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德国为何会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 第1页

  

user avatar   BSZ-81-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转载(王孟源)

本周我在复习二战历史,尤其是从经济和金融的角度来看希特勒的战略选择,现在把一些心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希特勒在一战后德国政坛的崛起过程,一般知识分子耳熟能详,我不再赘述。在美国股市泡沫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原本就饱受英法欺凌的德国经济一蹶不振,帮助纳粹党于1932/1933年的两次选举凭着不到44%的选票获得执政权。

早先Weimar Republic已经计划了大规模的赤字支出以刺激经济,并且把主要银行和企业国有化,希特勒继承了这些公共工程以及其背后的推手Hjalmar Schacht,在1934年进一步提拔他为经济部长,但是对国有化政策做了修正,允许企业原本的业主买回所有权。这并不是在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刚好相反,是爲了将德国资本力量和纳粹党紧密地绑在一起,实际上对企业的监管控制比以往更加地严格和细密。

Schacht是一个称职的经济学者,在任内不断推动国际贸易和国内工业的平衡发展,但是希特勒的经济认知与他的政治观点一样,是极爲陈旧而扭曲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思维,其核心是所谓的“Shrinking Markets”:这个理论认爲随着更多的国家完成工业化而跻身先进经济体之列,国际上的原材料供应和工业品市场不止会因竞争而出现相对性的稀缺,而且1)因爲这些后进国家也会试图建立本土工业,从而挤占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和土地,减低可出口其他国家的原材料数量,并且2)本土企业必然会享有政治优先,从而对进口工业品发生替代;其总效应是材料来源和市场规模在绝对值上也会减小。

根据这个理论,希特勒推导出两个决策原则:首先,德国的经济必须尽可能自给自足,避免依赖未来越来越困难昂贵的进口,而且必须接着减少技术外流来延缓后进国家工业化的步调,这个政策叫做Autarky。其次,因爲无论怎麽努力,德国的领土不可能完全满足农产和矿产的需求,那麽只能就近占领资源丰富、工业化程度低的国家,将其彻底去工业化,确保原材料来源和成品市场。

这个希特勒准备占领并去工业化的国家,就是苏联;他所用的词汇,是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的“Lebensraum”“生存空间”。换句话说,因爲德国是一个陆权国家,不能像西欧的海权国家那样进行全球殖民,所以必须就近取材,在东欧建立殖民地,将当地人民转化为农奴。这是希特勒从殖民主义出发而得的结论;有人把“Lebensraum”理解为种族灭绝,这是错误的。

与此同时,从种族主义的观点,希特勒认爲苏联的共产体制比英美的资本主义还要更加犹太(一方面因爲Marx是犹太人,另一方面他同意资本主义会引发阶级斗争,最终导致共产革命),所以才是Aryan民族的最大仇敌。至于英法,反而算是优等民族之间的小吵小閙,只要对方折服,德方洗雪了一战失败的耻辱,完全可以容许它们维持先进工业和不威胁德国霸权的国际优先地位。

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纳粹党从一开始掌权就实行国家动员政策,整个经济完全向军事倾斜,Schacht屡劝不止。到了1936年,德国基本达成全民就业,照理应该转爲消减赤字,重新平衡经济,但是希特勒变本加厉,任命戈林草拟四年计划,加速备战(从这里可以看出,希特勒原本计划在1940年开战)。这样一来,留下两个很大的隐患,造成日后战略选择上的极大困难,德国的最终失败基本已被注定。

首先,德国的财政赤字无限增长,在和平前提下基本无法善后;战争不再只是一个选项,成为无可避免的终局,连预定的开战日期都无法延展。希特勒留给自己的唯一自由选择,是提早发动战争。然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德国难以囤积足够的战备石油。这一方面源自外汇的欠缺,另一方面则是英国有意多方阻挠。后来在1939年九月对波兰开战的那一天,德国的石油存量居然只够四个月的正常使用。

Schacht在1937年愤而辞职,从此纳粹德国失去专业的经济管理能力。1938年九月慕尼黑协定,张伯伦顾全大局,容许希特勒在兼并奥地利之后,又吞下捷克的苏台德地区。这是英国的真正战略底线,等同承认德国复兴,接受其重返一流强权之列。照理德国应该适可而止,多花几年积聚国力,尤其是利用与英国和解的气氛,大量囤积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并发展相关科技,尤其是合成燃料(Synthetic Fuel)。但是半年后希特勒就撕毁条约,兼并了整个捷克。这一方面是波兰不断挑衅,希特勒怒而兴师,决定提前一年开战,所以干脆先占领捷克,但是另一个考虑,却是捷克国库的黄金和外汇储备,这正是前面所提纳粹德国财政管理不善的恶果。

一旦开打,英国当然封锁来自海上的原油进口。这时希特勒还盲目乐观,认爲一旦法国软服,英国会主动重上谈判桌;这可能是他没有在Dunkirk赶尽杀绝的主要原因。然而希特勒在英国人眼中已经全无信誉可言,英国政坛没有任何力量挑战丘吉尔的强硬政策。还好苏联参与瓜分波兰之后,成爲进口石油的替代来源,小产油国罗马尼亚也倒向轴心国,德国能勉强满足石油需求量的一半。

但到了1941年夏天,德国和占领区的经济困难和资源短缺再也拖不下去,希特勒又一次被形势逼迫,在盲目乐观的前提下,把仅存的两个月石油存量拿出来豪赌,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企图在年底前就打下乌克兰这个苏联的谷仓和高加索产油区。当时参战的150+个德军师之中,只有20个装甲师和10个摩步师;这并不是德国工业没有能力生产更多的坦克和卡车,而是连这麽一点机动力量都没有足够的汽油可用,开战后后勤供应不上更属常态,严重影响部队的战力和速度,这是德军没能速战速决的主因。然而战事拖得越久,燃料短缺越严重,越须要孤注一掷做不智的战略和战术冒险,最终在Stalingrad输个精光。

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1936年的四年计划是希特勒失败的起点,他把自己的退路封死了。正确的大战略,是在经济上听从Schacht的建议,建设健全的金融财政,平衡赤字,赚取外汇,预先囤积巨量的原油储备,并且加速投资合成燃料技术。如此一来,在外交上就有余裕可以勒马于慕尼黑协定,然后慢慢与英国斗而不破,逐步争取更高的国际地位,同时静待波兰自己发疯作死到没有盟友愿意出手救援的地步。

当然,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意义,在于以史为镜。英文有一句类似的成语:“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rhymes.”(一般被僞托出自马克吐温,其实是1970年代才出现的)说得更明确: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是总有许多可借镜的教训。80多年前德国挑战霸主英国,不出意外地与现代中国崛起威胁美国霸权的过程有些共通之处,尤其健全自身经济、完善资源储备、稳扎稳打、斗而不破,依旧是新兴强权崛起的正确战略。有趣的是,一旦我们深入观察细节,就会发现类同当年希特勒的,反而是当代的美国,而中国则被后者当成当年的苏联一样,是殖民掠夺和种族歧视的双重目标。

财政管理混乱、军事预算过大、赤字无限增长、外交傲慢贪婪,还只是三流治理能力的通病,美国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它还重蹈了希特勒在思想和战略上的覆辙。

在思想上(如果读者认爲Trump不配叫做有“思想”,请看看Niall Ferguson的说法,参见belfercenter.org/public),美国同样执迷殖民主义,希望继续独霸先进科技能力,不容许挑战者建立自己的高级工业,试图强迫后者回归低级代工的地位。爲此,美国也采纳了希特勒的两个策略:一方面追求自给自足,要求企业产能回归,另一方面则全力阻拦扭转对手的产业升级。这里唯一的差别是美国人不只准备使用武力,而是从外交、法律、经贸、金融、宣传等全方位出手,而且有着以往成功瓦解其他挑战者的经验。

在战略上,希特勒无视自身的致命短板,不未雨绸缪,一味盲目乐观。美国人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纳粹德国的罩门在石油供应,而现代美国则极度依赖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的长臂管辖、经济制裁和滥印钞票,无一不是在催促全世界赶快推翻美元的地位,却没有考虑到一旦失去了美元的购买力,美国自然也不再能够维持军事、外交、经贸、金融和宣传上的力量。

希特勒的军事冒险,不只为德国带来极大的灾难,而且是数败俱伤、终结了西欧主宰世界200年的历史。当代大国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在战略核武器的背景下,代价远远更高;虽然这也大幅减低了美国动武的动力,但中方并没有真正达到核武平衡,考虑到现代美国所展示的与希特勒相似之处,开战的可能性依旧存在。这是一个很大的隐忧,应该尽早弥补。


user avatar   yong-le-da-di-ming-cheng-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内二战史网络圈子有几个严重问题。

第一,德国将领回忆录看得多,苏联将领回忆录看得少

第二,西方作者,如格兰茨等人的数据引用得多,综合苏联,西方,德国数据进行对比的少

第三,立场经常莫名偏向德国,尤其是偏向德军军官的基本立场,从而大量甩锅给希特勒

为什么德军会输掉斯大林格勒战役?

第一,战术

从战术上来说,是忽视了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南北两翼的深远纵深阵地集结了庞大的兵力,虽说是庞大,实际上,苏联进攻集团的总兵力是不超过110万,近千辆战车,2800+口径以上压制火炮。

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KV和T34加起来超过987辆。

西方的资料有个很几把蛋疼的毛病,就是经常拿德军统计口径下的战斗兵员来对比苏军的战斗部队。

但两者有巨大的差距,德军统计口径下的战斗兵员,一般都只包括作战步兵和战斗工兵,而苏军的战斗部队指的是除开集团军后勤和方面军后勤外的所有部队。

仅仅就斯大林格勒战役而言,100万出头的苏军,要突破进攻的德军及其盟军是80多万,苏联人兵力优势并不突出。

但最大的优势在于,突破两翼的装甲机械化力量优势极大,而且比起41年,中重型战车比例大幅提升。

而罗马尼亚军队的75毫米德制重型反坦克炮每个步兵师只有6门,而且德军的后勤部门对于交付罗马尼亚反坦克武器装备一直办的拖拖拉拉。使得罗军缺乏有效对抗苏军中重型坦克群的必要手段。

而纳粹德军及其盟友罗马尼亚,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其实是有强大的机动机械化兵团的。

但是从战术上来讲,过多的坦克被用于斯大林格勒巷战,投入北线反击苏军突破时,已经太晚了,尤其是还分批抵达战场,对苏第五坦克集团军的两个坦克军的突破没有形成足够的遏制。早早投入反击的罗马尼亚第一装甲师,则是老式坦克太多,能对付T34和KV的就那么十来辆长身管三号坦克,不顶用。

南面的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也是同样的问题,虽然都预想到了可能的突破,但在罗马尼亚人背后设置的装甲预备队严重不足,就一个29摩托化师。

第二,战略上

战略上,希特勒,保卢斯,蔡慈乐等人,其实早都对薄弱的两翼有所担忧,有所预判。包括给罗马尼亚步兵师加装重型反坦克炮,并把第四十八装甲军调去做罗马尼亚人后盾,第二十九摩托化师,还有一个西蒙斯反坦克战斗群等等措施。

但是德国人,当时任何一个德军高级军官,或者情报人员,乃至希特勒本人,都不是今天开了上帝视角的我们。

从战术态势上,他们能看出两翼的问题,并尽早尝试做出补充。

然而,在战略上,德国人直到1944年年初,都还在坚持一个想法,苏联人血快流干了,再加把劲儿,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只需要再有一次大胜。

纳粹阵营那么多个国家,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对苏联人的恐怖的动员能力,整个国家宛如超级兵营般的体制有深刻了解。

而现在的很多网友,对二战东线战场缺乏必要的认识,对东线战场的认知是碎片化的,一个战役一个战役的认知。

却忽视了其连贯性和长期特色。

例如,东线很多次要攻势,辅助攻势,也是声势浩大的,而且对手双方铁路调运能力都很强大。斯大林格勒两翼长期以来一直就面临苏军的反攻。

尤其是顿河弯曲部,苏军进行了很多次反击,有许多都是徒劳无功的,流满了鲜血。

德军能观察到进攻,很轻松,但是观察不出这是一次战略级进攻。你要说观察到苏军在两翼的战斗准备,战斗侦查和小型攻势,希特勒一个礼拜不知道要接到多少次报告

但是有谁敢在当时打包票自己提前看出了这是百万大军规模的战略级反攻呢?而且有高达987辆中重型战车的史诗级突破?

第三,过往经验+高加索部队的侧翼需要,决定了希特勒希望第六集团军和罗马尼亚人坚守被围阵地。

凡是在这里尬黑希特勒不许撤退是才能不足,刚愎自用,或者是脑残的。不用看,这明显就是被眼花缭乱的德军将领回忆录或者地摊文洗脑的二手货。

希特勒做出第六集团军坚守的决定,就当时而言,真正坚决反对的陆军高层并不算多。

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1941年冬天的经验,莫斯科战役的中央集团军群,原有190多万大军,经过进攻消耗下降为174万多人。

但是莫斯科大反攻的苏军,总共才120万人,不仅人少于德军五十万,而且进攻战术仍然非常稚嫩,拙计,水平低下。

遇到德军坚固支撑点经常强攻死了一堆人都不知道可以绕过去。

就这么个情况,120万凭借血气之勇,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而德军的高层完全被这气势所吓住,不断后撤,然后脱离了坚固支撑地,抛弃了重装备。反而被各种穿插到防线后的苏军轻装滑雪营和骑兵师痛打。

甚至发生了集团军级别的卖队友事件,克鲁格和古德里安从此不共戴天。

恰恰是希特勒以救世主的姿态,接管了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强令不许撤退,围绕居民点,山丘建立环形刺猬阵地,将稳固支撑点连贯,大量杀伤苏军。

从而很快遏制住了苏军当时水平青涩的大范围进攻,救了中央集团军群的狗命。

希特勒是狂热,但不是一开始就疯狂,他让保卢斯和罗马尼亚人坚守被围阵地,当然是依据上一年冬季的经验。

如果他一开始就让突围,大量补给仓库,重装备被抛弃,跑回来的部队也必定伤亡惨重,失去战斗力。而且苏军的轻装骑兵师,滑雪营等部队,穿插到战线后很轻松,对付那些在雪夜平原撤退的没有重装备的德军部队,不要太轻松。哪怕靠冷兵器,骑兵砍刀都收割了不知道多少人头。

在后方没有足够的装甲预备队的情况下,第六集团军整体撤退不过是提前上演巴格拉季昂里面的撤退,苏军顺势从两翼夹着德军不断杀伤,最后的结果估计还不如留在阵地里拖住大量苏军好等后面集结预备队呢。

而且第二点,他必须考虑高加索部队的漫长而且薄弱的侧翼,别让人合围在了罗斯托夫咯。所以保卢斯们留下坚守能牵制大量红军,不然不等广大德粉大吹特吹的曼施坦因从克里木出山,空空荡荡的大后方怕是要被苏联人打到第聂伯河去了。

到时候被合围的就远不止一个第六集团军了。

第三点,希特勒判断苏联人缺乏足够的能力在短时间内歼灭被合围的德罗军,而纳粹方面只要争取时间,集结新锐部队,从平静战线调来人马,凭借德军野战一直以来对苏军的优势,可以击败苏军解围。

为此,希特勒从其他集团军群和法国等地调来了大量新锐部队,交给了虐菜狂魔曼施坦因。

最后一点,空军方面给了希特勒保证补给的诺言。

综合以上四点,41年冬季经验,高加索侧翼保护,对德军野战解围的信心和对苏军战力提升估计不足,最后是空军的空头支票

共同促成了保卢斯的嗝屁。


======================================================补充线

没想到突然有这么多人看,那我再补充一些能够打破大家固有错误印象的内容吧。

①罗马尼亚人的战斗力问题。

国内的长期以来二战科普文章的视角,尤其是网络界,大量是以偏德军立场写的。所以对仆从国盟军的战斗力十分贬低。

罗马尼亚人实际上,作战非常勇猛凶狠,唯一的缺点就是十分惧怕苏联的坦克军团。如果苏联人仅仅是以步兵师和骑兵师围攻罗马尼亚人的话,罗马尼亚人甚至会做到师长级军官亲自上阵刺刀肉搏的程度,可谓身先士卒,血战到底。

但对于自己技术手段无可奈何的苏联中重型坦克,罗马尼亚人则十分畏惧。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西北线突破地段,罗马尼亚人有一个名将,叫西翁,此人应该是罗马尼亚整个二战中表现最出色,最有才华的将军。

他本来是罗马尼亚第一装甲师的师长,因为罗马尼亚全国只有一个装甲师,所以这种位置的荣耀和特殊性不言而喻。不过此人不知道为什么又被调到步兵师去了。

因为他指挥过装甲师,所以对装甲战术十分了解,苏军突破时,他立刻组织人马沿道路两侧设置反坦克火力支撑点,并且设置多层防御。在他的指挥下,第一天是击毁击伤了二十多辆苏军战车的。

但罗马尼亚人的反坦克炮只有极少数是德制75毫米反坦克炮,还有一部分高射炮是88炮,其余的小口径罗军火炮对KV,T34这种经常放到很近都打不出任何伤害,很容易心态崩溃。

而且近坦五集当时是有两个重型坦克旅,整整60辆KV重战车。

罗马尼亚人在第一天的苏军突破中,就被包围了两个包围圈,其中大的一个有三万人

西翁和他的步兵师也被包围,但是在他的指挥拼杀下,他和他的部署八千多人实施了强力突围,在损失了四千多人的情况下,剩下3650多人突围到大顿什钦卡与德第二十二装甲师成功汇合。

如果西翁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罗马尼亚委以更大的重任,担任更高级别的军官,罗马尼亚军队的整体表现会更好一些。

拉斯波平斯卡娅包围圈里的三万罗马尼亚人,发生了更有意思的故事。因为当时苏军主力装甲兵团都已经进一步往卡拉奇方向运动去合围德第六集团军去了。

只剩下几个步兵师,俩骑兵师和一个坦克旅包围罗马尼亚人,罗马尼亚人拒绝了前三次招降,准备遵守命令抵抗到底。

瓦图京利用了罗马尼亚人对装甲兵团的恐惧,将附近国营农场的大批拖拉机使用起来,在晚上,每辆拖拉机再挂上四个雪橇,全部挂上两盏灯,模仿坦克车前灯,再由包围圈剩下的那个坦克旅打头,营造出数百辆战车压境的恐惧。

于是罗马尼亚人心态爆炸,当晚十一点半开始谈投降事宜,凌晨两点半结束受降。瓦图京的拖拉机奇谋大获成功。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罗马尼亚士兵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坚持到了最后。

②斯大林格勒的巷战问题

德军的战略总目的是彻底切断高加索到莫斯科的联系,战术上是占领斯大林格勒西半城区,用炮火封锁河面,然后在城区的掩护下,在左右两翼架设渡口,打出登陆场,然后钳形攻势包围斯大林格勒东半部城区。

有人说,可以把斯大林格勒围起来不攻打。

如果不拿下斯大林格勒,那么斯大林格勒西城区很容易成为苏军优质的炮兵阵地和屯兵场,天然的大登陆场。以苏德这种工业巨人的能力,有可能你拼了老命侦查,连续N天确认斯大林格勒西城区没有增兵,然而苏联很可能已经把一个坦克集团军放在东城区屁股后面深处一二百公里。某天就用火车运到东城区,半夜里过河,第二天中午进入进攻出发状态了。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放得下心去左右两侧建立登陆场渡河去包围吗?

许多网友对斯大林格勒巷战的误解,在知乎上有几个经典案例,就是有个问题叫做东线战场到底有多惨烈? 还有一个 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多惨烈?

然后许多答主在那个问题下面举例斯大林格勒有多么多么惨烈,什么进去城区活过五天就是团长啦,每秒钟牺牲多少个士兵啦等等等。

我跟你们说,那个问题下面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巷战的描述大部分都是错误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里,苏军方面的总损失,很多都是在斯大林格勒前沿外围的时候,被保卢斯各种分割吊打围歼。

而顿河弯曲部的苏军,也发动了多次徒劳无功(除了后期建立了登陆场的那几次反击之外)而且血膏润土的反击。

同样被保卢斯轻松化解并重大杀伤。

而在斯大林格勒巷战中,并没有大量苏军单位全军覆没,事实上,所有参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苏军单位没有一个陷入全军覆没的状态。

损耗固然是大,但巷战部分并不占整个战役的大头。

而且狙击手也不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键。

大家要清楚,当时的德军也好,苏军也罢,都当时的先进技术型军队代表,即使是步兵师这种单位,手持步兵武器进行战斗的作战步兵比率也明显低于日本军队,更不用说中国的国军和八路军了。有时候一个步兵师还剩下三千后勤,炮手等各种人马,战斗步兵可能只剩几百。

我拿一个斯大林格勒的功勋单位举例,大家就有个直观的参考。例如近卫第十三步兵师,在关键时刻进入斯大林格勒驰援并长期坚守马马耶夫岗的英雄单位。

来的时候有九千多人,但是,有三千多人是一直留在东岸,并不进入斯大林格勒西城区的。

他们是师属炮兵,通讯,后勤,医疗,马夫等人员。

后期,苏联人甚至开始把各个参加巷战的单位的团属炮兵都安置在江心的岛屿上,并不在城区里。

许多部队的人并非是就战死光光在城内,因为崔可夫对62集团军的总体指挥从未被真正破坏掉,因此组织度一直存在。苏联人没有丢掉中央渡口,所以一直都可以把伤残士兵运走,平民也能运走,但有很多很多英勇的斯大林格勒市民自愿留在城内参战。包括女性。

即使在最最危急的时刻,例如近卫第十三步兵师只剩下三千多人的时候,仍然有一千多人从未踏入西城区,留在东部。

斯大林格勒打到后期,苏德两军最稀缺的都是一线战斗步兵。两支军队的步兵师,都含有大量的非一线战斗人员,炮手,通信和后勤等人剩下来很多,但作战步兵,装甲步兵,摩托化步兵和战斗工兵消耗非常大。

真正守住了斯大林格勒的主力,除了负责当肉盾的大批士兵和工人防御队之外,就是炮兵群。炮兵群在巷战期间对德军的杀伤无疑是最大的,狙击手只能是大战停止的间歇消耗一些德军步兵单位。

因为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并不是混乱和杂乱无章的,是有重点,有战术,以组合战斗群的形式重点展开的。动辄会使用数个步兵,装甲步兵,战斗工兵营配合战车进攻,狙击手是无法阻止这种重点突破的。

每次致命关头能守住和能夺回一些阵地,苏军都依赖于正确的召唤江心和东岸的远火打击,东岸的城内有一支极其强大的重炮群和喀秋莎火箭炮群。

这也就牵扯出我要说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要用大量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的战车以及强击火炮营去参与巷战。

第一,马马耶夫岗,德军从未完全控制,所以不能建立起辐射全城的炮兵阵地,而苏军仍然可以调动江心和东岸火炮覆盖德军进攻范围。

第二,由于第一点,对德军攻城杀伤最可怕的仍然是火炮和火箭弹。步兵单位进攻最怕这个,相对而言,装甲单位抗远火杀伤的能力更强。装甲步兵会有装甲汽车,也更熟练的使用坦克或强击火炮作为掩体躲避炮弹杀伤。

基于以上两点,德军如果不拿出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去攻城,单靠步兵和炮兵单位,某些炮击不了的苏军炮击观察点就能始终发挥作用。步兵单位无论如何也越不过苏军的炮火弹幕线。

为了拿下斯大林格勒,保卢斯不得不使用装甲部队去抗炮火,也确实寸寸推进,几乎把崔可夫压到河边露天扎营了。

这也注定了第六集团军的主力坦克部队在调出城区去西北堵截苏联近坦五集时乱了节奏,分批抵达和第四十八装甲军一样被陆续打退,即使指挥者是胡贝。

这里面还有一个意外,记住二战的一个规律,有备而来的总是会得到意外之喜,就像德军一开始入侵时,苏联出的各种意外那样。这次,罗马尼亚人出了一个意外,罗马尼亚第一装甲师在反击苏联人时,苏军一个快速坦克支队和第一装甲师在夜晚的风雪中擦肩而过,苏军看到了罗马尼亚装甲师。

但罗马尼亚人没看到这一小支快速支队。

正是这个快速支队消灭了罗马尼亚第一装甲师屁股后面的后勤,还有罗马尼亚应该是第五军的军部,同时抓住了德军派来联络的联络官。

从而导致了斯大林格勒战区西北一大片区域的德罗军情报通讯系统全面瘫痪。保卢斯因此无法判断苏军主攻方向是近坦五集还是奇斯佳科夫的第二十一集团军。

所以胡贝指挥保卢斯的坦克主力反击时,拐了两次路,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保卢斯在希特勒即将批准他突围时,还遇到了一次史诗级黑锅!

有一个关键人物,当时指挥攻打斯大林格勒的矛头第五十一军,此人叫做塞德里茨。不是二战资深爱好者很少知道这个人。

他是解除德军杰米扬斯克包围圈的大英雄,而且出身高贵,是普鲁士传统军事贵族家庭出身。

塞德利茨在被围期间,自作主张不通知希特勒,不通知保卢斯,带着他的人马,俩机械化师和一个步兵师,烧毁了大量的粮食,衣服,弹药,燃料,自作主张放弃修的很坚固的阵地,往西面撤退。

结果是一场灾难,苏军半夜被他烧仓库的动静惊醒,立刻以大批远火打击招呼了脱离阵地走在野外的撤退德军梯队。

把塞德利茨的第五十一军轰的够呛,损失惨重,自作主张的突围也不了了之。

这进一步验证了希特勒和德军参谋部对1941年冬季莫斯科战役的经验总结,在冬天贸然放弃修筑完备的坚固阵地,抛弃仓库和重装备撤退,反而是自寻死路,让苏军以极低成本杀伤德军官兵。

但是塞德利茨是大贵族出身,解除杰米扬斯克包围圈的英雄,保卢斯是平民出身,不敢动用自己的权力处罚塞德利茨。所以希特勒认为这个擅自撤退的主张,是保卢斯自己做的。

于是保卢斯背了个史诗级黑锅,希特勒和他都更对突围更加谨慎了。

同一年的两大股德军被包围的包围圈,解救了第一个包围圈的英雄是祸害第二个包围圈的狗熊,时也命也。

而且北非和斯大林格勒两个地方,都出现了同一个问题,就是平民出身的指挥官,保卢斯和隆美尔,对自己编制内的大贵族出身军官,缺乏足够的威慑管理能力。

保卢斯实际上战术水平相当高明,能力绝对不差,但受气包的谨慎性格和低下的出身,再加上各种偶然因素,造成了他的悲剧。


user avatar   you-ran-de-meng-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11月22日,据普洱市失联人员搜救联合指挥部通报,此前失联的4名地质调查人员,于11月21日被搜救队伍发现时已不幸遇难。11月23日21时50分,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移交失联人员单位。

11月20日,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曾派遣24名搜救人员组成3支重装穿越小组,计划在无补给的情况下,连续5天长途跋涉进行搜救。他们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仅相隔一条山脊。

↑搜救人员发现的失联人员的雨衣碎片。图据央视新闻

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胡文琨带领了重装突击队参加救援,他向红星新闻记者详细讲述了救援过程。

“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胡文琨认为,失联疑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24人重装队伍曾做好长期搜救准备

红星新闻:这次派遣去哀牢山救援的重装突击队是怎么组建的?

胡文琨:我们带领了三支重装队重装突击队去哀牢山救援,因为这次搜救的道路非常艰难,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队员也会发生摔倒、罗盘方向受到干扰等情况,所以队员都是从云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中,挑选出搜索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强的成员,组成8人一队展开搜救任务。

重装的意思是吃穿住行的装备全套。因为重装穿越基本上没有后援,所以吃穿住行的装备全要背在身上保障自己。这次重装突击队按照五天的给养定位,配备有帐篷、睡袋、GPS卫星电话、做饭的反应堆、燃料气罐、五天的食物、防寒保暖的衣物等。

↑11月21日,救援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图据镇沅县委宣传部

红星新闻:重装突击队进入哀牢山救援的情况如何?

胡文琨:在昨晚(23日)九点五十分,遇难者的遗体被护送下山送至镇沅县。这次搜救任务中,重装队扮演的角色是远距离搜索队,搜救选择的道路与遇难者被发现的地方相隔一条山脊。因为当时通过总部对现场的分析判断,认为这个方向比较重要,考虑到各种机会都不要放弃,所以重装队就沿着这条山路往下搜索,大方向没有错,只隔了一个山沟。

事故原因疑为迷路+失温 未打开RTK或因未意识到危险

红星新闻:根据遇难者被发现的现场,您认为意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胡文琨:通过对他们遗物的判断,当时食物和汽油都还有剩余,所以根据我个人的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受当地的磁场干扰造成迷路,在遇难者自身没有认知到危险的状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在外面的搜救过程中,电子罗盘和机械罗盘都有受到磁场干扰而紊乱。我们都是通过画图重新确定位置。

而14-16号三天大雨,山上一下雨就起雾,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当时四名调查员受大雾和罗盘指向的影响,没有寻找到工作点的正确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他们还在工作的状态,没有意识到发生危险,而失温的发展又很快,所以在很短时间里,发生失温意外。

因为意外发生得比较突然,遇难者没有表现得不好的状况,而是呈现失温者微笑的面部表情。四名遇难者相隔不远,有两个人并排躺在一起,一个人顺着一个方向,另外一个人跟他们间隔10米左右。只有户外失温这种情况才会很快地把人的生命带走。

红星新闻:遇难者都配备了RTK装备(实时差分定位)帮助定位,但他们并没有按下该装备,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胡文琨:没有按下定位装置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危险和问题。我们指挥部在测量该地的磁场时发现,救援地的磁场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所以在事故发生前,四名调查员可能还在寻找工作点样地,他们个人认为还没有产生危险,所以没有打开装备发出求救信号。

遇难者野外生存经验丰富,救援难度巨大

红星新闻:您在看到救援现场和遇难者的照片后,您对四名遇难者有什么判断吗?

胡文琨:四位遇难者一位是干部,三位是战士。他们以前都是中国人民武警黄金部队的战士,最大的32岁,最小的是25岁。我们在这次任务中和他们的战友一起搜救,战友告诉我们,他们的能力非常强。他们主要负责林地调查、地质调查、冶金矿产等工作,至少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野外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

他们作为户外调查的地质队员,户外生存能力比我们普通户外爱好者强大得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我们有些户外专家都要强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带那么多装备的原因,因为他们野外生存经验很丰富,就像猎人一样。

消防、武警、当地村民等组成搜救小组,在哀牢山中搜寻失联人员。图据镇沅县融媒体中心

他们能认识云南山地95%以上的可以吃的东西,可以就地取材寻找食物和水源。说个小技巧,他们可以用冷水把袋装的方便面煮熟,所以他们不会带很多东西上山。刚好哀牢山在14-16号连下三天的大雨,大雨就会有雾,有雾就会容易产生意外,而这次失温就是个意外。

红星新闻:在您从事的10多次救援行动中,您认为此次救援的难度如何?

胡文琨:哀牢山的地质地形格外复杂一些,这一次测了他们的磁场,发现是四川黑竹沟磁力强度的两倍。我们户外运动协会成立有六七年了,组织了包括山地、洞穴等多次救援行动。今年哈巴雪山就有三次,苍山有两次,洞穴有一次,但从来没有遇见过比这次大的任务。

这次救援行动在中国来说都是最大的了,它的救援难度应该是排在第一。它和其它的救援不一样,比如梅里雪山救援、泰国的洞穴救援和珠峰的雪崩,因为他们的位置比较明确,上山的道路比较简单,指向性非常明确,所以救援很容易开展。

但这一次是在几十平方公里进行大范围搜救,再加上遇难者没有信号、没有报警、没有定位,没有各种信息资源,救援全靠大海捞针。所以这次救援在世界山地救援史上,其难度都算大的。

来源:红星新闻

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在云南哀牢山失联遇难,牵动各方关注。11月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遗体已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有救援人士向南都记者介绍,遗体被找到时呈现出失温特征。针对人员装备问题,24日,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南都记者表示,中心给所有野外工作人员配备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此前引发关注的一次性塑料雨衣,用途主要是防护粘性草籽。

南都此前报道,11月15日,云南省镇沅县政府接到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于11月13日进入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哀牢山后失联。失联地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形陡峭、树木茂密、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加之连日阴雨大雾,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此番搜救规模浩大。据央视报道,普洱和玉溪两地协同合作,从两头向中间合围搜救,玉溪前方指挥部也不断前移,并在救援中加大无人机、直升机的喊话频次。搜救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搜救人员需要从海拔1700多米的山脚出发,翻越海拔2800多米的多座高山。

11月20日,搜救人员在失联人员简易宿营窝棚的下游发现了他们的雨衣。附近同时发现了排泄物。

11月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11月22日8时32分,发现第4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24日零时左右,4名失联人员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运送至镇沅县殡仪馆。整个转运过程长达40小时。

参与搜救行动的岳麓蓝天救援队队长谭章此前向南都记者介绍,“失踪人员的户外生存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痕迹表明,他们曾经顺着河流、溪流往下游走,用油漆在石板上面留下标志,应该是希望沿着水道找到村庄。被发现时,其中一名遇难人员衣物掀起,呈现典型的失温症状。搜救队伍认为,4人的遗体分隔两处,有可能是中途决定由一名队员外出求救,剩下三人原地保存体力。

而据媒体披露,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作业工具包括:每人一台RTK,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1矿泉水瓶汽油。

上述信息引发关注后,公众热议失联人员的装备是否妥帖齐全。11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南都记者提问表示,“我们给野外所有人员配备探路者防水防雨保暖衣裤鞋。妄自揣测一次性雨衣就更荒唐了,那是工作人员在山上作业时视具体情况用来防护粘性草籽的。”

目前,4名失联人员的遇难原因正在深入调查中。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四人殒命哀牢山,为何进山时穿着“一次性雨衣”?

新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消息,最近两天,“哀牢山”这三个字一直占据热搜位置,引发网友关注。

在失联整整8天后,4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全部找到,但都不幸遇难。四个年轻的生命,把心脏跳动的最后时刻留给了雨雾迷离、野兽出没的哀牢山,那个左手写字的张金榜再也没机会提笔写出漂亮的字迹了。

11月13日,这4名工作人员徒步进入云南哀牢山内部,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他们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当过兵,具备野外作业经验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

哀牢山原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摄于2018年4月 玉溪市新平县 摄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顾伯健

在为4名遇难人员扼腕叹息的同时,笔者梳理了整个事件,提出几点疑问:为何专业人员也会失联?进山人员的装备配发是否合乎标准?为什么哀牢山的搜救难度这么大,需要投入8000余人次和10架次直升机?

目前,救援队伍正在开展失联人员遗体的转移工作,事件原因仍在调查当中。

失温或是罪魁祸首?

据搜救队员描述,4名遇难者被发现时,衣冠较为完整,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初步判断遇难原因最大可能是失温。

失联人员所在哀牢山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二十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而0-10℃是失温的高发温度区间。

初期会觉得很冷,手脚不自主抖动,中期会出现意识不清,后期可能造成昏迷、心脏骤停。一般在低温下,正常成年人超过两个小时就有可能出现失温症状。

如此低温的环境下,再来看,工作人员携带了哪些装备。据现场救援人员透露,4名失联人员携带的食物不够4人吃一天。具体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而这些基本的御寒装备,御寒的是够用了,但放在险恶的哀牢山,似乎无法撑过一个夜晚。更离谱的是,救援人员分别在宿营地和下游两条小溪的交汇处发现了粉色雨衣碎片。

经过比对,确认这些雨衣就是由失联人员携带的物资。

笔者在淘宝上搜索了同款雨衣批发价,0.4元/件。你没看错,就是这件粉色雨衣,与游乐场玩激流勇进的一次性雨衣一样,被发给队员们带上山去遮风挡雨,给队员们提供生命保障。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顾伯健告诉《新民周刊》,这种一次性雨衣野外根本没法使用,树枝轻轻一刮就烂掉了。


真正适合野外作业的雨衣

难道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经费紧张,置办不起专业的防寒装备?资料显示,2020年9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接受转业的武警官兵就成了这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2021年4月,发布的一则车辆租赁服务中标公告显示,因工作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需租赁四驱高性能越野车用于野外任务使用,租赁车辆不少于20辆,年度预算人民币406万元。



一个一年用400万元预算来租车的单位,为何连基本的专业装备都无法提供?

为何专业人员也会失联?

既然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为何也会迷路和失联?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副站长杨效东教授说,进入哀牢山上的密林,和你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看到一样的。人一旦进到林子里,明明外面的阳光很好,但密林深处光线不好,尤其雨天,特别不容易看清路,很快就会迷失方向。

恰恰,遇难人员的失联位置属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山壁坡度较大、多悬崖峭壁,就算是巡护人员,在平时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出现短时间的迷路现象。遇难人员当时处在高山密林的环境中,一旦迷路,很难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杨效东教授说,即便长久驻扎在哀牢山,但每次上山都非常小心,要防着黑暗中的树枝、溪流深沟的拦阻。还要小心地质塌方和滑坡,出发前都会做好方案,请山民或护林员来做向导。

一名护林员还提到,哀牢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随着管理逐渐规范、完善,进入保护区需获得准许,“游客是不允许进入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护林员陪护”。

多位樟盆村村民也提到,近些年他们很少有人进入哀牢山。有村民提到,一二十年前,当地村民曾上山采药,“但到的地方也都是边缘地带,而且都是跟着长辈走原来人留下的路”。

杨效东说,每次出去,大家都要携带对讲机来确保安全。但也不是所有先进的救援设备都可以在哀牢山被用上。当时4名遇难人员每人携带了一台RTK。

RTK是一种能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失联的4人各有一台RTK设备。按计划,他们应该在11月14日打开RTK设备。只要按下设备按钮,救援人员就能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

但从11月14日至21日11时,失联4人从未打开过RTK设备,因此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无法据其定位。

不过,有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士表示,原始森林中如果失去通信信号,即便打开,后方人员也收不到信息。而即便是早早地把RTK设备打开,当救援队的无人机在这里飞行时,也会因为某些地方信号太弱而失去联系。

参与救援的张先生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在搜救过程中,他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经常收不到消息。“主要是雨后雾很大,能见度低,容易找不准方向;而且下了雨温度太低,他们身体上可能也受不了。”张先生分析。

搜救难度为什么大?

据了解,整个搜救行动,云南以普洱市为主,玉溪市、楚雄州协同展开,截至目前,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车辆150余辆、卫星电话100余部、无人机50余架、直升机10架次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全力开展搜救。

为什么一次救援要持续8天,先后投入8000余人?这与哀牢山本身的地貌相关。

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全国最大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区,最高海拔3156米。失联人员位处的区域是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此前,搜救工作存在三方面主要困难

首先,哀牢山在镇沅境内面积达13.5万亩,此次人员失联的区域,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属原始森林无人区,山陡林密、遍布山崖和沟壑,地形极其复杂。

其次,正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20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七八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近期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

最后,搜救路线距离较远,从山脚前往搜索区域需要爬山约4个小时,随着搜索范围不断扩大,山中无路,行进困难,不具备夜间搜索的条件,队员往返宿地耗时较长。

11月22日,遇难者张金榜曾经的战友李先生讲述,他和张金榜是2015年武警黄金部队新兵连的战友,“一起入的伍,当时在新兵连,我们一起训练、聊天,他平时非常踏实,训练也很认真,我记得他是左手写字,字迹非常漂亮”。

后来,他们各自退伍转业,分别被分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下属单位,“他是昆明单位,我是成都单位。”李先生表示,他们的工作项目大致相同,都是日常进行森林蓄积量调查。

事发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官方网站切换成黑白色,并发布公告,对因公殉职的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致以最沉痛哀悼。

来源:新民周刊



  

相关话题

  厄齐尔和京东安与土耳其总统合影并赠送球衣,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库尔斯克会战,这两场战役哪场战役意义更重大?哪场更重要? 
  中国作为新晋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挑战者,会重复德国日本苏联的失败之路吗? 
  德国海军总监称「普京应该得到尊重、克里米亚半岛已经永远失去了」,随后道歉并辞职,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想问下二战除了同盟国和轴心国,其他的那些仆从国和中立国都在干什么? 
  德国宣布恢复新冠病毒感染者强制隔离政策,是否意味着西方国家对于与新冠病毒共存的躺平政策已经转向? 
  二战时期的德国党卫军宪兵与盖世太保是同一个系统吗?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德国真实现状是怎样的? 
  二战德军占领的法国是什么样的? 
  1941-1944年间德国对英的战略轰炸是怎样的? 

前一个讨论
我家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凭什么你寒窗苦读几十年就能超越。有没有正解?
下一个讨论
"凝视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在凝视你",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义无反顾地在从事1040它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