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周武帝宇文邕能力如何,在历代皇帝中处于什么水平? 第1页

  

user avatar   li-yang-k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史说不清楚,不过若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来说的话,曹操,拓跋珪,宇文泰,高欢,元宏,刘裕显然要比周武帝能力强,不过这才六位,所以我认为周武帝综合能力进前十还是应当没问题的。

以前写过一些关于周武帝的答案,我思索了一下,认为可以借着这个邀请我答题的机会,再做进一步补充。


一、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周武帝曾经对裴文举说:“岂有三十岁天子,而可为人所制乎?且近代以来,又有一弊,暂经隶属,便即礼若君臣。此乃乱代之权宜,非经国之治术。《诗》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一人者,止据天子耳。虽陪侍齐公,不得即同臣主。且太祖十儿,宁可悉为天子?卿宜规以正道,劝以义方,辑睦我君臣,协和我骨肉,无令兄弟自致嫌疑。”

因为周武帝做了12年傀儡的关系,所以对皇权被架空尤为敏感,也正是这个关系周武帝认为二元君主观是不利于长治久安的。

所以周武帝想要结束二元君主观,加强皇权,让臣子效忠于皇帝,而非他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周武帝在除掉宇文护后,便废除了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与此同时不在授予“五府总于天官”的称号。如此一来天官的长官大冢宰便不能再独揽军政大权。


而之前我提到过周武帝改革府兵制一事,不过当时主要是从周武帝民族融合化的角度说的(大量汉族百姓加入府兵,能有效促进民族融合),但除此之外周武帝此举还有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作用存在。

周武帝在亲政后便“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当年宇文泰创立府兵制时,还有一些落后的鲜卑部落因素存在,周武帝在此时则将府兵隶属于皇帝和中央,这不仅能加强中央的军事力量,还有助于去除军队中的鲜卑部落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二、精简官僚机构

宇文护专政时期“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诸子贪残,僚属纵逸,恃护威势,莫不蠹政害民。”

这句话虽说有夸张的成分,但依然可以反应宇文护任用了不少不称职的官吏。

再加上冗官会加剧政府的开支,甚至会降低行政效率。

于是周武帝在亲政后,马上开始裁剪中央官员以及地方编制。

【省雍州内八郡,并入京兆、冯翊、扶风、咸阳等郡。】

【癸巳,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官,府置四司,以下大夫为之官长,上士贰之。】

【六月庚子,省六府员外诸官皆为丞。】

这样便能减少政府的开支,且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


三、躬行节俭,关心百姓

周武帝虽然是一名封建君王,但却比较关心百姓,这是难得的。

周武帝为人也十分节俭,甚至有些走极端。

即使是自己在傀儡的时期,他也不想铺张浪费,在即位第三年便下诏:

【树之元首,君临海内,本乎宣明教化,亭毒黔黎;岂唯尊贵其身,侈富其位。是以唐尧疏葛之衣,粗粝之食,尚临汾阳而永叹,登姑射而兴想。况无圣人之德,而嗜欲过之,何以克厌众心,处于尊位,朕甚恧焉。今巨寇未平,军戎费广,百姓空虚,与谁为足。凡是供朕衣服饮食,四时所须,爰及宫内调度,朕今手自减削。纵不得顿行古人之道,岂曰全无庶几。凡尔百司,安得不思省约,勖朕不逮者哉。】

一方面是削减自己的生活费用,一方面也是希望百官厉行节俭。

在当傀儡的时候,周武帝也只能约束自己,不能做太多。

而此时专政的宇文护“制度有违,正殿别寝,事穷壮丽。”,周武帝也管不了。

后来周武帝在亲政后,为了大力提倡节俭,便把长安、晋阳、邺城三处壮丽奢华的宫殿全部拆毁,之后把占用的土地还给原主,而对于拆毁宫殿后的各种建筑材料,周武帝便赐给贫民。

历史上其他君王大权独揽后,往往都是大兴土木,像周武帝这样到处拆宫殿的君王,确实少见。

并且周武帝干脆直白的说;

【上栋下宇,土阶茅屋,犹恐居之者逸,作之者劳,讵可广厦高堂,肆其嗜欲。】

皇帝住在寻常住所就可以了,即使这样还要担心自己的生活是何等安逸,而那些服徭役的百姓是何等劳苦。而那些大兴土木的皇帝,不过是为了放纵自己的欲望罢了。

正是周武帝如此极端的追求节俭,史官称其“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诸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不施栌栱。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皆禁断。”

又曰:“乃苦心焦思,克己励精,劳役为士卒之先,居处同匹夫之俭。”


周武帝曾经在和慧远有关灭佛的辩论中说了一句比较有名的话,“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出自《广弘明集》,一本佛教著作

而后来周武帝在灭齐后特意下诏:

【东夏既平,王道初被,齐氏弊政,余风未殄。朕劬劳万机,念存康济。恐清净之志,未形四海,下民疾苦,不能上达,寝兴轸虑,用切于怀。宜分遣使人,巡方抚慰,观风省俗,宣扬治道。有司明立条科,务在弘益。】

乃至周武帝临死时的遗诏中也说道:“朕君临宇县,十有九年,未能使百姓安乐,刑措罔用,所以昧旦求衣,分宵忘寝。”


四、缩减后宫

周武帝认为皇帝大兴土木是放纵欲望,那广采众女,以充后宫,这种行为自然也是放纵欲望。

所以武帝后宫不过十余人,灭齐之后更是规定后宫嫔妃八人就够了(不算皇后)。

【正位于中,有圣通典。质文相革,损益不同。五帝则四星之象,三王制六宫之数。刘、曹已降,等列弥繁,选择遍于生民,命秩方于庶职。椒房丹地,有众如云。本由嗜欲之情,非关风化之义。朕运当浇季,思复古始,无容广集子女,屯聚宫掖。弘赞后庭,事从约简。可置妃二人,世妇三人。御妻三人,自兹以外,悉宜减省。】

周武帝认为自从刘禅、曹睿以来,皇帝的后宫是越来越多,而这只是因为皇帝为了纵欲罢了,并不符合教化。所以周武帝“运当浇季,思复古始”,就是说虽然身处道德风俗浮薄的时代,但却想矫正风气,追思远古时期的美好风气。


五、华夏认同

周武帝曾说过“朕非五胡”(也是出自《广弘明集》),不过这句话若是理解成周武帝认为自己不是鲜卑族,那是不正确的。

周武帝的民族认同应当还是认为自己是鲜卑人,周武帝也没必要改变自己的民族认同。

所以说这句话和民族认同无关,而是和华夏认同有关。

举个例子来说明的话,周武帝要是生在现在的话,那他依然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但与此同时也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换言之周武帝想成为的不仅仅是鲜卑族的君主,而是中华之皇帝。

除了“朕非五胡”之外,还有一次谈话也可以体现周武帝的这种想法。

话说周武帝打算灭佛的时候,曾经和各方人士辩论此事,期间也涉及到灭道一事,于是周武帝和道士严达展开了一场对话。(出自《混元圣纪》,一本道教著作)

【道与释孰优。达曰:主优客劣。帝曰:主客奚辩。曰:释出西域,得非客乎,道在中夏,得非主乎。帝曰:客既西归,主无送耶。达曰:客归则有益於胡土,主在则无损中华,去者不追,居者自保,不亦可乎。帝嘉其对,

严达表示佛教是来自印度,而道教是本土宗教,以此表明佛教是客,而道教是主。并且还用胡土与中华进行一种对立。

周武帝认为严达说的很好,从中也可看出周武帝确实有一种华夏认同感。

而正是因为周武帝对道教的好感,所以虽然后来同灭佛教、道教,但很快就设立的“通道观”且令严达主管此处,作为对道教的补偿。


六、周武灭佛,弘扬乐舞

关于灭佛以前我也说过,不过在此可以补充几句。

之前我关注南北朝佛教时,主要着眼于佛教和政府在经济上的矛盾冲突,以及佛教对寻常百姓的压迫(比如强夺土地,放高利贷)。

但我却疏忽了一点,那就是佛教徒内部的严重剥削。

【曇曜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穀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为‘僧祇粟’,至于俭岁,賑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 高宗 并许之,於是僧祇户、粟及寺户,徧于州镇矣。】

可见佛教徒的底层如僧祇户者,每年要上缴六十斛,也就是六石米。

而西魏中年的税率和东魏的税率,一年不过上缴2石5斗,政府的剥削力度竟然不如佛教高层。

不过僧祇户虽然要承受严重剥削,但好歹不用服徭役。可佛图户就更惨了,不仅要每年要上缴六石米,平素还要给寺院打杂,其实就是供人差使的奴仆。


接着我们说说周武帝对音乐事业的支持。

【及闵帝受禅,居位日浅。明帝践阼,虽革魏氏之乐,而未臻雅正。天和元年,武帝初造《山云舞》,以备六代。南北郊、雩坛、太庙、禘祫、俱用六舞。】

【建德二年十月甲辰,六代乐成,奏于崇信殿。群臣咸观。其宫悬,依梁三十六架。朝会则皇帝出入,奏《皇夏》。皇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骜夏》。五等诸侯正日献玉帛,奏《纳夏》。宴族人,奏《族夏》。大会至尊执爵,奏登歌十八曲。食举,奏《深夏》,舞六代《大厦》、《大护》、《大武》、《正德》、《武德》、《山云之舞》。于是正定雅音,为郊庙乐。创造钟律,颇得其宜。宣帝嗣位,郊庙皆循用之,无所改作。】

北周前期国家雅乐未成,后来在周武帝的支持下,在建德二年,六代乐成。从而“正定雅音,为郊庙乐。创造钟律,颇得其宜。”


而周武帝除了支持国家制定雅乐外,对于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音乐也很支持。

因为周武帝和突厥联姻,并且和西域诸国保持良好关系的缘故,西域和突厥的舞蹈音乐也都齐聚长安。周武帝也挺喜欢,于是就让羯人白智通教授这些音乐。

【周武帝聘突厥女为后,西域诸国来媵,於是有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帝大聚长安胡儿,羯人白智通教习,颇杂以新声。】

由此可见周武帝时期国家音乐类型非常丰富,而这也是民族融合的一种体现。


七、振兴儒学

周武帝开展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灭佛运动,还俗人数多达三百万,这有助于儒学在意识形态上夺回主导权。

除此之外周武帝也是很重视儒学。

周武帝在被宇文护架空期间,因为无法染指军政大事,所以只能关注文化方面的事情。

于是周武帝设“立露门学,置生七十二人。”,露门学是为皇太子和达官显贵的子弟专门开设的学校,周武帝“召入(辛公义)露门学,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周武帝让有才学的人为皇太子以及达官显宦子弟教授道德义理,而且每月都还会和大儒展开讨论。

这显然有利于促进北周上层的汉化进程,所以后来周宣帝继位后,虽然他风评很差,但他依然很推崇孔子。

周武帝本人自然有不错的儒学造诣,所以周武帝可以给众人亲讲《礼记》。

在对待大儒上,周武帝也不敢怠慢,从而周武帝求沈重于后梁,得熊安生于北齐。

并且周武帝还曾召开大型文化集会,各方人士参加者有两千多人,可谓盛况空前。

【天和中,复于紫极殿讲三教义。朝士、儒生、桑门、道士至者二千余人。重辞义优洽,枢机明辩,凡所解释,咸为诸儒所推。】


周武帝对于文化的热爱,还体现他对书籍的收集和保护上。

当年梁元帝于江陵焚书,一夜焚烧十四万卷书,堪称中华文化的一场浩劫。

而北方经历了尔朱之乱,北魏的国家藏书也一朝散失。

北周收集古书的工作,在武帝之前这项活动就已经开始了。但即使如此,到了周武帝继位时北周国家藏书也才只有八千卷。

周武帝对于这件事十分重视,在周武帝的收集下,北周的国家藏书便有了一万多卷。

在周武帝平齐后,第一件事是先封了北齐的书府,以防再出现像梁元帝那样的疯子,从而北周又得到了北齐国家藏书五千卷。

【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

到了隋朝时期,杨坚听从牛弘的建议,继续收集天下图书,于是隋朝的国家藏书达到了三万多卷。这其中的一半,便是北周所积累的。


最后要是各位还想进一步了解周武帝,可以参阅我的这个回答:




  

相关话题

  拿破仑死前说过这句话么? 
  为什么在各种朝代粉里面,民国粉是最容易被鄙视的? 
  历史上待遇最好的「亡国之君」是谁? 
  为什么人们对清朝的评价大多数都是负面? 
  为什么褒姒不喜欢笑? 
  汉服复兴运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假如二战前的德国人早便知道集中营存在,他们还会支持纳粹政权吗? 
  为什么有人说苏联「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中山先生如果多十年寿命国共会决裂吗?能不能建立联合政府? 
  西方史学界如何看待巴黎公社? 

前一个讨论
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惜的朝代是哪一个?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后周世宗柴荣?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