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丁真爆火后收到全国各地官方邀请,四川甘孜机票预订量增长超 5 成,如何看待这种「丁真效应」? 第1页

     

user avatar   dian-fu-zhe-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民日报主持海霞说:“丁真背后的美值得更多流量。”

这件事呢,跟昨天人民日报发文呼吁禁止马宝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踩一捧的操作,我们不免要问个为什么?

现象背后都反映出的是社会现实。马保国反映的是社会上的“骗子文化”。

量子波动速读,各式各样的气功大师,算命算卦先生,以及像枭哥这样的走穴大师,都凭借着一套毫无逻辑的说辞招摇撞骗。

有句话叫做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一些错误的话听多了人们还是有可能信以为真,更不用说缺乏判断能力的未成年人。

这就是人民日报打击马保国现象的核心原因。

但丁真不一样,他只是无意间上传了一个视频,没有那么多营销和操作的手段,留下的只有单纯和美好。

这恰恰反映出人们对套路的厌恶和对真诚的渴望。

李子柒能火的原因跟丁真是一样的,我们陷入算计套路的泥潭太深,迫切需要简单纯净的新鲜空气。

多宣传宣传丁真吧!实在是审丑疲劳,累觉不爱。


user avatar   xiao-xiao-yi-98-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片回答看不下去了,打个拳。

某些天天吹杨超越、一篇回答恨不得贴8张杨超越照片、为“杨超越落户上海”洗来洗去的人,到了丁真这儿就开始阴阳怪气了。

还什么“被官方选中的”推广吉祥物、“他不是真正的丁真了”、“官方造神运动”……

拜托,你们吹来吹去的杨超越,本质上也是一个没特长、没文化、甚至连性格也不如丁真好的“花瓶”而己。哦,对了,人家丁真是赛马王子,杨超越会啥?

区别就是杨超越是被资本选中的,丁真是被官方选中的,仅此而已。

区别就是你追杨超越的钱会落到资本家口袋里,而追丁真的前却会用于西部扶贫,造福当地百姓。

官方造点正能量的帅哥,促进当地旅游,造福百姓。不比钱都被资本家赚走了强?

真就宁要资本主异的苗,不要 的草呗?

喜欢杨超越的人、无论你们怎么洗来洗去,吹嘘杨超越“性格好”、“真实”、说到底你们和那些喜欢某坤、某战的饭圈少女没有任何区别,明白吗?喜欢的都是资本运作下的一副好皮囊而已。明白吗?不!这么说对于蔡徐坤先生和肖战先生是不公平的,我认为他们的业务能力都比杨超越强!

我你问我怎么看待丁真,我当然支持丁真,我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官方推出的偶像!一边追着星,一边就把扶贫和造福百姓做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就这,没别的。

至于马保国消失?我对这件事本身的看法持保留态度。但是马宝国本人,我只能说——封的好!损害中国传统文化的老骗子,哪凉快哪呆着去。

我劝诸君莫双标,就事论事真不难。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推出一个普九漏网之鱼,父母长期在外朝圣,这不是给扶贫抹黑么?长得帅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user avatar   du-li-5-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文预警。

“丁真效应”很像“王冰冰效应”,它似乎昭示了一种更直接、效率更高的宣传模式。

本答案分三部分。

1. 为什么“丁真”会引发全国范围的“邀请”;

2. “官方邀请丁真”和“网友追捧丁真”之间,是否隔着一定的距离;

3. “丁真效应”背后,有哪些人们既有的想象或观念?


以下是正文。


丁真的火,我预料到了,但是没想到目前的走向。

这里不必赘述丁真其人,关键来看一下他走红的过程。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最早是有一位在藏区旅游的摄影师拍村里面的小伙子,然后发到抖音上。其他人都是一万左右甚至以下的赞,只有丁真有一百多万赞,然后就从抖音火到豆瓣和微博了。

但是这个时候丁真还只是一个一般性的“网络红人”。像抖音,还有b站等等大热平台,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出现一两个这样的角色。

我们来看一下最初的时间线:(感谢豆瓣网友)

摄影师去他们村拍人像,原本拍了弟弟火了点就又去找弟弟,没找到遇到了哥哥,就拍了哥哥
➡️然后那条视频在dy爆了,还被转到豆瓣微博
➡️当晚摄影师在自己的直播间给哥哥直播,摄影师各种要礼物和奇葩言论,丁真汉话不太懂也不太会看弹幕,就回答简单问题和说谢谢,继续刷屏dy微博,传出上创4的消息
➡️村民们纷纷挖出和丁真的合照旧照,很多土味精神小伙还有中指图,被组里刷翻车
➡️他被理塘媒体采访,并且晚上村民姐姐直播说他没上过学平时就放牛,收获一波怜爱

请大家注意到在这个时间线的最后,丁真被当地媒体采访了。理塘县本身就是一个希望发展自己旅游业的地方,当地政府发现自己地界出了个网红,便开始顺水推舟。

11月18日,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证实,已将丁真签约为一名正式员工, “有五险一金,每月3500元”, 该公司是理塘县国资委下属国有公司。劳务合同内容是“丁真需要为理塘和甘孜的旅游出力”。这意味着,丁真有了自己的“经纪公司”,还是国有企业,丁真从“草根网红”成了“签约网红”。

于是,丁真很快地从野生发展的境地,走到了被官方认可的台前。

有了这样的“被一部分官媒认可”的过程作为基础,其他各地的文宣部门才会愿意,或者说是争相地搞出“邀请丁真”的宣传,本质上也是希望蹭一波热点,宣传一下本地旅游。





“邀请丁真”的热潮和最初丁真的走红还不太一样,这些宣传几乎均由各省文旅部门和官媒发布,然后通过热搜、大V号带动宣传。它标志着,丁真已经正式成为官方认可的红人了。

讲到这里,就必须提到另一个人。

这位(我就不提具体名字了)相比较于丁真,显然就是“不被认可的红人”的典型。

不管知乎各位对某报言论的反响如何,有一点确实是有道理的,那就是马的热潮,有一部分是来自“审丑”。

这个“审丑”并不是“以丑为美”的审丑,而是确确实实在审那个“丑”,也就是说,它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批判与讽刺,也更不是认可马的言行。

实际上马的走红,或者翻过来说,人们的“审丑”,真的就体现出“强大的让官媒畏惧的声浪”了吗?或者“体现了民意的不可控”了吗?我想,我们不必在这个问题上想得太多、太远,这种“踩一捧一”正是我们生活中屡屡见到的立典型、树榜样的过程,如果从文宣工作的角度来看两件事情,丁真之所以被各地邀请,成为真正顶流,马之所以被一声令下遏止,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其本身能不能为宣传所用,能不能为当下的政策方针助力。

而两个在这一方面反差极大的例子,恰恰进一步巩固了丁真在官方文旅宣传中位置。



然后我们来思考后半部分的问题。

既然已经说了,“邀请丁真”是官媒行为,是基于热潮的进一步助推与宣传,那么,它和丁真走红以来得到的网友追捧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呢?

我认为还是有的。

我们还需要回到丁真为什么得到官媒认可这个问题上。

首先,丁真契合了“全面脱贫”的话题。丁真的美好生活,就可以是当前广大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不断向好的一种写照。

然后,丁真是“草根”,代表了一种野生的、人民的、青年的力量。官媒实际上一直是比较反“娘炮”、反“小白脸”的,这一点很久以来都是如此。

最后,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他的民族身份。这一点在四川还尤其重要,如果大家了解过一点应该知道,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这则评论就很能说明,宣传起到了作用。

但是实际上,这里面的第一点和第三点,都是官方所赋予的,而未必在起初就已经显现。

丁真走红之初,核心原因就在于一个字:

这一点可能会有人反驳,但是事实上就是如此。非核心的原因,应该还有人们对藏区一直以来的神秘想象,甚至是对农村的想象——这两个维度的想象,一会儿我们再探讨。

我们先来探讨帅的问题。

在丁真走红几个月前,还有一个走红轨迹类似的,就是王冰冰。王冰冰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草根”,但是央视记者其实不能算做娱乐圈中人,走的路线和明星偶像完全是两条路(综艺主持人可能还稍微沾点儿边)。

王冰冰走红的主要原因,我们也可以粗浅地归结为“好看”。

也就是说,在这两个例子中,最初网友都是看颜值/气质去了。然后官方借力,从中挖掘、整合一些内容,赋予其更多的意义,来助力自己的宣传。

我预测,今后的官媒宣传中,这应该会逐渐形成一个模式:

颜值 + 正向人设 + 意义赋予 → 助力当下宣传需求

这其中颜值会持续地居于重要地位。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有些言论不那么“正能量”和“有意义”。

比如说,将网络红人视为幻想对象的言论。

再比如,对人本身的关注盖过了其所助力的宣传。

以及,官媒介入过程中红人自身产生的变化,比如丁真直播、丁真被国企聘用等等,都会引发受众心态的改变。

最关键的是,如何将宣传所需要的意义赋予以及其严肃性,与维持网络红人需要的“梗”与“人设”的重复——及其暗含着的对严肃性的解构——达成一种平衡,这是一个非常难做,而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事实上,选择宣传丁真和王冰冰,而不是某些人设很“正能量”的明星偶像,已经意味着宣传部门在这种矛盾下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娱乐从业者的人设是公司有意塑造的,崩塌会造成不良影响,那好,我现在不找明星,也能挖掘出流量一样大甚至更大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一旦“素人不素”,问题还是老问题罢了。

讲到这里,就不止是文宣与网友之间的张力了。


最后,我们来简单地聊一聊“丁真效应”中两个“想象”的事情。

人们对藏区的想象从很久之前就产生了。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这种想象已经在急剧地淡化。

在《回到拉萨》中,藏区是这样的:

雪山青草
美丽的喇嘛庙
没完没了的姑娘 她没完没了的笑
没完没了的唱 我们没完没了的跳

西藏在这里是兼具“圣洁”和“野性”的。又能荡涤灵魂、洁净心灵,又能放肆唱跳、纵情声色。

但是后来慢慢地大家逐渐意识到,西藏不过也只是一个省级行政区而已。这里一样有旅游中的那些麻烦事,甚至由于发展水平原因,有的问题还要更甚。

到媒体和交通都极其发达的今天,新一代网友对藏区的想象,已经是一种“再想象”了。人们不再认为这里有多么神圣、祥和,但是依然觉得是粗砺的、“自然”的、有别于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的。很大一部分人还是没有去过任何一个省的藏区(或许除了九寨沟?),但是那种神秘感永远地消失了

丁真的走红,实际上既是对旧的想象的唤醒,也是对想象的变化的回应。

丁真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特点,就是他是文化水平不够高,而且生活在非常“纯粹”的农村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真实农村的形象与意境在互联网的语境中是缺位的,后来快手填补了这一片巨大的空白,但是对于一些完全不了解农村人口的精神面貌的网友来说,它是“面向农村而展现农村”,所以它“土”,甚至被冠以什么“残酷物语”的称号,好像是城市网民在窥探人家大乱斗似的。也就是说,它还不能起到宣传的作用。

或者用我很不爱用的一个词,不够“正能量”。

但是要让大家去看李子柒,网友又不买账,嫌人家是演的,一口一个“农村比这苦多啦”。

一来二去,简直没有办法在“农村”里“审美”。

而丁真则打开了这样一个口子。由于是藏区,由于帅,由于最初的摄影师的功劳,“土”的观感很巧妙地被转化了(大家可以想一想,少数民族风情是不是很少会被说“土”),甚至文化水平低都不是一个缺陷,而进入了审美的内容里,反而辅佐了丁真这个形象的树立与发展。

从这两种想象或者说观念的角度来看,“丁真效应”其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存在。

最后的最后,回到本题上来,文宣工作能否从这样的角度挖掘,能否最大化地发挥红人的价值,还很难说。我们已经论证了各地“抄作业”式的“邀请丁真”所昭示的一种模式,而这种模式实际上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借用”。就像请明星代言一样,文宣工作要完成的是它既已要去做的事情,在其中用相应的红人引一下流。那么,这样的过程能不能深挖价值、产生长尾流量,还是一次性地完成了KPI就拍屁股走人,甚至是触发了某个环节(或某种意志)就直接切断,还是要看每一次的具体操作了。

以上。


user avatar   shen-p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一点都不反感丁真火起来。

首先,因为他的家乡四川甘孜曾是个贫困落后的地区,处于川藏交界处,如果不是丁真火了,虽然此处自然风光秀美、山川壮丽,也很少有人知道,更少有人关注这里生活的人民的生活。

他作为一个当地的漂亮小伙子,成为全网顶级流量,也让人了解甘孜州,了解理塘县。数据显示,“理塘”热度从11月20日起大涨,到11月最后一周,“理塘”搜索量猛增620%,比国庆翻4倍。除四川本省旅客外,广东、山东、云南、江苏、北京、重庆、湖南、河南旅客热搜理塘,理塘或成元旦旅行黑马目的地。恰逢甘孜州70周年庆,2020年11月15日至明年2月1日,甘孜州67个A级景区门票全部免费。

其次,丁真没有成为娱乐资本的猎物,当地政府、国企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保护,拒绝了所有资本性质的商业合作,目前,丁真已成为理塘文旅公司正式员工,成为理塘县旅游形象大使,理塘文旅公司是理塘县国资委下属国有公司。理塘文旅公司总经理杜冬称,综合考虑后,暂拒一切纯综艺邀请,先让丁真边学习边工作。作为签约丁真公司的总经理,杜冬近日压力也很大,担心过度消费会毁了孩子。

豆瓣上有一条评论说得好:“只有政府、党组织、国企才会想过度消费会不会毁了孩子,资本家只会极力压榨最后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孩子真的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也很爱自己的家乡,他去了几天成都,因为低海拔“醉氧”而“水土不服”,他看到了更发达的社会,更先进的现代生活,但是他还是要回家,他说:“首先要学习,希望能担任公司安排的任务,做好每一件事情,还继续想要骑马拿冠军。”

这是实在话,大城市不一定需要丁真,大资本也不一定需要丁真,娱乐产业、综艺节目也不一定需要丁真,但是甘孜需要丁真,理塘需要丁真,他的家乡更需要丁真,大山更需要丁真,如果丁真离开了蓝天、草场、马群、大山,他还是“丁真”吗?

说甘孜大家可能都不清楚在哪里,但是我说起红军、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大家想必就都想起来了,没错,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桥就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当年是连接川藏唯一的一座桥梁。丁真的家乡是理塘县,离泸定还有点远,就在地图上的左侧,大家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出,虽然都在甘孜,但大渡河左侧,大片大片的都是空白。


理塘县甲洼村有个向阳寺,熟悉红军军史的同学都应该记得,这里曾经是红二、六军团的指挥部,贺龙元帅和萧克将军,就在这里指挥红二、六军团的战斗,同时和红32军在此会师,寺内两口锈迹斑斑的“红军铁锅”,见证了一段中国工农红军与理塘人民的珍贵情谊。

自唐代开始,中央政府就已经在这里设立羁縻州;元代分封土司,受命于朝廷;1939年西康建省,省会设在康定;1949年,西康解放,1950年11月24日,建立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撤销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改设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2019年甘孜州全州户籍人口109.7万人。其中,男性55.22万人,女性54.47万人。分城乡看,户籍城镇人口18.77万人,户籍乡村人口90.93万人。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5个民族,总人口90万人。其中,藏族占78.4%。2019年全州地区GDP达到388.46亿元,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52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89.02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232.92亿元,增长4.8%。

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境内主要为横断山系,有沙鲁里山和大雪山两大山脉,其中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山有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200余座,山地面积达到12万平方千米,占全州总面积的78.4%。丁真所在的理塘县,就有一座海拔6204米的“格聂神山”。

这样的高原、大山地区,想要发展起来,只能从基建、教育开始,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能源、旅游、人文、自然风光的优势。很多年前,我们国家就有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教育者、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到了大山深处,修道路、修水利、搞教育,他们付出了许多许多,但高原真的很高,大山真的太大,愚公移山,也只能一代一代地移。

1950年5月31日,理化县解放,翌年5月更名为理塘县,理塘县人民挣脱了封建农奴的枷锁,走向了人人平等的新世界,但是贫困、匮乏、闭塞依旧在长时间内困扰着理塘人民。

2006年的《四川省理塘县贫困状况调查》曾用“任重道远”四个字来形容当地的贫困问题。调查指出,受制于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在2000年,理塘县农村总人口的96.75%几乎都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当国家将理塘县纳入贫困县,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扶持后,很多村民才告别了人畜混居、吃不上干净饭、喝不上卫生水、松油照明的历史。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始终制约着扶贫工作的推进。一户拥有七、八十牦牛的“条件较好的家庭”,在1997年大雪灾中受挫,十年间都难以恢复生产生活的元气。每一点点小小的改变,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和付出。为了摘下“贫困”这顶帽子,当地的扶贫干部和群众付出了长久的努力。《四川省理塘县贫困状况调查》表示,受制于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当时,当地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仅仅为86.17%。

为了摘下“贫困”这顶帽子,理塘的扶贫干部和群众付出了长久的努力,大量优秀的青年党员干部,下到一线去,到大山深处去,用知识、科学、政策去帮助理塘人民脱贫。

理塘县下汝村第一书记任敏,到任时不懂藏语,她就用背包装着文件材料、贫困户信息资料和双语便民联系卡,挨家挨户去了解村民们的情况。她3年累计入户走访1200余人次,解答法律、教育、脱贫政策等问题500多人次。为了带领村民们脱贫奔小康,任敏带头搭起了第一书记示范小棚、贫困党员蔬菜小棚,还把蔬菜棚搭进了每一个村民的家里。无数像任敏书记这样的人,一点一点地改变,把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改善住宅,通电、通水、通信号,种植适合当地地农产品,为农产品找到销路,让理塘的孩子读书上学,让更多的人知道理塘。


我特别喜欢这位“背包书记”任敏,她让我看到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的样子,我们90后年轻人,新一代的党员干部,真的很了不起。

在理塘“脱贫攻坚战”中,理塘县用五年时间,累计完成132个贫困村退出,4928户23331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8.1%降至0.85%,直到今年2月才刚刚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理塘脱贫攻坚中,坚持发展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农牧区安全饮水、电力、广播电视、通讯等“大基础”工程。五年来,投入15亿元,建成12条通乡公路492公里,乡(镇)通乡通畅率达100%;建成232条通村公路1008公里,通村通畅率达100%;214个行政村通讯覆盖率、电网覆盖率、户户通覆盖率、安全饮水达标率达100%;建成133个幸福美丽新村;兑现教育扶贫基金552.89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实现贫困户家庭签约医生全覆盖;完成946户易地扶贫搬迁,技能培训6917人次,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769个;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867.9万元;完成全县24个乡(镇)11692 户的“政策兜底”保障。

同时,理塘还建立了20余个集体产业示范点,走三产深度融合路线;推进完成27个贫困村级产业“飞地”经济,年分红额达240余万元;大力推广“极地果蔬”,勒通牦牛走出四川,白萝卜直销港澳,目前仅濯桑园区已建成9.2万亩,培育龙头企业6家,涉及极地果蔬、食用菌、牦牛养殖,农业采摘体验和休闲观光等多个方面,解决贫困户等就近就业400余人,长期用工120余人,临时用工2万余人,仅2018年度支付务工人员工资达600余万元。

如今我们的基建已经很完善了,但是丁真告诉我们,他一生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理塘县的县城,离他所住的地方有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丁真让我们发现,我们在大山深处,还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这孩子最大的梦想,是拿到村里的赛马第一,成为“赛马王子”。所以,扶贫、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是一场漫长的持久战。

所以,我一点都不反感丁真这个孩子成为“网红”,正因为丁真的存在,我们才能知道这么大一个中国,还有那么多壮美的河山,那么多漂亮的姑娘小伙,那么多贫困落后的地区,还有那么多前赴后继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

丁真只是个大山里的孩子,他可能知道的还不多,但在政府、国企的帮助下,总有一天,他会懂得这一切,也会真正找到自己的路。

所以,丁真成为顶级流量,被无数人喜欢,总比曹译文、周震南那种人出名好。


user avatar   aaronli-yu-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家终于反应过来了,与其整天看着资本去收割人民的流量,还不如把流量阵地抢占过来,我来自己打造流量网红推介自己的政策,比如地方旅游、扶贫攻坚,这样还更利国利民。


今天社交网络上的流量,如果当做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是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冒出的石油,而10亿网民就是产油的油田。

石油(流量)资源是公共的,谁去开采、谁能开采,谁就能从中获利。

过去,开采这种资源的是资本,他们打造千篇一律的网红和明星,然后制造一些矛盾、营造一些虚假人设景观和概念,就能把流量转化为点击率和市场价值,并最终让消费者和下游商家买单。

在这样的背景下,什么控评、明星撕逼黑料、恶臭粉圈文化、刻意营造的族群对立等等元素都来了,让人们不胜其烦。人们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在“吃巧克力味的翔”,和“吃翔味的巧克力”中选择。

开采资源的资本,不能提供好的内容,反而把利润占为己有。

反正我的人红了,利润迟早源源不断的滚进来。


而现在丁真的爆火就给出了一个示范,我国家自己要去利用这些流量做事情了,你们资本可以打造网红、整天让热搜堆满“XX哭了”“XX笑了”“XX换了个眼影”,那我为什么不能把同样的操作用在丁真身上呢。

而且从现在的舆论反应看来,人民对后者还更喜闻乐见一些。


更关键的是,国家利用流量后,获得的社会效益是全民共享的,不是某个资本独有。

比如,丁真拉动的地方旅游GDP,直接造福一方;他的爆火同时还能宣传我国的扶贫、扫盲等政策,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这类社会效益,即流量变现得到的经济价值,是全民受益的,充分体现制度优越性。


如果说唯一的担心,就是利用这种流量的方式需要稳中有进,要小心透支的风险,这样才能最大效率的利用好这种资源。

不过从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有些多余,很多事实都证明我们体制部门还是有一批高人的。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意高票回答的结论。

但是,想讲日本人的起源,只看日本是不行的,本回答希望把视野放到广阔的东亚,把韩国人的起源,日本人与炎黄部落的关系等一并讲明。

历史隐藏在层层谜团中,谁都不能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结论,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结论先奉上

35%祖先为矮黑人

35%祖先为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扶余部落(原本为炎帝部落的一支)

20%祖先为典型华夏汉人

以下是全文目录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2)伟大的东北大地

(3)日本的起源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研究人种起源与变迁最准确的是Y染色体检测,有一个段子,表白时男生对女生说,我有一条祖传的染色体想送给你。这条染色体,就是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Y染色体只传男,突变少,易检测,而父系又代表着权利与支配,因此Y染色体检测祖先受到人们的认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人类历史的大幕被揭开,人种的变迁呈现在人们眼前。

全部人类起源自非洲,10万年前,最古老的一支矮黑人,其基因标记为D,走出了非洲,最早在5万年前,就到达了亚洲,他们广泛分布在东南亚,过着采集与渔猎的悠闲生活。

纯种矮黑人长这样

但不久后,与其差不多同时期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种C,也到达了亚洲,C立刻开始了对D的杀戮与征服,D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到亚洲的各个犄角旮旯,现在东亚D基因只集中存在于日本(35%),西藏(40%)。

C集团也并没能统治亚洲多久,3万年前,黄白种人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支向北,成为白种人,一支向东进入亚洲,他们就是华夏汉人的祖先—O集团。O集团具有良好的技术与文明,C与D根本不是其对手,O集团旗下的O1、O2,迅速占领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开始农业耕作,人口爆炸增长,建立了灿烂的文化,而C集团则被驱赶到了北部,成为了蒙古,女真等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也存在大量的C,这些C也构成了韩国本土文化的基础。

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藏羌的另一个O集团—O3,大举东进,一举征服与同化了在中原进行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占领中原,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现今的河北,山东等都为O3的天下,O1则被赶到了中国南方,O2现在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和日本韩国等。这一时期中国已有了记载,皇帝炎帝战蚩尤、周武王伐纣等,是不是就在说的这一段历史呢?

至此,现代亚洲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各个民族的构成也清晰起来,汉族的血缘最统一,70%以上的O基因,其中03占50%以上,可以说我们不仅是文化上的民族,还是地地道道血缘上的民族。日本人除了55%的O之外,还有35%的D,这也构成了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韩国除了大量的O也有2成C,文化独树一帜也有相应的基础。蒙古有高达5成的C,并把其C基因传到了欧洲各地,足见蒙古帝国的伟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王氏基因C3(蒙古人20%),和日本本土基因D2(日本人35%),在汉族中完全没有出现,看来汉族对于侵略者的抵抗很彻底,而蒙古和日本,却各有20%的O3存在,汉民族强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东亚各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就是一部基因的兴衰史,基因战争远没有结束,以后的进程值得期待。

(2)伟大的东北大地

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读书时,课本里全都是中原王朝的兴衰史,我对于东北大地的历史完全没有了解。

最近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我不禁感到,原来这片土地这么牛○

东北大地上主要生存着三族人

东胡—蒙古的祖先

肃慎—女真,满族的祖先

夫余—创立高句丽,后被灭国,语言消失。其中,东胡,肃慎,结合我们之前的基因分析,都是被O集团赶到北部的C集团,游牧为生。而夫余不同,是O集团的一支,地地道道的农耕民族,其基因极有可能是现今已不存在与汉族O2b

在这里援引李德山老师对于扶余历史的研究。

夫→番

余→徐

番国,与徐国,合并称夫余国,而番国与徐国都来自于共通的祖先——炎帝部落,该部落本来农耕于中原(一说于江南),战败后北上,于东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势力遍及辽宁吉林朝鲜半岛,而起源与炎帝一说,又恰恰可以解释其O2基因与农耕文明的来源。朝鲜半岛三国鼎力时,百济与高句丽都为扶余后裔。而新罗则以韩国原住民C为主,文化与扶余不同。最终,新罗政权统一韩国,虽然他们后来建立了高丽王朝,但其本身与高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新罗语言也成为了主流,也就是现今韩语的前身。扶余最终灭亡,但扶余的血统O2b,还大量留存在韩国(35%),中国满族(20%),日本(35%)。

(3)日本人的起源

讲到这里,大家也基本推测出日本人的起源了吧。

日本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

35%D 矮黑人。

35%O2b ,汉民族基因O的兄弟,只大量存在日本,韩国,满族(满族是O2还是O2b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上课追溯到炎帝部落。

20%O3 典型的汉民族基因。

其它还有一些棕色人种的C,不过和蒙古人的C也不相同

D与O3的来源已经不必说,但是O2b的来源是否是扶余还存在很多争论。

对此,语言上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语言种类上看,学者白桂思的研究指出,与日语最相近的语言就是古高句丽语,这是O2b旗下的扶余人的语言,也就是说,扶余人的语言在韩国被C集团的韩语取代,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正好解释了日语与韩语的不同之处,也佐证了基因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貌有非常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O系与D系基因的区别。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绳文人的天下,弥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O2b与O3登陆日本九州,他们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不断同化与驱逐着D集团,现在也能看到这种趋势,九州地区O较多,古代权力中心关西的O也比较多,北海道与冲绳则D比较多。

最后上一张平成天皇的照片,典型的弥生脸


天皇家是哪里来的?

大家猜猜看

是O3还是O2b呢?


参考:

图片百度百科

数据分子人类学论坛

复旦大学有很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围观


其他答案

日语有没有类似英语中词根的东西帮助记单词? - 张铭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200年前的工匠不经意间在兵马俑上留下一个指纹,粗心的秦吏在验收时并未察觉。

工匠侥幸暂时逃脱了被处死的命运,多活了点时间。每个兵马俑脚下的砖上都有制作工匠的名字,被发现了可能就难逃一死了。

经历了2200年的岁月,被一个文物摄影师在给出土的兵马俑拍摄证件照时突然发现。摄影师热泪盈眶,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感动,这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感动,这也是对自己平凡岗位上不平凡发现的感动。

由此,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兵马俑制作工匠留的字样问题与为什么会刻名字,百度百科相关资料如下: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官署作坊工匠
宫字类陶工的名字均发现于陶俑身上,陶马身上尚未发现,而且多在陶俑衣服下摆底部的隐蔽处,少数在衣角或腿上,目前共发现87件,其中印文75件,刻文12件。这些陶文的字体均为小篆,戳印的文字比较规整,为阳文,大多数四周有边栏,字与字之间没有界格,字的排列绝大多数是由左向右横排;刻划的文字较草率,文字排列顺序不一,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横排,或上下竖排。
民间作坊工匠
在陶俑身上,还发现了一些在人名前加地名的陶文。已发现的地名有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其中以带有“咸阳”的陶文最多,其余三地各一件。带有地名的陶文均为刻文,多在陶俑上身的隐蔽处,字迹比较草率。经过统计可以看出,来自咸阳的陶工有衣、危、野、赐、午、笥、高、秸、庆、处、行、路、敬、文忌、木等19人,说明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咸阳,为修建秦始皇帝陵征调了大批优秀的陶工,成为秦陵修建大军的主力。
来自宫廷的陶工和来自地方的陶,在陶俑的制作上,存在着陶俑体型塑造、头型、面型、五官刻划方式等技艺技法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艺术创作上的差别。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200年前的工匠不经意间在兵马俑上留下一个指纹,粗心的秦吏在验收时并未察觉。

工匠侥幸暂时逃脱了被处死的命运,多活了点时间。每个兵马俑脚下的砖上都有制作工匠的名字,被发现了可能就难逃一死了。

经历了2200年的岁月,被一个文物摄影师在给出土的兵马俑拍摄证件照时突然发现。摄影师热泪盈眶,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感动,这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感动,这也是对自己平凡岗位上不平凡发现的感动。

由此,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兵马俑制作工匠留的字样问题与为什么会刻名字,百度百科相关资料如下: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官署作坊工匠
宫字类陶工的名字均发现于陶俑身上,陶马身上尚未发现,而且多在陶俑衣服下摆底部的隐蔽处,少数在衣角或腿上,目前共发现87件,其中印文75件,刻文12件。这些陶文的字体均为小篆,戳印的文字比较规整,为阳文,大多数四周有边栏,字与字之间没有界格,字的排列绝大多数是由左向右横排;刻划的文字较草率,文字排列顺序不一,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横排,或上下竖排。
民间作坊工匠
在陶俑身上,还发现了一些在人名前加地名的陶文。已发现的地名有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其中以带有“咸阳”的陶文最多,其余三地各一件。带有地名的陶文均为刻文,多在陶俑上身的隐蔽处,字迹比较草率。经过统计可以看出,来自咸阳的陶工有衣、危、野、赐、午、笥、高、秸、庆、处、行、路、敬、文忌、木等19人,说明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咸阳,为修建秦始皇帝陵征调了大批优秀的陶工,成为秦陵修建大军的主力。
来自宫廷的陶工和来自地方的陶,在陶俑的制作上,存在着陶俑体型塑造、头型、面型、五官刻划方式等技艺技法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艺术创作上的差别。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




     

相关话题

  公司监测员工使用厕所坑位的状态,构成隐私侵权吗? 
  如果不赌钱,澳门有什么好玩的? 
  如何看待 YY 的李学凌给自己身体植入芯片? 
  王思聪成熟吗? 
  如何评价亚马逊以 13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 
  中国是一个适合旅游的国家吗? 
  不清楚性别时为什么都用他来指代? 
  有哪些关于南京的冷知识? 
  你相信命吗? 
  跪求!作为医生如何反驳程序员工资高? 

前一个讨论
“假如机器人取代了人力劳动,那么工农还是否存在?如何暴力推翻资本家?”?
下一个讨论
外卖员写字楼送餐只能坐货梯,高峰时段还被收 3 元代送费,物业称给外卖员多一种选择,此举存在什么问题?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