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不纠结你前半句话是否正确,如果你只是想表达“刨根问底”的态度的话,我猜测爱情的尽头是大数据
恋爱与经济学相关话题请参考知乎第一恋爱经济学家 @司马懿 的专栏:
我来讲讲生理学层面的恋爱溯源问题,姑且起个名字叫做“恋爱生物学”吧:
如果要让我用一个词来解释男女之间为何会相互吸引的话,那就是“求同存异”这个词吧
首先来说“异”,我挺久之前的一篇答案讲述了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差异和异性吸引力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这段编码之间的差异越大,这两个人之间就有越大的吸引力,因为差异更大的MHC可以使得两个人的后代获得更全面的抵抗力,也就意味着更高的后代存活率
今天主要来补充一下“同”
目前基因测序已经白菜价了,有研究者测了上千个夫妇每个人的一百万个基因位点,测试出了这些基因能如何解释人们的伴侣倾向性:
结果显示某些基因的相似程度大概能解释13%的伴侣选择,听起来似乎不多?
别急,另一个研究加入了身高体重、教育程度的影响因素以后就变得更加有效了:
多了大概20%
除此之外呢?
另一项研究证明了,男性认知当中的“异性吸引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长得好看”以外,与自己的面孔相似程度也会影响好感,研究者把男性受试者的脸特征打散以后放到一个女性脸上,发现这可以更多的吸引男性(左侧第一根柱子),然而这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女性:
这大概也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女装”为何如此时尚的一个原因:女版的自己是如此迷(zi)人(lian),我一定要试试看
以上这些因素,再加上传统的收入、地区、户口、房子车子、身材(当然还有荷尔蒙水平)这些择偶标准,合并进司马懿的恋爱经济学模型里,我们已经可以挺大程度上预测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吸引程度了,假如双方的吸引程度到达一定数值,则系统推荐双方见面
也就是如今的那些婚恋网站没有深入的收集客户的生物数据,不然的话AI匹配完全可以比人工匹配做的更好,非诚勿扰里面加入了AI推荐环节也是这个原因吧~
或许这些预测目前阶段还没有做到完全准确,仍然有着很多随机性的因素在,但未来研究者们或许可以整出更多的新活也说不定
所谓的玄而又玄的爱情到了尽头,不过是这些数据的相互叠加作用罢了
所以我猜未来的丘比特估计长这样:
以上
Reference
Kocsor F, Rezneki R, Juhász S, et al. Preference for facial self-resemblance and attractiveness in human mate choice[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11, 40(6): 1263-1270.
Robinson M R, Kleinman A, Graff M, et al. Genetic evidence of assortative mating in humans[J].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17, 1(1): 1-13.
Domingue B W, Fletcher J, Conley D, et al. Genetic and educational assortative mating among US adult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111(22): 7996-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