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答案不同,我个人倒是认为在不考虑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情况下,回到一千年前的西欧,熟练掌握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的人就有机会促进社会发展。原因在于一千年前的西欧恰好处于科学知识最为匮乏、但是对科学的好奇心开始复苏的年代。
在一千年前,西欧人已经丧失了几乎所有古希腊科学知识,当时代人的知识来源是少量古罗马作者的百科全书式作品。这些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相当随意地转述、摘录、修饰和重新编排了古希腊哲学或者科学著作的片段。这些片段显然不足以传递任何科学知识。
在1025年前后(几乎完美契合题主设问),科隆学校的拉吉姆博尔特和列日学校的拉道夫通过八封信讨论数学问题。从这些信件中可以发现,二人对于几何学的知识极度贫乏。举例来说,两人讨论了“给定正方形面积两倍的正方形边长”问题。这个问题出自于波埃修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的评注,两人都知道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的对角线,但是两人都不知道无理数或者根号二,所以拉吉姆博尔特的答案是17/12,而拉道夫的答案是7/5。此外,两人对于三角形外角和内角含义的讨论同样混乱不堪。
11世纪恰好是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开始恢复,却又严重匮乏科学知识的年代的。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欧几里得、托勒密、花拉子模等人的作品要在12、13世纪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
不熟悉科学史的人可能以为穿越到一千年前是要对抗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体系,实际却恰恰相反,穿越到一千年前刚好有机会先人一步建立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体系。雇一个懂拉丁文的阿拉伯人,比大翻译运动早一百年翻译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得,并且做出更符合现代科学思维的评注,难道不足以推进社会发展吗?到了13世纪,被阿奎纳尊称为“评注家”难道不香吗?
至于有些答案认为,传播科学会被烧死,纯粹是对科学史的无知,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就是从12世纪开始,被重新发现并且逐步融入经院哲学体系之中的,也没有哪位翻译家评注家被烧死(最坏情况也就是唐皮耶大谴责)。
顺便说一句,在16世纪之前的欧洲,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基本上是同一拨人,巴黎大学的教士们同时也是当时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前沿研究者(比如布里丹)。给出一个物理学模型和给出一个形而上学模式其实是一回事。
火刑柱上二人相视一愣。
物理学家:大哥,你不是挺能忽悠吗?就这?
哲学家:老弟,你不也挺能鼓捣吗?就这?
一个穿金戴银的人被一群美女簇拥着毫无存在感的飘过,
物理学家:大哥,你看见没?
哲学家:看见了,看见了!
二人不而同:下辈子一定特么好好研究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