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985 大学老师的工资并没有很高,为什么大家都挤破头想进高校? 第2页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985的老师我大概指望不上了,往211老师的方向努力吧。以下都是呓语。

别说985的老师了,211,普通一本,哪怕二本的教师职位都很受欢迎的好吗。

我认识985的教授,211的教授,普通一本的教授,也认识二本的教授。这些教授们年龄不同,研究方向各异,收入肯定也分高低,但是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生活方式,都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区别。我个人认为最能概括他们的一个词语是“稳健”。他们几乎不受学校之外风云变幻的干扰。这对学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非常有诱惑力得。所以最近几年高校搞得“非升即走”,我只能理解,但是无法赞同。学校除了内卷养蛊,没有其他公平得办法淘汰掉多余得申请人,但是逼迫他们显然对于学术研究是有害的,要么就是成功者们在拿到编制之后瞬间放松,不思进取,要么就是成功者们习惯了这种工作模式,反过来逼迫年轻的学生们。

说回来,公务员最稳定,然而工资确实不会有多高,去私企或者做生意有可能创造财富神话,也有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而大学老师则是罕见的想混日子有保底,想赚大钱可以赚,想钻研学术可以钻研的职位了。

其他答主提到的比如山头学阀的问题。的确有,但我想大学肯定不是这种情况最严重的地方。另外,正如我上面说的,被挤压了,上升渺茫,那大可以混日子。只要不胡来,日子不会差的,尤其是在学校这种地方,如果没有追求来督促自己,大可以正大光明的迟到早退。光这一点无论是公务员还是私企都难以匹敌的。

当大学老师还有许多额外buff:

大学老师,教授更好,贷款更容易。

孩子进好学校容易,一些顶级幼儿园或者小学,要么有关系,要么父母是高学历,要是都没有,那送钱也没地方送。

大学老师,女的情况不了解,男的大学老师在婚恋市场属于+++分项,公务员都很难说比得上。

有的学校有集资房,大比例折扣,很香。

作为老师,好好对待学生,学生感激,毕业了就是社会上人脉的一部分。年纪越大,学生越多,人脉就越广。

有寒暑假。虽然不能真的放手不管。


user avatar   nan-yu-chen-8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年8月9日更新

已经一年多没有怎么看这个答案了,看点赞的数量我的回答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简单更新一下近况吧。

过去的一年从疫情结束后,我和老婆入职以来在科研上一直坚持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总算开花结果了,其主要的成果发了一篇和我过去在美国读博期间一样的行业内TOP。

尽管论文本身就一篇,也不是CNS级别的发现,但四家公司(包括一家沪市主板上市公司)看上了我和老婆在这篇论文里开发出的技术,今年截止目前已经给我们投资到位了小1000万的资金来继续推进技术的落地产业化。未来2年如果能进一步推进的话,四家公司还会有不少于这个数字的经费继续投入。应该说未来的几年间我们终于可以放手大胆的继续向前推进我们的计划了。当然,我也深刻的感受到国家科研的一个方向,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和产业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实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也极大,但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挺难的,我和老婆也是齐心协力5年的时间才算是把这个方向彻底做出来能够和企业的需求很好的结合起来。

事实上对于老婆而言,今年更是否极泰来的一年。过去五年间,我们的这个研究方向主要是我设计思路,解决思路中一些技术难点,她来具体操作和完善思路。但是由于她现在的科研方向和博士阶段有差异,过去连续申请了5年国家自科(面上,青年交替申请)都没有中。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冲我发脾气没完,觉得我害了她一样。并且因为没有国家级课题,去年年底老婆的引进人才考核也被推迟了一年。不过本校一直没有执行严格的非升即走,毕竟她的发表论文水平和课题本身也超过了本校副教授的评定要求,所以无论如何她都不可能走,只是作为引进人才5年拿不到面上,有点面子上抹不开。终于在论文发表后,不光企业给我们投了大把的资金(我们各一半),根据今年国家自科二审结果老婆的面上也中了。她终于和我一样也跳过青年直接拿面上了。

另外有了这个技术的加持,也有国家队的研究所愿意在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上带着我们一起走了(申请的项目已经过了科技部的形式审查)。

所以在这一点上也提醒后来的新人,换科研方向不要紧,只要工作打好基础,一直坚持做出成果,终归是能得到认可的。而且客观来说,自科基金整体来讲还是比较公平的,今年自科也设立了诚信委员会,暗地操作的余地已经越来越小了,至少从我个人和老婆的中的面上项目结果来看,我们都是在没有找人,没有刻意去找二审专家(二审结果是学院通知的)的前提下中的面上。

当然,重点研发计划肯定还是要有人带的,这是必然。今年虽然有了揭榜挂帅制度,但是客观来说,短期成效有待观察。等今年第一批十四五的项目申请结果出来了才好下结论。

另外,也更新一下海龟找工作的情况吧,今年我另一个美国师弟也回国来找工作,比我多了2年博后经历。整体论文水平是PNAS一篇,行业顶级期刊中科院1区和2区TOP论文2篇,外加几篇老牌中科院2区期刊。最后拿到浙大特聘研究员offer一个(200万启动经费,博导)加入杰青团队,5年非升即走,30万年薪。通过考核后据说是可以以市场三分之一价格分一套杭州的房子(这个还是挺吸引人)。外加南京武汉两个211的offer,提供类似的入职工作待遇,南京给80万安家费不管房子,武汉的安家费更少也不管房子,但是两个211可能不实行严格非升即走。南京的进杰青团队,武汉的独立团队。以上三个offer均不解决配偶工作问题。

所以目前来看,找教职特别是好学校的教职,也不完全是数论文点数或者看CNS。重点是你在行业内的权威期刊发表的几篇论文是否能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方向,和你未来入职后能否带着这个方向走。单纯依靠蹭热点,或者一个模式换内容或者某个参数来篇好论文的方法其实现在已经越来越被唾弃了。而且未来会越来越看重代表作,以及所从事研究的系统性。过去很多人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研究方向和论文成果在现在已经越来越难以被认可。所以这一点上,以后有意进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一定要留意。

另外,今年在圈子里面比较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复旦的案子。客观来说吧,我不认可凶手的这么极端的行为,但我也一样不觉得学校学院就那么无辜。非升即走的制度核心点是能不能做到新人老人一视同仁,如果做不到,发生这样的事情只是早晚的事情。

就像我现在学院的同事一样,接近一半和我以及老婆一样拿着副高职称的人未曾获批过自科面上,特别是一些之前上年纪的人甚至甚至连青年基金都没拿过。但就是因为入职早有编制,人家想躺平没问题。但是和我们一样的新入职人员却要在5年间完成一堆考核任务。你说完成吧,除年底津贴外,你也不会比那些躺平的老人拿的更多。你说不完成吧,其实几年工作下来你做的事情并不比躺平的人少。但是在个别学校比如复旦如果不完成协议中具体每一条的任务,即便你做的事比同学院同职称的人多,你依然可能有被辞退的风险,莫名其妙的丢了饭碗。

此外,非升即走考核指标中申请基金的问题,确实有的时候是个玄学。从入职到现在老婆的本子连续申请了6年,中间是面上青年换着申请,当然研究内容和题目有调整,但申请的核心点没有变。结果本子好几年都是上二审不通过。这几年里面你说研究基础和方向都不差,但是每年评审人里面总有个说坏话拉低总评的人,也确实无语。而且这几年我们也发现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面上项目评审人相对比青年基金评审人要客观一些。自科的网络评审政策是你拿过面上就可以评面上(除非当年也申请面上项目,就会指派评审青年基金),拿过青年就可以评青年。总感觉拿过青年基金后来又评审青年基金的小年轻里面很容易有那种心态有问题恶意给评审项目打差评的人。相对而言,申请面上拿到的评语更客观一些。所以在这里也建议基础比较好的申请人还是跳过青年直接申请面上吧。否则每年拿到的评语可能会让你冒火。拿面上不一定非要青年,我和老婆都是在完全没有获批青年的前提下拿了面上。虽说老婆比我晚了几年,对这个结果,我们整体都是比较满意的。

高校非升即走这个事情,这几年确实在往坏里玩,特别是目前了解到的中山大学,武大这几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基本是在往极端方向走了。这里也给后来人要提个醒,高校工作固然好,但是在目前非升即走和各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前提下是典型的双刃剑,选择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家庭以及生活预期冷静思考,谨慎选择。

其实过去一年多过来和企业交往多了,我也真心发现博士毕业去企业不是一个差选择,资助我们项目的上市公司新任的技术主管,国内211博士毕业和我一个年龄已经是年薪百万级别了。他也自己承认自己不适合和我们一样搞科研,但是自己也很喜欢目前的这份工作,所以未来博士毕业就业多元化也必然是一个大趋势。

暂时先更新到这里,以后可能会不定时更新,也希望能够帮到后来人。

分割线



莫名其妙的一天就冒出来了接近3000个赞。突然有点惭愧了。虽然和老婆都在985做副教授,也有很多朋友在不同级别的985工作,之前只是随意看到这个问题觉得有意思简单一答,后来和一些有意了解985教职的知友私聊或者评论的时候,就把一些交流的东西更新了上来。在这里感谢那些点赞的知友,希望我提供的信息能帮到你们。也希望有意未来去从事教职的人了解985和普通高校的有何不同。

有些知友总想知道是哪个学校,这个其实不重要,因为说出来也确实也没啥可炫耀的,选择什么样的学校都是自己的个人喜好了,而且没有一个学校会一定会让入职的人都满意,我也一样。但是既然选择了,在自己努力得到的范围内把这份工作努力做好即可。我也只是把自己了解到的一些985学校共性的地方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并不是想表达某个学校好还是某个学校差,更不是在晒舒心或者清闲(如果真清闲我自己也不会椎间盘突出),或者是显示自己学术有多牛。我只是觉得我能做到得事情,很多人经过努力也应该能做到,或者值得尝试。但是也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搞人身攻击,真不明白又怎么触动某些人脆弱的神经了。特别是一些学生党抨击我让学生跑腿盖章报账。这个事情就有意思了,先不说这是国内财务制度和行政制度的问题(我在美国读博从来没有这事),我本人给每个硕士除了学校奖学金和导师津贴外还额外每学年补发2000的津贴作为劳务费,学生最终每月所有的奖学金和津贴到手依据学习成绩评定的奖学金等级大致是1000到1400一个月。也算是对学生额外从事一些和自己科研实验不直接相关替我分担一些学校杂事的的劳务费,平均每个人也就是一年替我跑两三次而已,更何况大部分报账盖章的内容都是学生做实验的发票,津贴发放的票据以及申报项目课题的申请书,也不算是和学生完全无关。客观说,我认为这对学生绝对算不上一种压迫。至于有人说为什么不招收科研助理,学生难道不能做吗?更何况他们额外的补助本身就是以科研助理劳务费的形式发放到的。如果不是出于对学生的鼓励,随便找个本科生或者钟点工一次报账盖章给100RMB我的开支更小而且还抢着来(一年也就20来次不到30次而已)。如果有大学教师嫌弃一年给一个一个学生额外多每年增加2000太少是一种对学生的压榨,等你们自己某天申请项目,看看一个国家自科青年基金中你敢设置多少预算当劳务费给学生发,就知道每人2k一年2W是个啥概念了。所以那些总喜欢站在导师对立面上在导师和学生之间挑起矛盾的愤青学生党们都还是洗洗睡吧。清者自清,如果真的那么在意做杂事,觉得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报酬作为自己劳务的体现的话,我觉得未来钟点工临时工短期兼职之类的日结工资的工作更适合你们,按月按年支付薪水实在是体现不了你们劳动的价值。

分割线———————————以下为原回答

谢邀,躺在床上答一波,最近椎间盘突出犯了,需要在家休息。和老婆都是某985高校专业技术7级岗(副高最底层)副教授,在同一个科研团队,基本等于全天24小时在一起。

2019年度国家个人所得税的系统里面的税前是270k过一点(老婆是230k的样子,年底津贴比我少)。但是我们只是985高校里面中下层的7级岗,比国内博士刚入职的8、9级中级职称(讲师,助理研究员)稍微好点。正高(教授,研究员)4级岗起,一般都是博导处于中上层。高层自然是三级岗以上而且大部分都是有国家级头衔的(四青,长江,杰青,院士),税前年均都是70W-150W的水平,而且院士免缴个人所得税(亲眼所见,年终津贴每个人都要签字,顺便把别人喵一遍)。但依据我们了解的情况,我和老婆这个收入在985就专业技术岗是属于偏低水平(与C9比)。在我校,我们收入也属于中下水平,刚过平均线。与社会上高收入比,特别是和知乎上号称人人年薪百万更是有差距。但是整体来说,尽管目前学校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让我满意,特别是个别地方事实上对我个人利益造成的损失也不少(但不至于是武大的3+3事件,那个就无耻了),整体而言,我觉得用一种比较开放的心态来看985学校的优点,去认真的培养学生,其中得到的成就感也比经济利益让人更满足。

在985高校做教师(非行政)最大的优点是自由轻松。我椎间盘突出在家挺尸几天都没人管(去年有次一周,两年前骨裂2月)。只要不耽误给学生上课不造成教学事故就行。但是代课极少,在过去的近5年中,我和爱人刚来的前两年没课上,这个对我们招收研究生很不利(本科生不知道你),经过我们挖空心思的努力(去外院代课,想办法开新课),目前我本人全年满打满算72节课(32学时本科生专业课2门,4学时硕士生专题课和4学时博士生专题课),我全年老婆本科代课40学时(24课堂授课+16实验学时),外加研究生8学时专题课。目前学校是每节课40分钟,每两节课一次课。这样算下来,我本人全年平均一周都上不了一次课,教学任务量极少。而且据我了解,非公共基础课任教的教师课少,是大部分985院校的共性,除了个别新专业因为师资不够,大部分985院校的老牌专业中的专业课事实上都不多。

我自己做研究生导师5年手下差不多有10个博硕研究生(老婆没有博导头衔,只有5个硕士,我们两个加起来15个)。这样一来,各种学校的琐事比如报账,到处盖章办手续之类的,都不用自己操心了,当然我们每年都是给学生有额外2000RMB的津贴的,这一点上绝对算不上压榨学生,更何况平均每人一年也就2-3次而已,想在这方面当杠精的就洗洗睡了吧。

实验进展方面,入职两年后自从高年级研究生开始带着新生走,我们也就不再需要反复上手亲自做实验了。每周开一次组会,和每个学生单独谈谈了解研究进展,有必要的重要实验亲自上手操作即可。剩下的时间,写论文或者项目申请书按照自己节奏来。托我和爱人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所接受的英语语言训练的优势,写英语论文对我们来说从来都不是啥问题。最快的情况下,把数据提供给我,我两天可以拿出一个初稿来,花点钱找个语言润色编辑修改语法错误(自己不愿意仔细修,因为花时间精力太多),就可以投稿了。所以在这样的效率下,整体而言这份工作没有给我们造成多大的压力,其余空闲时间爱干啥干啥,还不用发愁失业。心情不好,身体不舒服,说不去办公室也没人管。学院也用钉钉打卡,但是一周任何时间点打两次即可,没有任何时间限制。未来3级以上高级职称的博导在60岁还能延退至少5年,以目前来看,等于白拿5年工资(因为62岁后不再招生,就等着退休即可)。

以上待遇在非985院校,基本都不存在。非985院校的教师以上课为主。我所了解到的教师一年基本教学工作量大部分是300节课起,基本等于每周都要上课,与之对应的备课,考试,阅卷,试题分析等琐碎的事情全部迎面而来。这种巨大差异是由于教育部对985院校师生比有明确要求(一般是1比10到20,涉及学科评估打分)。同时985有自主人事权可以随意制定进人计划以及职称评定自主权可以随意给引进人才高级职称(我本人入职就是副高+博导,老婆是副高+硕导)。所以整体而言985教师多而课时少。在我们学院甚至发生因为课太少不够分课在教师之间导致过不少矛盾(所以我只能去外院代课)。对我自己而言,如果不是考虑到未来职称晋升以及部分国家级头衔(如长江学者)申请条件都有教学要求,同时教育部这两年要求“以本为本”,因此大部分985学校开始要求事业编的正副高级职称人员年度至少有32学时授课工作量或独立讲授一门本科课程(年薪制人员一般第一个聘期考核前不要求),理论上我可以完全不代课只做科研即可。此外,大部分985院校代课有额外的课时费(因为教育部给的经费充足),并且不需要减掉基本教学工作量。我们是基本课时费80-100RMB/每学时,双语或者英文专业课200RMB/学时,年度授课300学时就意味着年底来了至少3W津贴。与之相应,在非985一般都会有基本教学工作量要求,比如年度100学时基本量,超出100学时部分才发课时费。个别过分学校(主要是双非院校,211一般不会)会因为教师年度基本课时不够而按照差值倒扣津贴,甚至双非中部分一本院校存在隔年甚至间隔数年才能支付教师课时费(因为财政拨款不足)。这种体系下,导致很多新入职的年轻人即便是副高职称在双非和部分穷省的211也是月收入4k不到。

在科研方面,非985就算聘为硕士导师或博士导师也没有多少研究生可招。毕竟教育部给非985院校分配的硕士招生名额有限。比如今年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研究生扩招,我们学校的专业硕士招生名额被教育部增加了接近50%,惊的我们下巴都掉下来了,最终今年研究生复试甚至到了只有进入复试就能录取的程度。而大部分非985院校拿到的扩招名额极为有限,毕竟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平均扩招水平也就是20%的比例。我们能增加50%,那就意味着至少4个硕士招生规模和我们类似的学校只能扩招10%。而考虑到985原有的庞大体量,意味着更多的211和双非可能扩招连10%都不到。这样一来,在非985院校就算评为研究生导师甚至一入职就聘为研究生导师一般也很难招收到学生,凡事需要亲力亲为,更别提研究生本身的素质以及学科实验平台也和985不在一个水平线。想做点科研难度极大,进而导致没成果也无法申请到课题,没有课题也无法做科研,从而难以晋升职称也无法招收学生的一个恶性循环中。研究生数量紧缺的现象在部分高水平科研院所也大量存在,部分院所的导师甚至是2年甚至3年才能有一个名额,这在985是难以想象的。教育部给985院校的平均指标水平差不多是每位博士生导师接近1名博士,每位硕士生导师2名硕士的水平。各个学校如何分配指标上有差别,但在985院校,研究生指标数量还是比较充足的。

在职称晋升这一点上,985大学也极有优势。非985的绝大部分院校(包括非教育部直属的部分211院校)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自主评定权限,经常会发生给年轻人或者高层次引进人才一个“校聘”副教授或者教授的奇葩头衔,说白了就是给你校内的待遇但是无编制。原来在编的人不退休你永远别想晋升,而从各省的人事厅拿到多余的编制名额可以说比登天都难,所以导致年轻人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完全是熬资历。在这点上,985的自主权远超非985,虽然个别985存在压价行为,比如故意给你个副高不给正高。或者先以青年特聘研究员(等于校聘正高)入职5年,考核通过再压低待遇变成事业编副高,甚至是事业编中级职称(部分C9这么干,但不影响博硕招生,而且可以给年薪制),但985毕竟给的是实打实的职称而且薪资有保障,而不是所谓的“校聘”这种忽悠人的玩意,同时保证你研究生招生,科研不受到影响。

一部分知友谈到了高校目前进行的事业编改革的问题,认为未来高校不会再有永久性的事业编。这个问题在知乎上很多知友专门开过帖子。我就985单独说一点,985之所以特殊,就在于这个目录中的高校一律是属于中管高校,体现在管理归口单位为教育部(不是省教育厅,或者科研院所归口的科学院等)。财政来源是财政部,校级领导人事任命权在中组部。涉及985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不是省,或者部就能决定的。至少截止现在,我所知道的包括清华在内的C9和我们这种话末流985依然通过事业编在直接聘任高层次引进人才。而中间层次人才,和普通教师,都需要通过聘期考核才能转变为事业编,并且可以自我选择是否依然采用聘期制(年薪制,整体收入稍高)。而在非985高校,编制名额本身受限于各省的人事厅,无法随意扩编,所以这几年改革之风愈演愈烈。但这股改编制之风目的,不是要砸碎铁饭碗,而是给予非985院校一定程度的人事自主权来聘任专业技术人员(校聘教授就是这个改革制度下的产物),但是考虑到高校多岗位并行的特殊性(专业技术岗,行政岗,工勤岗,以及甚至985院校都不能自己评定的部分特定岗位系列如出版社编辑,图书馆员档案馆员等等),高校事业编的改革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985院校更是如此。

尽管各个学校都很看重国家级人才头衔(涉及学科排名),但在非985院校拿到国家级人才头衔的难度,也和在985也不是一个数量级(985内部都是差异巨大)。就算个别非985院校给国家级头衔拥有者的待遇确实比985高,但是你也要在那个平台下够得着才行。

说工资吧,可能和程序员之类高收入行业比,985院校确实不高,特别是非年薪制的事业编群体(比如我和我爱人)。我本人固定工资和年底津贴是6比4的关系。6是永远有,4就是看业绩了(课时费,论文奖励,项目奖励,横向课题劳务费,帽子头衔津贴等等),上不封顶。但以目前来看,未来实现数倍甚至十倍的增长并不难。

在985工作没有中年危机,最多在5年一次考核完成(只是一次,不是每5年一次)后不求上进不升职称一切保持现状算了。有点国外助理教授拿到终身教授那么点意思,当然容易了很多。同时事业编也有事业编的好处,比如我入职5年,每月工资已经涨过3次,比最早刚入职上涨接近80%,同时享受住房补贴等额外的福利一年能发个2W的样子,而且还是按照人头算(我老婆也有)但不在收入税务系统里显示。但年薪制就是5年不变,其实也没有比事业编高太多。此外,不得不说。985的教授在外被尊敬的程度不是纯依据收入来衡量的,对我们这些30多岁的人,有的时候甚至会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一口一个“教授”真的还是很不适应的。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老师”这个称呼。

客观说,要入职985的基本条件是博士,一般比较看重海外博士或者是具有海外博士后经历。对任何人来说,从本科读到博士再加上几年博士后确实不轻松也是有代价的。我参加的是2003年的高考,其后4年本科,2年硕士(没拿到学位。退学出国直接读博),5年博士,29岁在美国博士毕业后在原实验室做了不到一年博后把博士时期一些剩余工作收尾做完,30岁回国入职。人说12年寒窗苦读就为高考,而我自己是高考完还继续了12年还基本没休息(没有小学毕业,中考,高考完的无忧无虑假期了),椎间盘突出就是在美国落下的(但是也应该和之前在国内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导致的腰肌劳损有关)。所以个别知友和我询问搞学术和出国读博士这条路。说实话,这条路是孤独寂寞同时需要极大的忍耐力和对科研本身的兴趣,海外留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不见的比现在国内所谓的“社畜”强太多。很多发生在美国的惨剧,比如之前北大毕业生再旧金山金门大桥跳下去的事件其实并不少,只是消息很少传到国内。我自己好几次回国的时候,别的同学都是卿卿我我成双入对,月薪上万,而我自己孑然一身除了每月2000美元的奖学金吃喝拉撒用完也攒不下来什么,很多时候买车之类的还是需要向父母要钱外加贷款(我家境尚可,父母在这方面也从卡我)。

后来的老婆从德国比我早一年博士毕业,来美国陪我一年(博士最后半年和博后时期)后来一起回国入职。在美国那么几年中,人生有苦有乐但大部分是苦,冷暖自知,但这个过程也绝对不是像某些人说的仅仅是幸运。在美国的时候,我每周在实验室的平均工作时间是至少80小时(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10点到12点不等,周六周天中午12点到晚上10点),最多有次连续工作两天接近40小时才去睡觉(美国的实验室只要人愿意,所有设备开放可以24小时不停歇的做实验)。在美国的几年中,除了回国和个别几次请假自驾看前女友(非现在的老婆),那么多年也基本上也没有离开或学校逛逛。当然,我工作做实验是自愿的,老板从来不push我,我老板是那种nice过头,反而能被我push的人,我曾经实验不顺的时候,逼过老板替我做实验。即便如此,有段时间实验也很不顺利,一年没啥进展,还找不到原因,自我感觉都快抑郁了。还好后来调整好坚持到最后,也多亏一个比较nice的老板从不给我压力。

能入职985,主要还是得益于在美国的积累,有些知友提到关于这几年985教职难找的问题。客观来说。我个人感觉相对于5年前,没有成倍的升高,而且大部分985包括我现在的学校对于海外留学人才始终还是一种欢迎的态度,至少不会像普通师资一样设置严格的进人计划按需进人,可以依据你的学术水平一事一议(前提是学科方向相符)。

我本人5年前的这回时候是3篇中科院2区Top+3篇2区非Top(均为一作,没有任何水刊,为学科领域的经典老牌期刊)入职,老婆是2篇中科院一区Top(仅次于CNS级别的非NC权威期刊,其中一篇是排序第二共一作)。今年我美国一个师弟是一篇一作NC加四篇2区非Top(无水刊),入职上海交大的青年特聘研究员(博导,5年聘期,年薪制)。因此我个人感觉至少在我们学科领域内,没有很多知友提到的非CNS就不行。客观而言,我们在国外的科研条件不算差,工作也是相当努力,5年的整体工作量相当于国内3-5个博士(平均水平)。如果非要必须要CNS,那我只能说给以我们现有的年龄段和这个年龄段的努力是达不到,国内的985院校在招人的时候对年龄一样看重,毕竟30岁的人培养个5-10年在40岁的年龄段内拿的“四青”也不是没可能。但是如过你过了40才准备回国找教职,那么要求CNS也没有多过分,毕竟长江杰青的年龄上限是45岁,不拿点硬货拿什么去评?而这些国家级的头衔给学科评估带来的加分才是985所看重的,双一流的基本指标不就是这些吗?

在30岁-35这个点上以副高或者青年特聘研究员(C9的制度,相当于校聘正高但对应年薪制,聘期内非事业编)在985开始工作,还要抓紧前5年通过聘期考核才能彻底转为永久事业编岗位(很多学校也可以继续给你无编制继续年薪制聘用,但大部分都会选择转为稳定事业编,部分允许保留年薪制)。在第一个聘期完成基本考核指标之前,这段时间其实并不轻松。具体指标各个学校有差别。但除C9外的985,大部分对于以副高入职的人员都要求至少获批一个自科面上项目(5年拿2个难度比较大,因为自科存在前一年获批需要隔年才能申请的制度,所以理论上5年获批2个就意味着申请人只能申请3次,相当于67%的中标率),外加一些省部级课题,同时每年一篇中科院2区SCI,个别985学校(比如我所在的学校)允许延期一年考核或者考核不合格者酌情降低级别续聘(正高转副高)。

C9的聘期考核难度高一些,执行相对严格。但对应的起始待遇会好很多,我美国学弟在上交是青年特聘研究员+博导,200万启动经费和其他福利(但不解决配偶工作,他老婆似乎也不愿意回),另一个和我一样年纪的朋友2018年在清华是助理教授,博导,800万科研启动经费外加解决配偶无编制无固定期的校内聘用(年薪30W但可能随时解聘)。但清华考核要求CNS级别,严格执行非升即走。这在我等末流985是难以想象的。整体而言,985入职,起始待遇与你已有个人能力(主要就是博士博后阶段的论文水平)和最终考核要求是明显的线形关系。待遇越好,就意味着入职前的博士搏后阶段和入职后的第一个聘期越幸苦。

但是换个角度,各行各业35岁之前都不会比这个好多少。在985的好处就是你通过了这段日子,就有一个自己的小课题组带几个学生,舒心点的日子就可以开始了。有点上进心的,40岁前给自己努力个国家级头衔(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人才),基本上后面的杰青,长江就顺风顺水了。路会越走越宽,个人的学术声望和资源也会越来越多,呈现出明显的累积叠加效应,并且在50岁左右达到顶点后保持到退休。而985高校里让你日子开始舒心的年龄段(35-45),恰好就是社会上很多高收入职业中年危机的年龄段。并且存在中年危机的行业,大体上很难和985教师一样具有叠加效应,往往工作更换就意味着从头开始。

个别知友也提高过学校管理问题,客观说,985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虽然谈不上完美,但还是远高于非985的。至少个人感受是在这里我不需要刻意去讨好谁,课题是从国家申请的,论文是期刊杂志编辑和审稿人评的,给学生代课是课程组决定的,基本上985高校教师的核心点也就这三大块。就算不和同事搞好关系或者给领导脸色看,最大的后果可能就是拿不到学院学校考评优秀或者三年一度岗位聘任时打分会低一点,但是对于生活和包括职称晋升(学校高评会负责,只看学术业绩)在内的事业完全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这一点上,越是好的学校比如C9,行政人员服务意识越强。清华最夸张,可以达到院长动用私人关系给你解决户籍转移的难题。其实想想也对,毕竟科研做的太好的人总有那么一丝清高和脾气的,但是越是高水平的学校却越需要这些人。

和社会上其他996的行业比,我工作5年,除非早上送小孩去幼儿园(学校附属,基本免费)或着8点有课,不要说996,大部分情况下9点之前起床都不多(在美国养成的中午不休息继续工作的习惯)。因为确实没有必要。在我强行要求研究生8点半打卡前,经常研究生9点也都没有来。之前骨裂在家躺两月,给院长交个假条一分钱工资也没少过。在这里,只要你还活着,没有辞职,通过学校年度基本岗位考核(99%的人都能通过)就不会有人扣你的工资。更别说还有两个寒暑假白发工资。相当于事实上一年实际工作9个月(学校行政人员不是),以这个整体水平看,从收入的稳定增长性,社会地位的递加,劳累程度随年龄递减,外加考核通过的变成类似国外的终身教授铁饭碗,而且还被鼓励搞副业(国家的双创政策),客观说985高校的教职是为数不多在收入,年龄,工作负担,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就上形成完美平衡的工作,难道不应该挤破头吗?

后记—-

最后编辑一次答案,不知不觉字数都超过8千了。主要还是想帮助那些有意去985任教的人,也不知道最初提问的人是啥想法,但是大部分的知友还是认可我的观点的。至于指责我三观不正,精致利己,压榨学生,工作清闲想养老到死的,实在不明白他们的逻辑是什么。如果这个回答你没有帮助,看完关闭即可。看完后非要把我所有回答扫一遍再来拿一些臆想指责我,这就无聊了。人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此言不虚。


user avatar   gnadi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整个手机行业吃掉60%利润的全球唯一巨头,需要其他公司来教他做事?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居然有人来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第一,你倒是喜欢人家,人家喜欢你吗?

第二,你倒是跟他上了一个高中。那到大学怎么办?万一他没考上大学,你是不是要跟他一起辍学?如果他考一个不好的大学,你是不是要放弃更好的大学跟他在一起?

第三,你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中学生就算你们互相喜欢,还不是分手。你们还能外面买套房去登记吗?年纪也不够啊。那既然大概率是三年以后就要分手,那你现在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上学放学能够一起走?

第四,你看看你爸你妈差几岁。等你真的到了结婚的年纪,能和你结婚的女生现在估计还在上小学。世界那么大,出去多看看,一般来说大学毕业那年回过头去,你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幼稚。


user avatar   bei-zhi-jie-s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印度及印占藏南、印占克什米尔的人类发展指数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研究生的工资这么低? 
  「博士放弃百万年薪上辽宁舰,任军官」一事,属实吗? 
  华为年薪两百万「天才少年」:希望所学所用助华为渡过难关,你认为张霁能对华为有哪些贡献? 
  应届博士选择直接进二本高校好还是去海外博后再回国进入好一点的城市和平台? 
  博士毕业去985,非升即走,35岁后,没评上副教授,还能跳到别的学校吗? 
  美国老百姓的平均年薪大概是多少美元? 
  三十万年薪的人优秀,还是做生意30万收入的人优秀? 
  我想问一下,科研行业真的非常辛苦且薪水低吗? 
  适合普通人做的工作高工资的有那些,最好没有学历限制? 
  为什么南开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如浙大南大高?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清华学生举办的「首届华清大学特普通奖评选」,旨在寻找「十个园子里普通的个体」?背后有哪些意义?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北航一学生图书馆猝死?(吓得我都不敢熬夜了)?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