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2020 年 10 月 13 日凌晨一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 第2页

                 

user avatar   jzy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微博上看到一个这样的评论

突然想去和我的同学吃吃饭,聊聊天…

想起以前,我心情不好喜欢发朋友圈,然后就会有朋友发微信给我说,你在哪,我来找你。

后来觉得这些都太打扰了别人的生活了,于是朋友圈越来越少,渐渐也不发了。

评论里大家说的一点没错,我是被人爱着一路顺意的走过来的,所以理所当然的觉得人就是该被爱着的。

但不管怎样,希望大家都能多和身边的朋友聊聊天,多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善意,别把自己关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喘不过气来。

实在不行,也像曾经的我一样,发个朋友圈。别怕打扰别人,谁都有脆弱的权力,

我一遍遍看着他写得这些话,

我好想去抱抱他啊。


可惜,心疼。

喂,念不下去我们就不念了啊,工作总能找到的。

实在找不到在家陪陪爸妈,大不了承包了家里的家务,一步一步,总能好的。

你还有后面好多好多年的人生,都没有去经历,研究生算什么,哪有后面的精彩啊。


抛开碰到了带不动的导师不说,也不去纠结客观环境的不利。

谁没经历过“我好像很没用”的自我质疑?

以前我也因为实验做不出,文章写不出而纠结抑郁过,但后来一想,

大不了就不走这条路了。

前几天,爸爸和奶奶都生病,又碰上工作上的不顺,九月份休了半个月的假回家帮忙。

然后回了上海,照样面临压力。

有天晚上值班老妈说爸爸又怎么怎么不舒服,我听了以后安慰老妈说没事。她说

我怕你爸以后身体都不好了。

这句话还没来得及回,急诊来了。

我着急忙慌的麻醉,抢救,两个小时以后看到手机十几条微信,最后妈妈说,

你是不是手术去了?你忙吧,我们没事。

一下子没忍住,去隔壁手术室哭了。


那天忙到凌晨,写了条部分可见的朋友圈,

从大学开始到研究生,一个劲的往上走,争破了头留在上海,就为了去做成几件事情,就为了成为“我应该成为的样子”。回过头才发现,离家远了,爸妈也老了。

长大,真是最无趣的事了。


我才明白,

人生啊,哪有那么多必须要做成的事。

努力了,做不成,就不做了,有什么要紧。


十一的时候回家,爸爸的病好的差不多了,妈妈也松了眉头。

老爸问我,这次没带电脑回来啊。

我说,嗯,没带。

吃完晚饭,我们三个人下楼散步,去超市买了点水果,回到家打开门的时候,猫咪找我要罐头吃。

妈妈把水果洗好,我们一起坐在电视前面,

我说,

我来选一部好看的电影。


时光真好啊。


user avatar   zhou-ding-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对于读书人的教育,从来没有系统性地关怀过“失败者”。

把怡然自乐叫做不求上进,把兴趣爱好称作玩物丧志,把强加意志叫做寄予厚望。每一代人都用相同的话术教育下一代:你的生活条件比我当年好多了,你有什么不知足的?!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本质是一种浓浓的爹味,高高在上地教育别人要谦虚。把平庸定义成失败,把正常生活定义成碌碌无为,把情绪宣泄定义成心理脆弱。

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两个父母,几户家庭的个例,而是覆盖全国的民族性。

有多少孩子,像胡适小时候那样,被母亲体罚,还不让哭。又有多少孩子心爱之物,像鲁迅的弟弟小时候的风筝一样被撕个粉碎,只是因为被人觉得“玩物丧志”。

人为地创造苦难,你不光不准哭,你还得感谢给你苦难的人或者事;人为地被打击士气,美其名曰教育谦虚,即便是终于成功,又会被回以“激将法”之类的解释,并且要感恩当年的激将之辞。

昨天我爹给我打电话,问我今年有没有发论文,我说还没有。他又问我怎么不写论文,我说实验不顺利,他问为什么不顺利,是不是不认真做,我说我很难跟你解释。他说那你去问问你导师,我说你能想到的我早就想到了。他说哦,我只是希望你有所作为,我这一代已经不行了,要看你们下一代了。

我说我头发都在掉了。他说不要着急,心态要放平。我说哦。

我相信他是关心我的,也对我有厚望。但事实上,人越长大,所有的东西越是只能自己扛。即便亲如父母,也很难用他们的世界观理解你现在的心境。

同样地,所有人都在关心他,他却依然自杀了。因为超出必要领域外的关心实际上只能带来负作用。当身边的人,关心你的择偶、工作以及将来的发展时,这类关心往往是负面居多——除了徒增你的焦虑外无所作为。

想明白了这一点,各位就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在自己大学毕业之后,已经是个独立的成年人,不需要感恩任何的pua式“建议”,也不需要担忧任何人的看法。没有人会理解你,你也不需要去理解任何人。你甚至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关心”,你只需要自己开开心心就好。

你就是你自己,决定自己一切行动和所有想法。想吃什么,玩什么,做什么,只要不给别人带来麻烦,都是你的自由。

逝者安息。


user avatar   bu-hui-hou-kong-fan-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遗书中写下辈子的,都是对世界、对生活还留有遗憾的,他不该死的


user avatar   bi-xiao-tian-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小哥写的遗书,我的心里很难过,和今天北京这鬼天气一样,寒冷又绝望。

他的文字不长,却充满了妙趣横生的比喻。这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人啊!竟然被科研的压力逼到了最后的角落。

但让我更心酸的是,我也是学化工的,看着他的几段文字,我隐约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我想许多环化材生的硕博们都会被戳到,很多场景简直就是科研生活的真实写照啊。

今天很多朋友在后台问我,毕导我读研好痛苦好焦虑怎么办啊,做不出数据导师不管我怎么办啊,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啊……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我这几年的经历和心态吧。听完我这曲折坎坷的几年,也许你能开心一点。


一、在焦虑中自我否定是读硕读博的常态


2014年我本科毕业。当年我成绩在专业排第一,妥妥直博了。可能因为成绩好,导师招我也挺高兴的,刚进组的时候我就被寄予厚望。想来好讽刺,谁能想到读了三年后我竟然休学了呢……

博一上学期我实验做得有一搭没一搭的。师兄们告诉我一定要早做实验,早发paper!我深表认同,并问出了一个灵魂问题:“我也想做实验,但我该做啥啊……”

老板和大师兄告诉我,广泛地阅读本领域文献,找一个前人没做过的而你又感兴趣的方向,那就是你该做的。

好有道理啊!

大师兄会给我发很多文献,但我看到后来就明白一件事:高IF的论文规律难以捉摸,但低IF的就是那么几种套路。比如要改进炒鸡蛋,要么把炒鸡蛋换成炒鸸鹋蛋,要么往炒鸡蛋里掺杂了冬阴功粉末,要么把鸡蛋和鹅肝一起炒……

我很怕大师兄问我:“老毕这周看文献看出啥新东西了啊?”因为大部分时候我看完就是迷茫而无能着而已。

后来我想了个平庸的idea,做了一个学期,数据倒是记了不少,看电镜也花了挺多钱,但没什么成果,没有为这个世界贡献任何科学新知。

一学期后,老板说,换个方向吧。老板遗憾又无奈,我难过又坦然。难过是因为这一个学期等于废了,坦然是因为废了也怨不得谁,就是自己菜而已。

有个周六的晚上老板回办公室取东西,看到了做实验的我。老板当即拉我到办公室谈了人生理想,告诉我要多看Nature Science,要提出高水平idea,放手去做,千万不要被经费束缚手脚。

那天晚上我受到了无穷的鼓舞,但实验成果与天气的关系都比受鼓舞的关系大。我也碰到了和大连理工小哥一样的问题:照着文献重复不出来,数据不稳定……晚上我也常常焦虑睡不着,有时候夜里就是躺床上哭。我的博士室友也没好到哪去,和他吃串比惨是我俩人生一大乐趣。

看了我这些乱七八糟的,是不是觉得原来天下科研狗都挺像的吼,心里安慰了一点吧。

博三那年我开始写这个公众号,很庆幸地发现自己原来还算是有一件擅长的事。2017年底,到博四开头我就休学创业了。这一晃三年过去了,我都快该复学了。

回想起来,前三年博士生活自我否定是常态,开心自信才是偶然。

读硕读博,是你在21岁左右时做出的一个选择。拿到毕业证是你这三五年间最大的目标。但从人生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台阶。求职定居、结婚生娃、生老病死,人生还有很多台阶要一步步迈上去(没有说人一定要结婚生娃的意思)。

万一毕业这个台阶迈不过去了,还有好多路可以走,你真的可以退下来就不迈了呀。如果我们的观众里有谁读研痛苦到极限了,我真心地告诉你,不读研也可以是一种选择。


二、对读硕读博的一些反思


这几年我国硕士的非正常毕业率已经达到10%,博士更是高的可怕,已经到65%了。我都不敢相信这个数据。所以顺利毕业还心态良好的博士,真的很厉害的。

休学创业这三年,因为自己也做了公司老板,我才明白了我老板当年跟我说的许多话背后是什么意思。初看不知读博意,再看已是休学人。

所以最近我一直在反思,有哪些道理是我很希望我博一的时候就能懂,但我当时却不懂的?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进组时没人教你,什么是研究生?什么是好的研究生?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研究生?这是我迷茫的主要来源。

我了解周围硕博最多的吐槽,就是“导师不管我”、“全都靠自己”、“导师不给我实质性建议”。

每个人进来都要经历一遍摸索过程,花一年时间弄懂一些最基础的事,这在我眼中的确是低效的。如果你现在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研究生,也许你可以拿这个问题直接问你的导师。和导师聊这个应该不是一件丢脸的事,这是导师最应该教给你的。


第二点我想描述一个我个人的观察,不一定对。那就是,大部分研究生对搞科研这件事也谈不上热爱或讨厌,找到一个能做的idea发篇paper毕业就不错了。少部分人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热爱科研,才发自内心地想探究清楚自己的课题,这个境界我估计只有10%?

了解了大多数人的情况,也许能缓解你完美主义带来的焦虑吧。当然,不要因此就划水了,努力科研还是研究生的应有之义。


第三点我想说,保研考研主要是看本科学习成绩,你能读上研说明你学习好。但读研需要你科研能力强,而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是两回事。所以即使你过去成绩很好,也请坦然接受自己不一定擅长搞科研这个事实。

我在我们公司里发现,我对同事的精神支持都会极大地影响TA的工作信心。同样的,导师对研究生的态度也会极大地影响TA的读研心情。

导师的态度是“我们共同努力让你毕业,没那么难的”,还是“你能不能毕业全看你自己”。是“我要把我的科研阅历传授给你,把你培养成一个好的科研人员”,还是“你不行,我很失望”。

在你心里导师是否和你站在一边,这件事会决定你的读研生涯是自信的还是痛苦的。毕竟导师是你最亲近和最能鼓励到你的人。如果你未来不想搞科研你的导师也能理解并支持你,那真是太难得了。

我最近这一年做B站的科普视频栏目,每天快乐地找选题,为了一个选题查几十篇文献,最后把这些内容表达成一个漂亮的视频。这个过程才让我悟到了,原来读博找选题读文献写论文也应该这么回事。可惜晚了。希望复学后读博二周目能顺利通关吧。


三、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


从大连理工的小哥的微博中,我觉得他的压力更多来自于自身。导师也没有push他,也没有不放他毕业,他也没有责怪导师,但最后自己被压力压垮了。

很多时候,优秀的人难以接受自己平庸,因为他们自省意识强,但能力又可能不足以改变现状。

我看到有人说“主动降低期望值就好啦”,“学会破罐子破摔”。但这说说容易,身体力行又何其难啊。

我也没有办法给出什么科研上的指导,就说几个调节心态的方法吧。

第一,学会区分“不开心”和“抑郁”。不开心只是暂时的,但抑郁会影响生活。我当辅导员的时候考过心理咨询师证,做题时判断人心理问题的一条标准大概是,有没有影响到你的食欲、睡眠。如果一个月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就是心理问题在敲响警钟了。

学校里一般都有心理咨询中心,再严重就去医院。抑郁是一个可被治愈的疾病。

第二,学会倾诉,让情绪有个出口。可以是家人,可以是对象,可以是同学,甚至可以是导师。像我读博焦虑的时候,我们一堆博士一起聊聊天诉诉苦,发现大家都焦虑,自己就会快乐一些……

比如今天我告诉你,中国的博士延毕率是65%,是不是觉得自己现在也还不错?

第三,当你卡在科研问题的细节上时,不妨与导师和师兄师姐交流一些更宏观的问题。比如你未来究竟想干什么,你想不想走学术道路,导师对你的期待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有助于你认清自己。

第四,在科研之外找到一件调剂的事。可以是健身、运动、跳舞、乐器,加入某个社团,写个公众号……不至于全神贯注地焦虑。

第五,实在不行就转硕、延毕、休学,不丢人。


四、一个结语


今年似乎格外难熬。疫情遥遥无期,我身边不断听说有离职的朋友,离开北京的朋友。好消息是,我的博士室友延期后终于顺利毕业了。看到他毕业,我突然觉得自己也充满干劲。

前段时间知乎上还有个问题,“如何评价毕导没发表过高质量学术论文”,当时我看着也挺惶恐的。就是搞科研搞得不好才休学啊!为啥休学了还要被抓着问论文的事!真的很感谢在那个问题下面理解支持我的朋友们!你们真的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

今年大家的压力都很大。你有没有发现你的某个朋友不开心,你想关心TA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再想想你自己,今年的你是不是开心的日子没有去年多了?

长大是要背负更多的压力和责任,但长大不意味着失去快乐的能力。碰到啥事都别想不开!和朋友们见面聊聊天吧!实在不行给我公众号后台发条消息倾诉也成啊!

今天这篇充满碎碎念的推送,就让我们借机互相倾诉一下吧。如果你在科研上有什么不顺利的想吐槽的想鼓励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大家抱团取个暖吧!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毕导”!


user avatar   zhi-yi-hu-3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概一百年前,长沙的一名女性因为不满包办婚姻,在出嫁的花轿中自杀,引起社会关注,毛泽东的评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晓得一个人的自杀,其动机并不是求死的,不惟不是求死,反是一种剧烈的求生。社会之所以有自杀,是社会将他的“希望”尽行夺去,而给与以“完全失望”。社会尽行夺去某一个人的希望,而给与以完全失望,则某一个人必至自杀。

他的“来世做猫”与网友惋惜的“去看雪吧”给这件悲剧添了一点诗意,但人死即是死,来世不存在。“磨练自我论”也许可以减缓矛盾,但只有改掉那些不断地剥夺人们“希望”又给以“完全失望”的事物,才能减少悲剧的发生。


user avatar   imi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逝者已矣,写给生者看吧:

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注定是辛苦的、波折的、时常遇到不快的。因此,我们要更坚强、更有韧劲,去面对这一切。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你也别轻易离场。


user avatar   liu-qiong-67-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写点稍微政治不正确的东西,凡是自杀的学生,与亲人的关系一定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但肯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原来也在这种边缘徘徊过,能迈过这道坎的重要原因是父母说了一句:实在读不下去就退学吧,你健康幸福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这种时候父母漠不关心,甚至落井下石:别人都能毕业,为什么你不能,人很容易就没了。

有些父母不关心子女过得怎么样,就是想让孩子读个硕博,自己比较有面子。我本科班至少有两人是被父母逼着读博,读书期间都过得不开心,最后一个退学,一个转行。

这种家庭环境的学生,一旦读不下去面临退学延期的风险,很容易走极端。一是因为孤立无援,容易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二是退学延期不光是自己的事,还有可能关系到父母乃至家族的颜面。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年前中科大博士,因为六年发不出文章投湖自杀。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记者去他家(农村)采访,家里整一面墙都是他所获的证书和奖状,看到那面墙就什么都懂了,这种家庭环境就不存在失败的选项


这样的照片,可能有人觉得是荣誉,但是我看到的是满满的压力。

如果父母真把子女的健康幸福放到首位,凡事站到子女这边,哪怕遇到渣导也能应对。我读研时候的室友遇到渣导不放人,其父亲听说后第二天就坐车赶到学校,要找老板理论

我父母听说了我在学校的处境,也准备来学校找领导谈,并说了一句:不要怕,我们给你撑腰

有这种父母,遇到什么事都不可能自寻短见,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

所以读研,特别是理工科的研究生,读研之前要掂量一下家庭环境是否支持你走下去


每一起学生自杀的报道,我都会看两点,一是导师有没有问题,二是跟父母关系怎么样。遗憾的是,大部分案例都有跟父母不够亲近的迹象,甚至父母就是帮凶。

典型的像南大9.19事件,其父母在人走后还要甩锅给孩子“心里承受力差”,“脾气古怪”,村里乡亲清一色在谴责跳楼的人。

在这种有问题的家庭成长起来的人,心理多半有缺陷,平时可能看不出来,但遇到读博这种高压环境就暴露无遗。

对于这些事件,我的倾向是父母背最大的锅,一是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心理缺陷,二是在关键时刻没有拉孩子一把。就算没遇到渣导,遇到渣上司,渣对象,一样要出事。

渣导最多只能算导火索,如果导师是渣导,分三成锅。但不少案例里导师也是躺枪。

最可怜的是学生,生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出了问题不知道该求助谁,甚至求助了反而被责难批评,人走了还要被骂不孝顺。对他们来说这才是解脱吧,愿他们下辈子投胎到一个正常的家庭。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这孩子的遗书,看得很难过。他写的每个字,都可以让有科研经历的人有十二分的共情。

这种心理困境,每个搞科研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就算是那些做好万全准备才开始读PhD的大牛,也难保遇不到仪器失灵、同门矛盾……小问题林林总总,防不胜防,确实非常frustrating。博一的时候很结实地抑郁过一段时间,每天没有胃口,难过,觉得自己不行,有段时间每天都哭。我爸跟我外公成天发类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之类的文章给我看。后来有一天去校医院查了一下增生,吓得不行,只能强制自己别想那么多,闷头做事,这才算从郁闷困境中熬出头。

年轻的科研人有的时候想不开,觉得天都塌了,这种心态是很正常的,熬过来的中老年科研人会来告诉你,塌着塌着就习惯了,能解决就赶紧解决,解决不了就别耗着。我读本科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叫理化十八楼一跃解千愁,但理化十八楼上目之所及只是世界上的小小一隅罢了,那么广阔的天地之间,容身之处岂止千千万。还活着的科研同胞们,以后抑郁的时候,多给父母打电话,找朋友哭,骚扰朋友,和朋友对骂,和朋友打架,去医院看望朋友,回来之后玩昆特牌,玩云顶,点川菜的外卖大吃一顿,在塞尔达里杀几只人马,早睡。人生的乐趣那么多,不要轻言放弃。


user avatar   exc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记得有一年,一个明星自杀去世。

网络上一片哀悼之声。

有人质问,这期间有几百人因事故去世,为什么没有人哀悼?

一位研究生自杀去世,又是一片讨论。

其实每天都有人自杀。

但不会有人去讨论而已。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些天我跟我导聊了一下,有一句我记得很深,他说:"我完全不要求你发什么顶刊顶会,只要你是一个有完整人格身心健康的同学就足够了,你在我心目中已经是最top的一批学生。"

所以如果遇到郁闷的时候,也可以向导师沟通沟通,或许能从中找到力量。

有时候很多东西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能跳出来看发现自己也不是那么不堪。




                 

相关话题

  研究生学习生长晶体,包括磷酸盐晶体和dast晶体之类,毕业后好找工作吗。? 
  这波房价上涨后,和已经买房的人拉开了差距,阶级固化赶不上他们了,相当绝望,怎么破除心理障碍? 
  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与学生郝相赫断绝关系的声明? 
  考研复试到底怎么考?导师最喜欢问哪些问题? 
  绩点排35%,已确定考研,还有必要去争取夏令营吗? 
  我对李归农(李吟)和自己的一些看法,请问我的心理还是正常的吗?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各种心理干预机制为何失效?应该如何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如何看待舒红兵院士在小组发言「高校博士后待遇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这不正常」? 
  有哪些东西是你读研究生以后才懂的? 
  如何看待湖南桃江肺结核感染学生家长提出“高考加30分或省内一本随机就读”的要求? 

前一个讨论
你的择偶标准是怎样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漫画家「郭九二」被世纪佳缘等众多商家描图抄袭,甚至被盗用翻拍真人短剧?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