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很多人觉得奇怪,一、二野、四野是正职负责战役指挥,只有三野由副职粟裕负责战役指挥,为什么会形成体系呢? 第1页

  

user avatar   san-chong-bu-tong-de-hong-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得要从华野的形成说起。

抗日战争事,在华东方面,我党主要有三块根据地,一是罗帅领导的山东根据地,一是黄克诚领导的苏北根据地,一是粟裕领导的苏中根据地。抗战胜利后,我党借战胜之机,一举攻克安徽泗县,及淮阴淮安等地,控制了整个江淮平原,从而将原有的山东、苏北、苏中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紧接着,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抽调大量干部和部队抢占东北,其中重点是苏北和山东根据地,黄克诚率领新四军3师、罗帅率领山东八路军主力前往东北,苏北、山东根据地一下子被抽调一空。于是,中央命令陈毅率新四军军部及主力部队前往山东,填补罗帅和八路军走后的空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原山东局改为华东局,领导整个华东地区的事务,同时将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山东野战军。此外,将原华中局改为华中分局,负责苏中、苏北区域,并成立华中军区,建立华中野战军(这个华中军区就是粟裕一让司令的故事发生背景了)。

所以,这时候,在华东是有两个军区、两支野战军的,也就是陈毅的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粟裕的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名义上,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是要受陈毅领导的,但实际上,在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存在期间,它一直是受到军委直接指挥的,陈毅有什么要求和命令,也往往是上报中央,由中央再向粟裕下令。——也就是说,这时候的粟裕,实际上是受中央和陈毅双重领导,而且是以中央直接领导为主。

毕竟,在毛泽东的讲话中,是把粟裕和陈毅、刘伯承、聂荣臻等并称,列为全国七大野战军的。(《毛泽东文集》第四卷“抗战胜利三个月来的局势和今后若干工作方针”,七大野战军指的是聂荣臻的晋察冀、贺龙的晋绥、刘伯承的晋冀鲁豫、陈毅的山东、李先念的中原、粟裕的苏中、林彪 的东北)。

正因为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所以两支军队之间就有了比较。

1946年6月,内战爆发,国民党向解放区开始了全面进攻。

中央最初制定的战略是,由力量最强的刘伯承从开封到徐州之间突破陇海线,陈毅率山东主力到苏北,夺取徐州至蚌埠之间的地区,以作策应,而粟裕西进淮南,策应上述两军作战。

中央电报发过来,粟裕一看,觉得有问题。于是他给中央复电,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粟裕的意见归纳起来就两点:1、放弃苏中根据地,前出淮南作战会很困难,如果必须去淮南,请中央允许自己先在苏中打几个胜仗再走。2、即使主力部队必须离开根据地,也要留下部分部队据守,不能完全抛弃苏中。

粟裕同时把电报上报了中央和陈毅。(前面说过,粟裕是受双重领导的)

陈毅回电:不行,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决策,华中野战军必须立刻向淮南前进。

中央回电:粟裕的想法很有道理,就按你说的办。

于是,粟裕在苏中秀出了天际,一个半月时间里,以3万对敌12万,七战七捷,歼敌5万。

中央让粟裕打苏中战役,其实是带有战略侦查意味的,就是要试探一下国民党的成色,没想到满分100分的试卷,让粟裕答了个150分。

(顺便说一句,苏中战役是战争史上顶级神操作,面对四倍于己的敌人,粟裕因势而变,因情措法,时进时退,时攻时守,时取时弃,宛若独孤九剑,敌势千变,我应无穷,数十载之后观之,仍让人心旌动摇。)

而就在粟裕七战七捷的同时,陈毅率领山野主力也来到了两淮。

第一仗朝阳集打得不错,赢了,歼敌五千余。陈毅很高兴,说,我还要来一个大的。

什么大的呢?陈毅说要打泗县。

泗县是由桂系的172师的两个团驻守,陈毅说我有22个团,打他两个团还不是小意思?

华中军区张鼎丞、邓子恢一听陈毅要打泗县,赶忙去电劝阻,说不要打桂系,桂系很强,要打就先打蒋军。中央一听陈毅要打泗县,也吓了一跳,赶紧去电,说“只要有主力在手,总有机会歼敌,过于急躁并不恰当。”第二天中央又给陈毅给了一封电报,说“你们手里有5万机动兵力,只要耐心不性急,总可以找到各个歼敌的机会。”

对于华中军区张邓的电报,陈毅回电说“已决定5日夜攻泗县不再改变”,而对于中央的电报,——等中央电报来的时候,陈毅已经下达了攻击命令。

结果泗县就打了个乱七八糟。——糟到什么程度呢?陈毅手中攻22个团,可用于攻城的只有6个团,就这6个团,还分了一半去打外围据点。

最后泗县没打下列,山野自己却遭受了极大的损失,瞬时之间,淮北局势突变,华东我军面临着最艰难的时刻。同时山野士气大沮,上上下下意见极大,对此,陈毅显示出了宏廓的气度,将所有责任一身担之。

顺便说一句,泗县失利和苏中七战七捷是在同一时间。

此后,山野在淮北举棋不定,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中央也看出陈老总的窘状,专门给他去电,要他“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休整若干天又打,打后又休整若干天”。然而陈毅依然无所措置,于是中央决定,让陈毅将山野主力8师调回山东,同时派徐向前到山东负责山东军事,而陈毅则在两淮组建指挥部,直接指挥两淮,同时协调华东各战场。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事实上剥夺了陈毅的军事指挥权,让徐向前来指挥山野。对此,陈毅表态“欢迎向前来鲁”,可惜,因为身体原因,徐向前最终未能来山东。

徐向前不能来,陈毅则急切盼望粟裕率军北上,跟他回合,然而粟裕正在按照中央的部署,围攻海安,准备在打下海安后去进攻扬(州)泰(州),然后按照预定计划西进淮南。

正在此时,国民党军开始进攻淮阴、淮安。

淮阴、淮安不但是华中首府,甚至还曾是毛泽东所选定的中央办公地(毛泽东曾设想如果和平协定能执行,中央就把办公地点迁移到淮阴,离南京近,以便更好的参政),同时还连接苏中和山东两大解放区,政治和军事价值都极高。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任谁也没想到陈毅会被敌人的佯攻所迷惑。

在国民党军进攻两淮之前,宿迁的敌军做出了进攻沭阳的样子,陈毅竟然上当,将山野主力全部撤离淮阴、泗阳阵地,移动到沭阳、宿迁以东的地区。而在两淮只留下了华中九纵,只有5个团。

此事一出,中央、粟裕尽皆失色。

9月5日,粟裕急电陈毅,说“敌人占领宿迁、洋河一线,有进犯两淮之意极大”,8日,粟裕再次急电陈毅,以更加激烈的语气说“我们的意见,军长将主力转到沭、宿之间阻顽东进之方案,在实质上将使敌人迅速占领两淮及运河线,变成放弃华中而使山野主力被迫撤回山东”。

然而陈毅却一点都没有听进去,他给粟裕等人的回电中,非常有把握的说“如蒋军由宿迁东进,我军及时出击,或在宿迁、沭阳、新安之间歼敌,或西攻睢、宿地区,保证可以改变战局。”同时指示粟裕:“粟、谭部队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修整,相机转移为最好。”

在陈毅如此的自信之下,中央也信了,回电陈毅,对他的计划感到“甚好甚慰”。

然而就在此时,敌人7军、整编74师两个军突然扑向两淮,山野主力远在沭阳一带,两淮之间仅有华野九纵,由谭震林指挥,虽然顽强抵抗,但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粟裕闻之,立刻率领华野主力1、6师急速北上支援,然而他距离两淮整整500里路,加之水网纵横,阴雨不断,万难及时赶到。

等到粟裕赶到淮阴时,已经是9月19日,大势已去,粟裕见状,遂命令放弃淮阴,于是两淮失守。

两淮失守,影响极大,不但苏北解放区被完全占领,就是粟裕的苏中解放区,也只能被迫放弃,事后陈毅给华中局的电报中说:“此次出毛病,没有预料到敌迅速南下。……总之此次淮北作战,由于主观指导错误,贻误全局,五内俱焚。”

(顺便说一句,1958年粟裕受批判之时,两淮失守的责任被扣到粟裕身上,说他“恋战苏中”,才造成两淮失守,这当然是完全的污蔑,但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这成为了粟裕的一条罪名,后来60年代在编写三野战史时,也是如此写了。后来粟裕平反后,这一问题早被阐明了。到现在,只有个别粟黑还在拿这事情来说事。)

两淮的失守,其根本原因是在山东罗帅和苏北黄克诚将主力带去东北后,造成的华东地区我军兵力空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淮失守是必然的。但是,它不应该这么丢,以陈毅手中的兵力,完全可以做到对敌人造成重大杀伤后从容撤离,但由于陈毅判断失误,居然上了敌人佯攻诱兵之计,致使山野6万大军坐视两淮陷落,陷粟裕和华野于危难之境,这是实在不应该的。

事已至此,于是中央做出决定,放弃苏中解放区,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北上山东,与山东野战军合兵一处,两支野战军合并后,组建华东野战军。

在野战军指挥员的配备上,陈毅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但经过上述事件,中央对陈毅和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都有了清醒的认识,于是明确指示:“在陈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就这么着,形成了华野与众不同的指挥格局。


user avatar   qi-yao-fl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华东历史和现实造成的,其历史渊源得从抗战时候说起了

抗战开始后,南方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补充了一批延安来的原四方面军干部,王必成、陶勇等就是这时候来的,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一、二、三支队等部进军苏南、苏中,先后就任新四军苏南指挥部及苏北指挥部正副指挥,开始了陈粟十余年的合作关系,这支队伍构成了后来的新四军一师及六师主体,新四军四支队由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等率领东进,开辟皖江地区,加上皖南突围部队,形成了后来的新四军二师、七师。李先念率领桐柏山的新四军留守部队及延安干部,活跃在大别山,发展成五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一支进军皖北,开辟黄泛区以东根据地,黄克诚率领115师344旅从太行山东进南下,进军皖北,汇合了彭雪枫部队,后来又分兵进入淮海地区,这两支部队形成了后来的新四军三师、四师,后来四师被重创,彭雪枫牺牲,四师长时间和三师混编。

修养此时到达华中,组织了中原局,后改为华中局,担任书记,副书记小饶。

皖南事变后,陈毅代理军长,修养任政委,陇海铁路以南我军,整编成7个师及1个独立旅,粟裕担任一师师长,后来政委刘炎病重,粟裕兼任政委及苏中区党委书记,1942年初,苏南的六师,遭受重创,由粟裕兼任师长,六师十八旅划归一师建制,年底,王必成率领一师二旅主力南下,与六师十六旅汇合,组建新的十六旅,王必成任旅长,现在的沪宁铁路以北,长江以南地区,分成两个分区划归苏中区。

山东地区我军历史:徐州会战结束后,山东我党领导了一系列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各路抗日武装,后来统一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主要领导是黎玉、张经武等,1939年,徐向前、朱瑞等率领一部分干部来山东,加强山东领导,(许世友、王建安等就是这波来的),但是搞得不是太好。与此同时,罗荣桓、陈光率领115师师部进入鲁西,后来越过运河,进入鲁中。我军在山东进行了多次整党整军,结果是山东纵队成为历史,组建山东分局及山东军区,书记及司令、政委罗荣桓,其下设立胶东、鲁中、鲁南、滨海、清河、冀鲁边等军区。

抗战中期,准备召开七大,修养去延安,由陈毅、小饶分别代理修养职务,小饶代理华中局书记,其后就是黄花塘事件,陈毅去延安,小饶、张云逸主持华中局及新四军工作。

1944年底,中央及华中局决定开拓苏浙地区,粟裕率领一师主力一部南下苏浙边区,一师副师长叶飞率领一部跟进,组建苏浙军区及苏浙区委,粟裕任司令兼书记,期间发生了三次天目山反击战。

与此同时,山东军区为准备大反攻。组织野战军,编组了8个野战师(辖3团)及12个警备旅。

中共七大,陈毅、小饶、张云逸、张鼎丞、邓子恢、曾山、谭震林、黎玉当选中央委员,粟裕、黄克诚为候补委员

抗战胜利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新四军放弃苏浙、皖江等解放区,主力北移。

罗荣桓率领山东军区主力进军东北,8个野战师的5个半以及几个警备旅,合计六万多人。

黄克诚率领经过扩充的三师北上,共四个旅另三个团3.5万人。

苏浙军区及苏中军区主力,编成叶飞纵队,辖三个旅,两万多人,开赴东北,后留在山东。

山东、苏北空防由新四军填防,新四军二师、七师等部开赴山东。小饶率领华中局北上山东,陈毅、宋时轮等由延安去山东,张鼎丞、曾山由延安去华中工作。

中央决定山东分局及华中局合并成立华东局,饶任书记、陈毅副书记,新四军军部和山东军区合署办公,陈毅、饶分任司令和政委。

组建山东野战军,辖一纵(叶飞部)、二纵(原新四军二师)、七师(新四军七师)及何以祥八师(山东八师),合计7万人。司令兼政委陈毅,参谋长宋时轮。

又决定在陇海南、长江北、津浦东地区成立华中分局及华中军区,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邓子恢,军区司令粟裕,后粟裕两次电告中央,辞让司令,改为张鼎丞为司令,粟裕副司令。

组建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政委谭震林,辖六纵王必成、七纵管文蔚、八纵陶勇及九纵张震(原新四军四师),各辖五个团,合计5万人。另有军区地方武装10万人,

这就是为什么要任命粟裕为军区及野战军司令,华中地区主力被抽调大半,剩下的大多是粟裕一手带出来的。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央制定了一个三路出击中原的计划,即刘邓率领晋冀鲁豫主力出击豫东地区,截断陇海徐州、开封段,陈宋主力出击淮北,截断津浦徐州、蚌埠段,粟谭主力出击淮南,截断津浦浦口、蚌埠段。

刘邓、陈宋均表示同意,并且开始出动部队,但是这个计划被华中分局几位强烈反对。

华中地区是国军重点进攻,苏中当面就有徐州绥靖公署薛岳指挥下的李默庵第一绥靖区,5个整编师15个旅约12万人,另附交警总队等,华中野主力1师、6师、7纵、10纵约19个团外加地方武装约7万人与之对峙。淮南当面有第5军两个师外、整编74师一个旅及第7军一个团,整74师后续在浦口、南京,淮南军区有1.5万人。淮北当面是薛岳直接指挥的5个军、整编师12个旅,约10万人,当面有山东野战军2纵、7师、8师及华中野九纵,淮北军区,淮海分区地方武装,合计10万人。

华中野主力西进,一方面当头就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二,容易打成消耗战,另一方面,留守苏中的部队无力保卫解放区,会被国军轻易占领。

最后中央决定苏北、苏中先在根据地打几仗。

随即粟谭指挥华中野主力取得苏中七战七捷,歼敌5.3万人,苏中解放区南部沦陷,与国民党军在海安到高邮一线对峙,刘邓扫荡了豫东地区,打了些地方武装,退回鲁西南,陈宋主力在淮北进展不大,打成消耗战,回守宿迁、泗阳一带。

随后,国民党军在华中发起了第二期进攻,兵分四路,攻向鲁南、苏北等地,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南线,山东野战军在淮北和鲁南。陈毅、宋时轮指挥失误,将主力布置在宿迁、沭阳一线,薛岳抓住时机,指挥张灵甫整编74师,突袭两淮,成功攻下华中首府淮阴和淮安,华中野战军驰援不及,退守盐城、涟水,山东野战军在宿迁、沭阳之间待机。

这时华中分局的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发出那封电报

1946.10.9酉时张邓曾报中央

陈(毅)佳电悉。我们对陈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当他大军屯住陇海时,桂系攻占灵城,我们建议山野移灵泗公路间歼灭桂顽,陈不听,后桂顽已占泗城,陈决攻泗城。我们曾两电建议不应攻泗,陈决心不变,又不亲自指挥,而把如此重任给宋一人主持,结果八师、九纵损失甚重,情绪降低。当山野据守众兴,陈拟北撤回山东,我们建议守泗阳,陈决在众兴与淮阴待机,但以后敌情未明,山野主力即撤到六塘河以北,把泗阳防务交给元气未复之九纵把守。以后李延年三军南下泗阳,阵地三天即失。陈尤不守淮阴,虽经中央电示两淮关系全局。但陈始终不重视,把主力控制于渔沟、来安之间,等待桂顽,一无所获而淮阴方面我守军兵力薄弱,主力未到,我们几次求陈派队南援,终不来。后五旅赶驶顽强,给七四军以惨重杀伤,淮阴局面已定,六师亦于皓日可到淮阴,陈亦允派二纵南来增援,并派人来要粟、谭布置出击,巧晚粟、谭遵命布置,将部队摆开,但到皓晨三时半陈又来电,部队不来,此时淮阴守军已摆开,一时收不回来,敌即在此时从我空虚处进入淮阴城。虽经皓日一日巷战,已无可挽救。这完全是由于陈对用兵开玩笑所致。否则,不仅淮阴可保,且可歼灭敌人,改变战局。为什么陈如此动摇,固与宋曾有关,但我们估计与陈之英雄思想亦非无关系。两淮失后,中央决定山野与华野合并,陈、粟、谭统一指挥,命令已公布,但陈始终保持两个机关,拖不合并,陈亦自己行动,不在一起,仍采取临时接头会商方式。我们屡电建议,陈不采纳。此次因敌知我北移,攻宿七四军,东攻涟水,决一、六师南下配合五旅、皮旅歼敌,要八师接防徐家溜,峻集防务,保持六塘河防线,但陈又于今天提出山野北返山东,甚至让淮海失掉。如按陈此种布置,则六塘河、沐阳一带可能丧失,则一、六师将无归路,(因要渡黄河、盐河、前后六塘河及沐河),这对华野是极大威胁。同时陈指挥如此踌躇,山野回鲁南后也不一定打胜战,而山野、华野分开行动,对将来战局无法改变,对全国战局亦有害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陈这种布置。我们主张:
一、山野仍应在原地担任后防,候华野十日后北来,再配合作战。
二、陈、粟、谭应会合一起,不宜分开,使粟能助陈下决心,并便统一山野指挥
三、为了兼顾山东起见,以八师回鲁南,由叶去指挥。并要山东补充叶纵五千人(闻叶纵人数很少)。
四、如陈定要北返,至少应以二纵留下,山野无论如何,要在一、六师北返前确保六塘河与沐阳城,否则前途极坏。
此我们三个人几个月以来观察所识,本知无不言之义,直告中央。是否妥当,请中央决定,但望勿告陈
1946.10.9酉时张鼎丞、邓子恢、曾山

陈毅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备受煎熬,自己描述说是“寸中焦虑”,华东局的饶张、华中分局张邓曾都在指责他。

这期间、陈张邓曾粟谭在一块,经过多次沟通决心在宿迁、沭阳歼敌。中央来电赞同。

这就是那封著名的电报。这个电报最尴尬的就是把战役指挥权交给粟裕,而在这二至三个月内,山野、华中野打了两仗: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最要命的是其他战区的指挥官,如林、刘、彭、聂等从未有过如此待遇。

华东地区党政军的复杂形势,造成提述如此的认知,也是正常的。不同体系柔和在一起,党务系统是山东分局、华中局合并,山东分局则有地方系统黎玉代表和延安来的代表罗荣桓系统,北上军队是新四军、八路军,即使是新四军也分山野主力和华中野,八路军则有原山东纵队和115师系统,华东的领导饶、陈不对付,饶、黎玉则斗争,使得华东形成了多个实力中心




  

相关话题

  敌后战场除了百团大战还有什么战役? 
  台独人士基本一致认为大陆解放军无法登台,该怎么反驳? 
  近代欧洲战场上有哪些骑兵冲垮线列步兵的经典案例呢? 
  为什么说两伊战争是用最先进的武器打了场最没技术含量的战争? 
  关于起义 为什么将领起义部下会跟从? 
  苏日两军在诺门罕战役中表现如何? 
  古代海军是怎样作战的? 
  如果打仗的时候士兵有手机会怎样? 
  双方势均力敌的战争中,杀灭敌方军队有生力量,杀掉敌方最高指挥将领,或是杀掉敌方国家首脑,哪个更重要? 
  淮海战役对我军来说,是一次“一边倒”“碾压式”的战役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3月13日深圳发布封城?
下一个讨论
《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和郭靖密室疗伤时吃了那么多西瓜,如何解决内急问题?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