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突击只是表象,实际上1944年苏联在反攻阶段面临两个问题:
一:兵源供应上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
二:兵源素质的平均水平无法弥补数量的消耗
德军在1943年开始战争动员,1944年达到产能最大化,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德国的全部产能,在全国动员的条件下他的理论产能要比这个数字高,但是因为英美在1943年底开始有针对性的战略轰炸,造成了德国即使开启了总动员,也没能达到理想的生产水平。
德军面临的问题有两点:
一,在1944年中期能不能稳定住东线的防御体系,即使不能达成维持,能否在有序的撤退中不断消耗苏军的冲击力,德军需要复制1941年底到1942年初苏军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活动。
二,西线和南线的战争会以何种形式和规模展开,彼时意大利南部已经失守,北部的傀儡政权能否抵挡盟军深入腹地,在大西洋海岸线上盟军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到来的登陆作战会在何时何地?
结果也就都知道了,1944年发生了两件事,苏联收复了乌克兰,苏联的两大问题全都解决了,盟军登陆诺曼底,德国三线都直面盟军的包围,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问题:
苏军两个问题在1944年全部都得到了充分解决
德军两个问题在1944年全都进入最糟糕的局面
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问题,理论上也需要非常系统的回答,长的话可以单独再写一大篇论文出来。
我也试着简单答一下。
说白了,就是德国体系上积累的弊疾到了1944年终于全面爆发了。
首先是人力和武器装备不足。人力方面,德军一直未能理顺后备军和东线部队的补充问题。导致后备军常年占据着100-200万的人力储备,而东线野战部队常年在300-350万的水平徘徊,哪怕算上仆从军,数目也到不了400万。要知道,1942年以来,苏军在苏德战场的野战力量就基本没下过600万。而且从43年开始,苏军进入战略反攻,可以在想要进攻的地区集中更多的兵力,而德军却因为希特勒的固守执念而被限制在各个地段。预备军不给力,加上空军大饲养场常年霸占了超过100万的人力,德军东线始终未能建立起足够的预备队,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好奇,42-43年斯大林格勒一战,德军的脊梁就被打断了,那可以里外里30多万人啊,足够2个集团军群的战略预备队啊。
这种情况到44年,更明显,43年下半年第聂伯河东岸放血系列战役后,苏军伤亡120万以上,但是得到了乌克兰解放区的加成,瞬间回血。而德军半年东线有效兵力净下滑40万,差距越来越明显。
同时德军总动员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才开始的,整个43年,施佩尔都在和原有的军火生产体系各种撕逼,所以我们看到,到了44年,德军的军火生产才有了明显飞跃。但是别忘了,武器装备形成战斗力,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你今天要生产,明天就能拿到前线打仗。人员的配备,配套零备件的配备,都需要转化时间。可是盟军已经不给德军这样的时间了。从44年开始的重点战略轰炸,有效的破坏了德军军事重要的环节:轴承,燃料。同时对交通节点的打击,让大量物资堵在后方运不上去,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前线一直缺装备,苏军的压倒性优势越来越大。
其次,情报系统效率下降,战略误判。拿东线举例子,FHO的头子盖伦,政治立场就很有“问题”,和720那帮人关系密切,44年开始,对苏军的进攻方向判断就出现了偏差。
FHO情报头子,莱茵哈特.盖伦上校
哪怕前线提供了再多的细微情报,FHO和OKH都判断,苏军夏季攻势的方向在乌克兰南北方向。这种误判是致命的。要知道,5月份,OKH还把中央集团军群下属的唯一的机动部队,56军给调到了北乌克兰方向,导致中央集团军群下面只有1个装甲师(20PD)能用。我们前面说过,德军战略预备队严重不足,这导致德军只能押宝苏军的攻势方向。一旦压错了,那么结果是灾难性的。
HO及OKH错误判断苏军夏季攻势将在北乌及南乌方向展开
情报工作的失败还体现在对苏军集结兵力的判断失误上。到了6月份,FHO对中央集团军群当面的敌人番号判断,竟然少了2个集团军,这简直是难以饶恕的失误,如果不是盖伦自身能力问题,那么估计就是他态度的问题了。
从左到右:德军判断出的苏军番号及判断的进攻方向,苏军实际的番号部署及进攻方向
第三点,盟军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战线牵扯了德军越来越多的兵力。44年6月,德军40%的装甲部队,35%的步兵部队和超过60%的空军布置在了西线,尤其是诺曼底地区。叠加我们刚才讲的人力输送通道不畅,军火生产提升太晚,运输阻塞等问题,直接的后果就是,东线和苏军的力量对比劣势急剧扩大。
到了44年6月,中央集团军群当面的苏军,共集中4个方面军,5个航空集团军,1个远程轰炸集团军。其中参与进攻的陆军合计14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8个机械化军和2个骑兵军,407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0916门各口径火炮,5327架前线飞机和1000架轰炸机。4个方面军对应的战线上,人员优势达到了2.2:1-3:1,炮兵比2:1-3:1,坦克比4:1-10:1,飞机比5:1-7.7:1。这还只是表象,因为在整个690公里的战线上,4个方面军选定的6个突击区域只占到112公里,平均每个突破地区不到20公里。在突破地段,苏军集结了65%的步兵师,72.3%的炮兵和86.6%的坦克。所以,实际上防御阶段的德军,面对的苏军人员优势是10倍,坦克优势20倍,而炮兵优势达到了35倍,任何的防御策略都无法弥补这种实力上绝对的差距,这也是中央集群前线士兵们面对的残酷现实。
苏军1944夏季攻势的主力,4个方面军人力和技术装备一览
苏军4个方面军突击宽度和单位战线密度
结果一战下来,德军血崩,中央集群灰飞烟灭,东线德军野战力量暴降到300万以下,东线到处是窟窿。就好比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落魄户,一旦一处墙彻底倒了,那么游戏也就结束了。
最后,安利以下我新写的系列文章,1944夏的末日剪影(1):维帖布斯克-燃烧的要塞 - 伊利里亚的马库斯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535543
老马还会一如既往的写一些深度,不为别的,只是自己的乐趣所在。
谢邀。
主要还是德国人力量不足,苏联地大物博承受能力强。
我个人的观点是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不可能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但并不否认苏联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打个比方就是张三吃了一个芹菜馅的包子没吃饱,李四给了张三一个韭菜馅的包子吃,张三就吃饱了,芹菜馅的包子和韭菜馅的包子都很重要,没有李四给的韭菜馅的包子,张三就吃不饱,我认为没毛病。
德军尽管初期力量强大,但是它的补充能力弱于对手,无法在短期内击垮对手后陷入持久战,就会慢慢的失血而死。
从一个看上去比较次要的武器角度来说,反映出来的其实很真实:
41年6月22日德国人越过国境线的时候,有67万汽车出征。打到莫斯科战役,因为大量的法国汽车缺乏维护,还有东线的泥泞,一共损失了三十几万。同时期苏军被打了无数歼灭战,最后损失汽车也只有三十几万。
在41年6月22日苏军只有27万汽车,德军有67万,所以机动性和持续作战能力要强得多。但是随着损耗,德国人的机动力量不断变钝,而且生产也追不上损失。
到42年初,双方都是30几万汽车,而42年光美国给的援助卡车就跟德国总产量差不多,还不用在北非这样的第二战场大量损耗的情况下,那德国车辆保有数量迅速被苏军反超。二战记忆中摩托化、机械化的德军实际上是错觉,到了42年中,苏军的摩托化程度就超越德军,打起来自然就更机动灵活。可以说,苏联能实现这样的功劳,是很依赖美国援助的。苏联的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汽车基本都是美国给的小吉普和中吉普,前线部队卡车都是斯第庞克和雪佛兰,后勤也很依赖斯第庞克。
空军战斗机部队反映出来的也很真实:
因为燃油产量的问题,德国空军其实规模一直不大。尤其是战斗机部队,在42年也就一千多点战斗机,在整个41到42年,德国空军都是拼命出动才能维持对地面部队的支援,而且往往还是拆东墙补西墙。42年德国战斗机飞行员训练1600多个,戈林已经在哀叹素质没法看了。哪怕到了44年造了两万多战斗机,实际上部队里面也就一、两千而已。
每年培训战斗机飞行员,42年只有1600多,43年只有3000多点。而美国人在43年大轰炸就搞死了德国2800多飞行员,苏联人搞死了四百多,44年前四个月搞死了2000多,德国飞行员培训已经完全跟不上了。
大把飞行员都是简单训练(还是比苏联飞行员训练强度高)就被迫拉上战场,结果被素质好、飞机性能好的美国飞行员开着P-51和P-47猎火鸡,自然就是全面崩溃。
41年开打的时候在东线有800多单引擎战斗机,到44年就只有400出头了,这么点兵力在那么大的战场上,那只能避战让出制空权。虽然双方交换比还是德国人占优,但是很多时候根本就是让地面部队挺着挨打。
另一原因是美英的战略轰炸导致德军主力转移。1941年,德国空军有61%的飞机用于苏德战场,而1943年只剩不到20%的飞机。包括轻型轰炸机也大批转移回国,充当夜间战斗机,这进一步降低了摧毁苏军飞机的效率。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美国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单靠苏联自己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赢德国的。
实际上,42年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之后已经推不动苏军了……或者说42年其实是苏联人在推德国人。
42年德军能够打到斯大林格勒,是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的时候铁木辛哥进攻打得太浪了,装甲预备队过早投入,被德国装甲部队侧击打崩,然后德国人一路穷追,后面苏联人只能添油式投入力量,然后被德国人一个个的击破,一路追到斯大林格勒,都是一路大兵力碾压苏联人逐次投入的小兵力。
42年到43年中,双方其实问题都是一个:集中使用坦克力量,可以轻松击破对方任何步兵防御,但是对方预备队上来以后,剩下的坦克部队不足以解决敌军装甲预备队,从而只能形成战术突破,无法形成战役突破。
42年第二次哈尔科夫虽然是惨败,但是之前铁木辛哥投入坦克已经打崩了保卢斯第六集团军。稍后的勒热夫战役,莫德尔也是被打崩了的,只是投入几个装甲师堵住了苏联突破而已。
到库尔斯克和以后,关键就是苏联人拥有了突破德国阵线的坦克兵力以外,还有更多一些兵力可以发展胜利,德国人装甲部队之前能堵住突破,现在堵不住。
如果42年苏联操作没那么骚,44年的全面反攻可能会来得更早。
另一方面,德国44年以前损失不小,但是武器生产远远没到极限,44年反而还是德国武器生产的顶峰。德国缺的是核心资源,有色金属、石油才是消灭德国的关键。在44年之前,对德国的大部分战役其实只是消耗战,而且是德国完全能补充损失的消耗战。苏联官方二战史都明确承认,打到44年初德国在东线的坦克还比苏联多,这时候实际上都还算有来有去的拉锯。
美国人对德国核心资源的摧毁,是43年开始护航轰炸。德国航空汽油产量有限,所以飞行员训练能力不足,美国战斗机部队击毙大量德国战斗机飞行员,导致德国空军在44年彻底崩盘,同时44年开始对合成燃料厂大规模轰炸,切断了德国的燃料供应。
除了燃料不安全之外,德国绝大部分镍都在苏联芬兰的北极圈边界那里,铁矿石还得从挪威起运在皇家海军空军威胁下海运,这些都是很容易被一锅端的。
44年其实有个大的转折是右岸乌克兰战役,打右岸乌克兰虽然伤亡大,但是夺取了战争期间供应德国绝大部分锰矿的尼可波尔,夺回了苏联战前60%以上的铁矿石生产的克里沃罗格以及60%的铝供应的扎波罗热,还解放了大量人口,缓解了苏联资源的不足。
而且南线苏军在收复右岸乌克兰以后也逼近了罗马尼亚油田,这对德军也是决定性打击,再加上德国空军主力在43年下半年和44年初已经被英美歼灭,苏联的空军弱势也没那么明显了。44年苏军对德军摧枯拉朽也就很容易做到了。
题目问的是宋氏三姐妹,结果回答都在说宋美龄和宋蔼龄,咋没人说说宋庆龄?毕竟二姐名气最大,地位最高。
宋二姐跟孙中山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孙中山一开始没有房子,是租房住的,一个月65块租金,肯定租不到什么好房。后来有前来拜访的富裕华侨,觉得堂堂国父住这样的房子不像样子,就一起捐了一个花园洋房给孙中山,这样孙宋夫妇才算在上海落户……先总理稳定下来以后还写信给孙科,叫他可以带老婆孩子也过来住。
后来先总理去世,死前特意写遗嘱,把房子留给宋庆龄,并请托何香凝照顾她,除此之外几无遗产。孙中山死后,广东省国民党政府给宋庆龄一笔1万元的抚恤金(对,是总共一万元),宋庆龄就靠这一万元的利息生活,大家数学好的自己算算一个月能拿多少利息咯?1927年412后,宋庆龄彻底跟蒋介石闹翻,同时跟宋美龄宋子文也闹翻了,不可能再从家里拿钱。最后在上海也呆不下去,就去了苏联,到苏联几乎用光积蓄,经常开完会坐车的钱都没有,也没有冬衣,就顶着寒风走路回去。
顺说,宋庆龄在上海的房子抵押过三次。
说实话,宋庆龄如果想要钱,哪怕是只想要过得好点儿,只要稍微对妹妹妹夫露点好脸,哪怕是对自己亲弟弟露点好脸,都会立刻被供起来。
然而她宁愿抵押房子,也不打算给亲戚好脸色。
宋二姐是天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