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药细辛有毒吗? 第1页

  

user avatar   Ann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了一圈大家的回答,感觉心挺累的。

药品三要素:有效、安全、质量可控。

高赞回答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证明:

开门见山:有毒,但毒性不大,而且可控。

那么我想开门见山的问下:

细辛能治什么病?是值得患者要冒着肝肾损害的风险去服用的“有毒但毒性可控”的药材吗?

请问下细辛对什么疾病有特效,收益风险比有多高?

@骑车的叉烧 正好,我想问下你,马兜铃酸算是细辛的有害杂质还是活性成分?如果是有害杂质,那基因毒性杂质的计算就是这么严格,不服你去找CDE辩;如果是活性成分,emmmmm,你怎么说都对!

@骑车的叉烧 请你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多写几遍不然怕你看不到):

马兜铃酸算是细辛的有害杂质还是活性成分?

至于你给的有效性证据,如下图所示,你先问问CDE认不认吧,好吗?



@骑车的叉烧 既然你承认马兜铃酸是有害杂质,麻烦您翻开ICH的M7指导原则:评估和控制药物中的DNA活性(致突变)杂质以限制潜在的致癌风险。

嗯,怕你找不到,链接放在此,英文原版和官方翻译都有,任君选择:

顺带一提:您认为网络药理学能够替代临床研究吗?

根据我初步了解的情况,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如下:

2007年英国Dundee大学药理学家Andrew L. Hopkins率先提出了网络药理学”概念。该概念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多向药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运用组学、高通量筛选、网络可视化及网络分析等技术揭示药物、基因、靶点、疾病之间复杂的生物网络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药物的药理学机制并通过相应的实验来验证、评估药物的药效、不良反应及作用机制,发现高效低毒的药物。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信号节点进行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的新学科。网络药理学强调对信号通路的多途径调节,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成功率,节省药物的研发费用

认为网络药理学能够替代临床试验,你们品,你们细品。


21世纪最大的惊喜,隔空喊话。

@骑车的叉烧 现在我的观点是:

细辛有致癌性风险,尚无确凿有效性证据(临床试验数据),安全性存在风险但有效性尚不明确的,不符合“药品”的定义。不应用作药用用途。

不作为药品,而划分为保健食品或保健品,我本人无异议。毕竟保健品并不需要充分确凿的临床有效性数据。至于毒性,这个要尊重消费者的选择。

@骑车的叉烧

你的有效性证据呢?

你的有效性证据呢?

你的有效性证据呢?

请提供临床有效性证据,并评估收益风险比。


我不需要举出临床有毒的文献,就可以否定“细辛可以药用”这个观点,不过好像临床报道细辛中毒的文献也不少?嗯,对了,你肯定要说,这都是过量服用的。你说是就是咯~


正好翻到一篇文献,我就截图放这里吧。


顺便附上我之前的一篇回答:

部分重点摘出:

根据CPDB的毒性数据以及ICH M7的基毒杂质指导原则中推荐的计算方式,细辛中马兜铃酸的安全剂量为1.41ng/g

马兜铃酸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中的I类致癌物之一。

马兜铃酸在大鼠中的半数致癌量(TD50)为0.0141mg/kg/天,马兜铃酸的沙门氏菌致突变试验的结果为:阳性

马兜铃酸的PDE(Permitted Daily Exposure,是指某物质被允许摄入而不产生毒性的日平均最大剂量,单位为mg/天)值为:0.0141mg/kg/天÷50000×50kg=0.0141μg/天(TD50值简单线性外推50000倍使患癌风险降低为十万分之一,再乘以成年人体重系数,50kg)。

在细辛中,马兜铃酸的安全限度应为:0.0141μg/天÷(3g/天)=0.0047μg/g=4.7ng/g

中国药典中对于马兜铃酸的限度要求为10000ng/g

马兜铃酸微溶于水。微溶,系指溶质1g能在100~不到1000ml中溶解。极微溶解,系指溶质1g能在1000~不到10000ml中溶解。

假设一碗药汤的体积为250ml,其中可溶解的马兜铃酸量为(1g/10000ml)×250ml=25mg/ml。

还看不明白的话继续算:

1g细辛中含马兜铃酸不得过10000ng(按中国药典要求),假定1g细辛中马兜铃酸实际含量为限度的10%,也就是1000ng,在煎煮过程中损失80%,剩下的200ng在250ml药汤的浓度为0.8ng/ml,小于其实际可溶解的量(25mg/ml)。

最后,这一碗250ml药汤中剩余的200ng马兜铃酸,仍然远超马兜铃酸的安全剂量14.1ng/天。

还有什么疑问么?下课!


user avatar   medic-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丁丁猫 本问问的是毒性,我已经用一系列证据证明:细辛有毒,但在合理使用时根本不会产生影响。至于有效性,我已经在评论区贴过论文,你不认没关系,学界认就够了,不要用这点来转移话题。

用正确的计算过程来掩盖结论错误,把PDE偷换成单次安全剂量,这个把戏并不高明。你不配谈“严格”。

既然谈临床,没问题,那就发挥“证有不证无”的精神,拿出细辛致癌和致肾损伤的临床证据来——毕竟算得再好也是理论,临床所见才是事实。

前有偷换概念,后是打稻草人,这是恼羞成怒了吧?

药品的定义不是由你下的,是不是药品你说了也不算,说出这种话只能显现出你胡搅蛮缠。

贴的文献更是可笑,生动演绎了何谓“自打嘴巴”:

吃的是散剂,最后也是用中医处理了后遗症
“误服”权当是汤剂吧,从症状看显然是黄樟醚的锅,又是用了中药解毒
又是黄樟醚,而且汤剂里除了细辛以外还有什么药?没讲。

贴这篇文章就更好玩了,文章里清楚明白地写着细辛中毒的主要原因

  • 过量
  • 煎煮不够充分
  • 品种和入药部位混乱

这些刚好印证了我的结论,感谢你送子弹的行为!


@丁丁猫 你的所谓“马兜铃酸安全剂量”是错的。



你的错误在于,用PDE作为单次安全剂量。

你用大鼠TD50推0.0141ug/d是安全剂量,没问题,但这个数字的含义是:

一个50公斤体重的健康人,终身、每日摄入0.0141ug马兜铃酸不会引起患癌风险显著增高;

而不是短期服药时,单日摄入马兜铃酸不能超过0.0141ug。

2020年我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是73.64岁,取整数73,也就是说:假设一个人,从他21岁的第一天起体重恒定在50公斤,每天服0.0141ug马兜铃酸直到死去,他的患癌风险都不会因此上升。这期间他摄入的马兜铃酸总量是多少呢?答案是:

53x365x0.0141=272.7645ug

要从符合药典标准的细辛中摄入这么多马兜铃酸,需要打粉吞服27g

看起来很少是不是?别忘了,水煎液有“过滤”马兜铃酸的作用。下文提到北中医对细辛水煎液马兜铃酸含量的测定,6g细辛单品水煎液的含量3.2ug,复方还会进一步降低。以该数据为准,要摄入272.7645ug马兜铃酸,需要连续服用6g细辛单品水煎液85天才能达到,清肺排毒汤则要181天。

那么短期内摄入的安全剂量是多少?不知道。但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推出——

在动物实验中,马兜铃酸引起肾脏病变远比产生癌症要快,即:发生癌变前,一定先发生马兜铃酸肾病(AAN)。

AAN的典型病理改变是怎么样的呢?是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考虑到以往我国含AA中药的使用广泛程度,我国应该有相当比例的患者表现为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

实际呢?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肾病的主要原因肾小球肾炎,其后是高血压和糖尿病,

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连见都没见着。

肾病都排不上号,更何况癌症?

据此判断:

目前细辛的用法用量不会引起肾病或癌症风险显著增加


开门见山:有毒,但毒性不大,而且可控。

细辛是马兜铃科植物,植株含马兜铃酸,这个不假。但是,中药细辛的来源并不是植物全株,而是根和根茎。上世纪60年代,由于药源紧缺曾经把细辛的药用部位定为全株,但2005年的药典修正了这一点,把药用部位重新限定为根茎。

为什么要强调用药部位?因为不同部位的马兜铃酸含量是不一样的。

朱振兴[1]、侯帅红[2]、Zhao[3]和蔡少青[4]分别报道,植物细辛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马兜铃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侯帅红报道在细辛的地下部分中未检出马兜铃酸,Zhao和蔡少青报道细辛的地下部分含马兜铃酸在2ug/g以下。

来自文献1。注意批号为110728的细辛根茎和叶的含量,与文意和文献2-4均不符,可能为制图错误
来自文献2
来自文献2
来自文献3
来自文献4,注意两个表格的单位不同

另外据臧埔报道[5],不同产地的细辛,马兜铃酸含量也有很大差别。如果按马兜铃总酸计,含量最高和最低的样品相差3倍多,按马兜铃酸A计能达到4倍。

来自文献5

但是,从臧埔的报道也可以看出,不是所有入药的细辛马兜铃酸含量都是合格的。怎么办?

答案是炮制脱毒。据严建业报道[6],细辛炒焦和碱醋制可以有效脱去所含的马兜铃酸,其中炒焦去除率可达63%。

来自文献6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以上实验都是用有机溶剂来提取马兜铃酸,实际上马兜铃酸难溶于水。换言之,水煎液可以起“过滤”马兜铃酸的作用,这一点在文献3中得到证实。

配伍减毒是中医运用中药的特点之一,这个特点在细辛上也有体现。新冠肺炎疫情的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所用的细辛超过了药典规定量一倍(6g),曾引发广泛关注。陈奕君针对此作了研究,对比清肺排毒汤、6g单味细辛的水煎液和70%甲醇提取液马兜铃酸含量,实验结果证实配伍可以有效降低马兜铃酸溶出。

除了马兜铃酸,细辛还有两个有毒成分,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但这个问题处理起来比马兜铃酸简单得多——两者都不耐热,经长时间煎煮后可有效消除[7]

说完药理,看一下动物实验

先看急性毒性。马国秀等[8]将细辛水煎液浓缩后与挥发油混合,制成每毫升相当于细辛原药1克(1g/ml)的浸膏,按40g/kg的剂量给小鼠一次性口服,连续观察一周,无一死亡。该剂量相当于60kg体重的人类一次性口服264g,而且不是单纯水煎液,而是水煎液+全部挥发油,后者的黄樟醚含量远高于水煎液。不过本文结论有瑕疵,这个剂量应该是药典剂量的264-88倍,作者打多了一个0。

湖北中医学院(今湖北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人员自2007年起做了一系列慢性毒性实验[9][10][11][12],用单味细辛研粉,按高、中、低剂量(0.27g/kg/d、0.95g/kg/d、1.72g/kg/d)与蒸馏水调配为药液给大鼠灌服,连续4周,与正常食水2周作为恢复期,恢复期满后分别观察肝、肾、心、肺的损伤程度。实验结果显示:

  • 低剂量组仅生化指标稍有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并不显著,各器官病理检查有轻微改变,但恢复期可完全恢复;
  • 中剂量组行为和形态出现改变,生化指标升高显著,各器官病理改变较低剂量组严重,恢复期肺脏病变可完全恢复,肝、心、肾也有明显恢复;
  • 高剂量组普遍出现毒性,行为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生化指标和病理检查均有明显改变,恢复期也可显著恢复,但程度病变程度仍重于中低剂量组。

这一系列实验证明细辛的毒性轻微且可逆,但是有以下几个不足:

  1. 用的药是细辛粉末与蒸馏水调配成的“药液”,实质上是散剂,与实际使用方式(水煎液)相去甚远;
  2. 用单味细辛,临床上极少这样用,都是配伍;
  3. 服用时间长达4周,远远超过临床疗程。

也就是说,在实际使用方式(水煎液,配伍,短期使用)下,造成的损伤比以上实验中的低剂量组更轻微,甚至没有损伤。

这一点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结果[13]中得到充分印证。研究人员设置了散剂、单味水煎液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复方)水煎液三种给药方式,又在各给药方式下分别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其中低剂量组为6.6g/kg,相当于60kg正常人60g剂量,药典剂量上限的20倍。

实验结果如下: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散剂毒性最强,水煎液毒性大大减少,复方水煎液毒性又比水煎液低一个量级。病理结果如下:

复方水煎液+低剂量组没有任何损伤

在“结论”部分,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再强调一遍,这是上海交大的研究结果。

那么实际使用中细辛有没有中毒案例?

有,但极少,而且都由大剂量直接吞服引起。

以“细辛中毒”为关键词在cnki搜索,只有21个结果,其中真正的细辛中毒病例报告不到一半,近10年只有一例,用的还不是细辛,而是金粟兰科的四叶细辛:

m.cnki.net/cnkiday/appd (二维码自动识别)

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一例细辛中毒导致肾损伤在台湾,当事人把细辛研粉直接吞服,而且该药粉里还有其他东西:

综上所述:细辛有毒,但毒性不大,而且在合理的用法用量(水煎液,不超过3g)下短期使用,是安全的。

参考

  1. ^ 朱振兴.细辛药材不同部位中马兜铃酸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0):2394-2395.
  2. ^ 侯帅红,李晶晶,韩林涛,黄芳,汪琼,李亚敏,戴王强,周祯祥.细辛不同药用部位马兜铃酸的含量测定[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6):42-44.
  3. ^ Zhao ZZ, Liang ZT, Jiang ZH,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ristolochic acid I content of Herba Asarifor safe use. Phytomedicine. 2008;15(9):741-748.
  4. ^ 张翠英,俞捷,刘广学,徐风,尚明英,李耀利,王璇,小松かつ子,朱姝,蔡少青.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在北细辛、华细辛及汉城细辛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含量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07):1295-1305.
  5. ^ 臧埔,武晓琳,郜玉钢,杨鹤,赵岩,马琳,王潇晗,张连学.不同产地细辛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4,31(04):416-421.
  6. ^ 严建业,王元清,王炜,王智,彭买姣,朱承慧,席秀利,廖端芳,罗堃.细辛中马兜铃酸A与黄樟醚的炮制减毒方法研究[J].中草药,2015,46(02):216-220.
  7. ^ 黄鲛,易进海,刘玉红,黄志芳,陈燕,刘云华.细辛煎煮过程中甲基丁香酚、黄樟醚和细辛脂素的变化研究[J].中成药,2012,34(10):1971-1974.
  8. ^ 马国秀,于艳,张立德,孙科峰,陈颖萍,刘桂芳.北细辛全草和根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测定及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06):1132-1134.
  9. ^ 李晶晶,杨伟峰,周祯祥,廖广辉,陈泽斌,胡平,蔡青,汪琼.细辛的长期毒性研究——长期大量服用细辛对大鼠肝组织形态学及功能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01):5-7.
  10. ^ 游姣娥,周祯祥,黄芳,韩林涛,李晶晶,汪琼,董小艳.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04):1-3.
  11. ^ 陈文霞. 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和功能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9.
  12. ^ 蔡青,周祯祥,陈泽斌,李晶晶,汪琼,胡平.细辛长期毒性对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及动脉血气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7(04):3-5.
  13. ^ 牛卉,郑柳,赵晓冰,潘磊,柳威,孙远岭,李继君,刘忠.细辛肾毒性与细辛剂型剂量的动物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6):5006-5011+5130.



  

相关话题

  能不能用现代科学技术解析中药? 
  半夏露颗粒为什么现在很少用了? 
  如何看待中药协回应鸿茅药酒获社会责任奖:不要盯着人家的过去不放? 
  如何看待丁香生活研究所7.29发布文章《别再用搪瓷杯喝水了......》两天后又快速删除这一行为? 
  如何看待张伯礼院士认为隔离服中药阻止疫情蔓延的说法? 
  如果甲和乙分别想杀死丙,在相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各自在茶杯中投入致死量毒药,丙死亡,如何给甲乙定罪? 
  为什么草药点痣可以只对色素起反应不对正常皮肤起反应?里面有什么成分? 
  中医为什么还在坚持熬药? 
  中药对肝肾有影响吗,大家如何看待呢? 
  鸿茅药酒到底是怎么样一种酒,为什么中老年人都这么喜欢买?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人会信周易、星座、塔罗、中医之类的玄学?
下一个讨论
张一鸣是个亲美的资本家吗?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