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有趣。
之前有很多朋友也问过我对于蚂蚁这次的看法,我还是那个观点,蚂蚁和MMT一样,是一个我不喜欢但能理解它存在的东西,甚至我有一些期望他可以改变一些金融现状。
但如果说到监管,我的看法是,央行很有可能读过一篇叫做“FinTech Borrowers: Lax-Screening or Cream-Skimming? ”的论文,然后借鉴了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放贷款时候的一些特征和监管思路...
这篇文章极其有趣,非常建议大家读一下,实际上这篇文章也是多次改版,第一次应该是在2018年的时候写完的,然后最近一次在2020年10月更新,这个奇妙的巧合。
如果读完这篇文章,我相信你会发现全天下金融贷款公司都有一些共性,美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蚂蚁没有太多不同,而两个国家的监管思路也非常类似。
首先有几个要点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中年人,信用分不低,一般来说拥有很充足的借款渠道,干嘛借互联网贷款。文中的解释是,传统金融企业在借款的时候很多时候需要充分的背景调查,比方说工资流水等等,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因为没有这个渠道,反而更依靠信用分。
一个场景是,如果一个中年人失业了,他可能需要一笔很大的贷款来度日,这个时候传统金融机构反而不一定愿意借给他。
这让我想起花呗那个广告里面中年男子的年纪设定
那么该如何监管呢?一方面加强监管的话会导致很多在传统金融机构借不到钱的人更加借不到钱,但不加强监管的话,更高的利息,更大的放款金额自然会积累更多的风险。这个风险非常有趣,它其实类似一个长尾风险。
举个例子,假定有一个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它通过灵活定价,更大的放款额度,吸引了很多消费者,通过合理的定价他可以保证自己的盈利,但他没法保证大家都还钱,总有人还不上钱。但这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总体来看它是盈利的,可一个债务过多的人就像一个完全脱离了均值的社会个体,他能干出的事情是无法想象的。
他可能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账面上只是一个违约率非常高的人,欠债非常高的人,但由于这种人出现的概率非常低,导致实际上产生的亏损不多。但这种人的社会危害就像黑天鹅事件一样,你没法因为他概率小,就干脆忽视它。而这个小概率事件显然互联网金融公司不会去负责处理....
因此监管的方法在文中提出了两个
而这两点实际上都可以在那个监管文件里面看到,而且他们是连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垄断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只要能保证这两点,实际上金融科技公司的资本金问题,集中度问题,贷款额度,贷款利率问题可能都好商量。
所以我还是之前那个观点,不管在起草这个文件的时候人民银行有没有读过这个论文,是有所借鉴还是不谋而合,人民银行的监管水平一直还算是非常在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