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首先,周杰伦这句话,这个结论是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有古典音乐基础的音乐人在创作流行音乐时会很有帮助(除非是像MJ或者Jimi Hendrix那样的天才,那种天才是能直接和音乐、上帝沟通的挂逼,但即使是天才,学习古典音乐同样非常有益处)。
古典音乐对于音乐人的帮助与启发有且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还有包括理论,理念,审美等方面,不过为了点题,暂且只写技术层面的东西。
从传统的古典音乐作曲角度讲,一共分为四大块理论:和声,曲式,复调,配器,这是所有学习专业作曲,创作严肃音乐作品的作曲家必修的科目,英文专门解释为Composition;而现代流行音乐在商业化运营的条件下,作曲逐渐的演变为专门写作旋律声部的工作,英文解释为Songwriter,很直观,就是专门“写歌”,专门写旋律的人,而剩下的工作,包括配器选择,和声编配等等,则交给编曲(Arranger)和制作人(Producer)来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Songwriter也分水平的高低,而且有些Songwriter本身也具有优秀的编曲能力,自己做的Demo也具有一定的完成度,比如周杰伦除了旋律本身强的一批,他的编曲能力也不容小觑;而有些完全没有音乐基础的Songwriter,真的是作曲全靠哼了(灵感爆发时会有很不错的旋律出来,但是太不稳定,而且概率上讲小的可怜,除非天才)。
那么接下来简单说一下古典作曲四大件是如何润泽流行音乐创作的:
这个无须太过说明,这岂止是有帮助,现代流行音乐的和声体系那基本就是和古典音乐一个框架的,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所以在使用取向上有所不同,但是和弦的构建,功能的进行,这些思路和“语汇”是基本照搬古典音乐的。
比如流行音乐中经典的卡农(Canon)进行:15634145,以及它的变体,被大量的运用在流行音乐里,周杰伦很多歌曲里也运用过这种进行,比如《简单爱》、《稻香》、《给我一首歌的时间》等。其实卡农本身是一种作曲手法,它的原理是模仿复调,即写作多声部音乐时,根据相同或者相似的音程结构的原则组织音符。
有兴趣可以关注我最近正在写作的西方音乐史文章,中世纪篇专门提到了卡农:
再比如前段时间很红的“4536251”,这是根据“五度圈”的原理形成的和声走向,最初的原形是“F-Bdim-Em-Am-Dm-G-C”,因为Bdim和G和弦有两个共同音7和2,所以可以被替换为“F-G-Em-Am-Dm-G-C”,也就是C自然大调的4536251,之后这个进行有了各种变形,比如加入色彩音构成各种和弦,比如运用251的原理或者离调的原理进行和弦替代或者插入过渡和弦,等等。周杰伦的歌曲里更多是运用了这一进行及变体,经典也数不胜数,比如《青花瓷》、《搁浅》、《一路向北》等。
另外周杰伦也有歌曲综合使用了这两种和声进行,比如《枫》、《借口》等等。
事实上,由于功能相同,很多和弦其实都可以被代替;再有,离调、转调、模进模退、反复、变化反复、核心音等等多种多样的作曲手法,使得和声进行不可能被框死在固定的和弦里。
没有学习过古典音乐的人,他只能学到这一种进行,但是为什么这样进行的原理他没学到,这样在这个框架下写旋律,反而是容易被框死的(除非是旋律天才)。
古典音乐经历数百上千年的发展,诞生了很多种各有特色的曲式结构。曲式,即音乐的段落组织形式,就像你写文章需要写第一段,第二段。。。。然后整篇文章需要有结构,比如总分结构,并列结构,分总结构等等,音乐有不同的段落,当然也需要有一种方法来组织不同段落,这门学问就是曲式。
古典音乐发展至今,常见的曲式有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等。流行音乐常见的主歌(A段),副歌(B段),最多加个过门的Bridge段(C段)其实就是最常见的二(三)部曲式,再变化也是在在这个框架里跳,比如写了不同旋律的A2或者B2,或者Pre-chorus等,变化为复二部曲式。
但是系统学过古典音乐曲式学的音乐人,看问题的视角就会完全不一样。他会有意识的跳出传统流行音乐的曲式结构。
比如周杰伦在《她的睫毛》中,罕见的写了两段副歌,也就是平时说的“双副歌”结构,是按照A-B-A-C-C-B的方式组织的,很明显,这种方式参考了“回旋曲式”的思路,只是歌曲最后变了,没有写A段,算是一种“微型”的回旋曲式变体。
事实上,传统流行音乐这种二部曲式,最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法国德国的游吟诗人开始尝试最初步的二部曲式,算算时间,应该是900多年前的事情了,而900年后,很多没有学过曲式的音乐人,还在重复这些事情。
和声是纵向看音乐,大多是关注和声的音程结构,协和与否,功能进行等,而复调比和声还难搞,因为复调要求是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同时去处理音符。
先解释一下,复调的概念是指多声部(两段及以上)各自独立进行,地位相同,又互相和谐的统一为整体的一种音乐。多声部就必然产生和声,需要研究和声学,而多个声部同时进行,又必须研究横向的音符组织形式(即对位法),这就是我说的难搞。
推荐大家阅读 @pianofanie 老师的这篇文章:
复调虽然难搞,但是用得好可以为流行音乐增色不少。周杰伦虽然在他的流行音乐作品中没有直接写复调音乐,但是有体现过这一思想或者说技法,比如《红模仿》中的管乐,《以父之名》中的合成器,《止战之殇》中的两个声部的钢琴,等等。
这个东西,初看好像很简单,肯定会有憨憨说,不就是配乐器嘛!这谁不会啊?
不好意思,古典乐的配器,你还真拿不下来。前面我说复调难搞,然而,对我来说,古典乐的配器更难搞。
古典乐的配器法多指为管弦乐团(为主)和其他乐器(键盘,打击乐等)分配声部的技法或者说原则,这要考虑到乐器特性、空间声学、音乐体裁等等问题,一般古典音乐的作曲中,配器是最后一环才考虑的环节。(当然事无绝对)
上一个常规的各乐器站位图
另外,古典音乐中,即使是人数最少的“双管”编制,人数也达到60余人,第一小提琴有12把,第二小提琴有10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6把,低音提琴4把,光弦乐组40人。流行音乐即使删减了编制,这也是一个非常难搞的问题(除非不编管弦乐hhhh)。
管弦乐配器法其实对流行音乐的帮助最少,因为太难,但是管弦乐无论是在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古往今来,无数作曲家都写过非常精彩的管弦乐作品,推荐几个古典音乐作品:
① 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古典入门神曲之一,旋律经典,长盛不衰)
② 柴可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虽然钢琴是主奏乐器,但是弦乐真的好听)
③ 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HWV.351,每个音符都充斥着有钱的味道)
先写到这,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的西方音乐史系列文章,每期都会有推荐。
周杰伦很多作品里也有非常精彩的弦乐,大多数体现在情歌:《七里香》、《爱情废柴》、《珊瑚海》、《不该》、《一点点》等。
古典乐对于周杰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周杰伦自己在自己的很多作品里都能直接的找到古典音乐作品的采样或者引用:
比如《蓝色风暴》前奏的格里高利圣咏,《琴伤》里采样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KV.331)和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Op.37-6),《土耳其冰淇淋》采样了《土耳其进行曲》等。
总之,学习古典音乐对于音乐天才来说,能进一步挖掘自身的天赋,提高对音乐的认识;对于资质普通的我们来说,少则能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多则可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以一种更客观理性的视角沟通音乐,无论如何,都大有裨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