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呢?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le-shan-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舆论都掌握在世家门阀手里,人家不会告诉你,安史之乱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时的阶层固化。当时关陇贵族垄断朝堂,一家独大,而寒门庶族的士人上升的通道被阻断,无奈只能远走河朔边塞,怂恿安禄山和史思明造反,打破政治上的阶层固化。安史和这些寒门庶族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历史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安禄山、史思明这样唐廷眼中大逆不道的叛臣在河北地区却深孚人望,“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因而所谓安史之乱,根本不是什么偶然,而是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为其支撑。

原因很简单,大唐起自关陇贵族,在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虽然实行科举,大力扶持庶族,但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寒门庶族在中央还是缺乏力量,世家门阀在中央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科举的兴起,使得新兴的士族阶层有了进入朝堂的机会,但当时的科举非常黑,很多寒门子弟要在长安蹉跎很多年,因为要行卷,就像杜甫说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如果有些人还不理解,就可以看看李白和王维两人的真实经历。李白和王维年纪相当,但境遇截然不同,就是因为他们门第不同。

现在人们对李白的经历,多是出于想象,但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一辈子非常苦逼。李白作为商人子弟出身,是不许做官的,而李白一辈子想做官,想洗白自己的身份,却一次一次失望。因为穷困,遭到同居的刘姓女的嫌弃,然后离婚。晚年更惨,被流放,只能依靠自己的妻子宗氏,穷困潦倒。

而王维出身却是河东王氏。河东王氏又出自太原王氏,而太原王氏是七宗五姓之一。十五岁,王维进京应试,因诗、画、音乐,汇聚一身的天赋,很快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要了解这二位的,后面有个链接,大家自己去看)

即使是如此,针对这些新兴的士族阶层。门阀世家还出了很多限制手段,企图将这些底层来的竞争者压制在萌芽当中。

第一、遏制科举:既然不能废除科举,那么就控制科举选拔。

首先是在源头上,虽然科举让读书人可以当官,但是你要参加科举要由地方给你推举,只有得到举荐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而世家又把持地方和官场,所以除非才华横溢,否则大部分庶族在选拔阶段就被扼杀了。

再者就算你被推举参加科举考试,进入考场填写试卷,对不起:你也竞争不过世家门阀。不像后来宋明的科举要隐瞒考生身份信息(糊卷),唐朝的时候科举阅卷是考生资料是公开的,有心的考官可以在参加考试前就能查阅考生是否出自世家或者庶族,自家家庭条件等。

文官的途径走不通,那么走武途呢?唐朝是没有以文制武的,武勋也是一条阳光大道,你可能文官路太难,实在呆不下去了,觉得自己也许可以选择武途,那么你会更惨。因为武勋的话,由勋官入仕,不同的地位,前途大不相同。

由于勋官入仕的过程中官僚子弟占取优势,毕竟勋官上番获得散官后,文散官需要通晓时务才能参与铨选,官员家庭可以提供相对来说更加优越的教育机会和官场人脉,而普通百姓却无法获得这些训练和机遇,因此勋官入仕人数就比官僚子弟要少。除此之外,直接军功入仕者的出身情况也差不多,即使立殊功与跳荡功,也要根据出身划分四等分别授官,那么贵族官子弟自然仍比普通百姓占优势。

第二、分化瓦解:政治联姻,散养门客

世家门阀除了对庶族在仕途上采取强硬的政治手段外,还采取的是分化和收编的策略:一方面对这些新进的科举士子采取的的是联姻,很多庶族子弟都是出身贫寒,一朝鲤鱼跃龙门,但势单力微的他们想要在仕途上走得更远,都要投靠世家大族,以牟取更高的政治地位,而双方之间合作最佳的途径无疑是联姻,世家门阀拉拢庶族可以收为己用,再则也可以打击竞争对手。著名的“上门女婿”包括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等。

另一方面,一些没能当上上门女婿的庶族怎么办?没关系,就算当不了女婿,当门客也是待遇不错的,唐代讲究师徒和幕僚关系,神探狄仁杰中的曾泰和狄仁杰。当年杜甫也曾经是唐朝权相房琯的门客,为了救房琯而断送了自己的仕途,写下了著名的《杜甫疏救房琯辨》。《旧唐书》记载“琯好宾客,喜谈论,用兵素非所长,而天子采其虚声,冀成实效”

当然了,让世家收编的庶族群体,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庶族和底层读书人都是报国无路,一时间长安、洛阳等地也聚集了很多如同盲流的庶族,他们或在城内高谈阔论企图引起这些世家门阀注意,或郁郁不得志客死异乡。

唐玄宗开元和天宝年间,随着边镇的扩大,这些前途渺茫的庶族都纷纷前往河西和河北地区求前途,这些求前途的文人,很多都充入了地方的中下级官吏中或者边镇将领的谋士客卿,例如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等就经常出入河西和幽州做边将幕僚。

对于把控中枢的门阀世家来说,巴不得他们离长安越来越远。由于唐朝一直实行的是“关中本位思想”,这些地方和边镇缺乏官吏和知识分子,边镇也乐于接受他们,充实自己文官队伍的建设,例如在河北这些庶族人多学习纵横之术,指点江山,深得安禄山等人的信任。在安禄山的阵营之中高尚、张通儒等人皆是寒门子弟。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严庄。严庄作为安禄山的心腹谋臣,是策动安史起兵关键人物之一,安禄山称帝后,严庄任中书侍郎,后伙同其子安庆绪谋杀安禄山,安庆绪继位后,更以严庄为御史大夫、冯翊王以为酬庸,“事无大小皆取决焉”,故权倾一时,后见安史势颓,复降唐,为司农卿。

之前已有不少学者指出,安史乱军具有鲜明的胡化色彩,多利用佛教、祆教等方式团聚部众,进行政治动员。但这种动员方式往往需要以某种特定的宗教信仰为依托,其涵括的对象不免有限,特别是如祆教这样带有鲜明胡族色彩的宗教,对于汉人社会的辐射力毕竟相当有限,因此只能被运用于团聚叛军的核心力量,甚至在起兵过程中过度凸显这种胡神夷教的特质,反而会激起汉族士人的夷夏正统之辨。

因此,安史政权在利用祆、佛等宗教凝聚内部的同时,亦必须寻找一适当的方法,争取以尊奉儒学为基本文化底色的汉族吏民的支持,构造其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内外两面,这就是严庄等寒门庶族的作用了。

因为两唐书严庄没有传,现在只能从严庄的父亲严复的墓志可以得知,利用传统的五德终始的学说,以五星会聚的天象变化作为易代革命的先兆,宣扬金土相代之说,是安史政权争取人心、笼络推重儒家正统之辨的士大夫阶层,建构正统观念与王朝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式,甚至安禄山之所以选择“燕”为国号,也很可能与墓志中提到的“尾为燕分,其下必有王者”的谶语有关。

所以可见安史之乱,在阶层的斗争上,更多的是中央的世家门阀官僚队伍与来自底层氏族读书人之间的战斗。后来安史之乱中洛阳和关中先后被叛军占领,以及大唐军队前期不断的失利,陇右世家门阀也在这场叛乱中受到重创。

而另一边庶族队伍恰恰相反,他们来自底层,人数较多,在这场大叛乱中乘势而起,或效力与安史政权、或在河西、河东、剑南和淮南等地谋生,在战争中庶族队伍快速崛起,无论是在唐朝阵营,亦或是叛军阵营中,都有这些庶族的身影。最终他们在安史之乱后正式进入中枢和这些陇右门阀分庭抗礼。

唐代宗的时候宰相有十二人。《唐会要》记载“宰相十二人。雍王适。苗晋卿。裴遵庆。元载。李辅国。刘晏。李岘。王缙。杜鸿渐。裴冕。杨绾。常衮。”除了后来成为皇帝(唐德宗)的“李适”,十一人中出身门阀世家的有4人,出身庶族寒门的2人,进士出身的6人,由此可见从唐代宗开始,门阀势力逐渐消退。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更像是皇帝身边门阀势力和新兴的庶族势力之间的斗争。新兴的庶族势力想要攫取更多的政治资本,而腐朽的关陇贵族在安史之乱这场博弈中,逐渐走向消亡,而且随着李唐皇权的旁落,关陇贵族所代表的的门阀世家,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安史之乱却打了八年,也可以看出,当时安禄山本人作为叛乱者,其作用并没有有些人想象那么大,真正推动这场叛乱的,是广大的阻挡在中枢权力之外的寒门庶族的士子。

当然,安史之乱后,关陇世家消退了,关东的世家却又崛起了,后来双方渐渐合流,同时利用科举选拨打压底层寒门,形成新的世家垄断政治,这种垄断一直持续到唐末,最后在黄巢的屠刀之下彻底烟消云散,黄巢自己就是落第的秀才,他也属于寒门士子,他完成了对大唐门阀的最后一击,千年世家轰然倒塌。而真正解决这种矛盾的是宋明清科举的兴起,寒门子弟有了新的上升之路,不过后来因为科举的固化,又出现新的科举世家,也就是所谓的义门,成为新的门阀。

本文帖子引自雨田观史海等。

补充----------------------------

看了一些评论,为避免歧义,还是补充一下,作为回复。寒门庶族不得志,是推动安史之乱的急先锋,但在此背后,应该还有一个黑手,就是山东世家门阀。

安史之乱以前,寒门做宰相的绝无仅有。除了初唐靠着隋末大乱爬上去的那一批。

到唐玄宗时期,真正占据朝堂的是关陇贵族,唐初时期为了稳固皇室地位,李世民践行了“关中本位政策”。“关中本位政策”是陈寅恪所提出,最早关中本位政策的目的就是融合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借以对抗北齐(渤海高氏)、江左萧氏。《新唐书》记载:帝(李世民)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很明显,李世民受关中本位政策的影响,对山东士族仍旧有歧视。所以在唐初的大臣里面很少能找到五姓七望的人,原因就是李世民践行“关中本位政策”重用功勋之臣、天策府成员。

所以安史之乱除了寒门士子的因素,背后也有山东世家门阀在背后的推动,关陇世家不仅打压寒门,更和李唐皇室一起限制山东世家。相比关陇贵族占据中枢,山东世家何尝没有怨气?

安史之乱过后,“关中本位政策”荡然无存,朝廷的用人制度也更加倾向于科举制。而五姓七望家族凭借着显赫的家学、优质的教育资源,最后通过科举制重新回到巅峰。安史之乱前,宰相出自五姓七望的很少,但是安史之乱过后,仅荥阳郑氏一个家族就出了十几个宰相。清河崔氏在安史之乱前只出了两位宰相,而在安史之乱过后陆续出了八个宰相。赵郡李氏出了十七个宰相、陇西李氏出了十位宰相、博陵崔氏出了十五个宰相、范阳卢氏出了一百多名进士,这些大部分是安史之乱后的事。

所以我后面也说了,安史之乱后,残存的关陇世家与山东门阀世家河流,继续利用科举,打压寒门。但相比安史之乱前,寒门士族的上升通道多少多了一些。

所以,说白了,就是关陇贵族吃相太难看,一家吃独食,动了众怒,然后山东世家、寒门士子和处于底层的胡人联手发动了叛乱。最后山东世家门阀吃肉,寒门士子喝汤,而胡人,要么被杀了,要么彻底汉化。


user avatar   michael-62-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题主搞错了因果关系。

不是因为安禄山造反,唐朝才衰败。

而是因为唐朝衰败,社会矛盾激化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才到处暴乱。而安禄山同志只是其中一个拔尖的,就算他死了,暴动的土壤还在。

中国历史上几十次改朝换代,王朝到了末期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天下大乱。这些农民起义打到最后就变成了寡头争斗,最后只有一个胜出。

这人当了新朝的皇帝。


user avatar   bruno-figh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仙芝封常清如果不被杀,虽然他们也肯定还是守不住洛阳,但至少皇帝手里留着两个汉人将领备胎的情况下,不会对哥舒翰起那么大疑心,即使起了疑心手里还有个可以替换的大将。这样潼关大概率守得住。潼关守得住的话战争进程至少减少两年

叛军从河北往陕西打,唐军从陕西宁夏往河北打,双方的力量平衡点其实在河南。邺城之战如果唐军在极大优势下溃败,至少战争延长两年。

安禄山的范阳军是天下精兵,既然造反了扑灭的话需要朝廷也拥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精兵才行,没有几年的时间军队无法准备。

当然上面这两个错误,大大延长了战争的时间。

历史上汉朝的七国之乱,叛乱自帝国东南方起,睢阳也是关键点,守住了睢阳,且朝廷方面名将倍出,将领作战得力,朝廷也有精兵,皇帝没有瞎指挥,三个月就平定了。


user avatar   lao-shi-ren-3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千年的标准答案……

农村土地兼并的太厉害,贫富差距太大了,农村有太多的失地农民,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能在这种大环境下,搞出薪薪之火可以燎原的局面……

然后,你就能看到安禄山依靠三镇节度使的人马,打遍天下无敌手……

历朝历代,社会的动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底层无产者太多。李自成,安禄山之流,只不过是在这种环境下挑事的,没有他们,只要这种环境存在,也会有马自成,哈士奇鹿山……

至于什么寒门没有上升通道,也只是次要原因……

因为没有乱兵,在牛逼的乱将也就是一个派出所所长能解决的问题……

唐太宗那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才是关键……

现在为啥要全面扶贫,不就是在乎水的感觉……


user avatar   rocw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有多个安、多个史啊。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一人搞几年就够了。


user avatar   momo-32-7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个原因。自唐太宗以后,持续百年的“河北胡化”,造成河北与唐朝中央离心力极大。以至于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60余年,幽州的百姓,还将安禄山、史思明,以大燕皇帝和昭武皇帝,并称为“二圣”。河北百姓不知有唐朝。

第二个原因。投降的风险成本太大!造反,是没有回头路的。你想造反,就造反。不想造反了,回家继续种地当良民?这是不可能的。既然造反,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从造反的那一刻起,这就不是他安禄山一个人的事情了,而是整个20万河北将士,以及他们背后几百万随军家属的事情了。

试问,你敢投降吗?那是要灭三族的。这些河北军人们,他们也是父亲,丈夫,儿子,兄弟。他们也有老婆,母亲,姐妹。

作为河北军人,你宁可战死在沙场上,恐怕也不愿被唐朝灭三族吧。

第三个原因。巨大的利益诱惑。如果战争打赢了呢?等你的就是最丰厚的奖励和战利品,发家致富,一夜暴富。拿下洛阳城,拿下长安城,人人奖励百万现金,城内嫩模随你玩。

有钱,有地,有女人。试问,你愿不愿跟着安禄山,愿不愿意跟着史思明?

所以,对于河北将士来说,铁板一块,人人皆愿效死命。跟他唐朝干!而且干到底!

第四个原因。自唐玄宗推行“募兵制”后,河北将士都是职业军人,战斗力十分强悍。史思明领5万兵丁南下,就敢挑战大唐60万人。问题是,史思明居然打嬴了。

要不是叛军内部自己内讧。推翻唐朝,完全都有可能。

唐朝真的平定了安史之乱吗?其实并没有。

河北将士的强悍和铁板一块,真的让唐朝不堪重负。最终,双方的君子协议。唐朝中央默认河北三镇的事实独立。

河北三镇,至此彻底脱离唐朝中央,完全成为独立国家,一直困扰到唐朝灭亡。以至于日本遣唐使都必须绕开河北地界,从江浙登陆或回国。

唐朝的中央权威,也在安史之乱后,彻底沦丧殆尽。

公元755年12月16日。在盛大阅兵仪式后,安禄山登上一辆铁甲战车。15万河北将士,号称20万,离开幽州。浩浩荡荡,滚滚南下。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大动乱之一。持续7年零3个月的大动乱,唐朝由顶峰期的5500万人口,锐减至不足1100万人,85%以上的中原人口在这次大动乱中消失。冷兵器时代下,如此恐怖的人口灭绝数量,令人毛骨悚然。

一度最为强盛的大唐王朝,北方经济基础被全部摧毁殆尽,中原百姓以纸为衣。中国经济重心,至此从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

唐玄宗,唐肃宗父子,双双在凄凉与孤寂中离世。一年后,安史之乱才最终落下了帷幕。而这仅仅只是大唐噩梦的开始。

大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世界的恢宏心态,也至此消散殆尽。

河北三镇至此永远脱离汉民族的掌控。直到650年后,明太祖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安史之乱的余波才最终落下帷幕。


user avatar   he-pan-hua-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济上河北比唐朝其他地方富多了,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偏偏唐王朝对这块地区控制不住。关中本位政策下,全国一半军府在关中。河北的府兵少得可怜或者接近没有。

政治上安禄山也是一代人杰哪,他和李林甫早把半个唐朝蛀空了,起兵造反时河北官方几乎无抵抗,李隆基震惊地说:“难道河北就没有一个忠臣吗?”有,是颜真卿一个不管军事的。就算打到长安,在李隆基带着宰相诸王妃主毅然决然跑路后,长安直接打开城门投禄山了。李隆基连陕西都控制不住,连事先安排好接应皇帝逃跑的驿站管理员都跑了。宰相杨国忠自己带人去买东西,他这个皇帝能做到四十多年证明李唐皇室虽然内卷,外部还是没什么可以威胁皇权的力量的。李隆基只要把皇室男子都幽禁起来就行了,李亨这个太子是不住东宫的,也没什么东宫班底,皇帝这么好作,偏偏很多地摊文觉得它很难作。事实上虽然说几岁小孩也能作皇帝刻薄了点,但事实上幼年皇帝比比皆是,还往往成年就能干掉权倾一时的辅政大臣和请太后回宫养老。当然要作个好皇帝是很难的。

军事上自府兵制崩溃以后,李林甫建议李隆基实行募兵制,然后这对君臣在新开的军制上四处开战。也就是军队都在边地,外重内轻。

说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是李林甫造成的也没什么大错。他不光是嫉贤妒能的问题,对国家大政方向也是有责任的。李隆基?他不是直接把政事交给李林甫了吗?研究安史之乱不应该先去研究李隆基,该研究李林甫。要是从李隆基角度看,只能说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了,到马嵬驿大家就兴趣缺缺散场了。杨国忠只是个背锅的,安禄山长期比他官大。杨国忠也一直提醒李隆基安禄山要造反。

安禄山带领的叛军占帝国军队的百分之四十,还是最精锐的部队。

唐朝最后是调来西北军平叛的,之前李隆基只是调来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几个军将临时募兵(你没看错),那肯定是不行的。李亨肯定比李隆基强啊,李亨对各个带自己兵的节度使瞎指挥,相当于凯申公,李隆基对临时募兵的近乎光杆司令的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瞎指挥。瞎指挥也是有高下之分的。难道真有人认为李隆基能比得过曾经表面一统过中国的凯申公?不会吧。

各种因素都不利于唐朝吧。打八年不错了。


user avatar   zhang-hao-97-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持续打了8年,主要是唐玄宗、唐肃宗父子的操作呀


user avatar   chong-man-zhi-hui-de-a-la-bo-shi-ren-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安史之乱,正如有些答主所说,当然是门阀和幕僚的问题,但也不仅仅是寒门士子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把眼光回到隋朝之前的乱世。

东汉末年,是中国庄园经济时代的崛起,个人依附和铁器集中都得到了强化,门阀世族时代以及胡人这种天然适合转变成骑士的人,都可以在这中古封建时代弄潮。

世族和门阀垄断书籍(家传经学),铁器,土地,庄园,衣冠南渡跑路南方后更是如此。而北方经历征战,更快的加速了骑士时代的到来。在战争中,那种类似于欧洲中古时期的大小骑士可以说在战争中作用占比越来越大。

如果把欧洲那些贵族骑士的特点一分为二,南方更类似于他们注重血统(世家,寒门和世族的斗争),而北方则更注重个人武力,(更关心你这个汉化鲜卑人或者鲜卑化汉人穿上甲胄能单挑几个农民。)

所以,欧洲的中古时期特色在当时一分为二,南边的主要矛盾是门阀庄园世族之间的为主要矛盾(不是说南朝没有强悍的骑士)。北方则是强大的骑士之间和皇权之间的斗争(比如北齐集中皇权的时候,那明显的胡汉矛盾,其实就是当年六镇勋贵霸府和围绕在皇帝身边的汉臣,弄臣之间的矛盾)。

几百年下来,中国大一统的特色在隋朝重新主宰,杨坚顺应中国历史特点的大一统潮流,把中国从晋朝灭亡的欧洲那种循环拉回了秦朝终结六国的循环。

PS:点名北齐弄臣和士开,他要是在欧洲,说不定他劝北齐后主高玮,说北齐最坏下场不过是当一个西域龟兹国,那还有点可能。

但谁让这里是大一统的中国.jpg

不做最强,只能成为最强之人的踏脚石。

所以隋朝到隋炀帝手里哪怕灭了,我们也可以发现,甚至是历史学家都以为门阀贵族骑士集团在几百年后已经可以走向结束了。

中华第二帝国本来可能是类似于刘邦开局的那种人来建立。

李唐建立的关中割据政权很有可能不过是贵族骑士(府兵)历史的绝唱。

然后,我们把目光放到隋末。

杨广在三征高句丽下,把山东河北父老折腾的不轻,大伙都已经恨死了这位志大才疏还爱秀的炀皇帝。

现在又到了宇文化及咔嚓皇帝,然后瓦岗寨代表的农民起义再次登台乱世。

这次我们发现,乱世舞台不再是属于那些门阀骑士和贵族了。就是五胡这种游牧民族反了,那带头的也必须是以部落为单位的首领吧。

这次不一样,李密不是,翟让不是,窦建德也不是。

尤其是这位窦建德,他简直是为历史而生的。拿的和刘邦一个剧本太像了:小官出生,义气冲天,待人接物都豪爽不羁。

做人这点甚至比刘邦一开始还少了点无赖相。

而义薄云天,礼贤下士,加上农民军混起来的,深的山东父老和文人集团敬佩,大家都团结在他手里。刘备剧本。

至于占据河北山东,那妥妥的刘秀剧本,还顺便捞了隋朝的皇帝玉玺大臣,不愧有河北汉高祖之称。

这个人怎么看怎么像顺应历史潮流,然后暴打那群鱼肉百姓的贵族门阀和反贼,如果困难点遇到一个类似于项羽的对手,凭借灭了那个只会打仗的家伙,然后统一中国,打压甚至消灭一部分南北朝残留下来的门阀,然后和突厥斗争巴拉巴拉等等。。。

但是他就和王世充被那个时代最强的骑士给逮住了。李渊和他的朋友圈那票关陇集团祖上烧了十八辈子香,出了一个千古一帝。

李二凤这种政治一流,军事超一流的怪物当你对手,你上哪里说理去。

于是乎很反常的贵族集团迎来了他们的第二春,并且创造了新的中华第二帝国—唐。

山东父老等不到他们的河北汉高祖,只看到他被关中那帮子门阀在大街上砍了脑袋。

李渊干的这事问题不大而已,冲着你李世民,河北山东两地大伙暂时服你。也就是一直祭拜窦王庙到区区晚唐而已。

所以河北山东两地历史上一直不安分。

加上关东望族很早就看关陇不爽。

加上科举肯定会有失意的文人去边塞当幕僚。(后世明末范文程去辽东)

加上历史肯定在把这些强行续命的高门七宗五望给踢出局换新的。

加上寒门士子一直想翻身。

加上唐朝那节度使藩镇制度。

加上唐玄宗带点蠢的微操。

历史从来不会押宝一个因素,但祂会一点一点层层加码。


user avatar   er-zhu-ro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相关话题

  薛仁贵灭了高句丽,三箭定天山,为什么只落得个有勇无谋的猛将? 
  如何评价李隆基(唐玄宗)? 
  「隋朝人口和耕地远胜初唐,贞观之治甚至大唐盛世都是假的」的说法是真的吗? 
  为什么汉唐能把强大的国力转化成强大的武力,而北宋空有远超汉唐的国力经济却不能转化强大的武力? 
  唐朝时人是如何评价唐太宗的? 
  李世民和康熙谁更厉害!? 
  李世民与杨广军事政治能力谁更高?传言李世民吃杨广老本,杨广对付千年门阀而李世民趁机摘桃 ,不是一水平? 
  为什么这个女“专家”盛赞满清王朝,预设立场,刻意贬低大唐和大明朝?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呢? 
  某科普视频通过史料计算出唐朝底层五口之家一天消耗粮食在6到8斤,从而得出唐朝时人们都饿肚子是合理的吗? 

前一个讨论
中国哪个年代的人最有可能成为最后一波房价韭菜?
下一个讨论
15 岁少年每天 1 瓶可乐突发脑梗死,长期喝可乐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危害?如何判定适度的标准是什么?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