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二战后期苏军的战斗力? 第1页

  

user avatar   tai-lun-cheng-jie-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大家的回答,除了开千岁之外,其他回答并没有很彻底的描述苏军后期的战斗力。

一不小心憋了7,000字,共24幅图,我会分个目录。不过这不是才写的,而是7月底就写好了。



驳斥谬论

蟒大师的“高论”,以偏概全的水平是真的强。


如果说苏军在芬兰吃瘪的话,那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德国第48装甲军和第24装甲军的第16和第17装甲师,被乌克兰第1方面军麾下的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在1月12日进攻当天,一轮就被秒了,又算什么本事?

第48装甲军还是老资格部队呢,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候被曼施坦因派去解围给第6集团军解围;

库尔斯克战役的时候又隶属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三天时间,和党卫军第2装甲军突破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三道防线,纵深35公里(北线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7天才突破8-12公里);


所以按照蟒大师的逻辑,曾经的南方集团军群王牌第48装甲军被苏军瞬间秒了,所以1945年的德军全是辣鸡?


至于苏军在芬兰战场的表现不好,根本不足以说明苏军的战斗力问题。

首先,列宁格勒地区的苏军,因为长时间在列宁格勒地区作战,其综合作战水平完全不是其他方面军的档次。并且,苏军仅仅只有110辆坦克,2,100门火炮和迫击炮,预计射击只有14万发炮弹和97吨的火箭弹。

这个数字相对于其他战线的兄弟部队来说,简直是微乎其微。110辆坦克,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够干啥?


对比下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塞洛高地第一天的火力:

41,600门火炮和迫击炮,发射了123.6万发炮弹,约合2,450车皮,98,000吨钢铁;

两个坦克集团军分别为,卡图科夫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波格丹诺夫的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70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其次,芬兰的地形本来就非常非常的坑爹,被评价为“其地形如同月球表面一般糟糕”:



1944年10月13日,轻步兵第126军、步兵第131军、步兵第99军和海军步兵第63旅三面包围佩特萨莫港,次日即攻克。

最终,对芬兰的作战变成了雪地山林赛跑,双方你追我赶,一直跑到10月29日极夜降临,实在没法再追了,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梅列茨科夫大将才放弃了对芬兰的继续作战。

蟒大师觉得在芬兰的苏军菜,你怎么不问问伦杜里克的第19山地步兵军和第2山地师跑的累不累呢?觉得苏军菜,你咋不留下来刚正面啊?



回到正题,题干的核心是二战后期,为了简单点,我就只以1945年为例吧。



战斗精神

战斗意志上,苏军在1945年是一支作战非常非常英勇的军队,不论是以突破东普鲁士的钢铁堡垒防线,还是在塞洛高地朱可夫的吃瘪,都无法掩饰苏军的英勇顽强,怀着对法西斯侵略者强烈的仇恨并且有报仇的机会,这种精神怕也是全世界再难找到第二例了。

讽刺的是,此时的苏军完全不需要什么“督战队”和政委(早在1942年10月9日“天王星行动”前就取消了),反而是德军需要舍尔纳这种对下级态度残暴的指挥官,用绞刑和羞辱性的挂牌去刺激德军作战。

而舍尔纳的行为,在希特勒的吹捧和戈培尔的日记里,都有“正面赞扬”:


“逃兵没有得到他的怜悯”,戈培尔博士在1945年3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 “一个逃兵被吊在靠得最近的一棵树上,脖子上挂着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我是逃兵,我拒绝保护德国的妇女儿童,因此我被处以绞刑。’” 戈培尔继续评论道:“这种办法是有效的,舍尔纳手下的每一个官兵都知道他在前线可能会死,但是逃到后方不可避免要被处死。”


德军甚至还创造了民族社会主义督导军官这个职务开始在德军司令部督战。

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的最后关头,德国甚至需要勃艮第鸡农这种人间之屑担任维斯瓦河集团军的司令,2月的时候从波美拉尼亚发起了一次“友情送人头”,结果被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第二梯队(第61、第47和波兰第1集团军)轻松击退。


与其对应的,尽管苏军已经取消了政委这个职务,但相反,布尔什维克党员和团员反而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前旧日本帝国参谋本部俄国课课长林三郎的评价:

而党员和团员冲在前面的战斗,在苏军当中随处可见:

这种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专门总结了三篇文章,以后都会逐渐发出来的。


这种精神的来源,或许在前期的溃败中,有政委们的督促成分,但更多的还是来自法西斯的残酷暴行:

我觉得,但凡有点良心的人,都会为此而难过,至少我在看这段的时候,心里是非常难过的。



斯大林的指挥与信任:

1945年的揭幕战是发生于1月12日-2月3日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而在此之前,很重要的一点 ,1944年10月到11月,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在莫斯科与斯大林、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和贝利亚之间发生了很激烈的争执。

双方争执的核心是是否该继续一鼓作气,向德国进军。

双方争执的结果是,老好人马林科夫站在了朱和罗这边,斯大林虽然不高兴,但允许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先休息。

经过3年半战争历练的斯大林,尽管对军事影响政治走向很不高兴,但终究还是更信任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这些帅才们:


斯大林最终取消了“最高统帅部代表”这个职务,把方面军的指挥权直接下放给各方面军司令员手上,只让铁木辛哥继续担任乌克兰第2、4方面军的最高统帅部代表。

斯大林自任为最高野战指挥官的职务,实际上也是个甩手掌柜。


传闻中朱可夫在塞洛高地的失利,引发斯大林的震怒,实际上正确的情况是,朱可夫主动给斯大林回报情况,分别在4月16日15时和晚上某时,而斯大林对朱可夫的不满,也是晚上的时候才“尖刻”了一下。

而朱可夫自己乱用卡图科夫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和波格丹诺夫的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本来就是错误的做法。

近坦1集总共损失的431辆坦克中,有将近300辆折损在塞洛高地,只有104辆折损在柏林的巷战中,这个责任完全是朱可夫的,跟斯大林真没关系。



一般部队

斯大林实操影响的一些战役,在1945年也没有产生多少的影响,相对于希特勒,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

例如,在1945年3月的巴拉顿湖战役中,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遭到了德国第6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和迪特里希的党卫军3装甲集团军麾下包括大量虎式坦克的第3装甲军、党卫军第2装甲军和第1骑兵军的攻击,却被不带“近卫”称号的苏军第26、27、57集团军,利用泥泞的地形和反坦克障碍物、通高压电的铁丝网,以及少量的战术预备队(近卫骑兵第5军)的机动调遣阻击。

托尔布欣请求使用预备队,却被斯大林拒绝,在没有动用预备队的情况下,托尔布欣还是赢了,并且苏军的损失是要低于德军的。根据德方的数据统计,“春醒行动”中,德军坦克及自行火炮损失不少于256,而苏军的损失只有165辆,包括84辆T-34和48辆SU-100坦克歼击车。


另外,尽管苏军已经预测到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会不讲武德,但斯大林依然禁止托尔布欣将已经专用作维也纳战役前锋的部队用于防御。

除了斯大林的“微操”之外,本身苏军打的也非常出色,托尔布欣在非军迷圈也不算出名,乌克兰第3方面军也不算是苏军的T0主力。

这场战役也是德军从南北两翼夹击苏军一个方面军,却完全被反艹回去,最后还白给维也纳的快递行动,除了白白浪费南方集团军群的预备队之外,毫无意义。

精锐的德国党卫军装甲部队面对一般水平的苏军方面军和苏军将领,在进攻上已经完全吃瘪。


更讽刺的是,在巴拉顿湖被苏军暴揍的迪特里希的党卫军第6装甲军,正是2个半月前在阿登暴揍美军的那位。

也正是苏军提前发动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为盟军在西线的缓解了极大的危机:



近卫军

在战术上来讲,尽管一些精锐的苏军单位也吃过憋,但考虑到一些客观原因,也不能完全贬低苏军的战斗力。

朱可夫在战后的政治上失意,被新任的国防部长崔可夫趁机拉踩,崔可夫在60年代中期认为“苏军在2月即可攻克柏林”:

这个结论显然是扯淡的,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在1月12日围攻波兹南,打到2月23日才攻克波兹南。

当然,崔可夫的部队打的慢也是有原因的,崔可夫以为城内只有2万德军,实际上是6万人,而且波兹南也是个筑垒城市,妥妥的城市攻坚战。


攻克筑垒地带是一件非常非常麻烦的事情。

例如,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第3方面军为了攻克东普鲁士,双方的物资储备是1,330万发炮弹和迫击炮弹,6亿2千万发枪弹,220万枚手榴弹;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仅仅在1月13、14日两天就消耗了1,000多个车皮的主要弹药,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仅在1月14日一天就消耗了950多个车皮的主要弹药。

两个方面军总共消耗了15,000多个车皮的弹药。为把这些弹药从车皮上卸下运到部队,使用了将近10万辆汽车(折合2.5吨载重汽车计)。

海尔斯贝格筑垒地域有900多个钢筋混凝土工事和许多土木防御工事,以及防坦克和防步兵的障碍物。

到4月8日的时候,近卫第11集团军和第43集团军突入哥尼斯堡城内,而苏军的炮兵担心可能打着自己人,只能停止射击。


所以说,尽管崔可夫认为2月就能攻克柏林属于胡扯,但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打波兹南花了很长时间却不能证明崔可夫是个废物,在东普鲁士攻克筑垒城市的例子足以说明,筑垒城市攻坚战的难度。

苏军为攻克东普鲁士,付出了126,464人的不可恢复损失,而苏军在柏林的不可恢复损失才8,1116人。


不过,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也是城市战的职业选手,1942年冬天他们是斯大林格勒的第62集团军,现在他们攻克了波兹南,还为友军分享巷战经验的手册,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仍是苏军的王者精英。



苏联的六个近卫坦克集团军,无一例外全是精锐,1945年,这6位坦克集团军司令分别是:

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上将;

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谢苗·伊里奇·波格丹诺夫上将;

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帕维尔·谢苗诺维奇·雷巴尔科上将;

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上将;

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马克西姆·季米特里耶维奇·西年科少将;

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安德烈·格里戈里耶维奇·克拉夫琴科上将;

其中,斯大林最偏爱的就是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



武力侦察

苏军的“武力侦察”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侦察”,与我们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苏军的“侦察”可不是单纯的趁着夜色抓舌头,把自己打扮的跟越共一样埋伏起来。

苏军的武力侦察,是攻势的一种,其火力和规模非常的强大。

几个典型的战例都可以说明。


巴格拉季昂行动的开始时间其实很有意思,一般来说是1944年6月22日,恰好是战争爆发第三年的纪念日,不过格兰茨的统计中,巴格拉季昂行动的开始时间算作6月23日:

理由很简单,因为6月21日夜间到22日凌晨,苏军展开的战斗,都算作“武力侦察”。德军一线阵地遭到了空前的炮击,苏军的侦察营趁着夜色直接夺取了一层阵地。

22日一整天,苏军的持续进攻,实际上全是“武力侦察”。


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侦察部队,在清晨5点突袭桑多梅日登陆场,也成功的夺取了德军的第一道阵地,有的甚至连第二道都顺手牵羊。

直到10点整的时候,方面军又进行了一次“武力侦察”,进行了持续107分钟的炮击。德军以为是主攻,冲出掩蔽所进入一线阵地,随后才遭到了15分钟的真实伤害。


同一时间的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武力侦察”规模更恐怖,朱可夫在100公里的正面投入了22个加强步兵营和另外25个步兵连以拔除特定的支撑点。

每个师派出了至少两个加强有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步兵营冲击德军前沿。对战斗侦察除进行炮火支援外,还以航空兵突击进行支援。

德军经受不住苏军侦察营的冲击,并且可能误认为是方面军主力发起冲击,因而开始从前沿向纵深撤退。

最后朱可夫连预备的70分钟炮击都取消了,“武力侦察”替苏军炮兵省了不少弹药。


即使是在朱可夫发挥极差的塞洛高地,在苏军用143盏合计1000多亿度的探照灯对着自己打太阳拳的情况下,兵力各达1个步兵营的32个侦察支队,也成功的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道防线,实际上苏军的突进到1.5公里远的豪普特运河,才被陡峭的河堤阻击。


苏军的武力侦察的特色是规模极其庞大,甚至还有空军和炮兵的大规模支援,以至于德军完全搞不清这到底是总攻还是只是试探。

德军在武力侦察的攻击下选择撤退,那只能放弃第一层阵地,必然守不住;

如果德军选择硬刚,苏军就会直接加强为总攻,在第一道阵地更好的杀伤德军的有生力量,最终还是守不住阵地

无论哪种情况,苏军的都是优势方。



后勤与长途奔袭

实际上,早在1944年9月攻克布达佩斯的战役中,格兰茨就认为,限制苏军进攻水平的,不是德军守的多好,而是苏军的后勤能跟的多好:

而苏军的后勤水平,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就给关东军上了一课。关东军以自己的后勤水平(200至250公里)参考苏军的后勤,认为苏军“也就那点人那点兵力”,结果不成想苏军横跨650公里的长度运输物资,狠狠的揍了关东军一顿:


而关东军的想法是:

关东军对自己后勤的吐槽:

不得不说,昭和参谋一贯“料敌如己”。


在战役的准备时间上,苏军也是越来越短,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的准备时间是22-48天,而规模更大的柏林战役却只需要15天(实际上只用了13天),打的也更精彩。

相对于的,1943年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只有区区6天调兵遣将时间+5天战役准备时间,苏军在指挥的成熟性上,既摆脱了盲目仓促的快进,也大胆的放弃了较为冗长的战役准备时间。

在柏林战役中,这种战役准备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同样,这也是对苏军后勤的极大考研,尽管苏军的卡车有40万辆是英美援助的,但能把这些卡车发挥出真正强大突击力量的,也只有苏军一家。


而苏军恐怖的后勤和长途奔袭的能力,在“八月风暴”中再一次淋漓尽致的体现。

为了增兵远东,苏军调集了90个师,其中包括克拉夫琴科的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这些部队有的是坐火车,但为了保密,更多的是自己坐汽车从柏林赶到远东,期间有6个小时的时差。

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用3天时间翻越大兴安岭,纵深达450公里,7天时间解放了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德国的面积才不过35.7万平方公里。

在海拉尔的关东军防御,苏军不过只用了一个普通的步兵军就完成了突破。

关于苏军的长途奔袭和突破能力,我想日本人自己的评价更有说服力,即使在东南亚用腿狂奔的日军,在苏军面前也不得不服输:



编制革新

伟大的卫国战争不仅带来了苏军新的战术革新,在编制上也产生了不断的进化。


苏联红军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之前,先后采取了两种装甲兵编制。

1939年诺门坎战役的时候,朱可夫麾下由第57特别军改编的第1集团军,麾下有5个装甲旅:坦克第6、11旅,装甲汽车第7、8、9旅;

1940年,苏军重新编制了“机械化军,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但是在巴巴罗萨计划中,遭到了重创。典型单位如,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博尔金将军指挥的机械化第6、11军。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机械化军损失殆尽,苏军马上重启了更小单位,但也更有效的坦克旅,典型如,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上校的第4坦克旅;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少将的近卫步兵第1军麾下的第4和第11坦克旅。

而我上文已经提到,卡图科夫和列柳申科,将会是未来六大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司令(卡图科夫近坦1集,列柳申科近坦4集)。


但是,坦克旅这种较小的编制,尽管可以辅助步兵完成莫斯科保卫战中的防御工作,但依然不能胜任大规模进攻作战,因此,苏军必须重新编制坦克部队。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幕后英雄的名字:苏军汽车装甲坦克部部长雅科夫·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连科上将。

尽管费多连科上将不是前线的指挥官,在西方战史中名不见经传,可他在各大元帅的回忆录中评价甚高,他是红军的大脑之一。

从1942年3月开始,他重新组建了坦克军和机械化军,这种军实际上相当于德国的师。

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二者理论上都是用来作为步兵集团军的快速集群,实施小规模、有限度的突破,形成100公里纵深上的包围圈。

但为了造成更大的破坏,形成更大的包围圈,红军需要更大的编制,一个能与装甲军和装甲集团军相提并论的真正的诸兵种合成机械化部队。

1942年年底,一种全新的单位,坦克集团军诞生了。

1943年版的坦克集团军由2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组成,例如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麾下有坦克第18、29军,近卫机械化第5军。


不得不说,雅科夫·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连科上将,就是苏德战争中的,斯大林这个“刘邦”的“萧何”。


在八月风暴中,苏军再一次革新了战术。

一般来说,二战中的苏联步兵师其实比较弱小,在编制上甚至不如日军的师团。

一个日军师团拥有9,000至18,000人不等。苏军平均每个师约有5,000人,有的只有3,000人,略大于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步兵团。

1946年以后的苏军步兵师变得更加强大,一个步兵师会得到一个独立坦克旅、一个自行火炮团和一至多个额外的炮兵团的加强,这些都是在八月风暴中革新的战术。

最精锐的近卫坦克集团军也得到了加强,近坦6集下属的两个坦克军之一被第二个机械化军替代,另有两个摩托化步兵师被转隶给该集团军,此外还有两个自行火炮旅、两个轻型炮兵旅、一个摩托车步兵团和各种支援单位。

该集团军下辖25个装甲营和44个摩托化步兵营,共有1,01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也是苏军在冷战初期机械化集团军的最初模样。



总结

二战末期的苏联红军,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陆军,其规模和技战术水平,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巅峰水平,迄今无人能同时在两个方面超越1945年的苏联红军。

红军的指挥官们在攻克柏林之后,先被美英法等国授予各种勋章,斯大林才为他们还的人情。

是艾森豪威尔主动提出要见朱可夫,是布莱德利主动拜访科涅夫,是丘吉尔在波兹坦会议上主动为朱可夫敬酒,是蒙哥马利主动选择在勃兰登堡,这个苏军向柏林发起突击的地方,向红军战士们致敬。


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向柏林发起总攻的宣言中,足够显示出苏联红军战士们的气势磅礴:


即使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人凭借这幅照片,在这个世界就有生存空间。


正如同电影《帝国的毁灭》中那个失去胳膊的老兵父亲说的那样:

“当俄国人从两翼发动钳形攻势的时候,你们最多能活5分钟。”


user avatar   Ekis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摸了大约五千多字,试图浅显地从多个方面解析下后期苏军战斗力究竟如何,这个“后期”就理解为1945年的苏军。

1945年初,苏联的“西线”大约有600万苏军,部署方式相较1941-1942年有巨大的变化,最高统帅部不是将这600万大军均匀地摊在前线,而是在某一区域集结巨大的前线和后备力量进一倍放大其数量优势,这使得苏军的人数和装备在1945年相对自己的轴心国对手变得更加明显,显然,苏军统帅层的战略规划能力在4年的战争中有了巨大进步,各个方面军的司令员,如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戈沃罗夫,托尔布欣,巴格拉米扬,马林诺夫斯基,倒霉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甚至是在维亚济马险些丢掉项上人头的科涅夫等将帅,都已经是身经百战的沙场宿将,相较于对面除了对付苏军以外还不得不应付神经明显失常的希特勒的德国对手而言,他们能力强悍,精力充沛,行事自由且充满必胜的信心。

但我们还是要意识到,苏军的步兵,骑兵,坦克,机械化旅或师还是老毛病,在战斗表现极端的同时也出现了人力紧缺的问题。

一.人力和人员素质

一个前线的苏军师即使满员,也不过是同时期德军师的一半不到,哪怕是网友们通常认为应该用一个苏联军来对比一个德国师,放在1945年也是比较牵强,显然苏军和自己的对手一样面临着人力短缺的巨大威胁,1944年12月30日,苏近卫第4集团军在匈牙利承担防止德国人解围布达佩斯的任务,1945年1月1日,苏军近卫第4集团军要在长达160公里的防线上担任防御任务(包括巴拉顿湖湖岸地区)。近卫步兵第31军防线长达48公里,第68步兵军防线长达18公里,近卫步兵第20军防线长达24公里,第135步兵军防线长达16公里,近卫步兵第21军防线长达20公里,此外还有位于巴拉顿湖长达35公里的南部湖岸防线。苏军近卫第4集团军所辖各步兵师平均战斗人数为5386人。该集团军下辖的14个步兵师中,有11个师的兵力人数在5000至6000人之间,这几乎仅仅是它们在编制表中一半的兵力。这种局面在1945年的苏军中极具代表性。

注意,这已经是1944年底,我们可以从小见大,看到苏军在1944年夏季攻势中遭遇的损失,哪怕将那些被解放的苏军战俘,奴隶劳工,通过强征的壮丁被一股脑的发配武器后塞进部队后看似让苏军在1944年8月底-1945年初的人数纸面上变得好看了不少,却同时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据苏军资料显示,在1944年8月,苏军在爱沙尼亚下令强征当地全部18-33岁的男性入伍,随后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隶属于苏军第38集团军第140步兵师在1944年9月12日从利沃夫和沃伦地区接收了32名“新兵”,其中多数为强征年龄超过40岁的中年人。这些毫无军事技能的新兵仅在该师的后方训练单位参加3天训练,就被补充进一线的步兵团中参加战斗。而这些被强征来的步兵表现倒也与一般苏军作为相符——其中的14人随即在火线上向德军投降。仅在1944年9月4日至25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就有172名来自西乌克兰地区的新兵向德军投降或叛逃。

但很可惜,苏军指挥官并没有什么办法,也没有时间可以提高他们部队的战斗素养,这使得苏军部队在1945年初的战斗表现呈两极。

二.战斗表现:近卫军和老兵单位

好的一极一般被认为是那些拥有“近卫”头衔的部队,这是授予那些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苏军部队的称号,比如崔可夫指挥的保卫斯大林格勒的第62集团军,该部以高的离谱的伤亡和在废墟里的“不折不挠”为自己赢来了近卫军称号,后改名为近卫第八集团军。

近卫军相较一般苏军部队而言增加了口粮,火力,优先补充“靠谱”的人员,乘坐美国盟友援助的卡车或半履带车,同时维持着更好的纪律和战斗训练,这使得他们的进攻能力和主动性极强:

1945年1月31日,隶属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尼古拉·埃拉斯托维奇·贝尔扎林的第1006步兵团(第266步兵师,近卫第26步兵军)利用其机动力大胆地穿过了结冰的奥德河,在河对面建起了一个长四公里宽两公里的桥头堡,吃苦耐劳的苏军官兵在当天就把184门轻重火炮和迫击炮运过河去,在这一天,近卫第26步兵军和第219坦克旅(来自近卫第二坦克集团军)抵达奥德河对岸,随后对河岸附近的诺恩多夫镇和索菲塔镇发起奇袭,兵不血刃地缴获了一列载有六门高射炮和一些大炮的火车,俘虏了有13名当地官员和63名守军,并解放了57名苏军战俘,据朱可夫回忆,这支部队行动时,德国官员和军人还在咖啡厅和驻地喝着咖啡散着步。

显而易见,这样类似德军在1939-1942年辉煌时期的“闪击战”战例正在由1945年的苏军进行复刻,德国国防军的徒弟已经成长了起来,并对自己的老师拳脚相向。苏联的近卫军部队在战斗中往往坚韧不拔,士气高昂,承担更重要的战场任务,但同时也意味着更惨重的伤亡:

1945年4月22日,近卫机械化第七军副军长-苏联英雄马克西莫夫少将指挥的近卫第25机械化步兵旅和近卫57坦克旅为核心组成的特遣队(战斗群)在驰援包岑附近威森贝格一带惨遭德军反击的苏联波兰第二集团军途中遭到德第57装甲军的勃兰登堡师,第545国民掷弹兵师和第72步兵师各一部从威森贝格以南,赫尔曼.戈林装甲师从威森贝格以北发起的钳形攻势,在德军步坦协同攻势下威森贝格一带的苏军被围,苏军并未选择投降,而是在马克西莫夫等军官的亲自带队下在外围近卫第24,26机械化步兵旅配合下开始突围,在随后的战斗中,马克西莫夫在战斗中阵亡,同时阵亡的还有近卫第25旅旅长-苏联英雄杜卡,近卫机械化第七军副政委萨维涅夫和第294师857团长。4月24日威森贝格口袋中的苏军冲出包围圈后,第254和294师的大部被摧毁,马克西莫夫特遣队只剩300人不到。


三.战斗表现:一般单位

排开近卫军以外,苏军其他部队的组成就要低劣的多,尽管他们装备了轻武器和火炮,但运输工具主要还是依靠马车,他们的制服经常破烂不堪,官兵思想原始落后,在进军德国的时候,苏军的二三线部队呈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景象,令人不禁回想起12-13世纪的蒙古入侵,即牲畜被赶在旁边,被征用的马车组成的庞大车队中堆满了战利品。

苏军一般部队所受的训练很少,纪律也很差,非常依赖他们的军官或政委对他们进行监督。而对于军官和政委而言,管理部队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的控制酗酒和下半身施暴,这两样往往会导致恶劣的纪律崩溃。一般来说,苏联士兵与军官有着良好而亲密的关系,这使得基层的关系非常紧密,但万一因战事紧急出现畏战现象,NVKD和政委还是会把那些玩忽职守的军官和士兵扔进惩戒营,虽然在1944年6月以后苏军已经不再需要“督战队”这一臭名昭著的编制来维持战线,但还是保持着他们的惩戒营用于执行一些有去无回的任务。

在上述因素影响下,苏军中除开近卫军外的一般部队哪怕是在1945年德军已经日薄西山的情况下还是会很容易被击败,或是在进攻中表现消极:

在1945年3月22日-23日针对屈斯特林走廊的反击中,德第九集团军先后投入了SS第502重装甲营,第20,25装甲掷弹兵师,元首掷弹兵师,“明谢贝格”装甲师和“1001夜”战斗群进行反击,虽然苏军突击第五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已经沿着屈斯特林包围圈构建了严密的外层防御,但德军装甲掷弹兵和坦克的攻击还是给苏军,尤其是他们的机械化部队造成惨痛伤亡。据统计,在3月22日至27日的战斗中,德军损失了50多辆坦克和1592人,而苏军则损失了200多辆坦克和2000多人。

而从Das的

文中,我们再次可见近卫军与一般部队间战斗表现的明显差距,以及能打的苏军部队对不能打的友军部队的愤怒和无奈:

SS第11装甲军的攻击虽然给崔可夫的机械化部队造成严重伤亡,无力突破近卫第47,57步兵师的坚固防御;第25装甲掷弹兵师的所有攻击都被击退;高加斯特被牢牢掌握在近卫第4军手中。23日的战线趋于稳定,双方沿戈尔措车站东-11.6高地-帝国1号公路交叉口-旧图赫班德一线展开。当天16时30分,诺夫哥罗德团硕果仅存的4辆JS122和步兵137团再次发起攻势,任务是攻占铁路线。15分钟炮击后坦克团发起攻击,成功击退了当面守军,但未能控制住铁路。行动失利令忍无可忍的坦克团再次表达了对侧翼友军的“不满”,战斗报告指出:

“左邻友军,近卫34重坦克团和步兵172团,尽管领受了任务,但根本没有向前推进!”

最后一次行动发生于3月24日,坦克团报告旧图赫班德之敌出动12辆坦克和步兵向东北方向发起突击,损失4辆虎式坦克后,敌军后撤。这样,配合步兵进行了两天的恶战,其结果是,坦克团向前推进了3公里,但也遭受了损失。


四.取长补短:苏军将领的战略和战术

对于自己部队的德行,苏军将帅不可能不知道,他们深知哪怕到1945年,东线的德国国防军仍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而他们的步兵,机械化部队还是不可能在同等数量的条件下打败德国装甲兵和老资格部队,而幸运的是,苏军对于德军的骄傲—装甲师,已经钻研出了一套灵活放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的战术,从挫败德军在匈牙利发起的两次大规模反击战:布达佩斯和巴拉顿湖战役中我们可以一探究竟:

1945年1月1日22:00时,德军小股步兵在坦克的配合下对苏军防御阵地进行了试探性进攻,1月2日2:30时,党卫军第4装甲军的主力部队开始加入战斗,拉开“康拉德行动”的序幕。近卫步兵第80师的前线防御阵地在德军猛烈地进攻下瞬间被撕开了一个狭窄的缺口,该师的后方防御部队出现了大量德军并且开始攻击设在阿戈什詹的师部。于是苏军近卫步兵第80师的指挥系统以及对部队的控制陷入混乱。1月2日1:00时至5:00时间,德军第96步兵师的一支渡河部队横渡多瑙河,击退苏军近卫步兵第4师后夺取了多瑙河右岸的一些村庄。不久,渡河的步兵部队与向西进攻的装甲部队顺利会师。苏军近卫步兵第80师一部与苏军第18坦克军下辖的第170坦克旅(27辆坦克)被德军包围。自德军作战行动伊始起,其进攻的两个方向就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一处沿多瑙河攻击前进,一处便是突破阿戈什詹。在前者的进攻轴线上,党卫军第4装甲军正在执行作战行动,而后者的进攻轴线上则是金特·帕佩军级集群。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苏军试图通过守住山间的一条狭窄道路阻拦德军攻占阿戈什詹。1月2日,苏军全天都在与德军装甲部队进行激战,然而,在次日清晨,德军步兵向苏军侧翼进行包抄,随即德军攻占阿戈什詹。

苏军近卫步兵第31军的防线迅速崩溃,当务之急必须重新构建起新的一条防御阵线。苏军近卫步兵第41师,隶属于近卫第4集团军的预备部队,距离德军的防线突破口60公里,接到命令动身调往前线至少需要一天半至两天的时间。此外,当德军开始发起进攻时,苏军仍然不清楚德军进攻阿戈什詹是主攻还是佯攻。乌克兰第3方面军总司令费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决定拆分打算进攻匈牙利西北部的的战斗集群。第93步兵师被撤出前线阵地并向陶尔扬展开强行军。这将需要该师进行大约45公里的行军。在陶尔扬,德军穿过树木丛生的丘陵地带向平原地区攻击前进,意图突破比奇凯,而第93步兵师的作战任务就是遏制住敌军的攻势。

随着第93步兵师的调离,托尔布欣继续下令让第40步兵师和第62步兵师撤出前线进入预备部队状态。此外谢尔盖·伊里奇·戈尔什科夫中将指挥的近卫骑兵第5军也从莫尔附近的战斗中撤出。1月1日傍晚时分,该军对布达佩斯西北部的莫尔镇发起进攻,但并未成功。1月2日清晨,该军得到新的指令,到新的战场集合。

然而,仅凭苏军近卫第4集团军的部队,从其右翼延伸至多瑙河已不再可能重新构建起新的防线。乌克兰第3方面军只能靠更多的部队实现这一方案。乌克兰第3方面军总司令费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决定尽快在近卫第4集团军已经破裂的阵地后16-20公里处构建起一道新的防线,同时挑选精兵劲旅迟滞德军的进攻。当下,德军沿多瑙河河岸进攻,这一方向被苏军认为是最为危险的。苏军的各机动兵力可以最迅速地到达新防线,因此第18坦克军(缺第170坦克旅)被调到指定区域抵挡德军进攻势头。苏军近卫步兵第86师和第46集团军下辖的近卫机械化第2军调往至同一地区,这两支部队进行了180度的转向,将挡住德军沿多瑙河河岸向布达佩斯解围的进攻道路。


费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是炮兵出身,这在他作为方面军司令员的防御作战风格上留下了明确的印记。他命令格奥尔基·费奥多罗维奇·扎哈罗夫将隶属于第18坦克军和近卫骑兵第5军的“喀秋莎”和火炮集中部署在新的防线上。值得注意的是,德军也采用过这种手段。在诸多防御战中,德军会建立起反坦克炮群和火炮群,这些炮兵战斗群的机动性更大,通过部署在敌军进攻方向上可以发挥出色的效果。

1月3日,苏军新构建起的防线遭受到德军进攻。在托尔布欣和扎哈罗夫的命令下,苏军的预备部队调往前线并投入战斗,党卫军第4装甲军沿多瑙河右岸进攻与展开防御的苏军近卫步兵第86师和苏军第18坦克军交火,苏军得到反坦克火炮的支援与德军进行血战。苏德双方激烈的装甲战发展为夺取包伊瑙公路枢纽控制权的大规模会战,几个小时的战斗决定一切。1月3日5:30时,苏军第110坦克旅和配备有ISU-122突击炮的第363自行火炮团进入包伊瑙,并且立即与SS第3骷髅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展开激烈交火。苏军试图击退德军并且控制住这条至关重要的公路枢纽。当天下午,党卫军从北部,然后从西部和东部不停向包伊瑙发起猛烈攻击,但是均以失败告终。德军从侧翼包抄的伎俩早已被苏军识破并且破解,但由于德军兵锋正锐,苏军阵线上还是被德军凿出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

“康拉德”头两天的行动可以看出,苏军将帅对于如何应对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已经有了充分的战斗经验,遏制手段也十分简单粗暴:通过调动大量的步兵和炮兵,辅助以坦克和突击炮单位沿地形设置纵深防御,消耗德军动力,这样的方法不可谓不明智,但前文也提到,苏军步兵和机械化部队依旧很难独自战胜德军装甲兵,例如在1月3日的战斗中,苏军预备部队仓促向金特·帕佩战斗集群和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发起攻击,收效甚微不说,还折损了600多人和60多辆坦克。

而在遏制德党卫军第六装甲集团军发起的规模更为庞大的“春醒”作战中,苏军将这一战术用的更加透彻:

1945年3月发生在巴拉顿湖的战事中,防守方苏军的火炮部队毋庸置疑的成为了“主角”,面对德军装甲兵的进攻,它们在战斗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苏军的坦克部队则在战斗中沦为扮演了“配角”,这既是他们不给力的表现,也是苏军将帅不得已而为之。

战术上来说,苏军的反坦克炮,师属火炮以及自行火炮(突击炮)脱颖而出,展现出其有利的地位。德军坦克和突击炮的“软肋”位于侧翼和后背,很多德军装甲师在战役过程中选择蛮横的通过坦克在前,半履带运兵车和步兵在后的传统攻击阵型向苏军发起冲击,除开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装甲战斗群指挥官约阿希姆.派普使用了以装甲难以击穿的虎王坦克为先导,装甲群向侧翼迂回的战术使得该部在相对损失较小的同时进展最大外,苏军的反坦克炮兵无疑使德军当时最具战斗力的精锐—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其余诸部蒙受了沉重损失:

在战役进攻期间,法西斯指挥官们集结40至80辆装甲车辆组成坦克集群,从数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意图分散并摧毁我苏军的反坦克防御阵地。然而这样的作战行动,德军并未得逞,相反它们损失了80%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这一切战绩都归功于我苏军的反坦克炮、自行火炮、坦克以及作战飞机。

关于装备损失,根据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战报数据,在10天的相关战斗中,324辆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20辆半履带装甲车辆在战场上被遗弃烧毁;另有332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97辆半履带车辆被击毁。当然,这一数据大大夸大了真实战果,根据德军战报数据,截止至3月13日,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永久性损失共计42辆坦克和1辆半履带车。但需要注意的是,德军另有39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28辆半履带车辆需要进入修理厂进行短期或长期的修复,这些车辆当中大部分因为缺少油料运走后来被遗弃,可以确信,在“春醒”行动中,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永久性损失不少于250辆。而在这10天相关的战斗中,得益于苏军指挥官对自己坦克部队的保护,损失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只为165辆,其中包括84辆T-34坦克和48辆SU-100坦克歼击车。

整体上看,苏联红军就战斗力而言,已经从三年前那支高层间充满着猜忌和恐惧,基层纪律必须要靠子弹和威胁维持,在大卫.格兰茨口中“依靠数量优势,没有其他特点”的笑话,成长为了拥有一批身经百战,骄傲自信的高级将领和热忱善战的基层官兵的军队,其主官和参谋指挥能力,军事素养和部分专业兵种素质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虽然在1945年他们还是会因巨大的人员伤亡和机械化部队战力捉急,表现不一定总能让人满意,但这一切都可以靠苏军将帅的能力和时至1945年德意志第三帝国必将覆灭的战略大局所弥补,瑕不掩瑜。


资料引用无外乎是些价值都不错的老书,此外大卫.格兰茨的巨人重生也是不错的读物。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T-34/85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东线坦克战的模式,毕竟虎式、豹式装甲再厚,也完全可能在500-1000米距离就被T-34/85侧面一炮击毁,从种种战例和数据来看,红军坦克部队进入T-34/85、IS-2和谢尔曼时代之后,德军引以为豪的坦克战优势大大缩水,并且逐渐因此超过了德军所能承受的临界点。

传统上“大量虎豹蹲坑等于无解”的说法,可能在真实的战争后期并不存在。虎豹的数量要说少其实也真不少(豹式加猎豹合计生产6500多辆,虎1加虎王合计生产近2000辆,合计约8500辆),但是还不够,具体战斗方面,除了在很多人已经很熟悉的在洛林被美军一下菜掉4个满编豹营之外,东线其实也不乏短期内虎豹就遭到大量损失的纪录。

例如白俄罗斯鲍里索夫坦克大战前,第5装甲师加上505重装甲营共有70辆豹式和29辆虎式,虎豹数量仅在一城地域就达99辆,此外还有50多辆四号。结果经过短短的10天战斗,到7月8日时,第5装甲师竟然只剩下12辆豹式和6辆四号可动(另有几十辆坦克可修),已经完全丧失了反击能力,虽然苏军(第5坦克集团军)也至少损失了200多辆坦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堆积大量虎豹也已经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无敌了。

个别极端情况,比如巴拉顿湖+维也纳之战,德军的坦克损失甚至还大于苏军,即便是按Frieser提供的官方数字,德军在维也纳战役中也至少损失了1345辆坦克和突击炮(有不少是在春醒中被打坏,留在后方修理,然后苏军攻势开始后被抛弃)。

即便是德军堆积了大量虎豹的战役(比如库尔松战役,白俄罗斯战役后期,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匈牙利战役),坦克战战果都开始不尽如人意了,有些只有4号的德军坦克部队更可想而知,例如白俄罗斯战役前期,德军唯一的装甲预备队第20装甲师就在近卫第1坦克军的猛攻下很快脆败下来,使得苏军很快就得以全线突破。


如果谈论东线全局性的数字的话,就我查到的一份数据显示,苏联在1944和1945年共损失了25200辆坦克和突击炮,而东线德军仅在1944年就损失了14537辆装甲车辆,包括4438辆坦克、3468辆强击火炮、1669辆自行火炮。即便只考虑坦克和突击炮的对比,以前看到的一本英国书《斯大林的钢铁之爪》说44年苏德坦克损失比已经下降到1:2应该大体属实。

另一说:1944年苏联损失坦克和突击炮19000多辆,德国两线损失坦克和突击炮12000多辆

如果考虑1944年苏军处于全线进攻,经常使用坦克进攻德军步兵阵地,并被德军反坦克炮、铁拳等步兵师装备击毁不少,还要考虑“虎式”、“豹式”理论上很大的(如果不是巨大的)质量优势的话,那苏军坦克兵的进步速度就真是太惊人了,Mars说德军装甲部队44年即便是在东线也已成了“年华老去的拳王”之说并不为过(德军损失的4000多辆坦克相当一部分还已经是豹式)。


二战毕竟是坦克的黄金时代,苏军在坦克部队的量变上逐渐转化为质变也就不稀奇了。在1943年,德军还有相当大的坦克战优势,曼施坦因和莫德尔还可以放心用坦克战打断苏军的坦克矛头,削弱苏军的纵深伤害力,使得大部分德军步兵全身而退,苏联步兵和炮兵靠两条腿和马车是追不上的。

而到了44年,即便是“只”拥有T-34/85,谢尔曼和IS-2、ISU-152的苏军已经并不畏惧与德军打大规模坦克战,很多时候德军即便坦克战取胜,自身坦克损失也很大。完全不能像42、43年那样以很小损失摧毁苏军主力坦克集团。再加上44年苏军坦克军已经有了可以绕过对方主要城市和交通结点,直扑明斯克的纵深突击能力。。。。自然,德国的“穷人战争”在44年就完全超过了可以承受的临界点,在战略上陷入全面被动。




  

相关话题

  30年代英国和美国有发生法西斯运动吗? 
  为什么美国海军飞机会使用旭日旗作为涂鸦? 
  为什么二战苏联空军拿不出好的增压器? 
  为什么莫德尔在勒热夫能通过将装甲兵和步兵混合搭配抵挡苏军,而法军不能通过坦克支援步兵抵挡德军? 
  如果新冠疫情发生在苏联会怎么样? 
  二战时,波兰真的是被苏联和德国夹击了吗? 
  假如施陶芬伯格所主导的女武神计划成功的刺杀了希特勒,那么同盟国们还会进攻德国吗? 
  波兰为何在历史上屡次亡国? 
  如 1944 年盟军接受李宗仁将军建议,全力消灭日本,待德苏皆奄奄一息,再行东西对进。历史将如何推演? 
  世界其他国家如何评价中国在二战的作用?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深圳地铁保安强制乘客给外国人让座?
下一个讨论
一套简单有效的逻辑交易系统值多少钱?





© 2024-11-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