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氪金慢慢玩能有很好的体验”其实是抽卡手游的bug,随时随地都会被修复。
这几乎是设计的原则,游戏随着更新,一下情况会逐渐严重化:
别人有的东西你没有,别人能体验的流畅度你体验不到,别人能体验的特效你体验不了……
别人打5分钟,你打一个小时,别人是玩游戏,你是被别人和游戏一起玩。
你不要看有些人说一些游戏良心,不存在的。
没有良心厂商的。
只有装作很良心的骗氪和吃相难看的逼氪的区别。
为什么这么设计呢?
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设计原则,低氪玩家会开始不氪金,重氪玩家会开始低氪……
相比之下,白嫖玩家逐渐流失是最能接受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玩游戏要玩买断制游戏的原因。
在买断制游戏里,‘不继续氪金也能有很好的体验’不是bug,
设计师不会设计出很多故意恶心你的东西。
实在喜欢内购成长型的游戏,建议dlc/lcg类型的走起,在恶心程度上也比抽卡类型的收敛很多。
玩游戏,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玩游戏,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玩游戏,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氪金类型的游戏,正确的游玩姿势是:
1、零氪,或者在自己不痛不痒的范围内微氪
2、确定自己在玩它的时候是快乐的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就可以考虑退坑:
1、感觉不氪金就得不到进一步提升,频频出现无法达到游戏目标的情况
2、自我感觉玩它的时候心情平淡,刺激减弱
(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转投其他新游戏来提升体验)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果断删除游戏:
1、有“哎,又得上线日常了”的想法
2、被关卡或其他玩家压制,玩起来内心憋屈
3、想要的东西得不到
(这个时候已经是被游戏玩了,它在浪费你的时间,给你负体验!)
只要不氪金,不消耗过多时间在一个游戏上,在弃坑时就不会有痛苦
遵循这套法则,可以最大化白嫖氪金游戏,让你在和游戏厂商的博弈中胜出
怎么说呢,我国有部分玩家,
读书的时候不想着成绩赶上前排部队,
工作了不想着工资赶上前排部队,
生活上不想着赶上前排部队,
偏偏玩个破游戏整天想着赶上前排部队。
别人月入十几万,氪金几万九牛一毛,你月入三千,还要想着氪金追赶前排部队,这是什么精神?有这钱改善生活吃顿好的多点力气搬砖不好吗?
以上发言不针对任何人任何职业,至少做个比喻。
不氪金确实很好,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这么做的。
手游的实际玩家分布是:85%的零氪,13.5%的低氪,1.5%的重氪。1.5%的重氪玩家贡献了整个游戏50%以上的营收。
实际数字,每个游戏具体情况会有不同,但大致数量级是没差的,也就是说,低氪玩家百分之二十左右。重氪玩家2%左右,绝大多数玩家,是免费玩家。
为什么你感觉所有人都在氪金,因为不氪金的时候他们不说话,只有氪金了沉船了才有动力出来骂,所以你会觉得所有玩家都在氪金,不过,那并不是现实。
在论坛上,社交媒体上,发言的,大多数都已经会落到20%的低氪氪金范围内,所以会给人感觉只要是个发言的,全都充了钱。
现实就是大多数玩家真的不氪金,所以真的觉得还不错,但他们也根本懒得发言,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谢邀,这不叫“棍棒教育”,平常的狼爸狼妈棍棒打向孩子屁股这种不会致伤的部位,这母亲是赤裸裸的家暴!法院发出人身保护令后,女子仍两次用烧热的锅铲将女儿烫伤,这绝不是望女成凤,这是将生活与感情当中的不满全部发泄到女儿身上,打着鸡娃的旗号来伤害女儿,来满足对自我的不满!
这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在失败的婚姻之后又经历的一次失败,虎毒不食子,她不配当一个母亲!动辄就打骂,这是一个正常家长对孩子的样子吗?难道自己的孩子就不心疼?看着这伤痕累累的小手,这当妈的有点过于残忍了,关键她自己觉得这是为孩子好,对亏撤销了她的监护权,要不然孩子被打死都有可能!
建议有关部门强制该女子到医院做检查,这有点心理变态倾向了,可不是典型的棍棒教育,而且女孩之后怎么保护也是个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跟进,保护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