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先说一些看似和汉服无关的东西:
首先,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是历史的必然,不服可以找你的马哲老师,别找我。
其次,中国一旦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面临社会主义国家对民族服装的习惯:
第一,1921年成立的苏联
加盟共和国国旗和民族相对应。
大家可以看到,苏联各民族中,穿西装的只有中间那位,代表俄罗斯族的小哥。就连他右边那个乌克兰小哥也是穿着民族服装的。这和真实生活中并不相符,俄、乌的民族服装很像,而且乌克兰人自己也经常穿西装。但是某种思想上的原因,俄族必须穿西装,少数民族必须穿民族服装。
第二,是1945年成立的越南
为什么这位京族领导,在关心少数民族生活的时候,自己穿的是西装而不是京族的服装?为什么被关心的少数民族,没一个穿西装?
然后是1949年建国的新中国:
大家可以看到,所有民族的妹子,穿的都是民族服装,只有中间的汉族妹子,穿了一条现代的,类似苏联布拉吉的印花裙子。而实际上在当时,汉族中穿长衫的教师、穿传统式马褂、棉袄的农民等等并不少,而很多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也喜欢穿的确良白衬衫,布拉吉裙子。
这一幅也是的。在画中,只有中间的汉族大哥穿的是中山装。哪怕其他民族上工厂、当干部的的时候也得穿中山装,哪怕旁边的回族大哥所穿的小马卦汉族也穿(我们待会儿再谈马褂是真民族服饰还是假民族服饰的问题)。
类似刻板印象我想大家从小到大并不陌生。不知道大家在央视、在思想品德课上看到这类刻板印象的时候,有没有自问过,为什么汉族就不被描述成有民族服饰的模样?和它一起出现的问题有:为什么刻板印象中少数民族一定要是“能歌善舞”的,而汉族就不会? 为什么少数民族一定要被描写成“善良淳朴”的?
在西方的攻讦中,“穿现代服装的汉族”和“穿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对比代表着汉族的“沙文主义”,想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边缘化”。这,当然和我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各族人民一起现代化的事实情况相违背。 实际上,如果比对男女关系的话,这一系列的刻板印象所描述的汉少关系,类似于“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少数民族就应该围着篝火跳舞,同时最革命的汉族就应该穿蓝布中山装,作社会主义的螺丝钉,而不应该有民族服饰、舞蹈这些东西。
可悲的是,上述这套思想(或者说缺乏思想的潜意识)完全是从苏东阵营其他国家引进的,而和我们国家前三十年顶着困难发展民族文化的实际行为相违背,也和少数民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辛苦贡献不相符。实际上,一个人既可以穿着中山装/中山装/工作服作社会主义螺丝钉,也可以穿着民族服装能歌善舞,不管他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所以,当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之后的2002年,一个占全国人口90%的民族,在穿工作服、廉价西装和中山装之余,开始注意自己的民族认同,对自己的民族服装产生一定的兴趣,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点不因以前的民族服饰是汉服还是是长袍马褂而有所不同。即使1911年前是大明朝、大顺朝或者大西朝,在经历辛亥革命和新中国后,也会在一开始的左倾思潮过去之后产生民族服饰的回潮,形成汉服圈。
汉族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拥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这对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一种公平,因为汉族终于不再和少数民族“不一样”了。至于什么是真正的汉民族服饰,我想在没有行政强迫和道德绑架的前提下,这就让大多数汉族个人自己自愿来决定吧。
回到问题的另一个面向:没有满清禁止的话,汉族服饰大概率会自发地向对襟+纽扣+贴身+轻便化的方向发展,且演化的方向和后来的长袍马褂不同。 这在明末已经开始发生了。这样实用化的服装不会像某些人宣称的那样,被历史“自然淘汰”。
你不能谋杀一个神童,然后对世界说他是适应不了竞争,被社会“自然淘汰”的,或者说即使你不杀他,他也会被社会“自然淘汰”。
汉服一直流传就不会被淘汰,只会迭代更新。
至今还没见过任何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会主动放弃自己的民族服饰,看到的都是他们对自身服饰和文化的宣传。
欧洲光中世纪以盔甲兵器为主的小众文化聚会巅峰都有7000多人,盔甲也仅仅是服饰门类中的一种。
日韩自身服饰基本都当做国家文化标志来宣传。
就连人家越南都开始淘宝进货一堆汉服来复兴自己的越服。
文化地位,你不去维持,就立马会有人来替代。
不去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然后还阻碍自己的族人去维护 ,这是什么行为?
认为汉服不能代表汉族的,请把博物馆的服饰和古画全烧了,把陶俑和壁画全砸了,书籍资料全撕了,来个加强版的剃发易服,彻底消灭汉服在世间的所有痕迹。
某些人,一边对汉族没认同感,一边还觍着脸待在汉族里,什么毛病。
古代汉族人会穿胡服又怎么了,只要不强迫人家想穿什么穿什么。
一个汉族人英语说的再好,跟汉族人的母语是汉语有关系吗?
谈阶级请一视同仁,别只针对汉族,有种的把全国民族都带上,这才是真正不分民族的阶级论,没种就别谈什么阶级。
如果汉服没有被满清禁止,自然被历史淘汰的概率几乎没有。在剃发易服之前,汉族自发有过一次服饰变革,就是南北朝时期,因为鲜卑服更为便利,汉族便自下而上的,自己换上了鲜卑服,到唐朝,更是几乎全民胡服。
但汉服却并没有消失,唐朝时,汉族穿着的服饰是胡汉双轨制。
隋唐时代南北一统,而服装却分成了两类:一类继承了北魏改革后的汉式服装。包括式样已与汉代有些区别的冠冕衣裳等,用作冕服、朝服等礼服和较朝服简化的公服。另一类则继承了北齐、北周改革后的圆领缺胯袍,用作平日的常服。这样,我国的服制就从汉魏时之单一系统,变成隋唐时之包括两个来源的复合系统;从单轨制变成双轨制。[1]
而后安史之乱,胡人的叛乱让华夷之辩再度上升,人们认为是因为服妖(穿胡服)而导致的异族叛乱,这时候便开始改良胡服,鲜卑服(圆领缺骻袍)渐渐的往汉服宽袍大袖的方向发展。最后成为宋、明、李氏朝鲜官服的主要形制。
其次可以参考日本与韩国,以及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服饰。这两个国家服饰也是近代接触西方以后,全盘西化,日常服饰改为了源自新洛可可时期的日耳曼族服饰,但韩服与和服依然作为礼仪性服饰保留下来,和我国唐朝很像。而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只针对汉族,所以其他少数民族的服装也保留了下来(部分少数民族服饰和汉服女装一样,受到满族服饰影响),并没有被“被历史自然淘汰”。
我个人认为就算汉服是被历史自然淘汰,今天依然会面临重新复兴,这点可以参考清汉女装。清汉女装不属于汉族传统服饰,没有民族大义加成,依然凭借颜值在今天掀起了一阵潮流。
至于所谓的“汉服圈”,我不清楚题主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样算“汉服圈”的人呢。是在网络上为汉服说好话,支持大家穿汉服就算;还是要现实中购买汉服,穿着出门;又或是需要参加汉服聚会活动;还是售卖汉服,作汉服模特等以汉服为主要经济来源才算?按我个人看法,是根本不存在“汉服圈”这一群体。
最近网络上出了现有韩国人认为明制汉服是抄袭汉服而来,沦为全网笑柄,而该回答下面,有人斩钉截铁的说汉服并不是被满清剃发易服所毁灭,甚至提出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汉服,丧心病狂的程度和那些韩国人也是一时瑜亮啊。
满清入关后,针对汉族进行剃发易服,从此汉服男装在中国消失,这明明是现代历史学界、服饰学界早就有定论的东西。以下是笔者统计的,现代历史学家、服饰学家就满洲剃发易服结论做的汇总。
1.沈从文、王孖:“明清两代的服饰面貌有较大差异。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清王朝于1644年,取代朱明,既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着宽松衣..清代则薙发留辫,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2]
2.竺小恩、葛晓弘:“汉服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史载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初具锥形。后经周代规范制式,汉朝整肃衣冠制度,汉服渐趋完善并普及。其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裙)制和上下连属的深衣服制。魏普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频繁南下,他们穿着的上衣下裤式椅褶一度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南方王朝的主导服饰。受其影响,上衣下裳(裙)新变为女性的主流服饰,男子不再穿着此式服装,而改为穿裤装,外罩交领长袍。隋唐时期源于西域服饰的圆领袍逐渐成为汉服主体,男子在作为内衣的裤之外套上圆领袍,该式装扮一直流行到明代。”[3]
3.孙晨阳、张珂:“明代整顿和恢复了传统的汉族服饰礼仪。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作了新的规定...明代妇女衣服样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清代是中国服饰的一大变革期,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被强行废止。除了女性之外,满族服饰被强行推广。清代女性服饰融合了汉、满两族的风格,满族主要以旗装为主...汉族妇女服饰沿袭明代的风格。”[4]
4.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明朝建立后,竭力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对汉族的影响,下诏禁止穿胡服,胡姓、胡语。根军汉族的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作了重新规定。
清顺治二年大局已定,(清政府)遂强迫汉人遵照满族习俗,严令薙发,令京城、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尽行薙发。若仍存明制,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接着就是改冠易服。顺治三年规定了官民服制,强迫百姓一律改服满族服装。后为了缓和矛盾,接纳了十从十不从。[5]
5.黄能馥、陈娟娟:“女真族原是尚武的民族,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饰文化,他们打败明朝统治者以后,就想用满洲的服饰来同化汉人,以满族统治汉族的意识推行服装改革。入关以后,就强令汉人薙发、留辫,改穿满族服装,这一举动引起汉族人民强烈的抵制...出于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改为十从十不从。”[6]
6.华梅:“满族入关后,首先令汉族人剃发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这一强制性活动的范围与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清代服装是清政府统治期间强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装。”[7]
7.刘文:“清初,满族统治者令汉人剃发易服...汉族人为此进行了长期斗争,后形成了十从十不从...清太宗语: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耻!恐后世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人俗,故常切此虚耳。至乾隆时,仍依循先帝对服饰的旨意。综上所述,清统治三百年,男子服饰基本遵循满族风俗而长期存在。
当时,有一西方人目睹江南人民抗清,他这样评论:辫发胡服之新制,大招汉人反感,彼等对于满清政府,群起反抗,汉人以为受此强制辫发胡服,较诸处于任何异族之激号为耻辱。”[8]
8.钱穆:“清人以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得北京,初四既下令薙发...及下江南,又下令薙发令...当时南方士民拥护明政权之热心,远不如其拥护衣冠制度之甚。只要政体不变更,王室推移,无关重要。至于衣冠文物,则为民族文化之象征,不肯轻变。”[9]
9.吕思勉:“清人这时候,原只望占据北京,并不敢想全吞中国,所以五月三日入京,四日下令强迫人民薙发,到二十四日,既又将此令取消...时在1645年,清朝既定江南,乃下令强迫人民薙发。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谚。其用意是极为深刻酷毒。衣服装饰,虽然看似无关紧要,然而习俗相沿,就是一种文化的表征,用兵力侵略的异族,强使固有的民族,弃其旧有的服饰而仿效自己,就不但摧毁其文化,而且强替其加上一种屈服的标识。”[10]
10.杨绍猷、杨学堔“六月十五日,下令全国兵民,一律剃发易服违者斩杀。这一命令,遭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激烈反抗,江南各地官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剃发易服的抗清斗争。”[11]
11.龚荫:“清初,清政府下令薙发梳辫,改易明朝衣冠。史载:顺治二年六月丙辰谕南中文武军民薙发,不从者治以军法。是月,始谕直省限旬薙发如律令。戊午禁中外军民衣冠不尊国制。”[12]
12.(美)牟复礼:“7月21日在江宁颁布的薙发令。所有不是僧道的成年男人都要采用满族发式-薙去头部前面的头发,梳一条长辫子-和改穿满族服装以显示他们对清的忠心。”[13]
13.(美)司徒琳:“清廷6月28日在北京,7月21日在南京下令:成年男子,凡非僧道中人,必须剃发易服,以示归顺清朝。”[14]
首先,前提就不一定成立。在日本韩国,虽然日常生活中人们穿时装,但是在节日和重大庆典的时候,仍然能见到和服和韩服,何来自然淘汰?
还有外蒙:
如果汉服未曾消失,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圈不圈的问题,你听说过日本韩国有什么「和服圈」「韩服圈」吗?逢年过节/礼仪场合的时候直接穿起来,就好了。
先说结论,杨志要想一挑七,瞬秒。不是能有一番苦战,而是就是瞬秒!瞬间剁成肉泥!
之所以要智取生辰纲,不是七星打不过杨志,而是杨志是天罡一数,大结义前他不能死在这。
众多答案一堆解释,都是离书万里的推测。这事在水浒武评体系里非常简单。清风山劫囚车救宋江,燕王郑三个联手打地煞排名第二位的黄信,黄信十合就得跑路。燕顺单体是被八骠骑公认纯武力最弱的张清数合完败的人物。王英十数合被扈三娘生擒。当然如果对书不熟,可能也估量不出张清和扈三娘的份量。毕竟有些电视剧里扈三娘比秦明还猛。但总而言之,清风山三杰任何一个,单挑都是被黄信速败的水平。但仨打一,黄信速败。
所以要想打跑杨志,用不着七星齐上。三阮一起动手,十合左右杨志就得跑路。刘唐单体武力和杨志差的也不多。俩人单挑,五十合内没胜负。如果晁盖三阮并力打杨志,杨志跑都没法跑。就是撑多久死的问题。再加个刘唐,那就是瞬死。
还有人吹杨志手下那几个军汉。水浒里哪怕武力最弱的一帮,只要还有武力,比方萧让金大坚皇甫端王定六宋清,谁一个人搞定几十个军汉也不成问题。征四寇那会这帮人都参与过混战,没谁是连普通军汉都打不过的。梁山108所有人,单对单打不过军汉的可能也就安道全。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