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学习物理和数学的思维模式去学习写作。
跟写作最类似的科目应该是美术,都是艺术,都是玄学,都是没有主观评判标准的审美认定。
天底下没有两幅一模一样的美术名作,天底下同样没有两篇一模一样的最著名文章。所以,这个东西莫说两千块,你就是花两万块,二十万,该不会还是不会,没有谁能手把手的抓着你的笔教会你如何去挥毫泼墨。
一切的写作训练以积累起步,原因无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耳,模仿前人的句式、词汇、语言风格……是一个人拥有自己创作风格前的基础,毕竟,没有谁一出生就能文思勃发,洋洋洒洒的。
我初中时代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神探狄仁杰》,其中梁冠华塑造的狄胖,说话风格便是以语气不卑不亢,言辞深邃犀利为特色,令我非常沉迷,我不自觉的就在写作中刻意的模仿,练习,不知道不要紧,可以翻着素材一个一个往里面填,找合适的词硬套,套的多了,你就会发现,越套越合适,越套越熟悉,最后完全形成了潜意识的记忆。
同样的,后来拍摄的《大秦帝国之纵横》里,由吕秀才饰演的张仪,也是字字引经据典,句句铿锵有力,一张嘴就是一股磅礴的经天纬地之气概,我也同样进行了刻意的模仿练习,大家可以看看网友总结出的两者言语风格的鬼畜视频,我相信关注我时间长的老朋友一定能发现我模仿的痕迹。
有了积累和模仿,就相当于你的写作有了枝和叶,而你围绕的中心,则是你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日常思考,你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你对一个热点的感悟、你对某些事物的洞察力、这些是你的文章是否能够深邃,能够丰富的基础。有人经常叠床架屋的罗列华丽辞藻,却最终被人感觉华而不实且略显矫情,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其作者思想的高度和认知的深度,匹配不上自己搜肠刮肚找来的形容词而已。
丰富的词汇积累数据库、独特的经历催生的认知结构、多年随笔演变出的写作语感、此三者集合,一个人独一无二且无法复制的个人文学风格也就形成了。
到了那时候,什么主题、什么立意、什么材料、什么限制条件……于你而言,都不重要了,草木竹石,皆可为剑。
当然,以上这三者的历练、沉淀、磨合无一不是短则五六载,长则十多年的漫长过程,具体时间视用心程度和天赋而定,任何号称“短期”“速成”,实际上不过是提供些模板格式的写作培训班,兴许能生产线似的培训营销号和高考45分团,但永远不可能创造真正令人折服的创作者,这话要是骗你们,就叫我评论区永远无人抢前排。