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唐朝的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的团队缺少了哪种性格的成员? 第1页

  

user avatar   qiu-ju-luo-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在前头:

我对所有的“史学大师”都抱有足够的敬意,但这不等于我对他们的所有观点都会不假思索全盘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料检索变得越来越容易,思维教育体系也在朝着全面、辩证、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后人,理当与时俱进,尊重前辈是应该的,但大可不必围着故纸堆抱残守缺。

先说结论:李建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开国阶段的贡献不足以让他在一支“创业型团队”中站稳脚跟。与其说李建成因为缺少人才导致失败,不如说因为他硬仗碰得太少导致吸引不到过硬的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

问题答完了,以下是针对问题描述的分析:

恕我直言,拿『前太子僚属在贞观时期大放异彩』来证明『李建成亦为才智之人』,这就好比某个球员在老东家A俱乐部踢了好几年一直默默无闻,后来去了B俱乐部一下子成了超级球星,然后一帮人冒出来说,这体现了A俱乐部善于挖掘人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体育论坛中出现这么个贴的奇景。

(关于这一点我曾写过一个回答,但这样的常识科普我不介意多写几次)

最让我哭笑不得的一点是,翻案党总喜欢说,凌烟阁功臣只是“李世民的功臣”,不是唐朝的功臣,如果让李渊来评的话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上不了榜——嗯,但是为什么到了李建成这里,就一定要拿“前东宫僚属”在李世民手下的成就来证明李建成善于用人呢?

要证明李建成能够吸引人才,看的是东宫僚属在投唐之前的名气和声望;要证明李建成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则要看这些人在李建成手下为唐朝作出的贡献。

简而言之,就是看东宫僚属在前隋及武德年间的声望和表现。

现在我们按照这两条标准来看看唐初东宫vs秦王府的人才配置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1)先来看李建成这边:

韦挺:尽管后世更出名的是魏征和王珪,但是无论门第、资历还是史书记载,在东宫时期更受李建成器重的实际上是韦挺。他是京兆韦氏,顶级贵族,隋朝民部尚书韦冲之子,“少与隐太子相善,太子遇之甚厚,宫臣罕与为比”。可以说他的人脉和官场经验是可以给李建成提供最多支持的——然而韦挺在贞观时期表现得一般,连军粮都运不好,翻案党似乎不大看得上……

王珪:王珪和韦挺一样,出身名门太原王氏,是南朝名将王僧辩之孙。但是,由于其叔父王頍在隋文帝死后支持汉王杨谅起兵造反,导致王珪受到牵连,终隋炀帝一朝躲藏在终南山(“珪当从坐,遂亡命于南山,积十余岁”),直到唐朝建国后才重新出仕,当年的官场资源还剩下多少很难讲。因此他能给李建成提供的支持十分有限。

魏征:魏征的出身还是可以的,是北齐著名史学家魏收的族人,在活字印刷术普及之前全靠家传的年代,魏征的学问应该是很不错的。但魏征“少孤贫,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第一次出仕是隋末大乱时跟随郡丞元宝藏投奔了李密。所以说王珪、魏征二人的履历很像,都是除自身才能之外基本不具备政治号召力的人——后来魏征到了东宫,前瓦岗名将却全伙投奔了秦王府,就很能说明问题。

(此处不得不插一句:打从民国疑古派以来,以论代史的现象就非常严重。就拿魏征来说,很多人为了观点创新,给“太宗虚心纳谏”的千古佳话扯了无数理由,比如“魏征是河北大族的代言人李世民不得不听”之类。但是纵观史书记载,魏征既没有大力推举过河北士族的人才,也没有提出过有利于河北士族的政策,他的“河北代言人”体现在哪里呢?倒是铁杆秦王党房玄龄,贞观五年迁葬其父的时候门生故旧来了二千多人;打太原起就是李二公子卫队长的许洛仁,给李世民推荐了好几位定州“本邑”的人才;来自河北赵州、通识四海名流人物的“人肉族谱”李守素,进了天策府当了仓曹参军……这也是我之所以把韦挺排在“东宫党”最前面的原因:韦挺起码身在官宦世家,耳濡目染,比王珪和魏征那两个“脱离社会分子”强太多了。李世民登基之后,把王、魏二人放在了“建议”而不是“执政”的位置上,也是充分考虑到了他们的履历与能力特点。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非要说魏征、王珪比房玄龄他们能力强,或者说李世民不让魏征进尚书省就是表面捧着、背地防范。)

至于武将冯立薛万彻,这二人对唐朝真没有开国贡献,特别是薛万彻,他是明确记载在刘黑闼已被平定、秦王府先招了薛万均之后,才被李建成“捡漏”要过去的。与其拿他们两个说事,还不如多说说齐王府的谢叔方,人家好歹是“数战有功”才被李元吉表奏为将军的呢。

其实要说李建成手下的“当世人才”也有不少,比如太子舍人赵弘安在隋朝就“以孝闻”,担任过司隶从事,被李渊亲点编修《艺文类聚》《六代史》,真的是很不错的——但是因为他不爱怼李世民,翻案党从来没正眼瞧过他一眼。

再比如太子少保李纲和左庶子郑善果,这两位在隋朝就是名臣,官居卿相——然而李纲早在武德二年就因为李建成“饮酒无节、信谗言、疏骨肉”闹过罢官,郑善果更是直接逼反了河北,李大党们对这二位唯恐避之不及……

2)再来看秦王府这边:

秦王府僚属的介绍以十八学士为主,因为他们是李世民挑选出来的“以本官兼学士”,可以说代表了李世民本人对于府中重要人才的判断。其他有代表性的人物以*标出。

房玄龄:十八岁举本州进士,是其才也;天策府心腹成员杜如晦、薛收、杜淹、张亮皆是由房玄龄引荐入府,是其能也。真正的才能不需要过多的介绍,有这两条足够了。

不过说到房玄龄还是要多说几句:尽管《隋书·房彦谦传》有溢美之嫌,但是根据其叙事的侧重点来看,房家父子都是那种对人事很感兴趣、喜欢在风口浪尖上跳舞的人。《房彦谦传》说“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及兼襄州总管,辞翰往来,交错道路;黄门侍郎张衡,亦与彦谦相善”“太原王邵,北海高构,蓚县李纲,河东柳彧、薛孺,皆一时知名雅澹之士,彦谦并与为友”,房玄龄则是“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房彦谦是北齐广宁王高孝衍的主簿,而秦王府十八学士中的薛收、颜相时、包括后来向李世民“数陈密策”的温大雅,他们的父辈或祖辈都来自北齐文林馆(北齐皇帝高纬的文学侍从机构)——所以说“秦王左右多是东人”真不是白给的。现在有个词叫“隐形富豪”,房氏父子就是“隐形人精”,尽管在隋朝的官职一直不高,也不是顶级士族,却始终与政界和文化精英圈子保持着关系往来,连唐朝人自己都挪揄“房玄龄如果不是遇到了明主肯定是个大奸臣”……而能跟这种人一见如故无缝合作三十年的李世民,也是深得风口跳舞的精髓。

(包括上面提到贞观五年房玄龄将其父的坟茔从洛阳迁回临淄,沿途“海内名士,并故吏门生,千里赴会,爰及州里道俗二千馀人”,我很好奇为什么没人说房玄龄才是“架空皇权的山东大族利益代言人”?就因为房玄龄对李二毕恭毕敬不敢正面刚么?)

杜如晦:出身京兆杜氏(嗯,就是“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那个杜氏),祖父杜果是隋朝的工部尚书、义兴公。杜如晦没有考过进士,但是跟房玄龄一起参加了隋吏部侍郎高孝基主持的遴选,补滏阳尉,不久弃官归隐——不高不低,跟韦挺打个平手足够了。

薛收:出身河东薛氏,父薛道衡,是北朝最著名的诗人,因为毁谤罪得罪了隋炀帝,被逼自尽(一说隋炀帝嫉妒其诗才将其杀害)。薛收在隋朝得到了“郡举秀才”的机会,但以其父死于非命,固辞不应。入唐后,薛收经由房玄龄的介绍来到秦王府,与李世民十分投缘,辩对纵横,皆合旨要。后来薛收献了一个计策,就是著名的“分兵虎牢关,一战擒二王”之计。

*杜正伦:这位不是十八学士,但学问十分出色,隋文帝仁寿年间,杜正伦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历任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被当时的“陕东道行台尚书令”李世民征入文学馆。

之所以引用杜正伦的这段履历,是因为《旧唐书·杜正伦传》中有这样一句:“隋代举秀才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据考证隋朝的进士、秀才都是各州郡贡举人才的称呼,并无实质区别,也就是说整个隋朝科举只举了十几个人,秦王府里就有三个。

于志宁:正牌“关陇贵族”,八柱国之一燕国公于谨的曾孙(到什么程度呢?唐高宗显庆年间,李治分赐重臣土地,于志宁以“臣居关右,代袭箕裘,周魏以来,基址不坠”为由让李治把田地赐予了其他人)。李渊入关后,于志宁成为李世民的记事,参赞军谋,每侍从征伐。李唐讨伐河北期间,于志宁担任“河南道支度军粮使”。另外,武德初划分陕东道行台、李世民出镇长春宫期间,于志宁曾担任“行台度支郎中、复奉敕为华州团割使”(事具《于志宁碑》)——关中最大的粮仓永丰仓就在华州,可见是一位后勤小能手。

姚思廉:出身史学世家,父姚察,南陈吏部尚书。姚思廉继承其父遗志,在隋朝就开始修撰《梁书》《陈书》,又与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区宇图志》。隋炀帝下江都,姚思廉作为侍读辅佐代王杨侑留守长安。李渊父子攻破长安之际,代王府僚左右奔骇,唯独姚思廉挡在杨侑身前,厉声呵斥唐军不得无礼。成为秦府学士后,李世民多次称赞姚思廉的义节,《十八学士图》为其题词曰: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

褚亮:其先随西晋衣冠南渡,历仕南朝,是当年杨广打造的“江南文士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大业年间,为太常博士,因为反对改制宗庙被隋炀帝贬至陇西,后从薛举手下归唐——可能现代人都不太理解“宗庙”的意义,认为那不过是封建王朝的虚头八脑,但是能够有资格讨论制定宗庙礼制,可见褚亮在当时儒家文化圈的地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褚亮是在武德年间就敢于上书劝谏李渊的人

时高祖以寇乱渐平,每冬畋狩。亮上疏谏曰:"臣闻尧鼓纳谏,舜木求箴,茂克昌之风,致升平之道。……陛下以至圣之资,垂将来之教,降情纳下,无隔直言。臣叨逢明时,游宦藩邸,身渐荣渥,日用不知,敢缘天造,冒陈丹恳。"高祖甚纳之。

——我想知道这个时候魏征、王珪在哪啊?逮着文皇帝这个软柿子捏很有意思?

苏世长:出身武功苏氏,在隋朝历任长安令、都水使者。江都兵变后,苏世长担任了王世充的襄州道行台右仆射,与魏王王弘烈、行台左仆射豆卢行褒一起镇守襄阳。随后王世充被唐所灭,苏世长与王弘烈进京投降,因为与李渊有旧,擢拜谏议大夫,多次劝谏李渊行猎和奢华宴享。后被李世民引为学士,天策府军谘祭酒。

及突厥入寇,武功郡县,多失户口,是后下诏将幸武功校猎。世长又谏曰:"突厥初入,大为民害,陛下救恤之道犹未发言,乃于其地又纵畋猎,非但仁育之心有所不足,百姓供顿,将何以堪?"高祖不纳。又尝引之于披香殿,世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所作耶?是何雕丽之若此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真,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设诡疑而言炀帝乎?"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受命帝王爱民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作此,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常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之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初有天下,而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深然之。

*李桐客:这位秦王府法曹参军表示你们敢谏老李头算个啥,老子敢谏隋炀帝:

帝见中原已乱,无心北归,欲都丹杨,保据江东,命群臣廷议之。……门下录事衡水李桐客曰:"江东卑湿,土地险狭,内奉万乘,外给三军,民不堪命,恐亦将散乱耳。"御史劾桐客谤毁朝政。

所以说,到底是谁更喜欢谏臣,谁把更多的“当世谏臣”招进了府中并鼓励他们向皇帝进谏,是不是一目了然呢?

刘孝孙

虞世南

*萧璟

孔颖达

(未完待续,不过我不介意把名单列在这里,并加一句结论:)

对于太子李建成来讲,最可悲的不是武功输给了李世民,而是连文治都要输给天策上将。


user avatar   hu-gua-xiao-xiao-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这个问题下面竟然没有人提尉迟敬德吗?

著名的“三次救主”了解一下?

第一次,李世民征洛阳期间亲侦敌阵猝遇单雄信,尉迟敬德横刺之落马:

因从猎於榆窠,王世充出步骑数万来战,贼将单雄信恃其骁悍,领骑直入,以趋太宗。敬德乃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中之。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围,因率骑兵与王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等,获排槊兵六千人。——《册府元龟·帝王部·推诚》

第二次,河北对阵刘黑闼期间,李世民为了营救李世勣身陷重围,尉迟敬德率领敢死队破围而出:

又从讨刘黑闼于临洺,黑闼军来袭李世勣,太宗勒兵掩贼,复以救之。既而黑闼众至,其军四合,敬德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太宗与江夏王道宗乘之以出。——《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李世勣:真正的名将敢于直面最黑的黑历史,“发现我的笑容成长在你哭泣里”就是写给我的没错。)

第三次,在玄武门当天射杀了正要勒住李世民脖子的齐王元吉。

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嗯对,之后“擐甲持矛”地去“保护”李渊的也是他,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就不说了。

要说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大概就是不太符合题目中“无论兴衰”的要求,因为李世民没有给过尉迟敬德衰败的机会。

只有当唐军众将都怀疑尉迟敬德投降的诚意时,李世民会将尉迟敬德引入卧内,对他说:“大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

当尉迟敬德果真救主报恩,李世民会在战斗结束憩于古丘的间歇,对他说:“天诱我意,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

当闲来无事,李世民与玄甲军众将漫步汜水滨顺便考察敌营时,会独独对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贼见我而还,上策也。

惜字如金的史书从未记载那天天气如何,但是每次看到这句话,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一定是一个晴朗得可以奋衣而云翔,回雕戈于日光的四月天(别想多,真的是阳历四月。)

以及,当尉迟敬德回朝之后遭人构陷,被高祖李渊“下狱讯验,将杀之”,李世民会不顾自身亦处于猜忌之地,跑到高祖面前去“固谏”,终获保释。

这大概就应了那句著名的心灵鸡汤:没有人值得你为他去死,因为值得你为他去死的人是不会让你死的。


不过呢,在尉迟敬德的生平事迹中,最为传奇的不是三次救主,不是背锅逼宫,而是一场“无关生死兴衰的小事”:

王世充兄子伪代王琬,使於建德军中。乘隋主所御骏马,铠甲鲜华,出於军前。太宗眄之曰:“彼之所乘,真良马也!”敬德曰:“请往取之。”因与高甑生、梁建方两三骑直入贼军,擒琬,引其颈、持其肘以归。贼众无敢当者。——《册府元龟·将帅部·勇敢》,并《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没错就是这个虎牢关决战当天「阵前夺马」的故事。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最为传奇,是因为:

战场厮杀,是将军之职;

临危救主,是部下之命。

“阵前夺马”属于哪一种???

若说“两军对阵,气势为先”吧,然而先声夺人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比如窦建德派人来“请选锐士数百”先小试一个回合的时候,就可以陪他玩玩嘛!何必非要选择如此高难度如此挑战想象力的玩法?

这就好比什么呢?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值红得发紫的小甜甜布兰妮刚刚发表了《Oops I did it again》(暴露年龄系列)。其中间奏部分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

  • 男主:Britney,我有东西要送给你。
  • 小甜甜:哦,好漂亮……等一下,我记得那老太太不是把它给扔到海里去了吗?(冰山撞船梗,指露丝将“海洋之心”丢入海中)
  • 男主:是的,我下去帮你找回来了。
  • 小甜甜:Oh you shouldn't have…

当年尚不能理解歌词的我,听完之后满脑子就记住了这一个经典句型 "Oh you shouldn't have~~~"

你品,你细品。

“岂可以一马丧猛士?”——李世民如是说。

实际上心里是不是甜到爆炸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后来尉迟敬德会变得那么轴,直至在国宴上因为座次问题当着李世民的面大打出手。

天下太平已久,那一段“只要敢冲上去干仗就能牢牢占据主君身边最重要的位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李世民再也不需要尉迟敬德为他栏枪夺马了。

这对于当年主君亲口盖章“天下有我们两个人就能搞定”犹在耳畔的人来说,的确很失落吧?

好在后人并没有忘记尉迟敬德。

北宋名臣田锡在其《鄂公夺槊赋》中用一句「非太宗不能得我之死力,非我不能赴太宗之指踪」高度概括了尉迟敬德的一生。直到现在这种认知依旧是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心中对尉迟敬德的形象注解。


这是某著名直男引战论坛前几天搞的投票贴,尉迟敬德如果泉下有知,想必会非常开心。




  

相关话题

  李世民算不算全球综合能力最强的皇帝? 
  为什么那么多人黑李世民? 
  为什么有人认为赵匡胤不配和李世民并列? 
  如果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去投奔黎阳的徐世勣而不是李渊,那么徐世勣会不会杀他,李密又有多大可能东山再起? 
  李世民到底有多神? 
  何谓之盛唐? 
  唐太宗李世民算唐朝的开创者还是守成者? 
  嬴政、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赵匡胤、铁木真、朱重八、努尔哈赤同一时代一起征战,谁更厉害? 
  李世民魂穿同龄的岳云会怎样? 
  如何看待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各自的政治手段?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南京GDP不如武汉?
下一个讨论
学地理师范还是地理信息科学?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