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里约定俗成的说法五花八门,没有讨论意义。
从英语定名来看:
如果你想表达的是“英国在印最高主权代表”,那么以下头衔是一脉相承的:
1757(1760)-1772年,Governor of Bangal(孟加拉“总督”/孟加拉督,或者叫威廉堡辖地总督,额,“威廉堡总统辖区总督”,呕,划掉)
1773-1882年,Governor-General of Bangal(孟加拉总督,注意Governor General of the Presidency of Fort William从孟加拉的“Governor”上升成了“Governor General”)
1883-1957年,Governor-General of India(印度总督)
1858-1946年,Viceroy of India(俗称。也译作印度总督,隔壁称为印度代王,印度“副王”,但是严格意义上这个职务大多数时候的正式任命称呼仍然是Governor-General of India,合起来可以叫Viceroy and Governor-General of India,但是何苦)
1947-1950年,Governor-General of India(印度成为自治领后,Viceroy的说法不再出现。印度自治领的总督只称为总督。)
51年后印度彻底独立。
注意,上面这些职务都不是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印度国务卿),也不是High Commssioner for India(印度专员)/from India(驻英专员)。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是英国的印度事务负责人,
Governor-General of India是印度的伦敦代言人。
High Commissioner of India (to UK)则是印度的驻伦敦的外交代言人,*比如代表印度在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这个其实不应该有问题。
Behold, 鞑樱弟国的狗屎行政系统.jpg
英“帝国”这个伪帝国的领土大概分成三部分:1,联合王国领土,直接通过加入“UK”这个实体的土地,比如苏格兰王国,比如北爱尔兰地区。2,在国联*(日后联合国)中有席位的国家,比如曾经的爱尔兰自由邦,澳大利亚邦联,加拿大自治领,比如南非联邦,比如印度(帝国)。3,在国联中没有席位的国家,比如直布罗陀,比如“肯尼亚殖民地及保护国”。
在这个系统下,印度作为英帝国的一部分像所有第三类国家一样需要王座的代表,总督就起到这个作用。
而印度是凡尔赛条约的签字国,是国联成员,是名义上有独立国家地位,实际上有相对独立国家机器的国家,所以他可以像第二类国家一样向联邦成员派出“专员”。
最后,由于英王对印度的主权所有和英印之间的殖民关系,UK对印度事务有独立的办公室和处理人,所以会出现“印度国务卿”这样的职务。
让我想想怎么说比较好: Tempora mutantur, and we shall never be changed with them, thank you very much. 哈!
如果想表达的是字面意义上的“印度总督,GovernorS of India,aka印度的总督们”,也就是印度各州的“Governor”,那么他们和英印时期的“Governors”不太一样的。
东印度公司后到自治领前,俗称的印度帝国或者“英属印度”直辖单位是省/行省(Province),印度总督(Governor-General)以下每个省有“Governor”或者只有“Lieutenant-Governor”。这时候的“Governor”是按照帝国模式三级以下“总”督,到各省的省督,到小一点地区的副督的模式的。
自治领成为共和国后,标准次级行政单位是邦/州(States),这时候的“Governors of India”最好当成“州长”之类的来处理,译作印度“各州州长(帮主,哈哈哈哈哈!)”而不是“各州总督”,避免引发问题。一方面强调两者职权范围不同,一方面也非常直白地表达历史时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