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GDP第三就是在吃老本,并将继续沉沦最少二十年。
想弄清楚原因,就要了解日本是怎样发达起来的,因为什么而沉沦,为什么又会继续沉沦。
在东亚,政治决定经济,一切的原因都是政治。
我们把目光扯远一点,梳理一下一百多年来英法美俄中日等世界主要大国围绕东亚大陆的角逐,从中也可以看出各主要大国的谋略作风和战略得失,很有意思。
东亚地处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以中华文明为主要代表的人类在此地耕耘千年,这块土地养育着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古代文明。几千年来,通过瓷器,茶叶,丝绸等古代顶级奢侈品,经由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长期的东西方贸易逆差,西方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向东方。西方海盗在北美洲,南美洲等新大陆抢劫的白银,黄金,也通过贸易流入了中国。在西方人眼中,东亚,尤其是中国,就是财富聚集之地。
时间的年轮走到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第一次让西方文明面对东亚拥有了物质优势,强盗的本能让他们的眼光再一次聚集到了这个膏腴之地。此时,守卫着这片土地的是拥有先进的选官制度,勤劳勇敢的人民,以及浸淫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几千年的拥有丰富统治经验官僚群体的大清王朝。他们唯一的弱点:手里没枪。
除开俄国在西伯利亚苦寒之地的小打小闹,第一个真正叩关试图打开中国大门的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和最强者,大英帝国。全世界的披荆斩棘,殖民地的广泛扩张,特别是在南亚印度半岛的巨大胜利,大英终于有勇气直面古老的东方帝国。
1793年,经过精心选择,英王派遣伯爵马戈尔尼作为正使组建一个超高规格使团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拜访北京,随身携带的礼品是工业革命以来大英帝国最先进的工业产品。面对中华的赫赫余威,此时的大英帝国仍充满敬畏,极力展示自我的先进以求能够获得平等的对话机会。结果大家都知道,马戈尔尼铩羽而归,中西方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官方接触以失败而告终。很多人借此批判乾隆皇帝的短视和大清王朝的闭关锁国,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何尝不是此时的中华以实力做后盾击败了大英的第一次扩张欲望。马戈尔尼访华的前一年,公元1792年,大清帝国最后的名将福康安风雪援西藏,在廓尔喀之役中迅速击败尼泊尔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廓尔喀,而廓尔喀之前屡屡与英军作战不落下风,哪怕今天廓尔喀雇佣兵也是西方富豪自卫的首选。正是这次胜利让大英认识了中华的实力才促成了马戈尔尼的访华,正是这次胜利让乾隆皇帝拥有了拒绝英国的底气,正是这次胜利才让英国访华失利后不敢开启兵戈。
中英两个世界级权谋大国的权谋作风第一次显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别想要。
时间老人又走过半个世纪,此消彼长,大清王朝在连续内乱之后国势日下,而大英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全世界扩张,国力再上了一个台阶,双方在1840年迎来了第一次军事碰撞:第一次鸦片战争。抛开各种象征性意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本质就是英国为了保护商业利益进行的试探性的克制的战术反击,大英依然对数十年前中华的赫赫武威心怀忌惮,英国国会对于是否开启战争的决策投票赞成与反对的微弱差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鸦片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但其实对大清王朝的影响很小。英国之所以如此克制,是因为此时他们征服印度阿富汗的战争正如火如荼,大英没有能力再重新开辟一个战场。
1849年3月,英军打败阿富汗军队。3月29日,英国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并入英属印度领地,由印度总督直接统治。旁遮普的被吞并,标志着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征服过程。
1853年10月—1856年2月,克里米亚战争英法击败俄国。
对印度的占领消化,对俄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极大的增强了英法的综合国力和侵略野心。胜利接着胜利,环视世界,英法再一次将目光对准了大清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此时,西方国家的另三个主要代表法国,俄国和美国走上了东亚的牌桌。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两次战争的本质目的相同),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看作是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尝试。它有四个客观后果:1,在其他地区打的不可开交的西方列强能够在中国问题上达成一致。2,至此开始,大清王朝从守卫国土的政府慢慢成为西方列强侵华的帮凶。3,至此开始,中国不可避免的走进近代国际格局,成为国际格局的重要一环。4,西方国家的侵略第一次遇到了中国人民组织起来的反抗。
真正打消西方国家第一次瓜分中国意图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在长江流域广泛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让势力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英国人认识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他们意识到,只有继续扶持大清中央政府,才能降低统治成本,侵略印度的路在中国走不通。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赢家是俄国,英法出兵出力,俄国仅凭调停之功就获得了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将势力完全扩张到远东。俄国是欧洲永远的噩梦,至今不变,扼制俄国的扩张是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
于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改变了其远东政策:不再以大清政府为敌,转而扶持大清中央政府改革,增强国力,以对抗俄国的扩张,并降低其统治中国的成本。
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由此发端。
洋务运动的本质是中国的第一次工业化尝试。工业化是需要成本和启动资金的,清政府对外没有殖民地,对内没有凝聚力,启动资金从哪里来?以英国人赫德为代表的英国势力帮助中国建立了近代海关制度,并以英国人的武力为中国的海关制度背书。庞大稳定的海关收入成为了中国洋务运动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成了维护大清王朝统治最坚强的经济支柱。仅靠大清王朝的武力,是无法强迫西方各国上交那么多海关收入的。
英国扶持大英政府的根本目的之意就是为了对抗俄国,最典型的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役,其巨额军费大部分就是向英国银行担保借款。除了赚钱之外,抵抗俄国在新疆的扩张也是大英愿意借钱的重要原因。
抛开立场不谈,大英能够从小小岛国扩张成统治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单靠船坚炮利肯定是不够的,其出神入化的统治艺术居功至伟。低度的原则性,超高度的灵活性,今天的敌人明天的盟友,十处敲锣,九处有他。
此时,东亚的另一个主要玩家,日本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853年7月,美国海军佩里准将抵达东京湾,日本开国,1868年,民治维新。翻看之前的东亚历史,根本没日本人什么事,不管是敌对还是扶持,西方国家的主要目标都是中国。日本通过改革自强,希望获得上桌的权力。
至此,近代以来全世界的各主要大国除了德国都在东亚插了一杠子。
至第二次鸦片战争30余年后,英国主导的东亚格局发生了一次巨变。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意义除了是日本人的扩张本性外,同时也是日本为了取代中国成为英国盟友充当远东抵抗俄国扩张桥头堡的大胆尝试。说直白点,日本除了侵略中国,还想取代清政府成为英国在远东的狗。
所以,日本很巧妙的避开了英国利益的重点区域长江流域,选择了与俄国接壤矛盾复杂的朝鲜半岛和东北开战。很多人说这是日本人流传已久的传统国策,其实,这也是日本实力不如人避免过度刺激英国的无奈之举。谁不知道中国的长江流域富饶,自古就是经济重地。
甲午开战前,英国是看好清政府的,毕竟扶持清政府已经是英国三十余年的国策,北洋海军中有大量的英美海员。可惜,战争结果,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赔款日本两亿两白银。
很多人说这两亿两白银就是日本近代崛起的关键,其实不是这么简单。虽然中国甲午惨败,但是历时三十余年的政策转向哪那么容易,英美等西方国家又与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国内维新派合流,支持他们的维新变法运动。其根本原因是几十年英美等国对中国投入过多,希望借助改革增强清政府的实力以保护他们的既有利益。为此,哪怕戊戌变法失败西方国家也旗帜鲜明的支持光绪皇帝抵制慈禧太后的换储图谋。慈禧太后已经深深得罪了皇帝,为了身后事她引义和团进北京抵抗洋人试图强行换储,酿成“庚子巨变”。
八国联军进北京,一路烧杀抢掠,太后皇帝逃亡西安,清政府的虚弱,腐败,无能暴露无疑,这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第二个时机。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义和团运动爆发强大的抵抗力,虽然战场上实力悬殊,却依然前赴后继,西方国家由此断定瓜分中国是不可能的,转而再度扶持清政府回京主政,以降低统治成本。
但是,在对俄国的战略上,英美有了重大转向。本来清政府是英国扼制俄国远东扩张的最主要棋子,但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中国最迫切威胁,中国朝廷内掀起一股以李鸿章为主要代表“联俄抗日”的风潮,他们希望以夷制夷,借助俄国对抗日本扩张。三国干涉还辽,中俄密约,俄国在远东又获取了巨大利益,势力直接插进了东三省和朝鲜半岛。
还是那句话,俄国是西欧永远的噩梦,清政府无论从实力上还是意愿上,都已不能承担抵抗俄国的重任,英国终于将目光转向了日本。
1902年1月,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和日本驻英公使林董在伦敦签署《英日同盟条约》。条约规定:①缔约一方为保护远东利益与他国开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并阻止其他国参战;②如果有第四国或更多国家加入对缔约一方的战争,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出兵援助。也就是说,若日俄开战,英国需保持中立并阻止与沙俄结盟的法国参战。如果法国参战,英国亦需出兵。
英日同盟及其之后的美英日法《四国条约》,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连续三十余年的本土和平环境,与世界主要大国结成同盟并获取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上的巨大帮助才是日本从一个边缘小国一跃成为二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原因。
日本也为这个同盟表现出了巨大诚意并付出了巨大代价,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主动在远东与俄国开战,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付出巨大伤亡最终惨胜。虽然在对俄合约上没有获得丁点好处,但是此战却有极强烈的象征意义:1,日本有能力打败俄国,抵抗俄国的扩张。2,日本与英美的主要敌人俄国不共戴天,不存在和解的可能。这两点也是日后英美容忍日本在东三省的扩张,乃至二战后美国扶持日本的内在原因之一。
反俄不坚决,就是坚决不反俄。
中国在反俄问题上始终不坚决,就绝对成不了西方最主要的盟友。
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清政府早已倒台,北洋军阀统治结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中国国民党北伐,一路过关斩将,1928年东北易帜,完成名义上的中国统一。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个决定中国现代命运的政党登上历史舞台,也取代他们的先辈代表中国登上东亚乃至政治格局舞台。
同期,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英法实力大为削弱,美国借战争发财实力大增,隐隐觊觎世界霸主地位,日本也发了一笔战争财。最大的格局变化当属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苏维埃社会主义同盟这个纯意识形态国家成立。欧美的千年难题又叠加了一层buff:反共。
中国这个人口众多潜力巨大的国家又一次成为各主要国家争夺的重点。苏联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向东方寻找同盟,以共产国际为主要载体输出革命,支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给予经济上,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巨大援助。中国共产党在初期发展的这么快,与苏联的援助是分不开的。同时,作为苏联掌印者的斯大林是一个极其鲜明的地缘政治家和现实主义者,他同样给与中国国民党巨大支持,两边下注。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苏联的支持下第一次国共合作,短短数年就荡平了北洋军阀,将英美等西方国家几十年来的支持重点北京政府拉下马来。英美日在中国的利益受到巨大的威胁。
接下来的操作就可以显示出日本这个新崛起国家和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权谋段位上的差距了。
英美等国火速抛弃了北洋政府,转而以江浙财团为抓手支持蒋介石国民政府,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同时,不与共产党翻脸,保留退路,不刺激中国国内的民主主义。并透过蒋介石政府怂恿张学良主动发起“中东路事件”希望以此挑动中国的反苏民族主义,拉开中国与苏联的距离。本来这根本没有日本什么事,张学良反俄只会更靠拢日本,可是日本关东军的某些青壮年军官看不到历史趋势,悍然发动了“9.18”事变谋取军功。短期看东三省沦陷,日本实力大增,可却直接将日本推上了风口浪尖,直接成了中国各个阶层的最主要敌人,抗日成为中华大地最重要的政治正确。巴黎和会后几十年日本政治家对中国和解渗透政策毁于一旦。
在这里提一句所谓的“田中奏折”,不管这份奏折是否存在,但其主要观点:欲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要征服满蒙,必先征服朝鲜一直是中日共同认为的日本侵略国策。其实,这个国策充满了日本人的一厢情愿,有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战略困境:东北和朝鲜是中俄两国的势力范围,日本人根本守不住。只要有一个国家强大,日本就不是对手,哪怕占领了也会失去。日本只有在1930年代趁着中国极弱,苏联主要目标是西欧的短暂窗口期才能占领东北和朝鲜。一旦中俄有一个国家缓过神来,日本的所有投入就会灰飞烟灭,比如1945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东亚范围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说实话,从国际战略的角度,这一战日本根本就不该打,这一战的初衷,是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几十年来西方援助积攒的国力孤注一掷,借着英美对苏联的极度恐惧,逼迫中国承认“伪满洲国”的既成事实,从而将“田中奏折”的战略困境砍下一边来。至于后来越打越大,直接打到了英美在中国利益的核心长江流域实在不是日本的本意。此时,日本的战略家们还保持了最后一丝理智,国内一直有北上的声音。很多人说日军北上碰苏联是鸡蛋碰石头。但是另外一方面,张古峰和诺门坎也是日本向英美缴纳的投名状,也是日本战后能够得到西方继续扶持的根本原因:反俄。
你侵占我的利益不要紧,把你打趴下了我们还是朋友,因为你反俄。
在东亚,英美放弃在中国的部分利益,承认在东北的既成事实,就是寄希望于日本尝到甜头之后掉头北上进攻苏联,和德国东西夹击苏联。
在欧洲,英美绥靖政策满足希特勒,就是希望德国尝到甜头之后转向进攻苏联,和日本异曲同工。为什么战后德国被重点扶持,因为他反俄。
这就是英国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秩序最核心的逻辑:反俄。其他都是小问题,反俄才是大问题。
1945年,日本战败,二战结束,美英和苏联又在中华大地上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
美英展示了他一贯的政治格局作风,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统一中国,吸纳共产党进入政府,以经济政治等各方面援助,一起组建一个反苏政府,不希望中国产生强大的统一政权。
苏联也希望蒋介石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共产党进入政府,以经济政治各方面施加影响力,希望新政府不要完全导向西方,并希望中国不产生强大的统一政权。
两者共同的希望:如果矛盾实在无法调和,将中国南北分裂,北边的共产党与南边的国民党成为苏联与西方对抗的前沿。就如同南北朝鲜,南北越,东西德国一样。
这是西方侵略者妄图分裂中国的第三次尝试。还是老传统,别的地方他们可以打的不可开交,对待中国,他们总能达成共识。
这一次挽救中国命运的依然是中国人民。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几千年的中国人民接受不了分裂,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怀着彻底击败对方一统华夏的愿望开战的。
1948年初国共两党依然缠斗,看不出谁胜谁负,1948年6月柏林危机,美苏角力的重点放在了欧洲。1949年5月第一次柏林危机解除,美苏的目光再次转向东亚,百万大军已经打过了长江。
虽有美国使馆留驻南京,苏联使馆随国民党搬迁广州,美苏皆无重兵干涉中国统一进程,无碍大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政府初期在外交战略上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与美国大使馆保持联系,希望发展关系。可美国在中国是否反俄的态度上实在没有信心,拒绝了中国抛出的橄榄枝。中国被迫一边倒,在朝鲜战场缴纳了投名状,彻底站在了苏联一边。接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美国秉承了先辈的作风,反俄不坚决,就是坚决不反俄。他们像四十多年前一样,将目光再次投向了日本。重建日本,美国驻军,将日本建设成为亚洲的反俄大本营。所有历史经验都证明,日本是不可能和俄国和解的。
中国倒向苏联,从苏联那里获得了156个项目的重工业援助,为新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知乎有个问题,苏联是不是应该后悔给予了中国如此巨大的援助?其实看这一百多年来,苏联或者说俄国唯一一次有机会战胜西方的机会就是中苏同盟时期。中国越强,苏联的实力越强。从地缘政治角度,要对抗西方,人口的巨大劣势是俄国的硬伤。苏联也曾拉拢印度想要避免这个硬伤,可是三哥实在扶不起来。当共产主义理想对苏联的实力加成日渐衰退,单纯比拼国力,没有了中国站队的俄国失败也就是时间问题。
日本战后的黄金发展时代也就可以理解了。有美军战力背书的日本本土绝无安全问题,各种资本大力涌入日本,日本承接了美国的产业战略转移,承担了东亚世界工厂的角色。有美军战力背书,有美国制定的经济规则和控制的全世界海洋运输节点做后盾,日本制造在全世界畅通无阻,一亿多人民勤扒苦做,努力奋斗,终于创造了战后最耀眼的经济奇迹。
请注意,这一切都由一个前提,中国被封锁。
中国被封锁的根本原因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对俄国的态度。
50年代,中苏交恶,60年代末,中苏关系剑拔弩张,中国向西方又一次抛出了橄榄枝。
这一次,美国紧紧抓住了机会。1972年,尼克松访华,访华的大礼包就是解除对中国的封锁。中国马上动用宝贵的外汇,抓住关键时间点花43亿美元在西方购买化肥,化纤等关键设备,史称“四三方案”有了苏联援助的重工业基础,再辅以这些外汇买来的设备,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大福度提高,的确良为代表的衣服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1979年1月,中美建交,总设计师访美,2月,中越自卫反击战开打。中国投下了国策转变最重要的一票。
越南是苏联的盟友,反越就是反俄,中国用行动赢得了西方的信任。大笔资金,大量援助开始进入中国,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进入蜜月期,美国为首的西方为了增强中国对抗苏联的实力,绝无仅有的援助了大量美军最新装备,比如黑鹰直升机。
同期,苏联则是每况日下,各个战线持续失血,各种失败引爆国内矛盾,终于,1991年,红旗落地,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后,中国就成为了西方可有可无的盟友或者是敌人,中国与西方的关系面临一个重大选择。中国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姿态,继续扩大开放,融入世界体系。自1840以来轻视了中国150年的西方面对俄国的重大失败,忘乎所以,垂涎中国的丰富人口和巨大市场,将中国拉入了世界贸易体系。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不要紧,苏联还是共产主义的发源地,还不是解体了。中国会获取高科技,不要紧,用巴黎统筹委员会和瓦森纳协议扼住高科技进入中国的喉咙。中国会不会像建国时那样再次没收西方资产,不要紧,以美国武力背书,中国不敢。
中国再一次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持续至今。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日本为什么会有失落的三十年,答案林林总总,什么广场协议,什么日本政府的失误。都有道理,但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取代了日本东亚世界工厂的地位,那些原本应该流入日本的投资流入了中国。没有了新的资本流入,国内当然一潭死水,这不是哪个政府哪个首相能够改变的事情。与日本国内长时间停滞不前相对应的,是日本海外资产特别是在中国资产的快速增长。这就是所谓“另一个日本”的理论来源。那几十年,中国享受的是日本曾经的待遇,美军把守的全世界海洋贸易节点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美国制定的世界贸易规则是中国制造最坚强的后盾。这就是今日喧嚣西方政坛的“中国搭了美国顺风车”“中国奇迹就是一个大号的日本奇迹”的理论来源。
东方巨龙,腾空而起,短短几十年间,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
真正改变这一切的还是伟大的中国人民。
曾经有个很著名的说法:中国卖八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中国的农民工说:既然这样,那就卖16亿件买两架回来吧。用一架拆一架,研究一下,弄不好我们的后代就有人会造飞机了呢,不能祖祖辈辈都卖衣服吧。
中国人的自强不息才是这一切的根本来源。
蓦然回首,西方才发现,真正可怕的敌人不是俄罗斯,而是中国。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喊出“China”那么振聋发聩,应者景从的原因。
懂王2018年悍然开启贸易战,根本原因不在于什么贸易逆差之类,而在于他希望中国采取同等措施反制西方企业,这样就会造成西方在中国的投资已经不安全,1949再临。面临安全问题,西方企业自然会大量撤资,这比懂王喊一百嗓子都有用。知乎上不是曾经有个热议问题:美国制裁华为,中国为什么不制裁苹果?中国政府保持了高度清醒的头脑,坚决保证西方企业在华的合法利益。美国政客想脱钩,华尔街不同意,借力打力,中国既然是安全的,利润又高,我为什么要撤?
至此,西方还有遏制中国的最后一张王牌,美军。
为什么我认为日本将继续沉沦二十年?因为,日本将会有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风险:成为战场。
是,也不是。
日本和欧洲那些躺平了吃老本的国家(尤其是英国)还是很不一样的。日本在很努力的投资科研、研发新技术、创新兴产业,人均都过5W了还在努力把工业留在本土,尽量不学英美那种去工业化的做法。从近年诺奖年年拿,到各个大型产业领域都有日本的先进技术可以看得到日本其实是很努力得避免吃老本。
但是日本有一种奇特的民族性,就是嗜赌。由于中美本身体量就是日本数倍,而欧洲的德法又领着一帮兄弟搞了欧盟,所有经济强国里只有日本的经济腹地是孤零零的靠自己的国内市场,唯一的出路东南亚+南亚,还要被中国、韩国、台湾等背后捅刀子,还有印度挖坑坑日本。所以日本经常有那种赌一把的心态:吃一回垄断利益养一个行业十年。
结果就是日本有很多的技术非常好,但是中美欧就是不用,宁愿让韩国台湾这些傀儡地区占了一些利益,也不愿意把市场让给日本。所以日本就经常花了巨款研发出了很好的技术,结果还没等成熟应用被市场抛弃了。近年来日本在电子行业的衰落莫不如此。而未来十几年汽车行业新能源化中美欧联手打压日本的态势基本也明朗了。目前日本在消费品领域最大宗的优势行业汽车很快会被消灭。
而造成这一奇怪现象的恐怕和日本的民族性有很大关系,日本人太小器了。老是想着吃垄断利益,想着一个行业被自己从摇篮到坟墓都包了,让其他国家非常难受。再拿汽车行业举例,日本离中国这么近,日系车在全球这么受欢迎,可为什么在中国长期被德系车压一头呢?而在美国日系车长期可是占据半壁江山啊,德系车连日本的零头都不到。还不是日本老想着你中国人造个什么车,直接买我的车吧,傲慢到不愿意和我们合资。
综上,日本目前就是靠着自己曾经在一些领域尚存的优势地位在吃老本,而自己如果不改变赢家通吃的思维,被中美欧三大市场联合排挤的现象永远不会改变。那就真的只能吃老本了。
利益相关:广州某日系车企研发岗、匿了
想捧一踩一也不应该踩日本,你说俄罗斯吃老本大家可能都没什么意见。
论研发经费总量它第三:
论人均研发经费它也第三:韩国>以色列>日本
中日韩内卷三兄弟,咱谁也别笑谁。
上面是宏观的。微观的咱们长远看还得看实业,别看他们老龄化,可人家自动化呀。
咱们看看跟螺丝钉一样基础的工业品,轴承:
十个公司占世界市场份额70%,日本十个里面占了5个。
你一进厂房那个环境和那个自动化水平现在我们根本不能比的。
1.日本失去了哪些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3c电子;半导体制造工厂和光刻机。
家电和电子部分,中国太强了,没办法。其实欧美发达国家比日本更早地不做这些了,也活得挺好。之前有一部分被韩国拿走了,我7年前在有关三星的回答里就说过,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真的大玩家是中国,韩国坚持不了几年。几年前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就不行了。然后很多说了韩国的液晶面板非常厉害,但是从去年开始液晶面板也开始被中国攻占。中国一家目前在全球占据6成的液晶面板市占率,韩国跌至8%,和台湾持平。
半导体制造工厂是一样的道理,日本没有成本优势,说什么都是白搭。不然为什么都在台湾和韩国?说白了还是要拼成本。这是不可逆的。
光刻机虽然和成本无关,但是那个真的是异类。全世界仅此一家,外星科技。
结论是,我并不认为日本的产业政策有任何错误,除了光刻机,之前的那几个产业是不可能守住的,迟早得转移到中国。如果因为觉得这个转移意味着日本药丸,那在那之前,欧美应该早就完蛋了。
2.日本哪些产业还具有国际竞争力?
几乎除了以上所说的所有高端制造业。包括但不限于机床,工业机器人,化工,材料,光学,生物医药等。日本每年公布的公司平均收入榜单中,排名前列的很多并不是投资银行等公司。比如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证券的平均年收入是1200万日元左右,最大的商社三菱商社是1500万日元左右。但是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发那科和精密光学仪器制造商基恩士都在2000万左右。另外几家化工制造商几大财阀化学系,以及旭化成,信越化学等普遍都在1000万日元以上。看哪些行业是否真的有竞争力,看一下平均工资是最直接的。在中国劝退的生化材料等专业,在日本反而是最好就业的。看一下日韩的半导体材料贸易战就知道了,日本在材料领域是全球绝对的领先地位。实际上在半导体领域,除了上面说的工厂和光刻机,其余的上游领域日本几乎通吃了。包括半导体的材料和制造设备。由于中国半导体的需求巨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东京电子近年来每年都能发15万的年终奖。
所以本质上并没有高端低端行业之说。只是高端科技和低端科技的运用造成了差距而已。
3.日本的人才储备是什么?
日本对理工科人才的迷之执着。日本在发达国家里每年接受理工科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是最多的,超过7成。第二是德国,5成。英法美加澳都在3成到4成左右。
另外,日本2021新启动的教育改革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全民计算机和ai教育普及化,包括文科生,强制接受it知识相关教育。这是全世界第一个计算机知识义务教育化的国家。日本作为发达国家里第二大人口大国,仅此于美国(很多人没意识到,发达国家里人口过亿的国家只有2个,就是美日),每年有100万大学生毕业,也就是不出10年,日本每年将会有100万具有计算机技能的人才涌入就业市场。
4.日本未来部署的产业?
量子计算,超算和机器人是老本行了。波士顿动力现在是孙光头软银旗下的企业。筑波大学做出了世界第一个量产的cyborg 外骨骼,大阪大学的仿生人机器人都已经很有名了。
日本的大学目前为止已经累计产生了2200家初创企业了,其中有一半是在03年以后产生的,08年以后开始爆发,近几年平均每年从大学产生的高科技初创企业有100家。目前已经有500家企业登陆日本交易所。领域非常多元,不仅是互联网app开发相关的,有大量是高科技制造业和生物科技公司。比如民营火箭公司,癌症检测公司,可回收材料开发公司等。孙光头和东大合作建立了一个200亿日元的基金专门支援校内的教授和学生成立ai公司。
另外就是未来对空中的争夺,日本明年应该就能通过空中汽车法案,已经有数家公司生产出空中飞行汽车了,其中丰田也有投资。
另外智能城市建设法案前几天刚在参议院通过。日本人对隐私的要求是全世界最严格的,确实阻碍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如果这个限制被放宽,那么这个领域会爆发的。日本已经组团去越南建设了智慧城市了,首先拿海外练兵。这说明日本是完全能有力提供整套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
这方面还有很多,篇幅有限就不多说了。
这一段是高瀚文向严世蕃辞行时的情形。
刚开始看的时候没看到两边的四个字,晃眼过去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好想少看了点什么。
拉回去就看了这个...
外行看到如此细节控的剧组觉得好吓人。还是很感慨这十几多年再也没有这种好剧了。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克劳备忘录也好,凯南电报也好,有两大共同点。首先,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双方的关系。然后,给出的建议都是阳谋,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执行起来需要的不是鸡鸣狗盗的小聪明,而是惊人的意志力。
而美国现在战略界现实主义被边缘化,我推测,布热津斯基,基辛格那帮人应该写过不少。不过没所谓,美国能执行大战略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这一代精英上半年能管下半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需要两代人以上持之以恒去完成的大战略,搞出来他们也执行不了。
冷战时期,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尼克松,最后到李根老布什,个人性格和政治偏好差距不要太大,但是都忠实地完成了他们历史任务,沿着围堵政策做下去。这种战略定力和延续性,世间少见。在中国领导集团上能看见一些相似的东西,但是我们离得距离太近,反而看不清。但在美国精英层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
个人愚见。
随便说几个想到的:
斯卡文的单位ratling gun鼠特林,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都很巧妙
然后各种warp翻译成次元也是非常不错的。毕竟词本身跟次元搭不上边
storm vermin翻译成风暴鼠
然后skavenblight翻译成斯卡文魔都感觉也是很形象的
泰里昂和泰格里斯都用泰开头,突出二人是兄弟(tyrion一般应该是提里昂吧)
在不同的区域,翻译者明显用了针对不同文化所用的翻译模式,而不是简单的音译。比如帝国的各种道夫和海姆,矮人的各种XX堡,古墓王的城市就用了比较exotic的翻译比如喀慕里的音译应该是海姆里之类的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人名翻译有妖婆赫利本(妖婆突出她其实很老),grudgebearer负怨者,xx the grim翻译成无情者xx。
混沌派系的翻译也很有意思。chosen翻译成神选者。听着就厉害。dragon ogre龙巨魔的翻译省掉了巨字(因为他们明显不是巨魔)以防引起争议,sigvald the magnificant直接翻译成美人西格瓦尔德,很符合他的设定。
蜥蜴人的翻译也很不错。四种蜥蜴人如果音译就是斯奇克(?)、萨鲁斯、克拉西和史兰。翻译者形象的翻译了前三个(灵蜥、蜥人、巨蜥)但又没有用“蟾蜍”这个翻译,而是用了史兰,显得他们与众不同而有些高贵。cold one翻译成冷蜥,而horned one明显跟冷蜥差不多所以没有翻译成“角蜥”而是巨角冷蜥。
不过也有些我觉得翻译欠佳的。比如grimgor ironhide的铁皮,应该是维京名吧,但听起来真的好蠢。还有死亡大师斯尼奇,snikch本来应该是跟sneak有关系的(他自己都说sneaky snikch),但翻译却只是音译了斯尼奇。还有lord kroak克罗卡领主,人家明显不是领主,这里的lord翻译的就不太合适。
对一种美食,要想评价水平及格,首先是消费水平和范围及格,烤鸭一点不例外,由于烤制的特性,要求甚至更高。
烤鸭回顾时间:
1、北京烤鸭创新发展的杠把子是香港回归年开张的鸭王,而不是后来那些个,当下流行的菜码碟、蘸白糖,也是90年代末鸭王又给收拾回来的,此前很长时间,无论是全聚德还是便宜坊还是号称地道的美刀群,主料就是葱丝、鸭酱。
鸭王靠继承创新,赚得盆满钵满,老板更是北京市公开宣传的第一例“纳税大户落户”典型,90年代末纳税300万以上,大约相当于能在建国门附近买下10套涉外二居公寓或者一层华侨公寓。
2、香港回归第二年,紫玉山庄开了个九花山(我经常打成九华山),这是从开业至今,唯二能坚持与全聚德使用同品质鸭胚、且始终坚持完整挂烤工艺的新品牌。
一群根本没拜过九花山码头,只会推荐连锁福,强推网红群、改制董的,其发言可信度,无限趋于零。
3、玩格调玩装修玩氛围,大隐隐于市的是老一代网红打卡地标1949,开业时,真是把烤鸭店做成了中档以上西式正餐厅的水准,门廊还劲儿劲儿地搞了个大家都看不懂又不大买得起的画廊,除了鸭胚不行,别的,都至少80分吧。
与全方位舍得花钱舍得出力的全鸭季比,民福,那就是个努力效颦的老实孩子。
4、订不上全聚德三大店高包的吃客,大概率会找鸭班定席面。
5、特别讲究“排面”又不担心被摄下来的,北京厅欢迎您,吃啥啥都有,鸭子品质可以无限趋近完美。楼下谭家菜、日本菜和淮扬菜、川菜,能一咕嘟整个席。
==================
本话题初答:
看懂以下数据,就知道全聚德是衰落还是仅仅暂时低谷:
1、每年存款收入数千万元。
2、仅聚德华天一家联营收益数千万元。
3、直营品牌店毛利近6成,直营店开店速度稳定,单店营收近两千万元。
4、IDG等风投大鳄对集团控制力/影响力逐步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