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网文《99%中国人都不知道的32个历史真相》可信度如何?有哪些错误? 第1页

  

user avatar   ju-yu-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笑尘

兄弟破解的几条我双手鼓掌,另外,也以我的微力来破解几条(希望有识之士做破解的破解,欢迎打脸):


1.秦始皇并未统一中国

这条对也不对,要先谈谈卫国的末期:

卫国是周王室在东方重要的诸侯国,由卫康叔始封,到卫武公姬和时达到极盛(西周和春秋之交),然后在春秋战国时代一路衰败下去,成为甚不重要的小国。

前254年,魏国兼并卫国,变卫国为附庸。前241年,秦破魏,使卫国从魏的附庸变成秦的附庸,并且将卫国残存的国土划入东郡,另立卫君角于野王,从此,卫君角一直持续到秦二世,直到前209年才被废为庶人。由此可以看出:

1,秦统一天下时,确实有一个卫君

2,卫君恐怕不等于卫国,因为卫君角已经失国、失土,寄居野王,他存在的意义只是延续宗庙祭祀

可为什么要保留卫君的祭祀?

我以为很重要的原因是,此时东西二周都已经灭亡(256、249bc),姬姓绝嗣。所以卫君的存在,不仅是在延续卫的祭祀,还等于上接着周代诸王。秦人此举,相当于周人昔日灭商之后,封武庚、微子一样——微子的宋国不等于商,同理,作客的卫君角恐怕不等于卫国不亡。

(另有一论,日人平势隆郎认为司马迁在记述此事时纪念错误,卫君被废,当在221年)

3.唐朝全盛不及隋朝

比较隋唐户口多寡意义不大,因为隋文帝实行‘大索貌阅’,即一个个按人头清查户籍,检查相貌、年龄对不对得上,统计相当严格。而唐朝在此方面教疏松,民间多有人口隐匿不报的情况,所以表面上看起来,隋朝的户口数自然大于唐朝。

《隋书·地理志》记载各郡分计数之和为全国有9,073,926户,此数大概是隋人口的顶峰,按照古代每户五人的常态,换算下来全国人口约为4500-4600万人;而今人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认为唐朝的人口峰值在玄宗天宝年间,人口数量大约在7500—8000万之间——可见,唐朝人口实际上远超隋朝

(此时,国家掌握的户口数却仅有960万户,换算的话,不到5000万人,可见唐朝人口隐匿之严重)


4.“军事软弱”的宋朝胜率超过了70%

没办法按照原作者列出的书单考证一遍,但是凭直觉,在假设战役重要性均衡分布的情况下,70%的胜率决不可能出现两宋疆域一再缩水的状态,除非,宋人小战多胜,大战多败——如此一来,70%的胜率也就没什么意义。

打个比方,我自称拳术无敌,于是与人单挑三十场场,却三十场全被揍得哭爹叫娘——但是,我回家之后又和宠物猫小咪比试了七十回合,七十全胜。此时我的胜率也是70%——想必这种情况下,没人会同意我确实是武林高手,即使,我拥有惊人的70%胜率。

5.宋朝士兵作战负重是32公斤

虽然原作者用了‘平均作战负重是32 公斤’这样看似有条件的客观语句,然而我不得不指出:

首先,宋朝军制分成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番兵)四种,且不说其他三种,单是禁军就一度达八十万之多,号称‘八十万禁军’,可见‘冗兵’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能保证平均每人32公斤的训练度?

其次,《宋史》里面有这样的语句:“今新招兵士多是饥民,未谙教阅……”。这里说的是,两宋喜欢招流民、饥民甚至土匪当兵,很简单,只要有饭吃就不会造反。如果当兵真需要负重32公斤,我想那些饥民恐怕饿死也不会去。因为除了天生体格强健的,不然几乎没可能将一群普通的农民短期内训练到如此非人哉(32公斤是什么概念,请各位背两袋30斤的大米绕操场一圈便有体会)。

最后,‘宋朝士兵’当然也包括厢军,乡兵,藩兵。而这厢军之类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他们主要工作不是打战,而是各种杂役,比如修城池、做军匠、造船、冶炼、织造,甚至是运送官物、信件等,这些乌合之众,需要负重平均32公斤?


7.元丰年间钢铁年产量达到了15 万吨

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1078-1085),宋神宗往上数两位是宋仁宗,此公在位时间为1022-1063。

由此可见,宋仁宗与宋神宗元丰之间大约是50年的差距。

而宋仁宗在位时全国的铁产多少呢?

答案是‘七百廿四万斤’(《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因此,除非这五十年间宋朝的钢铁产量增加了41倍(15万吨等于3亿斤),否则15万吨云云,一定是在yy。

(此处感谢

@完颜破面

的补充:“宋代一斤不相当于现在的一斤,大约640~680g,故七百廿四万斤大约接近有个1000W斤,应该算30倍”——结果有点差距,好在影响不大,毕竟30倍也是个惊人的数字。)

实际上中国古代钢铁产量的最高点在明代。根据范文澜《中国通史》(此书有夸大),明嘉靖年间生铁产量约为45000吨,这个数字的确远超18世纪中叶的英国(原因之一是中国生产的是生铁,不是近代意义上的钢铁);可无论如何,比起15万吨还是远远弗如。


8.北宋一直在扩张
原文整条摘录:整个北宋时期,中国一直在扩张领土,直到“靖康之变”的前一年(1126 )才停止。

事实上,1126年金兵已经南下围困开封。而在此之前,宋朝确实一直试图扩张。

这是因为,宋徽宗好大喜功,看见金人崛起攻辽后,不顾宋辽之间已经和平了将近百年的好局面,大发馊主意,与金人签订《海上之盟》,决定金人南下,宋人北上,双方夹击辽国——结果很明显,宋人不但没要回幽云十六州,也没攻下辽的西京、南京,还被金人顺便反咬一口,败得一塌糊涂,这才有了靖康之耻。

简而言之,整件事的始末是辽和金打架,宋朝自以为聪明,在背后捅了辽一刀,结果辽被干掉,金再捅宋一刀。真是蠢不可及。

再说扩张,嗯,不必逐年考证,只比较宋太祖末年疆域和宋徽宗早年疆域就够了。就算是近视500度(比如在下),也看得见好大一块地没了:西夏,1038年正式建国,是为北宋景佑五年。

9.秦桧所创的“宋体字”是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宋体字并不是秦桧所创(这种附会的传说比比皆是,无从考证)。

事实上,它是一种适应雕版印刷而逐渐出现的字体,与任何个人都关系不大。此字体出现于宋代,但盛行于明代,因此,台湾、香港、日本多习惯称它为‘明体’。

至于官方文书云云,其实宋体并不是很漂亮的书写体,它只是比较合适雕版而已,宋代官员正式文件多用楷体,称为“正书“(宣和书谱)

ps:关于字体演变,实话说我并不太熟悉,这里仅是凭记忆写下,并未严密考证,希望有通晓书法的朋友指正。

12.南宋时期,熟练雇工的工资高于知府工资

原文:南宋时期,熟练雇工的工资高于知府工资。(宋朝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 贯以上,至少相当于今天的15 万元人民币)

熟练雇工没做定义,也没给出薪资资料来源、行业状况,因此无法评判。在此只谈所谓的知府工资:

以正四品的知府算,其年薪400贯,此点不错。

但是,宋代知府在俸禄之外,尚有二十顷的【职田】。熙宁三年后,神宗诏令统一改为稻麦支给,知府理论上给稻1000石。

1000石稻谷至少可以出米600石以上,可供83人吃一年。若以每斗70文的北宋大致米价折现,此一项收入等于420贯现金。

也就是说:知府一年的收入为 本金400贯+职田420贯=820贯。更不用说,他还有茶酒厨料、食料钱、折食钱等名目繁多的补贴——何况,‘破家知县,灭门知府’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灰色收入古今同样不少。

(资料来源:王福鑫《对宋代官员俸禄水平的再认识》)

……
本来准备一口气干掉这32条,以为工作量不过尔尔。写到现在,个把小时竟只消灭8条,却实在是精疲力竭,无能为力了……先丢出来,看看反响如何再做计较

以上。

*****************29日补充*******************

13.南宋时期织布机最先进
原文:中国南宋时期最先进的织布机有1800 多个活动构件,其中有的技术是现代化织布机也无法达到的。

这个明显是反常识的夸大。无论是南宋织布机也好、越王勾践剑也好,只能说以现代的工艺可能无法做成一模一样的东西(因为制作工艺不清楚),而不能说现代技术达不到那种高度。以现代的工程技术和材料科学,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完爆越王勾践剑、南宋织布机的作品,不信请投资小弟,我保证完成任务!

14.南宋中后期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经济却占全球75%

原文:南宋中后期,中国(仅指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 以上。

统计中国古代GDP,以安格斯.麦迪为滥觞,他著有一系列书探讨这个问题,比如:《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世界经济千年史》、《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等。在书中他引用了许多的数据和算法,这里仅说结论,即:公元元年时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总量的26%在公元1000年时占22.7%,最后的峰值在1820年,达到32.9%,之后一直下跌,到1913年的8.9%。

可见,占全球75%云云,实在是不可思议。

但是,即便是占世界26%或32.9%的结论,实际上也是完全不准确的,上海财经大学杜恂诚指出了其中的误区:

1,中国古代市场规模极其有限,农业净产值不等于市场价值;

2,中国农村是二元社会,绝大多数产品最终被自用消耗而不是进入市场,不能将自用的部分套用‘支配’概念归入统计

3,一条鞭法以前,中国的赋税制度以实物和徭役为主,这两项几乎不可能精确统计

4,统计本身不规范,中国各时代、各地区发展不均衡,采样一旦失之毫厘,结论就会谬以千里(比如以江浙的GDP推算全国的)

15.南宋名将孟珙救了蒙古将领张柔一命
原文:在1233 年宋蒙联军攻打蔡州的时候,南宋名将孟珙救了蒙古将领张柔一命。4 年后,张柔的儿子张弘范出生,而崖山一战灭亡南宋的就是这位张弘范。

这一条是对的,虽然元史.张柔传没有记载,但是《宋史》里面有,《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柔中流矢如猬,珙麾先锋救之,挟柔以出。

*****************受到鼓舞的补充**********************

16.数学家秦九韶在1247年就已经发现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原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至晚在1247 年就已经发现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欧洲人在400 多年后才发现,但在中国的课本上这个公式仍是以那个欧洲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这一条本身没问题,秦九韶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问题在于,在中国古代,数学基本上是‘绝学’,也即是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牛逼哄哄’的大数学家,但这些人消亡之后,身后却大都没有人继承并发扬他们的学说,这和欧洲学者相互联络、薪火相传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

因此,中国古代的数学一直很先进,然而先进的学说都被淹没在故纸堆中。祖冲之也好,秦九韶也好,他们的悲哀在于没人理解,不被‘正统知识界’(儒教)所重视。要不是今人‘重新发现历史’,也许再过一千年也不为人所知。


17.蒙古帝国军队在13世纪的征战中共屠杀了2亿人
原文:蒙古帝国军队在13世纪的征战中共屠杀了2 亿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项吉尼斯纪录,其中,仅中国境内就有6000 万人死于蒙军屠杀;与之相比,纳粹屠杀的600 万犹太人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2亿这个数字是史学界一种极端的估计,一般认为,蒙古帝国造成的人口减少(不全是屠杀,战争自有其负面作用)在3000万-1亿之间。(其中中国部分人口损失约7000万——但未必是被杀,因为战乱会导致人口隐匿的现象,政府层面户籍总数下降很快,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全部死掉了

18.明朝在永乐年间与越南发生了一场战争

原文:此战明朝军队号称80 万,而越南军队更是号称700 万,实际上双方军队总数加起来也不过30 万,这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牛皮吹得最大的一场战争。

首先,明军不是号称八十万,明军八十万是《大越史记全书》说的,也即是越南方面的资料。而越南方面更不可能自称七百万,证据是:当明朝彻底征服安南(越南)时,统计的全国户籍数仅有‘三百一十二万九千五百户’,即使越南能每户出一人作战,全国也只能得军队300万而已,吹牛不会吹到完全不符合国情的地步。

事实上,在明军与胡朝的决定性战役中(咸子关之战),胡军仅有七万人,号称二十一万。

总而言之,牛皮不是中国吹的,且牛皮并没有吹得如此之大。

19.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吨位最大的宝船排水量约为7500 吨。

宝船的资料今日完全没有,唯一可靠的记载来自《瀛涯胜览》,其中说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根据这个推算,7500吨可能还打不住,因为今人复原宝船,仅71米就已经排水1600吨了。

但是,无论是7500吨,还是1600吨,事实上‘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根本不可能存在。不信如下图:

这种比例根本不是远航的船,而是逃难用的脚盆。

另,出土的长舵杆仅15米,最大限度能配的也不过是70来米的船,假如配上44丈的船,那么看起来就会是下面的样子:

简直是冰镇西瓜上插了一根牙签的既视感。

(*此处鞠躬!根据楼下朋友的指正,图中应该标识舵杆,而非桅杆!不胜感激,也请诸位无视此图……当然,有美工及格的朋友,欢迎换图!)

20-31先略,因为比较复杂,等我收集资料再撸……
直接跳到32


32.二次鸦片战争惨败

原文: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曾以12万对阵2 万英法联军,结果阵亡3 万余,而对方仅阵亡4 人,但病死的却有几十人。

这个谣造得似乎有些过分了,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大战屈指可数,即:广州之战,三次大沽口之战,张家湾战役,八里桥之战,北京之战——其中,三次大沽之战均是炮台防守型的战役,死伤不大;北京入城清帝直接逃了,没打什么战争。那么可说的只有广州、张家湾、八里桥了。

(经

@评委老湿

指出,在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中,联军损失93人,受伤369人,损失数艘舰艇,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方最辉煌的战果。)

现将双方兵力及伤亡开列如下:

1,广州战役-联军5679人,清军约30000人-联军死亡15人,清军死伤200-700人

2,张家湾之战-联军近10000人,清军30000人(多是骑兵,僧格林沁)-联军死伤35人,清军伤亡1500人

3,八里桥之战-联军10000人,清军数万人(最多估计约6万)-联军死5人,伤47人,清军伤亡1200

由上可见,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根本没有过12万人的规模战役,联军也凑不出两万人。再则,虽然相比于联军,清军确实损失惨重,但一般情况下,清军是整军被打垮,丧失战斗力,而不是几千几万的死——最高的死伤往往只有千人而已。


交战双方伤亡数量悬殊的战役其实有很多,比如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之战。
此战中,英军约5900人,其中5000人为长弓手;法军出动了36000人,其中多为全副铠甲的封建骑士——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法军阵亡12000-18000人(超过半数),仅大小贵族就战死5000人,皇室总管、3公爵,5伯爵,70男爵;而英军仅仅损失113人,且若按照莎士比亚的说法,甚至只损失29人。被人吟诵为:

这一天,是法国的灾难和英国的荣光。

与此相比,僧格林沁虽然很狼狈,但总还算不辱八旗子弟(蒙古)的最后一搏。

再探讨宝船舵杆问题

搜索资料可知:

1,舵杆长一般等于或大于船高,就木帆船来说,舵杆长度应至少等于船宽

2,出土的舵杆为11米或15米,则匹配的船宽至多也就是11、15米,按照宝船44/18=2.4的比例,则此船复原仅长26.8或36.6米,远不符‘长四十四丈’的记载

3,根据《武备志》卷二十的宝船图可见,舵楼位于左上,舵杆下方装舵叶,舵叶部分露出水面——因此,宝船的舵杆必然要长于船高,如计算加上舵叶、操纵杆的话,舵杆至少需要30米长——等于今出土舵杆的一倍以上。

4,舵杆的复原图如下,资料来自四川大学,张箭《从考古文物实验辨析郑和宝船的吨位》

以上。

***********************感谢

@麻剑波 @任天涯

@ 林一的指正***********************

21.计划生育理论明朝就提出
原文:中国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理论的不是马寅初,而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 )的内阁首辅申行时,而最早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却是在更早的宋朝。

首先,万历年间只有一个申时行,而无申行时,我在明史他的传中也找不到有关计划生育的内容,这一半暂且放过。

然后,我想作者所提的宋代的计划生育,大概是指宋代江南出现的‘生子不举’的现象。

生子不举的风俗出现得很早,先秦两汉已经见诸记载,南宋时的确比较多,它指的是数种情况:

1,迷信认为,在某个月份生出的儿子不祥,不应该带大,所以这些孩子被遗弃或杀死(先秦较多,宋代已少)

2,农民贫困,又无法控制受孕,生子一多必然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因贫而杀婴;

3,歧视女婴,溺杀女婴(此情况清代直到近代还有,外国传教士屡有记载)

可见,无论是哪种原因,‘生子不举’的内涵都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计划生育完全不一样。最大的区别是,计划生育是政府推行的,生子不举是人民自发的(愚昧或无奈)。

再一则,事实上宋代政府一直鼓励生育,如以下几条:

“凡下户有怀妊而不能自存者,愿赐之粟。”——嘉祐二年

“禁贫民不举子,有不能育者,给钱养之。——绍兴八年

“有贫乏之家生子者,许经所属具陈,委自长官验实,每生一子,给常平米一硕、钱一贯,助其养育。”——乾道五年

可见积贫积弱的宋代在民生上摆出的姿态还是相当仁慈的。

22.明朝的万历皇帝连续28年不上朝

原文:明朝的万历皇帝曾连续28 年不上朝,创造了中国皇帝的纪录。但是,这期间中国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的战争均获得全胜。

万历皇帝28年(或30年)不上朝是真的,可在此期间内外战争均‘大获全胜’则是夸大。

只举两例:

1,明缅战争:万历九年,缅王莽应里向北扩张,明军于十一年、十二年两次反击,打溃缅军,收复失地。然而,从十三年后,缅甸向北的步伐再也没得到压制,孟养等地相继被侵占。

2,萨尔浒之战:太著名了,不必详说,总之是后金崛起的一战,明廷惨败的一战。此战发生在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

29.鸦片战争是英国议会通过投票产生的结果

原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议会通过投票产生的结果,支持战争的一方仅获得9 票的优势。

这一条基本是对的,下议院最后的投票结果是271比262,九票之差。另外,中文wiki上还搜得到Staunton关键性的发言:

我们进行鸦片贸易,是否违反了国际法呢?没有:当两广总督用 他自己的船运送毒品时,没有人会对外国人也做同样的事感到惊讶。北京朝廷有权强化司法措施以制止鸦片贸易。但迄今为止对外国人最重的处罚是禁止经商或驱逐 出境,现在它能粗暴地判处他们死刑吗?这种追溯既往的做法是对人权的不可容忍的侵犯。中国人要像对待他们的叛乱分子一样用剑刃来对待英国人,我们要小心! 如果我们在中国不受人尊敬,那么在印度我们也会很快不受人尊敬,并且渐渐地在全世界都会如此!正在准备中的战争是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它的结局会产生不可估 量的影响。根据胜负,这些影响又将是截然相反的。如果我们要输掉这场战争,我们就无权进行;但如果我们必须打赢它,我们就无权加以放弃。

另外,被忽视的一点是,英国方面始终未宣战,他们只是在进行报复性的军事行动,而非战争。

30.明朝火器超前

原文: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有人在京城某仓库意外发现一批封存了200 多年的火器。这批火器是明朝末年制造的,其中有的竟然比英军的装备还要先进。

这一条可算是‘网络老谣’了,在下至少看过三个版本,时代背景分别是鸦片战争期间、天平天国期间、八国联军期间——编者比较有良心,没乾坤大挪移到‘武昌起义’期间,实在佩服。

虽然很明显是谣言,但这条还真的不好言之凿凿地破解,毕竟,双方相比的武器不详,英军也有少量用冷兵器的,火绳枪比冷兵器也是有可能,因此只能说说以下几点,请自行判断:

1,明末的火器都是仿照外国火器改良的,时间又短,基本上不可能青出于蓝;

2,明军火器并不太神器,不说被清军(后金)反超,至少双方不相伯仲,比如,后金就有名为乌真超哈的重炮部队(后来变为汉八旗),不仅用汉人火炮部队,且自行制作重炮。

3,清从入关到平三藩、准噶尔时代火器一直都有发展,停滞并衰退,是在清中叶以后。

4,明末清初,无论明清用的都是鸟枪,而鸦片战争时期,英军配备的是‘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

5,火炮方面,中国铸炮精度差,且易炸膛;英军精度高、射程远,又发明可移动的炮架,加上其他的科技因素,双方虽然形制相似,性能上却天壤之别。

(此条破解得很没有说服力,发出来颇感忐忑,希望有高人能补充或另写)

★★★☆☆☆号外★★★☆☆☆
感谢 @曲泽生 兄弟的提醒,近日在贴吧也出现一位辟谣者,链接在此是真的吗?―
看了下,我们辟谣的角度和论据都有相似处,他那边帖了许多资料,不妨移步,当作我这篇未尽的补充~脱帽致谢。


user avatar   bihe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99%中国人都不知道的32个历史真相


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抽样调查的么?在哪抽样的?是真随机么?抽了多少人?32个全知道才算知道还是知道一个就算了?


user avatar   wan-yan-po-m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7.元丰年间钢铁年产量达到了15 万吨

答案是‘七百廿四万斤’(《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因此,除非这五十年间宋朝的钢铁产量增加了41倍(15万吨等于3亿斤),否则15万吨云云,一定是在yy。

宋代一斤不相当于现在的一斤,大约640~680g,故七百廿四万斤大约接近有个1000W斤,应该算30倍吧




  

相关话题

  上山下乡,凭什么要让知青去种地? 
  为什么汉武帝评价这么高呢? 
  甲午海战过后,中国军队为何不卷土重来,重新打造北洋舰队,以报甲午之仇? 
  三国时期有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战略家? 
  为什么战国时其他国家不学习赵国胡服骑射,或者至少建立一支新式骑兵? 
  如何看待“中国的抵抗误国,不抵抗才是利国”?这种观点,理由? 
  知乎的阶层固化了吗,还会平地崛起像马前卒一样的大V吗? 
  历史上有哪些开始被认为是占了大便宜,后来却吃亏的事情? 
  中国人是否应该反感,反对沙俄、苏联、俄罗斯 如何应对普京的扩张? 
  陕西的粮食产量和亩产是全国倒数,连山西云南都不如。历史上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政权到底是靠什么一统天下的? 

前一个讨论
吉利博越PRO值不值得买?
下一个讨论
雾霾天双闪比雾灯更有效吗?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