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这种问题的人,我可以下个结论:属于对“数量”这个经济活动中的基本概念缺乏有效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很多发达国家粮食完全依赖进口”这个描述。。。表现出了一种懵懂的世界观。
提问者的问题具体到粮食话题上,就是对14亿人需要消费多少粮食,国土范围内能生产多少粮食,国际市场上能购入多少粮食,完全没有概念。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要通过阅读数据,建立正确的“数量世界观”,对所处世界、国家的农业生产和消费构建起码的数量级的观感。只要完成这个过程,不需要讲什么国家安全的大道理,也可以得出关于农业生产的正确结论。
简单说明如下:
先看条新闻,不对,旧闻:
加拿大将向中国出口50万吨小麦 创5年内最大交易50万吨小麦就是“五年内”最大单笔交易了,那么这个数字是什么尺度呢?50万吨,就是500,000,000公斤,10亿斤小麦,听上去很多?换算成人均,每人不到一斤而已,一天左右的分量;也就是说,农业大国加拿大对中国完成了一笔巨额出口交易,只能解决我国居民人均两顿饭左右的消耗量。
把视角放宏观来看。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
2014年中国粮食市场综述摘要:
初步核算,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
其中谷物总产量55726.9万吨,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增长0.8%。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幅连续3年下滑,说明我国粮食生产受到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连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产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受限。
在连续十一年的增产后,我国谷物总产量达到了5亿吨这个数量级,加上其他粮食作物,总量超过6亿吨,但增长的幅度已经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开始放缓。
如此庞大的产量,能不能100%解决需要,实现粮食的纯自给?答案是不能。
以小麦为例: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粮食产量公告,2014年我国小麦产量高位爬坡,连续11年增产,实现产量12617.1万吨,较2013年增加404.5
万吨,增幅3.5%;小麦播种面积24064千公顷,较上年减少76千公顷。2014年,我国冬小麦产量继续增长,达11989.9万吨,较2013年增
加423万吨。
和粮食总量一样,小麦产量也实现了“十一连增”,可是,产量的增长却赶不上消费量的增长,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4年12月份发布的“中国小麦供需平衡表”,2014/2015年度我国小麦国内总消费量为13160万吨,2013/2014
年度为12920万吨,增加240万吨,增幅1.86%。其中,制粉消费999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76%;饲料及损耗1600万吨,占比12%;工业消费及种用量分别为1100万吨和47万吨,分别占消费总量的8%和4%。
要注意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食用的主粮如小麦和稻米,在食品消耗总量中的比例是降低的,而油脂和蛋白质(对应饲料消费)的比例是持续增加的。
显然地,我国粮食市场长期处于自给率缓慢下降的状况,对应的就是进口量稳步提升,并且结构倾向于油脂和饲料作物。
2014年我国粮油进口数据摘要:
据海关统计,我国2014年12月份进口谷物及谷物粉237万吨,全年累计进口1951万吨,上年同期累计为1458万吨,同比增长33.8%;2014年我国全年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比增加12.7%,创下历史新高,由于饲用蛋白粕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大豆进口量连续第十年增加,并突破7000万吨。
这个链接里有比较清晰的月度数据和总量结构数据,注意各种同比增长额。
------------------------------------------分割线-------------------------------------------------------
以上是中国的粮食生产、需求和进口状况,其实不需要读者认真分析数据,只需要建立数量级概念就好,中国粮食总产量是6亿这个级别,消费量要略大于这个级别,特别是大豆为代表的油脂作物,2014年的进口量就超过了七千万吨
那么,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每年能出口多少吨粮食呢?或者进一步说,中国能从世界市场上获取多少粮食呢?
本农业年度俄罗斯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以上资料都很简单,几乎没有任何阅读障碍,除了美国,其他粮食出口大国每年总出口额都在亿吨以下,实际上,能稳定出口千万吨级别的主粮作物,就已经可以算是“粮食出口”大国了。
和之前的中国粮食消费量做对比,还会有人觉得“国际市场”是个海洋,可以像取水一样舀粮食出来么?恰恰相反,每年国际市场的粮食贸易总额,与中国的粮食总产量是同一数量级的。想从世界市场上寻求高比例的进口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是与目前世界农业生产状况严重违背的。
直观地说,有两个水池,容量差不多都是X立方米,假设现在A池的水被神秘力量吸走到平行时空,水面显著地下降,如果此时挖一条渠道沟通两池,那么B池的水会补充过来,最后两池的水位达到平衡时,B池的水面一定也比开始出现了较为显著地下降。
现实中,贸易还不是自然重力作用的流水——服从匀速流体的运动规律;贸易是一种遵循供需关系造成的价格波动的过程,大量的需求增长,必然反映为价格增长。特别地,在需求增长突破原有数量级的时候,贸易价格的变化往往是非线性的。
还是以小麦为例,这是粮食作物中最早实现期货交易的品种,可以很方便地从期货市场入手分析:芝加哥CBOT小麦交易合约大小为5000蒲式耳1手,1蒲式耳小麦大约是27公斤,那么一手CBOT小麦合约对应13万公斤,或者说130吨。每周的市场成交量大约在15-40万手之间,总持仓量,本周目前是15.3万手(随着价格下跌,多头减仓较多)。
那么,芝加哥小麦一个主力合约多空总持仓量只对应2000万吨出头的实物总额(我还没考虑多空比例呢)——当然,考虑到大部分交易者都是以套保、投机为目的交易,真正可能进行实物交割的,无论多空,都只是很小一部分——试想,如果如楼主所想,年需求上亿吨的一个市场突然决定尽可能地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会诱发怎样的多头行情?会吸引多少投机资金来做多该品种?不难想象,而且期货对现货是有价格发现功能的,到时候全球粮价的涨幅,就不是一两次旱灾后可以比拟的了。
后头这个部分比较粗略,因为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定性描述,看不懂的可以自行忽略;相信只需要建立一个基础的数量规模概念,任何智商正常人士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持太过标新立异的看法。
石油不能自给,钾矿不能自给,磷矿不能自给的情况下(世界性短缺)。你真以为我们吃的粮食是完全土生土长的?
中国粮食的进口依存度远比想象的要高的多,以至于根本没有必要讨论自给问题。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能不能靠进口解决XX问题,而是必须用我们的力量维护自由贸易!
当中国可以通过削减印度人口解决灾年粮食短缺的时候就可以了。
“不流尽印度最后一滴血,我大中华绝不让一个人饿死。”
1961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商轮向中国运粮,愿付现金从美国石油公司获得加油服务的申请。
有人提议,应考虑修改美国关于不许给持有共产党中国的准航证的自由世界船只加油的政策。只要这些船只运往中国的只是食品,并付现款,就可以给它们加油。
经过反复考虑,肯尼迪于2月3日下令,美国公司不得给向中国运粮的船只加油。
4月,肯尼迪政府劝告向中国供粮的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政府,要它们以供粮为杠杆,促使北京改变对外行为方式。
同年5月20日,英国外交大臣霍姆向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提出给中国送粮食的问题,腊斯克没有允诺。
5月29日英国又向美国转达了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建议,由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粮食,此事也没有结果。
只在你有不进口的底气的时候,进口粮食才会这么便宜。
过去几天的事情向我们展示了,在我们自己产能出问题的情况下,中国靠进口连口罩的需求都解决不了,哪怕口罩是一个生产周期极短的东西,也会有人向我们禁运。
更何况一年三熟到一熟的粮食的需求了。
有些事情并不是价值观能决定的。
比如说无论我如何左倾保守,也无法改变中国医疗系统孱弱,瞠乎发达国家其后的现实。
比如说无论你如何右倾自由,也无法改变我们所处的国际社会本质是无政府状态,没有足够的秩序来维持一种真正的自由贸易这一事实。
不能。即使埃及和伊朗也是有在自己生产粮食的。
农业的自给自足是我党施政的基本原则。我们从三年自然灾害挺过来,付出的代价没有哪个领导会忘记。
1954年,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成为世界真正意义上的五巨头。美国媒体以《Time》、《Newsweek》为首承认中国区域大国的实力,但也明确指出中国是巨头中唯一的农业国。斯大林让苏联快速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付出的成本很大,搞不好会出现饥荒。农作物的价格,跟工业设备的价格相比太廉价了;工业设备投产见效需要时间磨合;如果用农民的产出投入到重工业上而不是农业的基础建设上,国家始终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乌克兰饥荒就是没控制好力度带来的代价……但是,苏联成为最终的超级工业国。
1961年12月1日,《Time》杂志封面人物是李富春副总理(我挺喜欢的副总理),他当时是国家经济的指挥棒。这期杂志探讨的问题是大跃进(减少对农业的投入来换取对工业投入)带来的严重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是李富春副总理面临的大问题。
从1953年到1961年,中国与美国结束朝鲜战争后,中国基本上没有遇到大战争。这段时间,我国的很多经济指标表现得很出色。比如
解放前中国钢产量最高的是1943年,产量为90万吨。而到了1957年(建国第8年),钢产量已翻了6倍,达到535万吨;1960年到达了1350万吨的水平。
为什么在1958年之后还要搞大跃进,进一步强化工业地位呢?在1957年,中国的人均钢产量才是日本的4%。一个被轰炸成为废墟的国家,居然在工业化上遥遥领先中国。
但是这背后巨大的隐患跟苏联斯大林经济模式一样。我们的农业投入不足。在1957年,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投入占所有投入的8%。1957年中国的GDP增长出现了峰值,其中工业板块的增长为123%,农业板块的增长是26%。我们无法忽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人口也在急速膨胀,而耕地不足,耕地设备不足……
李富春副总理的经济理念希望更加平衡,给农业增加投入。而当时我国内的气氛太左,而工业的增长的确对于国力和经济总量帮助最直接。
59、60、61这几年的自然灾害不小,美国、苏联可以应付的了,而我国薄弱的农业发展不足以应对。最终爆发的问题,就出于天灾+人祸。
在反思大跃进期间的做法有些沉淀:
激进的增长指标与偏激的投入未必会带来健康的增长。比如我们大跃进期间的钢产量增长的代价是部分钢质量不行。我们强行加速工业化进程,而我们缺少工业人才,导致工业产品的次品率很高;缺少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工业企业对原材料的浪费严重……
农业发展是保证当下人民的温饱,工业发展是保证国家长期的富强。如果只盯着后者,那就是100%的斯大林主义。斯大林留给世界一个强大的苏联帝国和统治级的钢铁洪流,但是他的人民并不认同。我们国家在1961年之后就非常重视农业和工业的均衡。
到今天,为了让中国农民继续种地,我国给出的补贴是蛮惊人的。粮食是生活第一必需品,你要是自己农民种不出粮食,让外国资本玩起来,我们国家就等着被人当韭菜收割吧。政府宁肯赔着钱,也得让农民继续种地呀。
农业不是经济账,农业是政治账。
这个问题 柴静采访过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柴 静:我们有外汇结余,那买不就行了吗?
陈锡文:第一,你想买的国际市场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原来它出口这么多粮 食,有一个大体的,固定的分配格局。你好比说全球小麦进口,埃及是最多 的,中东地区、阿拉伯地区进口小麦最多,那现在你中国要要了,人家没准 备出来啊,必然就粮价暴涨。你有钱了,中东也有钱,不要紧;那没钱的国 家怎么办。我现在已经看到很多舆论,说中国威胁,照他们的说法,如果中 国人敞开吃,他自己不够要到国际市场上进口,就是对全世界很多地方的威 胁,我多吃了你一口,你可能就饿肚子了。
柴 静:看过一本书叫《下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陈锡文:莱斯特·布朗写的这书,当然他计算方法完全不对,但对世界冲击影响非常 大。我在出访的过程中,印度尼西亚的商务部长也跟我谈,说你们进口了全 球一半的大豆贸易量,于是全球大豆价格就上来了,我印度尼西亚没办 法,必须到国际市场上进口大豆,你把大豆价格买贵了。这种抱怨,再加上 别有用心的挑拨,你说我有钱,我可以少种,我到国际市场买,这个模式行 不通、走不通。
柴 静:还有,我们一去芝加哥市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交 易所,尤其玉米、大豆、小麦等品种占很大比重),大家都说中国人来了,价 格波动很大。
陈锡文:大家老早知道,听说中国人要来,他那就涨价,等你订单签完了,价就又跌 下来了,因为没有像你中国这么大的主顾再来了。 1996年初,我去芝加 哥,总裁是非常好心请我们在他那吃早点,他办公室就在交易大厅的上面, 大玻璃房子透明的嘛,吃完早饭,我们想过去看,这个老总一把拉住我说, 你千万不能过去,底下一看中国人又来了,今天玉米一定是涨停板。
柴 静:那我们不是很吃亏吗?
陈锡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跟有钱没钱没关系,如果你真要不够了,你出手之 后,第一全球从量上来说救不了你,第二你可以把全球的粮食市场搞得周天 寒彻,搞得所有人都吃不起粮食。那你说那时候中国人被看成什么,你是个 搅局的人,你是个生事的人,你是个威胁,你是个压力。所以无论从政治层 面,还是经济层面,还是老百姓过日子,我们必须把粮食的主要生产能力 (放在国内),要能够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
中国只要缺粮,世界粮食都会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