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孩子不执行约定好的规则,我吼他罚他对他有伤害,憋着不说对我有伤害,我该怎么办? 第1页

  

user avatar   onehour-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家有个“酸奶魔咒”,每逢弟弟喝酸奶时,只要有人说出“千万别弄洒”这句话,酸奶就一定会在接下来的某一刻洒掉,屡试不爽。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轻则埋怨提醒:“小心点,慢慢喝,别再弄洒了。”

重则威胁恐吓:“说你多少回了,怎么就非得弄洒,再这样以后别喝了!”

该说的不该说的,都干了。弟弟却统统不care,面对规则“充耳不闻”,遭遇责备也要“顶风作案”。


直到有一天,翻出这本《和甘伯伯去游河》,才发现对“遵守规则”这件事,我好像有什么误会。

故事很简单:

农场主甘伯伯,想要划船去游河。
此举引来一堆“熊孩子”的注意,他们各种讨好哀求,只为上船同游。

面对诸多“熊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的内心是抗拒和慌乱的。

甘伯伯却不,他沉着冷静、不紧不慢的,让大家都上了船。

也不是完全没有原则,上船前,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然而,这些口头约束有用吗?当然……没有。一上船,“熊孩子”就纷纷打回原形,人仰“船”翻了。

甘伯伯不但不生气,反而带着大家列队回家,喝茶去了。一行人其乐融融的围坐聊天,又吃又喝的,直到月亮升起,甘伯伯平静愉快地送别了大家。


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


如果你对甘伯伯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心存疑惑,也许读完这篇文章,你也能跟我一样,对孩子,对自己,都有新的理解。

▶▶ 想让孩子守规则,先得让他们打破规则

日本心理学家矢吹省司在《图画书的深层心理学》中写道:

孩子,是在“秩序-秩序的破坏-秩序的恢复(或者是新秩序的形成)”,这样重复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分成三步来理解。

第一步:想要遵守规则,先得知道规则是什么

甘伯伯在上船前,明确告诉了每一个人: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

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规定的:

小孩子不要吵闹
野兔不能乱蹦跳
猫不要追兔子
狗不能招惹猫
猪别来回晃
绵羊不要咩咩叫
鸡不能扇翅膀
牛别乱踩东西
山羊不乱踢

第二步:了解了规则,并不意味着会立即遵守

幼儿时期的孩子,大脑尚未发育成熟,理智控制不了情绪,事情没发生之前,很难判断是对还是错。只有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才能初步把规则和行为联系起来。

面对甘伯伯提出的要求,“熊孩子”们在嘴上一一应允,其实压根没往心里去,一门心思想的只有“我要上船”。一上船,轻而易举的就把“秩序破坏"了

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进行:

第三步:重建秩序-也就是体验对错的“机会”

▶▶ 孩子会在“自然后果”中体验错的,发现对的

甘伯伯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自有他的道理,给他“底气”的理论叫做"自然后果法”。

这条法则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他反对一切形式的说理教育,也反对用责骂、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他认为,孩子会在失败中主动吸取经验,学会服从“自然法则”,从而自行改正错误。


好比故事里的这群“熊孩子”。

表面上,他们把船搞翻了,却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能因此去喝喝茶,聊聊天。

实际呢,从落水那刻起,他们就不得不游泳到岸边,花时间晒干衣服,然后再走路回家。整个过程中,惊慌失措、担心害怕,内疚后悔,湿漉漉的衣服带来的不舒适感,花力气游泳外加走路带来的疲惫,对他们来说,都是“后果”。

引发这种后果的,正是他们的“不守规则”。他们已然都被“惩罚”过了啊。


再来看看下图,当他们坐在甘伯伯家的餐桌上时,已经开始“人模人样”,井然有序的一起喝茶了。而当他们吃饱喝足,准备回家时,也是排成整整齐齐的一队,认认真真走路的。

这些变化,足以说明,孩子是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以及对自然后果的承担,逐渐形成“新秩序”的。

▶▶ 让孩子愿意理解和遵守规则的,是大人的态度

儿童教育专家王人平说过:

孩子只会被自己尊敬、信赖的大人熏陶,通过模仿和追随来吸收,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规范。


刚开始读这本书,只觉得甘伯伯对孩子“没原则”,多读几遍以后才发现,甘伯伯并非"不作为",反而做了许多事:

1、陪伴

陪游河、陪落水、陪喝茶、陪聊天。


注意啊,甘伯伯不是边陪边埋怨唠叨着:

“你看看都是因为你们,让我衣服也湿了”

“说好了不乱打乱闹的呀,你们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这下好了,我还得伺候你们吃喝,我都要累死了”


在书中,丝毫感受不到甘伯伯作为成人的权威感和压迫感,好几次,我几乎都要忘记他是个大人了,他明明更像那种讲义气,又能和孩子“勾肩搭背”的“好兄弟”嘛。

放下大人的控制欲和说教,让自己蹲下来,平视孩子,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信赖。

2、理解和接纳

无论是翻船,还是贴心的带大家回家,直到又忙又累的一天结束,和大家告别,甘伯伯的态度,始终温暖平和。


他明白:不同的熊孩子,“熊毛病”也各不相同

所以,交代注意事项的时候,他给每个人的嘱咐都不一样。


他也明白:孩子天生都有一颗爱玩爱冒险的心,却不一定有控制住自己的能力

所以,即使翻船,他既不会惊慌失措,也没有气急败坏。


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接受孩子的不足之处,根据个性的不同制定教育方案,这才是真正的接纳。

3、宽容

当大家落水后,甘伯伯全身也湿透了,他却这样说:

我们只好穿过这片草地,走路回家了,我请你们到我家喝喝茶。

当大家临走时,甘伯伯也很累了,他依然发出真诚的邀请:

再见啦,下次再来游河吧。


整本书里,没有威胁惩罚,也没有没有大吼大叫,开始于平静里,结束在祥和中

甘伯伯用一颗宽容的心,给孩子留出了成长的余地。

理解、宽容还有“平起平坐”式的陪伴,为甘伯伯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和信任。


规则可能仍旧会被不断打破,但有了信服的榜样和标准在前,自律和守规也是早晚的事情。

▶▶ 《和甘伯伯去游河》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绘本大师约翰-伯宁罕。伯宁罕小时候,因为二战的原因,父亲经常换地方工作,伯宁罕不得不频繁的更换学校,老师们一度评价他有点“傻”:生长发育好像比同龄孩子都晚了几年似的。

他前后一共换了9所学校,直到去了以“爱和自由”著称的夏山学校,在这里,伯宁罕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尼尔校长。

作为夏山学校的创办者,尼尔曾经说过:

孩子是通过爱而收获成功的,而不是通过权威的压制和惩罚。

不难发现,甘伯伯身上,或多或少有着这位尼尔先生的影子。

▶▶ 回到开始

回想起弟弟洒了酸奶之后,我脱口而出的“抱怨和指责”,一定让他既不舒服也不服气吧,所以他才会用坚持不改来抗议。

是时候放下“成人的优越感”,尝试着跟甘伯伯学习,做一个被孩子信任的大人了。


也许我:

先示范一下酸奶的喝法或者倒法。

再给他留些试错的空间和时间。

酸奶洒了,及时擦。

酸奶没洒,赶紧夸。

不指责不埋怨不惩罚。

耐心等待的话。


那么:

那个遵守约定,干净利落喝完酸奶的弟弟,总会出现的。



  • 图画书里的人生哲理
  • 不止可以育儿,同样可以育己!



  

相关话题

  什么玩具可以让三岁左右宝宝在家玩一整天? 
  4岁半的儿子微信视频电话怒吼我和老婆滚,我该怎么办? 
  儿童心理学上,小孩子嫉妒心是阶段性的,还是长久性的? 
  家庭教育和儿童本身的性格,哪个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 
  移民对于孩子,是弊大于利吗? 
  是不是有的父母就不配做父母。有没有一瞬间,想打死自己的孩子? 
  如果家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老大的担当是自然养成的,还是被教育出来的? 
  如何回答孩子「30℃洗澡水有点凉,30℃的气温却很热」? 
  如何为全家选择一款放心、有品质的牛奶? 
  如何看待男童用密码锁锁喉妈妈,怎样教会孩子有「边界意识」?如何让孩子记住哪些事情「不可为」? 

前一个讨论
淄博的未来在哪?
下一个讨论
长沙会成为超级都市吗?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