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先放在前面:
王夫人为什么给人以佛口蛇心之感,是因为她平日里待下太过宽纵,但是在下属犯了重大错误以后的处理又快刀斩乱麻,显得不留情面,反差太大,才会招来这样的评价。
---------------------------------
有句俗话,叫当家人,恶水缸。
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总会得罪人。维护了某一群人的利益,就必定损害另一群人的利益。所以,也必定会招人怨恨。
我认为王夫人是一个智商在线,也有丰富经验的,合格的管理者。她的管理思路是没有原则性错误的。
先从最后那件大事,抄园说起。抄园是怎么来的呢?大家都知道,导火索是邢夫人捡了绣春囊。
但我认为,这抄园的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从五十五回开始,贾母王夫人离开了贾府,王熙凤病了也不能当家。管家的重任交给了三个实习生——李纨、探春、宝钗。这几位的特点是都很年轻,有文化,但没有经验。
在这段时期,由于实权派离开了,荣国府是相当混乱的。发生了大大小小许多的口角和事故,比如彩霞偷盗事件,小戏子围殴赵姨娘事件,司棋大闹小厨房事件,芳官与干娘吵架事件等。仆人中的两大势力——婆子群体和丫鬟群体的矛盾愈演愈烈。
那么在80回红楼梦的最后几回,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贾母主导的查赌——对婆子群体的整顿。另一件就是王夫人主导的抄园——对丫鬟群体的整顿。乱世重典,其实思路是非常清楚的。而且查赌与抄园,看似是两件事,其实也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管理松散,引盗引奸。
为什么贾母没有招恨而王夫人招恨,是因为作者的偏向性,他同情女儿们(丫鬟),但不同情婆子们。而且抄园是因为绣春囊,与风月挂钩,显得王夫人更像是一个不解风情的老古板,棒打鸳鸯的老糊涂。
但是,你打压了婆子群体后,必然要打压丫鬟群体,这是管理中最基本的制衡之术,不能让一方压倒另一方。绣春囊的出现固然让王夫人感到巨大的危机,同时也给了她去对付丫头们的一个把柄。
有点像父母对孩子的不满积累得久了,终于抓住一个错误,把他狠揍了一顿。
看看被撵出去的司棋,小戏子们,她们冤不冤?站在王夫人角度,当真是一点也不冤。闹事一时爽,算账火葬场,公平得很。有人认为晴雯冤,我觉得也不算太冤。晴雯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当初要不是她闹起来非说怡红院有贼,又哪来后面这一系列的事情呢?王熙凤出主意说要把磨牙难缠的丫鬟们放出去几个,可不就是指晴雯这样的人?
家里经济条件也不行了,必须裁掉一些人。什么样的人裁掉?不好好干活的、成天闹事的、群众意见大的。什么人留下?安分守己的,积极工作的,和主子一条心的,善于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这不是再正常再理智不过的选择吗?
坐在王夫人那样的位子上,她是不会过多地去考虑她的处置对某一个人公平不公平的。站在晴雯的角度,她没有干什么过分的事,爱骂人也是性格如此,被撵出去很冤。但对王夫人来说,第一,她本来就看不惯晴雯,嫌她轻狂,处理她,有一个杀鸡儆猴的作用,你们这些丫头要老老实实守规矩,可不能学她,成天爱打扮爱骂人。第二,老婆子们都恨晴雯,处理晴雯也算对她们的笼络与安抚,能增加自己的威信,也有利于佣人们的团结。
蛇心之说,我认为这里是不存在的。整件事情,王夫人是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履行她的职责,并不是她安心要谋害谁。很多事情从大局出发,和从局部出发,看起来就是不一样的。
而且我想请大家注意一点,王夫人当初对凤姐说,姑娘们太可怜,手下没有几个丫鬟像人。所以,在这次抄园行动中,除了明显被拿住错误的司棋入画等人,姑娘们的丫鬟她一个都没动。重点肃清的,是宝玉房里的丫鬟。
第一,拿自己人开刀,便于服众。
第二,绣春囊事件一旦传出去,对宝玉是最不利的,因为他是大观园唯一的男性,是最容易被泼脏水的。所以重点肃清宝玉房里的人,思路也是对的。当然,肯定也是因为宝玉是她最在乎的人。
(开个脑洞,抄园后的剧情其实可以这么发展。绣春囊的事儿最终还是传出去了,被贾环赵姨娘等人抓住机会,散布关于宝玉和黛玉不堪的谣言,最后导致黛玉郁郁而终。可以接上金钏之死的伏笔,也可以接上袭人听到宝玉表白后所说“丑祸”的伏笔,更可以说因为毁谤被逐的晴雯之死是黛玉之死的预演。)
接下来说说金钏之死。金钏事件比较能够说明王夫人的性格和弱点。王夫人在金钏死后说过,她就和我的女孩儿差不多。我相信,她说的是实情,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我们会发现王夫人明显的灯下黑,自己房里的丫鬟都不怎么样。金钏轻浮,不知分寸;彩云(彩霞)与贾环有染,不但会偷东西,还是赵姨娘的内鬼;金钏的妹妹玉钏虽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也没有什么才能。这些丫鬟们相比贾母的鸳鸯、凤姐的平儿、宝玉的袭人、黛玉的紫鹃,才能和为人都要差了一截,就算是宝钗家的莺儿,还心灵手巧善于编织呢。
不得不说,王夫人平日里过于佛系,过于宽纵,金钏轻浮不止那一次(前面说过一次让宝玉吃嘴上胭脂),但王夫人应该是没有正经地教导过她,才会一犯再犯,当着王夫人的面都毫无顾忌;彩云和贾环的事情王夫人知道(金钏都在她面前点破了),也没有对彩云进行处理,最后发展成为彩云(彩云彩霞分不清楚,先统一称为彩云吧)偷东西给贾环。总之,驭下太宽,该管的时候不管,等到事情闹大了,又雷厉风行地处理,会给人以天威难测、伴君如伴虎之感。别人也会觉得你平时的慈善佛心都是装的。
人性本贱。管理下属,“严是爱,松是害”。这一点王熙凤就做得比较好。
但是我想说的是,王夫人谈不上佛口蛇心。她只不过是平时性格比较软,发起脾气来又比较急而已。她没有害人的心。哪怕是贾环推倒烛台伤了宝玉,她也只不过把赵姨娘叫来骂一顿就算了。如果她真有什么蛇心,首先应该对付的不就是赵姨娘母子吗?同样的情节要是放在现在某些宫斗剧里,贾环赵姨娘还能活几集?宫斗剧那种才是真·蛇心。
最后说说,王夫人对黛玉究竟怎么样。这也是很多人觉得王夫人虚伪的一个点。其实,就书里的材料而言,王夫人对黛玉应该是和家里其他几位姑娘一视同仁的,没有特别优待,也没有苛待,属于公事公办,秉公处理的。
也有人认为,王夫人从开始就蓄意要拆散木石姻缘,所以黛玉刚一进府,就警告黛玉不要接近宝玉。这就有点怎么说,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了。且不说这时候薛宝钗还没来呢,根本谈不上什么金玉不金玉的。王夫人对黛玉说让她不要理睬宝玉,我觉得也是一个很正常的操作,显示了王夫人对黛玉的关心。还记得黛玉是怎么说的?她说,按规矩,兄弟们不会和我们姑娘们一起相处的,哪有招惹之理呢?但问题正是在这里,贾宝玉就是天天在内闱厮混的呀。所以王夫人才不放心,怕黛玉不习惯不自在,这才先给她打个预防针。宝玉不但是天天和姐妹们厮混在一起,也确实如王夫人所言,“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没日,一时疯疯傻傻”,性格比较古怪。她所说的贾宝玉的这些性格,在接下来的摔玉这一场也完全被印证了。估计那时候的王夫人也没料到,黛玉和宝玉会成为一对小冤家吧。
王夫人初见黛玉的一番对谈,对于王夫人这方面而言,我觉得没什么失礼唐突的,是很正常的慈母形象,很正常的嘱咐(因为她有个不正常的儿子)。更重要的其实是作者欲扬先抑、为宝玉出场宝黛初会这重要一幕先做的一个铺垫,一个造势。之前对贾宝玉就由冷子兴和贾雨村之口有过形容,这里由宝玉的亲生母亲再形容一遍,而且是对黛玉说,一方面读者也更加好奇,另一方面,黛玉初见宝玉时,由“不知是怎样的惫懒人物”(可能是按薛蟠的形象去想象了)到吃了一惊的“何等眼熟”,也是一个戏剧性的反转。
这才是作者写这一场戏的用意吧。
足以见当下年轻人服务素养水平之差,通俗讲就是拎不清,说的不是这个当事女生,而是网上这些人。
是可悲,这件事本身是个可悲的事件。
而这件事发生在网络上对女生口诛笔伐的现象,更加可悲。
什么时候才能试着用客观事实,规则,制度,法规去评价去判断一件事,一个人。而不是用虚无缥缈的没有准确标准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道德、人品、价值观甚至自认为的经验、常识去评价去判断一件事,一个人。
人是很复杂的,复杂到单凭一件事有限的信息配合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去评价一个人,是对这个生命不公平的。评价一个人好评价一个人坏,都是需要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的。就说说有几个人能了解现场两人真实情况呢?有可能当时女生身体不舒服呢,也可能当时女生有社交障碍呢,也可能两人发生过口头上争执呢,也可能发生过威胁呢,也可能女生当时就是比较脆弱呢。我说这些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所以都不应该从这些飘忽不定与人性道德有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件事,去攻击当事双方的人,因为这些都是不准确的,很难有标准的。
却很少见到,只从规则,法律,制度去看待这件事,逐渐形成了一场可悲的网络暴力。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近。
不是说不能通过道德,通过人文去评价这些事,而是这样评价是不公平的不准确的,很难有标准的。
我们总是热衷于用自己时间去抨击别人,却几乎不会用时间去细心了解走进外人的生命,我们不能承受生命之重,那就不要去轻易去评价生命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