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跟爸妈要了很多一块钱,一直攒到30块。
然后偷偷买了喜欢很久的遥控车。玩了一个下午。
晚上妈妈回来发现了,非常生气!(家里条件不好,算非常奢侈了)一气之下,一把抓过来,把车砸了。
我还记得那时候车真的就像电影慢放一样,跌落,挤压,碎的四分五裂。忘了有没有哭了,感觉就是非常的失落。
好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这么没了。
现在长大了,看到这个问题才想起来。
我没有记恨我妈,
我也在没买过玩具车,因为从那时开始,不知道为什么一点也不喜欢了。
世界上少个不喜欢玩具车的成年人没关系,可是当年那个小男孩可怎么办啊。
我小时候不是很爱玩玩具,但是特别爱看动画片。对于我来说,动画片就是我最好的玩具。
而父母是大学教师,把考学和分数看的比一切都重要。他们特别反对我看动画片,认为是浪费时间。但是我几乎天天都闹着要看,于是父母就和我约定,下学回家后做完作业,再做完课外辅导的作业,再做完他们给我追加的作业,就可以看动画片。
学校课程很重,辅导班的课程很多,我父母又会选择很难的教辅材料给我做,无论如何是做不完的。于是我只能一次次带着无比的向往和不甘睡觉。
终于有一天,学校的作业很少,课外辅导的老师也休假,我回家做父母布置的一张又一张卷子,直到把所有的材料都做完了。我的心也随着做出一道道题目,写完一套套卷子越来越激动,喜悦像一个肥皂泡,慢慢从肚子里升上来,流动着斑斓的颜色,荡漾在我脸上。父母看实在没有题目可做了,就面露难色勉勉强强的说出“去看吧。”
我冲进客厅,打开电视,调到少儿频道。记得当时是播放安达充的棒球英豪,就是touch。那时的我并没有看过那个动画,不知道剧情,只会看的一头雾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快乐的心情,我满心欢喜的看着片头,那兴奋的感觉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记忆犹新。
这么久啊,我终于可以享受我自己的努力的成果了。
我父母过来了,他们坐在我旁边,开始评头论足。
“这是啥啊,成天就知道打棒球,一看就不是好学生,一定会学坏。”
“这是女孩子么,真丑。”
“这歌太难听了。”
“这有啥好看的,弱智。”
他们不停的说着,说着,不时提出别看了没意思去看书吧。
我心慢慢冷了。动画片里面的人和事不再那么有趣了。快乐的泡泡破了,只剩下苦涩的肥皂水。那几分钟,我看着我的父母,第一次感到了恶意,是的,纯粹的恶意。
我离开了客厅,回到了书房发呆。
我并没有和父母闹,此后也没有再提出要看动画片。
只是,我今年29,该有的都有。但坚决不要孩子。不管父母怎么求怎么劝怎么逼,我就是不要孩子。
呵呵。
这个和以前看到的“打是亲,骂是爱”一样,能理解的人就能理解,不能理解的人永远不会去try。
那些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的人就会认为街上打架都是爱,男人打女人也是爱,儿子打老人也是爱。
否则,为啥你打别人是爱,别人打你就不是?
不过,从这个问题的描述看,这是妈的大问题。
小孩子打妈,这个妈应该自己处理,而不是让爸来处理。
现在很多当妈的人不知道为什么特别没有自我,没有自己负责任的自觉。或者说根本不敢对人生的任何决策负责任。
这事儿很好解决,妈自己郑重地告诉孩子,你这样会打疼人,警告一次,再下次用纸芯打回去打疼他。
从这问题的补充看,这妈基本在回避关键问题(比如起因,比如为什么要爸出面),这样教育孩子,对孩子的独立意识是破坏。
(最简单的对待孩子,就是把孩子当成你的同事/顾客/上司,你不会对同等人说得话干的事,也别对孩子说和干。)
凡是大部分员工都不认可,只有管理层一厢情愿的推崇的,就是low的公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