financial math,theory mathematical interest,等等。那一年,我和我爸的交流突然变多了,虽然我学得还只是些金融上的皮毛,这位教授级的人物也很乐于与我讨论。因为担心我对金融提不起象对数学一样的兴趣,他甚至还写了本书,叫做《老爸给闺女讲金融》。可惜的是,就在这本书越写越多的时候,就在我因为考了精算班第一拿到工作推荐的时候,我突然私自决定,把专业转回数学,临时准备GRE,考数学博士。结果可想而知。在那之后,有一整年的时间我爸都没怎么理我。

至于当时我为什么会这么做,也许就是因为初心吧。说得文艺一点,就是转到精算专业后每天早晨被梦想叫醒的感觉不见了。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我还有那么多数学课没学呢,我没空也没心情学别的的。我总觉得数学这个学科是不等人的,如果不趁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以后不管是体力、脑力还是心境,都不一定能有年轻时这么好的状态了。所以当时做决定也就只用了不到一秒钟。结果会如何,以后工作好不好找,我其实一丁点都没有考虑。想法很简单,人有多少梦想一辈子都无法实现,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学数学,它当下就能实现。

读博时期的事情就不多说了,大致就是我每次读不下去的时候(没几个博士是顺的)我爸都跳出来劝退一拨,继续安利我去读个金融硕士。但我也很惊讶自己竟然坚持下来了,凭着一股莫名其妙的劲儿,一团倾盆大雨也浇不息的火。我不知道题主有几分是想走纯学术道路,所以这一点在这里不展开谈。


2. 数学专业就业前景

实用的工作技能是1,数学背景是在1后面加0。

找工作是个挺复杂的话题,你首先要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工作,然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累,向那个方向靠近。打个比方,假如你喜欢数学,并且想读博走学术道路,那你在课余时间里就可以多读几本数学书,或者和学校里的老师合作一些小题目。假如你喜欢数学,但是并不想走学术道路,那你可以选几门更实用的选修课,比如编程和商业分析,并且多组织参加一些课外集体活动。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专业,毕业后的发展其实也有很多可能性。而数学恰恰是一个可能性最多的专业。

人们总说数学专业转行容易,那是真容易。工作后你会发现,本科学数学的人基本上都是quick learner,悟性极高,一点就通。一方面是因为数学是万物的根基,就好比你把车的结构都学会了,之后只需安上不同轮子,它马上就能跑起来。而非数学专业的人,可能想学个机器学习还要从深入了解线性代数开始。另一方面因为数学确实不那么容易,需要更多更严谨的思考和逻辑。我还记得我一个文科的博士朋友,调侃我博士论文写得如何如何慢,说他当年观点确定后写得如何如何行云流水,被我一句”你论文里需要严格证明你的观点稳定又收敛么“怼了回去。这样严谨的思考训练带来的效果就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多数人来说的难题,到你这,到你这其实也还是难题,但是你不觉得它是个难题。 所以你总是看起来比别人想得快,想得多,因为你常在别人还在抱怨和自我怀疑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思考解决办法了。

数学专业毕业后到底好不好找工作。反正我本科时的同学,尤其是毕业后读了金融相关硕士的,还没见到哪个找工作困难的。事实上他们都找到了很高薪的工作(当然,不能排除硕士是名校的因素,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数学本科更容易考到名校的硕士)。但如果你说,我不读旁的,就只学本科数学,毕业后好不好找工作。一是你在求职前可能要拷问一下自己,去了公司能做什么,不然公司也不知道,你也不知道,为什么招你呢。除非你是去当数学老师,那就另说了。二是现在公司需要的人才都越来越专,而数学其实是一个很广的学科,纵然什么都能马上学会,但是乍一问又好像什么实际的都不会或者都不熟练。这时就还是需要你自己提前准备了。如果你有业界需要的skill,那么一个数学背景是绝对加分的。如果你没有任何skill,数学背景是不太算分的。你可以把实用的工作技能想想成一个1,数学背景是在它后面加0。

至于像我这种读了数学博士出来的好不好找工作,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和博士的研究方向息息相关,在此不赘述。


3. 选择数学专业后不后悔

做什么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做什么能不后悔?

总得来说,我肯定是不后悔选择数学专业的。但不后悔并不代表圆满,这个世界上也根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我随便说几点,你看看在你那算不算大事。

本科的时候最心里不平衡的就是羡慕别系的硬件设施。怎么说呢,我们都交着高昂的学费,化学系有实验室,农业系有地,工程系有自己的机房,双屏幕,3D打印机,物理、天文、医学系就更别说了。我们有什么?可能只有很多(耀眼的)聪明脑袋吧。

读博后的悔就比较多了,在这个年纪不管男女都会有很多可能性。让青春洋溢的脸庞终日对着paper和草纸怎么看都显得有些悲壮。但是不读我就不会后悔了吗?相反的,不读我会更后悔。因为我不太说得准在我研究数学时具体错过了什么,但我知道如果我现在不研究数学,我就一定错过了在我脑袋最好使的时候研究数学的机会。

所以与其问自己会不会后悔,不如问自己选哪个会后悔得更少一些。


结尾

写了挺多,希望能为学弟学妹们带来一些启发。

关于要不要选择数学专业,最终还是要由你自己来判断。因为初心这个东西,就是心里的一团火, 即使是再亲的父母或挚友,也只能看到点儿烟。

这火到底是大是小,是什么颜色,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清楚。


码字不易,喜欢的话请给我点个赞。Thanks


user avatar   yuhang-liu-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王:求求题主放过我,我可不敢有什么政绩。。。


user avatar   si-kao-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高赞答案 @Wanda 讲得不错,但还是有点问题。

读完这个回答,本来以为用错误的方法得到正确的批评只存在大众和诗人之间。但是现在发现原来也存在于学院派和民间写作者之间

首先共识是浅浅的诗歌很垃圾。这点毫无问题,但是因为所用方法的不同,大家都觉得对方是傻*。

答主算是很精准说出了大众与诗人之间的分歧所在。但是不自觉用了学院派的方法批判口语诗。

答主肯定是认同我们批判某个东西,首先要理解它是怎么想的这一点。但是答主后半部分却开始用学院派的东西来批判浅浅诗歌的口语化倾向或者叫民间写作倾向。虽然浅浅肯定不能算正经民间写作者,而且甚至连自觉的写作者都不一定算得上。但是她的这些倾向很明显就是受口语诗的影响,所以如果答主认同这一点,并作为立论基础,就应该用口语诗的逻辑来批判,否则就是文章逻辑的不自洽。

答主说现代诗歌追求超语言的东西,对吗?对于现代主义诗歌,自波德莱尔起,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口语诗这里,就不全对了。口语诗追求超越,但追求的是在于语言内部对语义的超越。它的基础自然是对前代诗歌的批判(辩证法意义)。

现代主义诗歌超越语言,是怎么超越的呢?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真理”,也就是不管诗歌本身包含了真理还是暗合了真理(答主应该很了解西方文论,就不赘诉),最终要达到某种终极意义,这个东西存在于诗歌之外。这和西方人的基督信仰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有关,这就是知识社会学的范畴了。

但是真理本身还是一个宣称,某种程度上宣称就是语言,所以现代主义超越语言但是最终回到语言(甚至没有超越语义),这是一个悖论。

杨黎认为语言不可超越,因为诗歌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语言。我们要做的是超越语义,就是超越语言的能指,最终达到语言的能指。

废话主义是代表,代表了口语诗倾向的最纯粹最激进的形式。

具体如何超越的,就不赘诉了。

简单来说,口语诗不关心真理宣称,只关心语言的超语义部分和具体经验(而非抽象经验与真理)。

所以口语诗人认为浅浅的诗歌垃圾,是因为在语言上就不好,在具体经验上也不深刻。

当然答主你应该也很了解口语诗,可能只是立场上相信文学要达到真理。

答主的回答逻辑通畅,文笔优美 例证丰富,是未来的学术之星。

浅浅的诗,就主要作品来看,比余秀华,许立志要差一些。通俗来说,算是中国三流以下的诗人。

语言上稍显稚嫩,对经验的切入太过肤浅,都是问题。

而且好像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感觉就像对各种诗歌风格的模仿,然后模仿了口语诗就不幸被骂上了热搜。

------------------分割线-----------------------------

其实简单点说这是一件很魔幻的事,网友终于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用一套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次,他们居然用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了一个形式正确的答案。就好像你在一个有强迫症的程序猿面前一顿乱敲键盘,结果敲出了一段可以运行的代码。作为诗人,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的心情就像这个程序猿一样糙蛋。

用故事来说,假设豆花自古以来就是甜的,大家从小吃到大,从没有吃过咸豆花。然后有一天A经过潜心研究,认为咸豆花有搞头,就搞了,他们觉得味道居然意外的甜美。然后在一个小圈子里吃。

过了一阵子,有一个刚学做菜女孩B,看到了一些人的咸豆花,虽然吃了一些说不上来它为什么好吃(她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甜豆花好吃),但是开始做了。它没有得到A他们配方的精髓,只知道要加盐,所以做出来的味道没有多好吃。

然后B的咸豆花被一些人知道了,他们觉得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说B根本不会做菜,做的肯定是黑暗料理。有一些人尝了尝,发现的确不好吃。另一部分听说不好吃,就跟着说不好吃。

这其实就是浅浅事件的寓言版。A是口语诗歌的开创者们,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参与者们。甜豆花是原来的诗歌,就像发展出咸豆花一样,第三代诗歌运动发展在批判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口语诗。糖和盐,其实就是两种诗意的发生方式,它们完全不同,就像糖与盐赋予了豆花完全不同的滋味,两类诗歌也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而他们的相同点只有豆花,在诗歌里面,我们叫他诗意。

B就是浅浅,所有人都知道B做的饭很难吃,就像所有人都知道浅浅的诗写的很难,但是逻辑是不一样的。一部分认为B做的很难吃是因为他们认为豆花只能是甜的,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而另一部分认为B做的难吃,是因为她调料放的有问题,没有合适的比例,因为这些人自己会做咸豆花。大众往往都是前者,他们在语文教育中接受的对于诗歌的定义,就像豆花只能是甜的这种想法一样成为了他们的思想钢印。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些定义早就被最新的诗歌写作者所颠覆了。

甜党和咸党不分伯仲。而大众站队往往相当整齐,这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大家都接受了语文教育,我们早已被唐诗宋词教给我们的东西固化了认知,或者是被某些名气大的吓死人的外国诗人,或者是深受文青喜爱的大众出版诗歌固化了认知。

但是问题更关键的是,告诉你诗歌要想象丰富,要押韵,要文笔优美这些你容易接受,因为他们是形式简单的断言。而告诉你诗歌可以追求超越语义,诗歌诗化生活经验,你就不容易接受,一来这些东西与你固有的认知相冲突,二来不是简单明了的断言。并且最可怕的是,我们会用自己的人知不断的塞选自己认为是诗歌的诗(虽然大部分大部分时间都不读),于是你神奇的发现,我的观点没有问题,因为没有反例。

咸党永远无法说服甜党,口语诗永远无法被作为浪漫主义信徒的大众接受。




  

相关话题

  数学专业考研如何择校? 
  读高中的妹妹一直坚持想学表演以后进入娱乐圈,父母和我都不同意她学表演,她就是不听,怎么才能劝住她? 
  你见过的年薪百万的人是什么职业?他们的大学专业是什么? 
  2020考研初试发挥不理想,如何调剂到不错的学校? 
  当今中国实体行业的大学生是不是很廉价? 
  为什么科学家认为数学是支持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 
  理科生大一上期末从新闻学转入信息计算与科学怎么看? 
  为什么有些大佬特别聪明,就比如武汉某985数学系学生的宿舍,大佬躺在床上就可以做出别人问的数学难题? 
  怎么用数学系的专业知识表白? 
  国内的数学系本科是不是代数的训练不够? 

前一个讨论
中国已经有“男女平等”的概念了,为什么有人还要提出“女权主义”?
下一个讨论
高三毕业生想以后学数学,如何在填志愿之前判断自己是否适合?





© 2024-1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