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留学生不选择回国? 第2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我选择了回国,成为了一个985高校的博导,但是我深深地理解那些不愿意回国的人。

我是top2的本博,但是所谓的生化环材的天坑专业,我的博士师兄师姐们比较吃香的去向,竟然是去当中学老师。。因为本专业国内就业,除了很少数去头部的外企,薪水真是太低了!(PS: 外企其实薪水也高不到哪去,给CS和金融提鞋都不配)而名校高中老师,反而待遇能看着体面一点。。

我终究是心怀学术理想,所以出国做了几年博后。所幸运气不错,跟了很好的导师,发了不错的paper,于是能找到985高校的教职,如愿以偿地回来加入内卷大军。

但是我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在了美国。对此,我表示理解。毕竟在美帝,天坑专业的PhD或者博后,总还是可以比较轻松的找到一份年薪十几万刀的本专业的工作,过上和朝九晚五的中产生活还是很容易的。回国进工业界?想在一线城市拿个十几二十万当996的社畜,都还没那么容易呢!

在美帝进高校的同学们,面临的人际关系和peer pressure,也远比国内要简单和轻松。呵,国内好的高校(包括敝校)现在不少都是养蛊模式,招一堆年轻海归进来相互厮杀,光是想想,我的头发就又要多掉一把啦!更可悲的是,还有很多人想回来被养蛊,国内的高校都看不上啊!回国进高校的门槛,一年比一年高!很多人像我一样心怀学术理想,然而连参与养蛊的资格都没有!要么早早认清现实,要么成了千年博后,最后都只能留美帝进公司过上朝九晚五的人生,或者进美帝的不知名高校过上朝九晚五的人生。。

不是他们不愿意回来,根本上还是国内蛋糕太小,内卷太激烈。生化环材专业国内的工业界落后国外太多,盈利太低,给不起好的待遇;甚至它们的研发太低级,压根不需要那么多高端人才,招了博士过来也是干本科生就能干的事,怎么可能会有高薪水?一个顶尖985毕业的海归,回来一线城市拿着十来万的薪水,还要啃老买房,指不定还得被亲戚们、小学初中同学们背后嘲讽:"读那么多书有啥用?也就挣那点钱,还不如xxx呢"。

寒窗十数载,苦学屠龙技,结果回来杀猪还得竞争上岗,不乐意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我说,我很能理解那些不回来的同学们。

归根到底,还是得把蛋糕做大!美帝强,各种跨国企业把高端产业垄断,挣的是全世界人的钱,所以他们能吃下源源不断的世界人才,给高端人才发挥的空间,给他们能力匹配的待遇,形成正循环。

中国现在也需要努力创造出一个能够人尽其才的环境,自然就会吸引有越来越多的人回来了。

内卷了我们这代人,希望能够给下代人创造一个不那么卷的环境。

我辈当自强!


user avatar   shi-du-qiang-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优秀的留学生不选择回国?

不优秀的他也不回国啊!

不是留学生他也不回啊!

回国的都是啥样的?

第一种我这样的,绝对躺平型选手,毫无人生追求。留了几年学,家里虽然说不是什么富豪家族,但也能给我搞辆车弄个房子。回父母身边,自己做点小生意,结个婚,生活稳稳定定,现在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到死的生活轨迹

要么就是身不由己型的,家里有公司有企业,需要孩子回家学习体验,将来继承家业的

有点追求的,人生规划清晰点的

只要你能拿到签证,为什么要回国?

高基本工资,低生活压力,还不用管亲戚朋友那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只要你愿意,你没有社交你都能活的明明白白

我们必须得说实话,当今中国,富强,强大

但也确实是勤劳的中国人用时间和血汗换来的三十年飞速发展

但是这意味牺牲了一代到两代人的青春和人生

回国的压力真的太大了

工资低,工作压力巨大,内卷严重

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养孩子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是非常现实的压力

你留学之后,只要留在国外,就不会有这些压力

你会选择回来吗?


user avatar   ni-zhang-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张三选择回国,李四选择不回国。这是个人选择,是主观的。

张三们选择回国,李四们选择不回国。这种藏在群体决定之后的共同的、现实的、利益导向的因素是客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留学生不外如是。

首先要明确: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的生活成本会更高、个人空间会更狭窄

中国幅员辽阔,但适宜生存面积相对较小;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这样的资源格局就决定了中国的相对生活成本必然比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要高。

美国的低价牛排大豪斯,主要原因并不是它的科技优势、金融霸权。而是因为美国的自然资源条件比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要好,人均耕地面积多,人均粮食产量高,人均居住面积高,自然美国人的生活成本更低、个人空间更大。

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这两个要素基本从宏观上决定了在某个国家生活下去有多“累”。体量小的国家或地区也许可以通过工业剪刀差弥补自然资源上的劣势,比如新加坡;但对于人口上亿、体量巨大的国家,这样结构性的人与资源的矛盾并不能通过工业剪刀差弥补。

之所以讲这个是为了的出一个前提条件:在0基础的情况下,欧美生存成本相对中国低,中国生存成本相对日韩低。中国比欧美卷,日韩比中国卷。

所以,留学生在做决策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几个主要维度上来衡量:

① 比较自己家庭在国内的基础与当地的生存成本

② 国内或者当地的工作机会,主要是相关产业的就业容量

③ 当地的移民政策及少数族裔平等情况,主要是职业生涯上的

有了评判标准,我们大概就可以推测一下了:

① 在国内一线、新一线城市有根基,比如一线、新一线城市自住房的更倾向于回国;在一线、新一线城市根基浅,或者没有根基的,倾向于留在当地。

为什么是一线、新一线城市?因为只有这里有足够的、适合的工作机会。再下沉一点的市场,对应的工作机会就太少了。同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人出去之后,回印度的特别少的原因,因为印度没有足够大的产业来容纳他们就业。

② 留学地移民政策收拢的留学生更倾向于回国

③ 留学地产业容量小的留学生倾向于回国

④ 留学地相对生活成本比中国更高(也就是所谓“更卷”)的国家往往会更倾向于回国

我这属于纸上谈兵,推测能否与现实重合,害得查一查具体的数据。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可能并不需要大部分留学生回国

申请美国签证的时候会审查申请人是否会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很多从事核科学之类的同学因此吐槽,“就我懂得这点刷试管、排列组合材料的技能,除了伤到我自己以外,估计谁都伤不到“。但即便如此,很多国家在发签证时还是对这些同学们抱有极大的戒备。

相似的,知乎上很多人认为只要出过国的就是“高端人才”,而没有回国大概就是人才流失。坦白来说,绝大部分、甚至99.9%的出国人员都是普通人,国内国外都不是刚需。按照每年70万人出国,有0.1%的顶尖人才回去(700人)就足够填满所有顶尖高校的新开放教职和企业科技高管需求。

而剩下的人大部分出国回国也就是正常的人事流动。按照教育部统计,“1978年—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到585.71万人,其中完成学业的432.32万人,学成归国的365.14万人,学成归国率接近85%”。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把国外笼统的理解为一个地区,那就是绝大部分人都返回了中国,只有15%的人留在外国。我虽然没有数据支持,但估计很多去北京上学的人都留在了北京继续发展,回到家乡的可能没有85%?

就像北京不需要那么多上海人去建设,中国也只对真正的高端人才有渴求。比如国外名牌大学的教授,重点企业的技术主管。只要国内有坑,绝大部分中国人,甚至外国人都会被吸引过去。据我认识的很多华人教授,基本在国内都有兼职或者联系,不耽误促进学校和企业发展。这年头哪有傻子。回国被人尊敬、拿着高薪、离家人更近的生活谁又不向往呢?

只是那不是我们大部分芸芸众生的待遇。在能达到那个程度前,我们普通人的流动就像你从北京去了上海。就像很多人说的,绝大部分普通留学生回国主要是让学历市场更卷了,而真正的高端人才不是走这个赛道。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把出国回国当成一个正常的人员流动并给高端人才真正的尊敬和待遇,这就是自信、大气、接纳、和聪明的态度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明确一点自己并不优秀,然后随便说几句。

国内清北读博,现在国外博后。

1) 国内读博时,实验室属于非常宽松的。工作时间从早晨九点到晚上九点,周一到周六。国外,周一到周五,每天八小时。

2) 国内经常需要喝酒,有几次吐的不省人事,肝脏也出了问题。国外,开心就喝,不开心就不喝。

3) 国内博士生,一个月三千人民币。国外,一个月三千欧。(这个争议比较大,改成两千欧吧)

4) 在国内后来结婚了,出去租房,俩人20平米小屋,跟许多人合租,房子破的不像样,一个月两千五。国外,60平米,条件还不错,一个月六百欧。

5) 国内,来回都是自行车,摇号摇了四五年没摇上。国外,几千刀买个车,买菜出门很方便。在北京的时候,一年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得戴N95,我不戴的话还好,也就是眼痒头晕乎点,我老婆不戴就会发烧鼻炎。在欧美基本没遇到过雾霾天。

6)国内,很多人一年发好几篇文章,国外,四年发一篇文章毕业了。

7) 在国外生了孩子,申请了政府补助,所有花费全免。医院条件非常好,大夫护士态度友善。疫情以来政府给每个人都发放了补助,一年的话全家加一起大概有五千刀吧。在欧洲时合同结束了,申请了失业补助,拿到了三个月总共四千多欧的失业金。

8) 每天看朋友圈都是国内的朋友通宵做实验,又搞出了一篇大文章,多少年上不了职称,如何如何。孩子从几岁就各种补习班,拼升学,拼中考。国外的朋友,又去哪玩了,孩子又打啥球去了。以前实验室混得最好的两个,一个是红N代,去基层历练准备升迁了,一个去投资公司,动不动就是几亿的大项目。而像我这种天天做实验的,毕业找了几家单位,有的不承诺解决户口,有的工资开个六七千,又考虑北京的房价,只好出国讨饭了。

我不是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最后大概率还是得回国。但说句不正确的话,真的是越来越想留下国外,让自己过的更轻松一点,让自己的孩子过的更轻松一点,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亲戚,人情世故。没有几个人心里不深爱着中国,但一方面中国未见得需要这么多不够优秀的年轻人,另一方面自己活的有尊严,自己孩子活的有尊严对个体来说,是更重要的。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拿钱少还能有什么原因……你以为呢?


user avatar   li-de-bao-99-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些小地方考出去的大学生为什么毕业后不选择回去呢?答案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chen-ke-xing-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面的人回答的很多了,我就说说博士群体为什么不愿意回国吧。

其实那些留美的本科生,研究生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研究生算半个吧),混学历的占了大半,有真本事的不出几个,而真正有用的,称得上是人才的,还得看留美的博士群体。这帮美国花了巨资和长达5年时间培养出来的秃头怪才是精英中的精英,也是国家重点挖人的对象。

留美博士不回国无非就两点原因:1.国内不尊重,2.美国给的多。

先说说第一点,在美国,博士总体受到的尊重还是比国内多的。在国内,博士要面对“博士毕业还要被歧视第一学历”的魔幻现实,这谁受得了啊?(详见交大博士被卡第一学历一事)但凡有个博士学位的人,都知道博士在无论是专业素养方面,还是日常交流方面,都是比本科生要强很多的,而你千辛万苦拿到的学位,居然在本科生面前一文不值。在国内要面对粗暴的学历一刀切,粗暴的35岁下岗等问题,这些都是作为“人才”很难接受的,再加上博士学历的人,拿美国绿卡也相对容易,5年的留学经历也能找到很多不错的实习,留美很轻松,也不用面对这些粗暴的问题,所以身边真的很少有phd说毕业后要回国的。

然后就是工资问题了,国内的待遇,大方向就是“本科硕士6000,博士7000”这种水平(国内已经默认硕士是刷学历了),买房买车娶老婆的钱得攒到下辈子,再加上博士毕业年龄都快30了,普遍有焦虑情绪,这样的低收入只会加剧焦虑。美国的话,博士毕业后去工作,收入基本上是够得着码农线的(除非你做博后),哪怕你是劝退专业的博士。而且在美国买房买车还便宜,基本上工作10年内,房车两全问题不大,稍微理智一点的人也都会选择留下来吧。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其实也不明白,这么多人为什么要一边嫌国内环境太卷,一边又要嫌一些优秀留学生不回国呢?

他们回来不都是在跟你卷吗?你卷的还不够吗?为啥要这么多执行层的精英回来跟你搞竞争?

实话说,真的能有创造产业能力的人一定会回来的,他们在国外没有发展前途。他们回来就够了,剩下的执行层精英不回来卷其实对双方都是个好选择。


user avatar   guan-shan-xue-l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防杠预警:

香港是国内,境外。之所以回答这个题是因为没有单独一个问题叫“为什么境外留学生不回境内”。

7月3号已经在评论区说过香港是国内,且本文措辞也非常严谨,都用的是内地VS香港而不是国内VS香港,这都能杠,那我只能说这么有力气不如去工地抬杠

因为我躺平了,认输了,咸鱼了,不想回内地去去内卷了。

我很普通,不像大佬们那么优秀。但我也是在高考里卷过来的,马马虎虎三十几万人里考一百多名吧。只是现在佛了,累了,不想卷了。本科985金融专业毕业之后,拿了一点奖学金去HK读研。去年毕的业,顶着因为19年的社会运动和疫情下萧条的香港经济,在香港找工作。运气很好,投了一份简历就找到了工作。自己也没有多大的野心,有一个Offer在手就不想继续再找了。

毕竟,投简历-笔试-几轮面试的这个过程是很令人焦躁的。怕没消息,也怕来的不是好消息。加上我有遗传性的失眠问题,我的人生信条就是拒绝焦虑,开心就好,能睡是福,睡着最重要。

像我这样没啥野心的人,在香港或者国外呆着,是最最舒服不过的了。

身边的朋友们都觉得,香港没有内地卷。

哪怕香港的房价超级贵,哪怕香港是国际性大都市,哪怕香港的公司超多,竞争激烈——大家普遍觉得,香港远没有内地卷。

为啥呢?

因为钱好挣啊!

同样是加班,国内的或者说内地的互联网公司996,007,给的工资也就那样。由于香港的互联网行业实在拉垮,我们来对比一下在内地同属高薪的金融行业。同等工作强度的香港金融打工人,年薪百万是起码的。

我身边30岁左右的金融行业的朋友们,普遍年薪都有100W港币起步,很多甚至只是底薪,大家吃Bonus吃得更多。例如,某外资投行的Trader,从前可以拿到其本人全年给公司挣的净利润的10-15%作为Bonus,现在低了,但也有4%-5%。我还有很多朋友卖保险,香港是个保险行业及其发达的地方,也都是20多岁年入百万。虽然因为疫情,这两年不太好干,但是疫情不会一直持续。

25+,30以内的男孩子在香港金融行业年入百万往上是挺普遍的现象,这个岁数的女孩的收入也至少在50万以上。当然,这都是我个人看到的现象,可能存在幸存者偏差,但是我认识的几十个香港金融搬砖工,都差不多这个收入。

而内地呢?20多岁的大小伙子大姑娘,不靠家里的话,有几个能年薪百万?不要看知乎上好像人人名校毕业年薪百万,现实中真的有这个收入而不是吹牛X的,绝对是凤毛麟角人中龙凤

我不敢大包大揽,但至少在金融行业,30岁以内年入百万的概率远比内地高。

香港这边主要靠跳槽涨薪。金融行业平均两年一跳,经济不好的时候跳一次涨15%-20%,正常情况30%左右,厉害的人可以到60%-70%。

我是深圳人,在深圳出生长大。经常听人说想来深圳就业,深圳赚钱多。的确,比起小城市,深圳的收入确实会相对高一点。然而,钱真的那么好挣吗?

下图是2020年的各城市的工资中位数。

即便在深圳,也有一半的人月收入在5199元以下哦。这才是社会现实。真实的世界,和小红书、抖音上的炫富潮离得很远。咱们要少看网红炫富,多看看统计数据,才不容易活得焦虑。

我英国本硕的闺蜜在深圳做审计,出差加班累得要死,第一年到手月收入6K+,要不是家里有矿,很难生存。而我这种几乎完全没参与就业竞争就躺平了的咸鱼,在香港轻轻松松月入2、3W。我和我同伴一起毕业,月入三万的女同学,都几乎不加班,毕竟工资低嘛。当然,我还有副业和投资收益,并不完全靠工资生活。

收入更高的,得加。但同样是加班,香港金融行业的收入比深圳高很多。

当然,由于本人香港金融行业工作,不了解香港的其他行业,我只能用香港的金融行业对比深圳的金融行业。毕竟我之前的实习都是深圳做的,有公募基金,四大,深交所,互联网公司,朋友们也许多在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券商工作,所以比较了解深圳金融行业的工作强度和收入。

摸着良心说,单纯金融行业,真的香港加班少挣钱多。或者说单位时间收益高很多。

在香港上班很自由。

我们公司是不打卡的,很多金融类公司都不打卡。我室友已经居家办公一年多了,基本没回过公司。

说是9点上班,但是严格按照九点钟到的人不多。中午说是1小时午休时间,但是大家都默认2小时。如果六点钟准点走的话,每天也就工作6-7小时。

如果遇到事儿,想提前走,或者想居家办公,跟老板说一声就好。

假也好请。

每个月两天带薪病假,要是不用,可以攒起来。最多可以攒几十个月的。像我这种刚进公司的打杂小妹,年假就有17天。随着工作年限和级别的提升,年假会更多。而且我们公司的年假天数算香港金融行业里一般般的,挺多公司一进去就是20多天的年假。

台风,放假。黑雨,放假。过生日,放假。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类似佛诞、复活节之类的假期,本身香港的法定假日就比内地多。

至于请假容不容易——下图是我入职一个月左右跟老板请假的截图

跟老板说一声之后,可以先休假再补申请,甚至补不补都无所谓。

可以直说我就是为了睡觉所以请假。隔壁的同届生每月例假第一天必请假。压根不用编什么请假理由。

今天看了一下我司的请假政策:

生孩子女性有产假很正常,男性如果家里有小孩出生,能请5天的带薪爸爸假去享受天伦之乐。具体怎么翻译我不知道,姑且称之爸爸假。

上班头一年,每月有两天带薪病假。第二年开始,每月有四天带薪病假。最主要的是!如果这个病假你不用,是可以攒的!最多能攒120天。再加上周末,就是五个多月。万一哪天生了需要长期休假的病,公司需要在你休假期间继续付你五个多月的薪水,之后才算No Pay Leave。

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假。

我哥工作的麦肯锡,时不时周五得放一天假,专门让你去陪家人。BTW,他们如果在别的地方下项目,如果你想在当地玩,公司就帮你承担周末的酒店费用。如果你想回家,公司包来回机票费用。

我工作快一年了,发现年假是根本休不完,哪怕我中途回内地过了年。七八月份加上生日假,我得休5天,再连上两个周末,轻松凑出9天的假。要不是因为疫情,我可能已经跑到东南亚,欧洲,或者我一直想去的新疆/西藏/云南玩一圈了。

和老板之间的关系很平等。

下图是我之前写的香港工作体验。

我哥在麦肯锡做咨询,他们那边的文化是: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是老板求着他们做项目,下级还要给老板打分,影响老板的升迁。

所以出去吃饭基本是老板没来我先吃,老板来了吃剩菜(或者加几个菜)。

在内地这种人压根混不下去。所以我哥常年在国外和香港呆着,说没办法回内地工作,他这外头养出来的性格回去必将遭受社会和老板的毒打。

看到这里,已有杠精开杠:香港也有变态老板!

是啊,变态老板哪都有,就跟渣男渣女一样,不可能杜绝。我说的只是普遍现象。可是你有腿,遇到渣男渣女或者变态老板不晓得跑吗?

如果你有找到新工作的实力,就不用在变态老板面前委曲求全(香港平均两年一跳,跳得多的四年三跳,大家对跳槽司空见惯)。如果你有找到新对象的能力,就不用和渣男渣女缠缠绵绵到天涯。

不然咧,你自己选的工作和对象,自己有腿却不跑,或者没有跑的能力,难道怪我吗?


香港买房容易。

香港的单位平米或者说“尺价”确实比北上广深贵。但是香港房子也小,所以总价也还好。

而且香港的房子说的是实际使用面积而不是建筑面积。按0.75的比例算,香港60平的房子相当于内地80平的。因为内地是按建筑面积卖房给你。

最主要的是!800W以内的房子!只要一成首付!80W港币即可拿房。

内地首套房是三成。800W的房子首付要240W。

而且利率超低!香港的房贷利率只有一点几,刚在深圳买房的我用的是四点几的利率,甚至有人用的是五点几的。香港的房贷利率真的是白菜价!

租金回报比高!800万左右的房子月租可以到1.5万+,1600万的房子可以月租3万。深圳这个价的房子月租只有几千元。

我之前的房东特别聪明,房子在很一般的老小区,不大,但是临近中大教大。所以她把房子拆成五个房间(有一个双人间),租给了我们六个女孩。每个房间都很小,右边上面是床,下面是衣柜和柜子,还有放行李箱的空间,窗前是书桌。空间利用极其高效,不到四平米的房间,却塞得下我深圳带来和买买买的所有东西。

我读书时租的房子。地毯桌布啥的是自己买的

这套房子不到700W,月租金3W多。

我的一个朋友,把新买的房子租出去,不但能还全部的房贷本息,还能给他自己额外几千元的收益。所以我的目标是拿永居之后在香港当包租婆。

其他优势:

名校多。这么小的弹丸之地就有港大、港科、港中文三所世界Top50名校,而且本地很多人都会出国留学,去内地的名校还不需要什么门槛。大家可以看看港澳台学生入读内地985大学的要求有多低。考学没内地卷。

医疗资源好。很多内地看不了的病都可以来香港看。如果你有钱,就去私立医院,一进医院护工全程陪护,服务极其到位。如果没钱,就去公立医院,极低的价格就能看病。

保险保障完善。拿我自己买了的重疾险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全球保障。也就是说,将来万一生病,可以去美国,欧洲,或者世界上任意国家看病,保险都可以报销。内地的医保只针对内地的医院,如果是去美国治病,内地的医保就爱莫能助了。

在香港呆久了,人就会开始慢慢地佛了。

竞争远没有内地激烈,收入又高,大多数人的加班水平没有内地厉害,上下级平等,年假还多。大家普遍结婚的年龄都晚,也没啥婚恋焦虑。

香港物价高,房子小,这些缺点确实存在,但呆着呆着也就习惯了。

周末没事就去画画


学舞

做点甜品投喂同事

撸猫

想吃深圳的好吃的,就冰着运过来吃,网红店都能吃到

偶尔奢侈一把去世界第五高楼顶上吃个晚饭

或者在阳台上点个香薰蜡烛喝点小酒

看看凡·高的真迹(免费的展)

包个船出海玩

闲暇打个高尔夫

工作累了就看看办公室窗外的景色

躺平的日子爽,很爽,真的爽,超级无敌爽。

而且以上的生活水平纯靠个人收入。咱要是富二代也就不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富二代在哪都可以躺平。

毕业之后我立刻被扫地出门。爸妈一分钱都没给我(家规如此),每个月还能存得下一定数额的钱。

我对躺平的定义是:完全不靠家里,自给自足,不参与过度竞争,不加班996,就能过上安逸舒服巴适的生活。

这么看,香港确实适合躺平。(不好就是,生活太舒服,不想找对象,所以香港这边哪怕是内地人,大龄未婚现象远比内地严重)

不好的地方:

1.语言问题。大多数人都会讲普通话,至少会听,特别是餐饮购物等服务行业,但是粤语毕竟是第一语言。所以最好得学粤语。我是深圳的,但深圳不讲粤语,所以还在学习。

2.本地人的圈子很难融进去。内地来的普遍还是跟内地来的玩。

3.比较难交友,内地来的大家普遍会感到孤独。

尤其是嫁过来的女生,如果不会粤语,再加上根据法律,通过结婚留港的人前几年不允许工作(相当于逼你做家庭主妇),与社会脱节几年之后很难再回职场了。

4.租金确实高,物价也高。我跟朋友们约饭,两个人加一块,一顿饭少则1000+,也吃过人均几千块的。

5. 房子小,而且大多数的房子,甚至高档物业基本上也没阳台(非别墅)。即便有阳台的,可能阳台也就不到两平米?而且阳台不准晾衣服。因为高档住宅的物业规定,不能晾晒衣物影响楼宇外观。所以大家普遍靠洗衣机和烘干机生存。

浅水湾几千尺的大房子我住过一段时间,也没有阳台。

6. 月入2-3W的可以躺平,但你要月入十万,甚至更多,也是不太好躺的。毕竟你挣这么多钱,不加班不抗点压力也说不过去。

我能躺是因为我本身对物质没有太多需求,对大牌、包包之类没啥渴望,还不去任何酒局。日常花费也就吃喝玩乐,其实花不了几个钱。工资Cover我的房租生活费都能有余,更别提我还有别的收入。学金融的,搞投资挣的才是大头。我所有年纪轻轻财富自由的朋友,都不是靠死工资的。

如果以上不好的点你也可以接受,那么香港就算是一个躺平的好地方。

就让我安心在香港当咸鱼吧。不想回内地被卷成卷饼了,也不想被资本家洗脑996是福报。

————————————————————

来,这篇文章都有人杠。

不过杠我的人的说法恰好完美佐证了我的观点。

一边说着自己年纪轻轻在香港金融行业年入过百了(这不就恰好佐证了我说的观点?),一边说着年入过百不容易。大家品,仔细品,慢慢品。

大家为这波凡尔赛打多少分?

我全文没有说年入过百很容易。我说的是在香港年入百万比在深圳等内地城市年入百万容易。

你说你在香港年入百万加班,在内地年入百万不加班?而且即便加班加成狗,年入百万的概率也太低了

“四大的起薪,是我实习时工资的1/4,更别提正式工资加分红了”

4年前四大的起薪是1.4W,假设这位仁兄是四年前毕的业,那么他的实习工资是5.6W一个月。正式工资+分红难道不是分分钟破十万?

一个应届生,毕业出来第一年月入十万。就这,你跟我杠香港金融业年入百万难,挣钱不容易?有本事你毕业之后直接回内地工作。

普通毕业生,毕业之后只能去四大混证

一下子将自己跟普通人划分开了呢~这波自吹自擂我给100分。您就是想说您自己牛逼,不是普通人呗!对,您是天之骄子,香港百万年才出一个的年纪轻轻年入百万的金融奇才,您骨骼清奇天赋异禀,是气运之子,您走到哪里就有凭空增加10万年修为的奇花异草,还有无数美女投怀送抱。。。打住打住,我差点以为自己要写起点种马文了。

我在香港也呆了这么久了。香港最不缺的就是牛X的各种二代,和个人能力牛X的学术人才和行业人才,还有很多上市公司老板。这么多大佬,一个个都很低调。没见哪个会说“普通人怎样怎样,我怎样怎样”,将自己凌驾于普通人之上。

你可以骄傲,但是将自己的骄傲表现出来无疑是非常愚蠢的事情。因为香港藏龙卧虎,比你牛X的人太多了。要是这点都意识不到,这么多年真的白混了。

说四大薪水低。确实,四大薪水确实低。我闺蜜是四大的,但是一毕业就进去,工作4年二十多岁即将升Manager,薪资也是50W+,和上文提到的男生30岁之前年入百万,女生30之前50W+有矛盾吗?

大家可以看到,他在杠我,但是他杠我的每一句话,都恰好佐证了我的观点。

要是真想杠我,你应该说“我名校毕业,在香港金融行业,每天加班加成狗,30岁了月入1W,所以年入百万真的难”才对吧?

这种阅读理解能力不行,杠人都不会杠,只能为对方的观点提供佐证,而且把自命不凡写在脸上的骄子都能进香港投行且年入百万,大家说,香港金融行业挣钱容不容易?


免责申明:

我不了解香港除了金融以外的行业。所以其他行业收入怎么样就别来问我了,怕误导你们。

我不知道非港本港硕怎么在香港找工作,因为签证和我们是不一样的,麻烦自行百度。

我不知道凭你XX大学的学历能不能来香港工作。我不是HR,问我没用。自己投简历试试就知道了。

我分享的只是我看到的和我身边人的事情,一定存在幸存者偏差。上文明确提过幸存者偏差还有人拿这杠我,麻烦开杠之前好好读文。

拿香港四大工资低杠我的,哪里的四大起薪不低?大家去四大都是为了Name,基本都是为了考完CPA跳槽出来拿高薪好吗?

我不卖保险,不卖金融产品,谢谢。我司卖的金融产品通常都是几亿几十亿的,最少也要几千万。担心我卖保险割韭菜的大可不必。恕我直言,我司压根不接待个人客户。

我是一个业余美妆爱好者,只是偶然看到这题能答才写的分享,工作里都是金融,所以私生活里不想再写很多关于金融的东西了。

唱衰香港金融的,我只能说哪怕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香港的金融行业也蒸蒸日上。1.货币自由 2.港股上市可以同股不同权。

当然,我不是从头到尾都躺平。作为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人生一定有阶段卷得厉害。高考我是卷出来的,申研究生也在卷,实习也卷。从头到尾躺平还能过上高薪和舒适的生活,基本不可能,除非你爸叫王健林马云马化腾。不过很幸运的是,现在工作了,可以找一个地方躺下。啊,巴适!

如果你杠我,那么你是对的。


现在的目标是:在HK挣一笔足够衣食无忧到老的钱,努力在40岁之前退休,然后下半辈子去慈善组织工作,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作为一个从本科有实习兼职收入之后每年都会给各种慈善项目捐款的人,将来也希望能帮到更多的人。在香港挣一波钱给我自己和爸妈养老,之后就全身心投入自我实现的慈善事业了。

最后,码字不易,点赞的朋友们都会有好运气哒!点个赞赞,年入百万。爱你萌!




              

相关话题

  怎么看待有些回国隔离人员揭露部分隔离酒店条件差的真相? 
  留学生活中,你曾经历哪些难忘的心酸事? 
  我应该从日本辞职回国吗? 
  留学生去美国加拿大该怎么用英语称呼大学教授? 
  境外求学时遇老师公然诋毁、侮辱大陆,如何反驳? 
  为什么最近很多人反感留学生回国? 
  如何看待英国留学生回国包机需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才能登机? 
  留学生在外,家人让帮忙带酒回国,东西却是淘宝上可以买的到的,我提议在淘宝买,家人很生气,该怎么处理? 
  相亲对象是女留学生,接盘的概率大吗? 
  留学生们,你们觉得最心酸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寒潮袭击美国得州:电网批发电价飙升逾百倍 多家炼油厂停产 百万家庭停电?
下一个讨论
农村大量男光棍问题怎么解决?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