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武器装备的研发与使用确实不能陷入到斗兽场的陷阱,但是班组对抗也不能以偏概全走入玄学,任何武器都有自己的位置,具体怎么运用则是综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否则体系对抗讨论不设上限,结果就是双方都把核弹搬出来。。。
美军装备M249的背景是随着苏军小口径武器与PK机枪的运用,越战那种M60+m16的模式缺少一种类似BAR的“自动步枪”火力支援。80年代美军师可是86型编制,且不说重装备,M2、M203、Mk19、M240这些机枪和榴弹哪个缺?难道86编制是因为苏军菜,为了虐菜搞的?
说我有大机枪或者榴弹弥补机枪不足,那好除了狙击榴暂不提,89机枪,87/04榴或者10/10A枪挂榴美军没有类似武器吗?这种说法只会让双方搬出越来越多的武器,最后飞机大炮火箭导弹核武器。。。毫无意义,靠一两件武器去改变整个体系对比格局是很难的事,何况中美实际情况和很多人想象的根本不同。
我军采用弹鼓机枪不是因为它多好,除了耐风沙泥沙,更是因为当时我军多方面处于劣势不得已而为之,这不是说武器够轻能满地跑就能抵消火力劣势了(毕竟你还是被打的满地跑啊,也就是跑的快一点),所谓机动性优势的前提是火力够用,现在随着国力增强,军队建设厚积薄发,地面装备也开始大规模补课,机枪的运用思路出现重大调整的苗头,当然希望不是照搬,但应该抄到精髓。
事实上弹链机枪未必像很多人想象中那么笨重。
原答案:以现有普遍水平看,不占优势,我军的两脚架机枪火力不占优势,弹鼓也是十分坑爹的玩意儿,但这有其客观历史原因。
这是296厂机枪室主任和军代表合写文章中的一段,不知道轻机枪具体是怎么比的,但估计是我军的9人装步班和美军陆军9人班对比。
目前美军陆军班有9人,两个四人火力组+班长,249是作为单人机枪使用的。
公开说法是,不作加强的我军9人班有一个95机枪两人组,95机枪不配副射手会影响其弹鼓使用效率。
除了数量不足,249的火力持续性远强于95。枪管寿命是95的两倍,且可快速更换。弹链供弹更可靠,而且200发弹箱远多于75发弹鼓。
另外中式弹鼓是比苏式弹鼓装弹快,但是美军发放的弹药是已经装好可散弹链的弹药,这样再装填就快的多。
不晚于二战开始,美军就开始直接发放装好弹链的弹药
中俄传统机枪仍然是需要再装填的不可散弹链,这在没有工具时很痛苦
近几年新弹链也在推广
95的弹鼓采取金属外壳,快装卡式结构。受碰撞变形很容易影响供弹,寿命也不太好。而且弹鼓不能上劲携带弹药,需要副射手在使用前上劲,否则在携行过程中容易掉子弹。
为减重95弹鼓比81弹鼓外壳更薄,结构不经磕的问题更严重了
为保证供弹可靠,装满子弹上满劲的弹鼓供弹力量大于抱弹口的固定能力,在运动或者抱弹口故障时容易掉子弹,因此使用前为弹鼓上劲是副射手的重要工作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坚持弹鼓机枪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国力因素,我军长期立足于以弱抵强的局面去建设武装,技术和资金制约了思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能造出来的弹链机枪不能满足班机要求。
80年代我军曾经在部队对比测试米尼米机枪,暴露出两大问题
1、精度不足,点射散布太差
2、环境适应性不足,主要是风沙和黄河水不过关
实际上同时期美军试装的早期型249也存在这两个问题,后来进行改进精度有明显提升,环境适应性这个问题部分是因为弹链结构难以根治。
当时,穷,机械化水平又低的我军,很难接受一支重量两倍于弹鼓机枪,弹药消耗量大,精度还不高的弹链机枪作为班机使用。更不要说90年代以来越发严峻的东南方向军事斗争需要了。
因此使用枪族机枪+弹鼓的两人机枪组模式,机动性强,能够降低成本,适应风沙泥沙环境,必要时弹鼓火力持续性还凑合,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火力比不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目前看,我军尝试的解决思路是研发双路供弹机枪。弹匣解决东南沿海的黄河水,弹链解决火力,这样也能单人使用。但是双路供弹目前国际上失败的例子很多,具体如何很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