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悉尼大学华人教员公开辱华焚烧中国护照」事件? 第1页

  

user avatar   leo-lei-03-0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获悉尼大学全奖Ph.D、精通中英日三语、德艺才三馨的发达国家公民,在微博上的言论居然几乎只有一个主题,就是竭尽所能去嘲讽敌对自己出生的国家和这个国家的国民。总有点怪怪的感觉。

学富五车在印象中的表现形式应该是有说不完的经历道不尽的故事,骚能写诗撩妹,静能治学敛金。言行举止就算不风度翩翩,也尽量别失去最起码的优雅。

但就他微博而言,翻来覆去都是拘泥于嘲讽中国和与网民撕逼,或是膜拜大澳大日大台大港,鲜有其他的关注点。

一个人需要有多大的仇恨,才能天天跑到社交网站上去为一个『他国』而黑而撕?


你今天买了双解放鞋,不合脚,磨了泡,于是骂骂咧咧地将其扔垃圾桶,然后愤然购入一双阿迪王。这个过程本身很合理。


但明明都已经穿了自带闪光buff、让所有穿解放鞋的人都羞愧于出门的阿迪王了,同时那双垃圾桶里的解放鞋已经基本和你无关了(which也是你扔掉它的时候自豪地宣称的)。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样力量在驱使你去把那双解放鞋从恶臭的垃圾箱里捡出来,鞭尸,然后搭一个舞台在街上给路人开『解放鞋之批判暨阿迪王之表彰大会』,还保证每周都有新鲜内容推送。


我真的很好奇该博主的源动力。这种不厌其烦的抨击和嘲讽,到底是因为根本上对祖国爱得深沉因而表现得恨铁不成钢,还是出于一个发达国家公民对第三世界的国际主义关怀。


批判无错,中国方方面面都值得深刻审视进而革新。但撒手旁观式的几无人情味的高强度高频率鄙夷就有点小人作风了。


从前有个印度人,他拉粑粑不用纸,他坐火车靠臂力,他浑身一股咖喱味。

一般中国人:『啊,好烦阿三,以后避而远之。』→问题解决。

文艺中国人:『长在如此环境,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他本无错,只是融入到环境的一份子而已。真为他遗憾,望他们以后能慢慢变好。』→问题解决。

2B中国人:『TMD!我就喜欢这种culture!请让我们荡漾起友谊的小船!』→问题解决。

但我们也几乎很难看到哪个中国人天天在微博上骂印度人,一是会腻,二是生活中比起鄙夷他人,还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


现在假设有个well-educated并civilised的印度人,他会说什么?


乐观一点的话我想他什么都不说,只是尽可能地主动培养周围同胞更良好卫生的习惯。其次,我想他多半会去辩解一下这种现象,通过自嘲的口吻感叹一下国家文明化进程的滞后。再不济,我想他会说,不关我的事,反正我不这样。我实在想不出会有一个出生在印度的人会说,死阿三,你们阿三都是猪,你们印度这个SB国家,就一辈子粑粑咖喱一手抓吧。


当然,例子举得不当,旨在说理。也许上例仅仅只针对风俗文化,而中国被批判的点往往贯穿于民族的劣根性。但作为一个出生在该国的人,哪怕不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做一点努力,哪怕不为别人的冷嘲热讽而去辩解挽留一些面子,起码立个"who cares?"的态度随它而去,留一些基本口德。



毕竟他口中的支那豚这个称呼,似乎也没排除掉那些并没有因为他成为大澳公民而同样变得『高贵』的亲戚朋友、发小同学。


你想想你儿时的玩伴,曾经的同窗,你们曾经一起玩耍学习,一起欢笑一起疯狂一起撒野。

那时候的你们没有国界的barrier,没有鄙视链。生活很纯粹,大家一起都是平凡人,也一起都是不平凡的人,赤身裸体,没有那些所谓的『支那』、『你国』标签来掀翻友谊的小船。


你想想你的父母,你的亲戚长辈,你出国的时候他们一定是寄予了殷切的期盼。

他们很多没吸无霾的空气没喝无毒的牛奶,没去过发达国家更没读过Ph.D。


可能见到陌生人不会点头微笑,排队的时候看到空子会赶紧插队,关门时也不懂得帮后面人扶门。

可能去餐馆吃饭的时候无意识大声打电话,更没有餐桌礼仪。


可就是这些人,他们是如你想象中般的无恶不赦?需要你天天极尽嚣张之能事表示你的厌恶?

你对他们叫得出支那豚这个称呼?


如果出个国看到点发达国家的好就变得如此无情,我觉得真的可悲。




说实话,很多博主现在鄙夷的人,如果家里有钱供他们像博主这样高中就出国,可能现在达成的成就会比博主高得多。


一个靠家庭因素而得到的环境优势,反而成了他现在极力卖弄并嘲讽他人的资本。这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强者该具备的品质。


博主感觉是站在高空往中国大地遍撒『支那豚』这个标签,如末日审判,如天女散花,

实际上只是在阴暗的网络一隅,发泄着扭曲的欲望。


这个欲望,是他自卑的民族自尊心在被压抑多年以后积累起来并自以为在拿到海外国籍以后便可发泄的。


不过可惜的是,从他充满戾气并历久弥新的鄙夷性言论中可以看出,这种自卑并没有消除,反而如饮鸩止渴般在慢慢加剧病症。每骂一次『支那豚』,他心灵都会得到一种暂时的『我和他们划开了界限』的安慰,但当面对自己永远无法改变的出身和黄皮肤黑头发的时候,或者当他效忠的国家嗤笑了他忠诚的归属感以后,这种与出生国的决裂伴随着效忠国的排斥,会产生极大的矛盾使他心慌地继续在网上索求那种短暂的『续1s归属感』的安慰。


很好奇博主没拿到澳籍没烧掉护照之前,是不是人为地把自己从他的高频词汇『支那豚』中剔除的。




之前看到一个匿名用户的回复觉得很形象:

就像一个人赌咒发誓要离开自己那破烂的小村庄,要当上等人。结果到了大城市,车水马龙,并没有一个人在意他。 他只好又回到小村庄里,天天骂这个骂那个,“知道吗,城里管长凳叫条凳,你们这群愚昧的乡巴佬。。” 可惜村民们也很忙,他只能不断提高音量,“乡巴佬你们知道城里人早餐吃什么吗.……”这种人混不进白人的圈子,又瞧不起身边的支那佬,活着扭曲得像条蛆虫

感觉一个有修养的公民,首先是一个global citizen,然后再是澳洲公民、中国公民、印度公民。

当他面对一个他认为有缺陷的国家时,哪怕不宽容,也理应用一个有风度的方式去评判。或是分析社会因素,或是分析政党因素,或是分析历史因素,都应表现出该有的理性。而不是简单暴力地用一个『支那豚』加诸一国人民。

相信这一点,大多数native澳洲公民都比博主这个澳洲公民by choice做得更好。


人都是需要存在感和荣誉感的,

但博主的马斯洛高峰体验居然要靠抨击出生国、与曾经的同胞撕逼、单方面秀在理想国度的归属感来完成,


还是挺可怜。




感觉博主都不用找女朋友了,站在他大澳大日大台大港的土地上就是最完美的自慰。


Enjoy yourself.



----------------------------------------------------2016.4月15日补充---------------------------------------------


我很好奇Pekojima之流既然如此厌恶中国人、不屑与之为伍、为什么还一天在微博知乎上相爱相杀互相撕逼,难道整个沟通的过程其实是让他们得到了至高的享受?


穆斯林忌讳猪,所以本能避而远之,甚至闭口不谈相关词汇,快乐地活在自己的清真世界;世人厌恶狼贪鼠窃之人,所以不屑与之为伍——low B宿他的街头,当他的扒手,我睡我的女神,买我的高楼。


很少看到哪个声称忌讳猪的穆斯林天天去参观猪圈,并带着未知力量的激情与他口口声声忌讳的猪们打成一片,批判它们的不洁,同时油然升起一股神秘的快感;也很少看到哪个自诩B格高的人,天天把他眼中的low B揪过来批判一番,然后得到他同样高贵的同僚经久不息的掌声。


特别想问一句:高贵的English-based的西方网站那么多,上面全是高贵文明的西方天使。为什么要来微博知乎和你们鄙夷的『支那豚』共用一个平台?


说实话,对环境挑剔之高如你们,居然没为大家在一个平台而耻辱,爱众生如我,都先感到耻辱了。


昨天在Honi Soit看到一些华人针对这个事件的英文评论,贴一个我觉得写得比较好的过来给大家看一看。

We have encountered enough hatred and injustice in Australia. We are friends, not enemies, we shall not be enemies.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with your whatever identity in Australia, but do trust me, as long as you are born Asian, the "Barry Spurr"s out there will give no damn about who you "chinky poo (By Barry Spurr)" really identify yourself, they can't even tell China, Korea, Japan, Asia apart, and you expect them to respect you because you are the star spangled awesome "special Asian". Dear Mr. Wu was just making your Asian face slightly more embarrassed than yesterday.

简单翻译一下:

我们在澳洲已经遭遇到了足够多的敌意和不公。我们之间是朋友,不是敌人,我们不该是敌人。不管你是哪国公民,我都致以最良好的祝愿,但请相信,只要你是在亚洲出生,像Barry Spurr之流(注:此人曾为悉大教授,因包括对亚洲人的辱骂言论的曝光而辞职)绝对不会管NMD这个『支那豚』拿哪国护照。他们甚至不能区分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区别。所以你还期待他们能因为你是牛逼闪闪的『特殊亚洲人』而尊重你?Pekojimi只是让他的这张亚洲脸显得比之前更为尴尬。

链接:

关于悉尼大学华人Tutor(微博:Pekojima)的言论 - 雷奥的文章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wenli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悉尼大学:我又卜是傻逼。


user avatar   xi-xi-76-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update一下最新动态~

悉尼大学商学院院长回邮件确认:WU WEI已辞职



—————原答案分割线—————

这两天TL上疯推这位head tutor的无耻事迹,update一下最新进展和一些细节。


首先,校方证实这位tutor已经被停课。




喜大普奔~从学生组织发出抗议到处理问题教师中间间隔也就一两天的时间,可见学校动作还是蛮快的呢。



其次,貌似这位吴博士有双重人格。

以下为吴博士悉尼大学同事的评论。



———————上课去了,回来续更—————


user avatar   wu-ming-shi-45-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被刷屏了,被邀请了。

我只想对题目描述说一句:“豚”不是日文中才有猪的意思。汉语中豕本意就是猪。左侧的“月”实际是肉的象形。“家”则是说明一个社会单元的物质基础,家里养着六畜。是以日本人说你们支那豚的时候千万别喜滋滋想到可爱的海豚。去味千吃碗面人家也叫豚骨拉面。

精神外国人,归根到底还是对中国文化历史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敬意。但凡认真学习一下,对中国人几千年来虽偶有沉沦,但终究屹立不倒就会充满惊叹和自豪。每读史书我对先民的敬意就增加一分。我也曾中二过,以前看到伪军比日军都多也会觉得羞愧。然而我现在懂得斗升小民有太多的无奈,人都有最基本生存的欲望。重要的是,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甘于屈辱沉沦。有那么多仁人志士毁家纾难,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中国人从古到今,从来不缺乏这样的人,所以几千年来在这个残酷的民族斗兽场上屹立不倒。王淦昌先生一只手都摸到诺奖的大门,回到国内第一件事就是被要求隐姓埋名。王先生说我愿以身许国。朝鲜战场上邱少云被烧焦了都不动,这不是机器人不是不符合人体物理学。是人有信念。整个朝鲜战场上由于装备落后潜伏活动非常多,很多战士中了流弹,直至失血过多死亡都没有动一下。长津湖畔,潜伏的战士直接冻死在阵地上。我希望年轻人知道,你今日的尊严人格和生存权都是这些人为你争来的。清明节又一批志愿军遗骸回国,我也想对他们说,祖国不会忘记你们,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会忘记你们。有些只知道榨取一切利益汁水的人,就是你读到圣斗士也一样是卑微无趣,你的人格灵魂才是最孱弱的。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这样的人才配拥有真正的爱情友谊和尊重。贵为王子皇孙又如何?


至于那个什么纬,我不想评价。因为我不玩蛆。


user avatar   yy-so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我们从张召忠身上学到了什么? 
  你们身边有来到中国之后就不想回国的外国人吗? 
  中国人对美国有哪些普遍的误解? 
  有什么事在世界上是主流,但放到中国发现我们才是异类? 
  怎样看待清华大学登顶亚洲大学冠军? 
  100 年以来,哪些人成为了中国的「脊梁」? 
  该怎样看待(对待)民族主义? 
  为什么推特上有那么多的辱华人,该怎么看待这些人? 
  如何平静的看待我国的GDP已经是世界第二?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分析? 

前一个讨论
这算雅痞吗?
下一个讨论
C++ 是否适合做 GUI?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