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美剧《女王的棋局》(又名《后翼弃兵》Queen's Gambit)? 第1页

  

user avatar   shiyang-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弃兵只能孤独向前

人们都热爱天才的故事,因为那是一种独特的奇观,天才与我们一样都是肉体凡胎,但却有着不可企及的奇绝之处,人们可以见证一种精神、智力或者体能上的奇迹,从这个角度去看,天才是最接近于我们自己和现实生活的超级英雄,像天外来客,像神明提点,他们与我们相切,又与我们远离,让凡俗生活得以笼罩一层神秘和神性的超越之光。所以,《后翼弃兵》能取得如此声量的反响就不难理解,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女性天才的故事,一个脆弱的孤独女孩横穿了冷战的严酷年代,为自己挣得盛名与尊严的故事。它有奇观的包装,有女性主义的加持,有历史的慨叹,向内挖掘个人内心的破碎与重整旗鼓,向外延伸出那个独特大时代的躁动与叹息。总体上说,它有关于亲密,友情,孤独与拯救。

《后翼弃兵》的情节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哈蒙因为车祸成为孤儿,被送往孤儿院的她,在地下室偶遇了一位孤独的校工,对方教会了她下棋,而她发现了自己的天赋,从此征战赛场,攻无不克。

即便讲述的是一位棋手的故事,即便是如此静态的“运动”,但这仍然是体育题材,众所周知,美国的主流体育题材影视剧是超级英雄类型的现实分支,所以,在很多时刻,你甚至能从哈蒙的眼神中看到那些英雄的影子,只不过她的打斗招式与超能力都在棋盘上,她的胜利和失血都在大脑里,从外部看难觅踪迹,但一切都已然发生。

如果说大多数体育题材可以用热血的比赛现场点燃观众,那么国际象棋的赛场显然并不具备太高的观赏性,所以,这个故事的主要笔墨都聚焦于哈蒙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而非她的动作。这极具挑战性,但却被完成得充满奥妙。这创作方法,其实非常东方,以一种写意的方式呈现某种难以呈现的,缺少动作的动作戏。最终,《后翼弃兵》塑造了一种奇特的观感,你会觉得它充满动态,人物和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流动,但仔细观察却发现,故事其实很静,但安静之中,却密布着一路炸裂的火花,那一路的光彩熠熠和电光石火其实是这个女孩的自我蜕变,那些比赛的胜利不过是成长的历练、陪衬与礼物。

在《后翼弃兵》中,其实哈蒙成为孤儿两次,一次在身份上,一次在精神上。身份上的那一次,是她的生母把她放在汽车后座上,想从这令人沮丧的生活中与其同归于尽,而精神上的那一次,却是她的养母躺在床上安静离世的瞬间。哪一次更令她悲痛?或许是第二次,她躺在那女人身旁,展露了一种令人心疼的孤独。

孤儿的故事随时都可能落入俗套,大都离不开孤儿院里的欺辱和霸凌,收养家庭中扭曲变态的后母之类,但这色调阴沉的开场像是与观众玩起恶作剧,那一切都没有发生,幽暗童年里遇到的却尽是些善良的人。当哈蒙的养母挑起眉毛狡黠地算计差旅和奖金,人们终于能放下心来,这故事不会陷入陈词滥调的泥淖了,自那以后,她们不再是继母与养女,而是两个孤独的女人,一个被丈夫抛弃,一个被父母抛弃,两个孤独的人慰藉的彼此,没有顾影自怜,不是相依为命,而是一种有力的生活,即便她们一个依靠酒精,一个需要镇定剂。

《后翼弃兵》算是女性成长的故事吗?本质上是,但这主旨又被巧妙隐藏。象棋之于哈蒙,就像谍报之于《国土安全》的卡莉,就像破案之于《谋杀》里的莎拉 ,就像新闻调查之于《利器》中的卡米尔,这些女人都执着于一种事物,有的是旁人不理解的疯癫举动,有的是危险的边缘的不断试探,她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都因为生活,自己变得支离破碎,但自己却努力掩藏,那些工作像赴汤蹈火,甚至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那一切是一种救赎和宿命,残忍与幸福相伴相生的命定之途,混杂着拯救与惩罚。他们用新痛抚慰旧伤,让自己解脱于旧日泥潭。

出演成年哈蒙的安雅·泰勒-乔伊曾经在恐怖片《女巫》中有过非常惊艳的亮相,她有着一种独特的惊恐的小动物般的眼神,却同时又有着难以言传的笃定,她让不知所措的慌张和把控一切的坚毅在这个角色身上同时显形。她是一个下棋的朋克,一个看起来满不在乎但实际上脆弱不堪的少女,自己的半生不过一场开局诡异的棋局,母亲的弃兵,只能一步步前拱,在棋局中孤独求败,在现实中孤独求生,她看起来对一切不屑一顾,无所谓于世俗的规矩,棋手的传统,政治的环境,道德的界限,但实际上她那么脆弱,渴望保护。谁能保护她?谁都不能,她是个兵卒,即便在很多人心里她是个女王。她的启蒙恩师夏贝尔先生和孤儿院的同伴黑人女孩 Jolene是她的遮挡,是她的庇佑,真心付她,而不是利用她,不像那些基督教会或者政府部门,看起来派人又撒钱,不过就是当她是件政治工具,一个可用可弃的兵,从这个角度讲,她和不得自由的苏联对手不都一样?

这故事穿过一个独特的时代,这背景没有被强化,但所有人都知晓,冷战,反战,有筑起的高墙,有反叛的逃亡,有信仰,有谎言,有血与铁丝网,有性和摇滚乐,而在这之中,棋盘以方寸之地赋予她自由与安慰。哈蒙一路走来,与其说是为了不断取胜,不如说是为了驱散孤独,她与这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无血缘上的瓜葛,但后来,她所遇到的一个一个朋友,从陌生变得熟识,他们从精神上带给她的慰藉让她不再是一个孤儿,这是这个故事最动人的部分。

(本文首发 北京青年报专栏,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user avatar   readca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火的爽剧,一个7小时就能看完的迷你剧。


这部剧论剧情很普通,就是一个天才棋手一路成长、失败、再到夺冠的故事。

但是色调灯光、镜头转场、BGM、电影质感… 都绝对是一流的,再加上女主的颜值和演技,就够我看7小时了。



对了,不懂国际象棋的也完全不用担心,一点都不影响,因为剧中没有对规则进行太多的解释,更多的是把棋和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整部剧看起来非常舒服,毫无废话,我基本都是边吃饭边全神贯注地看完的,而且吃完了还忍不住再看一集,第一次看到有很多网友评价剧是「丝滑」的。

虽然女主角贝丝·哈蒙是个天才棋手,但吊打对手的场面只出现在最开始的阶段。

到了后面竟然是失败失败再失败,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天才就是能披荆斩棘,直接走向人生巅峰。



正如贝丝的启蒙老师说的:“像你这样的人会过得很辛苦,你有天分,但天分要付出代价。”

其实何止是有天分的人,每个人都有烦恼,不论是好是坏。

这也是我看透的一个现实,我们认为别人有多天才或多有钱,但人性总是喜欢追求更好,想要更好,那就一定会有持续的烦恼等着我们。

我们最容易在刚开始因为几次胜利,就对某件事情非常狂热,但是一旦遇到更高层次、比你更有天赋的对手,你也会从一个“天才”变回普通人。

这个时候,大多数都会开始选择放弃,但其实这才是刚刚开始,最需要坚持的时候。

理论上,胜利的棋手只有一个,其余的都是“失败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失败者”,但事实上肯定不是如此。

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一直做这件事情的理由,不一定非要赢。

例如就像小区下棋的大爷,一直都是平庸的棋手,但开心就好;

又或者是能力圈,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自己满足就好

又或者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能帮助到别人等等。

以下内容会剧透,建议看完剧再来看看我写的小感悟:

1/ 珍惜你遇过的贵人

这一幕是最让感动的,孤儿院的校工萨贝先生是贝丝的启蒙人,从一开始特别高冷,不愿意教“陌生人”,再到教贝丝从入门到精通。



甚至到后面还帮助的引荐给棋艺学会的人,



团灭了整个棋艺社最厉害的12个男生



再到后来贝丝第一次想参加比赛,由于没钱就写信给萨贝先生求助,他也毫不犹豫地出了这笔钱。

但是后来贝丝不仅忘记了还钱,似乎也忘了这个人,直到最后一集萨贝去世了,才发现他的地下室都是关于贝丝消息的剪报。



这一幕真是太催泪了,因为萨贝是个沉默寡言又孤独的人,而这样的人第一眼让人感觉就是有点难以靠近。

但却又是如此善良,成为引领贝丝往前的第一人,因为一路上确实有很多人对她的才华毫不在意,再加上当时的年代,女性下棋也是非常罕见。



贝丝也因为得知他还在默默关注着自己,为她失败而难过,为她成功而高兴。

瞬间泪奔,同时也振作起来,开始戒掉酒精和药物。

2/ 某些事能成就你,也能摧毁你

1)药物和酒精



最开始贝丝药物和酒精上瘾,某段时间一直用药物来帮自己理清思路,赢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直到遇到比她更强大的对手,虽然药物能让她出现幻觉,更好地理清思路,但药物同时也能让脑子不够清醒,不能好好地思考。

直到她最后戒掉了,并且成功在不嗑药,脑子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幻觉”,才帮助她战胜对手。

2)好胜

第一次输给别人的原因是,心态和气场都不如别人,但这在过去恰恰是让她持续有动力变好的因素。



3)孤独

不怕孤独会使人强大,但团队会使人更强大。

最开始贝丝所有的胜利都是来自孤军奋战,她很会自己独自复盘和学习。

但直到遇到了最后的大BOSS,俄罗斯人特别擅长于团队作战,在比赛结束都有智囊团能够出谋划策,这明显要比一个人强太多的。



最后贝丝能够胜利,也是少不了来自于一群朋友的帮助,包括曾经的棋友一起出谋划策、孤儿院从小认识的朋友借钱给他、养母作为经纪人帮她安排赛事。



3/ 不要成为别人的傀儡

贝丝得到了宗教团队资助去参加各种比赛,但是免费的资助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要贝丝承认自己是个基督徒,并且要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贝丝并不想违心地这么做,结果二话不说,拿出支票,把曾经资助她的钱全部还给了对方。

下棋就是下棋,非常纯粹,别搞这么多有的没的,这一点还是非常佩服她的,放在大多数人的情况下,早就成为了某种事物的傀儡了。

再包括“渣男”养父答应贝丝要把房子留给她,结果却出尔反尔。

后来贝丝也爽快地自己掏钱把房子买了下来,看到养父不可思议的表情,让人痛快,真的是“莫欺少年穷”呀。

正如剧里其中一段话所说的:

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不害怕孤独,你要担心的是其他人。那些人会告诉你该怎么反应、怎么感受,使你不知不觉中,消耗自己的人生,只为了追寻其他人要你追寻的事物。

最后一幕我也特别喜欢,贝丝最后夺冠了,别人帮她安排了去白宫和总统见面,但她却选择下车去俄罗斯的公园,见一见这些热爱下棋的老人家。


user avatar   mrblueowo 网友的相关建议: 
      

Netflix秋季惊喜之作,具有电影质感的高级“爽剧”

说实话,在看剧之前,我的期待值挺低的。

一个神童少女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成为世界冠军的故事,听起来有点老掉牙。

没想到一集接一集,根本停不下来,真香。

那么这部剧究竟有怎样的魔力?


【目录】

  1. 剧名&译名
  2. 剧集背后的故事
  3. 本剧的“魔力”
  4. 一些感想 & 遗憾


1、剧名 & 译名

剧名 The Queen’s Gambit 本义是国际象棋中的经典开局方式,中文翻译为“后翼弃兵”。

在本剧中其实有两层含义:

  • 一个是术语本义,突出国际象棋这一核心要素;
  • 另一个则是利用Queen双关这是一部女主大戏。

Queen是棋子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而女主也是棋坛顶端唯一的女性——当之无愧的Queen


那么什么是“后翼弃兵”?

简单而言,就是作为先行的白方,牺牲掉皇后一侧的边翼兵,来获取对中间场地的控制权(exchange wing pawn to gain more control of the center)

所以这个术语其实是“皇后舍弃了边翼兵”的缩写(queen sacrifices its wing pawn)

放在棋盘上来看,牺牲的皇后一侧的边翼兵,如左图红圈;同理可知“王翼弃兵”,就是牺牲国王一侧的边翼兵,如右图黄圈。


黑方应对后翼弃兵有两种方法

一个是接受弃兵,(绿圈)拿下对方sacrifice的这个兵,失去对中场的控制权

另一个则是拒绝弃兵,派兵守卫,保住中场。

如果白方吞下黑方中路兵(绿圈),那么黑方派出的另一个中路兵就可以吞下刚刚占据黑方中路的白方兵,最后双方在中路center还是各有一个兵在。这也是最常见的应对“后翼弃兵”的方式。

而关于译名有不小争论。

现在网络上很多人都是支持本义翻译《后翼弃兵》(所谓的官方翻译),而吐槽最开始的译名《女王的棋局》。豆瓣开始使用的是后者,然而呼声太大,现在也改成《后翼弃兵》。

原因大概是后者看起是门外汉对剧名原义的曲解——Queen本义棋局中的皇后,却变成了“女王”;Gambit其实就是开局的固定术语,却变成了“棋局”,让人怀疑是不是译者看错成了Game。


但我认为《女王的棋局》是更好的译名。

的确,后翼弃兵更为准确,然而却因为准确,失去了剧名原本的魅力。


首先,女王的棋局更简单易懂。

“女王”——女主戏,“棋局”——国际象棋,要素鲜明,基本能让人一看到剧名,就大致知道剧集的核心内容。(反观“女王的开局”,什么开局?国际象棋的要素就缺失了)

那么后翼弃兵呢?

讲真心,这真的是一个让门外汉摸不着头脑、佶屈聱牙的词组。

我最开始还以为“后”是后来的“后”,直到去了解了术语真正的含义,才真正恍然大悟,轻松地记下这个词组。但是对于大部分观众呢?


其次,女王的棋局翻译出了双关

像我前面所说的,Queen不仅是指皇后棋子,更象征着女主,代表女主在男性统治的国际象棋界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好像棋局中唯一的女性、确具有最强能力的皇后。

所以在译名中直接把“女王”这个词拎出来,正好强调了这个双关

不然为什么不说the king's gambit?没说女主就偏爱后翼弃兵,而不喜王翼弃兵呀。

而至于后翼弃兵,大多数门外汉观众应该很难立刻把“后”联想到皇后吧。我认为是体现不出原名中的这个双关含义的。


还有小伙伴纠结棋局中没有女王,只有皇后

诚然,棋局中的queen之所以翻译成皇后,是因为她和king国王配套的,“皇帝正妻”。

而同样是queen的女王,则是“女性国王”。

那么本剧中的女主,是名字里都要带着国王的“皇后”,还是更为霸气的“女王”呢?


正因以上几点,我个人是更倾心《女王的棋局》这个译名。并不知道这个译名的原始出处,即使不是“官方”,也胜过“官方”。

再说了,译名不能只追求准确。“信达雅”,不能只求“信”,不求“达”和“雅”吧。如果观众连名字都读不通,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2、剧集背后的故事

介绍一点剧集背后的一些故事

1)小说改编

本剧是根据Walter Tevis的同名小说改编,原作于1983年发行。作者本身就是一名国际象棋手,级别是Class C,大概就是剧中总是同时出现的两位小哥的水平。

Class C: 平均水平的棋手,大多数努力的人可以达到这一水平。average club or tournament player, most people can achieve this level if they work at it

不过很不幸的是,在小说发行后一年(1984年),作者便因病去世。

剧集挺忠于原著的,就是一个名叫Beth Harmon的天才象棋少女的成名故事,没有“性转”。

虽然我没有看过全书,但是稍微看了一下最后一场比赛的摘录,剧集基本与其一致。另根据看过原著的影评介绍:

小说原著很短,除了棋局之外,没有什么对话和故事,所以在改编上很有挑战性。


2)女主原型

因为作者早逝,所以没有来得及有对女主灵感来源进行“官方解释”。

但是根据不少评论家的观点,Beth Harmon的原型是美国天才棋手Bobby Fischer

Bobby是神童棋手,15岁成为grandmaster,18岁获得全美冠军,最终于1972年获得了世界总冠军(与剧中女主获胜几乎同一时期),年仅29岁。


然而很快地Bobby便退出了竞技赛场。后期Bobby一直被精神疾病所折磨(他的母亲也患有遗传性精神疾病),发表了不少疯狂的言论(称赞911),甚至公开叫嚣美国政府。他疑神疑鬼,甚至还怀疑有人给他下毒、在监听他等等。

后来他重返赛场,也不顺利。92年,为了参加一场在一个争议地区举办的比赛,Bobby无视了美国政府的警告,最终被美国政府通缉,在海外流亡。

04年他在日本因使用吊销护照而被逮捕,被关押了几个月。最终somehow获得了冰岛护照,在一个举目无故人的异乡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于08年去世。


Bobby凄惨的后半生,无论是精神疾病,以及对主流观念的抵触、甚至忤逆美国政府,都让人不禁联想到剧中遭受药物、酗酒问题困扰,并且特立独行的女主。

只不过,女主相比于Bobby是幸运的。在她觉得自己最孤独无助的时刻,蓦然回首,却发现身边其实有一众默默关注她、愿意帮助她的好友,她也最终不负众望,逆境而上,获得了成功。


3)剧集成型

本剧导演Scott Frank电影界出身,曾经是《金刚狼3》的编剧之一,一直活跃在电影界。

后来他想要拍摄一部自己撰写的关于西部女人镇的电影,但没有电影公司肯接,最终卖给了Netflix网飞,制作了7集迷你剧《无神 Godless》,好评如潮(豆瓣8.8,IMDb 8.3)

2017年《无神》的成功让Scott Frank尝到了美剧的甜头。不久Allan Scott就带着《The queen's gambit》的剧本找上门来,想让Frank来导演。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剧。

Scott Frank在网飞的这两部作品,同样都是7集迷你剧,因为他本人认为这是最好的长度。两部也都是以女性为主角,讲述了激动人心的女性故事。并且两部剧的摄影、布景都十分具有电影质感,被影评人评为“movies, but longer”。

知道了导演的经历,你应该能更加理解本剧的女性主题和电影质感是从何而来的了吧。


顺便一提,本剧主打海报的细节,棋盘上的酒瓶(黄圈)和药瓶(绿圈)俨然成为棋子,也暗示了女主酒瘾、药瘾的问题。


3、本剧的“魔力”

聊了背景,那么本剧的魔力究竟是什么呢?

恰到好处的叙事节奏,精美的制作,电影质感的摄影与布景,已经被不少答主提到了。我在这里想重点表扬一下角色方面。

1)女主大戏,女主魅力顶半边天

我想本剧至少一半的魔力都来自于女主和女演员Anya Taylor-Joy(ATJ)的魅力。

我对ATJ最早的印象是来自于16年电影《分裂》,她在其中扮演一个受害者,水汪汪的大眼睛,简直是一副小鹿斑比般楚楚可怜的面孔。虽然只是一个配角,演技也完全被一美压过,但是凭着别致的颜值留下了不小的印象。


而在本剧中,担任挑起大梁的女主,ATJ有了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的演技(参见下面三张图表情的微妙变化),为年少的懵懂到成年后的成熟感,完美地展现了自己的range.


并且因为剧中有大量的近距离面部特写(上面3张图),也是全方位地展现了ATJ实力过硬的颜值。(除了正面特写,当然还有侧面,如下图)


还包括恰到好处、简朴而不简单的穿搭,进一步提升了女主魅力值(完全秒杀隔壁emily in paris)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剧虽然整体色调偏灰(尤其是前几集),但是其实有利用布景与调色,将人物背景中加入了不少偏暗的暖色系色调从而使得女主的一头红发变得柔和,不显得刺眼

看完让人不得不惊叹一句,女主真漂亮。(真不愧是差点扳直男记者的女子hhh)


2)出彩的配角

一个讲述天才少女成名的故事,如果放在2个小时的电影中,我想更多会着重于她个人的成长与内心纠葛以及比赛的激烈程度,而减弱配角的分量。

然而正是因为时长扩展到了7个小时,有了充分的空间去展现女主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

因为她的形象、她的存在,不仅仅是来自她自己,还需要依托她身边的人。


A.

最重要的配角,想必便是仅仅在第1-2集出场的修理工大爷

修理工大爷对女主的意义,不仅是作为她的第一任“师傅”、给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更是她真正拥有过的一位“父亲”。

亲生父亲不见踪影,冷漠的养父形同虚设,而修理工大爷却在女主童年真正陪伴过她、真正教给她知识与规矩,并默默给予。

他虽然外表冷漠,但却有着一颗温暖的心。

虽然看似威严无情,但是在见识了女主棋技之后,没有羞愧嫉妒,而是将她引荐给他人,给她提供更广大的平台。在女主口出粗鄙之语后,没有大发雷霆、打骂女主,而是通过时间自己默默消化,最终原谅了女主。

在女主被抓包禁止下棋之后,虽然看似无视了女主的恳求,但他内心明白一味沉溺于竞技与药物对于年幼的女主并无好处。但后来女主长大后向修理工借钱参加比赛,修理工却也毫不犹豫地寄给了她钱,助她重回竞技赛场。


他有时还有点可爱。在别人给他和女主拍照片时,他显得颇为紧张和一丢丢害怕,好像是长这么大没有见过这阵仗。

他是十分克制与内敛的。在最后女主离开时告别挥手但是他却没有回应的那一幕可以看出,之后几年女主与修理工可能也很少有交集了。正因如此,女主可能也一直觉得她让修理工失望了。

直到多年后她参加修理工的葬礼,回到童年的地下室,才发现这么多年来修理工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她,将她的获胜新闻粘贴在墙上,就好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在默默地对这位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儿”说上一句——“我为你感到骄傲”。

他的葬礼上寥寥几人,也许他终身未娶,昏暗的地下室便是他的全部世界。但是这清贫甚至有点凄惨的生活,却没有让他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反而让他用自己的方式,一个父亲般的方式,默默地给予。

这也让女主顿悟,一直以来,她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B.

其次,女主身边的女性,没有一个多余的角色,她们都展现着那个时代不同的女性。

  • 女主管,一个传统保守、严厉教条的女人;
  • 亲生母亲,一个格格不入的女人,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却没有得到帮助,最后病情发作死亡;
  • 养母,一个怀才不遇、被世俗观念所限、解脱后只可惜年华已逝、最终郁郁而终的女人;
  • 黑妹闺蜜,一个人们眼中不入流的情妇、小三,但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且为朋友慷慨解囊;
  • 法国妹,那个时代最解放的女性代表;

从保守到自由派,从角色述说着那个时代不同女性的遭遇。


特别想说一下养母这个角色。

她是一个典型的全职家庭主妇惨剧。被丈夫抛弃、没有收入。最开始她让女主几乎辍学般的出去比赛赚钱,确实是有利用女主的功利心在的,所以给这份母女关系添上了一份违和的色彩。

但其实她对女主也是有母爱的。比如女主年轻出去疯玩时对女主的关心,女主给她这个门外汉讲起时她还耐心地倾听,等等。

但是她又不算是一个合格的母亲。粗心到忽视了女主偷拿药,还让女主喝酒,最终导致她产生了酗酒问题。

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着美好愿景、怀才不遇却安于现实的平常人。弹得一首好琴,还梦想异国的恋人,然而现实总将她拍回谷底。所以她沉迷于酒精,沉迷于电视剧,沉迷于虚幻的美好世界,却很难主动去改变现实。

直到最后在异国他乡彻底梦碎,不知道是否有心碎的原因,她最终还是在酒精与幻想中死去,令人唏嘘。与女主后来的经历相对比,有着更强烈的警示作用。


C.

最后,其他几位男性角色。

女主情路上的“铁三角”:让女主情窦初开的男记者Townes,让女主知道自己不再孤独的小可爱Harry,督促女主棋技进步、友人之上恋人未满的Benny。

还有难得的没有刻意抹黑苏联、老谋深算、但又风度翩翩的俄国棋手。

加上前面的女性配角,每个配角其实都仅仅在女主的整个故事中出现了一小段,然后便退出了故事线。

有人可能会说显得局促,角色没有很好地铺开情感线。

但是我却觉得这才是让这部剧更加有共鸣的点:生活中的友人来来去去,虽然只是我们人生轨迹上的一小段旅程,却也弥足珍贵。甚至在最后这些以为已经永别的友人能够重聚在一起为自己加油打气、出谋划策,才显得更加感动人心。


4、一些感想 & 遗憾

前面多多少少也谈了一些感想。这里还想补充的是,本剧的女权色彩,其实也还算明显,比如女主厌烦媒体报道自己时只是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比如女主怼继父说他根本没有用心倾听继母的琴声,他才是那个可悲的人等等。但是我觉得不同于有的女权影视作品刻意丑化弱化男性角色,这部剧的角色刻画是以一个平等的姿态,而且不说教,用故事阐明事理。

另外,我想故事最后的安排,就是让观众明白,不论是遇到人生大事(如竞技比赛),还是处于人生低谷(药物、酒精问题、抑郁问题等)时,都不要完全一个人承担。找寻朋友、亲人的帮助。也许你以为自己孤独无助,其实你所需要的就是说出那句“帮帮我”。

还有就是虽然本剧女主的一路开挂显得剧情偏“爽”而非足够深刻,但是就像网友所说的那样,生活已经够苦的了,看看爽剧开心激动一下,何尝也不是一件足以庆贺的事情。


另外,在看过几篇杂志影评之后,总结中差评的原因主要的有这两点

1)故事节奏略缓慢,压缩成3-4集或者拍成电影会更好。

这一点我不赞同。电视剧优于电影之处就是有空间进行背景补充,如上述的配角塑造,或者是对女主个人经历的展开,都是让女主更加relatable与立体、让观众产生共鸣的要素。

比如与俄罗斯人比赛输了两次,看起有点重复,但其实两次女主的心境不同,第一次是年少不更事的青涩棋技,纵使再有才华也输在了心态与气场上,她是输给了对方;第二次则是暗示女主愈演愈烈的药物与酒精问题,这一次她是输给了自己。

如果放在电影中,这两次肯定会被合并为一次,却可能难以体现女主心境的变化了。


2)主题不深刻,许多可以深入的话题,如面对药物问题等,都没有深入。

这一点我觉得也算中肯,确实“爽剧”背后的主题也不算深刻,女主从药物酒精问题中重生的转折也有点突兀。但是,就像女主在给继母讲棋时说的那句话

I’ve noticed the moves they applaud loudest are the ones you play rather quickly.

我想为了整体效果,为了赢得掌声,有时剧集就是要舍弃一些东西吧。


彩蛋:女主&“Benny”的杂志照片


参考文章链接

The Queen's Gambit Is Based on a Fictional Book, but It Does Have Roots in Reality

The Rolling Stones: ‘The Queen’s Gambit’: A Female Bobby Fischer Keeps Her Challengers in Check

The Guardian: Bobby Fischer: from prodigy to pariah


整理不易,欢迎点赞支持

喜欢追美剧的小伙伴欢迎关注我哦~


相关阅读:

Netflix本月另一部女主戏


年度最佳剧集之一,70年代的女性平权&反平权运动,同样的女主大戏,不一样的视角


user avatar   mu-he-lan-dao-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高达世界观里各国都是毛子范儿的粗制滥造吧……

毕竟二战毛子战斗机是能搞出原型机试飞最高时速能比量产机快七八十公里的事儿……


user avatar   ceng-yun-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权力的游戏》S08E03 临冬城之战的打法? 
  《权力的游戏》你觉得最可怜的人是谁? 
  如何评价《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第二集「A Knight of the Seven Kingdoms」? 
  相比好评不断的美剧韩剧日剧,国产剧按照现在的发展还有救吗??? 
  《生活大爆炸》为什么谢尔顿(Sheldon)很少嘲讽拉吉(Raj)的学术水平和智商? 
  《绝命毒师》里 Skyler 是怎么发现 Mr. White 制毒的? 
  如何评价美剧《西部世界》第二季第十集 (大结局)? 
  如何评价《瑞克与莫蒂》第四季第6集? 
  你是因为哪一部剧入坑美剧的? 
  是不是普遍国内大热的美剧,都比国产剧三观正呢?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会是这样? 

前一个讨论
Python有哪些杀手级超厉害框架或库或应用?
下一个讨论
南方取暖设备被买爆,有企业订单比双 11 翻 5 到 10 倍,你认为南方有必要供暖吗?





© 2025-02-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