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与中国相比,苏联工业化的道路为什么顺利得多? 第1页

     

user avatar   andre-31-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从49年造不了车轱辘,到56年造喷气机,64年原子弹爆炸,70年卫星上天,核潜艇下水,用21年。不顺利?

20世纪唯一能跟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速度媲美的就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工业化顺利?20年代旧技术专家搞破坏,过激集体化导致富农暴动,斯大林的《被胜利冲昏头脑》读一读,32年饥荒,被战争打断的第三个五年计划。

如果这都叫顺利,那中国工业化得叫超顺利了。

吹什么“沙俄识字率”,“彼得大帝‘半工业国’”的历史盲少说点吧。

清代没有直接的识字率统计,但童试的入取率1%以下推测,则18世纪中国参加童试的识字人口至少有1600万,如果算社会上初通文墨的人口,至少不会少于参加童试者人数,两者至少在3000万以上,如果算会写自己名字的人口那就更多了。大致识字率可以占到总人口10%以上,男性识字率20%(识字人口大部分为男性),跟同时期欧洲大陆相当。中国在19世纪半殖民地化后人口识字率暴跌。本位面沙俄到灭亡人口识字率都没有超过乾隆时期满清(沙俄识字标准是只要会读写自己名字,33个西里尔字母都不用认全)。彼得大帝那会儿哪儿来的工业国?英国工业革命哪一年?别说彼得大帝,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工业产值有超过清朝么?帝俄真正工业化也是1880年代开始的。

你们不说话,又没人知道你们会发明历史。尬吹什么帝俄?黑什么新中国工业化?承认共产党就是牛逼,组织能力就是暴强,能够把中俄这种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快速推进工业化很难么?很没面子么?

虽然中、俄确实存在工业化水平的差距,20世纪初帝俄可以看作一个洋务运动成功,避免半殖民地化(可财政资本还是被外国控制)的PLUS版带清。

苏联工业化是在20世纪上半叶,全球工业化水平还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中国工业化是20世纪下半叶,全球工业化水平已经是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了。两者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难度可不是一个等级。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一个国家能有几百万产业工人,十万科研技术人员,就能够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头等科技实力。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一套完整工业体系就至少需要几千万产业工人和上百万科研技术人员。

========================================================

关于早期工业化的问题:

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线性发展过程。即便从极其简化的角度而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包含商业—产业资本和国家强制力集中这两个维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围绕着这两个维度形成了三种典型的路径模式。

即便在前工业时代,我们仍然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密集程度和权力集中程度都呈现增长趋势。

例如,代表社会组织程度的官吏比例,汉代官民比例为1:8000,到了唐代1:4000,清代1:900。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单位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这些人口包括工匠、官吏、士兵、商户,这些早期城市化人口所带来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了工商业向城镇集中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权力的集中。古代社会商业集中程度往往是取决于权力集中程度的,行政权力越集中的城镇官吏、驻军越多,消费人口多,工商业就越繁荣。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兴商业城镇开始取代原先行政、军事城镇的位置,随着工商业人口的增长,区域贸易网络的形成,消费市场规模由取决于官吏、驻军转向取决于工商业人口,经济中心开始由行政中心转向工商业都市(例如明清时期苏州行政上不过是府治,却成为东南工商业中心)。这时候资本密集化的作用就开始显著起来。

与一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权力过度集中,商业发展不充分的观点相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虽然权力集中程度空前提高,但并未超过西欧水平(17世纪中叶,法国官民比例已经达到1:390)。而17世纪末俄国官民比例为1/2250,彼得一世改革后俄罗斯官僚人数才提高一倍,达到3400人,到18世纪60年代增加到16500人,可见通常被认为高度集权专制的沙皇俄国在权力密集化程度上还差很远。

在商业密集化方面,中国部分地区商业已经处于空前密集状态,清中期内地每百平方公里就分布1-2个市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每百平方公里更是超过3个,甚至要高于18世纪英格兰的每百平方公里2.5个。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代表工业化的最重要标志。

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农业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条件(生产的组织水平)都是决定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几大条件,它们在工业化过程中相辅相成。

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开始不是全面,而是在某些地区、某些产业首先取得突破,高炉炼铁业就是这样一种产业。在13世纪之前欧洲,只有块炼铁,它是一种典型的手工业小生产方式,一个铁匠一个锻炉就能够作业。13世纪高炉炼铁传入欧洲后,炼铁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高炉冶铁不是个别铁匠的手工作业模式可以胜任的,它需要分工协作,需要专门负责鼓风、投料、熔炼、浇铸的工人,并且尽可能地实现这些生产工序的集中和连续。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组织形式出现在了冶铁工业中,而不是别的地方是有一定历史必然性的,它进一步刺激了煤铁工业复合体的产生。铁器的普及促进农业革命,农业革命促进人口增长和商业繁荣,带动商品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

俄国在技术和自然条件方面都没有优势,首先俄国缺乏铁矿石,17世纪俄国严重依赖瑞典进口铁矿,当时一磅瑞典铁矿石成本高达1.3卢布,进口的优质铁料才3卢布。俄国使用水力鼓风炉也较晚,17世纪末的1693年才开始采用(中国东汉就在用了),当时俄国炼铁的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彼得一世时期,俄国才开始开发乌拉尔地区的铁矿,摆脱进口依赖,当时俄国炼铁主要还在使用木炭(明代中国炼铁已经开始使用焦炭)。

与此同时农奴制又限制了工商业得到剩余劳动力补充,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和集中,使生产组织程度无法提高。这就导致了俄国越来越落后。

中国问题是东南市镇密度过高,导致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移不充分(小生产者就近就能出售产品,不需要借助于包卖商。新生产关系靠小生产者分化缓慢发展),产业资本增长缓慢,加上工商业中心缺少煤铁资源组合,难以发展出煤铁复合工业。

单论俄国和中国,都不可能在英国之前发生原生工业化。剩下的无非就是个什么时候引进次生工业化的问题。中国19世纪后半叶开始洋务运动,俄国同一时期农奴制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区别就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本土市场被殖民掠夺,小生产者破产,市场凋敝,工商业资本失血,工业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加上太平天国战争后中央集权瓦解,地方督办缺乏统一规划和持续的资源投入,无法建立可以自己造血的工业体系,也就谈不上通过建立近代工业殖产兴业。

俄国没有沦为殖民地,中央集权没有瓦解,它可以通过官僚体系进行有步骤的工业投资,并且通过商业渠道筹得所需的资金(基于庞大国土和人口,俄国政府可以确保还款信用),用于国内庞大的基础建设。这促使俄国在1880年代走上了工业化的快车道,但俄国这种类似清朝的官督商办工业化模式同样存在效益低下的问题,这就是后来斯托雷平改革,将这些官营工业私有化的前提,从而确保了一战前俄国维持欧洲最高的工业增长速度。虽然是以俄国为此背负巨额外债,财政资本被欧洲大银行控股为代价。就这样帝俄实现了工业快速增长,但人均国民收入与西方差距仍然越来越大。

总之,无视殖民掠夺对殖民地经济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自虐史观式地单方面强调制度、文化、知识体系、地理因素,才是资产阶级的历史唯心主义。

========================================================

在军事工业化这点上皇俄最后40年间确实成效卓著,没必要否认。

用整个一战(1914-1918)的武器产量做比较这种口径是有问题的(1917年俄国发生了革命),如果只比较1914-1916年武器产量,皇俄军工生产还算对得起它的工业规模(虽然是拿人民的血汗为沙皇和资本家的“腥沉大海”买单)

一战主要参战国武器产量

步枪和机枪

火炮和炮弹

飞机

皇俄没有撑住一战不是因为某些历史范式描述的缺乏军工产能,而是因为它的畸形军事工业化没有给人民带来福祉,没有人愿意为这种腥沉大海买单。而苏联能够获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因为苏联拥有充足的军工产能,更是因为苏联人民能够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改善自己的生活,获得将来更大发展的可能,所以人民愿意不惜代价捍卫自己的生活。

=========================================================

路遇木工米青

与中国相比,苏联工业化的道路为什么顺利得多?

你位面日本1914年有42万吨粗钢,本位面日本1914年只有1.9万吨粗钢(中国5.6万吨),30.2万吨生铁。(《世界历史统计。亚洲、非洲卷》P413-P436)生铁和粗钢加一块都没42万吨。

清代童试入取率低于1%,每届入取2500人,三年两次,18世纪总共66次,每次参加人数25万人以上,小学乘法很难算么?还是你以为文盲可以去参加童试?

清末学部统计的1%识字率标准是初通文墨,这个初通文墨的标准是得能看懂文言文,能断句。当时西方的识字率是只要能读写自己名字,标准一样?19世纪中后期,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凋敝,废科举后现代教育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清末人口识字率已经是大幅暴跌的。

一个世纪三代人?这是打算笑死我么?可能他们星球上生物活动是这样的,每过30年醒来活动一次,产下卵,然后休眠。

钢产量跟识字率有半毛钱关系么?这又是什么鬼才逻辑?

“增长速度最高,差距越拉越大,你不觉得矛盾吗?”——工业增长速度最高,人均国民收入与西方差距越拉越大有什么矛盾?你卖力给老板打工,你跟老板的收入差距会缩小么?

既然你那么懂,下面这段文字我不负责翻译,你自己去查词典。


科普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和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原子能、航天、控制论。第四次工业革命,互联网信息技术。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沙俄的工业底子在列强里算是差的,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也算是强国,更不用说跟当时的中国比。

举个例子,在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里,俄国最终败给了日本。特别是远道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战里几乎被日本联合舰队全歼。可波罗的海舰队的船,都是俄罗斯自己造出来的,而当时世界上能造军舰的国家屈指可数——日本联合舰队的不少船,还都是从国外买过来的。

再比如俄罗斯后来所用的莫辛纳甘步枪,在枪械发展史上是与毛瑟步枪等具有同样知名度的名枪。抗美援朝战场上创下狙击杀敌记录的张桃芳,所使用的就是一支莫辛纳甘步枪,足可见莫辛纳甘的可靠性和精度。

在工业实力背后,则是沙俄留下的科技基础。随便说些耳熟能详的人,搞出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是俄罗斯人,还有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巴甫洛夫,这些都说明当时俄罗斯的科技实力也不算差。

有这样的底子在,苏联的发展又遇上了一个难得的好时机,就是全球经济的大萧条。在当时,除了美国在搞罗斯福新政之外,只有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才能够为资本家提供预期的增长。因此,在大萧条期间,大量的机器设备、工程师和资本进入到了苏联——尽管双方的意识形态并不相同,但资本家跟钱是没有仇的。

苏联的发展,更类似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中虽然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但工业底子仍然还在,只要资本到位,就能迅速再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


user avatar   yang-yun-fei-30-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这个问题的前提就不对,工业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

首先工业化分为狭义工业化和广义工业化,广义工业化动不动就被上升到文化复兴云云,其实多数情况下是扯淡。当然可以把这个起点定在大规模使用火药和金属炮还是可以的,毕竟大规模铸造金属炮就是给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而狭义工业化的起源是商业上有利可图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可以形成“煤-铁联动生产”。这个时间要到1800年拿破仑战争期间了。某种意义上来说,拿破仑就输在了英国率先启动了这一狭义工业化进程。

具体到俄国的情况,广义工业化期间,16.17世纪就在大量引用西欧技师的前提下,快速发展火器工业,彼得大帝后期,更是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大生铁生产国和出口国。18世纪后期俄国年出口生铁差不多6万吨,加上自用的应该超过10余万吨。同期的代清生铁生产数量各种统计差别很大,差不多是5-10万吨左右,当然这是估算的结果。

18世纪后期俄国的生铁出口最大的购买国就是英国,但是到了1800年这种出口就停止了,因为英国本土生铁产量以指数性攀升,数年后就达到了数倍于俄国的产量。那之后一直到1850年俄国铁产量有所上升,但是幅度不大,已经到了技术上限,而英国继续指数性攀升,最终在1850年生铁产量达到了沙俄年产量的十一倍。

英俄生铁产量差距最大的时候在1880年,差距到了差不多20倍。那之后这个差距急剧缩小,到了1910年英国生铁产量只超过沙俄生铁产量的3.5倍。

这里要说明的是,工业化这事和登塔爬楼梯是一样的道理,在某个阶段的时候,比起上一个阶段那是指数性的碾压,那种差距可能看起来让人难以想象,但是一旦进入这一阶段后,差距就会极快缩小,因为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技术上限,不可能依靠技术碾压同级别的。但是可以通过体量进行碾压,比如1910年生铁产量最高的国家是美国,还是沙俄生铁产量的12倍。

其次是突破这种门槛困难很大,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统治阶层的明确认知和底层民众的共识。技术积累和社会的集体认知,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这种技术积累并不可能依靠外来引进获得,外来引进可以加速这一阶段,但是技术积累乃至创新最终还是需要本国的技术群体形成自己的体系。

另外具体到俄国,其技术路线不可能完全依靠外来引进,有个很特殊的事情是冬天太冷,很多在西欧使用良好的设备,到了俄国冻上几次就不能用了。尤其是工业化早期的产品,无论是蒸汽机还是铁轨都是如此,在大量铺开之前都需要很长时间的投入资源,进行本土化工作。比如前面说的生铁产量,不是胡乱批判一番沙俄封建落后不懂造铁路用蒸汽机就能解决问题的。某种程度的技术积累时间跨度是1840-1880年,前后四五十年的反复折腾最后才有了1880年后的产业爆发,而不是简单的幻想把1880年的政策拿到1840年用起来就能立竿见影了。就像斯大林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设立的目标是不能违反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原则(大意)。

回到最初的话题,苏联前期的工业化,他的基础是建立在沙俄悠久的工业和技术传统之上的,所谓两个五年计划就把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只是一句宣传口号,并无现实指导意义,因为那违反基本的物理原则,也不能被其他例证证实。同样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虽然中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但是踏入工业化这个门槛比较晚,所以起源的时间也更晚,就算从洋务运动算起,那之后还有很长时间的内战外战。

所以单独截取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俄国的工业底子远好于中华民国,这是非常重要的差别。

第二,苏联和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有一个重大机遇和一次严峻挑战。二者都抓住了重大机遇,但二者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不同的

苏联的重大机遇是西方列强由于种种原因往外转移技术,俄国抓住了机遇。中国的重大机遇就是苏联为了扶持中国和美国竞争而大量转移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也抓住了机遇。

但这两次重大机遇之后,二者各自面临可怕的挑战。苏联面临的挑战是纳粹德国这个最凶恶的敌人的全面入侵。中国面临的挑战是苏美两霸可能把中国隔绝在世界体系之外(除非中国牺牲自立性)。俄国面临的挑战来势很猛,但他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而中国面临的挑战解决起来花了大约20年,从1959中苏矛盾大激化到1979年中美建交。这一下时间就给拉开了。

而且苏联解决了挑战之后,立刻收到了巨大的红利,包括很多工业国被打残,包括自身军工体系的大发展,包括占据了东欧和德国很多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地方,不仅吸收了大量技术,也大范围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其中自己掌握了资源调配权等等。

而中国解决了严峻挑战之后,只是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还需要重新融入一个新体系以新加盟者的姿态不断自我调整来适应。所以在各自建立35年后中国工业化虽然成就也不凡,但没有苏联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当然了,苏联的极速崛起也面临着扩张过快以至于在还不是很强的时候就被西方围堵以及胜利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太惨重等等不利因素。

第三,从中长期看,中国工业化的成就远远超过苏联。到两国都建立大约70年的时候来比一比,中国的工业制造品在全球的竞争力远远超出了苏联。所以如果从建国后三代人工业化历程来看,中国在基础差得多的情况下,实现了比苏联强得多的成果,更不用说成果覆盖的人口也远远超过苏联。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该不是对苏联的工业化过程有什么误解。

1、苏联的工业不是从0开始的。沙俄时期就一直跟着欧洲混,虽然混得不是太好,但基本的枪械、机械、采矿之类的还是有的。


2、二战期间苏联,获得了美国和英国大量的援助。

苏联并不是老蒋那种废材,这些援助并没有白拿,而是转换为了重工业生产。

二战时美英给苏联的援助到底有多重要,就连朱可夫都说多亏了美国_坦克


3、二战结束时,苏联最先攻入德国,从德国获得了大量技术图纸,包括火箭技术在内。

苏联继续对德国火箭技术争夺,重点在于争夺德国境内火箭研制基地

一般认为,美国掳走了德国的科学家;苏联掳走了德国的图纸和设备。


4、二战后,为了获得原始资金积累,苏联也使用了“剪刀差”这一方法。

其代价就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各负出了约300万人的代价。

大别山三幺:乌克兰饥荒,一场为了工业化付出的惨重代价


5、二战后,英国不甘于放弃世界霸权地位,暗中向苏联输关了大量技术,包括航空发动机的绝密技术。揭秘苏联如何获得英国发动机 曾助志愿军痛击美军

所以,你也不要以为盎格鲁的血液有多么纯洁和高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插兄弟一刀。


当然,苏联当时作为拥有2-3亿人口的大国,自己也能培养大量的人才,研发出新的技术。这应该是主要的方面。


user avatar   tai-lun-cheng-jie-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沙俄虽然是个帝国主义的尾巴,但沙俄好歹也是个帝国主义强国。


这是沙俄在一战前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得出,虽然不如英法德,但比奥匈强,还是有点底子的。


一战期间,1914年沙俄最初输了坦能堡战役,但随后在加利西亚战役、罗兹战役、伊凡哥罗德-华沙战役,都取得了胜利,甚至在1916年夏季的布鲁西诺夫攻势中,还取得了完美的胜利。

因此,不能刻板的认为沙俄末期和苏联初期,俄国不是个工业国,确实,俄国不算工业强国,但好歹也是个工业国。

就以布尔什维克为例,布党的基本盘是产业工人,也就是蹲工厂的熟练工人,这些工人在一战时期被大量征召到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海军服役(操作轮机和舰炮就和操作机器是类似的道理),所以十月革命的时候,巡洋舰“阿芙乐尔号”为布党服务,实际上,整个波罗的海舰队都亲布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是电厂工人,阿尔焦姆是调车场工人,朱赫来是水兵+工人,谢廖沙的父亲勃鲁扎克是火车司机,后半部分的潘克拉托夫是码头工人。

布党能取得革命胜利,没有这些工人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工人从哪来,工厂,这些工厂全都是沙俄时期建的,所以能说俄国没有工业底子么?

我这有一组数据,单位是千人,1921年内战快结束的时候,苏俄还有1,186,000名工人,118.6万工人,这个数据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45.6%。

等内战结束的1922年到1923年,工人数量已经上升到1,302,000人(类似保尔复员当铁路工厂团书记),130.2万工人。


一战前,俄军有263架飞机,14架飞艇,无畏舰有4艘(塞瓦斯托波尔号、甘谷特号、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基号、波尔塔瓦号),潜艇23艘

同时期,德军有232架飞机,15架飞艇,潜艇28艘,海军势力远强于俄军(毕竟对标英国皇家海军)。

1918年布列斯特谈判期间,俄军总共有1,500多个炮兵连;

波罗的海舰队为了防止被德军侵占,在“冰间航行”行动中,233艘军舰(6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54艘驱逐舰、12艘潜艇以及剩余的小型舰艇)转移到喀琅施塔得;

黑海舰队因为来不及撤离,战列舰“自由俄罗斯号”和9艘驱逐舰选择自沉,战列舰“意志号”和6艘驱逐舰被德军俘虏。

新中国的时期,战列舰的时代已经结束,我在这不纠结。请问民国时期,民国海军能舍得自沉战列舰么?

哦对不起我忘了,民国没有战列舰(笑嘻)。

就这,实力最强的波罗的海舰队,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还遭到了重创,6艘战列舰和10艘其他船只被击沉,自沉6艘,被俘7艘。

不到10年后的1914年,波罗的海舰队有各类舰艇108艘,前无畏舰4艘,表里还没有算旧式战列舰亚历山大二世号。

等1918年,波罗的海舰队的数量居然还上升了。

可以说,仅仅从海军数量来看,俄国是一个工业国家,这个国家下饺子能力肯定是不如英美德法甚至日本,但依然是个能造战列舰的工业国家。


实际上,苏联的“一五计划”完成的也并不好,可以说并没有完成指标。

“二五计划”比“一五计划”能强一点,但也不是完全实现了,当然了,客观的说,“一五期间”那是百废俱兴,熟练工人们在战争中大量的牺牲,“一五计划”为“二五计划”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苏联实在是太有钱了,就工业化路径而言,美国是欧,苏联是氪,中国是肝。

苏联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其技术引进环境就好的不可思议,西方对于苏联引进其先进技术绿灯常开,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80年代,而苏联通过巨量出口其资源和原材料,用庞大无比的外汇吃进了巨量的西方先进工业技术。

以苏联全盛期的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年到1975年)为例,苏联名义上不承认专利权,但实际上通过买进专利搞工业扩张非常上心,1962年苏联就成立了全苏专利贸易公司,这个公司专门负责从海外进口先进专利技术,在八五期间,该公司主持引进了不低于194项专利技术,九五期间,该公司主持引进了不低于233项专利技术,同时苏联特别热衷于通过成套购进设备来获取并不属于合同约定的专利交易项目的额外技术,其购进专利技术集中于,汽车,化工,冶金,电子,轻工业,精密工业这些领域,九五期间从海外引进的专利许可证让苏联掌握了48种新工艺过程,组织了77种新产品的生产。

购买这么多技术,那就需要天量外汇,苏联在引进技术方面出手极其阔绰。九五期间从西方国家进口技术设备花了100多亿美元,十五计划的头两年(1976到1977)就花了115亿美元,注意,这是那个年代的美元,不是现代的绿纸,虽然1971年美元已经脱离金本位了,但是和当代还是不一样的。

除了自筹资金外,苏联还从西方国家大量贷款,除了从美国贷款外,高利贷帝国主义法国,西德,苏联人民的老朋友意大利都是重要的贷款提供方,苏联和这些国家的银行,公司,政府签署贷款协议,当时西方国家的对苏资金条件非常优越,比如购买卡玛兹汽车厂的设备所需要的10亿美元中,贷款占7成,西方国家不仅输出技术,还输出资金,比如1974年2月,苏联从美国购买用于建设卡玛兹汽车厂的设备,例如年产53吨精密铸件的铸造设备,例如从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进口的用于汽车装配线自动化工作的大型工业控制计算机等,共价值1.5亿美元,苏联通过美国进出口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等银行进行了多笔借贷,贷款占据总货款的45%,苏联只需要支付10%的首付,贷款偿还期限为12年,而美国对苏贷款的利率非常低,美国进出口银行给苏联的一笔5000万美元贷款利率只收4.5%,摩根大通银行给苏联的一笔8650万美元贷款利率只收5%,更有甚者美国某些银行给苏联的贷款利率还不到4%,这比当时美国银行给国内贷款和利率还要低一半多。

苏联与美国的经贸合作极其密切,1974年上半年苏联从包括普尔曼,上面提到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霍尔克拉夫特,西卡斯特,苏文德尔-德雷斯勒,英格索尔-兰德等美国80多家公司采购了将近4亿美元的设备,这些设备全部以最高标准,最好技术,最优品质采购,有些设备和技术连美国国内都还没有使用。

除了美国外还有其他国家,苏联从法国雷诺引进发动机生产线的成套设备,焊接和油漆喷刷设备以及驾驶台矫正设备。从西德奥斯特公司引进了12500吨级冲压机用于铸造厂,引进了1200台工作母机和传动设备。从意大利皮奥内雷特拉韦萨等公司引进用于装配工厂搬运部件的传送带和生产轮胎,密封件等橡胶部件的设备。从日本松下公司引进了锻压机床6条汽车压制件自动线和铸造厂的变速器等设备。从英国维克斯等公司引进水压机,计算机工控系统和喷刷涂料设备。不仅引进设备,还采买专利技术,前后花费10多亿美元,而这10多亿美元大多数都是在设备采购国本国贷款,然后就地购买。

苏联为了建设卡玛兹汽车厂,共投资50多亿美元,西方国家的贷款在资金总额中占据一多半。

除了自筹资金和贷款外,苏联还有一种资金渠道是补偿贸易,全苏专利贸易公司从1968年和凹蒂莉签订第一笔补偿贸易协定,由此开苏联补偿贸易之先河,其补偿贸易对象包括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美英法德意日,甚至还有芬兰,芬兰柴油机巨头瓦锡兰就是被苏联的补偿贸易订单给喂肥的。苏联从60年代末起一直到解体,和西方国家达成了100多项补偿贸易协定,涵盖几乎所有工业部门的设备引进,苏联从西方引进技术中相当一部分通过补偿贸易引进,比如苏联在1974年和西德达成贸易补偿协定,用萨尔茨吉特等公司的设备,在库尔斯克的铁矿带建造了一家年产能500万吨铁球团和270万吨优质轧钢和奥斯科尔电力冶金联合体。按照苏联政策,其重点补偿贸易项目一般是设备,技术,聘请专家做技术指导三位一体,其重点补偿贸易项目完全由西方技术,西方设备装备起来,其核心技术人员也几乎全都是西方专家,比如号称最先进汽车制造业橱窗的卡玛兹汽车厂的外籍专家高达600多人。

另外苏联还特别喜欢搞合资公司,苏联在西方国家开合资公司的热潮从九五期间兴起,涵盖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商品销售,银行保险,食品生产等领域,截止十五计划,苏联在西方国家开办了75家合资公司,苏联通常持股过半从而控股,这些公司既是外汇获取点,也是技术来源,比如苏联和法国合资的荣誉手表公司,比如苏联和荷兰合资的埃洛计算机服务公司,比如苏联和美国合资的联合商业银行,苏联通过这些合资公司大量获取外汇和技术,比如埃洛计算机服务公司专门负责推销售卖和维修计算机,通过维修计算机获取了不少客户的技术信息,比如联合商业银行从美国获取了新式点钞机的技术。

苏联与西方国家也签署了大量长期贸易协定,九五期间,苏联和所有西方国家都签订了通常是10年期的经济和贸易协定,然后在这些协定基础上制定长期合作计划,并建立了由双方人员组成的合作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检查协定的具体执行,这些合作计划在70年代从西方引进了大量技术和资金,特别是成套设备进口,例如苏联煤矿工业的成套设备机械化采煤率,从1972年的不足20%,涨到了70年代末的67%,联和机采煤从不足10%涨到了38%。苏联数控机床在1975年九五计划末期产量不足50台,1977年十五计划前期涨到了6300台。70年代苏联75%的化肥和80%的高压聚乙烯由西方设备,按照西方标准,在西方专家技术指导下生产,有些工艺过程的先进甚至在技术原产国都还没有采用。

冷战期间尚且如此,冷战前的技术交流蜜月期更是如此,在这种暴力氪金下,苏联的工业化进程自然顺风顺水。


user avatar   yang-zheng-zhu-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您可能不太清楚,在我们这个平行世界,沙俄它...它是个列强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沙皇俄国时期,就有门捷列夫这个级别的科学家,沙皇俄国时期,大学里就有女性的数学教授了。

和很多文人嘴里的“千古一帝”康熙大帝同时期的彼得大帝,创办数学与航海学校、工程学校、外科医学校等新型教育机构,为俄国培养了一批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

从1714年起,在各省开办了一些"计算学校",除教给学生读、写、算的技能外,还教一点代数、几何与三角的基本常识。

1860年颁布了《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规定设立修业期限为 6年的女子学校和修业期限为 3年的女子学校。到1870年,这两种学校被正式改组为女子中学和女子预备中学。

当然,和欧美没法比,但是仍然能让我们看着流口水:1914年,沙皇俄国“仅有”101917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0%。

而同时期,我们中国是这个样子

除了一群没什么用处的“造粪机器”儒家大师,能拿的出手的,就这么点人


二、沙皇俄国时期的工业

1798年,俄国建立了第一个采用蒸汽动力的棉纺厂。1861年,有 200万枚纱锭。印花布业采用印染机械的工厂,1856年俄国的印布机已达到170台。制糖工业在3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蒸汽机,到了1860~1861年,机制糖已占全俄砂糖总产量的85%。造纸工业中,机器生产在1860年已占总产品的80%。冶金业中蒸汽机和水力涡轮机的采用,比较缓慢一些,到了1882年才达到63%。1815年,在涅瓦河上出现了第一艘轮船,在30~40年代,伏尔加等河流开辟了轮船的定期航线。30年代修筑了第一条铁路(长 1俄里)。1851年建成了彼得堡至莫斯科的铁路。到1861年,全俄已有1500俄里铁路。


同时期,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再玩: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三、产业工人

1956年,苏联出版过一本俄国时期人口变化

里边提到,1900年,俄罗斯工人阶级是1400万人,

然后说工人阶级生活不好,满足工作需要,要吃“白面包 、肉、动物油 、灌肠 、鱼、鸡蛋等”,但是只能吃“菜汤或肉汤、粥、灌肠、马铃薯或通心粉”

好吧···

难怪当年列宁说俄罗斯贫困农民一人只有200俄亩的土地,大家觉得不可思议了···


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的工人数量也才几十万,大部分还在东北和台湾·······


四、经济危机

苏联遇到的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抄底了不少东西

我们那时候,因为有苏联的存在,欧美都减轻了对工人的剥削,扶持了一批中产阶级,所以70年代经济危机不是很严重,也就传说中的李强通过操作捞了一批黄金。


五、斯大林

中国一堆遗老遗少,工资比毛、周、朱、刘、邓都高,又做不了什么贡献,还天天添乱·····


user avatar   xie-hong-c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17年底,列宁他们开始革命建立军队的时候,光是武器弹药,就有一万八千门炮,3万五千挺重机枪,五百万支步枪,3300万炮弹,21亿发子弹。

就这,他们还嫌-----不很多!

毛泽东带上井冈山的队伍---千把人,几百条破枪,不少人只能用梭镖。

甚至十年后的八路军还是有不少人只能用梭镖,比如神头岭伏击日军的杨成武独立团这种精锐部队,日军称之为--长剑。历经五次反围剿,长征二万五的百战精英,就只能握着红缨枪等到倭寇到了面对面才从草丛树林中冲出来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肉搏。

甚至革命胜利后,志愿军1950年出国作战的时候,最精锐的38/39军,各五万人,就只有不到两万支万国造二手枪,,山炮各几十门。

沙皇俄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顶级列强,是和法国英国争了二百年世界霸权的世界第一大军事帝国。工业占全球百分之八,比例比今天的俄罗斯高四倍,和今天的日本,德国相近。1913年产钢480万吨,人均三十公斤。中国1949年产钢15万吨,人均0.3公斤,是四十年前沙俄的一百分之一。1913年人均粮食产量520公斤,108年后今天的中国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苏共在大城市呆了三年就得了天下,接收了世界上顶级的帝国。

中共在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穷山恶水苦斗了22年,接手的是一个打了一百年败仗,是个外国就能打我们,万县这种离国境两千公里的绝对内陆都能被英国军舰轰烂。年年饥荒,天天饿死人,人均粮食和工业品还不如黑非洲的破烂摊子。

和我们中国比艰苦奋斗,白手起家。

苏联就是一个笑话




     

相关话题

  俄罗斯(苏联)作为一个工业大国,为什么没有世界性的汽车品牌? 
  如果斯大林不对军队发动大清洗,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能否表现得比史实更好? 
  为什么南京大屠杀会被铭记 而远东斯大林大清洗伤害30万同胞却没有被写进历史教材? 
  当年冷战时,东欧国家纷纷被苏联控制,为什么唯独南斯拉夫能不受苏联摆布? 
  米高扬在米格系列飞机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多大作用? 
  二战时期苏联为什么入侵波兰? 
  冷战时期西柏林人可以去东柏林吗? 
  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权利在苏联受到了怎样的保障? 
  波罗的海三国为何不在苏联解体时直接合并? 
  俄罗斯民众都看清了资本主义的面目,那为什么俄罗斯现在还是资本主义?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白左?
下一个讨论
当时八国联军为什么打中国?以什么名义?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