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是我们误以为古代没有,但其实不仅有并且还普遍存在的东西? 第2页

        

user avatar   clue-71-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飞机杯。

不算普遍存在(主要是谁家有也很难承认,让你现在承认你有你都不认呢,何况是封建社会),但的确历史比较早了。

有史可查的飞机杯发明人,应该是十三世纪日本的善佑法师。(妈的怎么日本一直有这种奇怪的天赋)

根据江户时代出版的《好色训蒙图汇》记载,由于好色,所以善佑法师请做剑鞘的师傅,用木头削制了世上第一个飞机杯,取名为“吾妻形”(假老婆)。

有人可能好奇,是因为和尚不能结婚,才研究出来这种东西的吗?

也不是,日本的和尚是可以结婚的,对两性行为没有中土的佛教规定的那么严,善佑法师主要是因为喜欢可爱滴男孩子,而那话儿又比较大,男孩子受不了,所以最后就让男孩子夹着吾妻形来...不过我觉得严格来说,也不该叫飞机杯,至少按善佑的性取向来说,应该叫飞基杯更合适。

总之,为了制作出最好的飞机杯,善佑尝试了多种方式,估计也以身试法多次,最后才做出完美的,适合自己使用的这款。

如果他当时把制作过程与实验方式都一一记录下来,相信也可以出一本书。名字都替他起好了,就叫《丁丁历险记》。

也幸好当时没有百度戒色吧,要不然发明出这一恐怖用具的善佑老和尚肯定得被吧友们吊起来打。

到了江户时代,飞机杯的材质和制作技术不断提升,不但拿天然素材丝瓜来制作,也有皮革缝制而成的,可谓是继承中求发展,在情趣用品的行列领先了其他国家不止一个马位。


user avatar   gao-wu-fan-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名反对@禅心语茶(该账号已被永封)的回答

最烦在你乎看见这种没根没据只管输出情绪的回答。

第一,

“宋朝赵希鹄《洞天清录》记:‘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这句话被无数营销号引用了无数次,那么谁能给我在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里找到这句话?

当然不能,因为这是一句不存在于原书,只存在于引用中的话:

明代张自烈《正字通》中记载:“叆叇,眼镜也。《洞天清録》载,叆达 ,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元人小说言,叆叇出西域

明代方以智 《通雅》中也有同样记载:“叆叇,眼镜也。《洞天清録》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此出元人小说,作叆叇,出西域。

最常被营销号引用的内容出自清代陆凤藻《小知录》卷九:“叆叇,眼镜也.《洞天清录》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

这种剪裁材料的手法就很狡猾,避开了说“叆叇出西域”的内容,反而以此为据说眼镜是中国发明的,接下来只管输出情绪,便可以忽悠到不明真相的读者。

赵孟江有《中国眼镜历史再探讨:南宋是否有老人戴眼镜看书》一文,从版本演变情况和文章结构分析,认为“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一句不可能出自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有可能是在该书在元代刊印时后人所添加上去的。此外,亦可参见黄雯越《<洞天清禄集>校勘及相关问题》一文,其中提到裘开明推测这一句出自伪本《唐宋丛书》本《洞天清禄集》,梁丽君《<洞天清禄集>著录与相关研究》一文亦提及《唐宋丛书》所收《新刻洞天清录》为伪书。

第二,

为什么称眼镜为叆叇?《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入“叆叇”词条,认为源于阿拉伯文unwainat;洪震寰《眼镜在中国之发始考》亦从此说,认为是阿拉伯文al-unwainat或波斯文的音译同时兼顾意译(认为叆叇有光明之意,或取“ 轻云之笼日月,不掩其明也”之意);邱韻如《明清眼鏡之文本溯源與時空背景探查》同样认为叆叇是“阿拉伯文(al-unwainat)或波斯文(ainak)的音譯,還有意譯。”此说与“叆叇出西域”的说法相合,果然,那么以“叆叇”称“眼镜”本身就是对外来语的翻译。

此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原文可参见维基词典“靉靆”词条。

第三,

如何定义“眼镜”?若说单片镜也算眼镜,那不必等到南宋,东汉就有这么一样东西

1981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广陵王刘荆墓中出土了一枚金圈嵌水晶石放大镜,该镜直径为1.3cm,镶嵌在用黄金精制的联珠花纹金圈中,可以放大物体4至5倍,说明我国早在东汉初期就能加工磨制水晶石凸透镜片了。

此外,1974年至1977年,安徽省亳县曹魏宗室墓地出土了两件聚光玻璃,一件为扁圆形,一件为扁桃形,明亮度与水晶相同(体内有微泡)。董园村一号墓出土聚光玻璃三件(边有铜绿),一件为扁圆形,两件扁桃形,形状为凸透聚光镜。以上五件聚光玻璃,从形状和大小看,当为镶嵌在铜质边框中的玻璃质放大镜或聚光镜,制作时间在公元160年到170年之间。

1980年前后,在南京北郊郭家山1号东晋墓中,发掘出土水晶镜片一件,径2厘米,中间厚0.5厘米,更为特殊的是,该镜呈凸凹镜形即弦月镜片或周视镜片,俗称“托花”(即托立克老花镜)。运用球面差的原理制作光学镜片,两面弧形,上面外凸,下面内凹。该镜两球面磨制精细,光滑规整,透明度强,能将物体放大三至四倍;成像均匀,形状不变。该墓出土纪年砖上有“永和三年”字样,应在公元345年之前,为东晋前期。

同样,若眼罩也算眼镜,那么西汉中山靖王墓和东汉桓帝墓中都出土了玉质眼罩, 公元三世纪左右,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出现了防沙眼镜,上面穿若干个小洞,用以遮光及风沙。

但是,若严格限定戴在眼前的双片光学透镜才是眼镜,那么以现有的证据看,仍然支持是由国外传入的观点。尤其在明朝时中国人自身也是这么认为的,《明清眼鏡之文本溯源與時空背景探查》一文中提及的明人的记述中,多有谈及眼镜来自西域/南海,甚至进一步明确说来自满剌加(马六甲)国,几乎可以肯定是经由阿拉伯商人传入的。


顺手答个题

放大镜不晚于东汉就有了

防护眼镜不晚于公元三世纪就有了

明朝就有矫正视力的双镜片眼镜了。


参考文献:

[1]刘正谈著.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2]洪震寰. 眼镜在中国之发始考[J]. 中国科技史料,1994(01):71-75.

[3]孙沛文. 镜里乾坤(一)[J].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1(11):86-89.

[4]黄雯越. 《洞天清禄集》校勘及相关问题[D].中国美术学院,2014.

[5]赵孟江. 中国眼镜历史再探讨:南宋是否有老人戴眼镜看书(上)[J].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5(19):96-97.

[6]赵孟江. 中国眼镜历史再探讨:南宋是否有老人戴眼镜看书(下)[J].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5(21):56-57.

[7]梁丽君. 《洞天清禄集》著录与相关研究[J]. 美术研究,2015(04):23-29.

[8]邱韻如(Yun-Ju Chiu). 明清眼鏡之文本溯源與時空背景探查[J]. 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 2015(20):56-72.


user avatar   dingyan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脑子


user avatar   Lancelotrang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古人不仅仅会把冬天的冰块窖藏到夏天来售卖。(技术含量太低,看轻古人了)。而是会人工制冰。不管什么季节。

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那时贵族们为了消暑,让下人们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以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硝石制冰法:


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饮料,将糖和一点香料溶在水中,然后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大盘,在盘内盛上水,将罐置于盘水内,不断地在盘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你需要两个盆子。一个大盆,一个小盆。两个盆都装上水。小盆放进大盆里面。记住大盆的水一定要淹到小盆,在大盆加入硝石。进行降温。小盆将会慢慢结成冰。大盆的水凝固以后。硝石会重新出现。然后把它刮下来继续制作冰。


user avatar   dong-jiu-lang-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宋代以后,百科全书就能在江浙,福建一带的书店里买到了。

百科全书并不是什么高级的西方舶来品,咱早就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当作参考书使用了。

日用类百科全书的存世量非常巨大,我甚至在韩国的古书店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它长下面这个样子,


这本《事林广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日用类百科全书,最早的已知版本是由南宋福建人陈元靓编纂的,

这套日用百科全书收藏有很多自宋朝以来与当时民间生活有关的资料,并开拓了类书附载插图的体例,浅显易懂,因此成书后流傅广泛,一直使用至明代,现存有17个不同版本,其中三个可以追溯到元代(宋版已经不存),

我找到了一个由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的至顺年间的西园精舍本(1330-1333左右)

下面是它的目录

卷四的卷首就是一副大元混一图,向读者直观地展现元朝广阔的疆域,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

有趣的是,这份地图更像是南宋和金朝行政信息的拼接版,而没有展现我们所熟悉的元代行省,甚至还包括有早已灭国的西夏和其他与当时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的地理信息,可见编者当时还无法获得最潮流的一手咨询(也有可能是编者懒得去刻新地图的图板,直接把旧的图板给拼接了一下)但是如果留意目录的话,我发现,编者其实是知道行省的存在的

而在具体介绍各地行政区划的部分,作者却是按照元代各个行省的划分来进行介绍的,

比如,辽阳行省

甘肃行省(而非大元混一图中的西夏)


湖广行省

江浙行省

四川行省


书中还有大量精美的插画,基本都是一些和日常起居有关的内容


user avatar   chen-xin-60-20-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零食吧!

你以为古代人不爱吃零食?错!他们嘴巴可馋着呢!

去酒楼听评书得来把瓜子吧?去戏园子看戏得来块点心吧?闲着无聊嘴巴里没味道得含块糖吧?所以古代人的零食一点儿不比今天少!

第一名:酸梅汤(始于商周,盛于大唐)


酸梅汤是中国最古老的饮料之一,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知道用乌梅来提取酸味了,最常见的酸梅汤配方是清宫御茶坊的秘方,当年深受乾隆的喜爱,宫中正儿八经跟过一次风,人人手中都是一杯酸梅汤,这种乌梅加上陈皮、山楂、冰糖熬煮的红褐色饮料夏天搁上两粒冰块更为可口,大家在家可以试着做一做~

第二名:糖葫芦(也是盛于大唐)

后经 @唐瑶瑶瑶 的指出不是大唐,是南宋,上面就不做出更改了



“糖葫芦好看,竹签串,酸里面呐透着甜~~”

糖葫芦是北京叫法,天津叫糖墩儿,凤阳叫糖球,可不管叫什么,他都是中国从古至今最常见的传统小吃。山楂也叫红果,开胃健脾,用竹签串成一串,在熬化的糖稀里裹一圈,往案板上那么一拍,等糖稀凝固后就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糖壳子,冬天吃最过瘾,又酸又甜又冰,一串吃完牙都要掉了~如今“糖葫芦”可以用各种食材来制作,风味也更多了。

第三名:龙须酥



龙须酥原名“银丝糖”,是用糖胶像拉面一样拉出根根银丝,包上花生芝麻和椰蓉做的馅儿,洁白如雪,蓬松香甜。相传正德皇帝游历民间,吃到这款外形别致的糖甚是喜爱,于是便带回了宫,老百姓们一看,哎呀皇帝都爱吃,那就改名字叫“龙须酥”吧!于是,这个名字就沿用至今。

第四名:糖画



既然说到了糖稀,那怎么能不提糖画呢?糖画作为从古至今逛庙会的“必点项目”,一勺糖稀伴随着老师傅的笔走龙蛇,栩栩如生的花鸟动物就变出来了,不仅好看,它还能吃,舍不得咬断,耐着性子慢慢舔~

第五名: 蜜饯(这个好象小时候吃过)



蜜饯可是慈禧老佛爷的最爱,下午茶的必备~

蜜饯起源于唐代,将进贡的水果用蜂蜜来防腐,到了宋代,蜜饯的制作工艺大大提高,品种也丰富了许多,桃子、李子、杏、枣甚至姜片都可以作为蜜饯的原料,先晒成果干,再用糖和蜂蜜腌制一段时间,香甜的蜜饯就做好啦!蜜饯可以直接吃,也可以作为糕点的配料,甚至菜品的摆盘都可以,非常万能。


看到这里你已经看到一半了,双击点个赞,或者点 @设计师晨馨 这个这个关注我下?

我是一个独立室内设计师,每周更新设计干货

第六名:冬瓜糖(这个超级好吃)



冬瓜糖有点儿类似做蜜饯的工序,把鲜冬瓜去皮去瓜子,切成适当大小的长方形小块,沸水中煮至瓜肉透明,把冬瓜肉的水分全部挤出,在太阳下暴晒至半干时拌入白糖,腌上小半天后再晒三天入味,甜丝丝的冬瓜糖就做好啦~

我真的超爱冬瓜糖的味道!有一股说不出的清香!不只是冬瓜糖,用红糖做出的冬瓜茶砖也非常好喝,一大块可以敲碎煮好几次~所以冬瓜真是个好东西,纯天然又健康~



第七名:茯苓饼



茯苓饼薄如纸,白如雪,形如满月,因为薄薄的饼皮很像云茯苓片,故得名“茯苓饼”。内馅儿多为果仁掺上蜂蜜、桂花,吃起来甜而不腻,软糯粘牙,个头不大却异常顶饱,是出门在外必备的顶饱小零食。

第八名:云片糕(这个是南方的零食吗?为何我在北方没见过)



片薄而色白,口感湿润绵软,久放不干,所以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吃到这个点心惊为天人,大笔一挥,赐名“云片糕”。制作云片糕的糯米粉一般要用储存半年以上的,把燥性充分挥发掉,加入上等的绵白糖,制好的每一条长约22厘米的云片糕,都要切成薄厚均匀的140片。

第九名:龟苓膏(是不是现在书亦烧仙草里面的那个,吃货小伙伴救救我)



看着黑黑的,口感似膏似凉粉,龟苓膏可是历史悠久的梧州传统药膳,“龟”和“苓”指的是鹰嘴龟和土茯苓两味药材,二者结合,清热润燥养气血,改善暗疮,生肌养颜,老少皆宜,据说,龟苓膏可是当年清宫里皇帝专供的名贵药膳呢!

最后一个:八仙果(见过的人不多吧)



八仙果是用类似句子的香橼瓜制成,剖开外皮,将茯苓、陈皮、甘草、半夏、冰片、二陈汤等药材塞入果肉,放在阴凉处晒干后,切成小块,进嘴有很浓的中药味,可以口含,化痰止咳,也可用开水冲泡或熬煮服用。

看完古人常吃的零食,也是蛮丰富多彩的嘛~

而且半点儿防腐剂都不添加,天然绿色健康养生,有的还把药材当零食来吃,不得不感叹老祖宗的智慧......真是厉害!

作为现代人你,吃过几个呢?

之前我写的一些高赞文章,回答,喜欢的可以看下

你见过最人性化的设计是什么? - 设计师晨馨的回答 - 知乎

什么是无主灯照明?(附详细布局及安装方法) - 设计师晨馨的文章 - 知乎

你家的装修是怎样的,共花费多少? - 设计师晨馨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liu-sheng-guang-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星座,

苏轼和韩愈都是可怜的摩羯座,他还曾经吐槽过。星座起源于古巴比伦,在6世纪随着佛经传入中国,唐宋时已经非常流行了。

韩愈写过《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牛不见服箱,斗不挹酒浆。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无善名以闻,无恶声以讙。名声相乘除,得少失有馀。三星各在天,什伍东西陈。嗟汝牛与斗,汝独不能神。”

这首诗不知道是反对迎佛骨之前还是之后,但政治上饱受打击的他,得出的缘由是自己倒霉的星座。

苏轼在《东坡志林•命分章》也把自己命途多舛、饱受贬谪归结于星座,还拿韩愈来安慰自己,有点同病相怜的感脚:“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磨蝎者,摩羯也。

意思差不多就是,我与唐朝的韩愈都是摩羯座,同病相怜,命格不好,注定一生多谤誉。苏东坡认为自己一生与星座有关,同样是摩羯座,同样同病相怜,所以他读罢韩愈的作品,念及半生坎坷可能更感同身受。

好像宋朝摩羯座的文人好像都比较倒霉,就是教员也是度过了自己亡妻、丧子、失弟、去友的一生,凄风苦雨啊,看来这可真不是好星座。因此苏轼用星座自嘲多灾多难,时运不济,发出这样的感慨也算正常。

既然心结已经打开了,那就尽情做一枚吃货吧!



不过身为摩羯座的我,看到那么多倒霉蛋,瞬间有一丝温暖的赶脚!


user avatar   chu-ren-17-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 古代道路像今天道路一样分等级:

1、道——可供马车对向行驶的大道,相当于今天双车道公路;作用上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战略公路。

2、路——单车道公路,可供马车行驶;

3、径——可供独轮车行驶;

4、蹊——行人小路;

5、阡——田间作业道(南北向);

6、陌——田间作业道(东西向)。

7、驿站——有路也要有车站、招待所才行。

二 无可置辩的事实证明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交通规则:

1、部队行进,靠右。因为士兵戈矛等武器抗在右肩,如果靠左行,武器就在路中间,肯定会影响对面而行的队伍。

2、宋朝定《仪制令》:

贱避贵——“让领导先走”;

少避长——尊重长者;

轻避重——轻车让重车;

去避来——出城让进城。

三 有了车,有了路,也要考驾照(军车驾照)。

“五御(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1、鸣和鸾——车上的铃声,驾车时铃铛要发出稳定、匀速的“乐”音(说明驾车稳),不能混乱嘈杂。《行进曲》?

2、逐水曲——S弯道,在临河弯道疾驰,不能落水、翻车。

3、过君表——在经过天子表位时致敬行礼(首长好!)。

4、舞交衢——路考。

5、逐禽左——行车中射箭(行进中射击)。


user avatar   huang-se-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盗版。

这玩意马亲王在知乎有个特别长的专业答案

(2 条消息) 在中国古代写小说是否能盈利?相关出版机制是怎样的? - 知乎

清代有个大文人袁枚,这一辈子被盗版过无数次,他的《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三有首诗《余所梓尺牍、诗话被三省翻板近闻仓山全集亦有翻者戏作一首》——光看诗名就知道心情有多糟糕——可为千古读书人对盗版的心情:
自梓诗文信未真
麻沙翻板各家新
左思悔作三都赋
枉是便宜卖纸人。



作者:马伯庸
链接:zhihu.com/question/220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字中有很多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

1、枪手

更牛的书商,还会自己养一批专职写手,那就更便宜了。比如明代有一位奇幻作家叫邓志谟,极有才华,”两脚书橱“这个外号,就是从他这里传出来的。邓志谟因为生活贫困,寄寓在福建建阳,在余象斗家当塾师,其实是被包养,半是写手半是编辑。余象斗给他的任务,就是写神魔小说,学西游记,于是他写了诸如吕纯阳飞剑记、许旌阳擒蛟铁树记、咒枣记等一系列奇幻小说,编了故事黄眉、故事白眉等辞书,销量颇高。但他的利益,都被他的出版商余象斗拿走了,以致于生活只能勉强糊口。邓志谟给朋友写的信里哭诉:“仆穷愁著书,雕虫技尔,然不能藏之名山,徒为梨枣也者。" 梨枣指梨木和枣木,这是雕版最常用的两种材料,代指出版。邓志谟觉得自己写的这些雕虫小技上不了厅堂,藏不进名山,但是没办法,还必须得写,因为他太穷了,“弟今岁厄甚,薄田数亩,悉燔于骄阳,稼穑之枯,且如蜀之眉山草,家人泣馁也。”

2、出版社买断

书商一次性买断书稿。《归田琐记》里引用林樾亭讲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说从前有个书生,大女儿出嫁罄尽家财。二女儿说我出嫁时候该怎么办啊!这书生说我想办法!然后回家翻书,看到《尚书》里有句话叫“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一拍脑袋说有了!花了几个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给女儿做陪嫁。二女婿把书稿拿给书商一看,大为激赏,重金购得,于是嫁妆问题就解决了。这位书生叫许仲琳,这部书叫《封神演义》。

3、同人作品

我余象斗……亲自上阵操刀,速成了一部讲真武大帝的《北游记》,然后又出了一部讲华光的《南游记》,全是自己写的,文字粗陋不堪。他还从吴元泰那儿买来讲八仙的《东游记》,盗了《西游记》的版权,凑成一部东南西北俱全的《四游记》,扔到市场上去卖。读者早听说西游记的大名,听说又出了三部,高兴坏了,立刻掏钱去买。

本回答内容全部为 @马伯庸 马亲王原创,本人只是知乎的搬运工。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震与毒品

其实性与毒品是紧密相连的,先说毒品,我国最早的毒品时期其实非常早。而且非常严重。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传神的分析了五石散。后来的众多研究者也认可五石散就是中国最早的毒品。五石散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谓的魏晋名仕之风体现为:爱美,清谈,酗酒,嗑药,男人伪娘化。其实就是约几个亲朋好友,一起嗑嗑药(五石散),吹吹牛逼(谈玄)而已!

这个时期有一个特色比如一些隐语就充满了暗示,这个也就是黑话体系。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上面一串话就是天书,看着象描写男女房事,又像描写一种很玄妙的事情的。

  姹(chà)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宅女,是家在河边上的宅女!真实的意思也指的是水上美女的意思。

  层层考据:

  “河上姹女”其实指的是水银对应的是女性;

  黄芽为根中的黄芽指的是硫磺对应的男性。

  同样是硫磺,也是黑话连篇,石亭脂、黄芽、黄英、将军、阳侯、太阳粉、山不住、法黄、黄烛……等等都是硫——单质硫!而正是这个变化最多的一个词,它表示男性雄伟的象征五石散中的石硫磺就是单质硫。

在如今有种马,或者是开车,车震等等。

马震有人写过下面的类似打油诗

马背床榻,施云雨,叱吒奔腾之间,意疏旷。
马背床榻施云雨,
奔腾叱吒意疏旷。

(这里想象一下有图,或者去搜索一下马震 ,或者搜索 上面的打油诗)

上面的画就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上面一本书中 英国犹太大毒贩,沙逊洋行即汇丰银行的老板详细记载到,中国人抽鸦片一定是躺着抽的,没有一个是站着的。

那么问题来了,马震的人是不是很少抽鸦片呢?

另外民国有双枪军,另外的烟枪是抽鸦片呢?还是抽旱烟呢?




        

相关话题

  为何唐代以前单字名较多,而之后两字名就逐渐占多数? 
  为什么关羽的谥号是壮缪? 
  求科普,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放战争能不能排进20世纪十大战争? 
  汉朝和罗马真不是一个次元的吗? 
  古代儒家提供的社会治理模式有什么优缺点? 
  历史上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或是鲜为人知的迁都? 
  椅子没开始普及时,古人很长时间内都是都是跪坐,时间长了他们腿脚不会酸麻吗? 
  如何评价赛雷三分钟? 
  马伯庸《三国机密》里面的战争描写,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在史书上有料记载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敌法都出天堂之戟?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驻成都总领馆闭馆,中方从正门进入接管美驻成都总领馆?后续还将如何发展?





© 2025-0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