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赵匡胤为什么要以宋为国号?他不知道以前已经有过一个宋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iu-huan-45-72-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解读国号系列,欢迎大家关注。

1、为什么中国秦汉之后的国号有叫秦、齐、魏、赵、楚、燕、梁、宋的,但就是没有一个叫韩的,为什么没有韩?

2、为什么和秦国差不多强大的楚国,作为国号在后世使用频率极低,不如燕赵魏齐?

3、齐国比鲁国强大多了,为何山东省的简称却不是齐?

4、赵国比魏国强大,为何后世作为国号,魏远比赵多?

5、越国灭了吴国,为何江南语叫吴语而不是越语?

6、起于东北,为什么金和清不用“燕”作为国号?

7、明教还是明王?明朝的国号真的来自于明教吗?

8、后金为何要改国号为“大清”?


这个问题很简单,可惜很多人没有回答到点子上。

今天我们讨论国际关系的时候经常说,北京如何如何,莫斯科如何如何。

这说明什么?说明首都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政治资源,甚至可以代指一个国家。

同样,中国秦朝后几乎历朝的国号都是开国之君、或者名义上的开国之君的国号,来自于封地,到了辽金之后,才渐渐打破了这一传统,比如元明清都有各自的意思。

所以,首先,曹操的封国不可能以姓为名叫曹国。

有人说,不对啊。南北朝有一个陈朝,就是以开国之君陈霸先的姓氏命名的啊。

其实这是巧合,陈霸先姓陈不错,可是他正因为姓陈,所以加九锡,封陈公,封地也在陈,后来称帝建立陈朝。陈朝的“陈”是地名的“陈”,不是姓氏的“陈”。

春秋初期诸侯国

所以,开国之君(或名义上的开国之君)封地在哪里,就是什么王,建立的就是什么朝代。

一、历代国号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里的封地,甚至关键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座城池,这个国家的都城。

甚至从汉朝开始就是如此。

比如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后来建立的朝代就是“汉朝”。

清朝汉中府

自从刘邦定下了这个游戏规则,以后历朝历代建立王朝,尤其是禅让的,一般都是自己封地的名字,而且主要是那座城市,封国的都城的名字。

如果你不按照这个游戏规则来,那就不上路子,别人不会承认你的。

比如王莽建立的什么“新朝”,古人嗤之以鼻,压根没人承认。后世的国号,莫不是如此。也有人说王莽的新朝来源于他的封爵新都侯,但是《汉书》也说, 西汉后期流行“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的新潮思想,新朝之新或许应该是新旧之新,有待研究。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公元256)夏六月,高都侯司马昭进封高都公,都城在今晋城市东北。

所以晋朝国号就来自于奠基者司马昭的封国,晋国,封地在山西晋城。

这个城市是司马昭故意选的,在汉晋之间一直流传着一句神秘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这条谶语中的“代汉者”很好理解,那就是取代汉朝的统治地位,而“当涂高”的解释却十分模糊,这就给了很多人利用的空间。曹魏起先认为这个指代的是魏,巍代表着高。

司马昭却认为,“当涂高”指的是自己,他跟曹操一样逼迫皇帝给自己封号,他逼迫得到的封号是“高都公”和“晋公”,“高都”在古代指的是今天山西的晋城,因为地势较高所以叫做高都。“高”和“都”在古代都有道路的意思,这与“当涂”相应验,而“晋”又有更进一步的意思,所以他先做“高都公”后做“晋公”的寓意则不言而喻了。

清朝泽州府,就是今天的山西晋城,这里有著名的高平,发生过长平之战和高平之战

刘裕建立南朝宋,之所以没有恢复汉的国号,是因为他实在靠不上汉室后裔,只能说是刘邦弟弟刘交的后代。

刘裕于元熙元年(417年)攻克长安,灭后秦,刘裕逼迫朝廷封他为东晋的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等重要官职,并以十郡建“宋国”,刘裕受封为宋公,同时加九锡,后封为宋王 。后来禅让取代东晋,建立的就是宋朝。

刘裕之所以受封为宋王,是因为他自认为祖籍彭城,今天的江苏徐州,这里属于宋国之地。

清朝徐州府

巧合的是,虽然宋国不是一个春秋战国大国,也不是战国七雄,但是地方很重要,后世还有一个人,封地也在宋国之内,那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没有封王,但是他被封为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所以取代后周后国号就叫做“宋”,显然这个“宋”更加出名,因为唐宋元明清,不可抹去的中华文化印迹。

而且正因为商丘是龙兴之地,所以宋朝时期,商丘是作为北宋南京应天府而存在的。

清朝归德府,今天河南商丘

宋国地图

而宋国,这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特例,虽然版图极小,但是因为有商丘和彭城两座城市,刘裕和赵匡胤建国都叫“宋”,所以历史上有两个国号叫“宋”的。

历史上还有两个国号都叫做“齐”,都在南北朝,北齐和南齐,这两个国家有关系吗?压根没有任何关系,南齐和北魏并存,北齐诞生的时候,南方已经是陈朝了。

但是这两个国家都叫齐,是因为封地。

南北朝枭雄高欢被封为渤海郡王,他的儿子高澄在东魏的时候加封自己为齐王,武定七年四月晋相国封齐王加殊礼,此后被刺杀,高澄的弟弟高洋又把程序走了一遍,逼迫东魏孝静帝册封自己为齐王,不久取代了北魏,就建立了“北齐”。

而南齐的建立过程也是如此,萧道成在刘宋时期进封为齐王,不久取代了刘宋,就建立了“南齐”。

那么,为什么它们都要叫做“齐”呢?

原来这是因为封地都在战国的齐国版图内。

齐国是战国大国,版图也非常大,涵盖今天的山东和河北大部分,所以山东无法简称“齐”,恐怕也是因为无法涵盖这个大国,就像湖北没法简称“楚”一样。

高欢的“齐”就在今天的河北沧州,这是因为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在孝文帝改革后,极需要追溯很高的门第,所以自认为是渤海郡人,这里的“高姓”是大姓,同时渤海郡的高隆之等世家大族也和高欢交好,承认了他出自渤海郡(高欢手里有兵,也不得不承认),所以高欢以渤海郡人自居,封号自然是齐王。

所以封地就在今天的河北沧州,这里虽然是河北的土地,但也属于齐国之地,因为齐国很广大。

清朝河间府和天津府,今天的河北沧州一带,古代的渤海郡大体在此

而萧道成之所以国号叫做齐,是因为“萧”这个姓氏同样郡望是兰陵郡,是兰陵郡的大姓,不过萧道成不是出生于山东兰陵,而是侨置的江苏南兰陵,也就是常州武进,之前说过,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民众,同时对于失去的北方土地聊以自慰,只能在南方也设置同样的地方,比如在镇江设置了“徐州”,常州设置了“兰陵”,等到刘裕北伐收复了徐州和兰陵,这些地方只能加上一个“南”字,所以镇江又叫做“南徐”。

按照郡望,萧道成是兰陵郡人,在今天的山东枣庄市驿城区,自然属于齐国。

清朝兖州府和沂州府,今天的山东枣庄和临沂一带,古代的兰陵郡大体在此

前面说过了陈朝的来历,同样历朝也有两个国号叫做“梁”,一个是和南齐同宗的萧衍,因为祖籍在梁郡,就是今天商丘的睢阳,这里是刘邦西汉封国的梁国,后来梁王刘武在此地建立了梁园,在文坛上很知名,所以萧衍被封为梁王。

而朱温之所以国号叫做梁,是因为朱温是宣武节度使,根据地在汴州,这里也叫作大梁,是古代魏国的都城,其实朱温的国号本可以叫做“魏”,唐朝以朱温为相国,进封朱温为魏王,加九锡时,但是朱温不接受,后来他自己逼迫唐朝禅让,国号取的是汴州的古称“大梁”,所以国号梁,这里的封地主要就是开封。

清朝开封府

而十六国时期频繁出现的秦国、燕国这些国号,也是因为起家之地,或在秦地,或在燕地而得名。

起于雍州的,基本上国号都叫做“秦”。

起于幽州的,基本上国号都叫做“燕”。

甚至隋唐的国号也是来源于封地。

杨坚继承其父杨忠随国公的封地,后来取代北周,国号就叫做“隋”,因为“随”不吉利,所以改成“隋”,还是不吉利。

封地在湖北随州。

清朝德安府,今天湖北随州一带

李渊被封为唐国公,禅让自隋后建国唐朝,封地在唐,也就是山西太原,这里有着上古古国唐国,所以这个名称是比较悠远的。

清朝太原府

说了这么多,就想说明一点,古代的国号基本上都是开国之君,或者实际奠基者的封地,而且往往就是封国的都城,那座主要的城市。

那么,“魏”是今天的哪座城市?

二、从魏郡到魏州

曹操统一北方,权倾朝野。然而,建安十八年,有一件事情也困扰着他,董昭等人在曹操暗示下,提请汉献帝册封曹操为公爵,这为曹操后来成为王爵,儿子篡位成为帝王铺路,是第一步。

然而,曹操犯愁了,自己应该选择哪里作为封公,进而将来封王的封地呢?

也就是说,虽然可以自己选,但是这个要慎重,司马昭后来不就自己选了晋城?

那么,曹操有哪些地方可以选呢?

第一个是沛国谯县,曹操老家,而且这里还是殷商的古都,可以说,如果曹操选择了谯县作为封地,或许就是殷国公,此后就是殷王,曹丕篡位,建立的就是“殷朝”,中国历史上将多一个“殷朝”,而不是没人用这个国号。

第二个是山东定陶,也就是曹县,这里是“曹”这个姓氏发源之地,有些人的封地是祖籍地,曹操如果选择这里作为封地,或许就是曹国公,此后就是曹王,曹丕篡位,建立的就是“曹朝”,这就和陈霸先的陈朝一样,姓氏和封地名重合。

第三个是河南许县,因为洛阳被烧毁,曹操迎回汉献帝之后,临时安置在许昌,这里也算一个临时首都,曹操如果选择这里作为封地,或许就是许国公,此后就是许王,曹丕篡位,建立的就是“许朝”。

之所以前面花了这么多篇幅来说各朝建国前的封地,大家仔细分析这些封地,发现什么特点没有:

汉中、高平、徐州、商丘、天津、开封、太原......

这些城市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城,而且都是重要的战略据点,兵家必争之地。

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民国大动脉之一的津浦铁路,就有天津、沧州、兖州、徐州等重要节点。


平汉铁路以及向南延伸最后形成的京广线上就有郑州、武汉、长沙等节点,同时,正因为铁路的原因,郑州取代了开封。

所以,这些作为封地的城市都是古代赫赫有名的名城。

所以不管是曹县还是许县,感觉都有点Low,抬不起来。

所以曹操选择的封地就是邺城。

邺城曾经是袁绍根据地,曹操击败袁绍之后,不仅抢夺了甄宓等美女,而且把邺城也据为己有。

邺城是东汉时期冀州的首府,而且这里距离洛阳很近,却不至于受到洛阳的威胁,是理想的建国之地。

所以曹操最终选择的封地就是邺城。

那么,邺城选择好了,就要建国,邺城在战国时代属于什么国家呢?

说起来有点复杂,邺城起初属于魏国,著名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后来邺城又被割让给了赵国,因为这里距离赵国首都邯郸很近,在别国手里不安全。

秦朝统一天下之后,邺城也并入了邯郸郡管辖。

那么,邺城应该被冠上“赵”的名称,为什么和“魏”扯上关系呢?

原来,在汉高祖十二年的时候,在邺城设置了一个郡,叫做“魏郡”,管辖18个县,即邺、馆陶、斥丘、沙、内黄、清渊、魏、繁阳、元城、梁期、黎阳、即裴、武始、邯会、阴安、平恩、邯沟、武安这18个县。

这18个县后来在历史上大多有崭露头角的机会,比如瓦岗军以少胜多,击败隋朝的黎阳之战就发生在黎阳县。

同时,我们发现,不仅这个郡叫做“魏郡”,而且里面还有一个县,叫做“魏县”,记住这个名字,在后世魏郡不存在的时候,魏县取代了它的功能,扛过了大旗继续前进。

我们看下西汉时期的地图。

西汉魏郡

大家可以看出,魏郡呈现一个倒三角形的形状,在其北部是赵国,这里的赵国就是刘邦分封诸侯国的赵国(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虽然赵国比战国时期的小,依然存在),本来赵王是好友张耳以及其子张敖,后来赵相贯高等谋刺汉高祖,此后赵国就被封给了刘邦的儿子刘如意,同时把赵国狠狠地缩小了,作为惩罚。

从此之后,相隔很近的两个地方就有个不同的名字,邯郸因为是“赵国”都城,所以一直是“赵”的名称,而邺城因为是“魏郡”首府,所以就是“魏”的名称。

东汉魏郡

东汉末年分三国,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行政区划和西汉时期一模一样,魏郡还是像一个倒三角形的样子,治所还是在邺城,同时,北方还有一个赵国,这是因为东汉的时期,依然延续了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同姓封王,所以东汉依然有赵国,末代赵王叫做刘赦,但是没有什么事迹记载。

邺城还是冀州刺史部的治所,政治地位十分重要。

所以曹操选择了邺城作为封地,那么魏郡自然就成为了其封国,这个封国的名字自然就叫做“魏国”,假如曹操选择了北边十里外的邯郸作为封地,那么建立的就是赵国了。

当时的侍中太史令王立通过观测天象得出:“吾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吾观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所以,曹操觉得魏地比较吉利,然而,这个预言正好预言了后来的历史,晋魏之地兴起了,先是魏,后世晋,终是晋兴起了。

此外东汉时期,由于光武帝刘秀的喜爱和提倡,谶纬学说很是流行,就是一种政治预言,用神秘的话语去理解,当时流行一句话,汉朝曾经有“代汉者,当涂高”这一句谶语,“涂”指的是泥土,泥土垒高就是城墙或者宫殿,而“魏”的本义就是宫殿,魏通巍,巍也是高的意思,所以曹操觉得“魏”这个名字甚好,因此,封国魏国正合其意。

很多人看曹操的事迹,对于有一件事情不了解,那就是汉中之战失利后,曹操不仅称这是鸡肋,而且说了一句话,“人苦不知足,既得陇,何望蜀”,得陇望蜀是刘秀所说的典故,在征服了陇右隗嚣之后,刘秀发兵南下,灭掉巴蜀公孙述,统一全国。

刘秀一鼓作气统一了中国,而曹操却不想南下攻击巴蜀的刘备了,一方面是实力不济,内部不稳,另外一方面,曹操已经60岁了,早就不是30岁意气风发的刘秀了,他才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回到邺城之后,曹操开始扩建和修缮铜雀台,同时平定了邺城的叛乱,稳定了内部。

铜雀台

很多人不理解曹操,如今看到封国之后应该是理解了。

曹操明白自己无法统一中国了,仅靠自己一代人无法完成神州一统。

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威望还能镇住下面这些人,但是自己死后,他的儿子必然遭到清算。

为了儿子曹丕,曹操必须留下遗产,这个遗产就是魏国,只有曹操成为魏王,继而曹丕也成为了魏王,才能保住政治遗产,如果能成为皇帝,那么遗产自然全部保留。

曹操的心态和200年后的刘裕很像,作为东晋的将军,刘裕北伐,攻克洛阳和长安,但是后来回去夺权,丢失了北方土地,但是成功称帝,建立了南朝宋。

所以曹操也是如此,他此时的任务已经不是开疆拓土,而是保住遗产,为子孙留下资产,这个资产就是魏国。

后来果然如此,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治所在邺城,两年之后,建安二十年,曹操取得汉中,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此后,刘备集团为了保住巴蜀,倾全国之力北伐汉中,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两年时间,刘备攻克汉中,自封汉中王,为日后称帝也奠定了基础,一年后,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

虽然曹操最终丢掉了汉中,但是魏王是保住了,曹丕后来继承了爵位,也成为了魏王。

成为了王,就拿到了禅让仪式的入场券,如果你是平民,压根没资格得到皇帝的禅让。

当初汉高祖扫除异姓王的时候,曾经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封王,然而东汉末年风雨飘摇,最终诞生了异姓王魏王曹操,并且最终取代了汉朝。

曹丕建立曹魏之后,邺城因为是其父曹操的封地,所以十分尊荣,也进行了调整,除了魏郡之外,以魏郡西部都尉复置广平郡,以魏郡东部都尉置阳平郡,合称“三魏”,这个称呼也流传了下来。

曹魏三魏

同时,曹丕还把长安、洛阳、邺城、许昌、谯县一起,并称五都,其中说到的许昌和谯县就是前文所说的,曹操临时行宫以及祖籍地。

这点有点像朱元璋,把自己的出生地凤阳作为明中都,然而,没用的,这种行政命令的首都,压根没人去,所以也繁荣不起来。

西晋的区划和曹魏一样,此后就是行政区划十分混乱的十六国时期,但是邺城并不混乱,因为当时北方东西方分裂,关中地区先后诞生了前秦、后秦、大夏等政权,所以定都洛阳并不安全,邺城成为了首选,所以前燕的都城就是邺城。

前燕

北齐的都城同样也在邺城。

北齐

北魏倒是没有定都邺城,同时,北魏原来的国号叫做“代”,这个代不是指的代替,而是大同,这里是代地,拓跋珪也被前秦苻坚封为代王,但是后来北魏谋士崔浩建立北魏改国号为“魏”,这个魏倒不是因为地名,而是因为魏是中原大国的意思,希望北魏能够入主中原,成为中原大国,当然了,近来有研究,也有仰慕曹魏国号魏的意思存在,等待历史学家进一步研究。

然而杨坚建隋朝之后,因为尉迟迥盘踞邺城叛乱,所以杨坚平定叛乱后,一把火烧掉了邺城,把百姓都迁居到了南方的安阳去居住,就此,邺城在历史上消失。

同时魏郡也被废除。

但历史上就开了一个玩笑,前面说过,魏郡下面管辖18个县,其中有一个县就叫做“魏县”,所以这里还是和“魏”脱不了干系。

北周时期,就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魏州,隋末天下大乱,李密改武阳郡为魏州,成为其重要据点,等到唐朝统一天下后,这里依然叫做魏州。

所以,从汉高祖一直到隋文帝,魏郡存在了700年之久,治所在邺城。

然而隋文帝焚毁了邺城,迁徙到了安阳,邺城就此消失。

但是,魏郡消失了,魏州又诞生了,只不过治所在大名县。

我们看下唐朝地图就知道了。

唐朝魏州

大家可以看出,邺城已经没有了,变成了一个县城,就是邺县,而治所的名称变成了相州,治所在安阳,这就是今天邺城究竟属于安阳还是临漳争议的由来,在唐朝和五代,安阳相州在民间一直称呼为“邺都”,在唐朝人看来,邺都指的就是安阳。

而我们看出,魏郡的治所是邺城,而北周诞生的魏州,和魏郡不是一个地方,魏州在曾经魏郡的东边,魏州治下,同样有一个魏县。

不过,魏这个名字似乎很尊贵,东汉的时期,魏郡治所在邺城的时候,魏郡是冀州刺史部的治所。

唐朝的时期,魏州治所在魏州的时候,魏州是河北道的治所,类似于首府。

同时,魏州治所下还有一个博县,后来唐朝中后期,就在此地诞生了一个节度使,就叫做“魏博节度使”,这就是唐末赫赫有名,军功强悍的魏博军,当然了,还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叫做天雄军。

魏博节度使

唐朝最为强悍的河北藩镇

在五代十国时期,魏州拥有显赫的地位,朱温几次攻克不了,这里是梁晋多次交火之地。

五代后梁

而魏州后来迎来了自己的贵人,李存勖,他不仅亲自任魏博节度使,统帅天雄军,并且在魏州称帝,国号依然叫做“唐”,这就是五代的后唐,后来灭掉了后梁,统一了北方,几乎统一天下。

正因为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所以魏州在五代时期拥有龙兴之地的美誉。

到了宋朝,宋朝承袭五代而来,而且河北靠近契丹作战的前线,所以在此地建立了宋朝的北京,就是大名府。

北宋北京大名府

北京大名府的大名远扬,《水浒》的故事人尽皆知。

此后元明清时代,依然叫做大名府,但是随着运河的衰落和水源的断绝,最后越来越衰落。

明朝大名府

今天的大名县只是邯郸市的一个普通县城,2019年,大名县才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

从一国之都,到贫困县,沧海桑田,令人唏嘘。

而从魏郡到魏州,不管是邺城还是大名府都最终变成了废墟,但是“魏”这个名字却最终伴随这片土地千年,实乃奇迹。


user avatar   zhan-lue-hu-you-ju-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说赵匡胤取国号为“宋”是由于曾任归德军节度使。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唐-晋-汉-周-宋(“宋”即“商朝”),国号“宋”显然是更多源于那一时期取国号的复古传统。


要说赵匡胤为什么以宋为国号,就要说赵匡胤之前的朝代是怎么取国号的。

以后唐、后晋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刘邦以汉王身份建汉开始,一直到李存勖延续唐朝为止。这一段时期内,“国号”有两个依据,分别源于禅让逻辑和血缘逻辑。

国号的第一个依据是开国君主在前朝的封号,即“禅让逻辑”。

除了我们所熟悉的魏王曹丕、晋王司马炎、宋王刘裕、唐王李渊等等以外,另一些让我们感到相当莫名其妙的国号,其实也都是来自开国君主在前朝的封号。

比如,新朝皇帝王莽的国号“新”,来自于他最初的封爵“新都侯”。

比如,前赵皇帝刘曜的国号“赵”,来自于他在匈奴汉国的封爵“中山王”。刘曜当然不能国号“中山”,中山国被赵国灭了,国号“赵”也说得过去。

比如,武则天的国号是“周”,这来自于她父亲武士彟被追封的“周国公”。

这一段时期的绝大多数国号都源自禅让逻辑。剩下那些国号往往源于血缘逻辑,比如刘秀建东汉、刘备建蜀汉、刘渊建匈奴汉(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李存勖建后唐等等。

这一时期到后唐为止。

后唐之后是后晋,第二个阶段是从后晋开始。

后晋

从后晋取代后唐开始,以禅让为形式的法统传承宣布破产。

辛巳辰时,帝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燔于元武楼。

后唐末帝李从珂直接自焚。不仅自焚,还抱着传国玉玺一起死。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就此失传。

后唐末帝李从珂和石敬瑭直接撕破了脸。他的一番操作,让中国历史上维持了几千年的禅让传统几乎是彻底玩不下去了。

无可奈何,石敬瑭宣布将李从珂废为庶人,就不承认这个皇帝了。之后封了后唐宗室奉唐之祀,力图接续后唐的法统。

十二月乙酉朔,幸河阳,饯送大详衮、蕃部兵士归国,诏降末帝为庶人…癸未,封唐许王李从益为郇国公,奉唐之祀,服色旌旗一依旧制。

把李从珂的合法性否认之后,法统是勉强自圆其说了,但国号的问题又解决不了了。

如果李从珂乖乖禅让,那石敬瑭的国号毫无疑问是“赵”,而不会是“晋”。

李从珂此前给石敬瑭的封号就是赵国公。走程序,也必然是先升赵王,最后变成赵国皇帝。

三年五月,移授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仍改扶天启运中正功臣。

可现在李从珂自焚了,被石敬瑭废为庶人了,合法性被否认了。石敬瑭显然不能再拿李从珂封的“赵国公”来充门面。

这也是汉朝以来第一次,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将面临法禅让逻辑和血缘逻辑双重失效的窘境

石敬瑭做了一个大跌眼镜的事情,当“儿皇帝”!

石敬瑭让辽国的皇帝给他走了一个合法化程序,好家伙。

十一年冬十月甲子,封敬瑭为晋王。十一月丁酉,册敬瑭为大晋皇帝

辽太宗耶律德光先封石敬瑭为晋王,一个月后再封他为大晋皇帝,如此草草走完了程序。

所以,后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权国号并不来自前朝的法统传承(无论是曹魏式的禅让法统还是蜀汉式的血缘法统),而是来自于外部势力的册封。

“西魏-北周-隋-唐(后唐)”的禅让链条断了,再也没被接起来,血缘逻辑也与石敬瑭无关。

因此,从后晋石敬瑭开始,一直到清朝皇太极,取国号都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那么,石敬瑭为什么让契丹给他册封的国号是“晋”呢?也是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石敬瑭的根据地本就是晋地,石敬瑭的封号“赵国公”的“赵”也属于“晋”。

另一个原因则是,石敬瑭或许开创了一个我们下一节将重点介绍的“复归古代”的国号传统。即,由于历史上唐朝的上一个大一统王朝就是晋朝(这里抛去了国祚极短的隋朝,当然不会有皇帝再把国号定为“隋”),因此石敬瑭拿更加古老的“晋”来取代“唐”。

后汉

后汉刘知远并不是直接继承后晋,而只是在辽国灭后晋之后填补了中原的权力真空而已。所以,后汉和后晋完全没有继承关系。

又是一个法统传承的断裂,那么取国号的问题又来了。

刘知远取国号为“汉”,一方面原因当然是因为他姓刘,国号“汉”属实正常。

但这事没这么简单,从后晋-后汉开始,国号越来越“复归古代”的传统已经初现端倪

何谓国号“复归古代”的传统?

通俗说,就是国号越来越复古,越来越古老。比如,你石敬瑭的国号是“晋”,那我刘知远就要选晋朝前面一个朝代为国号。

晋朝前面是哪个朝代?

是魏。但曹魏没有统一天下,再之前就是汉朝。

加上刘知远的姓氏,采用“汉”这个国号压过“晋”顺理成章。

诚然,这里的推断并没有以史籍记载为依据。但从后面发生的事来看,这一“复古”的取国号传统显然是存在的。

后周

让我们根据“复归古代”的路线往前追溯,刘知远以“汉”代“晋”,那“汉”前面是哪一朝?

是秦。但古代王朝往往并不承认秦朝的合法性,秦始皇一直以来也被视为负面形象。汉朝的法理建构也越过秦朝去直接继承了周朝。况且,秦朝还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再前面,就是周朝。

所以,郭威的国号是“周”。

当我们理解了刘知远用“汉”取代“晋”之后,我们当然也能理解郭威用“周”取代“汉”。

这里面都是“复归古代”的国号逻辑。

宋朝

所以,以此类推就行了。

周朝前面是哪朝?

商朝。

“宋”就是“商”呀!

商朝之后,“商”字不再作为封爵位号存在,取而代之的就是“宋”。周公旦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在宋国,以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

所以,在理解了刘知远以“汉”代“晋”、郭威以“周”代“汉”之后,我们已经可以顺理成章推出,赵匡胤必然会以“商”(即“宋”)代“周”。

从“唐”,到“晋”,到“汉”,到“周”,再到“商”。“复归古代”的国号逻辑正在慢慢走向自己的终点。

还剩下的最后一个国号是“夏”。

宋之后下一个建立的王朝还真就是“夏”!

很多人将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定国号为“夏”,归因于地处夏州。

当然,这样理解绝对有道理。但也正如我们一路梳理过来的,“宋”之后的下一个国号,也必然是“夏”。即使元昊建立的是一个占据中原的王朝,国号也大概率是“夏”。


说到这里,就已经解释清楚了赵匡胤定国号为宋的内在逻辑。即,主要原因不是宋州节度使,而是“复归古代”的国号趋势。而在宋朝和西夏之后,国号已经用到了最早的商朝和夏朝,无法再往前追溯。因此,这之后新建立的金、元、明、清已不再以前朝国号作为国号,中国历史上的国号逻辑也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user avatar   song-mu-shan-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成湯咸 讲了国号依从禅让前封国名而来,也提到封国名根据地理位置,我再细节谈一下历代禅让中封国名的具体来源。

王莽是因封在新都,成汤咸已经说了,我就从曹操的魏国开始说吧。

○魏晋

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曰:

《华阳国志》卷五载刘秀难公孙述曰:“《西狩获麟谶》曰‘乙子卯金’……‘汉家九百二十岁以蒙孙亡,受以丞相,其名当涂高。’‘高’岂君身邪?”是至迟在西汉末年已流行“汉家”当亡于“丞相当涂高”之谶,故东汉二百多年不立丞相,以免“当涂高”之得逞也。曹操此时既假汉献帝之命得为丞相,五年之后又得为魏公,“魏”即“巍”之省文,以“巍”应“当涂高”之谶,其意昭然。曹丕嗣为魏王,亦兼丞相,终于代汉,遂成曹操之本志。至司马昭得势之时,封高都侯,进高都公,皆钟情于“高”字;继而封晋公,为相国,亦以应“丞相当涂高”之谶也。晋者,进也;由汉而魏,由魏而晋,是由高而上至于极尊也,司马炎基此而受魏禅,平吴而成一统,亦终成司马懿父子之志,司马氏演曹氏故技,可谓后来居上矣。关于“魏”、“晋”应谶之说,胡适《释“新朝”》已发之。

简言吴氏所论,即西汉末年流行「代汉者,丞相当涂高」的谶言,所以东汉为防当涂高得逞遂不置丞相。

又「当涂高」之本意,在东汉末年已有人解成「魏」,代汉者,魏也。

按潘眉、钱大昭、吴金华之说,「魏」即「巍」之省文。「魏」古字本作「巍」,故有“鬼在山,禾女连”之说。

而「巍」之字义《说文》解为「高」。

曹操大权在握后,先是废三公置丞相而自为之,后又自封魏公,显然都是为了应「当涂高」为丞相、为魏之谶。

司马氏窃夺曹氏政权时,也受任相国,封爵亦钟情于「高」字,最终受封晋公,意即由魏而晋,也是应「当涂高」之谶。

这一点吴氏总结的很有道理,魏晋二国号应当确有应谶的意思。

但仅仅是这样吗?

吴氏在本书中又引胡适之说谈到:

《释“新朝”》说:“魏”乃应谶之美号,不必指实为地名。《白虎通》:“王者受命,必立天下之美号以表功。”

此说值得商榷。「魏」乃应谶之号不假,不必指实为地名却未必,取地名为封爵号是历代常态,与应谶亦不矛盾。

魏与晋二国号其实皆根据所封之地取号:

《魏志一·武帝纪》「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

《晋书·地理志》:“魏郡汉置。统县八,户四万七百。鄴魏武受封居此

《晋书·文帝纪》「方七百里,皆晋之故壤,唐叔受之,世作盟主,实纪纲诸夏,用率旧职。爰胙兹土,封公为晋公。」

曹操所封十郡中有魏郡,晋书地理志更直言魏武受封在魏郡,司马昭则封在古晋国之地,这是魏晋二号的地名依据。

○宋齐梁陈齐周

宋:

《宋书·武帝纪》「今进授相国,以徐州之彭城沛兰陵下邳淮阳山阳广陵、兗州之高平鲁泰山十郡,封公为宋公。」

刘裕所封十郡中彭城第一,这是他的祖籍兼重要据点。《汉书·地理志》称:「故今之楚彭城,本宋也,《春秋经》曰“围宋彭城”。」封国号宋大概据此。

齐梁:

《南齐书·高帝纪》「今进授相国,以青州之齐郡,徐州之梁郡,南徐州之兰陵、鲁郡、琅邪、东海、晋陵、义兴,扬州之吴郡、会稽,凡十郡,封公为齐公。」

《梁书·武帝纪》「以豫州之梁郡历阳、南徐州之义兴、扬州之淮南宣城吴吴兴会稽新安东阳十郡,封公为梁公。」

萧道成封郡以齐为首,萧衍封郡以梁为先,显而易见,这两位就不必多说了。

陈:

《陈书·高祖纪》「今授公相国,以南豫州之陈留、南丹阳、宣城,扬州之吴兴、东阳、新安、新宁,南徐州之义兴,江州之鄱阳、临川十郡,封公为陈公。」

陈霸先十郡陈留居首,《三家注史记·项羽本纪》:「孟康云:「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臣瓒又按:宋有留,彭城留是也。此留属陈,故曰陈留。】」

因古陈国之土地为号,与魏晋宋齐梁无本质区别,跟他姓什么真没关系。

齐:

《北齐书·文宣纪》三月辛酉,又进封齐王,食冀州之渤海长乐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间五郡,邑十万户。

高氏原为渤海王,后高洋进封齐王之号亦当源于渤海郡,此地曾属古齐国。《三家注史记·正义序》:「齐地虚、危之分野。东有菑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

周:

《周书·孝闵帝纪》「十二月丁亥,魏帝诏以岐阳之地封帝为周公。」

宇文觉受禅看似糊弄了点,其实封国名很好理解。《三家注史记·鲁周公世家》:「索隐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后以为周公之菜邑,故曰周公。」

○隋唐梁

隋:

《隋书·高祖纪》「进公爵为王,以隋州之崇业,……郢州之汉东二十郡为隋国。」

杨氏世袭隋国公,至杨坚又以二十郡为隋国,仍旧是代表封国名的「隋」为首。从刘宋开始,应当已经形成此规律。

唐:

《通鉴·卷一百八十五》「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

李虎死后追封唐国公,李氏历代袭爵。隋帝封李渊十郡两唐书似乎无载,通鉴亦不言十郡为何地,胡注也没提。以我的阅读量,暂时不确定封地到底在哪。

不过李渊以太原起兵,太原古晋地,晋即唐也,从这个角度看,不论封地在哪延续唐公也算合理吧,就当给朱温做榜样了。

梁:

《旧五代史》「癸巳,降制进封帝为梁王,酬反正之功也。」

朱温受封梁王之前,已历封郡侯、郡王、东平王,到任宣武节度使壮大于汴梁而控制朝廷,等于梁地是其发迹之地,以实际所占为号,食邑具体在哪倒真不重要了。

也可见禅让流程在逐渐被破坏。

○赵宋

赵匡胤受禅为帝比起朱温那就更刺激了,连王公爵都没有直接接受禅让。

取国号为宋的理由成汤咸也讲了,因赵匡胤时任归德军节度使。

归德军即宋州,宋州有古宋国都城商丘,为古宋国之地,那就因之而号宋朝了。

○后续

王公侯作为一种爵位本就基于土地,历代封国号自然皆与地名相关:

《白虎通》「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春秋传》「王者之后称公,其余人皆千乘,象雷震百里所润同。大国称侯,小者伯、子、男也。」

「天子」也是爵位,与王公侯无本质区别,无非拥有的领土大小不一。

王爵侯爵封在何地,即在此地建立自己的王国侯国。这片土地成了一个国,该国的名称自然依从这片土地的名称。


user avatar   wei-zi-18-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赵宋有天下的法理是基于「禅让」的,所以自然要遵守「禅让」的基本法,这其中就包括了怎么取国号。


〇.「禅让」的基本法

那什么是「禅让」的基本法呢?

简单来说,就是尧舜禹当年是怎么来的,我们就得怎么来。所以史书中对尧舜禹禅让的描述,就是「禅让」的过程的的法理依据。但这种描述不代表着史实,而来自于战国以来的意识形态,及其对尧舜禹禅让故事的逐步构建。

p.s.鉴于我每次提到「禅让」,都有人要评论《竹书纪年》。所以对尧舜禹禅让故事构建感兴趣的话,可转到这个回答:


至于禅让后的国号怎么取,则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史记》

所谓「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就是说,你接受了禅让是得改国号的。改成什么呢?改成你接受禅让前封国的国名——这是为了彰显你的「德」。

而这个「德」,也就是战国以至于汉人眼里「禅让」的本质所在,所以我们得花点时间解释一下这个事情。


一.「德」

这个「德」并不是指「道德」,而是一种与「本性」类似的东西,即贾谊《新书》所谓「所得以生謂之德」。属于「德」比较原始的含义。

古书中很多「德」解释为「道德」都是说不通的,《左传》云「周德雖衰,天命未改。」这里的「周德」显然就不能解释为「周的道德」,它指的就是「周」之「所得以生」的那个东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犹曰「周的本性」。

《晋语》云:「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可见「德」和「类」在语义上是相关的。又云:「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爲姬,炎帝爲姜。」所以每个人、每个团体所具有的「德」也都不一样。「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的说法,显然又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说有相似的来源。

但不同的「德」又是可以同化的。传说中伊尹是从夏朝那跑来找商汤的,所以他们的「德」本来不同。但后来他们的「德」同化了,从「异德」变成了「一德」,故《书·尹诰》[1]云「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2] 。《书·大誓》所谓「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余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3]也是这个意思。

李宗侗曾将这种含义的「德」和古代部族相关联,认为这种概念是由「图腾」抽象出来的,所谓「同德」则相当于部族间的吞并和融合:

古時各團雖對圖騰的質有相類的觀念,但因各團既不互視爲同族類,亦就不肯認他團的性與我團者相同,等於這團亦不肯認與他團同圖騰,此即我所謂古代社會的團部性,所以各團對性的名稱亦異,或名爲性(生團),或名爲德,或名爲美,或名爲賢,隨團而異,亦不足怪也。現代初民名馬那亦隨團而常不同。及後往來既漸頻多,文化既漸融會,始恍然這團所謂圖騰與他團者雖非相同,但確相類,就統名這類爲姓,並統稱其質爲性。《中國古代圖騰制度及政權的逐漸集中》


这种「德」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故《左氏》云「未有代德」。那凭什么一种「德」能替代另一种「德」呢?这种思想发展到战国,就是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说夏是「木德」,商是「金德」,周是「火德」,后朝之所以能代前朝,是由于他们的「德」之间存在「五行相克」的关系。

邹氏相当于把「德」这种自古流传的抽象概念,安排上一个具体的「五行」属性,这实质上是为了给夏商周三代的兴替,找一个基于「德」的合理解释。这和现在所说「奴隶制」必然被「封建制」代替的说法类似,所谓「必然」,意味着后一种制度有他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是这种制度天生所具有的,是其「本性」。翻译成古人能听懂的话,其实就是后一种制度「德」胜于前者。只不过邹氏把这种本性归结于「五行」了。


二.禅让习题集

而战国意识里尧舜禹的禅让,实质上是「德」的替代。国号作为「德」的一种标志,故必然是要改的。用之前作为诸侯国的国名为天下之号,与天下更始,这就是「以章明德」的意义。

北魏拓跋圭改国号就前曾和群臣讨论过这个问题:

魏王珪命群臣議國號。皆曰:「周、秦以前,皆自諸候升為天子,因以其國為天下號。……」《资治通鉴》[4]

说周秦之前那些王,都是用的自己所在国名为天下号的。所以舜接受尧的禅让,不继承尧的国号唐,而为有虞;禹接受舜的禅让,别为夏后。而后代的「禅让」既然都标榜自己是「依唐虞禪讓故事」,自然也必须用这个原则。

下面列举赵宋前禅让故事及国号来源:


新-王莽

王莽在接受汉禅让以前是「新都侯」:

永始元年,封莽為新都侯。《汉书·王莽传》

比附唐虞故事的话,相当于王莽的封国在新都国,所以王莽定国号为「新」:

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祗畏,敢不欽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汉书·王莽传》


魏-曹丕

曹操之前是魏公,后来进爵为魏王:

進魏公操爵為王。

曹丕继承了曹操魏王的爵位,所以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后,定国号为魏:

漢帝告祠高廟,使行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詔冊,禪位于魏。


晋-司马炎

司马昭在灭蜀之后,由晋公进爵晋王:

進晉公爵為王。

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的爵位,接受魏主禅让,国号为晋:

魏帝禪位于晉。


宋-刘裕

刘裕之前为宋公,后进为宋王:

宋公裕始受進爵之命。

之后接受晋恭帝禅让,国号为宋:

傅亮諷晉恭帝禪位於宋。


齐-萧道成

萧道成自齐公进爵齐王:

加齊王殊禮,進世子為太子。

然后受宋室禅让,国号为齐:

宋順帝下詔禪位于齊。


梁-萧衍

萧衍也先由梁公进爵梁王:

詔梁公增封十郡,進爵為王。

虽然萧衍也是齐国的亲戚,但出于「异其国号」的原则,接受齐帝禅让后,国号为梁:

齊和帝至姑孰,丙辰,下詔禪位于梁。


陈-陈霸先

陈霸先先是梁室的陈公,后来进为陈王,故受禅让后国号为陈:

冬,十月,戊辰,進陳公爵為王。辛未,梁敬帝禪位於陳。


北齐-高洋

高洋在东魏禅让前为齐王,禅让后国号齐:

東魏進丞相洋爵為齊王。
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璽綬,禪位于齊。


北周-宇文觉

宇文家本来是西魏的周公,后来禅让后国号为周:

以岐陽之地封世子覺為周公。
以魏恭帝詔禪位於周。


隋-杨坚

杨坚接受北周禅让前为隋王:

隋王始受相國、百揆、九錫之命,建臺置官。
命兼太傅巳公椿奉冊,大宗伯趙煚奉皇帝璽紱,禪位於隋。


唐-李渊

李渊父亲在隋朝为唐公,后来李渊进为唐王。隋恭帝禅位后国号为唐:

封開府儀同三司隴西公李昞為唐公。
淵自長樂宮入長安。以淵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
隋恭帝禪位於唐。


后梁-朱晃

朱全忠称帝前为唐室梁王:

加全忠守太尉,充副元帥,進爵梁王。
大赦,改元,國號大梁。奉唐昭宣帝為濟陰王,皆如前代故事。

三.赵宋

可见前代禅让都是遵从这个规则,赵匡胤得位是来自后周的禅让,所以国号当然也要按这个规则来。

唯一的问题在于,赵匡胤在即位前,并没有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爵位,不能直接拿过来用作国号。但他是后周的「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四舍五入就相当于他封地在宋国了……

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宋史》
恭帝即位,改宋州節度使,進封開國侯,依前都點檢。《续资治通鉴》

所以赵匡胤用「宋」为国号是非常正常的操作,这和前面有没有过一个宋朝没有关系。

遂請匡胤詣崇元殿行禪代禮。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學士承旨新平陶穀,袖中出周帝禪詔,宣徽使高唐昝居潤,引匡胤就龍墀北面拜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兗冕,即皇帝位。群臣拜賀。奉周帝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遷居西宮。詔定有天下之號曰宋,因所領節度州名也。《续资治通鉴》

总的来说,禅让得国的法理来自于前朝,因此必须得按尧舜禹禅让的流程走,国号完全来自前朝的封国名才是正道,不然不就等于否认自己王朝的合法性吗?所以刘裕不因为姓刘国号就得是汉,萧衍不因自己姓萧国号就要用齐,陈霸先国号陈只是……巧合,这种事上追踪自己姓的来源和比附前朝是没有意义的。

参考

  1. ^ 见《礼记·緇衣》及《清华简》
  2. ^ 邬可晶《「咸有一德」探微》
  3. ^ 见《左传》,非出自《伪古文》
  4. ^ 以下不加引用的皆来自《资治通鉴》

user avatar   xian-ni-zhu-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远看张牙舞爪,近看基操勿六。

这个玩意其实中消协几乎每年都发,变着花样发。


20年,直播带货大火,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提醒大家直播带货槽点多:

19年中消协没发,但是让各市消协发了,提醒购物时保护隐私:




18年同理,第一条是提醒支付安全:



17年自己出来发了,那年微商很火,所以第一条提醒大家警惕微商讨论:


16年 提醒大家防范商品信息“表里不一”风险:


15年,电商才兴起没多久,跟16年提醒差不多的意思,要求商家保证货品与明示相符

……

更早的不想找了,想看的大家自己去查。


这么一梳理,消协这个提醒,真是反映了一部宏大的中国电商发展史啊,什么火提醒什么。


我感觉,消协的营业频率就比圣诞老人略高一点,平时毫无存在感,消费者维权也做的不突出。


只有一年出来营业2次,刷刷存在感。

一次是315,一次是双11。


在双11这么大的消费节点,不出来说说话,实在是说不过去。


但提醒了这么多年,今年终于被人们看到了。


可敬可贺,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要相信坚持的力量!


今年被看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两年各大媒体的新媒体能力提升了。


懂得提炼其中一句最扎心的话作为新闻,博取眼球和流量。


「双11有可能全年最贵」,一句话能扎穿多少剁手人的心。


但你看看往年,没人报道提炼,你会知道它其实孜孜不倦给你提醒了好多年吗?


论炒作,还是得向媒体老师们看齐!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


user avatar   MichaelChang10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皇家马德里球员 @克罗斯 在(早于2020年12月的某一天)接受采访时谈到了欧洲超级联赛的话题,他表示:“球员只是FIFA和UEFA的傀儡;欧洲超级联赛不是好主意。”

@克罗斯 在采访中表示:“很遗憾,我们作为球员并不能决定什么。我们只是国际足联和欧足联的傀儡。如果有球员联盟,那我们不会踢欧国联或者去沙特阿拉伯踢西班牙超级杯。”

“这些比赛就是想着尽可能地挣钱。但是当事情是好的一方面时,我也愿意支持这样的东西。在有欧冠、世界杯和欧洲杯的情况下,这些已经是顶级的赛事了。”

“从体育角度说,欧洲超级联赛会很有趣,因为只有顶级球队,比赛评分估计会很好。但是大型俱乐部和小型俱乐部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这并不总是意味着更高、更快、更强,甚至也不能挣到更多的钱。”




  

相关话题

  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啼笑皆非刷新三观的事? 
  西方历史上有哪些有才无德的著名人物? 
  韩信的胯下之辱是智慧还是懦弱? 
  有什么关于山西的冷知识? 
  如何评价让-保尔·马拉之死?如何评价杀死他的夏洛特·科黛?她究竟是圣女还是一个罪人? 
  日本刀与中世纪双手剑一对一比拼,谁的赢面比较大? 
  为什么韦睿能拿下合肥,而东吴诸将都拿不下合肥呢? 
  宋朝是个被儒家忽悠死的王朝吗? 
  从历史发展趋势上看,满清的建立是历史的倒退吗? 
  清军夺天下后,北方的蒙古部落还像明朝时期那样去不断的骚扰劫掠边境要塞或村庄吗? 

前一个讨论
雍正为何最后选择让乾隆继位?
下一个讨论
如果张云雷谈恋爱了,会面临大面积脱粉吗?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