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荀彧其人其事?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荀彧是大汉最后一个臣子。

以及,曹操最后一个合伙人。



东汉末,曹操扶持汉献帝,为了什么呢?

这是道送分题。您自然眼都不眨,便说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嘛!”

然而着实未必对,这句话,还真是罗贯中在小说里,安给曹操的。按正史,乃是袁绍谋臣沮授,首先跟袁绍说:

您家祖辈都侍奉天子,大家都知道您忠义;如今朝廷宗庙涂炭至此,没人去扶保天子,体恤百姓。您就去把天子迎到河北来,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养士卒去讨伐不听话的,谁能挡啊!”

(“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讬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鄴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是故,“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袁绍麾下沮授的主意。

曹操呢?他的口号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侍奉天子,号令诸侯。

——当然,事实上,对外说是奉天子以令诸侯,对内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一回事。无论在袁绍还是曹操手里,天子都是个玩具而已。


但本文主旨,不是为了玩“挟天子”、“奉天子”这个文字游戏。

问题是:既然天下都知道,天子是个玩具,挟他有个鸟用呢?诸侯又不是白痴!


袁绍当时没听沮授的话,去迎汉朝天子汉献帝,好拿来挟一挟,是因为他的其他手下郭図、淳于琼说话了:

“汉朝完蛋许久啦,兴复他干嘛!而且如今军阀割据,群雄逐鹿,讲究先发制人。如果咱们保了天子,动辄要上表等他下指示,听还是不听呢?”

的确如此。事实是,曹操保了汉献帝,自己掌握汉朝朝廷名义大权,诸侯也并没屁滚尿流,望风而降。本来嘛,汉献帝又不是原子弹,拿出来吓唬谁啊?曹操后来以汉朝丞相身份,南下找东吴,周瑜跟孙权说了句名言,说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你奉天子有啥用?周瑜一句话就给否了。


因为汉献帝自己,乃是大枭雄董卓所扶持登基的。董卓在汉末的声名,着实不算光彩;诸侯又是赳赳武夫,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汉朝已经凋零,你个天子出诏书,奈何咱不听,你能怎么样?

——八国联军侵华前,李鸿章们为首的汉人封疆大吏,就机智地抱团,大搞其“东南互保”,说朝廷下来的诏书都有问题,不奉令。天高皇帝远嘛!你能奈我何?

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底有什么用呢?

答:事实是,曹操挟天子以令的,不是诸侯,主要是诸侯的手下人。



宋朝时,赵匡胤搞杯酒释兵权,对部下们说了这么句厉害话,吓得部下们立刻上缴了兵权:

“人谁不想要富贵呢?一旦有人强行给你们来个黄袍加身,你们想不当皇帝,还由得你们?”

是啊,在乱世中,许多时候,诸侯不是爱听自己手下的话,只是大家都是军阀,不得不听。不听?反给你看!


曹操征定四方,扫荡诸侯,当然很能打;但至少有三个军阀,是被手下人哄着,投降了曹操的。哪三个?

曰南阳张绣,曰荆州刘琮,曰汉中张鲁。

——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名将典韦,对曹操很是忌惮,在袁绍和曹操之间权衡押宝。他手下谋士贾诩,乃是三国数一数二的人精,先是亲自开口把袁绍使者给赶走了,自己又跟张绣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很在意信誉;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让他彰显自己宽厚大度嘛!——于是张绣投降了曹操。曹操果然对张绣厚待,不计前嫌,还拉着贾诩的手说:

“使我信重于天下的,就是你啊!”

——刘琮的父亲刘表一死,刘琮的妈妈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荆州原有的名流谋士蒯越等,都劝他投降。于是偌大的荆州,直接归了曹操。

——张鲁在汉中时,觉得自己在山窝窝里,无人能左右,一度想自称王,被麾下谋士阎圃劝阻;后来曹操打将过来,张鲁打不过,意图直接投降,阎圃劝他别趁着危急时投降,先走到四川去,谈判之后再投降。张鲁都乖乖听话了。


曹操南下东吴时,东吴有过著名的战与降论争。张昭与诸文臣主降,鲁肃与周瑜主战,这段子后来被敷衍成“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天下皆知。如果乍看这个,会很奇怪:孙权年轻气盛,二十六七岁的年纪,要战要降,自己一句话的事,跟大家讨论那么久干嘛?

结合一下上面三个例子,便不难明白了。


曹操挟天子,令的不是孙权、张绣、刘表、张鲁这些诸侯,而是他们手下的人。

汉末群雄,还真得被手下人掣肘着。

——刘表自己,是朝廷委派的荆州大当家,没有兵卒,匹马到荆州。完全是蒯越、蔡氏这些士族派系,帮着刘表定了荆州。所以刘表一死,荆州战与不战,蒯越和蔡氏是很有话语权的。

——孙策刚定东南时,手下没读书人;张昭是彭城名士,南下之后,江东若干大族都对他敬服。所以后来孙权都不爽,跟张昭吵架时说:“吴国士人,进宫拜我,出门就拜你。我也算给你面子了!”


鲁肃劝孙权战曹操时,说过句大实话。这才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意:

“如果我鲁肃去跟了曹操,曹操还会让我当官;孙权您如果跟了曹操,那是什么下场?!”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诸侯们当然都知道,自己跟了曹操,未必有什么好下场;但架不住自己麾下的读书人士族,心向朝廷。仔细想想,也正常:诸侯手下的人物,好比个私企打工的,曹操代表政府过来招安;私企老总也许不乐意,私企打工的却愿意去编制里,多好啊!

曹操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全称是,“挟天子以令那些诸侯手下非常得力的士族与小军阀,逼得诸侯没法不服气。”


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天子,对士族影响力那么大呢?


荀彧,字文若。

《三国志》列次叙传,《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将他、他侄子荀攸和刚才提到的贾诩,合传列为曹操首席三大谋士。荀彧排第一。在曹操所有非曹姓宗族里,排名第一。

荀彧自己容貌俊美、爱配香囊,曹植说他“冰清玉洁”,司马懿说他“书传的古人我不知道,反正近百十年来,我见过的贤人,没超过荀令君的。”曹操直接说他“吾之子房”,比作张良。是当时第一等人物。

但细读正史,很是微妙:您会发现,荀彧并不怎么跟曹操上战场。曹操身边的谋士,荀攸、贾诩、郭嘉等负责日常进言;荀彧常镇守后方,跟曹操通信。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跟袁绍相持,比较困难,写信给荀彧问怎么办,荀彧跟他说什么“扼其喉而不得进已经半年了,应该用奇了”等等。

看似就是个书信鼓励,给个大方针而已。

荀彧究竟是干什么的呢?曹操的后方第二中央?主持日常工作?写信鼓励鼓励曹操?

也不这么简单。


东汉的士族,多出汝南和颍川两地。汝南是袁绍家为尊,所谓四世三公,代代都要进中央的;荀氏则是颍川帮的大家。荀彧和沮授,几乎同时提出迎立汉献帝的主旨,在迎了汉献帝后,荀彧成了尚书令,即天子的秘书。

可以说,荀彧等于是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一道桥梁。

此外,他又举荐了大批人物给曹操,诸如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荀攸等,妙在荀彧介绍的这批才子,大多是颍川士族,于是就形成了曹操手下,一个颍川士族集团。

由于荀彧的缘故,颍川是曹操最关键的后台。官渡之战,荀彧可不止写信鼓励曹操。后来曹丕登基,很快就给颍川郡许多福利,理由是:

官渡之战时,曹操其他地方都不听命令了;只有颍川,老弱都帮忙输送粮食。真是大魏国的根本啊!

(“颍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昔汉祖以秦中为国本,光武恃河内为王基,今朕复於此登坛受禅,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当然,荀彧与颍川士族集团,还不只是帮忙输输粮。


曹操征定天下,有武的一手,那就是他自己能打;也有文的一手,那就是荀彧为首的士族集团。本来曹操在读书人那里,不算有面子:父亲曹嵩是投托宦官门下的,很没面子;但因为荀彧与他手下那批人,与汉朝天子一结合,形成了一个士族班子。这对其他诸侯门下那些读书人,诱惑极大。

某种程度上,荀彧高风亮节、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是曹操真正的招牌;而他善于推荐人,至少在前期,令曹操大大受益——至于后期,荀彧的影响也对曹操产生了掣肘,那是后话了。


事实上,东汉末年,挟过天子的军阀,不止曹操一家。董卓立了汉献帝,之后吕布王允、李傕郭汜,都多少把持过汉献帝,但从未有如曹操般成功者,因为其他诸侯虽然各有本领,到底还是土鳖军阀,手握着天子,却没把天子用到位。

汉末士族势力,袁绍靠着四世三公的号召得人心,刘备靠着宗亲血统和个人魅力奔走天下,东吴得靠朱顾步陆等宗族,加上张昭这些北方士大夫镇场。曹操所以独出众,在于他前期,依靠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加上汉朝天子,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核心。这个士族核心对土鳖军阀也许没有震慑作用,但对军阀手下那些办事的读书人,却大有感召力。


所以曹操平了北方后,录前后功劳,要给荀彧封万岁亭侯,表章的第一句就是:思虑智谋应该首先受赏,战争的功绩抵不上朝堂国家的勋劳啊!

(“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


荀彧当然要推辞,但曹操给他写信,说“我和你共事以来,创立朝廷,你帮着匡弼,帮着举荐人才,帮着出谋划策,也真太多了”

——某种程度上,荀彧已经不是曹操的谋士,而是曹操的合伙人。他不只是日理万机处理日常工作,他还为曹操团结着一个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央

没了他,曹操奉立天子,效果怕要差很多。



荀彧后来死得,比较微妙:《三国志》里明写,曹操要当魏公,荀彧不赞同;之后曹操南征,把荀彧留在寿春,荀彧忧虑而死,次年,曹操就当了魏公——其中意味,不难明白。

各色注引与《后汉书》,更是八卦,说曹操如何给荀彧送了个空盒,暗示他自杀等等。反正,“曹操要当魏公,荀彧不答应;曹操把荀彧留在寿春,也许送了空盒子,荀彧死,曹操当了魏公”,这个流程是没问题的。


但这里面,细想也很微妙。

按曹操平定北方后,势力当然姓曹,但都城许昌,乃是荀彧管事,军师参谋长是荀彧的侄子荀攸,管冀州的,也是荀家的人,曹操未必多开心。

之后,曹操就出了著名的求贤令,要求各色人等,无论品德如何,只要有才,就能当官。

考虑到先前朝廷的干部,都是荀彧的人,曹操这么做的目的,不难明白:要换荀彧的班子了。

所以荀彧自尽,动机其实也不难解释:他与曹操彼此扶持的关系,似乎也是到尽头了。

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敌对方看来,曹操这个大奸臣确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至少在荀彧活着时,汉朝还有点尊严。终荀彧一世,本来已经被郭図们判了死刑的汉朝,名义又续了二十多年命。连曹操自己也吹嘘过,如果天下无他,不知多少人称孤称王。


至少在荀彧活着的时候,汉朝还在,天子还被奉立着;除了昙花一现的袁术外,没有人称帝称王,到他死时,乱世也算收拾得差不多了。以荀彧自己的身份,他与那些被他感召的士族,确实也算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了。他为汉献帝点了汉朝最后一盏灯,感召了军阀属下各色人等,至少在名义上,又回到了汉朝羽翼之下。所以曹操与他失和,也是必然:他的存在感太强了。


如前所述,荀彧不只是曹操的谋士、曹操的总理,还是曹操的合伙人。荡平天下时,他和曹操共同利益;到曹操露出野心时,利益就有冲突了。

他死后,曹操称公称王,三国各自称帝,那是他无法控制的事了。


苏轼如是说:

“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那些追随他的士族,也是因为相信了他,而投身于曹氏的。荀彧就这样奉着汉朝,到奉不下去了,就像伯夷叔齐那样,在一个时代即将结束时,选择不食周粟,死去了。

但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至少还是“奉天子”的。是一个汉臣,让汉天子保有着一点点尊严。


甚至关于三国的两本史书里,都有不同的意见。

《三国志》里,荀彧是魏的谋臣。

《后汉书》里,范晔却是将荀彧当汉臣对待的。


“明年, 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为魏公矣。 ”

再感受一下这行字。陈寿不敢多说什么,但是,“以忧薨”、“遂”,这两个字的意思,味道深了。“遂”的意思是,“于是,就”,是承接着前一句的,也可以理解为,得偿所愿。

“荀彧死了,曹操于是就(得偿所愿)当了魏公。”

荀彧一生的得意与感伤,都在这个“”字里头了。终于在他活着时,曹操没敢怎么样。终于在他死了之后,汉朝没有了。

他是魏国第一谋臣还是汉朝最后的谋臣,历代史家争论不休。一个折中的说法,或者是:

荀彧终究知道汉朝不可复兴,只是与曹操合伙,为汉朝延了二十几年命,解决了一些军阀,最后,到终于无法再撑持下去了,便以身殉了汉朝。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荀彧的事大家都说的很清楚,我只补充一点: 这个人肯定被《三国志》删减了大量和曹操对抗的事迹。

我们可以从下面两处记载上看出些许蛛丝马迹。

一、根据三国志注引的说法,荀彧在伏皇后事件里有知情不报的表现。

献帝春秋曰: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彧后恐事觉,欲自发之,因求使至邺,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彧曰:“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彧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曰:“官渡事后何以不言?”彧无对,谢阙而已。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于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

裴松之认为这一段非常不可信,因为这里的荀彧不仅表现猥琐,伏皇后还是214年死,比荀彧之死要晚。但我觉得这段记载不像空穴来风。我个人认为荀彧真正隐瞒的是涉及董贵人的衣带诏事件,被讹传为了伏皇后。因为衣带诏的参与者刘备似乎很喜欢荀彧。

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权以露布于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你把这里的伏皇后换成董贵人,刘备对曹操的愤怒就顺理成章多了。

二、荀彧很早就反对过曹操的政策。这一点在曹操自己的文章里有提到(你再删也不可能连曹狗的文章都删吧)。

《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故陈留太守枣祗,天性忠能。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后袁绍在冀州,亦贪祗,欲得之。祗深附托于孤,使领东阿令。吕布之乱,兖州皆叛,惟范东阿完在,由祗以兵据城之力也。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后,祗白以为僦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反覆来说,孤犹以为当如故,大收不可复改易。祗犹执之,孤不知所,从使与荀令君议之。故军祭酒侯声云:「科取官牛,为官田计。如祗议,于官便,于客不便。」声怀此云云,以疑令君。祗犹自信,据计画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兴其功,不幸早没,追赠以郡,犹未副之,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过也。祗子处中,宜加封爵,以祀祗为不朽之事。

从这篇令文可以看出,荀彧曾反对过曹操和枣祗提出的计亩税法。考虑到曹操实行这次屯田税法的时机恰好是他迎接献帝的时候,当中有可能存在某些涉及皇帝利益的因素。于是荀彧发声反对,试图给献帝争取权益。

换言之,荀彧并非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傻,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曹操是个奸臣。他在迎接献帝的不久后就意识到了曹操的咄咄逼人,并一直积极为献帝争取地位。只是表现不像孔融杨彪一样激烈,大概和崔琰毛玠等人比较接近。

荀彧的愚蠢在于,他没有把曹操篡逆和统一天下联系起来。或者说他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既可以统一天下,又可以阻止曹操篡逆。


user avatar   jin-zhen-63-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来关于荀彧的讨论多围绕其殉道一事而展开,而其作为政治家的一系列政治思想主张反略被搁置。荀彧本人虽无传世的思想著作,但其在诸多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与其兄荀悦在《申鉴》中所阐述的包括任贤、刑法、君臣伦理等理论思想十分接近。另有《后汉书》载荀悦平生拥汉,独与荀彧交好,作《申鉴》,《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记载荀彧、荀悦二人同献帝讲经二事可佐证这一观点——《申鉴》是荀彧、荀悦二人皆所认同并践行的一套思想体系。

申鉴五卷,汉荀悦着,悦仕献帝朝,辟曹操府。 与孔融及弟彧同侍讲禁中,悦每有献替而意有未尽。 此申鉴所为作者 盖有志于经世也。

另外,荀彧在如田畴之封赏、重申肉刑等历史事件中所发表的政见,也兼具了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特点。因此我以《申鉴》为范本,结合其言行,对荀彧的政治思想与主张做一个大体分析。

一、【刑赏】圣人之治与严刑峻法的矛盾与平衡

按《晋书·刑法志》记载,建安元年(196),天下将乱而民心动荡,违法乱纪之事频发,有如土崩瓦解。当时所通行的刑罚律法,在愈发混乱的局势下,已经无法惩戒警训。崔寔、郑元、陈纪等皆在此时提出过严苛刑罚的建议,但被朝廷搁置不议。

尚书令荀彧欲复肉刑,以孔融议,不果。
《晋书·刑法志》:魏武帝匡辅汉室,尚书令荀彧博访百官,复欲申之。

近乎同一时期,荀彧提出了恢复肉刑的建议。结合社会背景来看,既要适应动荡局势,就算不得严刑苛政;但单从肉刑本身出发,则是比较残酷的提议。此事中,孔融与荀彧出现了根本性的政见分歧。而荀彧在杨彪被拷掠一事中,却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一面。

操使许令满宠按彪狱, 融与书令荀皆属宠曰:“但当受辞,勿加考掠。” 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数日,求见操,言之曰:“杨彪考讯,无他辞语。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白,必大失民望;顷为明公惜之。”操即日赦出彪。 初,荀、融闻宠考掠彪,皆怒; 及因此得出,乃更善宠。

同样是用刑,与肉刑相比轻了许多的拷掠,荀彧却同孔融一道否定。再与荀彧为华佗求情、为田畴请义等事结合来看,这个突兀的申复肉刑提议似乎有些自我矛盾。是在儒家“圣人之治”和法家“肃正法律“之间的矛盾。

而荀彧的这类政见思想根源,在《申鉴》中有一个非常系统的阐释。

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朴以加小人。治其刑也。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小人不忌刑。况于辱乎。 若夫中人之伦。则 刑礼兼焉。 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是谓章化。
——《申鉴.政体》

《政体》认为,君子要“以情用”,也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式的教化;而小人则只能“以刑用”,是棍棒加身的威慑式教化。这种区别对待的原因是君子知辱,更不必说刑罚;而小人却连刑罚都不一定害怕。对于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的普通人,就要“刑礼兼用”,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人和标准,以这种“三标”思想维护社会秩序。

这也是荀彧在建安元年左右,大量乱纪违法之事与暴动之民增加的情况下,坚持要恢复肉刑的原因。他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是:

故在上者审则仪道以定好恶。善恶要于功罪。毁誉效于准验。听言责事。举名察实。无或诈伪以荡众心。故事无不核。物无不切。 善无不显。恶无不彰。俗无奸怪。民无淫风。百姓上下睹利害之存乎己也。 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内不忒惑。外无异望。虑其睹去徼幸。无罪过不忧惧。请谒无所听。财赂无所用。则民志平矣。是谓正俗。此政之当崇者二也。

显善彰恶,将利害关系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代表“中人”的普通百姓,是对“刑礼兼用”的理论播散。

在整个复议肉刑过程中,荀彧的法家思想表现的最为明显。而对于他个人来说,日常的言行则几乎同《论语》所教儒家君子无所出入。最鲜明的一点是为人处事中的独立与包容——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这种知世故而不世故,温和而不圆滑的处世态度,让他亲和众人,名彰同僚。能在陈群和郭嘉之间友好往来,也能在曹操与汉室之间竭力斡旋,挫锐解纷。也正是这种能力,让他一生都仗它居中不倚,最终也只能因它亡故。这是题外话,以后有机会再详写。

相比于法家色彩鲜明的个例,荀彧所表达期望的“圣人之治”、“王道两济”等理想化的大同社会出现频率更高些。如田畴封赏一事——

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於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终不受。有司劾畴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太祖重其事,依违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议,世子以畴同於子文辞禄,申胥逃赏,宜勿夺以优其节。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亦以为可听。

田畴固辞封赏,曹操征询曹丕、荀彧、钟繇等意见。曹丕从田畴本人的角度出发,认为不应夺其志,而应“嘉其节”。荀彧对曹丕的结论持认可态度,但他的考虑则不仅仅局限于一人一事。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期于为善而已。故匹夫守志,圣人各因而成之。

在曹操本人不愿以一人之事亏“王法之制”时,荀彧却表现出和申复肉刑时完全不同的通达,认为倒不如成就田畴的想法。这也对应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刑赏“三标”,荀彧明言田畴是三者中最高层次的“君子”,应该“以情”教化。他以成就“圣人之治”的理想化大方向为出发点,建议勿夺其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而荀彧的这种理想化大同视角,最为代表性的理论是“王道两济”:

是时征役草创,制度多所兴复,彧尝言于太祖曰:“ 昔舜分命禹、稷、契、皋陶以揆庶绩, 教化征伐,并时而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于戎旅之间,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 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 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于事未敏。宜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 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

荀彧的政论语言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修饰性和理想化。他很喜欢提及圣人贤主,也很擅长将古之贤明与今之局势相结合以规劝他人。“圣人”“君子”“道”是非常高频的词汇。当然,史书中记载的并非原话,但以荀彧“以书陈事”的习惯以及鲜明的集中特点来看,这些言论未必与其原话有太大出入。他极其理想地将尧舜、孔子等人比于当世,期望能对如田畴、华佗、杨彪一样的“君子”实行礼义教化。而另一方面,他看得到民生凋敝和天下之乱,又提出严刑峻法以维护社会秩序。

简单来说,荀彧是一个极其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极富理想精神的实干家。他分得清理想和现实,也知道如何将二者分而治之,治而合之。可惜他没有这个能力去完成这个理想,不仅他没有,整个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也都没有人能够做得到。他和某位丞相,在那个生灵涂炭的废墟上憧憬礼乐王道,可敬又可悲。

二、【任贤】择主与选才的同一性

荀彧素以知人善任闻名,有一事如:

彧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彧有群从一人,才行实薄,或谓彧:“以君当事,不可不以某为议郎邪?”彧笑曰:“ 官者所以表才也 ,若如来言,众人其谓我何邪!”

“官者表才”是荀彧任贤思想的中心理念。《申鉴》亦言:

或问圣人所以为贵者。才乎。 曰。合而用之。以才为贵。分而行之。以行为贵。舜禹之才而不为邪。甚于缺一字矣。舜禹之仁。虽亡其才。不失为良人哉。

这段话与这段事迹的贴合程度很高。同时,无论是不治行检如郭嘉,还是清正肃然如陈群,但只合乎“表才”之举,便可举荐。

另外,关于《申鉴》提到的“选贤十难”,不知不进二条尤为其所重视: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失掩大美。八曰以讦奸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用臣不贤。则国非其国也。

杜畿之进:

傅子曰:畿自荆州还,后至许,见侍中耿纪,语终夜。尚书令荀彧与纪比屋,夜闻畿言,异之,旦遣人谓纪曰:“有国士而不进,何以居位?”既见畿,知之如旧相识者,遂进畿於朝。

荀彧以不知不进贤才训诫耿纪,速进杜畿;不以小过而废贤才,是对《申鉴》选贤十难的标准践行。

这段则是对十难的升华阐释。

君臣亲而有礼。百僚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无事惟职是司。此治国之风也。礼俗不一。位职不重。小臣谗嫉。庶人作议。此衰国之风也。君好让。臣好逸。士好游。民好流。此弱国之风也。君臣争明。朝廷争功。士大夫争名。庶人争利。此乖国之风也。上多欲。下多端。法不定。政多门。此乱国之风也。以侈为博。以伉为高。以滥为通。遵礼谓之劬。守法谓之固。此荒国之风也。以苛为密。以利为公。以割下为能。以附上为忠。此叛国之风也。上下相疏。内外相蒙。小臣争宠。大臣争权。此危国之风也。上不访。下不谏。妇言用。私政行。此亡国之风也。故上必察乎国风也。

择主不是一个好讨论的话题。对于荀彧来说,择主包含能力和品性两个标准。这也分别对应了前期平定乱世与后期肃正王道两个环节。而对于荀彧来说,在汉末之乱中,能力是最为紧要的考核标准,这也是选才与择主的同一性之所在。而品性,他还有时间去“以礼教化”。

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这段话就是标准的荀彧体了,修饰性加理想化,提及大德大义,其实从这时开始,荀彧所期望的“王道教化”就已经初现雏形,但与选才的“和而不同”态度不同的是,主上的品性必须纳入教化范围。他在用言语去教化主上,用行动去印证《申鉴》:

或曰:圣王以天下为乐。曰:否。 圣王以天下为忧。天下以圣王为乐。 凡主以天下为乐。天下以凡主为忧。圣王屈己以申天下之乐。凡主伸己以屈天下之忧。申天下之乐。故乐亦报之。屈天下之忧。故忧亦及之。天下之道也。治世所贵乎位者三。 一曰达道于天下。二曰达惠于民。三曰达德于身。 衰世所贵乎位者三。一曰以贵高人。二曰以富奉身。三曰以报肆心。治世之位。真位也。衰世之位。则生灾矣。苟高人。则必损之。灾也。苟奉身。则必遗之。灾也。苟肆心。则必否之。灾也。

达道于世,达惠于民,达德于身

立功,立德,立言,其三不朽。

而荀彧为臣,亦有三顺:

治世之臣。所贵乎顺者三。一曰心顺。二曰职顺。三曰道顺。治世之顺。真顺也。衰世之顺。生逆也。 体苟顺则逆节。乱苟顺则逆忠事苟顺则逆道。 高下失序则位轻。班级不固则位轻。

心顺之为居中持重,职顺之为选贤任能,道顺之为言语教化。可惜道顺之不通,不愿“体苟顺而逆节”,心、职之顺最终成就魏祚。荀彧对儒与法,圣人与中人的区别拿捏得过于清楚,让他得以斡旋其中,也最终陨身于此;对德与才、实干与理想的过程看得过于透彻,去教化,去分治。只是大家都明白,这个与圣人、大同相关的梦与那个时代间隔太远,没有人能够实现。

他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user avatar   xuan-yuan-yu-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荀彧啊…,想起来一些往事。荀彧在三国志10的能力值,有三项90+,其中政治99位列第一,智力96在第一梯队,仅次于诸葛亮、庞统、贾诩、郭嘉。魅力也很高,忘了具体是多少。一直觉得三国志10在历代能力值设定上特别合理。

然后我便成为了荀粉(真的有这种粉丝吗?有的,对手主要是郭嘉的粉丝。)


以下情节主体来源正史,细枝末节都我我编的。

有点长,以短篇的形式分享出来吧。

—————————————————————

说起来荀彧也算是官二代吧,也算是名门之后。
荀子的后人。


人生总有一段踌躇和浪荡不羁的时光。荀彧的前26年过的叫一个丰富多彩、风流潇洒。


虽然我并不知道他前二十六年做了什么,因为书上没有,但不妨碍我这么想。
—————————————————————


南阳名士何颙称之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


既然身为官二代,很轻松的考了公务员,当时叫举了孝廉。


日子一天天过去,荀彧当时已经不能算年轻人了。


仕途也就那样,按部就班的等待着提拔,下班和朋友聚个餐,上班开个会什么的。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大将军何进在与太监组织火拼失败,董卓入朝掌权后。

荀彧预感到这官没搞头了。

何进虽有点傻,但啥事还按规矩来,日子还过得去。
董卓虽不傻,但他是想要当制定规则的那个人,站队表态是难免的,自己人长得帅,又代表荀家,哪天莫名其妙领了便当在荀彧看来是很有可能的。

他认真考虑了一下,决定弃官,而不是辞官。顺便给比自己大不少的侄子荀攸写了封信,让他在观望一下。收拾一下,二天,出了东就回老家了。


————————————————————


这里解释一下二人的关系。
荀攸祖父叫荀昙,荀彧父亲叫荀绲,有八兄弟,分别是俭、绲、靖、焘、诜、爽、肃、旉。
荀攸的爸爸荀彝跟荀彧为从祖兄弟,这个从祖就不知道从到哪里去了。也就是说,要算到攸的爷爷的爸爸和荀彧的爷爷那辈。
侄子荀攸比叔叔荀彧还要大六岁,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就保持在同事级别。荀攸对荀彧一直很尊重,荀彧也清楚曹操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年轻时人缘巨好的他和许多好朋友保持了距离,包括很尊重他的荀攸
。


—————————————————————
回家路上一看,哇,我的天哪…到处都在搞事情啊!颖川那个地方,西边是董卓的势力范围,东边又是黄巾残党,割据小军阀,南边……
管他东南西北呢…,太不安全了!


荀彧敏锐的感觉到士族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安全。


一到家就劝其他颍川的士族之类的早做打算,当时每天的饭局(回家了,请客的人比较多),都会跟别人提个醒。
—————————————————————


荀彧“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


但大家族大势力,总是觉得,谁强跟谁,要等别人来收买自己。
荀彧当时在家也算是能管事的。
做了人生第一个大的决定!
迁宗族北上投奔韩馥。


不久,董卓,招揽周围势力,山贼、西凉兵、地方浑水摸鱼的毛梭梭,虏略各地,颍川乡人九成死于这次动荡。

而荀彧一直觉得,如果当时自己态度再坚决一些,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死了,这也影响到他日后的处事方式。


荀彧去到河北,邺城已经换了主人,但袁绍还是热情的接待了荀家。尽管之前没搭过班子,没当过同事,可荀家是个大族,大家又都算是官二代,对荀彧非常好。


但袁绍这人有几个缺点,爱装逼,爱显摆,好面子。
荀彧跟了袁绍一段时间,最开始还好,后面接触多了,就慢慢看清了这个人。

你得把这人捧好,又要赔笑脸,他请人吃饭让你作陪还得给他面子必须去。说到正事,总是假装认真倾听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非要加点傻逼的意见。


尽管袁绍把荀彧当作上宾,或者一个圈子里有资格一起玩的小兄弟。


可天天吹牛逼,早晚叫雷劈啊。
—————————————————————


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



为了不得罪还在蜜月期的袁绍,由弟弟荀谌正式接受袁绍这边提供的职位,给整个荀家也多留条路。

而他带着宗族南下去另一个地方应聘。袁绍经常提起来的发小,同样有点官场背景的曹操。

见到荀彧来找自己,曹操非常高兴,荀家的分量可不轻啊。


然后一次深谈后,曹操这种高兴可以说变成狂喜了。

曹操觉得这人不仅眼光独到,三观又正,性格又好,长得也帅,关键是说话投缘,很多见解都能感同身受!并且是个全才。
————————————————————


曹操大喜,称:“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


同样也很震惊也有荀彧,通过短暂的接触,荀彧发现自己从小到大就没接触过这样的人,不仅眼界格局大气、反应能力快、气质谈吐不凡,人也比较坦诚,最重要的是,他的理想和自己的抱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回事。


当时荀彧就在想,袁绍啊袁绍,吃饭的时候你还说看不起曹操这,看不起曹操那…想到这,又感叹,真是苦了我的弟了。


这一年荀彧二十九岁。


荀彧虽说跟着曹操干,实际上更像是合伙人或者仅次于曹操的TOP2。(说到这想起一个自称TOP2毕业的黑子)

除了行军打仗外的各方各面,荀彧都能自个做主。
荀彧前27年是放荡不羁爱自由,朋友多、路子广。有一句老话是,你是怎样的人,你就会和什么样的人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跟了一段时间曹操,荀彧觉得自己管的有点太多了吧,后勤也要管,外交也拍板,干部考察,也得参与…虽然十分感动!但觉得这样效率有点低,正好自己有几个朋友也是待业状态。


就去找曹操,隐晦的提了一下,自己有几个小兄弟、朋友、亲戚,自己从小玩大的,也有看着长大的,有一起当过同事的。要不喊过来,看有没什么能帮的上地方,毕竟咱刚开始,哪都需要人。


曹操当时一听:我则发科,快点呀!你早说啊!每天累死老子了。


荀彧心里想:还以为他是多信任我呢,原来自个懒。


————————————————————


“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锺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 (《后汉书·荀彧传》)。


————————————————————


荀彧推荐的人的质量,稍微玩点游戏的人都明白。


人也有了,班子也搭起来了,撸起袖子干吧,要说干了些啥,那就多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有一句话,没有荀彧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扯远了。。。



那就从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说起。
曹操正在开项目规划评审会,夏侯惇突然冲了进来,曹操愣了一下有点生气,刚准备询问。


“伯伯被陶谦杀了!!”


“谁?”


夏侯惇眼泪就下来了,曹操一看,刚站起来又跌过去。


随后,召开紧急作战会议,曹操决定攻打徐州。


大部分人,包括郭嘉都认为,现在不是个好的时机。


只有荀彧一言不发,看到没人支持自己的想法,曹操控制住情绪,不带感情色彩的问:“文若,你怎么看。”


荀彧思考的不是现在打徐州是不是个好时机,他已经开始思考,所需战备物资粗略数目,出征留守布置。

但听到曹操询问还是回答道:“不必贸然出兵。我们这边拖不起。”

曹操作罢,谁知后来,下邳人阙宣聚合兵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阙宣共同举兵,攻取华、费等地。

这次曹操说什么也不能忍,荀彧一看,好你个陶谦,造反,这就算是叛变革命了!一段时间的发育,差不多可以团一波了。
和曹操一合计,想办法搞他一手。
曹操率领兵马攻打陶谦,连续攻下十余座城池,

但陶谦手底下也有聪明人啊,比如陈家那对父子。陶谦听从建议,采取坚守策略,不再出城迎战。
这下真又没粮了,曹操只能撤退。


私下曹操喝酒,情绪激动,觉得他在平时私底下把在座的都当朋友,自己老爹被陶谦的人杀了,你们还要劝我,为大局,为汉室,为尼玛舆论考虑!


荀彧当时心里想,下次,我给你把军粮这坑填上。


很快,荀彧通过长期贷款,抵押租赁,低价处理库房存货等等手段,筹集到足够多的军粮。
一段时间后,曹操第二次东征徐州陶谦。



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荀彧正在思考,城东那个屠宰场也太恶臭了,居民反应这个问题很久了!咋么处理呢,屠宰场老板好像认识点体制内的人,不会是曹仁吧…很烦啊…。听说前方还算顺利。哎…很烦啊。


忽然急报,张邈麾下刘翊前来借粮: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应赶快供他军粮,只要点军粮就可以。


众人将信将疑,都在讨论借还是不借呢?有必要让吕布趟进浑水让水更浑吗?


荀彧不动声色,叫人先把刘翊带下去吃饭。


突然下令整肃军队,设置防务,他很清楚张邈绝对反了,借粮借粮,老子筹粮那么辛苦!你还借粮!而且吕布是给点粮就干活的朋友吗?!

此时张邈、陈宫反曹,勾结吕布袭取了曹操的根据地兖州。而此时兖州各县已纷纷响应吕布了。



荀彧思考了一下感觉这要翻皮水。手抓起笔就给写了三封信。

写给程昱:张邈、陈宫勾结吕布已反。鄄城这边防务你不操心,其他地方顾不上了,范、东阿两县,不能丢,交给你了,我去找郭贡。


写给夏侯惇:夏侯将军,把东郡以及附近能召集的兵马全部集中到鄄城来。


又写了一封给曹操:张邈、陈宫已反,吕布来侵。立刻退兵,看之即毁,注意保密。


交代完布防,荀彧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现在还没有情报!那基本可以断定大部分人都跟吕布勾结在一起了,曹操没留下什么兵马,底下人心又浮动…荀彧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


夏侯惇很快就赶到了,得知情况后,荀彧叫他立刻把自己最信任的人换上城防,当夜就有百人左右的叛乱发生。


夏侯惇看着被抓的叛乱的士兵、百姓、大族甲士,拄着大刀。


又抬头看看天空中悬挂着的大月亮,一言不发。


副将提醒道:将军,午时已到,您是不是睡会?


不顾副将关心的话语,夏侯惇慢悠悠的走到被俘的反叛者身边,挨个砍下人头…

砍到还剩一个人的时候,夏侯惇又望了了望天空,

“呦!红色的月亮。”

旁边的士兵来报:荀大人找您有要事相商。


夏侯惇看着最后一个已经被吓的屁滚尿流的家伙:

勾结吕布?放他出去,让他勾结!这人我要在战场上活撕了他!

……

那人两腿一蹬,没了呼吸,活活吓死了过去。
————————————————————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翅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或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三国志.魏书》

—————————————————————


荀彧闻着迎面而来的血腥味顾不上询问:夏侯将军,豫州刺史郭贡领数万兵马已快到城下了。


话音刚落,周围就炸开了。

“郭贡也和吕布勾结起来了!”


“我们…不如。”


“小声点…,夏侯元让在那呢。”


荀彧接下来说的话又让四周突然静了下来:郭贡要见我,夏侯惇!现在开始,兖州大小事务由你全权负责!


夏侯惇立刻就急了:孟德说了,他不在你就是兖州之主,前去必定危险,不能去!


荀彧环视众人,抓了件长袍。踱步到门口:郭贡与张邈等人,本就不是平素就有勾结,现在他得急,基本就是半怂半想占便宜,主意还没打定。趁他现在去说服他,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让他继续观望,如果我们怕了他,让他感觉我们在猜忌他,呵呵,这人反而会被激怒而与张邈合谋。夏侯惇,你身上味太大了。


指了指墙上:那有弓。

众人噤声。


荀彧一个人连夜出城,见到豫州刺史郭贡。
郭贡见他一人前来。先是闲扯,后来旁敲侧击看看荀彧什么反应。
荀彧哈哈一笑:吕布吗?是该好好款待一下他。
郭贡想起曹操那张脸,甩了甩头。看着荀彧似笑非笑的样子,当夜就带着数万人马回去了。
说退郭贡,荀彧就快速赶回鄄城,检查防务。


—————————————————————
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三国志.魏书》
—————————————————————
程昱收到信:也吃了一惊。
但是程昱这人吧,没什么节操,这种没节操显然是对敌人的。


传说陈宫估摸着万无一失,想着荀彧在,快快行动,想破鄄城,范县是关键,正好会路过范县,闪电拿下就好,第二天赶到后。

(???黑人问号脸)

内应毫无消息,看见县城不仅城门紧闭,外面田地烧毁,地上散落着各种杂物,还有宰杀的动物尸体摊在通往鄄城的路上,一堆苍蝇到处乱飞。


城墙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人,程昱让老百姓穿着军服站在北门,军人穿着百姓装束内衬甲胄,三面城墙外挂擂木,大石头。一面城墙什么都没有…


陈宫一看这架势,打不了打不了,暗道荀彧绝对在此,跟这浪费时间没意义,也没想到荀彧这么狠!


绕开范县,继续前往鄄城。在城中的程昱一看对方要走,命令所有的骑兵,从背后冲过去,假装掩杀,等他们阵型转过来,就往东阿县跑!每匹马后面拴两头羊。


陈宫他们刚绕过范县,背后擂鼓声起,烟雾迷漫,漫山遍野的马蹄声!看架势,最少也是数百骑!


莫非曹操回来了?!不可能呀!


正当陈宫愣神呢,吕布已经开始命令军队开始转向。
正当吕布跃跃欲试想在野战一劳永逸的时候,对面的骑兵开始撤退了,看样子还有…羊???


陈宫反应过来:此乃疑兵拖延之计,将军切莫…


吕布已经带人冲过去了。常年带领骑兵战斗的吕布计算好,最佳方案,迅速包抄,对面一看就是很一般的战马,并且还拖着东西,待城中开门的一瞬间,一举攻入城内。


“不知死活!”


可往城下冲了一会儿发现,那队人丝毫没有要回城的意思,割断拴羊的绳子往另一个方向狂奔。


因太过靠近城墙,里面的开始放箭。
吕布十分生气,不管如何,都要吃掉这队胆大包天的家伙,派出一队骑兵转向追击。


陈宫气喘吁吁的赶了过来:将军不可!此去必中计,荀彧非常受曹操的器重,此人必定设计拖延我们攻取鄄城,若将军派小队人马前去追赶,尚不知前方是否有埋伏。只要攻下鄄城,将军在兖州就完全站稳脚跟了!


吕布一想也对,命令军队向鄄城进发。等部队都转过来后,前锋开拔,统计损失,只有两个骑兵太靠近城墙中了流矢而亡,倒也没什么太大的损失。


突然之间背后又是擂鼓阵阵,四面城门全部打开,范县里陆陆续续走出士兵城门列阵。高呼:吕奉先,前来授首!


吕布大怒,估摸着距离,暗中吩咐精锐骑兵准备突袭城下,四面大门总有退回不及时的破绽,这回他有十足的把握!


陈宫一看,不好,这下要耽搁时间长了,又准备上前劝说。只见数百人的骑兵已经冲向城墙没挂檑木石块的西门,看到骑兵飞奔而来,西门的人慌忙往城中逃跑,慌乱之中竟然挤在门口。


程昱下令关闭西门的城门,甚至将己方的一部分士兵百姓挡在门外,被阻挡的士兵百姓开始往两边逃散。骑兵眼看就要到达城门边上,地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麻布映入眼帘,麻布下是程昱下令挖好的大大小小的土坑,还没来得及反应,跑在最前面的战马就前蹄一跪,人就飞了出去。后面的骑兵撞在前面摔倒的马屁身上,接连人仰马翻,这时候城门打开冲出士兵。


……


吕布当即下令必下范县!

……


一日一夜后,在陈宫的劝说下,吕布留下300多具尸体,开拔鄄城,城墙上程昱满眼血丝,忧心忡忡的看着远去的部队。


等到了鄄城,情况就好得多了。没有死掉的动物,没有檑木,没有坑,没有树,没有…城外啥都没有…
在劝说豫州刺史郭贡的时候,荀彧就下令将城外所有能带走的东西都搬到城内,搬不走的就烧掉,后来得知程昱将吕布暂时的留在范县,又下令砍城外的树木,能砍多少砍多少。


毫不犹豫,吕布下令强攻。


但鄄城仿佛铁桶一般。


荀彧在得知军情后,立刻下令不去挽回兖州其他县城,除了范、东阿两县与鄄城互为犄角,将其他部队不断向鄄城集中,在鄄城集结了大量的兵力,每日不断完善防御的漏洞。


吕布深知要想攻下鄄城必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加上城外可以制作工程器材的树木都被毁坏、焚烧。吕布陷入僵局。


前期陈宫的计策成功了一半,但随着在鄄城的毫无作为,以及曹操班师的军报不断传来,吕布开始撤军。
曹操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濮阳堵住吕布,打的吕布向东逃窜。


……


没过多久忧心忡忡的陶谦病死了,曹操认为这回必须要拿下徐州!不仅在那丢失了人心,还差点被吕布毁了根基,哪里摔倒就要重哪里站起来。


荀彧找到曹操,跟他说了一番话,帮曹操在这个阶段理清思路:


“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


荀彧极具长远战略目光,对形势判断十分准确。
曹操也很聪明,想来想去,荀彧说的不管从哪看都是对的。
放弃进攻徐州,积蓄实力。
—————————————
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
不久,曹操击败吕布,恢复兖州,终于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相比于刘备,曹操较早地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显然是其成功的基础。如果没有荀彧,吕布成功打下兖州,曹操就会被拖在徐州背腹受敌。
大魏可能就此夭折。

打败吕布后,曹操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奉天子以令不臣”!

汉献帝从长安逃到洛阳,开始寻求政治庇护。
同时向多家诸侯派出使者,在要不要逢迎献帝一事上,曹操手下各谋士产生分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
————————————————
众谋士“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
而荀彧其实也对局势有着忧虑,但他的理想则要求他必须要在这件事上有所作为!


“匡扶汉室”。


在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在思考怎么用能让曹操听进去的话来说服曹操。


曹操看荀彧一言不发地盯着天花板。
清了清嗓子:文若,你举孝廉后,曾经在皇帝跟前呆过。(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你觉得…呢?


荀彧收回涣散的目光,转而盯着曹操的眼睛缓缓说道:


“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曹操带兵前往洛阳迎接汉献帝,迁都许昌。


汉献帝跟随行的大臣一直在夸赞曹操。可这些大臣都有自己的算盘:陛下,曹操搞不好心思也不纯良啊!听说是荀家的那个小子不断建议来迎奉您啊。

到了许昌,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同时也任命荀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这件事情让曹操有点不舒服,这此之前,曹操在外的时候把军事内政外交的权力全都交给荀彧,什么决策都会和荀彧一起最后拿方案。在汉献帝任命荀彧后,荀彧还得去宫里处理朝政。


曹操突然来了一句:幸好有你,如果没有你了,谁能代替你啊!


荀彧感觉到了一些别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无论如何都会产生的,随着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

有些东西是该注意了。

还有皇帝身边这些王侯贵胄、元老,这些人心思迥异,私下拉拢自己,明面替自己说话,在皇帝面前一副替君分忧的样子,到底为了汉室……还是自己…?

“荀攸、钟繇”。



“哦…要不就让他们开始协助你吧!你也别把自己累着。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怪不负责任的。”


“哈哈,将军说笑了。行呢,我派人把他们喊来,您自己跟他们说吧,坏人由将军你当!”
——————————————————
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钟繇”。《三国志.魏书》

——————————————————


曹操迎奉天子之后,袁绍心中很难受,怎么说呢?之前觉得皇帝没啥用,劳命伤财,而且自己还有更大的打算。但看着曹操在迎奉皇帝后各种意气风发,就有点后悔了,眼睛有点红。



而且袁绍已经兼并了黄河以北各郡县,在天下已经是领跑者的势力了。

曹操处境其实不太好,一方面忧虑东边的吕布,一方面要抗拒南边的张绣,而张绣在宛县赢了一回,就是那个找小姐事件。(男人真是的。。)

袁绍和曹操是发小,就写了一封信。


片段如下“……阿瞒,说句不好听的,要不是南边是你,我早就打过去了。你先意思一下……兄弟我也不为难你,把皇帝领到业城来,以后有啥事我和你商量着来,我当大将军,你就是副将军。你非要硬着来,我这手底下的人难免有几个冲动的。…你知道我是个重感情的人……但人心散了,我人也不好做,天天有人劝我南下,我苦口婆心的说啊,南边那是我朋友,是一起长大的兄弟,可他们不理解啊!他们不理解我,阿瞒你的理解我吧!别让兄弟我难做哈…。”

那几天曹操气的说话都不利索了,倒不是肚量小,而是他意识到这个问题,事关存亡。


大家都说是因败于张绣的缘故,或者损失爱子、爱将的缘故。

钟繇就这事问荀彧,因为他每天汇报工作有点害怕被迁怒。

荀彧:“曹公是聪明人,必定不会追咎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

自个就去找曹操。

曹操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

“我想搞他,但兵力、钱粮差的远!草!”

荀彧看着失态的曹操。

想必少年心性在面对袁绍这个发小的时候还是没有完全散去,也怪可爱的。

整理了一下思路对:“自古以来,战局这事很难说,如果真该赢,纵然看起来弱小,变强也是早晚的。

如果是庸人,就是看起来强大,也笑不到最后。

刘邦、项羽,血淋淋的例子。

这个阶段和主公争天下的,也就只有您这个发小了。

袁绍这人我搁他那呆过一段时间,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
你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我这不是恭维你。

再来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

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

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装逼成性,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

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有何用?”


荀彧这番话听的曹操是一阵痛快!他恰恰知道荀彧不是拍马屁的人,所以更高兴。


荀彧:“不先解决吕布,我们没有和河北为敌的前提条件”


曹操:“极是。我所困惑的,一是担心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人、胡人作乱,向南勾引蜀、汉中二郡的刘璋。


那样我将单独以兖、豫二州抗击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那该怎么办呢?”


“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腾、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打起来了,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送点礼,派遣使者与他们结交一下,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


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你就可以专注于眼前了。”


—————————————————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三国志.魏书》

———————————————

干掉吕布的过程,大家想必是十分熟悉。

这个过程中没有我们荀彧同学太多的戏份。

自从和曹操敲定了要跟袁绍决一雌雄的战略反正后,荀彧就开始了超负荷的工作,在这个阶段,荀彧可以说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效率来筹集战略物资,平衡地方势力,选拔考察人才,所依仗的只有曹操一直经营的兖州的地、物、才。

不久后,张绣投降,吕布被擒。来自东边和南边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挑个好日子,和袁绍打一架了。

可除了曹操、荀彧,还有少数的亲信外,没有人相信这一场仗有太多的胜算。

这是实打实的实力差距,兵力、财力、人才数量、名气、实际控制地盘面积、战马、粮草等等条件每一项最少也比曹操多3倍!

随着私通袁绍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很忠诚的文官、武将也被这种气氛影响到了,私下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最后由孔融(让梨贤者;孔子血脉;山东守护者;神童;祢衡之友)代表一部分中层骨干来向荀彧表达自己的担心。

“文若啊,袁绍地广兵强这个就不说了,手底下的人才也是赫赫有名的啊,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有名的忠臣为他干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你知道当年伐董联军,袁绍放出话来,只要有颜良文丑在,吕布、华雄不足为虑!公孙瓒这个人我熟,光说带兵、武艺、胆识,在当今少有几个人能相提并论,可是呢?还不是败在袁绍手下!我们恐怕胜算很低啊!”

“哎,孔大人,哈哈,这些都不足为虑,不足为虑,我们与袁绍的差距是个人都知道!但战争没那么简单,任何因素、变数都会改变最后的结果。至于你说的那些人,我都接触过。

田丰呢刚愎而好犯上,袁绍多半会迁怒他。

许攸贪婪而不检束,而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假如许攸犯了什么事,一定不会放过他。

对付许攸我有十足的把握。

不瞒你说,许攸家人那边一直都有接触,这是一颗废子,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从全局看,还不如张郃、高览,两个超级兵而已。”

“可,文若,那我方的优势呢?”

“哈哈,你也看不清吧。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袁绍对我们一点都不了解,他就会败在这上面。”

孔融又说了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荀彧一一作了解答,回去的时候孔融明显神色轻松多了。

望着孔融的背影,荀彧自言自语:“胜机?没有啊…,可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相信,那么哪来的胜机呢?”

——————————————————

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后汉书.三国志》

——————————————————

与袁绍的战争很快就开始了,曹操的兵力大概是河北军的9分之1到10分之1。相互之间的试探,攻击,小型会战,攻防战每日都在上演,可曹操这边损失一个士兵,和袁绍损失一个士兵的代价差的太多了!

形式逐渐往最坏的方向发展了,曹操军的粮草就要消耗殆尽了。

曹操亲自驻守官渡,而驻扎的的营地,被袁绍层层包围,可官渡这个地方,如果不攻下来,袁绍的大军就无法直接踏上中原的土地。小量的兵马可以从青州过去,但代价太大,也不符合袁绍正面粉碎曹操的战略。


曹操心里每天都在动摇,他开始从自己从小看过的每部兵书中寻找灵感。


而众谋士给出的计策五花八门,但成功率都不敢保证,不管尝试哪个都是冒了极大的险。

可不冒险怎么扭转颓势!

曹操没有听从其他人的谋划,决定以皇帝作为诱饵,向许昌撤退,寻找一击必中的良机!

想来想去,还是给荀彧写了一封信。

“文若,粮草将尽,士气低落,光防守怕是守不了太久,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把用于翻盘的预备队全部搭上,一场胜利很重要,是施展其他谋略的前提,可胜机渺茫,如果不剑走偏锋,三个月后,我怕是要身首异处了。我想退兵许昌,袁绍必然狂喜冒进,部队前后衔接就会有破绽。我们伺机而动,如果不成,就先把献帝让出去,积蓄力量,结交盟友,另寻机会…”

很快荀彧收到曹操的来信,把皇帝让出去?开什么玩笑!一定还有别的办法。

荀彧估摸着有些布置是时候得发动了,曹军这边通敌的很多,可袁绍身边也不都是稳如泰山。

随即写了两封信,一封给自己的弟弟荀谌,友若。一封给曹操的回信。

“将军,眼下粮草虽然少,可这不是绝境。比起楚、汉在荥阳、成皋差的远了!高祖、项羽双方都不肯先退,或者说不敢!先退的必定处于被动,将袁绍引进中原,第一,百姓会遭受劫难!袁绍底下的军队完全铺开,四处劫掠。我们输掉战争,还可以东山再起,输掉人心,可能再也翻不过来。第二,现在军心、人心都不稳,你退就是一个信号,可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稻草。第三,您要寻找一击必中的战机,完全不需要撤退。战机已经出现了!我方仅及袁绍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袁绍的咽喉使其不能寸进,已经半年了!他们的底细我们已经清清楚楚了,锐气在这半年枯竭的差不多,特别是他们人多,比起我们,他们每天会产生更多的难题。局面在这个节骨眼上必定会变化!这才是使用奇谋的良机!失去就再也没有。我能跟你保证的有两点,一是粮草。这个我还能想想办法,二是从内部去瓦解袁绍的时机差不多已经到了!至于战机,就全靠您的判断了!”

曹操收到回信后,沉默良久。但可以看出来,神色又重新变得自信满满。“吾之子房。”


在“机缘巧合”下,因为审配知道了许攸大量的受贿事实,而先收捕其妻儿,许攸愤怒下背叛了袁绍,将袁绍的一些机密告诉了曹操的人。曹操派遣一直没投入战斗的精锐士兵,偷袭了袁绍多个军营,其中包括乌巢,并斩杀了曾经当过同事的大将淳于琼,在接下来,战争中发挥极其出色的关羽等人,斩首了颜良、文丑,以及一种名声在外的名将,袁绍军被打散。

田丰也由于劝谏而被杀,一切正如荀彧所预想的那样。

至此,袁绍退兵。

————————————————————

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仪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荧?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后汉书.三国志.魏书》

————————————————————

一场大败,让袁绍反而冷静了下来。这个人虽然性格上有缺陷,但他可是笼络诸侯,坐拥河北,打赢河北大小军阀,天生有贵胄之气的袁绍。

一个人静坐一夜后,袁绍,开始谋划。

先是送重金往西凉各个大小势力,曹操所有主力都在这了,重金只是给西凉的态度,没有这一茬,西凉也会浑水摸鱼,可袁绍等不及了。

其次重金送给一直关系很好的刘表,看从南方有没有可乘之机。

最后是整合军队,其实真论损失,袁绍这边依然占据绝对的优势,袁绍清楚的知道,不浪,就赢,现在开始他摒除杂念,只采纳自己的意见,现在维持从善如流的形象可能会付出惨痛代价。

次日袁绍在会议上首先发言,众谋士一看,框架都定下来了,就往里面充实内容就好。

看着天衣无缝的对策,袁绍心情又好了起来。

“不能大意啊!

阿瞒,小胜一场够你吹一辈子了吧,哼!”

而如袁绍所料,双方的差距并没有扭转。

可曹操的胜机,一点一点的多了起来。

—————————————————

曹操这边最大的难题依然是粮草。要像之前一样和袁绍对峙,则需要更多的粮草储备。

所以曹操想乘袁绍部众分离,没法整合力量一举进攻的时候,讨伐刘表荆北的地盘。将征粮的范围扩大!

这遭到了荀彧的劝阻,荀彧清楚,但凡袁绍手底下有人能说服他不要收拢全部部队,直接派遣少量精锐部队从背后再发起攻击,局面就会急转直下!

荀彧知道曹操依然对在正面取胜决心不够,想增加获胜的筹码,把袁绍当作统一天下最后的对手:

“现在袁绍暂时输了一阵,手下的一些人被打散,有的回驻扎地了,有的被分成好几部分,有的步卒乘乱劫掠,这种时候如果不打,就等于把主动权还给袁绍,现在就应该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以孤注一掷的气势来部署,一下吞下河北!。我们背靠、豫州、兖州,远征江汉,赌袁绍犯傻,不攻击我们后方,你确定你敢这么冒险?”

“吞下河北?!”

“曹将军,这可不像你啊!”

“哈哈哈哈。好!一举吞下河北!”

和荀彧对接完相关事宜,曹操没等到次日,立刻一马当先带着少量部队率先往黄河边上赶,荀彧在后方调度,分批次通知部队出发,造成一种假象。

至于这种假象是用来迷惑谁的?可能不止是袁绍。


高干和郭援从河西进攻,期望能在那和河西势力一起进攻曹操,让曹操派人去救援,这样正面力量就会更薄弱。

可…却遇到了钟繇和马腾等候已久的部队。

为什么两家都送礼了,马腾却会出现在曹操那边呢?

汉献帝在这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或者说深得皇帝信任的荀彧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钟繇在关西搞事情的那些年,干了很多牛逼的事,就不展开说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算是荀彧识人的才能确实过人。)

高干和郭援,对上钟繇和马腾的组合,哎…数据差太多了,只能是“抬走,下一个。”的结局。

而在这同时曹操已经偷偷的渡过黄河,直扑…袁绍


的儿子袁谭、袁尚所在的地方…

当时天下消息不那么灵通,但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情报网络。

曹操官渡之战前后的各种计谋和指挥可以算是让很多家诸侯都感叹!

“哇!还有这种操作?”

———————————————

彧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克?、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太祖复次于河上。绍病死。太祖渡河,击绍子谭、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关右震动,钟繇帅马腾等击破之。

———————————————

曹操把荀彧在官渡前后所做的事情,详详细细写了长表,向皇帝请功,上表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

而这件事遭到荀彧剧烈的反对!

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在处理国家的日常事务,突然翻见了曹操的表文。全国所有的各种批示类文件全部都要先过荀彧的手,然后转交皇帝。

情不自禁的在表文上写了三个字。

“别胡闹”

“呀!坏了,作废了…。”说着,将这三个字拿墨水涂黑,顺手把表文放在不需要皇帝过目的“打回框”之中。

按照流程,会有一个回执的单据,返回上表者手中。

而荀彧给曹操了一封回信,大概意思是,无功不受禄,你说什么我都会把这个文件压下来的。

曹操又重新写了一遍。

……

又写了一封信给荀彧

“我跟你搭班子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处理日常,整顿后勤…我都列举不过来。立功又不是光是打仗!希望你不要再推让。写字很累的,你要不接受我会不停的写!你干的事,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组织上这都不表示表示,谁还帮我干活啊。”

荀彧看到回信哭笑不得,他拒绝是真的认为,官渡该赏、要赏的人太多了。他正在斟酌该怎么处理这个事情,绝对不应该他先受表彰,这个收买人心的机会想让曹操用在别人身上。

但曹操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

“哎呀…我一个朝廷的尚书令,怎么成了…,


被组织钦定了啊”


袁绍发现局势和自己估计得完全不一样,曹操主动出击,之前集中起来的人马,又像墙头草一样的倒向曹操。

至此,局面彻底翻转!


袁绍每天听到大量的各种坏消息,叛变、宫斗、家里吵架。心里不支,每日咳血,近几日连床都下不去了。

交代完一些事情,袁绍叫所有人都出去。

他在病榻上回忆着自己的一生,想着哪里出了差错,想着曾经的意气风发,想着每个人。

偶然间,他也想到荀彧,那是个正直的男人啊。虽然当年他离开了,但自己并没有产生一点不好的情绪,

说起来他当时是要去投靠那个懦弱的老好人韩馥吧。韩馥还派了不少人去帮荀家迁徙。

想着韩馥,想着他被自己欺骗,羞辱,还试图讲道义的样子,一阵感慨。

老好人,怎么适合在乱世生存。

话说回来,公孙瓒那次也上当了,那个河北最硬的骨头。

年轻的时候和公孙瓒一起吃饭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各自能坐拥一半河北,那时候,他说过要组建一队全是白马的骑兵,为汉朝开疆拓土,将汉旗插到最北…我还笑他,尽喜欢一些华而不实东西。

没想到最后他真的有一支那样的骑兵…

咳…!

听到他自杀的时候,我真的是高兴啊!我这辈子最棘手的对手死了啊…

我以为他是。

当年群雄逐鹿,天下诸侯,他也算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

那时候站在他身边刘备,自称皇亲国戚的家伙,真不是东西,好心收留他,又不知道去投靠谁了!满口仁义道德。

袁家的旗要倒了,都会离开的吧。

可怜我的儿啊…

想到这袁绍在病榻上嘤嘤的哭了起来。

眼泪顺着脸留到床上。

想着想着,费劲全部的力气,拿起笔,写下:

孟德启…

却再也写不下去。

不对!袁家没有完!老大老二可能做不到,但显甫,从小到大一直那么聪明、懂事,而且河北大部分还在我们手里…

不知道哪里来的活力,抓起笔,立下遗嘱。

并且给袁尚写了封信:…为父怕是时日无多,但孩子啊,男人在逆境中证明自己,才是最了不起的。袁家很辉煌,为父带袁家走啊走,走到袁家从来没有到达过的地方,现在你该带着袁家走了。多听听两个哥哥意见……

想着三兄弟一起合力对外的样子,袁绍感觉自己身体突然间恢复了不少。

自己也有兄弟啊。

咳…出一口黑血。

袁绍已经无暇顾及血迹了。

他感觉头很昏很昏…


仿佛回到了很多年前。

杏花刚开的季节,他和袁术,还有曹操,鲜衣怒马,荒唐事干了不少。

聊起志向。

袁术说他想当游侠,斩尽天下恶徒。

曹操说他想当征西将军,学当那霍去病。

我说我想…

想不起来了


现在我想…


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


攻下邺城,曹操找到埋葬袁绍的地方,直愣愣的盯着那袁绍的墓地。

曹操也想起一些往事。

“袁本初,你的志向呢?!”

“当然是为国尽忠,名垂青史了!。”


呵呵…


可不知道为什么当年在洛阳的画面一直像回放一样印在墓碑上。

当年,每个当面顶撞董卓的人都被杀死,至此再也没有人敢顶撞董卓。

那一天,董卓召集朝会,那个时候他已经杀了足够多的人,只要不是傻子都不会在表面上露出不满。


董卓:诸位一大早看来是没什么精神啊!这样怎么能为大汉效力呢!看来各位对我有什么想法啊!啊?

众人皆是唯唯诺诺称不敢。

袁绍死死盯住董卓,握紧拳头低声说道:在场的没有一个真正的忠义之辈!

而曹操小声调侃道:你是忠义之辈,你反驳他啊!

结果,袁绍真的就跳出去了!把董卓和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你疯了,本初!喂…!回来”

可那傻子跟没听见一样,面对吕布和董卓显得悲壮无比。

突然被吓一跳的董卓生气的呵斥:袁绍!你想干什么!

“干什么!干什么?专断朝政,擅自废立,奸乱公主,妻略宫人,纵容部下劫掠财物,把整个洛阳城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践踏国家法纪。我倒要问问你!要!干!什!么!”

董卓被突然说话特别利索的袁绍堵的说不出来话,拔出配剑:你!你!看来你想试试我的宝剑,是否锋利吗!啊?!袁绍!


袁绍也拔出祖传的宝剑,怒视董卓:“老子的剑未尝不利,来啊!!”

曹操一直没想通,当时袁绍到底怎么想的。

那一瞬间他和几个董卓还算有好感的少壮派将军将袁绍拉出议事厅。

连夜送走袁绍,董卓不知道是气糊涂了还是没反应过来,第二天才下令追杀袁绍。

后来自己决定行刺董卓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当天袁绍的样子。

“为国尽忠,名垂青史。初心么?”

眼泪止不住的淌,跪在袁绍的墓前放声大哭。

在街巷,在朝堂,在酒肆,在青楼,在虎牢,在官渡!

再也见不到你了。


他下令谁都不许打扰袁绍的妻子,将袁绍身前的宝物,字画,仆人全都还给他的家人。又赠送给各种丝绸棉布,并由交代统一河北后,袁家活着的小孩、家眷,一直供给他们粮食。

—————————————————

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三国志.魏书》

—————————————————


以前袁绍与曹操一起举义兵的时候,袁绍曾问曹公:"如果你没搞成事,下一步怎么打算啊"?

曹操反问:"你呢"?

"我南面据守黄河,北面依靠燕、代这一带地方的险阻地形,再吞并戎、狄的兵力,然后向南进军,扫清一切障碍!"?

曹操心想,干脆直说吧,我要挡你了,我也是障碍:"我会依靠天下各种各样的人才的力量,用道义去领导他们,无论我在哪里都能战无不胜"。

两人相顾无言,都看到对方眼神里的戏虐和自负。

从此不会再是好朋友了,这条路是不允许回头的。

初心?

“汉征西大将军。”

“为国尽忠!名垂青史!”

初心一直都在,但谁也不会回头看看,累了,才会回头,那就该到离开的时候了。


—————————————————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魏书》

—————————————————

击败袁绍后,曹操的个人声望达到最顶峰。

势力也是从未有过的强大。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依附曹操的势力、人才、将军越多,各怀鬼胎的人也就越多,大家都开始为自己的家族,拼命地多争一些统一天下后的利益分配份额。

每天有各种各样的建议、奇谋、献策会承报给曹操。

曹操也有一群人帮他筛选这些情报。

这一天他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建议:

“恢复古代区划,设置九州,那么冀州所控制的地盘广大,天下或许在一年内就都是您的了。九州是古人“天下”的代名词,而大汉十三州…”





刘彻设十三州,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后,州逐渐变成行政区。


曹操很心动:如果能推行九州制,那么汉朝从汉武帝开始的最后印记也快要被抹去了。天下么?

他被自己吓了一跳!

猛然紧觉的曹操发了一会儿愣

换个角度又来想这个问题。

只要是能结束战乱,带来和平稳定的手段,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他重新起草了一份奏书,发往尚书令。


战后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待办。荀彧感觉这回自己真的要忙成苟或了,都没时间换衣服,头发也变得不那么整洁。

曹操的上奏,一般都是最高优先级处理。但荀彧今天没有立刻打开看,因为他在读另一封文件。

是写给汉献帝的,这封上书建议汉朝恢复大禹时期,传说中的九州制度。

荀彧批下了驳回。

“其心可诛!”面不带表情的荀彧自言自语到,这已经是第四封类似的上书了。

随后翻开曹操的上奏。

荀彧感受到从曹操开始共事以来最深的寒意。

他陷漫长的思考。


很快曹操收到荀彧的回信。

“我认为时机不对,我对比了古制和现在的区域划分,那么冀州应包括河东、冯诩、扶风、河西、幽州、并州的地盘,所夺占囊括的地方众多。

很多地方都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

您打败袁尚,诛杀审配,全国震惊,现在人人都害怕自己会是下一个。

现在让他们分属冀州,会激化矛盾,现在很多事情都没理顺,消化河北也需要时间。

我得到确切情报,很多人在劝说各地军阀、诸侯闭关自守,我们各自击破难度很小。

现在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是对他们一个一个地攻夺,这样就会全部统一起来,在各地作乱。那么袁尚得以宽限死期,袁谭也会心怀二意,刘表因此固保守江、汉,天下就不那么容易平定了。

希望您先迅速领兵先平定河北,然后修复旧都洛阳,南征荆州,指责刘表不向朝廷进贡,师出有名,那么天下都了解您的心意,人人安心。

天下完全平定后,再计议恢复古制,这才是国家长久的利益。

并且现在此举易让人误会您有什么其他想法,您说是吗?”

————————————————

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旦生变,虽有善守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荀彧

———————————————

曹操和荀彧商量了一下,觉得现在还是得稳。

不稳的情况下,去讨伐,变数就会多很多。

曹操军迎来飞速发展时期。

这也是曹操和荀彧最后的蜜月期。

曹操将女儿(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两人结为亲家。

在提亲的日子里,曹操喝了很多酒,而荀彧没有。

“文若,喝…一杯,就陪我喝一杯…。高兴的日子嘛!”

“您知道我…从来不喝酒。”

“文若!不是我说你!人生活的潇洒一些嘛!你现在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吗?


儿子终生大事解决了!你侄子是我首席谋士,你兄弟掌管河北,而我也再也不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了!来来…我给你倒…上…,知道你不能喝,就一杯,哈…哈哈。”



荀彧盯着酒樽里晃动的波纹,一饮而尽,而后,一言不发,躺在一旁不醒人事。

荀彧就这样静静地躺着,酒杯躺在地板上。

桌子上的酒顺着滴下,地面的水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扭曲被不断冲击的


漢字




曹操赏赐了一大堆财物给荀家,而且一直再赏。因为去过荀彧家的曹操简直不敢相信,这房子内也太简单了。

房子是专门给荀彧分配的豪宅,但里面除了书房,下人住的房间,会客厅,其他房间空无一物,什么装饰品都没有。要说唯一的装饰品,也就是一进门挂在大厅,蔡邕写的“抱诚守真”四个大字。



看着曹操给自己送的财宝、绸缎、字画…荀彧叹了口气,对妻子说:“等会儿找几个人把这些东西给老家寄过去,让他们兑换兑换再分给百姓。”

唐氏:“外~我们很快就要抱孙子了,这次留点呗,给孙子买点零食,做点小衣服”

荀彧哈哈一笑:“你害怕孙子饿着?他外公能让他饿着?!”

“你每次把丞相赏赐的东西都送出去,你不怕他不高兴吗?”

“是啊…,可我演贪财之辈是不是有点晚了…他送过来就是我们的了,我们扔了,埋了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有本事别送啊!”

“留点呗~上次看到一个簪子~,漂亮衣服,胭脂…。对了,你这两个月的工资去哪里了!”



望着天空荀彧发出感慨…

“自己的合法收入,怕是一点也留不下啊,其实我也有很中意的字画…古籍…佩剑…。哎…罢了。”

妻子唐氏并不是贪心之人,相反,出生大族的她非常聪明。她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让荀彧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荀彧一生过的及其清俭,不是没有自己的欲望。

而是他已将所有的精力都化作一条锁链。

一头系在了曹操身上

另一头上面则是


大汉帝国

丝毫不敢松懈。


所求太大。除此,无欲无求。

——————————————————

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

曹操觉得越来越看不明白,荀彧。

自己对他也算是非常真诚了,跟他对待郭嘉、夏侯惇、典韦他们没有任何区别。

而他对自己也没的说。

甚至没有荀彧,自己早就不知道死在谁手上。

可总觉得,他太完美了。

生性沉稳的曹仁喜欢钱,天生鬼才的郭嘉喜欢青楼女子,助推乱世的毒士贾诩惜命,圣人之后的孔融在乎名誉,义薄云天的关羽也曾问自己讨要过女人…。

荀文若,你到底要什么?

曹操将荀彧想象成自己假想的对手,他吃惊地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怎么击败他。

曹操摇了摇头,他很坚信荀彧永远能站在自己这边,因为荀彧懂他。

————————————————————

几个月后。

曹操望着地图,陷入沉思。

马腾…孙权…刘备…刘璋…刘表。

“这天下还是姓刘的人多啊…。对了,刘表多久没给朝廷进贡了。”

“禀丞相,下官了解的情况是,荆州牧这些年没有给朝廷上贡的记录。据说,天子迁许之前,他上过贡,但那部分档案早就找不到了,当年负责这方面的官…叛党后来董承案被诛杀了,无从查起。

“这老贼,真是国家的蛀虫!现在朝廷开销不小,各地财政都很紧张,作为大汉的臣子,连最起码的义务都不尽,有这样的人在,老百姓如何安居乐业,天下如何太平!去拟个檄文,让刘表把这些年欠下的账给补上,补不上,让他来许昌自己和陛下解释!汉室宗亲,什么玩意!…那个谁,把荀尚书找来,出去吧!”

正在批阅公文的荀彧抬头看见了来人。

“荀尚书,丞相召您过去,有要事相商。”

来人名叫司马懿,现在是曹操身边的秘书之一,曹操让他负责朝廷与丞相府之间的工作对接。当年,南阳太守杨俊举荐还不到20岁的司马懿,崔琰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关系也很好,知道这事,也推了一把,将这个孩子托付给荀彧。

可荀彧见过司马懿后,没有直接向曹操推荐。

见面那天,荀彧出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似曾相识感,他破天荒的问了一个问题:

“仲达是想做汉臣,还是身为君臣为国效力。”

年轻的司马懿答道:“愿效荀公。”

荀彧听完这个回答沉默了很久。

“这孩子…真不可爱。”

“我将你的档案批为非常值得一用的人才一类。作为长辈我说一句…少耍一点小聪明,你的路还很长。”

那一刻司马懿有种被看穿的感觉。“荀彧,真可怕。”


随后司马懿拒绝曹操多次征召。曹操这个人,有点怪癖,对待文人,一向是有一有二没有三,他下了死命令:这人这次来就来,不来就守着气节去死。

司马懿这才答应。

虽然差点激怒曹操,但他的举动挑起了曹操的好奇心,单独约见了司马懿,随后青眼有加留在身边。

荀彧甩了甩脑袋:“仲达啊…。感觉怎么样最近。”

司马懿苦笑:“荀尚书,赶紧过去吧,丞相等着呢。”

“怕是要动兵了吧。”

司马懿还等着什么契机给荀彧透露点情报呢,这么一听,得…啥也别说了。


曹操见荀彧来了,让所有人先出去。

“文若,我认为现在到了取荆州的良机。我得到消息,刘表怕是活不过这个月了,蔡家,蒯家已经向我反映了那边士族的意愿了,找你过来,商量一下接下来怎么打。”

荀彧扫了一眼地图

“现在中原已经十分的稳,可河北还需要时间消化,但对于南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如坐针毡。必然防备的很好,贸然出兵有点得不偿失。但这也是可以利用的点,你带部队大张旗鼓的向荆北宛、叶两县推进,同时派精锐乔装打扮暗中抄小路深入荆南,荆州会误会我们的意图是给他们压力,正面进攻,将聚集大量的部队在新野等地严阵以待。可我们的真实意图是等刘表一死,直接向空虚地带突然进攻,这样一乱,我们快速接收荆州即可。”

曹操听完又补充了一点细节。

荆州变天…

————————————————————

  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

—————————————————————

董昭…是个非常厉害的谋士。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是与程昱、郭嘉等人并称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的著名谋士,但因为古人在意的大义上的原因,被人刻意淡化了。

在曹操迎奉皇帝的时候,第一次和还在他人帐下效力的董昭开诚布公地聊了聊,迁都去许昌,就是董昭的建议。

董昭每一次升迁都是非常妙到毫厘。因为在袁绍,张杨等人手下干过,曹操让他去当河南尹,张杨被其部将杨丑所杀。曹操令董昭想办法解决,董昭单身入城,劝谕薛洪、缪尚等人当日率领众人投降曹操。

曹操见董昭很有辩才,让董昭出任冀州牧,理顺新平之地的脉络。

曹操派刘备去征讨袁术。董昭迅速找到曹操劝谏说:“刘备这人当世雄才,有关羽、张飞忠心耿耿地跟随,恐怕刘备的心思还真不好说啊!”

刘备到了下邳,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宣告反叛。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后调即时建言的董昭任徐州牧。


袁绍让颜良进攻东郡时,董昭将当年在袁绍帐下得到的一些情报信息都上报给曹操,被改任为魏郡太守,随曹操征讨颜良。


曹操进兵围困邺城。袁绍的同族袁春卿是实际上的魏郡太守,他的父亲袁元长住在扬州,曹操派人把他接了来。


董昭知道后立刻写信给袁春卿,以若能幡然悔悟,改变立场,奉戴天子,侍养老父,效力曹操为切入点。就能忠孝不失,荣耀的名声显扬天下了,尽早决定妥善的谋划为主干,说服袁春卿。邺城攻克后,曹操看着董昭的文章十分赞赏,董昭被任为谏议大夫。

曹操远征乌桓,运粮困难,董昭建议曹操开凿了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解决运粮问题,他愿意去接手这个事。(工程量比较小)

曹操非常高兴上表封董昭为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所以在曹操心里,董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瞌睡就扔枕头的能臣,而且不像后来杨修那样子爱显摆。





曹操拿下荆州,下一步就是扬州了…天下很快就会被平定,而董昭作为一个谋士,表现的机会不如荀攸、程昱、贾诩他们多。而现在就有一个绝佳的机会。

想到这里,董昭驱车前往丞相府…。

……


董昭:“丞相,今日前来,是想建议您向陛下商量探究古代的制度建置分封五等爵位的事。”

曹操:“建设五等爵位的是圣人,又不是做大臣的所能制定的,我搞不了。”

曹操本来没准备在这个话题继续纠缠下去,他还有别的事要忙。没想到董昭郑重其事掷地有声的发声:

“自古以来,大臣辅佐天下的,谁也没有建立过像今天您这样的功绩。即使有您这样的功绩的,也没有长久居于臣子的地位的。

现今明公您为自己德行上尚有缺陷,未达到尽善之境而感觉羞愧,为能保守名誉节操,没有更大的责任而快乐,德行的美好超过了伊尹、周公,达到了至善至美的极致。

然而太甲、周成王那样的君主未必可以再次遇到,现在百姓难于教化,更甚于殷代、周代,处在大臣的地位上,让别人在大事上怀疑自己,实在是不可以不重新加以思虑啊。

明公您虽然威信德行超越前代,又深明法度,然而如果不能在此时奠定根基,为子孙万世考虑,还是没有做到家啊。


奠定基础的根本在于地和人,应该在这两方面逐渐有所建立,以便自我保障和护卫。


明公您忠诚的节操已经脱颖显露出来,天子的威仪也显现在容颜上,当年耿弇在床下对光武帝说的‘天下无比重要,不可被他姓之人得到’的话,朱英对春申君说的‘处在不可预期的时代,奉事不可期望的主人,怎么可以没有出于意外的人呢’的话,却无法听到。


董昭我受您的恩惠非比寻常,所以不敢不如实讲出。”



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

曹操看着董昭,心脏砰砰砰的跳…,其实曹操心中很得意的事就是,这个国家他已经付出了太多,他要想取而代之,很容易,但他不会这么做。

可丞相毕竟还是个官,随着领地越来越大,手下人越来越多,自己能在名义上能给的东西就越来越少。而成为国公之后,他就可以超脱出汉朝的这个框架中,清除冗杂的官僚体系…反过来改变汉朝的体制,而自己将实实在在的凌驾于这个时代之上!

曹操故作冷静:“此时必须要和荀令君商议。”

董昭看出了曹操已经被说动附和道:本该如此,若荀尚书也同意,那么这事立刻就能提上日程。


次日,曹操当着董昭的面,还有将荀彧传唤过来的司马懿,将这件事告知荀彧,曹操对荀彧的了解,荀彧听完肯定会告诉自己,哪哪有漏洞,什么时机才是最好的…






可,曹操等了半天,荀彧低头不语一言不发。

曹操看着低头不语的荀彧有点茫然

“文…令君,以为如何?”

“不如何。”

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被气场所摄,董昭情不自禁的往后退了两小步。

“你是觉得天下未定,此时太着急了么。我是觉得因为天下即将平定,丞相这个身份不足以服众,人心不稳,我们就要疲于应付这些破事,而我为国公,建立新的体系,更利于从上至下的消除弊病,再这个过程中统一天下,我这已经步入正轨,更容易整合新降服的人…还有…我这又解决了刘表,也没啥可封的了…到时候我举荐你为丞相…到时候你不同意都不行,非你莫属…”

曹操没太在意“不如何”这三个字,他知道荀彧肯定想到他没想到的点了。他像以往一样先把自己考虑的告诉荀彧,想让荀彧知道自己也想了这么多,你就算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也不至于显得我多弱。

而且他相信他这套说法,荀彧是买账的。

正当曹操说的起劲,荀彧伸出了手。

“什么叫丞相这个身份?我不太明白。”

曹操脑子一下就木了,想要说什么都忘了。嘴半张着…。

“是,人多了,不好管,地多了,不好管。那我们一直在干什么呢?为了多管点人?为了多管点地?”

站在一旁的司马懿也稍稍往后退了一小步。

曹操明显神色不悦也说道:

“那你是什么意思?”

荀彧抬起头,曹操发现荀彧眼睛带着从未有过的怒气在瞪着他。

“董卓入京,诸侯以举义兵为名割据四方,存兴汉举兵之人,多无平乱世之能,世间多为乘乱世谋一家一姓私利之徒。曹孟德兴兵聚众之力,平天下之乱,聚众之智,扫清窃运之贼。可事到如今,曹孟德!!何在?!”

曹操大怒!

却又猛然想起…

当年,荀彧来投奔自己的时候。

深夜,秉烛夜谈,相谈甚欢。

“诶…对了,没人的时候你就叫我孟德吧。我真不喜欢那一套啊…”

“嗯,孟德兄,文若有一事想请教。”

“什么兄啊!请教什么啊!你直说嘛!”

“在你心里,怎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汉臣。”

“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文若佩服,若天子势微,如何。”

“我会恢复丞相和御史大夫之职,天子不明,我自领丞相从旁协助。若有比我更适合的人,我就会推举他做丞相。此乃汉臣本分…”


…………


“荀彧告辞,丞相可自行与他人相商”留下这句话后,荀彧就转身离开了。


门口的侍卫撇了一眼荀彧,那张干净的脸上看不到一点怒容,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嘴角还带着笑意。


司马懿看着荀彧的背影若有所思。

董昭暗自惶恐,千算万算,没算到荀彧吃错药。


曹操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完这一天的,他内心充满了愤怒…恨不得现在就杀了荀彧。

后来慢慢也冷静下来了。

他写信给荀彧,告诉他真的想多了。这封不封国公,自己真的无所谓,你是不是反应过度了,那天我们就没说到一起去。

可荀彧没有回应。

后来,荀彧只负责宫中事物,也不与任何曹操的手下交集。




曹操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荀彧了,感觉担子重了很多,手下的那些臣子每个能说会道的,只管了一小块事,就这有问题那不周到的,荀彧以前干了十几个人的活,一肩挑,从来没让自己操心过…

想来想去,曹操觉得不是滋味。

汉献帝那根本就是浪费他的生命!并且他不觉得自己说错了什么,一点小误会,解释清楚即可。

正好南征孙权。

曹操上书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乘机留下荀彧,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谋丞相军事。


就像二十年来一样。


曹操把荀彧单独叫到帐篷中。

“文若,你咋现在变的这么小家子气。他妈的,这么多年我做的你说说,我要想当皇帝我早就当了,我要装装给谁看!”

荀彧:“我准备辞官了。想和您说一声。”

“啥意思!还不高兴是吧!辞官!那我就问问你,我就算当个皇帝咋了!要不是我,天下成什么样了!现在你看看中原河北是怎么样的!别人不知道!你不清楚吗!我就守着那个忠臣的节气,做给人看!我是忠臣!谁信啊!”

荀彧看着曹操:“你知道我为什么坚持。”

“匡扶汉室!我知道,这也是我的志向!可最终,不都是老百姓得到好处才是真的嘛!这天下姓汉,姓刘,姓荀,姓曹又有什么关系!”

荀彧也有点生气了:

“我很失望。”

“我国公我也不提了,我用得着么!你还觉得我对不起你是吧!”

“此事,到此为止。”

“你到底要什么!你说啊!”

“……你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原因,我怎么惹你荀大人了?”

“………。”



————————————————————

荀彧生病,留在寿春。

曹操对这件事依然很难释怀,他不明白那个啥都能想明白的荀彧,为什么和一个小孩一样,这么犟。


他找来个空的食盒,在食盒底部写了个字,叫人给荀彧送去。

吩咐左右,荀彧若要求见,立刻通知他。




荀彧看着空着的食盒,发着呆。从27岁开始,现在是自己最闲的时候了,每天可以看看书,喝喝茶。


一会儿,荀攸来了。

荀攸望着空食盒也暗自不语。

“叔…,汉朝不能没有尚书令。”

荀彧听到后笑的前仰后合:“外!你这话说的,天下能当荀彧的就我一个,能当尚书令的,我出门过两条街买个馍馍都能遇到20个可以干这事的人。”

“叔,你比我年龄小,咋头发还白这么多。”

“那为啥你是我侄儿,看起来为啥像我叔…。”

“哈哈哈…”相顾无言。





随后,司马懿也来了。

他也看到了空食盒。

“荀公你不寒心吗?!”

“寒心,为什么?”

“当年丞相给东莱太史慈也送过这样的一个空盒子,想招募此人”

——————————————

慈猿臂善射,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

荀彧饶有兴趣地看着司马懿:“那现在呢?”

“盒字中间是个口字,中空无口,缘寿已尽,食禄成空,空盒意棺。”


荀彧又笑的前仰后合:“你呀你呀…。”

司马懿:“荀公,说句难听的,大汉难以回天了…张良重生也难回天了。”

荀彧笑完:“所以才说你们像啊。

你看看那盒底的字。”

司马懿瞟了一眼,不再说话。


盒底写着


漢。


“他的意思是,汉朝已空无一物,就剩这个框架了。这木头盒子,也就是个困字,是说我陷进去了,哈哈。”

司马懿松了口气“那么…。”

“你就别操心了…,他有他不得不前进的处境,我也有我不得不坚持的理由。

你将来也会有这样的处境,没什么大不了的。”




送走客人,荀彧望着窗外的雪花,闭上眼。

底下的人多了,分蛋糕的家族、人就多了,曹操除了把这个蛋糕做大别无选择。

而他要杀了自己,且不说自己推荐的这些人,故交好友,大家族。

那些给他谋划的人精,贾诩、程昱他们也会多想一点吧。以后给曹操办事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但不杀自己,汉献帝底下那帮老头就会日日夜夜的搞事情,汉献帝自己也想着怎么把皇权拿回来,中间隔着自己,你来我往,天下将永无宁日。

自己无法眼睁睁看着大汉被人毁了,也无法眼睁睁的看着曹操半道而薨。



睁开眼


看窗外

寿春的冬雪

漫天飞舞的梨花

点了镂牡丹的火盆

投了几片百合香

今日亦是个适合小憩的天气



—————————————————


user avatar   yao-jing-de-wei-ba-66-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也算是国内互联网上老生常谈的谣言了,比如本问题下某些把“党卫军”和苏式“近卫军”类比的胡扯。

“战斗力强”的问题要从两个尺度上讨论:人员构成和装备。

如果从装备上讨论“战斗力强”很容易看出来。

比方说,国军的德械师为啥号称“精锐”?一个师有一个山炮营,这在当时就很了不得了,要知道当时国军大多数军乃至集团军指挥官手里都没什么身管火炮。驻印军就更是,早期仅仅两个师就加强了四五个炮兵团外加数个坦克营,自然战斗力强,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

苏德这种半摩托化军队也一样,装甲师装掷师/坦克军机械化军,全摩托化,一天轻松机动七八十乃至上百公里,自然不是普通的骡马化步兵师可比。至于本问题,SS的那些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天然就是摩托化的,当然比一般的国防军“战斗力强”。

但如果是英美军队,全军摩托化,一个师加强的AFV有时都不比一个装甲师少多少。这种情况下从装备上讨论战斗力强的概念就很淡漠了。


1935年希特勒废除凡尔赛条约,恢复义务兵役制后,德国国防军就是一支完全的义务兵役制的“标准化”军队了,各师都是由德国本土划分的15个征兵区的义务兵分区编成,接受的也是同样的训练,按理除了种类的差别没有别太大区别,最多是一些地域歧视(东普鲁士武德充沛,莱茵兰费拉不堪)上的问题。当然,随着战争爆发,国防军的不同波次的师人力构成上又有了很大区别,这是后话了。

至于武装党卫队,我们可以说,前中期的武装党卫队确实是精锐强军的集合:装备好,人员素质高,作战狂热,也十分残忍。但中后期的武装党卫队实际上已经成了杂牌部队和外国人的大杂烩的集合,这就是人员构成上的问题了。

早期的武装党卫队是希姆莱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组织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形成对国防军的牵制。这些武装党卫队,直接来自狂热的纳粹党徒、警察和集中营的看守。而这些纳粹党徒中,不少都是一战时期的德国右翼军人,有些还是著名的自由军团(freikorps)成员,如旗队师师长迪特里希,帝国师师长豪塞尔,以及骷髅师师长艾克,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有热情,手段也残酷无比,自然显得战力强悍,令人胆战心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的东线战争让武装党卫队伤亡日益惨重,而希特勒对国防军日益膨胀的不满让他更需要扩充武装党卫队。问题在于,德国本土的男性公民都被纳入了国防军分区征兵体制之下,武装党卫队也没法插手进去。除了1943年从青年团里征集了一批17岁的狂热青年纳粹搞了个青年团师,靠志愿者从军越来越难以维系了。

不过这也难不倒希姆莱——党卫队在德国占领区扮演的是“内务总管”的角色,在占领区和仆从国有很大势力,于是得以利用这些地方的人力资源。另外希姆莱也得到了希特勒的法令,负责沟通党卫队和各个“优等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关系,实际上为他在这些地方抓壮丁打开了方便之门。

比如欧根亲王师来自克罗地亚的所谓“德裔居民”(Volksdeutsche),很多人实际上侨居百年,早就不会说德语了,有多少战力可想而知。到了43年以后,越来越紧张的战事让希姆莱只能不择手段的抓壮丁,就连“劣等种族”的人员、战俘被大量抓壮丁,白俄罗斯人两个师,俄罗斯人两个师,加利西亚人一个师。更有甚者,什么卡明斯基旅(SS-29师),迪莱万格旅(SS-36师)干脆就是罪犯的集合,让他们镇压游击队、屠戮居民还能胜任,要让他们去正面战场对付苏军和盟军的坦克,那只有作鸟兽散的份。实际上这些杂七杂八的部队在党卫军的38个师中占了一半以上(序号SS-12以后的部队几乎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部队)。

空军野战师其实也是类似问题,为啥德军中空野被广泛认为战斗力差?因为空野的人员全部来自多余的地勤人员,很少有国防军或者早期党卫军那些经验丰富的陆军军官和军士,所以战力低下,




  

相关话题

  假如你穿越成马谡,正赶上诸葛亮派你去守街亭,你打算怎么做(正史/演义开放性讨论,携不限量物品者慎入)? 
  从史书来看,汉人没有欺负少数民族啊,为什么他们一直说汉人欺负他们? 
  《三国演义》情节很多与正史向冲,为什么还被学校列为必读书目,这不会让人曲解历史吗? 
  比起关羽,很多人为什么更喜欢赵云? 
  江浙沪人民对民国会不会有特殊的情结?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的可信度如何?能在多大程度上采信用于历史话题讨论? 
  历史上有哪些君主成功逃离政治责任,安心去做学术了? 
  如何看待明朝孔有德先造反明朝,后投降清朝,之后宁愿自焚为清尽忠却不投降南明以自保? 
  如何看待国家主义? 
  《罗摩衍那》中的罗摩在历史上是哪国人?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瞬间让你突然觉得电影真有用?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在游戏过程中呼风唤雨,但结局却很惨的游戏主角?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