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有可能突围吗? 第1页

  

user avatar   wzstor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上条当麻

许多史学家、历史分析认为第6集团军不可能突围,无非是根据苏德双方战略态势、关键决策得出的结论。这些是合理的、讲道理的。但这些不是可能性、可行性分析。

我相信知友们大多做过PPT,台面上说就是讲解方案的可行性、可能性以及投入产出。实际上大家都懂的,那是画大饼,钱投(骗)入然后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实话实说,所谓的可能性可行性,对于甲方,就是遍历所有方案总得选一个,对于乙方,谁最不讲理谁就赢了。

不考虑小胡子的固执,保卢斯的盲从等等合理因素。把很多不讲理的因素给予考虑,以其组合各种可能性。我相信,这个集合里一定有一个结局,对于6集是个较好的结局。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有不少可选的战术方案,在某一时间节点改变选择,集合就会增大。同时,苏军同样会变,集合也同样增大。

先看看德军的变量因素。首先看被围的六集,它的变量有:

  1. 11月突围,即包围圈还没形成时,同时放弃伤员。
  2. 11月突围,即包围圈还没形成时,不放弃伤员。
  3. 12月中旬突围,与冬季风暴并行,放弃伤员。
  4. 12月中旬突围,与冬季风暴并行,不放弃伤员。
  5. 12月底突围。(此时伤员已经大部分空运送走。)
  6. 1月突围,鱼死网破也得一试。
  7. 固守。

顿河集团军群的变量有:

  1. 奇尔河、科捷利尼科沃、两线并进。
  2. 弃守顿河东面,即科捷利尼科沃防线,单线出击。
  3. 弃守顿河西面,即奇尔河防线,单线出击。
  4. 放弃地面救援,全力经营空投,等天气好转再救。
  5. 放弃空中补给,全力经营外围突破,双线并进。
  6. 放弃空中补给,全力经营外围突破,单线出击。

苏军的变量有:

  1. 坚持之前的土星行动规划,突破奇尔河、目标罗斯托夫。
  2. 不考虑奇尔河防线,先消灭被围的第6集团军。
  3. 主攻马内奇河,目标罗斯托夫。

一、首先,我们要分析6集被包围的形成过程、以及根源,才能更好理解以上各项的关键因素

事后诸葛亮分析说,希特勒最好的选择是:不主攻斯大林格勒,在斯大林格勒外围经营防线。主攻高加索的巴库。

这是上策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看看42年5月初的苏德双方的战线。

除了大卢基凹入部、勒热夫突出部,基本上是直线战线,这样的战线没有突出德军兵力不足的窘迫。

11月,北方集团的防线。

11月,中央集团的防线。

南方集团的之后战况,希特勒要求A集团军群进军高加索,同时命令6集拿下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攻占阿斯特拉罕,它是巴库石油运输据点也是里海舰队据点。这样的战略实现的话,就可以实现从奥廖尔、沃罗涅什、斯大林格勒至阿斯特拉罕的平直战线,这个战线无疑是最短的,可以减轻德军缺兵的焦虑。

如果照事后诸葛亮的战略,不打斯大林格勒,为了保护补给线路,就得沿着顿河、马内奇河部署防线。即紫色部分替换斯大林格勒至阿斯特拉罕的部分。

可见,这个战线比打下斯大林格勒之后的战线,长得多了,会加重德军缺兵的窘境。

因为缺兵,在整个9月至11月的巷战中,德军不得不把顿河防线的大部分交与仆从军,希望集中兵力打下斯大林格勒后再改善。这也是苏军能包围并歼灭6集的根本原因。

再说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德国的后勤运输。德军进入苏联就得依靠苏联原有的运输设施:铁路、公路,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铁路资源。

从上图可以看出,苏联铁路的普及程度不均衡,西部、中部、西南部的铁路非常密集,东部也还行,北极圈以及西伯利亚缺少铁路线路这有情可原,但为什么东南部的斯大林格勒的铁路线变得稀薄、往南到高加索又变得密集?

原因就在于斯大林格勒附近水系多,顿河、奇尔河、顿涅茨克河都交汇于此,地质结构松软、不适合修建铁路。

苏联人不想投入精力修建东南部的铁路,德国人想修,这就需要打下斯大林格勒。

而且,进入斯大林格勒城市的铁路还是单行线。


从顿涅茨克到利霍夫、罗斯托夫都是双行线,从利霍夫到斯大林格勒就成了单行线,另一条线路、从罗斯托夫到斯大林格勒也同样是单行线。

单行线,借用本人的专业术语来比喻就是:堆栈。

堆栈里的队列是先进后出、后进先出。如果有两列火车进入单行线的斯大林格勒,前面一列火车必须等后一列火车卸完货离开后,它才能离开。唯一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也是打下斯大林格勒,才能利用火车站掉头解决堆栈难题。

冬季风暴任务的队伍分为托尔莫辛、科捷利尼科沃两个集群的原因,也是为了充分利用两路铁路资源从而达到足够补给——兵少又分兵为奇尔河防线埋下祸根。

空投给6集补给,火车在塔特辛斯卡亚站卸货,这里就是货运机场,方便空投。

奇尔河防线的霍利特集群需要的补给,在莫罗佐夫斯克站卸货。

南方集团军群每日需要25~30列火车补给,其中大部分是供给斯大林格勒的战斗群,少部分供给高加索。

斯大林格勒的铁路运输瓶颈导致许多状况。

第6装甲师11月14号从法国装车出发,到了12月8日才到达科捷利尼科沃。3800公里整整24天了,平均一天160公里,这是什么效率、速度——自驾游。

轨道巨炮、朵拉、本来是击破苏军城防的利器,它花了2个月才从德国运到斯大林格勒,组装好刚想显摆一番,苏军开启天王星反击,只得灰溜溜地逃跑,关键是这趟返程也得占用吃紧的铁路资源。

第6集团军进入城市巷战,为了节省运输资源——饲养牲口的草料,把集团军的牲口放养到顿河以西。这导致突围时,失去了行动能力。

空投飞机不够用(此时的北非战场也需要大量飞机空运物质)怎么办?把生产线上正在组装的飞机运到塔特辛斯卡娅,组装好后直接投入空运。可这些飞机零件运输同样让运输资源更吃紧。

空投的飞机可以组装,飞行员不能组装出来,怎么办?许多飞行教练、未毕业的飞行学员就这样出现在了斯大林格勒的上空,他们驾驶的飞机、不是缺个部件就是缺个功能,导致伤亡惨重。

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其实是一个PPT项目崩盘的过程。德军人力资源、后勤资源逐渐崩溃的过程。也很像、人的病患慢慢累积最后如山倒——第6集团军被围歼像极了癌变。

治病救人治病根,挽救项目保核心。

所以,论述集合中的每一项可行性,哪个能保护兵员、节约后勤才是正道。

二、被围困的6集,战斗力仍旧很强大,从苏军连续几天的收割攻势都无功而返即可确认。

23号苏军两个方面军在卡拉奇汇合、完成合围,苏军统帅部过了几天才确信自己包围了一整个德国集团军。苏军统帅部随后修改土星计划,以应对这一形势。

也就是说,苏军在11月25号以前并不重视被围的6集,6集有没有机会乘势突围呢?此时没有什么苏军变量,顿河集团军也不存在,希特勒也没有发布堡垒坚守的命令,突不突围完全取决于保卢斯一人。

6集可以坚守防御,并不一定意味可以突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御需要强大火力、坚固的战线,6集的弹药仍可以维持高强度消耗3天,但突围需要的是机动力。

6集有3个装甲师,分别是14、16、24;3个摩托化步兵师: 3、29、60;还有14个步兵师;剩下的是炮兵部队,第9高炮师、4个迫机炮团、3个重炮营。

德国步兵师靠双脚行走,迫机炮也同样靠牲口行军。机动力确实堪忧。失去炮兵,难以逾越苏军的多层构筑的阵线。

保卢斯给希特勒的电报就抱怨说,如果有那些被放养的牲口,他就尝试突围了。

也就是这句话,让希特勒突然意识到,保卢斯有自由行动权。

23、24号陆军总部的会议、以及曼斯坦因的建议。25号,希特勒才发布命令,6集成为元首直接指挥的堡垒部队。但这之前,保卢斯其实已经尝试突围了,不仅制定了“换位”计划,51军的军长塞德利兹库兹巴切,还真的去做了。

塞德利兹库兹巴切经历过德米扬斯克包围圈,不想再过一次吃不饱的日子,不等保卢斯的决定、自作主张就撤出战线。

他的想法很正常:叶尔佐夫卡无险可守,而且还在低处。苏66集团军如果开启进攻,他的3摩94步都难全身而退。撤到奥尔洛夫卡,依托梅尔特卡河、奥尔洛夫卡河,据险而守。也就是紫色变为红色。

23日晚,塞德利兹库兹巴切付诸行动了,他想偷偷地撤,不想惊动对面的苏军,步兵师把重型武器都自毁,然后撤出当前阵地。

3摩94步有两条道路可选,一条是先到拖拉机厂再往奥尔洛夫卡,另一条是捷径,穿过梅尔特卡河的河堤路。

对于步兵,这很好做选择的呀,选捷径。但这十公里的路是死路!

苏军66集也没闲着(苏军其实整个11月至12月都是利用夜晚建立新阵线),想趁夜突袭德军阵线的后方,切断德军的补给线。突袭部队与突围部队不期而遇了。

结果可想而知了,苏军有坦克、摩步。德军的3摩自己跑掉了,94师被拦腰截断。

94师没有了反坦克炮等重型武器,河堤路又不能变成防线,不对称的战斗致使94师不得不撤回原有阵地,损失大半。

这证明了一件事:撤退突围肯定是要放弃原有阵线以及失去防御工事,先得进行炮火准备或者反突袭准备,机动能力差的部队还得需要重型武器保护撤退路径。

此时的6集的机动能力如何?139辆坦克,突击炮34辆,反坦克炮322门,火炮535门,重炮270门,各种摩托车、后勤运输车等将近1万辆。但它们油箱都不满,因为补给一直处于不饱和状态。

坦克中121辆可用于突围,其他是固定炮塔。即80%以上有机动性。

3个摩步师,90%以上有机动性。

炮兵的各种炮,60%以上有机动性。(包括牲口)

保卢斯根据收集的数据大概估算了突围最远是50公里,而距离奇尔河防线的最近距离还有120公里。保卢斯的计划是从奇尔河方向、即西南方向,如果是选择南方突围,达到科捷利尼科沃需要190公里的机动力。

50公里机动力,是无法突破卡拉奇防线的(距离60公里),即使魏克斯从下奇尔同时出击也救不了6集。

如果放弃伤兵呢?

是的,这是一个办法,舍弃那些运载伤兵的卡车,它的油料可以匀给坦克、摩托。这样的话,可以延长20公里。甚至,可以让炮兵达到100%机动性,因为两种车辆都是1.5吨载重能力。

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同意突围方案,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魏克斯在21号将此报告给希特勒时,22号希特勒回复时,并没有表示反对,而是陆军总部讨论后再定夺。

最主要的是,苏军的补给、在一周的高强度消耗后、也处于紧缺状态,并不是苏军不想乘胜追击突破奇尔河,而是苏军同样需要喘口气。

未完




  

相关话题

  1941年的德军和1949年的解放军哪个更强? 
  为何会有那么多德棍给德国入侵苏联的战争洗白? 
  如何看待19/06/24德国两架台风式战斗机训练时相撞? 
  给二战德军无限量方便面,能否打赢二战? 
  最强的二战德军步兵师的战斗力如何? 
  如何理解崔可夫对二战中德军的评价? 
  请问T-3485是否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不是非得量产,哪怕有一辆也算,请问真的参加了吗? 
  为什么二战中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的时候突然停止进攻,结果给苏军喘息机会而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 
  二战时期,美军中的士兵多为德裔,为何在攻打德军时从不手软,更不会手下留情? 
  冷战时期的联邦德国(西德),军事实力真的是战五渣吗(对比英法和东德,美苏就不用比了)? 

前一个讨论
厄利孔机炮的可靠性高吗?
下一个讨论
引进苏35是否沉重打击军迷(非军迷)对中国军事航空科技的信心?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