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划算,舍本逐末。原因有两个:
1、你能旁听的知识,不旁听也能得到。有些旁听不到的,反而是核心资源。
2、你舍弃了原有的环境,失去更多。
展开解释下:
没考上好本科,可能是心态不稳,可能是自制力不足,可能是智力平平……
虽然遇到一次挫折,暴露了若干短板,但你可能还有其他长处。
如果是志在求学深造,稳妥之路是在自己学校扎实筑基,争取考研/留学进阶。
考研很难,但是方向是明确的,你当成再一次高考好了。
这毕竟是条有攻略的路,你看得到希望。
去另一所学校玩单机旁听,这是普通模式都玩崩了,还选个地狱模式的行为艺术实验。
整天泡在另一个学校,大学时代非常重要的是社交生活,没了。
你自己的同学知道你瞧不上他们,你大概确实也瞧不上,没人跟你玩,你也不稀罕跟他们玩。
悲哀的现实是,你旁听的学校大概率也没人跟你玩。
在可以让人旁听的公开课上能学到知识,你在网课、教材里也能获得。
就算旁听课上收获再多,这些课堂知识大概也就占你能获取的总信息的10%。
以文学专业为例,除了大课外,很有价值的还有其他的项目:
小班讨论、研究课题、助教答疑、论文批改,这都没你的份。
日常跟学神们吹牛打屁,跟学渣们卧谈顿悟,也没你的份。
你课后去拦截老师、助教问两句,他们真的会热情接待一个外校来的旁听生?
他们闲的时候,可能真有一回两回。
但是时间长了,他们为什么不把更多精力花在自己的学生上呢?
辅导你对他的价值趋近于零。
你也可以说你不在乎。因为以你的天资天赋,只要让你旁听,一经大师讲授三言两语的点拨,你回家苦读之后,你就能跟入土的文豪心灵相通。
这倒确实是有可能啊。
但是,你连高考都玩崩了,真就那么独一无二到只靠旁听就够?
我本科同班有四五个省文科状元,几个新概念一等奖得主,几个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大伙的求学热情不比你的少。然而同样的,同学们都是一到期末约着去通宵熬夜赶论文,平时一样互相对答案,探讨研究。
你玩旁听,走一条独立探索的英雄求学路,疏离了你原本可以轻易获得的大学社交、友谊,那些可能是你一生的财富,但是被你放弃。
这恐怕得不偿失。
概括一下:舍弃已有的学习环境,跑去租房旁听是舍本逐末。
就算是为考研而不得已为之,这个投入产出也不划算。甚至很可能计划终止于你进不去那所学校。某些院系的某些课程为防止学生逃课和教学资源“无效溢出”,座位是固定的,有姓名签。
解释下为什么叫“无效溢出”,这词语是我亲耳听某院系某主任说的。某学院某项目,有一套严格报名选拔标准。我去报名当天,看见有人苦苦哀求工作人员递补入选。
负责人说:
虽然有人报名了没来,我们确实有空缺,但是也不能给你。因为他是符合我们选拔的标准,自主放弃,我们理解。你是没达到我们的标准,如果也让你递补入选,这是我们项目选拔工作的失误,对其他入选者不公平。我不能让我们的教育资源无效溢出。
这事儿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很残忍、不人道,但……挺合理的。
这些课也是旁听不了的。
你高考考得不如意,上了个不入流的二本,你苦于现状,有一天你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搬到某985旁边租个房子听课,不也行吗,你说干就干
于是你浑水摸鱼混进了专业群,看着群里一个个沙雕同学的发言,你甚至做到了骚话不断,力压群雄,你一度感觉到了优越感,想到了四年后自己靠着本事年入百万,实现财务自由......“请各班同学更改下自己的班级学号姓名”,代班发了一条通知,群里继续闹腾起来,只是少了一个一直说着骚话的人,同学们没在意,也许是去吃饭了吧。
上了第一节课,是高等数学,尽管你昨晚抱着课本啃了一晚上,但是今天听课还是一头雾水,看着旁边同学奋笔疾书的样子,你也拿着笔划拉起来,你心想没事,今晚回去再学一个晚上,爆肝了几天,你终于搞懂了课程内容,你清楚的记得老师说今天要提问,你紧张的看着周边同学对答如流的样子,又羡慕又紧张,终于碰上了一个你昨晚上看到的问题,你小心翼翼的举手来,顺利的完成了回答,老师象征性的表扬了下你,你松了口气准备坐下,突然老师说到,“那位同学报下自己的姓名学号”,你默不作声,整个教室充满了尴尬的气氛......下了课你走在这熟悉又陌生的路上,看着周边三五成群忙于各种活动的“同学”,总感觉心里不是滋味,人类的悲喜并不相同,你只想赶紧离开。
随着越来越长的学习,你感觉到其实每一门学科都不是那么的困难,每一门你都只需要花一晚上时间就能搞懂,可到了最后你发现自己攒下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于是每一门课只能不了了之,你感觉还行,自己的差距和别人不大。
忙忙碌碌的过了四年,你又兴奋又忐忑,到了秋招的时候你满怀期待的报了名,你在脑子里已经把自己侃侃而谈并靠自己的才华说服面试官的场景演示了无数遍,第二天你起了个大早,来到面试的教室,你看到门上醒目的告示——
“请凭本校学生证入内面试”(大家提醒了这个bug,大四没有学位证哈哈哈,改学位证为学生证)
你要明白一个最起码的道理:厉害的是那帮学生,不是学校,更不是教师。
如果只是想学点东西,你甚至不必听课,随便买本教材或者专著看。讲的再好能有写的透彻?
还有那种泰斗级的教授普通话说不清,讲课随意发挥的,你确定听他们几年真能学到什么?
求职的时候简历上写我在某某高校旁听过几年,对不起,企业只认毕业证。
安心复读一年吧,别整这些没用的。
很简单,你逼格比他高就行了
大学的专业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的,因此专业和未来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谋生方式,你的专业是你的一项谋生手段。
因此当别人选会计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是在他既定的能力和资源约束下,会计作为谋生手段,是他比较满意的,而评价一个谋生手段好不好,满不满意的标准当中,并不包括自己兴趣上喜不喜欢这一条。有些人喜欢一个东西并把这个东西作为以后的谋生手段,但喜欢并不是谋生手段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可以不喜欢这个东西,但不妨碍我用这个东西赚钱。
当我在比较高的性价比组合下赚到的钱,下了班,拿着钱去做我真正喜欢的东西,去真正按照我自己的意愿从事我喜欢的东西,那才是喜欢该有的样子喜欢不是把它作为自己每天吃饭的谋生方式,每天看客户和老板的脸色行事,你能喜欢的起来吗?
首先你对友谊怎么定义的,如果是指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友情,我觉得我在知乎上认识的兄弟和我几乎都是纯友谊。
我们只聊人生,工作,生活,只字不提风月,说真的,我们之间的友谊太纯了,完全没任何杂念,如果你跟我说我们不是纯友谊,我都觉得你在侮辱我们。
但是如果你说的友谊是那种互相知道对方的一切事情,已经把对方引为人生的知己了。彼此之间完全信任,发自内心的欣赏对方所有的优点,能包容对方所有的缺点,而且不出意外,两个人准备相处一辈子。
这种情况,你跟我说这是纯友谊,我不太信。或者说我是有一点点信的,毕竟这个世界太大了,总有一些人,非常的欣赏对方,但是对对方是真的没有红尘中男女之间的那种兴趣。
比如说女方喜欢大叔,男方喜欢御姐,但是男方是小鲜肉,女方是萌妹,彼此觉得对方贼优秀,但是就是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啊,那确实可能存在纯友谊。
但是我信归信,我不接受我的男人有,也不会让自己有,这是底线问题。都有灵魂上的知己了,另一半的存在是干嘛的,身体上的伴侣吗?
或者说的再直白点,我相信有,但是我不接受这种关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