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救了奥斯卡,奥斯卡要感谢自己把四顶桂冠戴在了奉俊昊的头上,否则它就只剩下哗众取宠装腔作势的平庸之作了。
《寄生虫》的牛逼在于,这明明是一个荒诞的寓言,但闭上眼,却一切都历历在目。不瞒你说,升值君是极度讨厌恐怖片的,这当然不是一部恐怖片,但是从一家子躲在桌子底下开始,我几乎不敢看屏幕,看完影片当晚,我一闭眼,就是一个光头从地下室往上爬的镜头。
这是一部高度二元对立的影片,黑与白,贫与富,上与下,奉俊昊只用简单的空间就把世界真相娓娓道来,在这里,穷人未必善良,富人未必高雅。正如这个海报所显示的,所有人都被遮住眼睛,象征嫌疑犯。
是的,所有人都是罪犯,影片里的三个家庭,都是罪犯,而决定他们施为的甚至不是人性,而是社会构成。影片一共刻画了三个家庭,富人阶层的朴社长家,住在半地下室的金家四口,还有潜伏在豪宅地下室的吴家夫妇。
1、底层的狡诈
《寄生虫》里的金基宇一家,通过妹妹基婷伪造大学文凭让哥哥基宇成为富豪朴社长女儿的家教,继而让妹妹基婷伪装留美的艺术老师教授朴社长的儿子,并搞掉了朴社长的司机,让爸爸基泽成为社长的司机,最终赶走了管家,让妈妈忠淑成为朴家的管家,鸠占鹊巢。
这不是金家第一次欺骗,或者说,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寄生,这一家最早的生计是给披萨店叠披萨盒,朝不保夕,每天只有几美元的收入。当披萨店店主认为披萨盒不合规格时,基婷劝导披萨店老板接受并照价付钱,给出的条件就是,披萨店的工读生离职了。
但是,这是一个什么时代?用影片的话说,这是「500个大学生竞争一个保安位置」的时代,怎么会有人轻易离职?
别人的离职基婷和基宇怎么会知道?很显然,这个离职的工读生就是被兄妹俩搞掉的。
金家的生存策略就是骗,那么吴家(女管家一家)呢?
女管家丈夫躲在朴社长的地下室,她每次都假装饭量大,一次吃两份饭。
其实是偷偷吃一份饭,给地下室的丈夫留一碗,但却骗忠淑说,她丈夫全靠自己薪水养活。
如果这种程度的欺骗无可厚非的话,那么当她雨夜的时候,去敲开社长的大门,求忠淑让她拿走地下室的东西就细思恐极了。
表面上看,是她只不过想给挨饿的丈夫喂口吃的,但是,如果挨饿的丈夫恢复了体力呢?
如果忠淑真的开始就跟她走下地下室呢?这对夫妻会对她采取什么行动?
不要忘了,妈妈忠淑,是全国链球锦标赛亚军,如果不是膀大腰圆,女管家又会如何?
更不要忘了,在她进门之前,就已经剪断了别墅的监控。
《寄生虫》里穷人,更多的像是《白毛女》里黄世仁说的,「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也就是很多人无法对一家子寄予同情的原因。
2、上层的傻白甜
而朴社长一家,看起来倒是真的如敏赫所说,非常的单纯,连爸爸基泽也夸赞,「夫人很单纯又善良」。
忠淑说,钱就是熨斗,熨平了一切。
看起来社长一家确实是傻白甜,毫无防备的让金家吴家这样的底层进入家庭,被他们鸠占鹊巢,朴社长也最终送命,确实很符合营销号,越富有精神越丰富,内心也越善良的设定。
然而并非如此,一向温婉的社长太太会很娴熟的从给基泽的工资里抽走几百块钱,
然后温婉的告诉基泽:由于物价上涨,给你的工资增加了。
同样,当太太的小儿子吵着要炸酱乌冬面,回家却一口不动的时候,她先让金妈妈忠淑吃。
太太发现里面放了韩牛以后,选择让社长吃,
然后明明自己也不想吃,但是还是把一碗乌冬面吃得干干净净,因为她绝不可能把这么贵的食物给佣人吃。
而朴社长,在招聘父亲基泽试车时,一边虚伪地说不是试车,一边故意不喝手中的咖啡,观察基泽的拐弯是不是娴熟。
如果说这样的测试,只是富人的小心机的话,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当金家一家四口一起折纸盒的时候,住的是阴暗的半地下室,吃不饱肚子,但是当一家费尽心机,赶走了尹司机,女管家,终于都被朴社长家雇佣的时候,无非也就是吃饱了饭,却无力摆脱半地下室的环境,也无力摆脱「穷人的味道」,这也就是社长一家总能从他们身上闻到味道的原因。这说明什么?说明单纯善良的夫人给他们的薪资并不高,也只不过将近温饱而已。
如果说这种对劳动力的盘剥,还算是市场定价的必然,那么当基婷陷害尹司机把内裤塞在后车门,让社长以为司机在他的奔驰上车震。社长立刻毫不犹豫地要把尹司机开掉,而且脑补了一堆细节。
而太太在目睹女管家雯光咳嗽之后,也立即把她辞退,夫妇两个人反复提到「逾越界线」,实际上,只要觉察到这种逾越界线的可能,他们就立即撕下傻白甜的面具。
之所以傻白甜,并不是因为富人不聪明,而是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他们是「大忙人」,他们必须依赖这些「寄生虫」,也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寄生虫」,他们才是真正的「寄生」,反正大不了开掉就是了。另一个原因我等下再说。
如果说社长夫妇已经是进化完全的寄生者,熟练的使用两面手法,是他们社会经验积累的结果,而他们的孩子,却几乎先天就学会了这种手法。
多惠表面单纯善良,喜欢上了男主基宇,让基宇产生了等考上大学以后,跟多惠好好交往的想法。
这跟介绍基宇来打工的敏赫的想法何其相似,敏赫之所以介绍基宇来打工,就是因为他要留学,他想在留学回来后正式交往,之所以不介绍其他大学生同学,因为他担心其他同学乘虚而入,而他认为多惠根本不会爱上考了4次大学都没有考上的屌丝基宇。
表面上,是基宇这样的屌丝心怀不轨,觊觎多惠这样的白富美,可是每一个家教老师,都能被多惠爱上,又能每一次都让家教老师止步于在窗帘后面偷偷接吻,用她父母的话说「不越界」,纯情的多惠显然比她父母更通晓富人的手腕——晃悠钱袋子。
富人根本不需要雇佣穷人,他们大多数时候,只要晃晃钱袋子,就有傻子来赞美歌颂他们,多惠显然很早就学会了这个游戏,她知道自己白富美的身份对寒门子弟是个很大的诱惑,于是每一次她都拿出来,冲那些来做家教的男孩子们摇一摇。
当然,多惠做这样的事情,可能并非故意,但是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知道自己不是中心,于是想让自己成为一个雄性的中心,全心全意爱她,但又坚决不越界,不得不说,这几乎是她的阶级本能。
而她的弟弟多颂,固然有一年级受了惊吓变得自闭的成分,但是也确实有多惠所说伪装天才的成分,其实就是混淆市场的行为,这么小的孩子,他的欺骗行为来自哪里?
至于敏赫,他的阶层明显高于基宇一家,来看望朋友基宇,说是带着能带来财运和考运的盆景奇石。
但明显如基宇妈妈所说,这一家子需要的是食物,而不是带来考运的石头。
而在影片最后,这个石头在暴雨滂沱之下,竟然在半地下室漂浮起来了,可见这并不是敏赫所说的,爷爷的珍藏,根本就是一个随手弄的破玩意儿。
敏赫正在准备留学,还野心勃勃的想娶多惠,也就是说,他自认为自己是上层的预备队,他也正在学习上层的手法,这个石头就是他混淆市场的工具。
正如多惠的「爱情」,社长太太的「高贵」,社长的「尊重」,他之所以把家教这个机会给基宇,也正因为基宇不会「逾界」,而不是真的要给他「好运」,而他说起弄假文凭的驾轻就熟,不能不让他怀疑他又欺骗了社长一家多少。
要知道金基宇,确实有胆子骗骗披萨店长这样的人物,却从来对社长这样的家庭没有僭越之心。正是敏赫给了他胆子,这就是为什么基宇总是抱着那块石头,说它总是粘着他。
这就是为什么在海报上,所有人都给打上了象征罪犯的黑条。
3、中产的界限
社长一家的傻白甜,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并不是old Money,而是new money,暴发户,这从夫妇两人的一系列洋派生活和对美国的推崇可以看出来。
但远远不止这些,豪宅原来的主人是一个知名建筑师南宫纯子,当他把房子卖给朴社长时,并没有把地下室的秘密告诉朴社长,那么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他默认朴社长知道这种豪宅的避难所,而社长一家不知道,说明社长并不是富家出身;第二种就是他不愿意告诉社长,韩国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同样的上流社会,为什么不愿意把秘密相告呢?要么他看不起朴社长,要么是他并不惧怕朴社长,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朴社长并不是豪门。
同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朴社长搬进这所豪宅时,保留了建筑师的女管家雯光,因为他们才刚从中产进入上层阶级,以前并没有自己信任的女管家。这也让女管家有了可乘之机,把丈夫藏在地下室。
为什么社长一家尤其是太太如此傻白甜?最深层次的原因时,因为他们作为new money,正在努力学习上层社会的游戏规则,所以他们才会震慑于基宇辅导女儿时的「考试就是气势」,也才会被基婷从网络上现背的一个「艺术治疗」的名词唬住。
同样也被父亲基泽拿出来的高端家政会员欺骗,因为他们虽然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了上层,但是在行为上还在模仿上层。
这也就是朴太太为什么热衷「惊喜」的原因,她喜欢抓住一切机会开party,一般人理解是偏爱小儿子,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她急于炫耀自己的「羽毛」——她的财富和豪宅。
这一切都说明,朴社长的财富并没有积累太久,甚至在他们搬进这种房子以前,也是挤地铁的中产,这就是朴社长会提到挤地铁的味道。
不妨看看金家的家庭结构,金家一儿一女,朴社长同样是一儿一女,金家大儿子基宇在备战高考,朴家大女儿在备战高考,金家小女儿学过艺术,朴家小儿子正在学艺术,相似的地方还有更多,基宇和多颂都同样参加过童军团,都会摩尔斯电码。
你发现了什么?金家根本就不是什么底层,他是中产,或者说他曾经是中产,金基泽曾经是个体面人,他非常熟悉豪车的触控系统,可以娶一个全国链球亚军的妻子,他可以负担得起大儿子读大学,让他参加童军活动,他可以负担得起小女儿读艺术,甚至学得很好,他曾经怀有梦想,想进入上层。所以,金家能骗过朴太太也不是没有原因,不全是朴太太的「单纯」,还因为金家同样也不是底层出身。
但是一切都改变了,他堕入底层,他先是做代驾,做出租车司机,后来终于连出租车司机也做不了,只能折纸盒子,他儿子不是不优秀,只是他在四年前破产了,那正是儿子考大学的关键时刻,这就是为什么基宇总是强调气势,当敏赫赶走在他家窗户前撒尿的醉汉时,他说,真是不愧大学生的气势。
而他辅导多惠时,也说「最重要的是气势」。
他的四年高考失败,都是输在了气势上,他家里破产之后,他怂了,觉得矮人一等了,他怕去面对大学的「上等人」,他在潜意识里逃避高考。
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这个家庭的破产,因为破产,基宇成了工读生,基婷成了喜欢香烟的小太妹。朴家是中产,金家是中产,而吴家呢?吴家同样是中产,地下避难所里,前女管家雯光丈夫的书架上,并不是一般的书籍,全是关于政治、法律、会计的书籍。
雯光夫妇鄙视金家时,说他们哪懂什么艺术?而他们两口子最大的爱好,就是主人不在家时欣赏屋里的艺术品,这绝对不是底层的爱好,这正说明了他们是中产。
而两口子得意忘形的威胁金家四人时,雯光一边给丈夫按摩一边说的笑话,也是「北韩飞弹笑话」,模仿的是北韩女播音,这里跟讽刺没有关系,正是说明,他们一家曾经的社会地位。
这部影片里,没有上层,没有下层,只有中层,朴家是中产,金家是中产,吴家是中产,甚至连敏赫也是中产,他们都怀有挤进上层的想法,但是只有朴社长成功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种分野?
4、寄生和欺骗
影片的转折点,在于父亲基泽在地下室一脚踏空,本来跪在地上恳求的雯光夫妇一下逆转。
而他踏空的一个原因是,雯光丈夫吴先生提到了「台湾古早味蛋糕店」,雯光夫妇正是投资古早味蛋糕店失败进入了底层,欠了一屁股高利贷,躲进了地下室。
而基泽一家,同样也是因为投资「台湾古早味蛋糕店」失败,只不过他们没有借高利贷,只是进入了半地下室,沾染了「穷人的气味」。
一切都因为四年前韩国的「台湾古早味蛋糕」投资风潮。金司机和吴先生想要更好的生活,恰好这时社会上有台湾古早味蛋糕店这个创业风潮,只要加盟就能赚钱,(关注我的同名公主号升值计,阅读更多关于人生、财富的精品文章)金司机觉得自己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来了,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吴家更是借了高利贷,一把梭哈,投入到这场投资冒险中。
但是,这个创业风潮,最终变成了一个类传销的把戏,如同空气币和P2P,一波又一波的家庭被割了韭菜,吴家和金家都成为了失败者,而朴社长一家,虽然影片中是互联网新贵,是VR头盔之类产品的生产者,甚至登上了美国报纸。
但是,朴社长发达的轨迹,与吴家和金家破产的轨迹,高度重合,而吴先生,在地下室用头触碰感应灯,每次都喊,「朴社长,respect!」
而他在临死前,同样对社长喊出:「朴社长,respect!」而这个人,在自然状态下,对金司机一家却是一种完全蔑视的态度,为什么对朴社长如此尊重?
也许正是因为,朴社长就是他的偶像,可能同样是在「台湾古早味蛋糕」投资风潮中,朴社长是少数杀出重围的佼佼者,但是真实历史中2016年的台湾古早蛋糕是被综艺曝光出食品问题导致破产风潮,那么更有可能的是 ,朴社长是「台湾古早蛋糕」投资游戏的设计者之一,在这个击鼓传花游戏中,他全身而退,拿到第一桶金,并投资VR,而吴先生和金司机一败涂地。
或者我们不要这么过度解读,也可以认为朴社长的VR头盔同样是一种投资游戏,而他借此跻身上层,从而形成了三家不同的走向,朴家一路向上,变成了高贵优雅的富人,而金司机和吴先生一路向下,住进了地下室。
正如那场暴雨以前,一切都温文尔雅,礼貌而不失周到,但暴雨来临之时,富人睡不着觉,是因为要在半山豪宅搭帐篷玩印第安游戏,而穷人睡不着觉是因为暴雨涌进了他们的地下室,他们要抢救自己仅有的财产。
而暴雨过后,再也掩饰不住他们「穷人的气味」。当朴社长夫人,呼朋引伴招来富人朋友开party,并招来金家4口帮忙的时候,金司机在目睹女儿惨死,儿子重伤时,最终暴起杀了朴社长。
表面上,是朴社长掩住鼻子的行为,让他代入了躺在地上的吴先生,但其实是金基泽忽然意识到一个事实,他永远不可能成为朴社长,永远不能进入上层。
金司机其实是非常有荣誉感的人,他在一开始,还是怀有重新回归上层的希望的。即使在暴雨之中,他第一反应去捞取的是妻子的全国银牌,银牌代表的是——荣誉;
这与儿子和女儿有很大不同,儿子选择捞的是朋友敏赫送的山水奇石,奇石代表的是运气,也代表着——权势和财富;
而女儿基婷选择捞取的是藏在天花板里的香烟,香烟代表的是——毒品。
三个人第一时间捞取的都是认为他们的陋室中最珍贵的东西,这也是他们认为阶层上升能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也是他们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金司机选择了荣誉和体面,也是就是说他是一个极度有尊严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醉汉冲他们窗户尿尿时,他没有去阻止,反而是弱小的儿子去阻止,而当一家人条件有所改善时,他立刻冲了出去阻止,这也是他尊严的象征。
而在成为朴社长司机以后,他略带谄媚的讨好社长时,他问的是:您爱她吧。
他关注的始终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尽管他经济上已经穷困潦倒,他依然自认为是一个有体面有尊严的人,他是可以跟朴社长这样的人交流精神层次的东西的。所以当朴社长的儿子多颂说家教、司机、管家有同样的味道时,他是最后知后觉的,他以为是洗衣粉的味道,反而是对阶层上升最不抱幻想的基婷一语道出本质,「那是地下室的味道。」
金司机的转变来自于两个东西,一个是「台湾古早味蛋糕店」,一个是「气味」。
「穷人的气味」让他意识到,他在主人眼里,跟地下室的吴先生一样是蟑螂,主人不会跟蟑螂谈感情,所以,朴社长认为他谈感情逾界了,朴社长和太太在沙发上做爱时,拿他女儿的廉价内裤调情,太太坐他车时,闻到了他身上的味道,悄悄打开了窗户,他们拼尽努力想掩盖穷人的味道,甚至想去洗澡掩饰,但是大雨冲进了地下室,他们住进了体育馆,反而让气味更浓烈了。
「古早味蛋糕店」让他意识到他破产的根源,他曾经一切,他们一家不缺乏努力,也不缺乏勤奋,甚至不缺乏他的毅力,迟早还是要重返中层乃至跻身上层,但是吴先生让他看到,这个懂经济学、懂法律、懂艺术的吴先生,也同样跌落了底层。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在于欺骗,有人骗了他。
正如有人告诉他投资「古早味蛋糕」一样,正如他相信电视上快速折叠披萨盒子的方法一样,结果是什么?是快速折叠披萨盒子的方法是错的,1/4都是不能用的,店长拒绝全额付款,是破产,是住进了不见天日的地下室。
这就使他的尊严和努力十分可笑,他在杀虫剂的烟雾中折叠披萨盒子的坚毅,他用水蜜桃和辣椒油算计女管家雯光的计谋,他对朴太太莫名其妙情愫中流露的欣赏,都变得极为可笑。
无论他多么努力,他都是朴社长眼里的虫子,他在这个游戏里,永远不可能赢,他的尊严,完全就是痴人说梦,就像吴先生的「respect」一样受人玩弄。
这就是金司机奋起杀人的原因,他曾经跟吴先生一样尊重有钱人,像他的儿子一样想要拥有一个朴太太这样的白富美来改变命运,这就是他莫名其妙握住太太的手的原因,因为他梦想就是拥有这样优雅的妻子。
可笑的是,很多评论者居然从中解读出来所谓的「穷人思维」,「富人思维」。
下层之所以为下层,中层之所以为中层,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不努力,「穷人思维」,而是因为他们相信,他们respect,而朴社长这种人,之所以能爬上去,是因为他在表面的体面下面,有另一副面孔,他们对下层没有感情,对自己的妻子都没有感情,这就是为什么朴社长回避谈爱妻子的另一个原因。
中下层以为寄生了他们,而他们才是真正的寄生。
5、阶层跃迁
影片的最后,当基宇收到从躲在地下室的父亲基泽的信号,他还梦想着有一天成为资本家,成为朴社长的人,然后买下这样的豪宅,把父亲接上来。
也就是说,基宇放弃了敏赫式的考大学进入上层理想,而想重复父亲的理想,这是何等讽刺的结局。且不说他是不是能成为资本家,就算他成为了,也不过是另一个朴社长。 奉俊昊的厉害就在这里,他看穿了世界的真相,所谓的仇富,并不是真正的「仇恨富人」,而是「仇恨自己不是富人」。
这个体系的精髓在于,即使是它的奴隶,即使是在它的游戏规则下成为蟑螂和虫子的人,也并不想改变它,而只是想让别人成为蟑螂、虫子、奴隶。追求阶层跃迁者,要的也并不是敌对它,而是热情地拥抱它。
正如,朴社长儿子多颂的那幅画暗喻一样,躲在阴暗地下室的下层,想的是努力的爬进上层,而其实就像蟑螂一样,只要出任何一点意外,他们就必须躲回地下室,周而复始,而他们却以为自己有一天能拥有这样的豪宅。
6、世界的真相
如果奉俊昊技止于此,他已经足够成为大师。
然而奉俊昊并没有止步,当朴社长被杀案结束,金司机躲进地下室之后,他的儿子基宇遥望那处豪宅,依稀可以看到,站在窗前的是外国人,这也暗示了一件事,谁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
朴社长一家人,从头到尾都流露出对美国的崇拜。女儿要找英语老师,儿子找艺术老师,听到基婷是从美国回来的艺术留学生,朴太太两眼放光,还有太太时不时蹦出的英语和社长公司里的美国奖状。
当朴社长问帐篷漏不漏雨的时候,太太说:「帐篷是美国的。」只要美国的都是好的,朴社长一家的逻辑就是这样。
世界的真相是这样的,朴社长寄生在韩国,把韩国中下层的财富集中,但是这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真正的世界是,美国寄生在韩国这样的国家之上,他们才是韩国的主人。
印第安人的头饰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基宇、多颂参加的童军,向往的童军文化,都是来自印第安人,而美国的历史,正是血腥屠杀了印第安人,然后把印第安人的传统拿过来,成为自己的文化,并输出到韩国这样的国家,寄生的不只是阶级,还有国家
韩国这样的国家,respect美国这样的强权,但是同时又不免被美国寄生。如同朴社长要金司机玩的那个游戏一样,金司机要扮演的是印第安强盗,去劫持自己的女儿,而朴社长的儿子扮演的是印第安勇士,救出落难的公主,下层是坏人,上层的公子是救世主。
这也是美国一直扮演的救世主角色,任凭这样的国家再怎么拼命,扮演的始终是朴社长提醒的打工者的角色。
这才是无力的根源,这是一部中产阶级的恐怖片,世界是一个链条,在韩国这样的国家,无处不寄生,在这个巨大链条里,无论靠智谋的诈骗也罢,靠幸运的锦标式教育也罢,靠跟上层的豪门联姻也罢,或者与富人的所谓人脉也罢,所有的上升通道都是假的,看起来触手可及,但其实界限清晰。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落下帷幕,最令人惊讶的,莫过于《寄生虫》的大获全胜。
这部韩国电影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4项非常具有含金量的大奖。
要知道,在奥斯卡长达近百年的历史上,最佳电影这个最高大奖,从来没有,划重点,是从来没有颁给过任何外语电影,全部都是美国电影。
这次奥斯卡打破了传统惯例,到底意味着什么?背后是否预示着奥斯卡即将做出重大变革?
1、《寄生虫》破天荒到底有多让人吃惊?
《寄生虫》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绝对是破天荒第一遭。
此前,关于本届奥斯卡的主要预测中,很多人都说《寄生虫》已经预定了最佳外语片,甚至拿到最佳导演也有可能,但奥斯卡最佳电影,一向是美国电影的禁脔,从来没有任何外语片染指过。
哪怕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是美国人,这没有关系,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嘛,美国欢迎其它国家的电影人才都来好莱坞打工,好给好莱坞带来更多全新活力。
比如2018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水形物语》,执导本片的吉尔莫·德尔·托罗同时也获得了最佳导演,他是墨西哥人
当然这不影响这个电影是纯正的美国电影,因为出品方,制片公司和发行方,以及主演,都是美国的。
2019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执导了《罗马》的阿方索也是墨西哥人。
事实上这些年来,墨西哥的电影人纷纷以到好莱坞发展作为人生目标,墨西哥本身也就是美国的后院,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在好莱坞的墨西哥人已经和美国人没有啥区别。这不影响电影的美国身份。
总之,不是美国电影,真的没法拿到奥斯卡最佳电影。这是一条潜规则,虽然大家都不说,但是大家都懂。
因为在美国人的观念里,美国电影就应该是世界第一,奥斯卡最佳电影天生就应该属于美国电影,其它国家的电影,可以竞争最佳外语片嘛,虽然你们比最佳电影低一档,但已经是美国电影之外最好的电影了。
这就是大多数美国人一直以来的想法。
所以奥斯卡历史上有很多个最佳外语片,但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奥斯卡对一个非美国电影的最高褒奖了。
此前,也只有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例外过。
这部电影前不久刚刚在国内重映,相信很多观众也不陌生。
《美丽人生》是百年奥斯卡历史上,此前取得过最大成就的外语片,除了获得最佳外语片,贝尼尼还获得了当年奥斯卡影帝,这已经非常难得了。
当然《美丽人生》没有拿到最佳电影可能也不冤,因为当年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也没有拿到,1999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给了一个叫做《莎翁情史》的蹩脚电影,可能很多观众都没有听说过。
除此之外所有的外语片,再也没有拿到奥斯卡的任何主流奖项。
中国观众对奥斯卡印象最深的华语电影,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它获得了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同时拿下当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布景等技术奖项,但还是没有任何主流表演大奖。
至于《霸王别姬》,当年呼声非常高,最后依然和最佳外语片失之交臂。
平心而论,《霸王别姬》比之《寄生虫》如何?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评价,但《寄生虫》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霸王别姬》却一无所获,只能说时也命也。
2、《寄生虫》拿奖背后,反映了这些年美国电影创新不足
当然话说回来,《寄生虫》拿到最佳电影,就电影层面来说,确实无可置疑。因为这次提名的几部作品,其它几部美国电影也真的没有啥亮点。
实际上,最近10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都是非常无聊的玩意。
很多人都说,整个2010年代,奥斯卡最佳电影越来越讲究“政治正确”,这种政治正确表现在2个方面,对外要反映出美国式的反战精神,符合美国的价值观;对内要包含黑人、LGBT和女权这些元素。
咱们掰着指头数一数。
2010年的最佳电影《拆弹部队》讲述美国大兵在伊拉克战争的表现;2011年的最佳电影《国王的演讲》讲述二战,不言自明;2013年最佳电影《逃离德黑兰》就更不用说了,2010年代起初的这几部电影,都是关乎战争和政治,充满了美国正确的味道。
然后那些符合对内政治正确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呢?
比如2014年《为奴十二年》,2017年的《月光男孩》,这2部就是非常典型的讲述黑人权利的电影。
至于2019年的《绿皮书》,不像前面2部是比较纯粹的黑人平权电影,但还是在说不同肤色的人群如何和解,趣味是相通的。
至于其它年代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也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政治正确影子。2018年的《水形物语》,也是包括了女权、黑人和同性恋相关元素;2016年的《聚焦》,讲述了一群记者如何揭开美国神职人员猥亵儿童的丑闻,虽然没有黑人、女权这些,但也符合美式正义。
除了奥斯卡最佳电影,那些获得影帝、影后的热门电影,也基本上都属于这种调调,这2年大家听说过的奥斯卡系电影,比如《布达佩斯大饭店》啊,比如《三块广告牌》啊,比如《爱乐之城》啊.....都是那种价值观先行的电影。
所以,基本上这些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都是十足的政治正确先行,而且故事往往都比较小众口味,也可以说这些电影都只是学院派那些老学究偏爱,基本都不太受普通观众的喜欢。
可以看看这些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票房吧。这些电影里面,《水形物语》北美票房5500万还算是比较高的,《月光男孩》只有2000万,《聚焦》只有2400万,作为一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来说,真的有点掉价。至于奥斯卡最佳影片票房最低的要算《拆弹部队》,票房只有1700万。
由于这十几年来的奥斯卡大奖提名电影,都是这种观众不爱看的电影,结果导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收视率是越来越低。因为观众最熟悉的电影都没有入围,谁还想去看看哪个获奖呢?反正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嘛。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20年来奥斯卡颁奖晚会的收视情况,只有2004年、2010年和2014年,这3年的观众收看人数超过了4000万;其它年份观众收看人数都只有3000多万,特别是近两年收视率持续走低,2017年观众只有3200万,和2008年同为史上最低。
2017年就是《月光男孩》获奖的那一年,你看看最佳电影都是这种电影,哪个观众爱看?
反过来说,2004年、2010年和2014年这3年奥斯卡颁奖晚会为什么收视率有很大回升呢?很简单啊,因为这些年有非常热门的电影,有一些观众非常喜欢的电影进入了提名,有希望拿奖,所以观众都去看了。
2004年吸引观众的热门电影是《指环王3》,当年获得11项提名,票房也是当年年度冠军,可谓是热门中的热门。
2010年的则是《阿凡达》,又一个年度票房冠军,获得了9项提名。
2014年的《地心引力》,作为《阿凡达》之后最好的科幻电影,也拿到了7个提名
当然,后来我们知道《阿凡达》和《地心引力》都没有获得奥斯卡大奖,但是毕竟有希望获奖,所以观众还会去看看颁奖礼。
所以,道理很明白,要想吸引观众收看奥斯卡颁奖晚会,你必须要有真正让观众感兴趣的电影有希望拿奖。
可是这些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都是什么德性呢?
你既然政治正确先行,自然就不好看,观众自然就不爱看了。
3、曾经的奥斯卡获奖电影,也是票房艺术双丰收
那么,奥斯卡最佳电影难道是一直这样,都是挑选一些观众不爱看的政治正确电影吗?
并非如此。
在奥斯卡早期,能够获奖的电影大多是高票房电影。因为那个时候,甚至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没有获得年度票房前列的电影,根本就没资格报名。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乱世佳人》、《教父》都拿到过最佳影片。尤其是《乱世佳人》,据说在1930年代,在多次重映中累计取下3.9亿票房,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话,这个数字在今天恐怕相当于100亿以上。这真是一个票房神话。
太久远的奥斯卡历史我们就不说了吧,我们就说说90年代的奥斯卡最佳电影。这些大家都非常熟悉,都是鼎鼎大名的电影,都是很多观众看过无数遍的经典电影。
奥斯卡颁奖晚会的巅峰,当属1998年《泰坦尼克号》加冕那一晚。当年《泰坦尼克号》追平《宾虚》奥斯卡11项提名的纪录(后来《指环王3》再次追平了这个提名记录),最终获得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多个大奖。
无数个观众在那一晚守着电视机,只为看到心目中最爱电影《泰坦尼克号》是如何加冕,所以1998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吸引了超过5000万电视观众收看,是历年最高。
至于1990年代其它年份,大多数时候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也都是收视率爆棚,是全球名副其实的电影盛宴。
而当时获奖的电影,大多数都是票房和艺术双丰收的佳作。
1995年获奖电影《阿甘正传》北美票房3.2亿,是年度票房冠军,全球累计6.7亿,年度总票房第2;
1994年获奖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北美票房9600万,年度第9,全球累计3.2亿,年度总票房第4;
1992年获奖电影《沉默的羔羊》北美票房1.3亿,年度第4,全球累计2.7亿,年度总票房第5;
2000年获奖电影《美国丽人》其实算不上大片,但北美票房也有1.3亿,年度13,全球累计3.5亿,年度第9。
整个1990年代,最终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其全球累计票房没有任何一部低于1亿,而且大多数都是3亿以上。
而后来的2000年代,还有一些获奖电影票房也不错,《指环王3》是最后一部获得最佳电影的年度票房冠军,可是到了2010年代,奥斯卡最佳电影就彻底变成了如今这个观众不爱看的局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1990年代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除了都是高票房电影,也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深度。比如《辛德勒的名单》聚焦纳粹屠杀事件;《阿甘正传》对美国现代史的另类解读,这些电影不仅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也都成为了当年的文化现象,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
换句话说,那个年代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往往都是集商业卖座和学院获奖于一身,既能获得广大观众的追捧,也能被学院派接受,是不折不扣的优秀电影。
其实我挺怀念19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那个年代涌现了一批经典作品,既有《勇敢的心》这种古代战争题材,也有讲述二战史的《辛德勒的名单》,还有讲述美国当代史的《阿甘正传》;既有《泰坦尼克号》这种爱情灾难片,也有《沉默的羔羊》这种犯罪惊悚片,还有《美国丽人》这样聚焦社会问题的剧情片。
除了这些奥斯卡获奖电影之外,还有一大批没有获奖的电影同样非常经典。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等等,这些电影涵盖了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百花齐放,竞相争辉。
那个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值得我们尊敬。
4、《寄生虫》获奖或许代表奥斯卡开始转变观念
回顾完这些年来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历史。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明确的结论: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那是真的强大,观众爱看,艺术水准也不低,所以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的作品是近30年来最高水平。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难以出现同时让普通观众和学院派评委都满意的优秀制作了,所以这10年来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都只能满足学院派评委口味,而无法让普通观众满意。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寄生虫》出现在90年代,它还有希望获奖吗?
绝无这种可能性。
这只能说美国电影的创新能力越来越不足了。
而学院派把持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收视率越来越下滑,也让组委会心里隐隐有了很大的危机感。如果奥斯卡还是一直把最佳电影颁给《月光男孩》,颁给《水形物语》这些货色,会不会有一天被观众抛弃?
会不会有一天奥斯卡成为一个小众奖项?
这些疑问逼迫组委会必须做出改变。
在我看来,今年把大奖颁给韩国电影《寄生虫》,可能就是一种改变的开始。既然美国电影已经创新不足,老师沉迷于政治正确,不如咱们把大奖颁给外国电影,刺激刺激这些逐渐如死水一潭的电影人。
也可能,奥斯卡就此打破很多限制,真正成为全球各国电影都有机会获奖的电影奖项。
众所周知,奥斯卡举办以来,早期一直都是美国电影垄断,后来引入了外语片概念,很多美国之外的电影也开始能够获得一些不重要的奖项,但大奖一直都要归属美国电影,这是潜规则。
奥斯卡电影节也一直和戛纳、柏林、威尼斯这些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不同,并不那么的开放。
也许,以后奥斯卡是想走另外一条路?
当然,也许奥斯卡只是想刺激刺激美国电影人,未来的主流还是要关注美国电影本身。
奥斯卡未来如何走,咱们只能拭目以待。
想来也是有点小讽刺。
大获全胜的《寄生虫》和斩获最佳男主演的《小丑》抨击着某些东西,而戏外的一众主创在颁奖宴会上,在日常生活里都享受着这些东西。看客们越发被戏里的撕心裂肺震撼心灵,可却依然被戏外的光鲜亮丽迷了眼睛。
本以为是准备吹响号角,
谁知只是谱了一首安眠曲。
呐喊过后,安然入睡。
====================================
回复评论里的部分知友
我钦佩文艺行业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异常出色,人文嗅觉非同一般。但我也知道,即便他们中的某些人把战鼓擂得再响,号角吹得更亮,对社会阶级现实揭露得愈加深入骨髓,真实深刻到让普罗大众看了后都心惊胆战甚至将他们当成知音人和为基层代言的斗士,而他们即便真心懂得,也不可能会背叛现在所享受的一切,他们只会声名大噪,且财源广进,然后继续在金迷纸醉的名利场上打滚,对他们在电影里所批判的那些,漫不经心。有部分评论认为他们配得起享受,《寄生虫》里的主人一家难道不配么?主人家配,那男主一家又配什么呢?难道拍这部电影是为了宣扬那些东西的合理性么?
再回到原来的答案,我并不是特指那两部电影的主创,我其实是泛指演艺圈里的人。尤其是那些曾有作品针砭时弊的文艺工作者中的某部分人。他们对社会问题刻画得入木三分,结果却只将这一切当成对自己能力的证明,用以换取各种资源的手段。他们是坏人?大部分不是的,他们甚至是好人,一个有情调的好人,只不过他们确实在悄无声息地纵容着自己所批判的东西而已,不管他们意没意识到这个问题。至于观众,本应该是醒着的,却也跟着装睡,结果还真睡过去了。不过,饿醒了还是会自己爬起来找东西吃。
这些电影皆因主创人员优秀,电影内容发人深省,所以才能撞击出普通观众丝丝缕缕的感受。能做到雅俗共赏的,就是好作品。所以请不要再说我要批判作品或者对主创人员不友好,我并不想对他们如何,这只是我一瞬间的感觉,就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了。有这么多人点赞评论,属实出乎意料。在此谢过各位谬爱,以及不吝赐言的知友。
谢谢
另回
@枫化血 知友
感谢你的交流啊,虽与你有部分地方持不同意见,但你认真敲下的这长篇回复也令我受益匪浅,谢谢分享。其实我并不是觉得文艺工作者就要去改变什么制度,或担起改变制度的责任。因为他们确实没这个权限,我也不觉得他们能越俎代庖,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但不少文艺工作者是既要争斗士之名,又要拿资本之利,这也就罢了。民众看着这些现实主义影视作品之所以会泛起共鸣,是因为作品以虚写实,直戳人心。这说明民众是有感的,且痛感真实。可过后呢?还是照样去追捧那些市场化物质化甚至是浮夸的人事物。演艺圈属性自不必提,这事就相当于名利场的人下凡几个月或一年半载演了个民众的一份子,让民众欢呼一下,镀个金就又回名利场了,然后重新过着酒池玉林莺歌燕舞的生活,接着在圈子里爆出各种狗血秘辛,令看客觉得人设崩塌。这就是当前的现实,我不是不能接受,只是觉得有点讽刺,对谁都有点讽刺。而且,我从来都不觉得人民是对宏观无意义无影响的微观个体。我一直都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也许会被愚弄一时,但只要愿意清醒过来,将不可阻挡。人人皆可为尧舜,这不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它也是一种信念,终有一天定能成真。说到阶级,我目前不会支持均贫富是因为目标太过渺茫;承认阶级客观存在并为此而努力生活是因为接受特色现实,但我不会自发去宣传维护它的存在。可控范围内的贫富多少是能力差距问题,形成固化阶级就是社会问题。比起可控的贫富差距,阶级之间确实不存在真正的尊重,而阶级也终将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膨胀消亡。在这里也给你拜个晚年,顺祝你鼠年大吉,万事好运。
从千万劳苦大众中挑选出几个活在人类底层的渣滓,并将其危害用放大镜呈现给“中上层观众”,并将其冠名为“真实社会性”,自然能够博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高度认同。
但是这种一方面宣扬“二八定律,精英领导”一方面又忽视底层阶级和精英阶级客观上的巨大数量差异,强行将其以家庭为单位一对一捆绑在一起的思维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
它的本质,实际上不过是某些中国网友秉持的“贫穷都是不努力,致富全都是天意”的一个高级版本。这种思维在少量的资本家和海量精神布尔乔亚的拥趸下,在网络和媒体上显的波涛汹涌,势不可挡。
但:
这不过是因为真正的劳动者没有时间上网,亦没有能力去争夺这个话语权而已,在财阀执政下深信不疑还情有可原,但在无产阶级国家里享受着996福报的同时还把其奉若圭臬的,要么是脑子宕机,要么良心烧毁。
人不能拿屁股决定了脑袋。
但也不能为了粉饰个想象的脑袋就扔了真实的屁股。
“如何拍一部奥斯卡奖最佳电影?”
“选票、政客、财阀、反对党、电影协会、演员编剧工会和三个以上固化的社会阶级以及600个尖锐的噪音、8000种被剖开的社会阴暗。总之需要一群自我认知足够渺小、谦卑的个体才能完成它。”
韩国电影《寄生虫》成为了奥斯卡的最佳电影,着实让人意外。看了一些评论,发现还是有许多人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或者大大低估了它的精华所在。正好我当初《寄生虫》的影评就因故没有写过完整版,这一次赶紧蹭一波热度。
以下将是对电影《寄生虫》主题的高度综述性、直白的解读, 严重剧透。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请务必 不要 阅读。
许多人意识到了《寄生虫》电影讲述的是韩国社会的阶级、尤其是阶级固化的问题。光看到这一点其实对导演意图掌握得尚不够精确。在这种固化的阶级社会下,绑在被剥削阶级那些奴隶们身上的“精神镣铐”——“成功学”,才是导演真正的聚焦点。
要理解这个核心主题,需要从电影中读懂三个隐晦的伏笔。
伏笔一、主角一家实际上是破产中产阶级。
他们家原本小康,和朴社长地下室的那对蟑螂夫妻一样,都是因为过去的“古早蛋糕店”风波,本想靠贷款开加盟店,过上自给自足小老板生活,却被金融体系收割掉的一波韭菜。他们家陷入了极端贫困。
伏笔二、主角一家深受成功学荼毒
电影开头用半地下室、马桶上蹭wifi、窗户被醉汉撒尿、利用街道除虫给自家除虫等一系列小剧情,揭露了这一家极端贫困的生活。可是另一方面, 这一家却奇幻地给人一种非常团结、乐观的态度,似乎不受极端贫穷影响,一举一动充满了轻喜剧的欢快。
这种 奇妙的不自然 ,来源于这家人坚定的成功学迷梦,或者用电影中金司机所说的那个专有名词来说,叫有“计划”。
“计划”这个字幕直译的词在韩文的语境中似乎对应着汉语的 “希望”和“目标”。主角一家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能继续复读,直到考起名校翻盘。
这里需要有一个背景知识,韩国的阶级固化极为严重,考上仅有的几所著名大学,成为职业经理人等高级技术精英,几乎是穷人阶层上升的唯一希望。本质上和中国古代考取状元是同一回事。
伏笔三、韩国社会严重的阶级固化和就业困难
主角一家很顺利的作为高级仆佣,混入了朴社长家庭,其实和他们家庭背景是吻合的。他们本来就是破产的中产阶级,无论知识水平还是社会技能都比较高。才能够充分胜任朴社长一家的工作,得到他们的信任。
主角一家明明有很好的工作技能,为何不好好工作,却只能在半地下室扎披萨盒,要靠欺骗去混得仆佣的工作呢?电影用“一个保安工作500个本科生应聘”,暗示了这一原因。他们不是没有工作技能,而是根本没有工作机会。在这一点上,《寄生虫》和优秀的国产电影《钢的琴》非常相似。
包括韩国在内,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以及更多欧美的随附国家,他们经济上都有高度相似的共性。简单来说,这些被美国深度控制的地区,都有几个“支柱”产业是欧美全球产业链上的中层环节(三星,台积电),利益极大,但规模基本成熟;可是生产制造的下游产业阙如(在中国),大多数国民就业以农渔和服务业为主。因而长期存在严重的阶级分化,社会阶层固化。
《寄生虫》主角一家拥有优秀的工作能力,却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就像《钢的琴》中那些优秀的产业工人,明明有能力做出一个“钢的琴”,却在时代浪潮中只能做小混混、老顽固、街串子,给丧事唱哀乐。
理解了这三个伏笔,故事剧情就会通顺起来。主角一家成功混入了朴社长家,生活都阳光了起来。他们的成功学梦想更加炽热起来,表现为金司机总把自己当成了朴家的“朋友”,屡屡说出令朴社长觉得“越界”的话;而另一边,金司机的儿子和介绍他当家庭教师的同学一样,做起了和朴社长女儿“认真的”结婚的春梦。这是成功学道路的至高点。
接下来一场大雨,把他们从梦中浇醒。在一场寄生虫与寄生虫为争取黑暗角落的惨烈搏斗、并像蟑螂一样在人视野外的黑暗中爬行之后,主角回到了那个肮脏的地下室。
就如同儿子同学送的那一颗能浮在水面上的转运石一样,所有掩盖在假象下的矛盾都浮出了水面——决定金司机一家命运和地位的,并不是成功学所许诺的某一次“机会”,而是那与身俱来、挥之不去的“气味”。
故事接下来进入了高潮,到了电影真正点题的地方,最重要的三个问题是:
1、2 两个问题我之前都有影评专门回答过,后面会附上之前写过的详细影评。这里从第三个问题说起。
电影为何让看起来无辜的朴社长一家,包括孩子一起罹难?
这恰恰是故意的。电影故意塑造了看起来除了漠视仆佣之外,完全无辜的朴社长一家人。他们不像传统左翼电影里欺压百姓的南霸天周扒皮,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主观过错。这正是电影最最核心的主题:阶级矛盾的存在是物质的,阶级矛盾的爆发是无关善恶的,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朴社长一家对金家毫无主观恶意,无非是通过“越界”和 “气味”两点,暴露了阶级鸿沟的客观存在和不可跨越,逐步击碎了一直维系着金司机乐观豁达态度的那些“计划”(希望+目标),松动了他赖以麻痹自己的成功学之“精神枷锁”。
而在电影最高潮,这本已残破不堪的精神枷锁,对未来重回美好生活的最后一丝侥幸和幻想,却仍然束缚住了金司机最基本的人性,酿造了一个极大的反人性悖论:
一边是女儿身中数刀、流血满地、躺倒在金司机怀里、亟待拯救,一边是儿子头破血流生死未卜,一边是自己妻子还在与持刀歹徒殊死搏斗;在这紧要关头,金司机还没有从“司机”的伪装身份中解脱出来,还在无限的发懵中。
与此同时,朴社长却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要金司机扔出钥匙。他似乎因为某些潜移默化的原因,完全没意识到几个伤者一起去救治,只想着自己一家先逃离。
在剧变的精神冲击下茫然无措的金司机,他作为一个“父亲”,这本来是他最应该自私自利的关头,为了自己妻儿得救绝不可能扔出那串钥匙。可金司机的意识却被“司机”的社会身份操纵了,他把车钥匙扔了出去
可以说金司机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父亲,这一刻最根本的人性被泯灭了。由社会身份(金司机)定义的行为模式操纵了金司机,他的身体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自动做出了最糟糕的举动;而操纵他的那些看不见的“线”,就是他常年在“计划”(人生的希望+目标)引导下、对社会身份和规范的片面服从,所固化而成的精神枷锁。
这一刻金司机的物性彻底湮灭了他的人性,他的“异化”达到了顶点。
而接下来的一幕,彻底唤醒了金司机作为人的本性:
宋康昊用极其微妙的微表情、超神的演技,演绎了金司机人性的觉醒。他在一瞬间冲破了自己的精神枷锁,毫无表情,一脸漠然地拿起刀插入了朴社长的身体
与其说他是怀着恶意谋杀朴社长,不如说朴社长此时此刻成为了精神枷锁的化身,他不过是像人类挠痒、伸懒腰一般,下意识地、本能地斩断了这个精神枷锁的化身。
在我个人的观影历史中,与这一幕最为接近的场景是周星驰《功夫》里的这一段:
金司机一直为着“计划”(人生的希望和目标)而隐忍,顺从,为的就是他的家人。而这一瞬间,他的“计划”彻底破灭了。
所以金司机为什么要杀朴社长呢?这并无关理性、价值判断或选择,而是一个长期被精神枷锁束缚,陷入极端反人性的“异化”中的人,在挣脱自己精神枷锁的一刻做出的本能反应,只是朴社长在此时此刻正好成为了精神枷锁的化身而已。
看懂了金司机为何杀死朴社长的文眼,回过头来,就能明白前面为什么说 阶级矛盾的存在是物质的,阶级矛盾的爆发是无关善恶的,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金司机反抗的并不是朴社长这个个人,而是长期压迫和束缚他的一整套阶级社会秩序。只是他终于挣脱精神枷锁的那一片刻,朴社长自己成为了精神枷锁的化身。而在一个矛盾极端复杂的阶级社会,任何被压迫阶级个体的主观善恶,任何统治阶级个体的主观善恶,在矛盾爆发的烈度面前都无关紧要。
引用另一部电影里的名言:
为什么电影让朴社长一家看似无辜却也罹难了呢?这是《小丑》、《燃烧》、《寄生虫》这类当代小资产阶级左翼电影,对统治阶级的共同规劝:无论你是否觉得自己这片雪花是无辜的,当雪崩来临时,谁也无法幸免于难。
《寄生虫》这部电影演到凶杀为止时,围绕主题对剧情的精密设计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我认为它的结局才是最为精彩、深刻、犀利、残酷的,把电影进一步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远远超越了《小丑》。
金司机大难不死的儿子,在查明自己父亲隐藏在地下室之后,自己奋发图强,终于成功,买下了那座父亲像蟑螂一般躲藏的豪宅,让父亲重见天日,一家三口终于团聚:
然而这个光明夺目的结局,是他在大雪纷飞的半地下室里,读着父亲用摩斯密码写来的信,自己想象的。
束缚了金司机一辈子的那个精神锁链——“计划”,打破它的代价是女儿丧命、自己亲手杀人、像蟑螂一样躲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
可是他的儿子,却为了拯救因挣破枷锁而堕入深渊的父亲,再把他父亲打破的枷锁重新绑在了自己的身上:
用最光明的幻想,描写最黑暗的现实,简直像《潘神的迷宫》结局一样凶残。当我看到这一幕时,当场脊背发凉,头皮发麻,毛骨悚然。算是我看过的所有电影中,最为黑暗、可怕的结局之一了。
金司机能否有朝一日走出地下室呢?我想,电影《无间道》的一幕开头是最好的注解:
对电影《寄生虫》的解读就到这里了。《寄生虫》、《燃烧》、《小丑》是精神内核高度相似的三部电影。共同刻画了深刻的阶级矛盾,并强调了阶级矛盾的物质本质——当阶级社会持续撕裂,人与人的隔阂,将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的物化漠视,和被统治阶级的彻底异化,这时阶级矛盾将会如全球变暖之后的天灾一般降临到每一个人身上,无关主观善恶。
然而这些泛左翼电影,尽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出了先知般的哀鸣,却不想、不敢或不能指出终极解决方案——消灭阶级社会本身,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中解放全人类。
这使得它们的语境中只剩下唯一的出路,期待统治阶级的自我醒悟和主动改变,从而又堕入了期待统治者中圣贤降世的唯心主义泥沼。就像,就像全球气候行动峰会那样?最终间接地强化了统治者作为唯一可能救世主的合法性。
我想,这也是《寄生虫》、《燃烧》、《小丑》这样的左翼电影能在全球各大纸醉金迷的影评盛宴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吧。
全文完。
文末附上之前两个较详细的影评:
导演另一部优秀电影《雪国列车》的影评:
以及往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鸟人》的影评:
作者微信公众号 “白头豕”, 正在筹备中,欢迎提前关注
因为恰好找了矛盾,还没有找到足够深的矛盾。把黄种人生活的社会一顿撕吧,然后正好把白人在里面的角色撇清了。
东亚出的问题都是东亚人和东亚人内部的问题。白皮是不会错的,白皮永远正确。
这就是纽约学的精髓。黄皮发现了矛盾,顺藤摸瓜往上找矛盾的根源,最高只允许找到白皮的狗的狗,往上不行找了袄!再找把你嘴打歪。白皮以及白皮的贴身狗永远正确。
亚洲文化圈内,自古以来的强权统治社会,对于美国这种移民国家可能还有点新鲜感,学院派们喜欢这种带有鲜明、浓厚文化色彩的区域性内敛型故事氛围。
韩国和朝鲜划线而治后,后者被社会主义鼓舞,前者则完全倒向资本主义。
被社会主义鼓舞的,与其他三个兄弟成为世界孤儿,从好日子逐渐转向苦日子;倒向资本主义的,则在群众要自由、要独立的呼喝声中,逐渐富裕了起来。
也正是这样的社会化浪潮,裹挟着每一条生命前进!前进!前进进!并逐渐走入每个国家都要,或者即将要经历的必然过程:内卷化社会。
内卷化社会是这样的:高度发达且成熟的社会,并没有进化成更高级的社会模式,整个社会停滞了。
社会停滞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阶层的停滞,不流动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王侯将相有种了。
于是,没有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就成为了寄生在庞大国家机器上的虫子,他们有没有工作其实对于他们当中的叛徒——无产阶级里的贵族们产生不了任何影响。无产阶级贵族们为了跟他们做区别,是直接物理隔离的。
借此,向资产阶级表达自己的忠心,以期望在自己被剥削时能是轻柔的、缓慢的。
就像王洛宾先生的那句歌词【我愿做一只小羊/坐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一样,轻柔的、缓慢的剥削,太过剧烈会让他们回到自己是无产阶级的现实当中。
那样太残酷了。
但,更为残酷的一点是,资产阶级压根不知道无产阶级贵族们有这种心理需求。
资产阶级事实上也是跟他们物理隔离的,就像这部影片里的富豪根本不在意主人公一大家子一样,不是他们不想不在意,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一家人有【被在意】的需求。
也就是说,阶层与阶层之间是完全隔离乃至割裂的,就像你不会知道流浪狗每天在吃什么,你的富豪老板也不知道你为了房贷、车贷抓耳挠腮的原因。
他们懒得称呼你是寄生虫,你只是他们嘴里的那个谁。
所以,这部电影的主题在亚洲文化圈内是司空见惯了的,人们大抵不会去讨论这部电影有什么操蛋的社会化内涵,因为现实比这操蛋数万倍。但对于欧美的学院派们,他们可能会觉得,这部影片里透露出的某些东西,还是颇值得玩味的,因此在艺术上肯定了它。
不过,更值得玩味的其实是电影以外的现实世界:这样一部由资产阶级投资,讲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又被一群掌握话语权的资产阶级评奖最佳电影的反应阶级矛盾电影,竟然获得了无数无产阶级的鼓掌、呐喊、膜拜和献金,而它却偏偏无缘上映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国家。
这次七部门联合发文,重点突出的还是两点
1 维护社会稳定
2稳定和扩大就业
这是一个指导意见,只是给平台划了一个框架,可以看成是中央给平台出了一张考卷,具体如何去实现中央的目标,还需要平台自己去做这张考卷,至于成绩如何,我是比较悲观的,但是我内心又是十分期待平台继续避重就轻,钻空子打擦边球的,并且可以断定,平台绝不会像它第一时间回应的那样,去坚决贯彻落实《意见》,因为平台真的敢落实《意见》精神,等于自废武功,但是迫于七部门联手的巨大压力,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按理说,蚂蚁,滴滴的前车之鉴,应该提醒美团积极配合国家,拿出务实,诚恳的态度去配合监管,落实《意见》才是明智之举,可是它背后的境外资本不会允许它这样做的,扯皮到最后,大概率还是社会主义铁拳一锤定音。
下面我们来逐条分析《意见》的意义和美团可能采取的对策。
说在前面的是,我仔细阅读了这份《意见》,给我的感觉是这只是一个开始,这份意见从其涉及的几个方面来看,是有明确指向性的,目标对象指向的是专送骑手这个群体,涉及的几个方面与众包骑手的关联并不密切,可以解读为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确认了专送骑手群体是在实际上与平台建立了劳动关系,这一点在意见第四部分里有明确说明,可以视为国家为专送骑手和平台之间的劳资关系定下了前提和基调,而这一点,实际上《意见》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这一点直击平台要害,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意见》分七个方面,对平台提出了指向性要求
一 劳动收入方面,要求平台建立与工作任务,劳动强度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 确保外卖送餐员正常劳动所得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等考核要求,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这部分要注意的是“正常劳动所得”“最严算法”“算法取中”这三个问题《意见》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和区间,这就意味着讨价还价的空间,平台在后续也一定会避重就轻。其实这一部分灵活性很大。
二 保障劳动安全方面,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机制,优化配送路线,合理确定订单饱和度,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引导督促外卖送餐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这一部分要结合第一部分来分析,两部分结合起来就是降低单行程配送强度,同时要保障送餐员的收入,从国家的角度讲,初衷是提升单价,而美团的应对策略我几乎可以肯定会拿出一套复杂的冲单奖系统来达成表面单价提升,实际上绝大多数送餐员拿不到高档奖励,即设置较高金额的冲单奖,而完成的难度很高。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词“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机制”,这其实也是核心问题之一,但是从这份《意见》来看,似乎存在感很低,而这个订单分配机制,结合优化配送路线来看,应该是为了尽量把同一目的地的订单集中到同一个人,从而降低配送难度,当然,这里面的灵活性也很大,平台同样会避重就轻。
三 维护食品安全方面 落实平台企业食品配送环节安全主体责任,制定外卖送餐服务管理规范,加强安全知识培训,确保食品配送环节不受污染。
四 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督促平台及第三方合作单位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外卖员参加社会保险,支持其他外卖送餐员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鼓励探索提供多样化商业保障方案 提升多层次保障水平。
重点中的重点,几乎明确认定专送群体与平台之间是劳动关系明确要求平台给专送上社保,而众包骑手,平台要提供通过平台参保的渠道,同时试点工伤保障。
这一点意味着平台不得不承担起雇佣方的义务和劳动保障责任,意味着平台无成本招人时代的终结,要为专送骑手交社保,为众包参保提供渠道与便利,平台压榨骑手的核心手段-强制派单和无成本无上限扩招这两招中,无成本无上限招人的路线走不通了。
五 优化从业环境方面,鼓励支持新业态发展,推动设置外卖送餐员临时驻留点,推广智能取餐柜,鼓励研发智能头盔等穿戴设备,营造良好从业环境,积极发挥稳定和扩大就业作用。
不多说,添社备平台自己买来供骑手使用,才有意义
六 加强组织建设方能 推动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工会组织,积极吸纳外卖送餐员入会,参与涉及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事项协调 完善支持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帮扶工作。
中华总工会开始吸纳外卖员,骑手可以加入中华总工会了!有多大效果不好评估,但总是进步
矛盾处置机制方面,督促平台建立送餐员投诉反应的直接通道,明确诉求处置程序和时限,加强民主协商和平等沟通,对于客观因素造成送单超时等常规问题,一般在二十四小时内合理解决。
2017年的时候,一个电话就能找到美团人工客服,骑手描述问题,客服解决问题,而2019年之后,人工客服对于骑手来说基本没用了,踢皮球机制完美,问题不与解决,现在《意见》里关于这一点划下的道,也是要面临一个扯皮的过程。
综上所述,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这份《意见》的核心价值在于订下了专送骑手与平台的劳资关系的基调,即平台必须正视专送骑手这一块的切实社保和劳动保障责任,这也是股价应声大跌的原因,在这一块,很可能导致专送模式的萎缩和日益消亡,因为社保和劳动保障成本导致了平台无法在专送这块无成本扩招,这是平台的核心利益,是压迫骑手的重要前提,当然,平台肯定要在这个问题上试图蒙混过关,我也希望平台蒙混,但是不希望它过关。
现在七部门联合给平台发了张考卷,平台的答卷很可能会影响后续政策的出发点和力度,我更倾向于国家给了平台一次机会,平台拿出诚恳务实的态度,则后续的组合拳会轻一些。
所以,我真心希望平台面临这一次机会时继续倒行逆施,早一些坚定中央把拳头落下的决心。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