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通俗的解释府兵制,和明朝的军户制有什么区别? 第1页

  

user avatar   kai-ping-zhong-chun-wei-zhi-hui-wang-yan-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府兵制和卫所制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但是仅仅是表面上,其差别可谓天壤之别。以下我分别简述一下对府兵制和卫所制的理解:

府兵制:府就是军府、折冲府,其框架来源来自西魏、北周、隋的柱国制度以及的总管制度。唐朝初年加以完善调整形成了十二卫(而不是十六卫,其中四个不领军府)统领诸折冲府的结构。各个军府根据地点重要程度和实际需要分为上中下三等(1200,1000,800)。接下来就要说说府兵的来源。在唐初(武德、贞观二朝以及高宗前半期),成为府兵卫士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甚至成为一种荣耀。因为卫士的遴选要考虑你的出身成分,家财状况。在当时,关陇子弟优先,殷实富农优先,如此才能保证府兵制度的运行。卫士的部分武器装备比如骡马、战刀、战袍、被褥、炊具、工具(绳子火石之类)以及最重要的粮草都要自行准备,而其他物品例如盔甲、长矛、弓箭等则是由官府统一配发。因此普通的自耕农或者贫民是根本无法支撑的,甚至中农也甚为吃力。所谓的兵农合一实际上是严重的字面误导,因为根据以上的描述,可以发现当时的府兵卫士至少可以称为小老爷了,田产殷实,财富可观,根本无需亲自务农。耕作工作一概交给家奴、佃户等完成,是举家养一兵。因此就产生了富养精兵化的现象,粮草装备都不是问题,足以完成番上入京、轮换戍边、集结出战等任务。同时卫士又有社会地位,已经有种职业化养兵的感觉。因此在唐朝初年,以府兵为核心的唐军纵横寰宇,先后消灭了东突厥、西突厥、高昌、薛延陀、百济、高句丽、吐谷浑等势力,成为了当时亚洲东部头号强权,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又一巅峰时代。府兵制的衰落和崩溃是同一个问题的反面,正因为府兵卫士倚仗自身的优厚资本,承担了高难度的作战任务,随着唐朝疆域的不断扩展,边防屯驻所需的兵力越来越多,番上轮替的距离越来越远,府兵制度难以维系。士兵们越发感到征途漫漫,厌恶戍边,从而导致征兵困难,边塞现役士兵归乡无期,无法完成规定的交换。而且随着军府设置数目越来越多(总数最终达到630余个),越来越难以补齐符合条件的官兵,精兵化现象不断稀释。为了弥补日渐捉襟见肘的兵员供应,兵募越来越多,就是所谓的健儿。这些健儿有临时征召,事毕遣散的,也有长期维持的。健儿的出现和发展更加加快了府兵制度的瓦解,最终在开元年间,军府由于再无兵可发而全部废除,府兵制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边镇,后来天宝年间发展为大家熟悉的节度方镇。

卫所制:明代卫所制的框架来源于元代万户制度,甚至再往前可以追溯到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在此不加赘述。元代军事层级依次为元帅、万户、千户、百户等,明初略加调整,形成了都督、都指挥、卫指挥、千户、百户、总旗、小旗这一套指挥层级。全国范围内分军政(都司卫所)、民政(布政司府县)两大体系。其中卫所分实土和无实土两大类,实土卫所绝大多数分布在边境地区,区内全部军管,并无民政的府县机关;而无实土卫所往往分布在内地,与民政机关犬牙交错,保留少量军屯土地。卫所军士的来源,主要有如下几类:朱元璋的淮西元从红巾军和东征西讨过程中不断前来投效的其他地方武装;历次洪武北伐收降的元朝蒙汉各族官兵;设置卫所后,迁移而来的民众,改为军籍,就是所谓“籍民为军”。从早期卫所军士的来源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与府兵制的卫士存在很大不同,绝大部分军士原本都是贫苦的底层民众,并不存在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甚至上述的第三类来源都非民众自愿,而是强制执行,更谈不上什么荣誉感了。以上是来源问题,接下来我们谈谈卫所制度的运行,卫所上下官兵,实行世兵制,即子承父业,世代为军(PS:在明代,卫所兵通称为军,而兵则专指通过招募而来的武装)。凡军户之家,男子不能从事其他产业,定要世代从戎,理论上只有军户绝嗣,官府才能勾掉这家的军籍,然而实际操作上官府往往不这样做,反而强令该户从邻里亲戚中强拉男丁充军补上缺额。世兵制的弊端显而易见,而且实际上是走回了六朝时代世兵制的老路,实属一大倒退。正因如此,这种落后的更替制度构成了卫所制度迅速衰败的原因之一。卫所制度的另一大衰落原因是永乐元年以后的肆意内迁、改设、滥设以及靖难之后的滥授军职等,相关内容本人在自己原创的另一篇知乎文章有更详细的讲述(题目开头:北平大宁二司),诸位看官如有兴趣,可以移步。无论如何,卫所制度只在洪武一朝大放光彩,区区三十年出头,之后便迅速衰败,导致大明陷入了长期的无兵可用局面,而府兵制在唐初风行五十余年且带来了无比辉煌的战果,尤其是依靠府兵制相对牢固的掌握了遥远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广阔地域,个中高下,想必观者自有分辨。

结语:无论府兵制还是卫所制,其结局甚为相似,就是全面崩溃(卫所后来仅保留框架),然而有意思的是,接替她们的确是相似的新制度-----边镇募兵制度。募兵往往意味着朝廷开销的陡增和掌控力的下降,其中明朝的镇营兵制更加典型,士兵频频闹饷哗变,朝廷苦不堪言,焦头烂额。然而中央直属军事实力的持续衰退也许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养兵的死结和宿命,只能以招募的方式加以弥补,饮鸩止渴,延长寿命。




  

相关话题

  欧洲现在真的需要美国来对抗俄国吗? 
  清朝相对明朝的倒退有多少? 
  美陆军仪容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允许女性军人戴耳环、涂口红、扎马尾,对此你怎么看?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的元帅星证章和大将星证章是真是假? 
  孙家两代人中,孙权才是开拓地盘最多的,为什么大家反而认为孙坚孙策军事好? 
  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有哪些战略意义? 
  人类现代武装力量所构筑的防线对大量丧尸种群是否有效? 
  中华民国败退金马台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选出一位你心目中最喜欢的中国的古代的将军,你会选谁? 
  纳粹老兵是否应当受到爱国民众尊敬和优待? 

前一个讨论
读完一本字典有啥好处???
下一个讨论
读明史时,哪些人物或事件让你印象深刻?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