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么让当前房地产泡沫破裂而又对经济不造成太大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哈哈哈哈哈哈,我要想得出来,小则社科院登门拜访,大则专车接送荣升组长,何苦在知乎上吐槽来哉?


杠杆就是负债,去杠杆就是去负债,而去负债说白了就两条路:

要么还钱,要么违约。

20年8月20号的三道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红现金短债比小于1。

就是让房企憋借钱了,同时赶紧还钱,把负债降下来。

这个其实没毛病,我国房地产一贯是高杠杆高扩张,这个模式迟早会炸。

但又有毛病,我国自有国情在。

房企为了合规(不合规就没法做买卖了),最常规的手段其实就是降价卖房。把手上的房子(库存)卖出去换成现金,资产不就多了;收缩以后的高负债开发项目,负债不就少了;这一升一降,不就有望达标了。

但房企遇到一个麻烦:不让降价,起码不让大降。

还是以前说的那个老问题:房子在我国已经有准货币地位。在银行体系里,房子是起码占三成的主力抵押物;在地方,房价是土地财政的命根。

所以在上在下、于公于私,都有强力意愿摁住房地产商砸盘。

那就很尴尬:你让我去负债,又不让我按市场价格出库存,那我怎么还钱?


于是一票房地产商开始钻空子:三道红线考察的是有息债务嘛,而我企业的应付账款和票据是经营行为。所以我现在没有“欠钱”,我只是对一些人有“期限内付款的承诺”。

(你就理解成把实质负债包装成不算负债的经营财务数据)

18年上市房企的应付账款加票据是2.1万亿,20年是3.5万亿。整个房地产的负债规模从18年的19万亿奔向20年的24万亿。

本质上还在高负债,只是扩张放缓。

监管一看:靠,当我不存在?

于是21年1月1号,三道红线落地,并另外加码:集中分批拿地、收紧房企融资、限购限售、房价高涨城市直接问责地方话事人。

很多银行干脆把对房企的贷款给停了:你们现在是监管的重点,三线四档的,莫挨老子,老子还要奔前程。

21年7月,房企商票也被纳入监管范围,房企开始崩塌。


初衷得到全民支持,但技巧不行,导致:负债规模没有缩小,反而增长;泡沫破裂的风险没有缩小,反而外溢。

21年房地产行业非银行类融资总额为1.76万亿,同比下降26.3%;而今年房企需要偿还的内外债务为6589亿,未来三年的偿债总额在1.84万亿。

从大环境看:20年全国受理了1.33万件破产案件,比19年增长83%;审结10132家,超过17/18/19三年的总和。

好吧,20年有疫情,理解。

结果21年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上的破产案件公告5.9万件,比上年增长59.5%;77家上市公司ST,20家退市,历史新高。

21年的违约比20年还严重。


这种局面,有什么手段能“对经济不造成太大影响”?

就算孤立地看房地产本身,也不可能不造成大的影响:虽然有政策短期利好,但居民没有负债空间是中期利空,低生育率是长期利空,房地产只能尽力横盘,起不来了。

今年前两个月,超过50个城市出了利好楼市政策,这俩月的房地产增长也就3.7%。估计三四月的小阳春也就那样了。

但眼下确实是百万漕工,不对,千万漕工衣食所系,今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城镇劳动力是1600万人。

大的经济影响是现在进行时,且平抑手段有限。政府部门是在主动背杠杆,但政府订单的拉动就业效率是不如市场订单的,且政府投资项目的推进速度也有限制。

在违约高发期里遭遇高就业压力和大宗商品高价,连我这个谨慎乐观派也只能呆滞一会。

能指望的就俩:一,海外市场环境出现明显改善;二,政府订单和中小企业扶植出现明显改善。

其实就是二号的发言。

等吧。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听闻开发商很缺钱,到处都是开发商资金紧张的新闻,于是我在年后就想找一批缺钱的开发商聊一聊,看能不能买点便宜资产。

住宅价格是肯定降不了的,不然在预售制度下会造成社会混乱,窗口指导不让降的新闻到处都是,但商业地产的价格是没人管的。

既然缺钱,既然急缺现金,那你把商业地产的价格低价卖出去不就行了。

商铺写字楼的价格已经十年不涨了,如果能再跌一大截,就完全去泡沫化了,进入正常价值投资区间后自然会有一批资金愿意进来买。

按这个思路,应该找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市场传言越缺钱的开发商同意降价的概率越大,我也是这么做的。

这思路看起来没问题,但我找了不少开发商聊天之后,发现事实情况截然相反。

我对那些传言非常缺钱的几个开发商重点关注,寄予厚望,对大家都认为资金链很健康的几个开发商随便聊了一下,没怎么报以希望。

结果,我认为很缺现金的那几个开发商统统拒绝了降价提议,倒是我认为不缺现金的那几个开发商比较热情,谈价诚意很高。

对于他们的资金情况我没有判断错,没钱的确实没钱,不缺钱的确实不缺钱,其资金情况人尽皆知,三道红线榜单上写的清清楚楚,并不算什么秘密,具体名字我就不提了,毕竟聊完天了都算朋友,点名不合适。

但是他们对降价销售的提议非常忌讳,在资金链无比紧张,奇缺现金的情况下,宁可不卖也不降价,愿意给的让价幅度非常之小。

我对此大惑不解,但在聊天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真相,非常有趣,我觉得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资金链紧张,奇缺现金,所以就必须降价销售,这是正常人的思维,正常情况下也没错,但对于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这个常规做法已经失效了。

只有资金链正常的开发商,才有降价销售的资格。

在聊天的过程中,那些我认为缺钱的开发商基本都提及了一个词,叫货值折损。

他们非常愿意卖房换现金,谈判意愿也很高,但坚决不同意降价,愿意谈各种条件作为补偿,但账面交易价格不能降太多,否则就会“货值折损”太大。

反倒是不缺钱的开发商,从来不提这个词,也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条件,直接和我对砍价格,大家谈多少钱就多少钱。

啥叫货值折损?有啥影响?

他们不说,但我在聊天的过程中大概猜到了一点。

资金链最紧张的这批开发商,很可能已经把手头能质押的一切全部都给质押了,资金链绷紧到了极致。

一栋楼已经建成但是没有成功销售,并不代表这栋楼就会闲着,开发商会把这些资产拿去银行抵押来套取现金,还能拿来做工抵房。

你是开发商,你很缺钱,手头有十万平米的房子造好了没卖掉,难道就任由他们闲着吗?肯定拿去当抵押物换贷款啊。

既然拿去当了抵押物,就涉及到了一个价值的判定,你这些楼值多少钱,然后银行反算出来你能贷多少钱。

同样面积的情况下,开发商的实际销售价格,决定了这批货的“货值”,然后决定了能贷款的额度。

如果大幅折价销售,那么这个销售价格传出去之后会造成银行定价体系的动荡,一旦认定你“货值折损”,那开发商的这笔贷款安全度就会不够,银行有权要求开发商追缴保证金以保证贷款安全,或者贷款到期后再次贷款的时候给的额度非常少。

这里涉及的追缴金额以及贷款额度的减少,可能会远远大于你抛售换来的那点现金。

恒大许家印说:“不能依靠贱卖资产去还债务,否则资产贱卖完了也很难还清债务。”

他说的是对的,大幅折价卖资产表面上是在让利换现金流,但实际上会导致债务窟窿越来越大。

那些资金链已经绷紧到了极致的其他开发商,如果硬挺着价格不卖,虽然资金链异常难看,但至少“账面货值”还是正常的,贷款没到期前暂时还能维持的下去。

一旦大幅折价,债务窟窿可能立刻就爆了,本来还能撑半年一年的,现在立刻就完蛋了。

因此,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到处卖资产换现金流,自己明明是最缺现金的,但硬挺着也不能卖,慢慢地等着宝贵的时间一分一秒的虚度过去。

去年下半年,好几家资金紧张的大开发商就开始到处谈资产处置了,整整半年过去,自家债券违约传闻一日更胜一日,现金流几乎归零,连利息都付不起了,地方政府天天谈话,结果资产处置的数量居然是零。

因为资产价格不能下降,否则越卖欠债越多,不卖的话,账面暂时还能维持。

但现在这种行情,谁敢高价接你的资产,那不成了自杀行为嘛,所以资产处置的数量肯定是零。

除此之外,如果开发商大幅折价销售,那么开发商在卖房之前,还要先凑一笔钱去还掉贷款,解除质押,才能把这间房拿出来卖。

如果折价力度大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出现销售款和抵押贷款的数量差不多的情况。

先拿出来100万解除质押,然后把房子卖了110万乃至于只有100万。

开发商降低了100万的总负债,但手头的现金流实际的增加值仅仅只有10万或者干脆是零,动摇了自身贷款信用体系,还对下个月即将到期的债务于事无补。

负债已经太多太多了,债多了不愁,少那么一点负债也没啥意义,还没能换来现金,这么干有啥意义?

还不如干挺着硬拖时间呢,能拖到变数最好不过,拖到拖不下去的时候选择破产,把所有的资产和债务一箩筐的打包扔给政府去解决,这么干至少面子上还能辉煌个一段时间。

倒是那些资金链很健康的开发商,负债率低,很多资产是没有抵押贷款的,可以直接拿出来卖。

如果当他们判定未来几年房子的价格肯定要降,那不如索性一口气先提前卖到某个超低价格,给购房者安全垫,让购房者安心,以此把现金流换出来。

因为他们负债率低,所以他们的房子没有抵押贷款,所以他们卖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就目前这个行情而言,现金流就是命根子,只要自己能活到其他开发商挺不住倒下的时候,所有的蛋糕都是自己的。

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个奇怪的现象,资金链健康的开发商反而愿意降价,越缺钱的越不降价。

我了解到的是武汉的情况,但其他城市应该也差不多,一家开发商的总体战略应该是统一的,不会差距很大。

最缺钱的那些开发商已经不用聊了,他们不是不想降价,是已经失去了降价的资格。

这些开发商现在能做的就是等,等绳索缠的越来越紧,然后让命运来裁决自己。

黄奇帆说过,美国就500家开发商,结果中国有5万家,中国究竟需要多少家开发商?

5万家淘汰掉99%,也还有500家之多,因此绝大多数开发商在未来十年里,都是要被彻底洗牌的。

欧美的开发商负债率通常是50%左右,香港的开发商负债率通常是40%左右,而大陆开发商的负债率高达80~90%。

普通人一看,感觉这负债率差不多啊,也就高一倍吧,但实际上远远不是。

40%的负债率,意味着自己有60块钱,借了40块钱,然后干了100块钱的事,杠杆率是1比0.66,很低。

50%的负债率,意味着自己有50块钱,借了50块钱,然后干了100块钱的事,杠杆率是1比1,一般。

80%的负债率,意味着自己有20块钱,借了80块钱,然后干了100块钱的事,杠杆率是1比4,高的吓人。

90%的负债率,意味着自己有10块钱,借了90块钱,然后干了100块钱的事,杠杆率是1比9,高的突破天际。

1块钱干2块钱的事,和1块钱干10块钱的事,这债务风险能一样吗?

如果杠杆率达到1比9,这表示开发商无法经受一丝一毫的风险,有点风吹草动就原地爆炸。

当年2015年股票配资横行的时候,配过1比9杠杆的人,都知道这种杠杆爆仓那是多么的容易。

哪怕你的杠杆只有1比4,爆仓也是分分钟的事。

而中国有很多开发商,前几年负债率接近90%,三令五申之后现在还有80%那么多。

负债率50%到70%的开发商还有一丝辗转腾挪的空间,负债率80%以上的开发商已经失去所有操作可能性了,连甩卖资产紧急换现金的选择都没有了,现在除了躺平拖拖看,其他什么也做不了。

但实际上,国家5年前就示警了,央行2019年就到处找人谈话了,留的时间足够的多,结果这些房企在2020年还去砸巨资抢地王,根本就没有丝毫降杠杆的意思。

混到今天这一步,真怪不得别人。

恒大已经暴雷,所以恒大可以点名说,以前红极一时的恒大,别说舵主许家印,就算是恒大总裁夏海钧,当年也是特朗普带着伊万卡过来亲自签约的人物。

如此风光的恒大,现在最大承诺也就只是保交楼了。

就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不缺钱的开发商已经开始纷纷甩卖资产换钱过冬了,而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反而被负债率捆住了手脚动弹不得。

很明显,硬挺着不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80%负债率下,只要几年的时间,哪怕侥幸原价卖出,利息都能把那20%的本金侵蚀的干干净净。

不知道利息可怕的人,我再给你们算算账,假定开发商借债利率按7%算,80块钱负债每年应付利息是5.6元,而本金只有20元。只要4年时间,利息就能吞掉所有本金。

如果你资产打95折,那3年就死。

如果你资产打9折,那2年就死。

拖,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拖就能解决问题,那资金链健康的开发商为啥还要甩卖资产,大家都硬挺着高价卖不就完事了么。

当一家开发商的资金链紧张到不能,也不敢把资产进行低价处置的时候,其命运结局早就已经注定,剩下的无非就是时间问题。

奇迹是不会发生的,如果真的会发生奇迹,美国也不至于只有500家开发商。

2015年的去库存政策让本应破产的一批开发商拖到了今年,但他们依然没有吸取任何教训。

这次不管救还是不救,他们都活不下去,无论就是死在这一轮还是死在下一轮的问题。

中国房子已经到了需要70年租金才能回本的地步了,难道还能140年租金才能回本?

房价再拉起来泡沫就直接爆炸,横盘不动反而还能多拖几年。

但房价不涨,对于某些负债率极高且动弹不得的开发商来说,也是死路一条,他们只有暴涨才能救命,但暴涨会导致房价泡沫立即爆炸,到时候是整个行业一起死。

总之,中国的5万家开发商确实太多了,早晚会消失99%的。

不能打折卖,否则债务危机会立刻爆发,如果一家开发商已经到了这种地步,那就是死亡倒计时了,因为其他开发商在打折卖,反正注定只有少数人能活下来。

从我目前得到的市场信息进行判断,不少开发商已经到了救都没法救的地步,“果断处置资产”这种操作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唯一指望就是拖时间等暴涨。

不暴涨他们肯定会死,哪怕横盘都不行,但暴涨是拉着所有人一起死,所以这类型的开发商注定会死。

拖下去有意思吗?多拖几年债务窟窿会被利息侵蚀的更大。

但好像他们也没什么好办法。

虽然我不方便点名,但可以透露一下,我聊的销售人员归属的开发商,都是名列三道红线上的,不然我也不会认为他们缺钱,本指望从他们那买便宜写字楼的,但全部被拒绝了,愿意诚意让价的居然是一道红线都没踩的那种开发商。

怎么说呢,从这种情况来判断,好几个大开发商明后年都得上新闻,大家等等看吧,到时候有不少瓜可以吃。

和大家分享下我刚探知的市场信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 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已经到了拒绝降价的地步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莫名有种感觉,最近一年来打击教培,打压互联网,教师降薪,公务员降薪,就是为了让大家自发地降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从而降低杠杆率……

只可惜不巧碰到了疫情,消费一起崩了,不过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user avatar   Yefeng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泡沫被制造起来的时候,影响就已经形成了。

就像肿瘤,你发现的时候,人就已经绝症了。

医生通常会怎么说?早干预早治疗对不对?

越往后,手术风险越大,治愈机会越小!

但就是这么一直拖着,让很多人觉得这副“身体”仿佛突破了“生物规律”,西方生理学那套,解释不了东方人的身体构造……唉!

先说结论:

1)泡沫是不可能不破的,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软着陆”

你现在所看到的“拖”和“托”,本质上都是以增加居民负债为手段的,根本不是什么突破“经济学规律”的高明操作。

2)泡沫的核心永远是杠杆。

杠杆就是负债,负债越高,泡沫就越大,负债快还不上的时候,就是泡沫要破的时候。

现在居民一堆负债,地方zf也一堆负债,那你说钱都去哪儿了?

把这些钱再找回来,堵上债务窟窿,就是对经济影响最小的法子,无他!

所以遗产税、房产税、财产税、资本利得税、高额离境税等直接税手段,必须要上,不上不行。

再继续收进城税,就是刨根了,年轻人彻底躺平不干,收个卵。

3)实业富国、科技兴邦!

————————————————

历史上不是没有过教训的,

比如日本房地产泡沫是怎么破的?

美国房地产泡沫又是怎么破的?

但你不能提,一提人家就说日本、美国跟中国能一样么?

行,那我就讲个国内房地产泡沫崩溃的故事!

2020年6月8日,在介绍海南自贸港建设方案会时,有领导说:“将严格控制房地产……历史上有过教训……”

什么教训?说的就是海南历史上著名的三大炒:

  • 1984年的走私汽车炒卖;
  • 1992年的房地产泡沫;
  • 2010年,三亚房地产泡沫。

海南建自贸港的消息刚在媒体公布时,马芸说要将海南的发展对标香港,甚至要超过香港,同时他的菜鸟也积极布局海南。

大棋论爱好者们说,海南要封岛建设自由港,就像新加坡、香港、迪拜,以后大陆到海南为出口,海南到大陆为进口……

知道‘特区’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吗? 知道雄安吗?两天,就两天,雄县房价就从三四千,涨到了两万! 北雄安,南海南,听说过没?

反正怎么吹的都有,让人一听就觉得,仿佛只要去了就能发财。

其实这些说法,1988年就有人在讲了。

早在三十多年前,决策者就想把海南打造成最大最特的经济特区。

只是这么多年过去,深圳、浦东、厦门这些同班同学,早就发育成了巨佬,而海南依然是个弟弟。

2020年,常住人口1008万的海南省,GDP仅0.53万亿,排倒数第四。

而常住人口为1004万的长沙市,GDP有1.2万亿,恒大暴雷前的年营业额都有0.72万亿元……

作为特区的海南省,优惠政策给了不少,为什么经济还不如内地的一个市?

就是因为炒房炒成了路径依赖!

为什么是海南?

1984年,设计师走到厦门,看着对面四小龙之一的呆湾,深有感触地说:“如果用20年的时间把海南的经济发展到呆湾水平,就是很大的胜利。”

海南岛跟呆湾岛的行情差不多,呆湾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海南3.54万,湾湾原住民是高山族,海南是黎族……

所以搞好海南,是统一大业的重要一环。

其次,自由港、保税区,还是建在四面环海的孤岛比较好,否则走私猖獗,很难管得住。

再就是网上各类大棋专家所说的,海南地理位置优越,是一带一路的海上枢纽。

那时候还没有一带一路的说法,建设特区和自由港,主要是为了给经济建设探索新道路。

因为在当时,旧体制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关头,东欧和苏联都在动荡,国内也有些躁动,

设计师振聋发聩地说:“如果不搞好经济,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是死路一条”。

海南一片蛮荒,工业底子薄,试错风险低,简直就是天然的新体制试验田。

于是在“步子再快一点”的号召下,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

海南要发展,需要原始资金,钱哪来?

走私汽车炒卖!

80年代跟现在不同,现在是产能过剩,但那时是供给不足,物资极度匮乏,倒爷遍地丛生。

汽车就更稀缺了,当时上头严格管控进口车,毕竟外汇金贵,进口生产线比起进口成车,更有战略意义。

所以车子这种商品,在当时是有价无市,走私一台进口车的利润,更是万元以上,要知道那会儿一个上海公职人员的年薪,也才几百块。

有钱不赚王八蛋!

这个口子一开,一时间全岛疯魔,半年多的时间,就进来了89000多辆车,超过了前一年全国进口汽车的总和。

上头明确规定,海南进口车只能自用,不许出岛。

什么?罚款?

罚多少?四五千?

那没事,反正利润有一万多。

于是相关部门积极办理“罚款放行”的手续,行hui、受hui、套汇……都在光天化日下进行。

赚钱效应甚至连军队都吸引了,海jun不惜动用军jian,以调防名义,把走私汽车换上jun牌,运到湛江……

事情搞得太过火,惊动了高层,调查组下来把当时主政海南的雷*给撸了。

按后来中国银行的说法,走私汽车让国家损失了约10亿元的外汇,这笔钱从重要程度上讲,大概相当于现在的5万亿。

由于炒卖走私汽车来钱又多又快,海南全岛,上到行zheng机关,下至街头巷尾的皮包公司,没人有心思搞实体,都在使劲薅内地羊毛,海南就此错过了第一次开放窗口期。

但中央依然全力支持海南。

1988年,海南脱离广东省的行政序列,独立建省。

高层下定决心,要把海南建成“最大最特”的经济特区,李家城甚至建议学香港,搞一guo两制,由于太扯淡,被否了。

1988年8月1日,海南公布30条,大胆提出——资金进出自由、境外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基本自由!

一句话,深圳有的政策,海南都有;深圳没有的政策,海南也有。

只是搞建设,光有政策不球行,头一个问题,就是得有人。

行政班子,工商各业,都需要人,哪里来?

中央一纸号召,引得十万人才下海南。

在当时,热衷于解读政策信号的青年,大多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精英,所以南下海南的那批人,质量非常高。

小潘和冯仑等所谓“万通六君子”就是那时候奔去海南的,电影《芳华》里说男主刘峰后来去了海南,也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

他们渡海而去,希望在海南闯出一番天地,在改开史诗中,这群人被称作“闯海人”

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真正高潮,就是他们创造的。

他们为什么要闯荡海南?

按经济逻辑分析,深圳崛起的例子近在眼前,许多人都发了财,海南比深圳还“特区”,政策红利画的大饼更大。

另一方面,当时的内地是非常压抑的,所有的商品流通,都是“官有”的,做生意完全靠关系,很多青年有志难筹。

而海南则是一张白纸,制度禁锢少,机会多。

那海南究竟啥样?是不是比内地更好?

当时的海南,用4个字形容最为贴切——不毛之地!

没有路灯,没有交警,电话打不通,甚至连电都没有,家家户户搞个柴油发电机在那咚咚咚咚……

央视在2009年拍了一部见证海南建省30年的纪录片,B站可看,画质渣得不行,但大致能看清当时海南的情状——海口主街道上甚至还有人赶猪放羊。

就是这样的地方,瞬间吸引了十几万全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实际数字据海口人才中心统计有16万多。

这说明啥?

说明人并不总往高处走,水(资金)也并不总往低处流,人才和资金都往机会最大的地方去。

哪里有增长,哪里有希望,哪里就能吸引到最优秀的年轻人!

年轻人往大城市跑,并不是因为大城市这好那好,而是因为有就业,有希望。海南都穷成那样了,但就是因为它能给当时的青年以希望,所以许多人抛弃所有,投奔而去……

基础太薄弱,愿景虽好,但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

学深圳经验,搞土di财政——用土地换投资!

1991年,中央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房di产的发展方向。

同年9月,“万通六君子”第一次在海口聚齐,成立“海南农业高技术联合开发投资总公司”。

为啥是个农业公司?

按小潘的说法,是因为一开始他们不知道要搞什么业务。

但搞什么都不如搞房地产来钱快。

他们的第一桶金来自于炒联排别墅,迅速就翻了几倍。

小潘说一开始都不敢相信,不敢签,刚在1楼签了房产合同,走到6楼加个价就卖掉了,想想都后怕。

1991年,海南房价为1400元/平方米,

仅仅一年后,就涨到了5000元/平,

1993年达到高峰,7500/平。

而国际大都市上海,直到2006年才涨到这个水平。

这已经不能叫夸张了,而是疯狂。

但更疯狂的还在后头。

据说有个流浪汉夜里睡在某售楼处门口,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莫名其妙成了排队买房的第一个,

当他准备提着几件破衣服离开时,从队伍后面跑出几个人,提出要购买他的位置……最后流浪者拿着天上掉下来的7万块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冯仑还说他亲眼见到一个土豪,付给一个歌手20万的小费。

那可是90年代啊,宝友们,人均年收入才几百块,敢这样花钱,一定是钱来得非常容易且多到烫手。

海口的地价91年还是每亩几十万的水平,93年突然就飙到了每亩600多万。

泡沫很快就溢出了海南——深圳、珠海以及跟海南隔海相望的广西北海,都炒出了天价地王。

万通六君子之一的易小迪跑去北海开分公司,走时带了500w,2个月之后就多寄回了400w。

关键是这些人炒地很没谱。

当时有“蓝线图”和“红线图”的说法,

蓝线图是还在规划中的,

红线图是被有关部门批复的,也就是“计划开发”。

炒家们就盯着红线图炒,一张纸,能倒手五六家,甚至每个中间商都能赚到钱。

冯仑在纪录片中回忆说,泡沫破裂之后,银行去回收抵押资产,问炒家地在哪,炒家说那块地得退潮了才能看到。

看到这段,我猛然想到下面这个场景…… ☟

当时的海南,遍地都是房地产公司,岛上人口600万,竟有2万多家房产公司,都在炒房炒地。

而且能炒地的,基本都是手眼通天的主,或是中字头的大型央企,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搞到“批文”。

总之,当时上至央企部委,下至地方各乡镇企业,都在海南炒得昏天黑地。

你肯定想问啊,炒作资金都哪儿来的呢?

按当时的说法,有两个“70%”:

1)进入海南的资金,70%投了房地产;

2)投资房地产的资金中,有70%来自银行和信托。

你看,当年的弄潮儿就已经很擅长加杠杆了,当然现在玩得更溜,

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早在2018年3月,与房价、地价相关的银行贷款占比就已经超过70%了。

房地产过热,问题越来越大:

1) 吸引了大量资金, 迟滞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

2) 地方上多头批地, 竞相压价, 致使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严重;

3) 长期资金占用太多,短期债务风险暴露;

4)信贷货币发行过多, 通货膨胀快速飙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上升;

5)当时亟需赚取外汇,而房地产却在薅自己人羊毛,同时把风险甩给国有银行……

1993年1月,朱总去广西北海视察,看到一片乱象后,忍不住警告:“北海不同于我的上海,建设要量力而行。”

同年4月1日,各省大吏齐聚中nan海,通报经济形势。

中央要求积极、正确、全面地领会伟人的谈话——既要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又要注意稳妥,避免损失,特别要避免大的损失。

坊间传闻,小潘以五斤桔子和一条烟的代价,看到了规划局的内部资料,他发现海南在建人均面积已经有50平,而当时北京的人均才7平,他觉得风向不对,逃顶在最高点。

但更靠谱的说法,是冯仑从体制内的朋友那里得到了消息——国家即将出台宏观调控政策。

有人偏偏不信邪,当时海南本地的首富叫冼笃信,也是炒房发家的,时任央行海南分行行长的马蔚华告诉他,zy很可能会紧缩银根,让他跑路,他没理会。

果然,1993年6月底,朱总亲自兼任yang行行长,大举收缩银根,并颁布了震动全国的“十六条”。

要求各地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规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

7月,即命令各商业银行必须在40天内收回计划外的全部贷款和拆借资金,逾期收不回来,就公布姓名;

还是收不回来,行长一律撤职。

釜底抽薪带来的不是降温,而是大崩盘。

铁腕之下,货币水龙头迅速关闭,

海南房价,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型,跌幅达到85%,脚踝斩。

海口的房地产公司倒闭了95%,

此后,海南就只剩下两种人:追债的和打官司的。

炒房客、开发商或跑或倒,巨大的压力落到了银行头上。

炒房给海南留下了800多亿烂账,仅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

很多银行的资产不良率一度高达60%,

那些用作抵押的房产基本都是虚的,有些只是挖了个坑,而且“大坑”还拖欠施工队的垫资款;

有的被多次抵押,几乎每个坑都能牵扯出七八个官司和十几位债权人。

为了收拾烂摊子,1995年8月18日,海南省zf牵头,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剥离各银行、信托的不良资产,进行集中处置。

海发行在度过最初的困难时期后,到1996年末,资本规模达到了86亿元,增长94.3%;各项存款增长152%,贷款增长97.8%;偿还了59%的历史债务,全年实际利润1.25亿,形势看似一片大好。

泡沫时期,当地很多小信用社利用高息揽储的方式吸收存款,利息一度高达25%。

银保监的郭主席怎么说来着?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果然,这些信用社都出了问题,1997年,一下子有几十家信用社资不抵债,发生挤兑。

集体信用社都是刚兑的,没有破产先例,怎么办?

高层决定“让海发行背起来”。

1997年12月,28家信用社及5家暂时关闭的信用社,并入海发行。

这些信用社除了有一些被套的土地和房产之外,基本是空壳,而且兼并后,海发行员工数剧增,包袱太大了。

同时,海发行自身的经营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一是它之前之所以能快速扩张资产负债表,用的也是高息揽储和同业拆借那一套,专有名词听不懂的话,想想P2P就明白了。

二是它创建时,有16.77亿的股本,在建立之初,就以贷款的名义流回了股东手里,属于是“刚拿来,就拿走”,非常渣男。

于是就发生了挤兑。

银行最怕的就是挤兑。

央行履行最后贷款人义务,向海发行陆续注资40亿,但仍然救不了它,无奈决定断奶,海发行成了建国后首家破产的省级商业银行。

信用的建立需要几十年,败坏只在一瞬间。自这之后的20年,海南都没有再出现本土化的银行和信托机构。

伟人对海南的期待,是用20年赶上湾湾,为统一大业打基础。海南跟深圳、厦门几乎同时起步,但泡沫彻底摧毁了产业升级的融资渠道和时间窗口,

自此之后,海南名胜就被戏称为天涯海角~烂尾楼

为了处理烂尾楼,中央给予海南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减税和补贴。

尽管如此,从1993年泡沫破裂,到2007年结束处置积压的房产,花了整整14年的时间。

你以为海南能吸取教训,一改浮躁的“热钱、快钱”逻辑?

并没有,海南的产业发展始终没能跳出房地产一支独秀的格局。

2009年,“国际旅游岛”获批后的5天内,房产销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71.12亿。

这个数字,相当于前一年海南全年房产销量的总和。

2010年1月11日,凤凰岛一期,开盘当天即销售一空,均价高达6.5万,当年的二期,售价就到了8.5万,最贵的13万。

炒房破坏了海南的旅游形象,很多海滩都被开发成楼盘,价格高得飞起。

三亚的年轻人月收入三四千,房价却三四万,敢去的,只有炒房客……

实业富国,科技兴邦,放在哪个年代讲都不过时。


user avatar   lulumumu-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什么制度了,社会主义没有泡沫,只有资本主义有

我们没有泡沫,OK?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杭州楼市有个现象,叫涨价去库存,也就是说,当供大于求时,必须涨价(吹大泡沫)才能消化库存;如果降价(刺破泡沫),反而卖不出去,会增加库存。也就是说,只要你涨,经济就能发展,只是消费者压力大而已。但如果跌,那经济立马出问题,开发商卖不出去,银行收不回贷款,供货商拿不到货款,工人拿不到工资……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想让经济出问题,那你死命也要保住这个泡沫。但问题是,消费者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永远跟,所以泡沫破,其实是时间问题。


user avatar   ling-tian-b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要有这种奇招,厚生劳动省、美国商务部、香港特区财政司早用了


user avatar   jiang-li-fei-22-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房地产泡沫也没啥,其实就是土地财政。但是拿到钱政府乱花,从来没想到进行分配,结果普通人太穷压力太大,没能力消费,土地财政玩不转了,国家崩盘都有可能。现在中国城市化也就百分五六十,还有大批人需要进城。但前提是有钱进城、能买起。现在是既不想提高底层收入,又想继续收羊毛,怎么办?

能把六亿收入不足1000的农民和两亿多灵活就业解决了房地产肯定能平稳着陆,但光觉得底层人不配好好活着,社会主义福利不会给懒人。那这房子还是给富人吧。


user avatar   wan-li-dao-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是在一个开放系统里,只享受好处而不承担代价是有可能的。

而泡沫破裂和太大负面影响是一回事,如果不想有负面影响只有不破裂。

不破裂可能吗?有可能,那就是打造一个开放系统,将中国房地产放在这个开放系统中心——对外输出泡沫,回收实际价值!

如果大家注意就会发现,一线城市的房价依然坚挺,依然在限购。就是因为一线城市能够将高额房价输出到全国,只要让买就一定会有其他地方的有钱人来支撑。

这时候一线城市的房价因为有大量接盘侠存在,就不是泡沫,而是物有所值。

如果中国成为那个全世界的一线城市,现在的泡沫就会得到全世界的实际价值支撑。实在支撑不住,那就去获得全宇宙的实际价值支撑。

这样就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既享受好处,又不承受代价。


user avatar   li-mian-hua-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自己的优越性,理应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有免疫。

房地产泡沫的最大受益者是投机者,是富人;只要你还没买房,你对自己的住房还有改善需求,那么房子价格降低就是对你有利的。从老百姓最广大的呼声也能看出来,大家还是希望房价能回归理性的。

那么,假如房价产泡沫破裂,我国如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发生了巨大的经济危机。这是否能够说明,我国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被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所绑架,这还是社会主义吗?

大家默背我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我国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房地产泡沫破裂,少数人和少数利益集团的覆灭是不会对国家和社会经济造成太大影响的。




        

相关话题

  未来五年(2019 年 ~ 2023 年)房价何去何从? 
  朝鲜那么穷,为什么组织能力依然很强? 
  如何看待 2 月 5 日快手上市后市值超 13000 亿港元,位列中国互联网前五? 
  为什么这几年经济增速慢了反而日子觉得越来越好了呢? 
  全球有近200个国家,为什么印度GDP是世界第七,没有人说印度强大,而中国GDP世界第二就觉得强大? 
  万达这两年的变化及王健林如今的状况与大马城项目有无关系?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上海在知乎上被批评成这样? 
  银行可否利用地产开发商和供应或施工方之间的往来构建贸易融资模式? 
  在武汉买loft是不是不太明智的选择? 
  如何看待22岁女子怀孕查出艾滋病,男友体检正常搬家走人留下房子,女方向男方索赔50万最终拿到11万? 

前一个讨论
如何解读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有哪些变化?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吉林省3月12日新增1412例确诊?





© 2024-05-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