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内圆外方》在豆瓣上被狂刷一星? 第1页

  

user avatar   fu-chou-zhe-16-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着图。

奇怪么?奇怪,因为按照这种打分,算出来的分数是7.5,而不是4.8。

那么,为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加权打分。

豆瓣曾经主动提过,部分用户的加权要大于其他用户,而这些用户通常比较权威。

这就有趣了,这意味着,在1星中,权威用户数量是远大于5星的。

而在之前的战狼,流浪地球的打分事件中,总有人说,打低分的是少数派,豆瓣人也很爱国的。

结果呢?

这次的内圆外方恰恰证明,豆瓣的权威用户,或者说是主流用户群体是什么尿性。

因此,毫无疑问,豆瓣的的确确是反体制派的大本营,估计里面有很多老用户,都是方方的忠实支持者。

所以说:

这次的事件,充分了豆瓣的主流用户到底是什么尿性,豆瓣用户下次也别胡扯什么这都是临时小号抹黑豆瓣了。

因为,数据,能说明一切。


user avatar   ci-hu-pan-xiao-q-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豆瓣上有人说这首歌不该转,因为涉嫌侮辱和诽谤。我问哪里涉嫌侮辱诽谤了,他们说歌词太写实了。

我说这首歌可能从名字到剧情都是个代指,毕竟武汉几千万人,重名的很多。

他们更愤怒了,向我怒吼:“说的是哪个我们不清楚吗?”

~~~~~二更分割线~~~~~

问:“真正的为抗疫发声和虚假的为抗疫发声界限在哪?” 答:“千万别墅的围栏。”

去买书,要一本纪实日记文学。书店老板回答:《纪实》没有了,只有《日记文学》。

集体讨论大会上,小伙计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在抨击特权的同时还享受特权呢?”接着休息了一会再开会,主持人问刚才提问题的小伙计去哪了,旁边人站出来说他已经被扔到最左边的角落了。

莫斯科文化界代表团来湖北访问,陪同的人员给他们介绍历任主管人员,并且得意地说:“我们主管人员和交管局关系可好了。”莫斯科的友人很惊讶为什么文化界会和交管局关系好。陪同人员说:”当然要关系好了,不然怎么半夜送你赶飞机?“

一位公民打电话到武口区电视台问主持人:“日记到底是记实还是小说?”主持人说:“我也不清楚,但肯定不是纪实。”“为什么?”“如果是纪实的话应该写点真的内容。”

地狱有个规矩,谁在人间造了谣,被造谣污蔑人的血就会淹没此人。一次上帝去地狱视察,发现血只浸到一个人的腿。查询过资料后上帝很奇怪,问到:“你造谣污蔑了上千万人,怎么血只及腿呢?”那人答道:“因为我站在XX的肩上!”

某人到处作报告,一天,他去某疯人院作报告,事先该疯人院负责人把疯子召集起来叮嘱:“在听完这位大佬的伤痕文学报告后要热烈鼓掌”。等完报告后果然博得了长时间经久不息的掌声,他非常得意,但突然发现其中有一个人没有鼓掌。于是他顿时大发雷霆问:“ 你为什么不鼓掌?”此人答曰:“我是来修WiFi的,又不是疯子。”

一个总编辑和一个写日记的出门坐火车,开着开着火车停了,写日记的怒吼:“开火车都能停!怎么搞的!我朋友说美国从来不会发生这种事!”旁边一人上前查看后说前方道路障碍司机才停下来的,于是总编辑出来打哈哈:“你看人家也是为了我们,少说两句吧。”写日记的大怒:“你算什么东西!”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一个作家看了大怒说这些人在污蔑他,旁人文为何,他说:“这两个人都走在左边!”


user avatar   ceng-yun-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假如现在是战争时期,你奉命去抓捕汉奸,

你把豆瓣上的人统统枪毙了,肯定有冤假错案。

但你隔一个枪毙一个,肯定有漏网之鱼。

豆瓣可能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爱国有罪的网站,

你问政府部门为什么不管它,

拜托,你抓汉奸,是一个一个抓容易,还是集中抓容易?


user avatar   my-dear-mao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豆瓣其实为我们展示了香港废青是如何诞生的。

文艺青年这个概念什么时候火起来的?大约十年前。豆瓣什么时候火起来的?也是十年前。公知们什么时候成为意见领袖的?还是十年前。

当初接受着公知洗脑的那批人如今到了而立之年,日复一日接受着社会的毒打,日复一日走在通向平庸的道路上,他们的内心深处还埋藏着公知们种下的种子。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一切不如意、不顺遂,都是社会的错,都是国家的错,都是体制的错。哪怕到了今天,这批人也依旧是苟延残喘的公知们的忠实拥趸。可是他们没看到,或者装作没看到,当初被视为社会领袖的公知们如今已被新的年轻群体所唾弃,他们这些旧时代的文青们也早已与时代脱节,只剩下当年自诩为进步青年的优越感在心里作祟。

十年时间,中国变化了太多,中国互联网也变化了太多。传播知识发表观点的去了知乎,唱歌跳舞做视频的去了B站,分享生活的去了抖音快手,最有价值的内容生产者们早已被细分到了更核心的平台。现在提起豆瓣,除了十年前的“文艺青年聚集地”,你还能想到别的吗?现在的豆瓣还剩下什么?八卦吗?约炮吗?现在除了标记标记电影,正经人谁还上豆瓣?

如今的豆瓣,从当初的文艺青年聚集地,历经十年岁月,如今成了社会边缘人士聚集地。当年的那批进步青年,如今却成为了抱残守缺的代表,真是让人感慨万分。


user avatar   mu-yi-san-s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有没有发现。

“文艺青年”“理中客”“奇葩说粉丝”“公知”“小资情调”,在现实生活中,带有这些属性的人其实是高度重合的。

而豆瓣恰好就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内圆外方》这首歌在意识形态上就和他们不一致,必然被打一星。

很多豆瓣的“文艺青年”,其实并不是广泛意义上的文艺,他们只是文西方的艺,甚至是文印度的艺,就是不文自己国家的艺

他们喜欢油画、喜欢咖啡、喜欢大提琴、喜欢交响乐,你见过有几个文艺青年喜欢水墨、喜欢茶叶、喜欢马头琴、喜欢二泉映月的?

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信心,甚至打心眼里不喜欢。

为什么文艺青年会变成这样?当然是在西方话语体系主导下,多年持续不断的文化输出有关。这些文化输出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烹饪,电影等等众多领域。

文化输出必然夹带私货,必然有所导向,而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完成了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一部分人就慢慢地变成了有所偏好的“理中客”,变成了“公知”。

不幸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都是感性多于理性的,他们无法思考也不能思考这是为什么,这到底对不对。只是情感上觉得要这么做,相信要这么做。

我曾在西班牙一个青旅遇到过一个台湾小哥,他用英语告诉我他在伦敦某家商场做前台销售,他非常理解白人鄙视亚裔,因为他觉得很多亚裔在各种礼仪上都做的不好,这样不够gentle,不够优雅,活该被歧视(他的原话)。这是一个极端例子,但这种由西方定义的礼仪,由西方定义的善恶美丑,由西方定义的价值观其实影响甚广。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文艺青年”们会更多的倒向方方,倒向邱晨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你的礼仪就得是优雅绅士,为什么不能是繁文缛节呢?

凭什么提起钢琴就是音乐王子,提起二胡就得街头卖艺?

凭什么意大利面就高级,汉中米皮就低俗呢?

归根结底,可能缺的就是「凭什么」和「为什么」,这些关乎定义、更加底层的思考吧。


天平朝对面倾的太久了,我只想让它回来一点,有兴趣的朋友移步这篇回答。

关于方方:

追星行为和偶像决策的分析: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讨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单纯从意识形态来说,网民是有阶级属性的。

B站网民意识形态,更接近太平年代的普通年轻民众,顽梗自娱自乐,思想紧随时代变化。他们的意思形态,往往更加的关注普通民众的立利益。

虽然知乎是政治敏感最严的地方,但却是整个中国互联网意识形态,最接近上层建筑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知乎能够诞生入关学。在知乎,更多的人会关注科技前沿、家国大事、国际撕逼。

而豆瓣是什么地方,是典型小资意识聚集的地方。她们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品位和自由。他们不仅怜悯性的看待普通民众的生活,更是极力的回避逃离那样的生活状态。他们对普通民众总是充满同情的样子,但也从来看不到普通民众所拥有的快乐。

其实他们已经不仅仅是西方意识洗脑的那么简单,而是有可能他们从小就更加的具有阶级属性。在家国面前,他们更加的看重自己的利益。就方方事件来说,他们极力回避方方事件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倒不是他们一定不能预见负面影响,而是在他们眼里这种负面影响是<方方“个人价值”的释放。

方方和她的一系粉丝总是批判网名极左,下标签。

但实际呢!

给人打标签批斗,正式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人,所留下的陋习。

现在中国青年有几个人嘴边能不是左就是右的?


user avatar   ren-yu-qiao-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代变了,豆瓣没有。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面对游行示威,这个中国总领馆要是能换成美国大使馆,那么这个局面将绝杀。

可惜换不得。

毕竟美国国土上暂时不能有美国大使馆。


user avatar   li-you-xi-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高赞答案 @Wanda 讲得不错,但还是有点问题。

读完这个回答,本来以为用错误的方法得到正确的批评只存在大众和诗人之间。但是现在发现原来也存在于学院派和民间写作者之间

首先共识是浅浅的诗歌很垃圾。这点毫无问题,但是因为所用方法的不同,大家都觉得对方是傻*。

答主算是很精准说出了大众与诗人之间的分歧所在。但是不自觉用了学院派的方法批判口语诗。

答主肯定是认同我们批判某个东西,首先要理解它是怎么想的这一点。但是答主后半部分却开始用学院派的东西来批判浅浅诗歌的口语化倾向或者叫民间写作倾向。虽然浅浅肯定不能算正经民间写作者,而且甚至连自觉的写作者都不一定算得上。但是她的这些倾向很明显就是受口语诗的影响,所以如果答主认同这一点,并作为立论基础,就应该用口语诗的逻辑来批判,否则就是文章逻辑的不自洽。

答主说现代诗歌追求超语言的东西,对吗?对于现代主义诗歌,自波德莱尔起,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口语诗这里,就不全对了。口语诗追求超越,但追求的是在于语言内部对语义的超越。它的基础自然是对前代诗歌的批判(辩证法意义)。

现代主义诗歌超越语言,是怎么超越的呢?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真理”,也就是不管诗歌本身包含了真理还是暗合了真理(答主应该很了解西方文论,就不赘诉),最终要达到某种终极意义,这个东西存在于诗歌之外。这和西方人的基督信仰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有关,这就是知识社会学的范畴了。

但是真理本身还是一个宣称,某种程度上宣称就是语言,所以现代主义超越语言但是最终回到语言(甚至没有超越语义),这是一个悖论。

杨黎认为语言不可超越,因为诗歌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语言。我们要做的是超越语义,就是超越语言的能指,最终达到语言的能指。

废话主义是代表,代表了口语诗倾向的最纯粹最激进的形式。

具体如何超越的,就不赘诉了。

简单来说,口语诗不关心真理宣称,只关心语言的超语义部分和具体经验(而非抽象经验与真理)。

所以口语诗人认为浅浅的诗歌垃圾,是因为在语言上就不好,在具体经验上也不深刻。

当然答主你应该也很了解口语诗,可能只是立场上相信文学要达到真理。

答主的回答逻辑通畅,文笔优美 例证丰富,是未来的学术之星。

浅浅的诗,就主要作品来看,比余秀华,许立志要差一些。通俗来说,算是中国三流以下的诗人。

语言上稍显稚嫩,对经验的切入太过肤浅,都是问题。

而且好像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感觉就像对各种诗歌风格的模仿,然后模仿了口语诗就不幸被骂上了热搜。

------------------分割线-----------------------------

其实简单点说这是一件很魔幻的事,网友终于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用一套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次,他们居然用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了一个形式正确的答案。就好像你在一个有强迫症的程序猿面前一顿乱敲键盘,结果敲出了一段可以运行的代码。作为诗人,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的心情就像这个程序猿一样糙蛋。

用故事来说,假设豆花自古以来就是甜的,大家从小吃到大,从没有吃过咸豆花。然后有一天A经过潜心研究,认为咸豆花有搞头,就搞了,他们觉得味道居然意外的甜美。然后在一个小圈子里吃。

过了一阵子,有一个刚学做菜女孩B,看到了一些人的咸豆花,虽然吃了一些说不上来它为什么好吃(她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甜豆花好吃),但是开始做了。它没有得到A他们配方的精髓,只知道要加盐,所以做出来的味道没有多好吃。

然后B的咸豆花被一些人知道了,他们觉得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说B根本不会做菜,做的肯定是黑暗料理。有一些人尝了尝,发现的确不好吃。另一部分听说不好吃,就跟着说不好吃。

这其实就是浅浅事件的寓言版。A是口语诗歌的开创者们,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参与者们。甜豆花是原来的诗歌,就像发展出咸豆花一样,第三代诗歌运动发展在批判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口语诗。糖和盐,其实就是两种诗意的发生方式,它们完全不同,就像糖与盐赋予了豆花完全不同的滋味,两类诗歌也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而他们的相同点只有豆花,在诗歌里面,我们叫他诗意。

B就是浅浅,所有人都知道B做的饭很难吃,就像所有人都知道浅浅的诗写的很难,但是逻辑是不一样的。一部分认为B做的很难吃是因为他们认为豆花只能是甜的,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而另一部分认为B做的难吃,是因为她调料放的有问题,没有合适的比例,因为这些人自己会做咸豆花。大众往往都是前者,他们在语文教育中接受的对于诗歌的定义,就像豆花只能是甜的这种想法一样成为了他们的思想钢印。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些定义早就被最新的诗歌写作者所颠覆了。

甜党和咸党不分伯仲。而大众站队往往相当整齐,这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大家都接受了语文教育,我们早已被唐诗宋词教给我们的东西固化了认知,或者是被某些名气大的吓死人的外国诗人,或者是深受文青喜爱的大众出版诗歌固化了认知。

但是问题更关键的是,告诉你诗歌要想象丰富,要押韵,要文笔优美这些你容易接受,因为他们是形式简单的断言。而告诉你诗歌可以追求超越语义,诗歌诗化生活经验,你就不容易接受,一来这些东西与你固有的认知相冲突,二来不是简单明了的断言。并且最可怕的是,我们会用自己的人知不断的塞选自己认为是诗歌的诗(虽然大部分大部分时间都不读),于是你神奇的发现,我的观点没有问题,因为没有反例。

咸党永远无法说服甜党,口语诗永远无法被作为浪漫主义信徒的大众接受。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豆瓣私密小组将停用? 
  如何看待豆瓣可爱事物分享小组遭爆组? 
  为什么豆瓣这次在《内圆外方》上这么恶心?或者说豆瓣为什么成了恨国人聚集地? 
  如何评价2017贺岁档电影豆瓣评分集体扑街? 
  大学生因给书籍差评被网友举报至学校,反映了哪些问题?目前国内图书翻译「机翻痕迹太重」这一现象普遍吗? 
  怎样看待豆瓣上大量《流浪地球》的一星差评? 
  如何看待豆瓣大量女权组被炸? 
  《流浪地球》可以「被批评」吗? 
  豆瓣上文字写的好的都有谁? 
  有哪些演员,因为某一角色太过深入人心而被固定形象? 

前一个讨论
当事人委托律师时对比价格,如果律师表明“可以低价,但我会随便搞”,当事人的心态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下一个讨论
黑人抬棺是怎样的葬礼风俗?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