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未来10年上海互联网生态的发展机会在哪里? 第1页

  

user avatar   sijic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在上海生活了刚好10年、长三角生活了14年的人来聊一下。

在我看来,未来上海互联网是大有可为的,而且上海互联网的方向非常清晰,那就是「脱虚向实」。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上海的支柱产业不仅仅是金融,制造业同样是上海的重要支柱产业;上海的互联网并非不发达,不能因为没有诞生BAT这样的巨无霸就认为上海的互联网很弱。实际上,得益于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上海的互联网并不落后@袁晓辉 的这个回答

比较了不同城市的互联网行业发展情况。

在说互联网之前,我们先说一下制造业和金融。实际上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工业增加值(能查到的数据最新到2017年),上海2017年的人均工业增加值达到了34710元,与几个主要的竞争对手相比,略高于广东的31598元,远高于北京的19687元。而如果比较人均金融增加值,上海市约为22045元,略高于北京的21443元,远高于广东的6136元。也就是说,上海的经济是「水桶经济」,各个方面似乎都有强有力的竞争者,但是也没有明显的短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上海的工业和金融能够并驾齐驱,两手发展?我是搞经济学的,经济学的一个根本逻辑是,当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时,需要先思考其合理性,找到逻辑支撑,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深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把握。

我们先来看金融,实际上很多人对于金融有非常大的偏见,认为金融就是搞「虚」的,就是追求资产增值,仅此而已。但是,就像 @许哲 大佬曾经对我说的那样,金融是服务业,这意味着你必须为其他人提供服务才能在市场上稳定持续的赚钱。金融背后的逻辑是服务。

那么金融服务于谁呢?两个方面:首先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投资、融资等活动都是金融业在支持的,没有银行、券商这些服务商,以及基金、私募这些资金的提供方;其次才是服务于家庭、个人。那么金融的发展就需要两个支撑:大量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以及可以供给大量资金的家庭。

而上海,背靠的正是我国自古以来经济最繁荣的地区:长三角。实际上,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就生产了我国20%的GDP,也是我国人均GDP最高的地区。经济繁荣来源于大量有活力的企业,同时富裕的家庭又有投资需求,这才诞生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

很多人说北京才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这也是事实。但是北京的金融中心地位更多是政策性的:因为监管机构都在北京,所以多数巨型金融机构的总部都在北京,那么最终利润归属等等很大程度上归属北京。然而实际上,从具体业务而言,北京及其周围的实体经济不足以支撑金融的持续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总部都在北京,但是上海的金融从总量上仍然可以打得过北京的道理。

那么工业呢?前面已经分析,正是长三角地区发达的实体经济才造就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上海是长江的入海口,交通便利,所以贸易发达;自古以来长三角地区农业剩余富足,促进了手工业进而工业生产的发展。

更难能可贵的是,上海并没有走上香港、纽约等金融中心的「产业空心化」老路,相反,上海一直在推动「高端制造」,特别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这些高精尖行业的发展。实际上,从规模以上研发投入来看,上海的研发强度略低于广东,但是仍然远高于北京。在可见的未来,上海的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发展将是长三角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那么互联网呢?其实互联网的逻辑跟金融是一样的:作为服务业,互联网提供的是信息服务,而信息服务的需求方同样是企业和家庭,背靠经济中心的上海,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依赖于背后的这一大块市场。

在互联网发展之初,我们称之为「虚拟经济」,因而这个「经济」存在于一个虚拟的网络中,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所熟知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是从「虚拟经济」时期就诞生的巨头,在那个时期,互联网不需要太多的实体经济背景,仅仅是提供信息就可以赚钱。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早已不能完全称为「虚拟经济」。比如电商的崛起,背后严重依赖产品的生产制造、物流,进而是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再到后来的生鲜、网约车、外卖等等,都需要线上和线下的结合。

到现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者成为了紧密关联的三个「flow」。而上海很大程度上是全国的物流、资金流的中心,以物流、资金流带动信息流(互联网)的发展,用信息流服务于物流、资金流,是上海发展互联网的出路

几年前有篇文章——《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被刷屏,上海有错过互联网的「那些年」吗?当然有,阿里巴巴没有诞生在上海是上海的遗憾。但是反过来,现在的阿里巴巴也不会放弃上海,不信你看看阿里巴巴旗下的企业,比如盒马鲜生,不也放在上海吗?甚至淘宝的竞争对手拼多多也诞生在上海。上海也许错过了互联网的爆发期,但是发展到现在,上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不会缺席互联网盛宴。

那么同样是长三角,为什么是上海,而不是杭州、苏州、南京、宁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上海相较于其他城市的护城河是什么?或者说,上海有什么不可复制的特别之处?

著名的管理学家波特曾经提出了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问题,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使用他的框架分析城市和区域。

生产要素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需要什么生产要素呢?人才,和资本。资本这点毋庸置疑,上海具有巨大优势,那么人才呢?

就像我在

这个回答中提到的,人才供给方面,从优质大学(211、985、双一流)的角度,北京碾压上海,上海优于广东。但是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广东对于大学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花大价钱从全国各地挖学者,广东的教育进步神速。此外广东从湖北等教育大省大批量吸引人才,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可能正在逐渐缩小。

而就像我在之前的答案里面提到的,在上海,创业的机会成本是比较高的:一个高学历技术人才很容易找到待遇不错的工作,所以创业的激励不会像北京等地方那么强。好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天才」式的创业正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是资本一手扶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上海更加有利。

需求的角度来看,上海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前面我们提到,上海、浙江、江苏三个省市生产了我国20%的GDP,同时也组成了我国近20%的最终消费,北京、广东没有这样的战略纵深,可以说是我国最终消费需求最为旺盛的地区。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提出,这一优势还会继续加强。而相较于杭州、苏州的优势则在于上海还是国际贸易中心,内外需的同时拉动使得上海面临更多的机会。

除此之外,我还想提一下政府治理能力的优势。特别是这次疫情,让我充分意识到了,即使在一个国家,政府治理能力也有天壤之别。我想上海在这次抗疫中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疫情之初的政府出面协调物资、疫情期间对于社区的管理以及疫情后期对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上海的政府虽然不能说做到满分,但是在全国来看表现是顶尖的。封城之前上海看起来极度危险,然而却是最早走出疫情的超大城市,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当然了,疫情之前

而政府治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营商环境上。上海的规则意识强,即使不经营企业,作为上海市民,已经深刻感受到只要符合规则,没有12345解决不了的麻烦,这种服务意识是中国很多地方的政府做不到的。此外还有配合长三角一体化的长三角政务一体化,「一网通办」,可以说在以上环境上上海已经走到了全国最前列。

这些特点和优势也就解释了现在上海互联网企业的特点。

其中一大特点就是「生活化」,大众点评、携程、盒马鲜生、易果生鲜、拼多多、饿了么等等都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长三角地区旺盛的需求以及完善的生产、物流体系有关。

这点就跟北京有很大差异,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咨询、娱乐类的企业设立在北京会非常有优势,毕竟纯「虚拟」经济不需要考虑地理上的便利。而经贸、生活类的互联网企业,上海就具有很大优势,毕竟市场大。

所以讲了这么多,上海的机会在哪里?综合上海的优势,「脱虚向实」的互联网发展路径是上海发展互联网的优势路径,比如:与生活相关的生鲜零售电商、出行与生活方式;与上海「高端制造」相配套的工业互联网、工业信息平台、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结合上海城市治理优势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发挥上海教育资源优势的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等,都是上海互联网发展的优势所在。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长不看版:上海互联网产业的增长点就在于上海是上海,at least。

我也是没想到居然有这么一天,上海会在产业布局这种问题下以“小老弟虚心求教”的姿态出现。我以为这个问题的主语应该是鹤岗,这样的话倒好回答了。互联网和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传统产业需要极其庞大的配套,比如我看鹤岗地价低,劳动力价格也低,因此想在鹤岗投资一个鞋厂,但是我惊奇地发现从鞋帮、鞋带到鞋底胶皮,所有的东西都要从南方买来运到鹤岗,生产完了又要运回南方去卖,算下来不赚反赔。但是互联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它对配套产业的要求相对较小,也没有什么离市场太远的问题存在,因此从理论上讲,搬家回鹤岗是计划通√的。

但需求较小不代表没有需求,大家仍然不愿意来鹤岗,因为首先鹤岗很冷(或者叫自然环境制约),冬天室内外温差高达50℃。互联网从业者平素缺乏体育运动,很容易被一冰一火送进医院。其次鹤岗没有好大学直接提供劳动力,也没有发达的金融业来给互联网撒币(或者叫产业缺乏组织)。虽然理论上这些东西都可以低成本地进入真空中的球形鹤岗,但实际上它们并不会一觉醒来就被任意门平移进来,鹤岗还是只能从直播带货业脚踏实地一步步干起。更重要的是,大城市的生活毕竟不同(或者叫消费的集聚效应),虽然没有原材料的运输限制,但是程序员需要吃高档餐厅,产品经理需要蹦迪,上述两者都需要虚荣的臭妹妹或者浮夸的坏弟弟的陪伴,以及纸醉金迷的三里屯糜烂生活。而鹤岗不能给你这些,鹤岗只有很烫的韩式洗浴中心,以及更烫的芬兰汗蒸馆。

但以上这些需求,上海都能给。就互联网产业而言,它并不需要鞋帮、鞋带和鞋底胶皮的配套,它主要的生产要素就是人。因此只要能对人好,问题就解决了大半。上海的地理环境和区位是足够好的,上海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没有暖气显然是一个很好解决的问题,相比起被冻成脑血栓;上海的金融业和顶尖高校都是现成的,不需要额外积累;最后,魔都臭妹妹/弟弟和糜烂生活俨然已经是沪上传承百年的金字招牌,只要你有费可消,消费显然不是个什么问题。

即使不考虑这些,上海实际上是比中国其他大城市更加适合实际生存的城市,因为从城市规划上讲,上海比其他几个大城市都更加“正常”。深圳不用说,人肉干电池,极低的写字楼价格伴随着极高的住宅价格,摆明了就是吸纳青年劳动力但不想养老的布局;北京的规划,你倒是很难说规划者本身是什么坏人,或许只是过去那个年代,规划经验不足,总之就是很难符合人类这个物种生活的客观规律。一个地方如果是产业园,它就只有写字楼,好像这个地方的人都是没有感情的编程机器,不需要吃饭,也不需要睡觉;如果是居民区,那它就只有居民区,仿佛这个地方的人都是没有感情的睡觉机器,不需要吃饭,同样也不需要工作。这种魔幻的规划在上一个十年中有所修正和补偿(比如中关村里终于至少开了那么一些饭店),但之前的错误太多,补偿远远不够。但上海在这一点上就做得相对比较正常,至少是符合人类这种生物的活动模式。上海除市中心以外的区域可能是中国大城市中发展得最科学的,区块化程度很高,每一个区块的功能也很完整。从理论上讲,如果没什么特殊的事情,一个嘉定人一星期也不必去一次市中心,这从根本上就降低了整座城市的交通需求,而交通压力的变化可以最直接地作用在市民的情绪上。有这样高度区块化,同时经济足够发达的城市框架作为底子,那么其实上海的互联网产业实际上就没有什么太过硬性的阻碍,所谓的阻碍最多也就是政策上的。

政策上的阻碍,说破大天还是事在人为。但凡是能够靠人或者靠钱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太要命的问题。像北京,如今面临着极为紧迫的自然环境承载力(包括而不限于水资源)问题,这是任凭你花多少钱都解决不了的,除非你能连夜解决可控核聚变。除了千万百计地疏解人口,实际上没有什么好办法。上海没有这些硬伤,自然承载力足够高,城市规划也足够好,它需要的实际上也就是战术层面努把力,人为因素别太拉跨。

时间问题。


user avatar   feifei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都提到2018年我那篇上海错过互联网的文章。那篇文章只是个引子,今天的情形和当时又有了很多变化,但主要变的不是上海,而且他的对标者们——那些过度依赖“免费换规模”、“野蛮生长”、“屌丝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两年颓像尽显,光环掉了一大半。最新的例子是伪互联网的瑞幸咖啡,直接惹出美国收拾中概股的风波。反而是上海原先看似落伍的发展模式现在看来比较make business sense。


1、个人以为未来5-10年,上海的当权者们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维护好上海传统的,小资的,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然后躺着赢就可以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已经进入尾声了。在互联网领域再也不存在美国有而我们没有的平台化的产品了。而且平台层面在血腥竞争后早已淘汰掉了一切弱鸡,接下来会迎来一个长期稳定状态,这几乎是所有观察者都公认的远景。

往者已矣,上海这边想另起炉灶,再造一批顶层平台,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那下一轮互联网的增长会在哪里呢?to B这个很多人都在说,但目前来看没有另一个增长点来得快——我相信投资者很快就会意识到一点:造一堆平台容易,但往里面填内容却是一个更漫长,价值也更大的事情。平台和内容的关系,就像是写字楼和企业的关系,看上去好像是企业需要写字楼在先,但最终经济活动的主角是企业,而不是什么写字楼的业主方。

这里的内容方并不是狭义的up主和大V,而是所有赋予平台以意义的个体以及他们的服务供应商。这不仅涵盖了文化娱乐产业的所有从业者,也包括信息的二次分发者。他们会以海量的个人形式涌现,占据未来10年中国互联网的一大块增长,在竞争后沉淀出一批有极强创造力的小型企业。

这些小企业将会是再下一轮增长的结晶核,最终生长出中国的Blizzard、中国的Rockstar。一切皆有可能,内容领域会比平台更有想象力,能做出Halo这种产品的公司,最初也不过是两个沉迷游戏的大学宅男而已,还是睡沙发的那种宅男,风投再看到这种睡沙发的标的,肯定比研究Xbox兴奋多了,这就是内容和平台的新关系。

由于内容产业很难被规划,地方政府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但有限的事情里有几件事情是至关重要的,譬如优质的司法系统、知识产权的纠纷解决、极高等级的网络带宽和(各种形式的) international access,光这几个这就已经淘汰中国99%的城市。别以为这些很容易做到,没有152 Mbps的带宽的城市基本就断绝了VR产业的前途,高品质VR内容需要8K甚至12K分辨率+90Hz才谈得上 “虚拟”,有几个城市达到了?

如果加上一流医疗和子女教育的要求,大概中国就剩下不到6座城市,如果再加上优质生活方式的限制,那北京估计都剩不下,也就上海和广深勉强能战。

地方政府最终会发现,只要用更好的公共服务把人截流在一处居住,总能冒出创新型的公司。当意识到这一点后他们就会像90年代用政策抢外商一样行动起来。由于未来的虚拟经济的主要动能从平台转向有创造力的个人,而最优秀的人是全国乃至全球流动的,所以作为最能提供优质生活氛围和文化氛围的上海,其实已经占好了下一轮增长的先发优势。

很多观念以后会变的,有些在今天看来无关轻重的东西,比如美食资源的丰富度,在下一代人那里会变的极为critical,当年一部《舌尖》唤回多少海归。如果说成都能从一线城市抢回那么一点本籍人才,靠的是冷锅串串,而不是工资。上一代人不在乎这些东西,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发展阶段不需要人拥有真正的生活,只需要人肉电池就行了。

上海,尤其上海本地人,对996的生活方式是天然排斥的,就像复旦的民间校训是自由而无用。我好几个同学为了有时间陪老婆,辞掉了高薪工作,这种理念其实有点像西方人。这在互联网的野蛮生长期成了上海的增长诅咒,但在未来却未必。内卷思维深重的平台996们很难转过这根筋,内容时代的逻辑不是这样玩的了。

Facebook这次疫情后已经允许员工永久在家办公,发达国家现在开始讨论全民四天工作制。这不是资本在大发慈悲,而是不改革的话人家00后根本不吊你。我们已经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一步就会意识到,自由散漫才是创新源泉。



2、什么叫“make business sense”。

我之前文章说了,烧钱+免费来换市场,这是上一个十年的中国互联网特征。显然,上海人不适应这种模式,因为这个模式相当违背商业直觉。也因此,上海人错过了很多快速侵略扩张的机会。但这个窗口期现在也过去了,现在再想玩过去的“生态玩法”,死的会非常快且难看——当年瑞幸吹牛逼的时候我知道它会死,但没想到才上市没多久就死了;当年OFO豪言要占领全部市场的时候我也猜到它会死,但没想到它死的这么难看,到今天还在导流,拖尸行乞。


上海是为付费互联网准备的。

而付费互联网是未来。不仅中国,基本上全世界都是这个趋势,我们已进入付费时代。过去的免费互联网,包括github这类免费开源代码,实际上都是全球化和增长经济的副产物。别人花时间做出来的东西本来是没理由免费送你的,之所以免费,都是靠着规模增长预期,先去免费抢市场,再从大量用户里收费套利,结果会比从一开始收费要更有利。

但是这种经济模式是以经济增长为支柱的,经济不增长就玩不下去,所以这种砸钱的模式已经从共享单车开始破产。经济停滞的苗头去年已经出现,今年更是从停滞变成衰退预期。没有未来预期,慢慢就没人再去免费送资源,毕竟资本不是傻逼。

当然,由在一些供给无限大、门槛无限低的领域,例如抖音什么痴肥男呼哧呼哧吃面条之类的短视频还是会免费,因为生产这些垃圾的劳动本来就不值钱。相对的,有了其他更多内容可以消费的人们,也会慢慢学会不在这类免费且低质、低智的东西上浪费时间,因此这类平台的商业价值不可能永远维系。

我一直认为有两家企业特别有上海人气质,一个是2015年以前的大众点评,一个是现在的B站。点评算是毁在美团手里的。但2015年以前的大众点评其实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应用,做的简朴又细致(which makes business sense),却被认为发展“太慢”,2015年被各路资本轮了一遍以后进入黑化快车道,变成“互联网思维”很重的公司,从一款安静等待着消费者主动查询的APP,开始弹各路系统广播,试图用暴露行踪来搞社交功能。被美团收了以后更加恶心,现在一打开就是各种整容脸直播,low的不得了,完全没了“上海气质”。

B站虽然现在吐槽也很多,但总的来说走到了付费发展的良性轨道上。买了大会员之后看的电影能看到大量的弹幕在刷“金钱使我们相遇” (which makes perfect business sense),整体而且用户群也愿意付费,知识产权意识是所有平台里最高的,也许这不是最赚钱的平台,但显然模式是最符合未来趋势的平台。

未来基本上会是一个全民创造内容的时代,但没有才华的人发现发现制作一个东西费时费力又没收益,生活也保障不了,基本上就会销声匿迹,去做点别的。因此付费起到一个社会导流的作用,为平台解决了对创作者的能力的考核问题,这是今天靠堆垃圾内容然后把观众卖给广告商的模式不能比拟的。另外,不付费的屌丝们的商业价值,是否真的是一种健康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实还未可知,需要再观察几年。

上海人做“有利可图”的事情的时候,积极性和效率是非常惊人的,只不过因为过去的“互联网经济”太违背常识,让他们无从下手罢了。像那种一直在盗用、滥用“互联网思维”词汇的公司就不太可能在上海诞生。比如瑞幸的首席市场官发明过一个“流量池”理论,意思是“用廉价咖啡去吸引流量,构筑流量池,然后把流量导出到其他有利可图的领域”。上海人听了马上会关心“其他有利可图的领域有点撒?”,你不能马上给出答案立刻就会被下结论:不靠谱。

上海人的精明和现实是让他们错过了很多机会,但也让那些云山雾罩的吹逼公司很难在上海的地界融到资,招到人。相反,如果你说的清楚自己在做具体什么生意,说的清楚怎么赚钱,赚谁的钱,上海这个地方是非常适合你的,遇到骗子、跑火车以及违约方的几率要小很多。上海人这种做事上的风格谨慎,有点像香港人,可能和这两地一百来年的移民多以逃命的轻型知识分子为主。

过去中国互联网企业因为难以从海外审查真实浏览和利润,“互联网经济”的泡沫不容易戳破,投资人会不断加码进入。每年控制好数据,持续玩50年都不会有问题。结果这次瑞幸在敏感时期惹出大祸,不仅给美国的直接审计要求递了口实,导致中概股回流,更可能堵死了一条境外资金通路。当未来的互联网企业更依赖境内融资的时候,上海的区位优势就会真正显示出来,告诉那些互联网新贵城市谁才是老大。可以预见,到时只有makes business sense的模式才能拿到钱。

上海之所以能成为金融中心和消费零售中心,正是因为上海的监管及其严格,底线较高,犯错成本也较高。这样高成本的环境并不是过去那种“互联网经济”的沃土,但上海会在金融及消费方面拥有马太效应和人才聚集效应,这是过去互联网发展阶段还没能用上的武器。上海的融资环境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不一定很擅长,但是解决从小到大的问题还是很在行的。



3、最后再随便谈谈深圳。

深圳其实已经很久没有新的公司冒出来了,而最近冒出的互联网比较有名的企业几乎都在上海(甚至pdd,xhs这种乍看不像上海人气质的),深圳最近几年动能明显弱了,这是为什么?

深圳在和上海的产业竞争中本来是很有戏的,从2011年到2016年,上海的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只增长40%,而深圳增长110%,那几年上海显然不是国家发展重地,这点增长连基础建设都不够,哪里轮得到产业发展,靠着金融和汽车的老本还能保着GDP第一已属不易。和上海比,深圳人口结构年轻,城市没有养老负担(负担都扔在湖北四川湖南),离香港又近,融资便利,连出国回国都能去香港坐便宜航班。但深圳最大的优势渐渐显出其诅咒的一面,也即整座城市气质的香港化。这个过程是长年的,只是最近几年结出了果子。

如果深圳拿不出新加坡这种解决居住问题的勇气,那首先房价的香港化是跑不掉的(完成度70%)。如果说以前深圳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期,现在就是阶层水泥化的晚期。来的都是深圳人,只不过早一辈来的深圳人在疯狂收割后面来深圳的韭菜青年,这种疯狂的力度已经抵消了深圳其他方面所有优势的总和。

你说上海房子也贵?首先深圳早就比上海贵出一大块了。而且上海人对房子的执念远远没到深圳这个地步谢谢。

从2017年到现在,深圳涨了25%,同期上海的房价下滑10%以上,北京下滑更多。深圳人对房市的执着是北上广深里面最顽固的。深圳的年轻人虽多,但大多是由于制造业而来的打工仔,这些人把深圳的月薪中位数拉低到6000元不到,这些人绝大多数人压根就没有买房的打算,基本上都在城中村租房,攒够钱回老家。香港房价比深圳高40%,但收入是深圳的3倍,因此与其说香港老百姓被房价压得抬不起头,不如说面对深圳简直是个弟弟。

写字楼炒的更离谱,深圳甲级写字楼空置率高达30%,相比之下香港不到10%。南山怎么样?经济好吧?空置40%,热炒的前海空置70%。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有平台,无内容。只不过这是在传统的土石方领域罢了。

由于房市压力巨大,华为也将员工从深圳搬到东莞,以让这帮996可以安居乐业,好好工作,这使得东莞松山湖GDP一年翻倍。论企业论员工,中国比华为还能赚钱的企业能有几家?如果他们都受不住深圳的房价,这样的城市已经把未来提前透支到什么程度了?

从刚才说的“用优质生活吸引下一代优秀的人来居住”这个角度来看,深圳的房价已经够糟心了,除房价之外,深圳的医疗和教育又不行(相比北京和上海)。很多深圳的女生连做个医美都要飞到北京上海去做,得了大病首选肯定也是广州那几个医院。好大学也奇缺(深大的不要骂我)。作为生活成本直追北上的城市,却完全没有北上那样的医疗教育资源,且短时间无法追上。


过去很多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引来网上对骂,我不想趟这个浑水(我也不觉得那些自诩有文化的地方有什么了不得的),但有两件事是事实:深圳身在广东而少美食,城市年轻却不国际,这对下一代年轻人的吸引都是很大的debuff。深圳的美食我不想吐槽了,基本上平价粤菜基本没有一家能达到广州路边水平,川菜就那几个连锁火锅。国际化方面,上海的外籍常住人口超过20万人,是深圳是十倍,深圳也从来没形成过古北、碧云这种成片的国际社区。

空有中国最年轻的城市的名号,本应该成为中国互联网当之无愧的核心,所有热门的科幻影视剧作品在这里制作诞生,大部分风靡互联网的创意作品从这里席卷全国,作为最开放的前沿阵地,这里本该有最大的动漫企业,最多的动漫节和最大网游,电竞赛事,最具影响力的电视电影节,最权威的音乐榜单发布。可惜,除了腾讯肩负起了小部分功能,其余深圳都没有。

这和深圳缺乏大学有关,也和深圳对最精英人群的竞争力不如北京上海有关。上海就算没有抓住上一波互联网,但对人才的吸引力在私募,律所,咨询,广告这些领域的溢出效应是吃的很爽的,深圳明显差一个档次。这直接导致一个结果,就是深圳的优质男生找到一个优质的另一半的概率,可能要低于北上。这不是我总结的,是我看到网上有人这么说——即出身城镇中产家庭,毕业于名校的女生,更倾向于去北上。

深圳未来想和上海竞争,从政府层面要做的事情会很艰难,因为容易啃的骨头都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大湾区叫的很响,具体落实到打破一些制度的隔阂,促进区域内税制、教育、养老、住房上的互认,这就不太容易了吧?和香港怎么一体化?不是嘴上说说一体化就一体化了,资本的自由流动怎么说?要不要放开广东地区的外汇管制?如果喊了半天最后只是给予香港人在深圳一些特殊的待遇。那就谈不上重大的制度红利。和上海形不成代差优势。最后优秀的人还是会流失到上海去。




  

相关话题

  拥有直线思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能问出“喝蜜雪冰城都要发朋友圈的人是怎样的心态”的人是什么心态? 
  健身穿紧身衣要穿内裤吗? 
  淘宝发布「丝袜气象经济学」:每到 23℃ ,丝袜销量暴涨,重庆荣登全国丝袜销量第一,你怎么看? 
  如何在一周内学完宏观经济学? 
  为什么毒角show带个头套拍一拍美国的街头,就能这么火? 
  如何看待最近陆家嘴论坛和国常会释放的信息? 
  你感觉韩国最让人不解的是什么? 
  三个来自浙江的大学室友一直不停吐槽上海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作为上海本地人的我听着很不舒服怎么办? 
  如果2018年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前一个讨论
给四岁宝宝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讲完后宝宝哭的很厉害,很抗拒这个故事,家长该注意些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苏州外国语学校常熟校区英语老师发音问题?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