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逍遥游》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这句话的意思是,早上出生的菌类等不到天黑就死了,所以它没见过黑夜,只会认为天下是永恒的白昼;蟪蛄这种生物春生夏死或者是夏生秋死,所以没有见过寒冷的冬天,会以为天底下永远都是夏天一样温暖。
这句话放到地质学的里面非常合适,一个未接受过地质专业训练的人,很容易以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时间长短来作为评判的标准。我们人类的一生还是太短了,在地球前面,就是那个朝生暮死的小生命。
所以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是看待事物的尺度不同,我们有意无意地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衡量地质事件了。
说回唐山大地震来,主要给大家讲清楚地震序列这件事情。
要讲地震,我们得说明白岩层,以及板块之间的运动。
我们都知道,地球分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我们人类实际上生活在地壳上。
这个地壳,相对地球本身来讲,非常非常薄,地球的半径为6000多公里,而地壳的厚度平均下来只有30公里左右。地壳之下的地幔,则是一团非常热的物质,有些地方的地幔是流体,有些地方的地幔是固体,但是从整体上讲,它算是一种塑性体,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橡皮泥,或者是绞绞糖。这些橡皮泥,或者是绞绞糖,会流动,但是流动的速度极其缓慢。
地壳就漂浮在缓慢流动的地幔之上,随着地幔一起运动,它们的运动速度可能每年只有几毫米、几厘米。
在随着地幔运动的过程中,地壳之间难免会发生碰撞。这就是地壳受力的力量来源。但是相比于地幔物质,地壳是固体,它们很坚硬,当它们受力的时候,力量会传导到地壳内部存储起来。就好比一只筷子,大家在给它一个力去折断它的时候,它会首先发生弯曲,这就它存储力量的一种方式——力量转变为弹性势能存储起来了。
一旦筷子所受的力量超过了它储存的上限,它就会折断。我们在折断筷子的时候,会听到啪的一声,以及手上会传来一个短暂但是剧烈的震动的感觉。地壳也是一样,当它弯曲到极限的时候,它就会断裂,通过断裂来释放能量,这些能量传递到地表,就是地震。
我们可以先简要描述一下筷子折断的过程。
竹筷子是由很多根纤维构成的,在我们折断筷子的过程中,在筷子断裂之前,会首先听到多次轻微的断裂声,这是因为筷子外侧的纤维受力太大,陆续崩断了。
如果我们继续施加作用力,整根筷子都会受不了,于是大部分的纤维突然集体断裂。
如果有慢镜头的话,我们会发现,在筷子底部还有部分的纤维并没有随着大部分纤维的断裂而断裂,而是在其后逐根断裂。
地震的发生跟筷子的崩断很像,在大地震发生之前,会发生一系列的小地震,这被称为前震,这实际上是岩层中小部分岩层绷不住先断掉导致的。
随后就是整个大的岩层都绷不住,然后大规模断裂,这次大规模断裂的时候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了地面的强烈震动,这就是主震。
但是在主震之后还没有完全停止,还有许多的岩层会陆续断裂,形成一系列的小地震,这就是余震。
整个前震——主震——余震的序列就被称为地震序列。
以上关于地震序列的事情,我们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也很长期的过程。正如我们在最开始所说,我们的时间尺度和地质事件的时间尺度是不一样的,越宏大的地质事件,其时间尺度越长。
如板块运动这种地质事件,它们可能要以百万年、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来计算,唐山大地震这种小一些的地质事件,它的时间尺度起码都是以十年为单位计算的。
从唐山大地震发生开始,就有人不断对唐山大地震余震序列进行计算,无论哪一个的计算结果,都没有低于80年的,也就是说,唐山大地震要完全过去,起码要到2056年以后
最后,总结一下。非地质专业的人觉得不可思议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在观察周边事物的时候经常会有意无意代入我们所熟知的时间尺度。
但是地球演化的事件尺度总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大,地质学经过了一两百年的发展,我们人类才能够以科学的眼光解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地质事件;地质学专业的学生至少要经过4年的培养,才能够摆脱人类固有的年-月-日这种时间尺度,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地球的演化。
很多人在评论里面阴阳怪气,我觉得有必要大概解释一下科学家们是怎么判断一个地震是不是余震的。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震源机制。所谓的震源机制,研究的是引发地震的断裂的性质(是正断裂、逆断裂还是其他类型的断裂,以及断裂的受力情况和方向等等)。
如何研究震源机制呢?通过地震波。在地震震源周围不同方向都会有一些地震台站,这些地震台站能够监测地震波的性质,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震的地震波,就能够搞清楚震源机制是什么样子的。
以上的东西都是比较专业的内容,很难懂。不过地震学的专家们会求出震源机制解,在这里会有地震震源断层的特点。
知道了震源机制解之后,对比不同的地震,如果它们的深度一样,地震发震断裂性质一样,那么就有可能是属于同一个地震序列。
大概就是这样~
花了大力气写的关于火星探测的回答,现在居然没人看,我已经觉得很精彩啦,各位可以移步一观~
疫情汛情震情,想想自己活过来的这40多年,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太平盛世了,吾辈幸运啊。
大部分时间大面积地方的大多数人,哪有连续几年的好日子过呢?饥荒战乱瘟疫都是家常便饭,华罗庚这样的瘸子,都要逃到昆明躲空袭,全家人挤在牛圈顶上的阁楼睡觉。
人间盛世是偶然,多一秒,珍惜一秒吧……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
说到这,您可能会问,唐山地震已过去整整43年,为何还是余震不断?这种余震又会持续多久呢?
蒋海昆介绍:“从国内外研究的结果来看,像这种地震的话,余震持续活动时间可以到百年尺度都没有问题,反倒是将那种板块边界地震,它加载速率很快,衰减很快,像我们这些地方会衰减比较慢,因为大陆东部相对大陆西部构造加载速率比较慢,所以余震活动时间会比较长。因此严格意义来说,从科学意义角度来说,它应该是唐山地震的余震,从地点上来说,它确实是唐山老震区里边的一次正常的起伏活动。”
虽然这种理解不够精确,但一般可以认为由于地貌特征的原因,唐山大地震并没有彻底释放掉地层应力,所以存在长期余震。在一个压倒性正确的理论出现前,余震研究可以有看法分歧。但这不是外行人上来就讲低劣笑话的理由——滥用类比是一种不过脑子的行为。
第二次补充:
有必要摆明一下态度,我选择相信应急管理局的说法,因为我并非专业人士,无法妄加评论。
但换个角度,我如果不相信,又怎样?
难道因为地震频繁我就不过了?
因为这次地震不是1976年地震的余震,我就得惶惶不可终日?
那你让日本人民怎么活?
隔着屏幕,我无法判断各位的真实身份,如果你是专业人士,那么欢迎你给一个比较专业的解答。
如果不是,就请不要说的那么确定,更别带节奏,抖机灵。 谢谢
以下是原回答,删掉了一句有争议的话
唐山人,不请自来
是的,这种说法一直都有,说实话,对于唐山人来说,地震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2012年,我还上小学,当时唐山有一次地震,4.8级,当时有点害怕
但是这之后,几乎每年都要有一次地震,最狠的一次一个月内震了六次。
麻木了,习惯了,正常
地震给唐山带来了太多的伤痛,但是也给每一个唐山人植入了精神的内核:抗震精神
没什么,不过是地球拍了拍我们,让我们保持清醒而已。
补充一下:
我发现知乎上有的人真的可以,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唐山人,有没有在唐山住过,说什么“清朝余震”“唐朝余震”
我告诉你,大地震中死了二十四万人,这是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你去数罹难者墙上的名字,数两天你都数不完。
这种事情,你却在这里抖机灵?在这里反智?
永远不要跟唐山人开有关于地震的玩笑。
PS5散热都上液态金属了,这超频带来的代价对比省下的钱,真的值得吗?
微软,xsx 公开性能12T,真·开局暴击,sony只好硬着头皮,提升频率,结果就是疯狂堆散热构件。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
如果一开始就打算用液金,那只能说索尼艺高人胆大,1亿销量的机型顶着这么大的风险搞,真的是永远滴神。不过管它呢,只要能熬过两年质保期,你能奈我何?如果真是这样,希望售后部门每天多烧点香吧。我也不打算买这初代版了。
作为消费者,出了钱的,评价一下好坏我觉得挺合理吧?索尼的无线耳机好,我会夸,他们家手机辣鸡,我会喷。这才正常吧,扯什么情怀和用户忠诚,都是资本家拿来骗鬼的,搞饭圈那一套更是恶臭。还不是为了我的钱。
微软恶心的也不少,这阿三搞出来的win10 bug多如牛毛,我觉得win10不行;但Xbox series x我认为这次的确比PS5设计更棒,我也会夸它。身为用户,就该从自己使用体验出发,别扯那些没用的了。当然如果你是利益相关者,那我觉得你说啥都合理。
SLS,这个项目什么都推迟,推迟,再推迟,只有试车是提前结束的。 2333333
PS:别的答主有说SLS是鸽王的,你们不要搞篡位,把我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置于何地?把鸽王中的鸽皇毛子的科学号实验舱置于何地?[手动狗头]
如果简单计算一下,SLS Block I 理论最大地月转移轨道运力27吨时的发射质量(忽略整流罩)249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系数1.081%
而被批拉跨的长征五号,理论地月转移轨道运力9.4吨,此时发射质量(忽略整流罩)861.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系数1.090%
是的,SLS Block I 地月运载系数还不如长征五号,用固体燃料就是这样,高比冲分级燃烧循环发动机,高推重比发动机,高干质比都救不回来,不过起飞级固体燃料的比冲劣势影响其实并不大,运载系数其实也没差多少。
SLS的一级发动机也不是史上最强大的,只能说是NASA或者美国史上最强大的起飞推力。
SLS起飞推力 固体助推器 1490吨X2 + RS-25 190吨X4=3740吨,航天飞机起飞时RS-25长时间处于104.5%的工作状态,按照这样计算3774吨,超过了土星五号(土星五号第一级F-1发动机有两个版本,按照自从阿波罗9号起启用的稍微增推版本,起飞推力为3582吨),不得不说,大型固体发动机是真的大力出奇迹。
相比之下,苏联发射过2次的能源号运载火箭RD-0120X4+RD-170X4起飞推力3547吨,甘拜下风。
但N1运载火箭靠30台NK-15火箭发动机,起飞推力达到了4633吨,迄今为止一直保持着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的世界纪录。当然四射四败的实战记录让人有点不好意思提起它,但它的确是记录创造和保持者。
目前正在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起飞推力最高的将是SpaceX的星舰,一级28台猛禽,可以提供225X28=6300吨的起飞推力。
起飞推力第二高的是长征九号,一级和助推12台YF-130,提供5873吨的起飞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