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理解中药(中国传统经验药物)的「君臣佐使理论」,它有哪些具体应用? 第1页

  

user avatar   yue-li.s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名一直尝试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药的科研人员,我想说说我在自己的学医和研究历程中,对“君臣佐使”应用的观点。

「君臣佐使理论」的出处,来自于《神农本草经》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
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
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从原文,如果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理解,

君药更加针对不同合并疾病的患者的整体治疗(比如基础疾病的管理)

臣药更加针对具体适用人群治疗过程的辅助(比如降纤药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胃黏膜的治疗)

佐药和使药才是针对目标疾病目标靶点的有效成分(大量西药的现代药理学主要集中于此)

另外一些药物之间的组合,要起到对疾病和对病人的效果,更重要的还是辅料(国产药和原研药的卡脖子点),这些才是决定药物的载药特性、缓释能力等,才能保证药物是否能触达疾病靶点,胶囊、纳米包裹颗粒、可降解金属支架,大多属于这个范畴。

以往学医时候,方剂学是个非常考验背功的课程。

对病人和中药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就要对300来个经典方子进行记忆,每个方子5到10味药不等,除了要说出每个方子的药物组合,也要说出方解(君药XX,YYYY,YYYY;臣药XX,XX,YYYY, YYYY; 佐药XX,XX,YYYY, YYYY; 使药XX,XX,YYYY, YYYY; 七药合参,共奏YYYY之功),XX代表药名,YYYY代表不同的治则和功效。

要把它们都背下来非常不容易,但等进入医院实习了,跟着老专家看门诊,看着他们一个个方子的,总能在大脑的“数据库”里联想到背过的某个经方,结合病人不同的情况,再看看老师们的加减配伍,醍醐灌顶,如沐春风。

中医药治病的学问很深,千人千方是常态,但对于病情较轻或者预防阶段,为了让技术更容易推广,千人一方(新药研发)也是大势所趋,我们科研人员在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的工作,大多集中在这里。

无论在做什么,临床实践还是科学研究,首先要强调的是,有效性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关键。

纵观整个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医的辨治模式以及遣药原则无不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提高临床治疗精准度为目的。

中医精准化的本质体现在中医选方用药、药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疾病本质的契合,使得治疗有的放矢。

中医临床是基于“识证、选方、遣药”这一过程,归根到底便在用药上。回溯中药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晰的发现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也并非朝夕之间一蹴而就之事。

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对中药功效的记载较为简略,大多是一味药物主治某一疾病或一组症状,例如黄连止痢、麻黄平喘、猪苓利尿等,概括的记述了药物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以及七情和合、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

此后汉唐时期的药物学专著如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等,虽然丰富了药物品种,开创了按功效为主的分类方法,规范了药物的炮制工艺,提出了道地药材的概念;但在对中药理论创新上并无大的突破,而是延续了《本经》的模式,仍是药物的功效直接指向主治疾病或症状。

由此可见,汉唐时期药学发展的水平与其服务的辨治模式相适应,这一时期的主流辨治模式在于专病专方的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以及对症治疗等模式。

直至宋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张元素在临证上发展了脏腑辨证和药物归经理论。张氏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关于气味厚薄、寒热升降的理论作了发挥,指导临证用药;并对《素问·脏气法时论篇》关于五味与五脏“苦欲”关系进行新的论述,用于指导五脏用药。

而张氏最突出的贡献在于药学著作《珍珠囊》,其中将每味药几乎都有归某经的论述,提出了“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理论,提出药性有专司,制方有专主。这一理论被后世医家极力推崇,大大提高了药物选择的精准性。

药物理论至此,呈现出与中医理论协调一致的繁荣发展态势,并在明清得以继承和发展,尤其是《本草纲目》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发展达到鼎盛。

药物理论的创新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与之相辅相成的临床辨治模式———辨证论治,并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中医主流辨治模式。

而近百年来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发展。很多中药有效成分或组分改善临床指标的效应已经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如红曲、绞股蓝、五谷虫降脂,黄连、知母、赤芍降糖,威灵仙、土茯苓降尿酸,雷公藤、穿山龙调节自身免疫反应等。

这些功效,有些是传统中医所记载,在实验室得到验证;

而有些功效则是在实验室中被发现,是传统药学文献未曾记载的功效,甚至与传统药学理论冲突的新功效被发现。

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使我们在药物的选择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回溯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医对药物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朴素的经验总结阶段
药物“归经”“君臣佐使”等理论的提升阶段
现代药理研究阶段

其总体特征是对药物的认识由宏观走向微观,临床遣方用药逐步精准化的历史过程。

前一个阶段的发展,来源于中药理论自身的突破与发展,并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式相得益彰;

后一阶段的发展,建立在近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但与之相适应的临床辨治模式和理论发展则相对滞后,当代中医亟待从理论和实践上构架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

目前我们的一个治疗颈椎病的新药已经进入了全国医保,疗效比传统NSAIDs止痛药更持久,且能特别针对手麻的症状。

因为是中成药,有效成分不像西药只有少数几个,我们的药也经历了异常严格的药代动力学分析、药效学分析、药理学验证等等工作,在中成药领域尚属少数。

在这样的研究下,我们六位中药的60中可测得的有效成分,针对颈椎神经根受压、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有效成分覆盖了400多个的疾病靶点。

对他们进行梳理和简化,似乎也能看到不同的药物针对不同的疾病靶点,而他们之间似乎存在一些团队合作的样子,可能这也是新时代我们对这个药“君臣佐使”的解读。


这只是我们抛砖引玉的研究,“君臣佐使”可以给我们启发,而我们的研究成果又会进一步深化“君臣佐使”的认识。

其实西药联合用药也有君臣佐使的意思,治大国如烹小鲜,其中的智慧更是不胜枚举。




  

相关话题

  如何把中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在中药的有效成分全部阐明后,传统中药制药会被化学合成这些有效成分的制药方法取代吗? 
  尖锐湿疣喝中药,不打针会不会复发啊? 
  如何区分有行医资格的中医医生和打着中医名号行骗的人 ? 
  中医学起来为什么这么难? 
  中医用毒药治病的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黑中医? 
  年近40,想学点中医,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呢? 
  要再过多少年才能不信中医? 
  本草纲目得罪了谁?李时珍又得罪了谁? 

前一个讨论
本科学历不好,该考研还是找工作?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只要活的久就一定会得癌症”的观点?应该怎样预防恶性疾病?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