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商鞅在秦国变法,身死而政不熄,而吴起在楚国变法却人死政熄? 第1页

  

user avatar   ling-hu-chong-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商鞅变法成功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通过军爵制快速形成了新的利益阶层,并能压制住旧贵族,其他改革措施都有先例可循。而吴起变法类似于建国的“三反五反”,只抓政治不抓经济民生。


我们先梳理下春秋战国的变法得失。

中华5000年历史,唯一的一次“变法狂潮”就发生在春秋战国。变法的目的都是加强中央政府对国家资源的控制,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激增的战争支出。在变法措施上,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扩大税基,以土地私有制改革激发农民种地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

2、打击旧贵族,向农民直接征税,防止税收被贵族截留;

3、实施国营政策,国家控制自然资源和物资买卖,赚取高额收益。

商鞅变法在制度层面彻底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取得了成功。


一、管仲变法

第一,促进农业生产。将土地收归国有,平均分配给农户,土地不能买卖和转让。管仲没有打破当时的土地制度,只是重新分配了。

第二、开创盐铁专营之先河。盐池和矿山的所有权是国家,开放给民间生产和经营,政府进行统购统销,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第三、开国营色情行业。当时设置了7500间妓院,由国家统一管理,从中收取税收。管仲被称为妓院祖师爷。

第四、重视商业,鼓励贸易和消费。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低下,并不具备商业的条件,这一举措对当时齐国的财政收入影响有限。

管仲没能进行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旧贵族没有解决,齐国一世而衰。


二、晋国版打土豪分田地

先是晋献公“打土豪”,即打击公族,公元前669年尽杀群公子,本家四代通通杀死

然后晋献公之子晋惠公着手进行财政改革,开始“分田地”,将贵族占有的土地返还给农民,承认土地私有,这样原来进入公族口袋的田赋充实了现在的政府财政收入。

由于收拾了四代公族,相比齐国,晋国强势延续了较长时间,持续百年。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被合称为“晋国六霸”。

然而贵族春风吹又生,小的诸侯霸占田地,又开始一点点的蚕食财政,形成六卿专政,晋国逐渐衰落。


三、鲁国“初税亩”,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公元前 594 年,鲁国的季文子实行了“初税亩”,无论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照实际耕种田地的亩数来收税,够狠够准,税率为1/10。正式确立起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意义上的税收制度,比晋国更彻底。一下子私田兴起,“隐民”剧增,税基大大扩大,政府收入增加,国家变强大。

但只是肥了中间的贵族,其他方面鲁国维持不变,在诸侯国的存在感不高。


四、李悝变法

第一,土地政策上,沿袭鲁国的土地制度。

第二,打击贵族,废除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世袭俸禄。这一条显示了李悝相比前人的前瞻性但执行得并不彻底,宗室贵族的儿子继续霸占田地,农业税还是收不上来。

第三,实行“平籴法”,丰年时,官府按等级买进一定数量的余粮,灾年时,官府也按平价卖出一定数量的粮食。

李悝变法有其不彻底性,一些被动过“奶酪”的贵族利益阶层一直伺机报复,李悝、魏文侯相继离世之后,改革力量没能压制住旧势力,魏国又退回到了从前。


五、吴起变法,专业打土豪

吴起也参与了李悝变法,跑到楚国后,吸取李悝变法失败的教训,将变法的核心放在打击贵族

第一,免除贵族三代以上无功人员的官职,收回俸禄;

第二,勒令一些民愤较大的旧贵族,迁移到边远荒凉地区去垦荒生产,没收他们原来的封地,收回征税权。

吴起改革简单粗暴地直接剥夺贵族利益以弥补国家财政,迅速激化了矛盾;没有涉及农民利益,使得改革缺乏稳定的社会基础。只抓政治,不抓经济和民生,这种古代版的“三反五反”运动,即使改革多进行几年,也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

公元前381年,吴起被贵族用乱箭射死,变法失败,楚国回到老样子。


六、商鞅变法

第一,“废井田,开阡陌”,照搬鲁国改革,但商鞅做得更决绝强迫人们只能种地,堵住其他出路。资源国有化、商品重税、户籍登记、取消货币以实行以物易物,将老百姓死死地限制在土地上。

第二、控制粮食买卖和所有自然资源国有化。盐铁专营的深化。

第三,军爵制度,取消贵族所有的爵禄。商鞅直接收回特权,只以“短平快”的军功论赏;并且,全国上下,只要有军功,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这一军爵制度可为开天辟地,快速将贵族制度打破得彻彻底底,解决了困扰历代改革者的贵族阻扰问题。科举制与军爵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军爵制度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第四,“不许思想”的愚民政策。让农民专心务农,不致意志涣散,把人变成了种地机器。这是商鞅变法区别于改革前辈的独创,认识到了思想灌输的重要性。“只有一种思想”,与“不许思想”一脉相承。

商鞅变法很幸运地延续了下来,走出了历代改革人亡政息的怪圈,这主要是因为:

1、变法带来的财政增长十分明显,呈几何级增长,10年时间秦国财政收入增加20倍,到公元前342年,秦国财政收入超过六国总和的一半

2、通过军爵制度巧妙地将内部矛盾以战争方式对外转移,军功客观而且快速,不像文官升迁比较主观而且缓慢,因此秦国快速形成了军人阶级这个新的利益阶层,能够压制旧贵族;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关键原因。

3、商鞅虽被车裂,但旧势力也一并被铲除这是新君为稳固自身的政治斗争,与变法本身无关

管仲开创盐铁专营政策,国营政策成为集权国家快速扩充财政收入的不二法门;

季文子建立土地私有制下的全民税收制度,解决了最基本的税基问题;

商鞅利用军爵制彻底打掉贵族这个中间层解决了税收流失问题,国家得以能够对民众直接征税;

商鞅发扬光大历任改革者的有利措施,辅之以愚民政策的意识形态全面化,终于成功,从而将秦国国力带上新的台阶,奠定了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



更多正宗的历史知识,请@公众号“拿破仑小炒”。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一,时间太短。才五六年。

二楚国王室贵族势力太强。

楚国在打下一块地盘,常常会把王室子弟任命为一地县公。(理论上不世袭,实际操作上不清楚)

这些县里 陈蔡,东西不羹四县,赋皆千乘。

一个县就是春秋中等国家的实力。(这四个县本来就是国名,陈国就是田氏的母邦)

伍子胥在吊打楚国主力,最后还是在封君的反扑中退出楚国近幾。


让商鞅去六卿时代的晋,也无法改革。


user avatar   guan-mao-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ruo-hua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蹦极,

我喜欢危险的感觉。

当我站在几十米的高台,脚下就是湖面,难以遏制的恐惧会紧紧抓住我的内心,让我战栗,让我警醒,让我瞬间感觉到,活着是多么真实的事,而活着又是多么幸运。


user avatar   he-yue-xi-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 诸葛亮一字排开,不但要横截南北30-40公里,还有保护从褒斜道而出的粮道
  • 诸葛亮的东西面,都是魏军,陷入包夹之中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断陇去哪里断?

去陇右。

断陇的意义何在?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断陇的背景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曾经采取的断陇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 当初马谡驻守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而张郃20多天强行军700公里,击败马谡,蜀军失去陇山道西口街亭,从而导致诸葛亮一伐全局的失败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user avatar   niudrw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 诸葛亮一字排开,不但要横截南北30-40公里,还有保护从褒斜道而出的粮道
  • 诸葛亮的东西面,都是魏军,陷入包夹之中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断陇去哪里断?

去陇右。

断陇的意义何在?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断陇的背景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曾经采取的断陇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 当初马谡驻守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而张郃20多天强行军700公里,击败马谡,蜀军失去陇山道西口街亭,从而导致诸葛亮一伐全局的失败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相关话题

  如何体验在赵国当嫡长子/太子? 
  如果秦国没有一统天下,关中之地还会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吗? 
  为什么智氏要攻击同宗的中行氏? 
  章邯为什么不杀了赵高退守函谷关? 
  战国时期鱼像熊掌一样稀有吗? 
  为什么一般都认为楚国公族势力过强导致变法阻力过大,而不认为齐国同样守旧势力很强呢? 
  勾践灭吴,后来怎么样了? 
  “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也导致了秦朝灭亡”,你觉得这句话对吗?秦朝为什么会被灭亡? 
  西汉以前的双名是否有很高的重名率? 
  什么时候战国的各国均势被秦国打破?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式“感恩教育”?
下一个讨论
有哪个瞬间、哪件事你觉得这个律师是很Low的?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