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潜意识里知道自己的投资收益率跑不过通货膨胀。
500万能不能跑赢通胀,我们用数据说话。
首先我是个FIRE。
FIRE人群,FIRE(全称Financial independence,Retire early),意思是‘财务独立,提早退休’,最早起源于欧美,FIRE人群奉行先攒钱,后享受,通过降低物欲,过极简的生活,迅速攒够生活费的25倍,靠4%的利息生活,达到逃离“不开心”的工作,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500万有多少钱,如果每年提取4%的话,就是20万一年,已经超过了很多普通人的年收入了。
FIRE的基本理论存够年度开销的25倍,每年提取4%的费用用于日常开销4%并不是说买一个4%的理财产品,然后把投资收益全部花完。4%理论源于1998年,美国三一大学的三名教授发现提款率若不超过4%,退休储蓄用30年或更久的成功率是95%。那么这个体系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来,应该理解为 投资收益-通胀>4%,那这样理论上来说每年的利息扣除日常开销后,仍然是可以跑赢通胀的,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笔钱是一直花到死也不会花完的。
所以这里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投资收益,一个是通胀率,美国的通胀率大概率维持在3%左右,那么也就是说年化投资收益只要达到7%就够了,而美国的标普500的长期年华收益为10%,纳斯达克指数指数的长期年华收益为11%,所以在美国,FIRE计划的4%理论完全是可行的。
那么在中国,FIRE的4%理论是否可行,我在开始FIRE之前也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按8%的年华投资收益,3%的长期通胀率推演了未来的个人收支情况,结论是:在中国,FIRE的4%理论也是可行的。
未来的情况毕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里我通过对一些历史数据的回测,来判断在中国,4%理论的可操作性。
我查阅了从2005年开始的每年沪深300的投资收益、偏股基金的平均投资收益、每年的GDP、M2的数据。(这里对通胀做个补充,通胀可以参考CPI指数,但我看了下我国的CPI指数相对比较低,可能无法完全反应物价的涨幅,这里我希望做到极限测试,所以我用M2-GDP来代替。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也就是印的钱;GDP是国民生产总值,也就是生产的资产。理论上如果印的钱应该正好等于生产的资产,那资产价格就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印的钱多了,则形成通胀,反之则是通缩。)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你在2005年就有500万元,从05年开始投资沪深300ETF指数基金,并且每年提取4%用于日常开销,那么到2020年底你的资产还剩下1218万元。如果从05年开始投资偏股型基金,那么你最终的资产将达到3284万元,而05年的500万元经过15年的通胀后,价值大概相当于2020年的1256万元。也就是说,不论你是投资沪深300指数基金还是投资偏股基金,即使每年提取4%用于日常消费,你的资产仍然保持甚至可能大幅增值。
好了,如果你以为看到这里就得出最终的结论的话,并为之欢欣雀跃的话,那你就想的太简单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我必须要对自己的推导结论负责。2005年后马上就会经历一次特大的牛市,仅仅通过这样一组数据的对比并无法得出最终的结论。
我们把时间往后推2年,如果我们在2007年投资500万,4%理论是否仍然成立?
很可惜,如果你是在2007年开始FIRE的话,不论你是投资沪深300ETF,还是投资偏股基金,最终你的资产都将贬值,可以预见再过几年,你的资金将花完。别急,还有更加恐怖的事情,仔细看表格里的年度消费数据,由于投资不久就发生了股市的大幅下跌,本金大幅缩水,某些年度提取4%的收益后可用于日常消费的支出仅仅只有几万元,远远无法满足日常开销。
这可能就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正像小沈阳说的:人还在,钱没了。
那FIRE的4%理论是不是不成立呢?
当然不是!
不管是2005年也好,2007年也好,都是比较特殊的年份。05年的股市估值较低,08年的股市估值较高,简单的说,同样的资产,在股市估值较低的时候,在股市整体估值低的时候比较容易实现,而在估值较高的时候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同时我们还发现,每年提取4%似乎也有问题,有些年份由于股市涨幅较大,提取金额过大,完全花不完,但有些年份股市下跌,提取的金额又不能满足日常消费。
所以我们在这里对FIRE计划进行2个简单的优化:
一:在股市整体估值偏低或估值正常的时候开始FIRE。
二:首年提取本金的4%,第二年开始按当年通胀幅度调整开支。
09年的巴菲特指数为70,属于正常估值,如果我们在当年开始FIRE,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09年开始FIRE的话,投资沪深300指数ETF并提取日常开销,在经过了11年之后,资产仍然大幅贬值,原因很简单,这11年的沪深300涨幅并没有跑赢通胀加日常开销,而投资偏股基金则勉强跟上了资金的贬值速度。
我们在05年、07年、09年开始FIRE,最后的结果大相径庭,主要是这些年份的股市估值不同,股市的高低我们可以参照巴菲特指数(GDP/A股市值),05年、07年、09年对应的巴菲特指数分别为17、121、70(未考虑深市市值,即GDP/沪市市值)。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已经有以下结论:
1、只投资沪深300指数基金,大部分情况下资产会贬值,500万最终会花完。
2、只投资偏股型基金,基本可以实现跑赢通胀。
3、FIRE后如果资金主要投资股市,能否跑赢通胀主要取决于股市整体估值,时间点的选取极大影响了FIRE的成功率。建议在巴菲特指数70以下开始FIRE。
4、相比每年提取资产的4%,首年提取4%,后续每年按通胀调整支出操作上更优。
通过对近十年数据的回测,4%理论原则上在中国也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我还有二个好消息,一是这里计算的只是偏股基金的平均收益,通过不断学习理财知识,可以显著增加我们的投资收益;二是从数据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国的通胀是越来越小的,未来随着经济发展,通胀率可能向发达国家看起,长期维持在3%左右。
当然如果你每年消费大于20万的,那500万肯定是不够的的。
好的,理论已经有了,数据也回测好了,现在就差500万了。
看了评论还是有很多人质疑500万能不能跑赢通胀,干脆加个更吧,拿个500万做个实盘,不定期更新,看看能不能跑赢通胀。
真的是好问题,忍不住夸一句。
一个客观原因是中国这三十年来确实膨胀得厉害。
八十年代的油条是两分钱一根。
九十年代就变成油条两毛三根,两毛一根。
二十一世纪初,永和豆浆的油条是两块钱一根,我觉得太贵了。
过了十年,地摊上的油条都是2元一根了。
更关键的是房价。
房价这二十年来涨了多少?
一套房从几万元,到现在动则几百万上千万。
我们学校的司机说十几年前把二十万借给亲戚了,每年收五分利。
但是当年二十万能在市区买两套房。
这两套房放到现在就是五百万以上。
所以他觉得亏死了。
……
但是很多人就此得出现有五百万跑不赢通胀,这显然是忽略了几个变量。
第一,是否一直会以这个速度通胀下去。
第二,房价还有可能继续这样涨下去吗?
第三,五百万就不会继续生钱吗?
第四,你确定你工作挣得钱能超过五百万理财或投资获得的钱吗?
……
此外,还有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在支持五百万不能退休的理论。
那就是五百万还不够买套房,还有孩子将来怎么办?
另一种版本是,我家在上海有一套房价值一千万,我也不敢退休啊,你五百万就敢退休?
其实,说白了,不是五百万不值钱,而是房子太贵,更本质的是,孩子的教育绑定了房子,绑架了五百万。
所以才会让你觉得五百万只是一笔小钱。
但是要是我没有孩子呢?
你要是非要扯上孩子,那一个亿也不够啊,因为你可能生了十个孩子呢?
这问题就很现实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大伙都选择性回避的问题:
一条人命到底值多少钱?
人道主义的说,无价,但其实咱都能算出来这个数。每个人按照当前货币跟商品的兑换比例,按照自己的价值升迁和年龄,都能大概其知道,在没有倒霉事和奇遇的前提下,自己这一辈子到底能赚多少。
比方说,目前在国内,最最一般的城镇里头,平均一个月赚5K到手,不算少了。那么按照现在的货币价值,从20岁出道到60退隐,一辈子的劳动力值240万,加上退休金,满打满算300万上下。
这结果贼拉残酷。
一旦有个人算出来这个数,有天在大街上身边呼啸而过一辆跑车,头一个念头是“卧槽吓死爹了,一破车搞这么大动静赶着投胎么”?
转念再一想
"可是可是……这辆车就值我一辈子赚的钱啊,我这条命不过一辆车,我才是应该赶着投胎才能改变命运的内个人吧……"
一下子就抑郁了有没有?
因此,题目里边说的通胀,消极作用大伙都懂,稀释财富。
但辩证看世界,任何消极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通胀的积极作用在于,让你永远算不出来你这条命到底值多少钱,这样,人们就总是多多少少有个好念想。
好念想之一:万一做做投资,明天我发达了,也说不定?
好念想之二:万一以后超大通胀来了,一个馒头卖一亿,似乎我跟各位带老板的身价距离,就只差一塑料袋馒头了。
通胀带来的自我麻痹,恰恰是很多普通人抱有生存欲的救命稻草。
所以回归问题的本质,25岁拿到手500万,为什么觉得活不下去?
这就是心理层面的自我保护了。
你25岁,来一神仙,给你500万,同时告诉你大部分人一辈子300万都赚不来就GG了,你拿着这500万,以后不许你工作创收,就坐吃山空到踹腿内天,多好,不劳而获很香不是么?
你不乐意。
一来你怕上边说的通胀来了你难顶。
二来,这是把你心理希望的火种给灭了,你瞬间知道了自己这条命价值就500万了,尽管比下有余,但你仍是不服不忿:凭什么给爷的性命标价??
人就是这样,宁愿过现在清贫,但未来貌似,大概,也许,备不住,保不齐有暴富几率的日子;也不乐意过自己命运被盖棺定论的日子。
因此彩票一直有人买。
因此盲盒一直有人开。
因此科举考试制度一直延续千年。
人生之源动力之一,在于希望,或者说……在于未知,在于不确定性。
这个理儿在民间的演绎就变成一句话:莫欺少年穷。
因为少年有太多的时间,太多咸鱼翻身的机会啊,人不就是为了希望活着么?
辣么,咱把题目本身也演绎一下:
25岁给你500万,不许你再工作赚钱,买你后半辈子希望,你未必答应。
但45岁给你500万,也不许你继续工作赚钱的话……45岁的人抢破头争这个机会你信不信?
毕竟人岁数越大,对未来期许越渺茫,变得市侩又现实起来。
因此,人们穷极一生追求希望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自己这条命所值的几百万块钱,从地球银行提取出来再慢慢随着自己生命一起消耗掉的过程。
而这笔钱里头,起码1/3到1/2,是用来买房的;
剩下的部分,还得有1/3到1/2是用来还给父母以及借贷给最子女的;
再剩下的部分,还得有1/3到1/2是用来吃饭和就医养老的……
最后内一点点,大概才是大部分人能够按照自主意识支配的钱。
按自主意识支配的,是不是才算是一条命的最终价格呢?
存疑。
这笔钱到底是多少呢?
自己算。
其实大部分人都愿意拿500万退休的…
只是回答“我不愿意拿500万退休”的这批人在网上更有话语权罢了
因为一个人一辈子的:1、自由时间 2、生命健康 3、内心平静加起来大于500万。而且操作起来,往往最为虚头巴脑的“内心平静”反而是最难克服的。
提早退休最金贵的不在于钱,在于时间自由支配、健康不受劳损、不受鸟气看人脸色,每天舒心爽气,悠闲快乐。这些在物质条件方面的要求其实没那么高。工作几年存笔钱,控制好欲望,不生孩子,找个低消费小县城生活,达成这些不需要很多钱。现在小县城也都通网通电通路送快递了,生活便利程度不比大城市差。
问题是精神世界不好安顿。
世事莫测,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比如疫情,比如战争,比如某政策忽然变了,比如忽然病了……万一发生个啥事,靠自己抵抗不了风险呢?于是焦虑,于是不安,于是难以安享退休生活。其实现实中可能啥事也没,但人会自己吓自己,吓得要死。大多数人的个人意志并没有坚强到可以抵抗这种个体脆弱性的程度,那就只能用自由来交换安全感。
这时候“工作”就体现出社会性救赎的玄妙之处。只要你有份工作、从属某个社会组织,哪怕你心里再不喜欢这个工作,你再是觉得这个组织烂透了,而且工资福利也非常一般,可单单因为你有这么个“依靠”,你跟社会有一个“正常”的链接,过着“主流生活”,心里莫名就会踏实很多。
其实风险来了的话,这个组织帮你的可能也很有限,你还是得靠自己去解决很多问题,但你平时就会少很多焦虑。真遇到事儿你不会有太多的自疑自恨,因为你是像大多数“正常人”一样“正常生活”下来的,你很正常,你很主流,你的生活很“正确”。那么痛苦和困难来了,就不会是你自己导致的,是外力,是命运,怪不到你自己身上,属于社会不公啦,是人生残酷啦,等等。
但你要是提前退休/自由职业,过一种非主流生活,遇到难处的时候不等别人指指点点,你自己就会惶恐:是不是你自己害了自己?是不是你的选择错了?你以前太任性现在遭报应了?你太追求虚幻的自由结果现在实实在在吃亏了?社会教你学做人了?你以前人生路全走错了?
这个惶恐的力量不可低估,可能困难还没有把你打倒,你精神先崩溃了。这种“自己害了自己”的可能性,哪怕在没事发生的时候都会是个很大的心理折磨,很多人根本受不了。
但有些人呢,自己精神又不够强大,又不甘心辛苦上班,就幻想可以用金钱来置换安全感:是,我是非主流,我是不能纯靠内心支撑我的非主流价值观,可我有钱啊,我有这么多钱我还不能解决问题吗?但其实这钱到底多少才算多呢?其实永远都不会够多的。500万不500万,纯粹是个数字,具体数值根本无所谓,重点在于对那个幻想的人来说,一定是个达不到的数,就像驴子面前绑的胡萝卜,驴子往前进一步,胡萝卜也往前进一步,永无止境。你关注一些北美FIRE博主就知道了,他们的资产早就超过五百万了,有啥用呢?按照他们的计算,至少要三千万才能提前退休,而且振振有词,给你算得清清楚楚,房子、车、保险、医疗、日常衣食、意外支出基金……三千万都算少的。所以,他们还得上班,还得奋斗,才能存够FIRE基金。唉,真是不容易,都满脸褶子了,还在为提前退休而奋斗。我相信等他们真的赚够三千万,就会发现一亿才够。不过那时候他们也不用操心了,在几十万到五百万、到一千万的奋斗途中,时间已经过去了,那时候他们差不多也到了正常退休年龄了,终于可以抱着自己赚来的大钱以及政府发放的养老金享受老年生活了。
诶,不对啊?提前退休不就是为了在青年和中年就提前享受养老生活吗?怎么还是熬到老了?
唉别计较了,就这么着吧。
人真的爱自由吗?真的愿意为了自由付出吗?如果认真探究,会发现答案很值得商榷。
这些人永远不会想,通货膨胀是为了防止他们完成资本累积而不是为难富人。一个月万儿八千的小白领永远也存不到五百万,只能不断地工作,每个月领取这点工资,不然失业了就会坐吃山空慢慢等死。这万儿八千的工资,有的人活得质量比较好,所以几乎月光,甚至信用卡负债,有的人节约一点,所以每个月稍微存个两千,而有五百万的人,可以每个月啥也不干就拿一样甚至更高的工资,每个月都月光,谁活不下去啊??不要扯什么谁谁几千万还在上班,什么大病看不起,孩子教育,就说你们这些每个月万儿八千的,别人所有生活消费和你一样,你是必须上下班认真打工你必须保住现在这份工作,而有五百万的可以睡到自然醒。你这样每天工作的不生大病,人家每天休息的要的大病啊?还有天理吗?
资本家当然不希望你们都想明白了,不然谁给他们打工干活啊??我作为一个都不到500万现金已经fire了好几年的人也不希望你们都想明白,就喜欢看你们每个月辛苦工作赚一万块,而我每天睡到自然醒,看球赛,打游戏,健身,逛街,淡季旅游的人也是每个月一万多块,哈哈哈哈。我最喜欢下大雨天站在窗户边往下看,好多打工人哦,不是那些送外卖,送快递,扫马路的,而是你们这些穿的人摸狗样的所谓白领,不也是必须打着伞哆哆嗦嗦步履匆匆的去赶地铁,挤公交,抢出租就害怕迟到考勤扣钱么。你们能你们敢随便请假么?请假一天扣多少钱?我没有这烦恼,我和你们一样一个月一万,你们请假一天扣多少钱?我不扣的哈。
当然,我不建议25岁就这样,35到40以后可以了哈。
我不爱说工作是学东西,这句话多半是忽悠人。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技能是对抗通胀的唯一出路。
因为钱这个东西不稳定,就拿黄金对比
1960年和1963年国家两次调高黄金收购价格,定格在240元/两。
1989年1月1日起,黄金收购价格提高至1500元/两,
而2020年11月27日黄金刚刚跌价,也是近是2w一两。
从240到2w,这中间差距可想而知。
对比工资,
60年代没概念,
90年代吃皇粮均价60,
2020吃皇粮再差也能拿4000。
所以在这里还是宣扬一下临床躺学的精髓:
对于个人来说,一个人的命运九成取决于历史的进程,一成取决于自我奋斗在历史进程方向上的投影。
现在的确不是好时候,
我们不参与内卷,但是不放弃学习。
利空摸鱼,利好出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大学的专业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的,因此专业和未来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谋生方式,你的专业是你的一项谋生手段。
因此当别人选会计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是在他既定的能力和资源约束下,会计作为谋生手段,是他比较满意的,而评价一个谋生手段好不好,满不满意的标准当中,并不包括自己兴趣上喜不喜欢这一条。有些人喜欢一个东西并把这个东西作为以后的谋生手段,但喜欢并不是谋生手段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可以不喜欢这个东西,但不妨碍我用这个东西赚钱。
当我在比较高的性价比组合下赚到的钱,下了班,拿着钱去做我真正喜欢的东西,去真正按照我自己的意愿从事我喜欢的东西,那才是喜欢该有的样子喜欢不是把它作为自己每天吃饭的谋生方式,每天看客户和老板的脸色行事,你能喜欢的起来吗?
首先你对友谊怎么定义的,如果是指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友情,我觉得我在知乎上认识的兄弟和我几乎都是纯友谊。
我们只聊人生,工作,生活,只字不提风月,说真的,我们之间的友谊太纯了,完全没任何杂念,如果你跟我说我们不是纯友谊,我都觉得你在侮辱我们。
但是如果你说的友谊是那种互相知道对方的一切事情,已经把对方引为人生的知己了。彼此之间完全信任,发自内心的欣赏对方所有的优点,能包容对方所有的缺点,而且不出意外,两个人准备相处一辈子。
这种情况,你跟我说这是纯友谊,我不太信。或者说我是有一点点信的,毕竟这个世界太大了,总有一些人,非常的欣赏对方,但是对对方是真的没有红尘中男女之间的那种兴趣。
比如说女方喜欢大叔,男方喜欢御姐,但是男方是小鲜肉,女方是萌妹,彼此觉得对方贼优秀,但是就是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啊,那确实可能存在纯友谊。
但是我信归信,我不接受我的男人有,也不会让自己有,这是底线问题。都有灵魂上的知己了,另一半的存在是干嘛的,身体上的伴侣吗?
或者说的再直白点,我相信有,但是我不接受这种关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