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莫德尔在勒热夫能通过将装甲兵和步兵混合搭配抵挡苏军,而法军不能通过坦克支援步兵抵挡德军? 第1页

  

user avatar   Ekis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问的,这交战双方都不是一个梯度啊,法军由于在战略层面被德军碾压使得他们的装甲师没多少机会能好好地支援自己的步兵师和德国人面对面打一架,也就在让步卢-哈努特有一次机会,此战过程详见

最终结果是德军霍普纳所部被法军第一集团军击退,这算不算挡住了?

Pluto提到的第22装甲师帮助罗马尼亚3,4集团军协防能否挡住苏军同样可以换一种说法,第13装甲师在第二次雅西战役能否帮德军第六集团军控制住战线?显然是不能的,第22和第13装甲师各自有多少可用坦克,第22装甲师还有多少战斗人员,我们都是清楚的。没必要抬高斯大林格勒方向或某些本就被轻视地段的装甲师可战斗能力,还给一个仅有5辆三号坦克和36辆四号坦克的装甲师安上“精锐部队”头衔,来掩盖苏军需要在突破地段集结起4-6倍当面德军兵力,火炮和车辆才能达成突破,之后还要自我吹嘘一番的行为。

现在来看勒热夫,首先,德军在勒热夫的防御战术相较于法军而言高明不到哪去,军圈壬吹了十几年的弹性防御本质就是一战德军防御战术的升级版,是魏玛时期德军军官的必修课,莫德尔在其基础上多拉了几条线而已,拿来吹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防御战略实属无语。

重点在于,勒热夫一带的德军手握整个东线最为雄厚的机动兵力,在“火星”行动(第二次勒热夫之战)开始前的11月15日,第二装甲集团军下辖第4,17,18,19装甲师,第九集团军下辖第1,5,9装甲师(后又调入12装)还有一个表面人畜无害却是国防军太子级配置的GD师,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还手握第20装甲师作为预备队,这样的规模足以达到苏军每一个集团军突破地段对面都有一个装甲师待命的超豪华配置。

在11月25日苏军在勒热夫北肩角刚好打开一个口子时德第41装甲军军长哈佩立马就往第246步兵师方向增援了第41摩托化步兵团(第10摩托化步兵师)之后他又从莫德尔手里要来了GD师的卡斯尼茨战斗群和第1装甲师的威斯特海姆战斗群(以第113装甲掷弹兵团为核心组成)担任预备队,这还不算完,哈佩甚至还有余力将第1装甲师余部部署在在突破口后方的那恰河,拉起一条警戒线围观一线变化,以备反击之用。

面对如此密集的防御部署,苏军除非个个以一当十,否则很难取得太大成效,不过很遗憾,我之前在一个回答提到1941年底-1942年底苏军战斗力突破下限甚至直逼国军不是没有原因的,不知道某些群体之前在那跟没看过相关书籍似的说我乳苏是咋回事,勒热夫参战的苏军部队相较于他们南方被德军一路追到斯大林格勒才刹住车的同僚而言,也就差一个督战队的距离:

1.后勤准备捉急,武器补给皆不足

塔拉索夫将军第41集团军的90000人和300辆坦克于11月25日9时在炮火准备后发起突击。担任主攻的征召于西伯利亚的波沃特金少将的第6“斯大林”志愿步兵军负责突破别雷以南的德军防线。在这个军中有不少人是20世纪30年代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后志愿参军。不幸的是,这个军自配属给加里宁方面军起就遭遇了一系列问题。由于糟糕的铁路,在下火车后这个军不得不在30天之内穿过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地区行军170公里,更加糟糕的后勤状况使得在行军途中的士兵每天只能得到500克面包,一路上不断出现因为饥饿及筋疲力尽从而心力交瘁倒下的士兵。当这个军到达出发阵地时,不得不在临时修建的休整地点休整以恢复元气。简单的休整以后,在索罗马金将军的 第1机械化军的一部分坦克部队的支援下,这个军顶风冒雪跨越了结冰的草木丛和覆满积雪的沼泽地带,由于后勤工作的疏忽,有些人甚至参战时没有领到武器,不得不从阵亡的同伴那里拾取。

2.上级军官急功近利,赶鸭子上架,部队训练堪忧

坦克第5军在12月11日的日志更加简洁地写道:“1942年12月11日,在本军战斗队形展开过程中,遭到敌军密集炮火轰击”。
科涅夫不顾德军交叉火力,将新到达的坦克第5军和刚经过补充得坦克第6军大约230辆坦克和20000人又一次提前投入战斗。这次进攻组织得如此仓促,以至于许多新坦克还没有收到它们的白色伪装涂料,很多坦克乘员只接受了不到5个小时的操作训练。苏军在4公里宽正面上盲目的进攻一头撞上了德军反坦克阵地,根据作战日志,攻势的第一天坦克第5军就损失了48辆坦克以及超过一半的步兵。

3.补充兵素质不忍直视,情报工作一塌糊涂以致痛击友军

近卫步兵第8军的一份报告提到由于密集的德军炮火,步兵第148旅甚至没能占领出发阵地补充给该旅的230名补充人员由于毫无训练,暴露在德军炮火下损失过半。同一份报告提到打红了眼的2辆隶属于坦克第24旅的KV-1坦克甚至向步兵第150旅的友军火力全开,直到绝望的友军打出信号为止。

苏军官兵从11月25日起靠鲜血和尸体堆积起来的小小成果并未得到利用,德军立刻调动起庞大的机动部队展开反击,12月9日起,塔拉索夫第41集团军一部共4万官兵在别雷以南甚至被德军三个装甲师的反扑切断后路,陷入了绝望的包围圈,包围圈内的苏军在机械化第一军军长索罗马夫带领下于12月15日晚发起孤注一掷的突围方才有5000多人逃出生天,12月20日,“火星”被叫停。

勒热夫打成这样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结果:

首先就是德军机动预备队数量庞大,算上几个摩托化步兵师的话有十个师以上(反观斯大林格勒第六集团军只有六个),其规模只有1943年7-8月同样是莫德尔指挥的奥廖尔防御战可相提并论,足以撑起中央战区的一片天。

再者便是莫德尔本人的功劳,和传统的普鲁士将领不同,莫德尔是一个事必躬亲的将领,与其等着东线外军处或OKH的情报他更愿意亲自走访前线查缺补漏,这使得他随时掌握前线动向知道哪里该投入部队,或者哪里更应当果断进行反击,他对防御态势的敏感也令人称道,一旦发现局势有变会以“反击”为名撤出那些濒临被围的据点,保存自己最大的实力。

最后就是苏军的“配合”,正如一场精彩的戏剧一样,一场悲剧的出演也需要衬托,整场勒热夫战役以苏军的全面落败告终,苏军损失虽存在统计纰漏(比如在此战中苏军大量使用的惩戒营之类日常不算人)引用克某的215674人(实际可能是25万左右)其中不可恢复损失70373-80000人,日均伤亡达8295-9000人;而德军的损失最多只有3-4万人(亲苏派微波炉认为德军可能存在报告遗失的情况,其不可恢复损失恐八千不到),第九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功成名就,从此他的姓名和勒热夫牢牢绑定,防御大师的桂冠顺理成章戴在了他的头上。

如果说“火星”对于苏军而言有什么积极意义,那就是朱可夫自己在回忆录所述“此战的目的是为了牵制德军预备队无法支援斯大林格勒。”当然,“火星”究竟是不是苏军为了策应“天王星”的配菜,朱可夫自己和苏军统帅部心里在再清楚不过。

资料来源:

  1. 巨人的碰撞,大卫.格兰茨
  2. 朱可夫的大败:1942年红军在火星行动中的惨败,大卫.格兰茨
  3. 德军官史第六卷
  4. 苏军损失官方统计,克里沃舍耶夫

user avatar   Fourthforce-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可能没有听说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概念,不了解兵力兵器(具体数量)对比的意义

难道1辆坦克+1个步兵的装甲兵、步兵混合搭配和100辆坦克+1个团的步兵的装甲兵、步兵混合搭配是一样的吗?(虽然这样说比较极端)

换个直截了当的问法,天王星战役中,德军第22装甲师配合罗第3、4集团军,怎么就挡不住苏军?

当然不否认还有其它一些干扰因素,比如研究伟大的卫国战争空中战场的顶尖学者克里斯特·贝格斯特伦提到德意志空军与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反击战时称“This combined with the rrival of new and better transformed the VVS into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than the Germans had expected when they went to war against the USSR. On 19 November 1942, over 1500 Soviet aircraft stood ready behind rivers Don and Volga to support the largest Soviet offensive to date, and to deal the Luftwaffe its worst setback since the Battle of Britain.”(出自原著第3卷第221页)

划重点,德意志空军自不列颠空战以来最严重的挫折。而相比之下火星战役的空中支援就很淦了,由于第6集团军封锁了伏尔加河的航道,中央战区的红军空军缺乏从高加索运来的燃料

按照苏军内参《突破》的总结(中译本P43):

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作战失利的基本原因,是他们在准备和实施突破时犯了重大错误。
“火星”战役的企图是,以西方面军八个方向上的突击和加里宁方面军四个方向上的突击来分割尔热夫突出地域内的敌防御,并在歼灭该地守敌后前出至斯摩棱斯克地域。同时,加里宁方面军以第3突击集团军的兵力开始向大卢基和诺沃索科利姆尼基进攻。
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总共建立了十三个突击集团,因此除西方面军的祖布措夫突击军团和加里宁方面军的奥列宁诺突击军团以外,其余大多数突击集团的兵力都不大,每个突击集团都只有三、四个师和一个机械化军或一个坦克军。突击方向多(其中半数以上是牵制方向)还导致了火器的分散。火炮的密度在某些集团中虽然达到了每公里突破地段七十至八十五门,甚至一百门火炮和迫击炮,但其中有一半是只能对第一阵地实施射击的迫击炮。
为了在战局中达成突击的突然性,需要用显示我军在准备大型战役的办法来迷惑敌人,使之弄错战局中的主要突击方向。这个问题在这次战役中也未得到解决。

至于“进攻是在暴风雪中开始的。由于能见度差,炮火准备的效果很低,在第20和第31集团军的突破地段上尤其如此”相比之下完全不是大问题。

相比于“顿河方面军由于缩小了方面军突击地段的宽度和得到了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的加强,因而能够打到在1943年初来说是很高的火炮密度……第65集团军12公里宽的突破地段上火炮密度每公里135.6门火炮和迫击炮,某些师的地段内每公里160-165门火炮和迫击炮,第65集团军突破地段还集中了2个火箭炮师”,火星战役虽然排场并不小,但突破地段的火力简直鶸爆了。更不用说“到1月底,在近卫步兵第27师的地段上,火炮密度达到每公里338门火炮、迫击炮。”

总体而言:

顿河中游的进攻再一次证明,在突破地段上大量集中兵力兵器是突破成功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随着敌防御坚固程度的提高,所需的兵力兵器密度,首先是炮兵的密度,也就更高

另外 @开千岁 的说法多有误差

Overall, according to recently released Soviet loss data, the Western and Kalinin Fronts lost 606,171 killed and missing and 1,172,948 wounded during all of 1942. Subtracting losses incurred in the earlier Rzhev-Viaz'ma (January—April) and Rzhev—Sychevka (August) operations and a reasonable average daily loss rate for the remaining relatively quiet periods, this leaves losses of about 100,000 killed and missing and about 235,000 wounded in Operation Mars (see Appendices for a detailed breakdown of losses).54

屑乎服务器问题不能贴图,以文字代替,该段在原文P307-8。显然苏军33.5万、德军4万都是伤亡而不是不可恢复损失,不要搞得那么吓人

苏军伤亡33.5万人而德军伤亡4万人的版本中,前者来自格兰斯的估计,依据是2个方面军1942年全年总伤亡减先前几次战役的损失以及推测的其余时段每日损失以后还剩10万死亡失踪、23.5万负伤

这个损失数据就是格兰斯自己估计的,最新款的《巨人的碰撞》里,提到火星战役的段落中没有提到这个数字,而是在第27号注释中引用了克里沃舍耶夫的数字(英译版P108)

27. Soviet forces concentrated for Operation Mars constituted 31 percent of the total Red Army manpower, 32 percent of the artillery, 45 percent of the tanks, and almost 39 percent of the aircraft; this compares to 18 percent personnel, 20 percent artillery, 20 percent tanks, and 30 percent of aircraft for Uranus. A total of 193,683 Soviets were killed, wounded, sick, or captured in the operation. See Krivosheev, 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108.

然而格兰斯老眼昏花,引用的是1942年7月30日到8月23日的那次勒热夫-瑟乔夫卡进攻战役中的总减员数字,克里沃舍耶夫给出的火星战役苏军总减员是215674人

并且被围的机械化第1军、步兵第6军的突围人数也远不止5000人,同样在P307有这样一段,认为机械化第1军的1.52万人中死亡2280人、负伤5900人,7000人突围但其中部分带伤,在同一包围圈的步兵第6军的3万人中损失了2.25万人:

For example, archival sources indicate that the Soviet 1st Mechanized Corps went into combat with 15,200 men and about 220 tanks (less the 47th and 48th Mechanized Brigades). Of this strength, the corps lost 2,280 killed, 5,900 wounded, and all of its tanks in the ensuing encirclement. Only 7,000 men emerged from encirclement with only their personal weapons, and many of these men were wounded.53 At the same time, the 6th Stalin Siberian Volunteer Rifle Corps lost about 22,500 of its initial 30,000 men in the same encirclement. East of Sychevka, the 6th Tank Corps lost the bulk of its initial 170 tanks in late November, and after being reinforced to a strength of 170 tanks, it lost most of these tanks between 12 and 14 December.

另一个损失的版本出自原文P251,认为机械化第1军本军的1.52万人中突围了4000人,而步兵第6军损失更大:

What Solomatin's somewhat apocryphal account failed to report was that his mechanized corps lost 1,300 killed and missing and 3,500 wounded during the bloody breakout, and only about 4,000 of his original 15,200 men made it back to the 41st Army's lines.40

关于火星战役是不是真正的主攻,格兰斯认为是,但他无法给出档案证明(尽管可以称是未解密);伊萨耶夫认为不是;《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卷也认为不是,原文P1193认为:The turbulent developments on the southern wing of the eastern front after november 1942 had considerable repercussions on its central sector; indeed, prior to the Soviet full-scale offensive at Stalingrad it had seemed as if the main effort of the winter fighting would perhaps altogether shift from the southern to the central sector. After all, extremely rewarding goals were beckoning there, as a breakthrough in the area of Army Group Centre could have opened the road to the Baltic region and hence into the rear of Army Group North. The fact that in the autumn Fremde Heere Ost had placed the main effort of the Soviet deployment moves-as set out elsewhere96-in the central rather than the southern sector tended to support such fears. In point of fact, the assessment by Fremde Heere Ost, while incorrect in its conclusions, had by no means proved to be unsubstantiated, considering that Soviet Headquarters had planned a grand offensive operation (Operation Mars) in the central sector as well (Western and Kalinin Fronts), with the objective, according to Soviet sources, of 'tying down the enemy's forces and inflicting a defeat on him in the area of the Rzhev-Vyazma salient', as well as 'attracting additional enemy reserves into that direction'. 97

——简单的翻译翻译:虽然东线外军处把1942-3年冬季战局中苏军的主要突击方向搞错了,不在中央战线而在南部战线,但是考虑到苏军在中央战线的进攻的规模够大,这错也不算太离谱

The Rzhev Slaughterhouse: The Red Army's Forgotten 15-Month Campaign Against Army Group Center, 1942-1943一书还提到另一种说法:

according to a version offered by NKVD Lieutenant General P.A. Sudoplatov, who in the war years had worked in the NKVD’s Fourth Directorate, on 4 November 1942 “the Germans were tipped off about our offensive on the Rzhev direction by the [NKVD] double agent “HEINE”-“MAX”, and G.K. Zhukov wasn’t aware of the “radio game” being played by the NKVD. David Glantz also writes about MAX’s dispatch.25

——即内务人民委员部第4局局长苏多普拉托夫中将在红军副统帅朱可夫不知情的情况下(奉上意)通过间谍将苏军将在勒热夫方向发起进攻的消息传递到德军侧。究其目的无外乎掩盖真正的主要突击方向

经过一番操作,罗第3、4集团军原有的23万多人到1943年1月初仅能聚拢7万多人,德军第6集团军及第4装甲集团军1个军(随机转隶第6集团军)近30万人全 部 木 大


user avatar   pi-qia-ou-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目问的是宋氏三姐妹,结果回答都在说宋美龄和宋蔼龄,咋没人说说宋庆龄?毕竟二姐名气最大,地位最高。

宋二姐跟孙中山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孙中山一开始没有房子,是租房住的,一个月65块租金,肯定租不到什么好房。后来有前来拜访的富裕华侨,觉得堂堂国父住这样的房子不像样子,就一起捐了一个花园洋房给孙中山,这样孙宋夫妇才算在上海落户……先总理稳定下来以后还写信给孙科,叫他可以带老婆孩子也过来住。

后来先总理去世,死前特意写遗嘱,把房子留给宋庆龄,并请托何香凝照顾她,除此之外几无遗产。孙中山死后,广东省国民党政府给宋庆龄一笔1万元的抚恤金(对,是总共一万元),宋庆龄就靠这一万元的利息生活,大家数学好的自己算算一个月能拿多少利息咯?1927年412后,宋庆龄彻底跟蒋介石闹翻,同时跟宋美龄宋子文也闹翻了,不可能再从家里拿钱。最后在上海也呆不下去,就去了苏联,到苏联几乎用光积蓄,经常开完会坐车的钱都没有,也没有冬衣,就顶着寒风走路回去。

顺说,宋庆龄在上海的房子抵押过三次。

说实话,宋庆龄如果想要钱,哪怕是只想要过得好点儿,只要稍微对妹妹妹夫露点好脸,哪怕是对自己亲弟弟露点好脸,都会立刻被供起来。

然而她宁愿抵押房子,也不打算给亲戚好脸色。

宋二姐是天生的革命者。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中国有很多青年人非常愿意去了解 IJN(旧日本帝国海军)? 
  如何看待澎湃新闻将苏联卫国战争称为苏德战争? 
  请问哈尔滨是在解放战争中唯一没有被国民党占领的省会城市么? 
  如何评价英国丘吉尔坦克? 
  您如何评价哈里斯与李梅? 
  请系统的解释石原莞尔的思想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具体影响? 
  如果在敦刻尔克撤退期间希特勒没有按兵不动,而是乘胜追击歼灭海滩上的英法联军,二战战局会有怎样的变化? 
  二战末期德军存在要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的现象吗?如果有,为什么呢? 
  如果二战时期德国在本土进行完全的战争动员,并且最大程度减少武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能否赢得战争? 
  应该如何评价苏联的T-34坦克? 

前一个讨论
知乎系统什么时候才能升级完成???现在不能插入图片???
下一个讨论
如何以“我除了哼哼啊啊啊,什么声音都发不出来了!”为开头写一个故事?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