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反常识的科学结论,或者反直觉的科学事实? 第1页

  

user avatar   wu-yan-zu-73-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做研究想发好论文,就需要反常识的结论。

这就是搞科研人口中的「有趣」。

如果你的研究结论是顺应常识、符合直觉,在发论文上可能会遇到阻力,更可能在开题、立项、申请项目时就被无情地毙掉了。

还会被冠上一句“拍脑袋”。

——

回到正题,举个例子:

比如男生的数理化就应该比女生好,是因为男女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是天生的。

但其实,很可能是因为刻板印象。

比如女生接受了「女性学不好数理化」刻板印象,便会把学习中的遇到困难归因于自己及所属群体的能力不足,并花费大量认知资源去压抑此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想法,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更差学习的效果。


user avatar   yestree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可能被颠覆,以为不可能的东西,也可能是真的。

这些观念和东西,其实既非常识,亦非直觉。前者可能是偏见、执念或信仰,后者多半是轻慢、狭隘或武断。此外,违反直觉和反常识的事情,与科学事实或科学结论也没有什么逻辑关联,很多时候仅仅是直觉过于粗陋或常识未免单调。例如直觉告诉答主,写问题的人可能是一个迷恋知乎的少年,或初读科学史的青年,又可能是正在为幼儿园孩子科学启蒙而迷茫的父母,但事实上却是一个叫做科学辟谣的公号。显然在这个认知过程中,没有必要把科学事实与结论掺和进来。

我们知道并谨守许多别人未曾听闻的常识,我们从未听闻更多别人奉为习俗的常识。我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拥有什么样的直觉,我们更加无法了解其他任何人的直觉表达。那么反直觉与反常识又会是些什么东东?

以上皆常识[1]

常识大致可定义为特定人类群体对某些自然现象、客观事实、主观感受或人类行为方式的共识(知晓)和确认(践行)。常识可以广为人知,可以妇孺皆知,亦无妨自以为是。

至于非人类视角的知识与描述,则可能与科学事实或科学结论亲近,比如猫狗看我们长什么样,水果被虫子咬有什么感觉。当然这些东西也可以是少数动植物学家们的常识,可以是科普视频与文本的噱头,也可以成为人类想象力的符号与童话。

一般而言,常识具有时代局限性、物理地域性和文化迁延性(这里不展开[2]);与之相伴的是,常识总是不断地演进并扩展(有时也会萎缩甚至消失)。例如太阳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现在都是常识,属于常识的演进;而获取常识的最基本途径——人类五种感知(下图)——同时也是科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这个常识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漠视了,某些地域尤其如此。

显然就全体人类而言,可以完全达成共识并世代相传的大众常识,除个别自然现象和人类基本生存策略之外,数量微乎其微。像科学、直觉、常识这些十分抽象的词汇,恐怕连一家老小都很难达成一致的解读。

例如何谓科学,何谓科学结论,何谓科学事实,都是人类讨论了两千多年的古老命题,至今并没有多少进境。我们只能确定(肯定或者否定)一些非常具体的有关自然与人类的事实和规律,可能来自科学尤其是现代科学,但它们很少能进入大众常识领域。因为很多大众常识完全不需要科学置喙,比如火热粥烫冰冷,比如冬天金属表面比木头表面凉,完全不会因为普及了燃烧温度、发热值、温度测量、比热容、导热系数等科学事实而影响人们对冷热温凉的趋避行为;换句话说,那些科学事实或结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大众常识,而所有大众科普都应该是大众常识的有机组合,而不应该是科学事实与结论的逻辑拼贴。

再如直觉可能发生在同一直觉客体的存在、发生或者出现之前、之后以及过程之中[3],一般距常识(感觉与判断)很远或很近,距科学(观察与推理)不远也不近。然而,人类对几乎任何事物都很少拥有共同的直觉,甚至连父母子女都难得遇到几次直觉相同相近相似的体验,因为直觉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这倒很早就是一个常识了。此外,违背直觉的常识或科学事实与符合直觉的常识或科学事实同样无可胜数,并因人而异,随处可证,无须举例。一个人了解的常识与科学越广越深,就越能体会直觉的美妙,不论是否违背常识或科学。

又如常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而浅见的属性即局域性。诸如民族、国家、年龄、行业、专业、职业、圈子、甚至更小范围的人类聚集体像学校、企业、团队、班级、家庭等等,都有各自广为认可的常识,而其中一些常识会在很长时间内传承固化而不为外人所知,它们显然可以是科学结论,比如前面提到的动植物感觉;更可以有系统化的科学事实,如绝大多数大学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也可以仅仅是传统习俗,比如最近两天全世界有很多人只喝水不吃饭不工作甚至不睡觉,只是找个地方静静地默默忏悔[4]

所以,没必要拿常识或者直觉与科学较劲。因为科学每时每刻离不开常识,而常识很少去麻烦科学;因为直觉的对与错,强与弱,更不关科学什么事,倒是受常识与文化的影响大一些 [5]

当然,任何直觉、常识与科学都应该受到尊重。

以上仍皆常识[6]


@知乎科学

参考

  1. ^ https://www.dictionary.com/browse/common-sense
  2. ^ https://www.wikihow.com/Develop-Common-Sense
  3. ^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uition
  4. ^ Yom Kippur 2020:begins at sunset, September 27;ends at nightfall, September 28
  5. ^ 这里有跑题的苗头,打住。
  6. ^ https://www.commonsense.org/

user avatar   phosphates-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平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 女生适合学文科,男生适合学理科。我们平时大多见到的也是平均来说,男生理科更好而女生文科更好。

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其实性别对于适合文科还是理科是无关的: 男生和女生应该在学习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是一样的。但是,这种社会的刻板印象会导致男生偏向理科而女生偏向文科。

所以,忘掉这种刻板印象的说法吧,积极鼓励每一个孩子!


user avatar   zhu-wang-xiao-mia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个乍看起来很反常识的结论:即,有时向网络中添加额外的路径,实际上会减慢该网络的整体流动速度;相反,关闭道路反而可以帮助减少交通流动时间——而这便是布雷斯悖论的全部内容。

布雷斯悖论(Braess's paradox),是1968年由德国数学家迪特里希·布雷斯提出的一个悖论,它是指,在一个交通网络上增加一条路段,反而会使得网络上的通行时间增加[1]

因而,理论上,在一些情况下,去除网络的一部分可能可以改善网络,而现有主要道路关闭后交通反而会得已改善。

这种出力不讨好,且与人们直观感受相背的现象,主要源于:纳什均衡并不一定使社会最优化。

悖论的叙述如下:

对于路网中的每一点,给定从该点出发的车辆数量和车辆的目的地。在这些条件下,人们希望预估交通流的分布。一条街道是否优于另一条,不仅取决于道路品质,还取决于车流密度。
如果每个司机都选择看起来对他们最优的道路,由此产生的交通时间未必是最小的。以下例子能够表明这点:道路网络的扩展可能导致交通重新分配,导致个人交通时间变长。

因而,这一附加路段,不但没有减少交通延滞,反而降低了整个交通网络的服务水准。(此时,城市天际线玩家含泪路过

目前,这个悖论已被用来解释现有主要道路关闭时交通流量改善的例子[2]。此外,也有相关的文章在研究这方面的内容[3],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还有电力[4]、半导体上、路由[5]、以及生物学方面,都有类似的现象值得研究[6]

这个发现,初看是很反直觉的,即向网络添加额外的路径实际上却减慢了网络的整体流动速度,例如:修建一条连接现有道路的新道路会导致时间变长;或者相反,关闭道路反而可以帮助减少交通流通时间。

举个例子来看看这背后的数学原理,现在假设某条路段的起点和终点间有两条道路:

考虑如上图所示的道路网络,现有4000名司机希望在该道路网络上从起点行驶到终点。

然而,这些路线所花费的时间并不是相同的:任何一段旅程所花费的时间是由这条路线的长度、道路的条件以及在这条路线上行驶的汽车数量等因素决定的[7]

假设Start-A 道路上的行驶时间(以分钟为单位)是出行人数 (n) 除以 100,Start-B 上是恒定的 45 分钟(另一侧则对调相反)。

那么,行驶 Start-A-End 路线的人数为 时,行驶的时间 将是 ,驾驶 Start-B-End 路线的人数为 时,所需时间 将是 。由于有4000名司机,事实上 可以用来推导出这样一个事实:即 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

因此,每条路线采取 分钟时达到纳什均衡,即平衡状态。如果任一路线花费的时间更少,这将不是纳什均衡,于是,理性的司机会从较长的路线切换到较短的路线,来使得系统恢复至平衡状态。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显得很正常。

现在,假设城市决定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修建一条新的超高速公路,沿着这条高速公路行驶只需10分钟。

最初,当第一位司机开始尝试时,会发现自己所需时间是 分钟,比起上面的65分钟来说,节省了将近 15 分钟。

那么,新的平衡是什么呢?

此时此刻,每个人都有三种选择,所需时间分别如下:


此外,我们还知道:

达到纳什均衡时,三者通行时常要相等,联立求解可以得到:

这时:

在布雷斯悖论的情景下,尽管整体性能下降,但司机仍会继续切换路线,直至达到纳什均衡。

此时,可以看到,新的均衡状态下,新增加的道路对于整体的平均通行时长起到了负面的作用,比之前均衡模式下的65min要足足高出15min。背后的想法是,纳什均衡的达成,可能不等同于通过网络的最佳整体流量[8]

这就是原因所在,即纳什均衡可能并不意味着通过网络的整体流量最佳。初看还是比较“反常识”或者“反直觉”的,不知道各位有无同样的感受?

参考

  1.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aess%27s_paradox
  2.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ffic_flow
  3. ^ https://arxiv.org/ftp/arxiv/papers/
  4. ^ https://www.rdworldonline.com/study-solar-and-wind-energy-may-stabilize-the-power-grid/
  5. ^ http://theory.stanford.edu/~tim/papers/
  6. ^ https://pubsonline.informs.org/doi/abs/10.1287/trsc.17.3.301
  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8%83%E9%9B%B7%E6%96%AF%E6%82%96%E8%AE%BA
  8.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78475413000025?via%3Dihub

user avatar   xiao-rou-60-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xx一个实习生下门店,把客人三克拉钻戒直接丢到超声波机里清洗,捞上来碎的就剩戒托了,公司赔100多w,实习生得到了血的教训…

———————————————————

解释下为什么会碎。

宝石虽然硬但是都很脆,直接受到超声波机的高频振动大概率都会碎,更何况大克拉钻石里都会有包裹体羽状纹什么的,不需要有很大裂纹就会碎掉。行内清洗镶嵌首饰都是用绳子吊着/架起来不接触超声波机壁,只用水的震荡来清洗。

至于那些宝石可以进超声波机,哪些不能进,可以参看:金银首饰,镶嵌和非镶嵌类的如何清洗?

@彭友城 这篇回答,讲的已经相当详尽。当然普通消费者的话,最好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来清理。

———————————————————

统一回复下:

实习生已经经过上岗培训了,出问题还是因为学的不认真,顺手就丢进去是脑子里的弦没绷起来。

结果肯定是开除,自己赔了几万块钱,虽然实习但是也有合同,记录什么的,跑是跑不了的,而且这种情况在行内传开之后再找相关工作肯定会受影响了。

经验教训总需要积累,每个人也都值得二次机会。

评论区有拿钻石首饰直接扔进超声波机里的…这个吧,我只想说姑娘汉子们可长点心吧…一次两次不坏,只是因为没造成可见的损害,细微的裂痕什么的肯定有,指不定哪次就坏了。

再有,稍小一点的钻石,或者稍微轻一点的钻石首饰,受超声波集机的负面影响肯定更小一些,感觉起来好像是结实,其实不然,有可能受清洗液浮力阻力啊什么的综合影响,震动差一点,但是一直震下去该坏还是坏。

再再有,非专业的超声波机有的根本达不到超声波级别,像一些很便宜那种买东西送的小小的超声波清洗机,实际上只是震荡清洗机而已,伤害肯定不如超声波机,真正的超声波机噪音尖锐,而且开时间长了水都能热了…不过保险起见一般消费者,还是看见超声波两个字就直接躲得远远的最好。

当然要是妹子们想买新的没借口,常备一个超声波机也是不错的选择。

————————————————————

这个回答竟然又火了,谢谢大家。毕竟我也是自诩为有点东西的答主,还是希望多看看我的设计专栏,专业内容更多。

————————————Unstable Element————————————

欢迎关注YimingEM

一个特别设计的公众号




  

相关话题

  《蜡笔小新》中有什么有趣的冷知识? 
  为什么许多动物(包括人类)进化到现在,其性器官和排泄器会在一起? 
  为什么计算机对人类的冲击要远大于其他科学?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轻商? 
  如何看待贵州3医生因尘肺病诊断误差被逮捕? 
  为什么现在能真正治病的中医比较少? 
  内裤和袜子放到洗衣机里一起洗,有问题吗? 
  诺如病毒的传染性如何?如何防治? 
  有什么关于南京的冷知识? 

前一个讨论
圣诞节快到了送什么给女朋友啊?
下一个讨论
圣诞礼物送什么,对方是吃货妹子?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